二次鎖緊結構以及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28 05:06:56 3
本實用新型屬於連接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二次鎖緊結構以及連接器。
背景技術:
:連接器中通常需要設置二次鎖緊結構來實現二次操作後才能實現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鎖緊配合,因此,目前的二次鎖緊結構的鎖緊操作存在較為複雜、不能盲插的問題,實用性較差。因此,目前亟需提供一種鎖緊操作較為簡單、便於盲插的二次鎖緊結構,以增加實用性。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二次鎖緊結構,其旨在解決鎖緊操作較為複雜、不便於盲插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二次鎖緊結構,包括可插接、拔離的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連接於所述第一插接端殼體側壁的凸臺、連接於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側壁並用於與所述凸臺卡扣配合的鎖緊組件,所述鎖緊組件包括連接於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的轉軸、與所述轉軸轉接配合的鎖扣件、具有彈性恢復的第一彈性件,所述鎖扣件包括操控杆以及與所述操控杆連接並用於與所述凸臺卡扣配合的鎖扣杆,所述操控杆和所述鎖扣杆分別設於所述轉軸的兩側且相互反向延伸設置,所述第一彈性件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所述鎖扣件繞所述轉軸轉動,使所述操控杆具有遠離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的運動趨勢,以及使所述鎖扣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插接端殼體運動的趨勢並在所述第一插接端殼體和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插接時與所述凸臺卡扣配合,所述凸臺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的側面設有第一引導斜坡和/或所述鎖扣杆背離所述操控杆的端面設有第二引導斜坡;所述二次鎖緊結構還包括防止所述操控杆被誤操控的防誤操控組件,所述防誤操控組件包括滑動連接於所述操控杆的滑鈕、連接於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並用於抵頂所述滑鈕的墩臺、具有彈性恢復的第二彈性件以及位於所述滑鈕和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之間並與所述滑鈕連接的抵頂塊,所述第二彈性件在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所述滑鈕滑動至所述墩臺,所述滑鈕開設有與所述操控杆滑接配合的滑孔,所述滑孔在與所述轉軸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寬大於所述操控杆的杆寬,且所述滑孔在所述第一插接端殼體和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插接時避讓所述操控杆,所述抵頂塊抵接至所述第二插接端殼體基於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插接配合的過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對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相向運動即可,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之間的插接過程簡單、便捷,極大地提高了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之間的插接效率。而在需要使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拔離時,只需對操控杆施加背離鎖口杆且大於第一彈性件的彈性恢復力的外力,再對滑鈕施加朝第二插接端殼體的作用力,才能解除二次鎖緊結構對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的鎖緊,二次鎖緊結構的解鎖操作非常簡單、便捷,同時又能避免單純按壓按鈕而導致二次鎖緊結構的解鎖。此外,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和第二插接端殼體拔離過程中,對按鈕施加的外力可以同時讓按鈕具有朝背離操控杆的方向移動的趨勢以及朝第二插接端殼體移動的趨勢,這樣,在滑鈕脫離墩臺的瞬間,滑鈕將產生向第二插接端殼體移動,在該移動的過程中,滑鈕與墩臺會產生輕微的震動和喀嚓的聲音,便於使用者感知到滑鈕已到達解鎖按壓位置,然後可以增加使按鈕向第二插接端殼體移動的分力。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插接狀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拔離狀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拔離狀態的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插接狀態的爆炸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插接配合過程的一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插接配合過程的另一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拔離過程的一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拔離過程的另一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中鎖扣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中鎖扣件的剖視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中滑鈕和抵頂塊的一視角結構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中滑鈕和抵頂塊的另一視角整體結構示意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次鎖緊結構中滑鈕和抵頂塊的剖視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100第一插接端殼體200第二插接端殼體300凸臺301第一引導斜坡400鎖緊組件401第二引導斜坡410轉軸420鎖扣件421操控杆4211防脫孔4212陷位槽422鎖扣杆4221卡孔423限位塊430第一彈性件500防誤操控組件510滑鈕511滑孔520墩臺530第二彈性件540抵頂塊550防脫勾551第三引導斜坡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二次鎖緊結構,用於連接器的二次鎖緊。請參閱圖1至圖9,該二次鎖緊結構包括可插接、拔離的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之間具有插接狀態和拔離狀態,且在本實施中,第一插接端殼體100為高壓連接器的插座殼體,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則為高壓連接器的插頭殼體,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插接端殼體100也可以為高壓連接器的插頭殼體,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則為高壓連接器的插座殼體。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9,該二次鎖緊結構包括連接於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側壁的凸臺300、連接於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側壁並用於與凸臺300卡扣配合的鎖緊組件400,其中,鎖緊組件400與凸臺300卡扣配合時限制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鎖緊組件400包括連接於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轉軸410、可轉動地連接於轉軸410的鎖扣件420、具有彈性恢復的第一彈性件430。在本實施中,轉軸410通過一安裝座來與第二插接端殼體200連接,轉軸410可與安裝座固定連接,也可以與安裝座轉動連接。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9,鎖扣件420包括操控杆421以及與操控杆421連接並用於與凸臺300卡扣配合的鎖扣杆422,操控杆421和鎖扣杆422分別設於轉軸410的兩側且相互反向延伸設置,第一彈性件430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驅動鎖扣件420繞轉軸410轉動,使操控杆421具有遠離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運動趨勢,以及使鎖扣杆422具有朝向第一插接端殼體100運動的趨勢並在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時與凸臺300卡扣配合,凸臺300朝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側面設有第一引導斜坡301和鎖扣杆422背離操控杆421的端面設有第二引導斜坡401。其中,操控杆421在受到朝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方向的外力且該外力抵消第一彈性件430的彈性恢復力時將朝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運動,使鎖扣件420繞轉軸410反向轉動,讓鎖扣杆422背離第一插接端殼體100運動並解除與凸臺300卡扣配合,鎖扣杆422與凸臺300卡扣配合時限制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9,該二次鎖緊結構還包括防止操控杆421被誤操控的防誤操控組件500,防誤操控組件500包括滑動連接於操控杆421的滑鈕510、連接於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並用於限制滑鈕510靠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側壁的墩臺520、具有彈性恢復的第二彈性件530,滑鈕510包括滑鈕510以及位於滑鈕51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之間並與滑鈕510連接的抵頂塊540,第二彈性件530在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滑鈕510滑動至墩臺520,滑鈕510開設有與操控杆421滑接配合的滑孔511,滑孔511在與轉軸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寬大於操控杆421的杆寬,且滑孔511在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時避讓操控杆421,抵頂塊540抵接至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在本實施中,在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之前,鎖扣件420在第一彈性件430的作用下,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狀態如圖1所示,相對於第二插接端殼體200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處於插接狀態,鎖扣杆422在第一彈性件430的作用下略微向下傾斜,這樣,在第二插接端殼體200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處於插接狀態,能夠讓鎖扣杆422能夠緊緊地貼合於第一插接端殼體100,並更好地與凸臺300搭扣緊固。基於上述結構,由於滑孔511在與轉軸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寬大於操控杆421的杆寬,且滑孔511在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時避讓操控杆421,這樣,不需要將滑鈕510滑離墩臺520,操控杆421也可以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墩臺520和滑鈕510不會限制操控杆421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即鎖扣件420也可以繞轉軸410反向轉動。具體地,該二次鎖緊結構的使用過程包括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配合的過程以及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過程。其中,請參閱圖1至圖4以及圖6和圖7,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配合的過程中,鎖扣杆422背離操控杆421的杆端將先抵接到第一引導斜坡301,如圖6所示,凸臺300於第一引導斜坡301處對鎖扣杆422將施加作用力,並將迫使鎖扣杆422朝背離第一插接端殼體100的方向移動,讓鎖扣件420繞轉軸410反向轉動,如圖7所示,而鎖扣杆422可以繼續向前移動並直至鎖扣杆422與凸臺300卡扣配合,這個過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對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相向運動,即可實現了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之間的插接,也即是讓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實現盲插。由此可知,基於此結構,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配合的過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對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相向運動即可,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之間的插接過程簡單、便捷,極大地提高了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之間的插接效率。請參閱圖1至圖4以及圖8和圖9,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過程中,對按鈕施加背離操控杆421的外力,並使該外力大於第一彈性件430的彈性恢復力,其中,當外力大於第一彈性件430的彈性恢復力時,該外力將抵消掉第一彈性件430的彈性恢復力,並驅動按鈕朝背離操控杆421的方向移動,並使滑鈕510脫離墩臺520,如圖8所示,此時,再向滑鈕510施加朝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的外力,此時,按鈕將繞抵頂塊540與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接觸處為中心點逆時針轉動,並讓鎖扣杆422背離第一插接端殼體100的方向運動,以解除鎖扣杆422與凸臺300卡扣配合,如圖9所示,這樣就可以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由此可知,基於此結構,在需要使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時,只需對操控杆421施加背離鎖口杆且大於第一彈性件430的彈性恢復力的外力,再對滑鈕510施加朝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作用力,才能解除二次鎖緊結構對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鎖緊,二次鎖緊結構的解鎖操作非常簡單、便捷,同時又能避免單純按壓按鈕而導致二次鎖緊結構的解鎖。此外,基於上述結構設計,在將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拔離過程中,對按鈕施加的外力可以同時讓按鈕具有朝背離操控杆421的方向移動的趨勢以及朝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的趨勢,這樣,在滑鈕510脫離墩臺520的瞬間,滑鈕510將產生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在該移動的過程中,滑鈕510與墩臺520會產生輕微的震動和喀嚓的聲音,便於使用者感知到滑鈕510已到達解鎖按壓位置,然後可以增加使按鈕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移動的分力。上述中,第一彈性件430為套接與轉軸410的鈕簧,而第二彈性件530為拉簧,其中,第二彈性件530的一端與抵頂塊540連接,另一端與鈕簧的端部連接。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彈性件530的一端可與滑鈕510連接,另一端則與第二插接端殼體200。請參閱圖2、圖4至圖9以及圖10和圖11,操控杆421開設有防脫孔4211,防脫孔4211的開設方向與轉軸410垂直或大致垂直設置,而防誤操控組件500還包括與滑鈕510連接並位於滑孔511內的防脫勾550,防脫勾550置於防脫孔4211,防脫孔4211在與轉軸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寬大於防脫勾550在與轉軸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寬度。基於此結構設計,通過防脫孔4211和防脫勾550的配合,防脫勾550僅能在防脫孔4211內相對移動,這樣,當防脫鉤牴觸到防脫孔4211的孔壁,操控杆421將限制防脫勾550繼續移動,從而限制了滑鈕510的移動範圍,有效地避免滑鈕510脫落。進一步地,如圖2、圖4、圖6至圖9以及圖12至圖14,防脫勾550設有兩個,且兩防脫勾550相對設置,其中,至少一防脫勾550通過擺臂與滑鈕510連接。其中,對於通過擺臂與滑鈕510連接的防脫勾550,在裝配過程中,當該防脫勾550受到背離另一防脫勾550的外力時,該防脫勾550將朝向背離另一防脫勾550的方向移動,並使兩防脫勾550之間產生間隙,並直至操控杆421便於置入滑孔511,裝配過程簡單便捷,這樣,在防止滑鈕510脫落的同時,還確保裝配的簡便。當然,在本實施例中,僅有一個防脫勾550通過擺臂與滑鈕510連接,這樣,有利於將簡化防誤操控組件500,而滑鈕510、防脫勾550和擺臂一條結構設置,這樣,利用增強滑鈕510、防脫勾550和擺臂之間的連接強度。更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4,防脫勾550朝向轉軸410的側面設有第三引導斜坡551。基於此,通過第三引導斜坡551的設置,在滑鈕510與操控杆421裝配過程中,只需對滑鈕510施加朝向操控杆421的作用力即可,進一步提高裝配效率。請參閱圖2以及圖4至圖9,操控杆421朝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側面傾斜設置,且在第一插接端殼體100和第二插接端殼體200插接時避讓滑孔511的孔壁。基於此結構,在保證操控杆421具有足夠的行程的前提下,有利於減小滑孔511的尺寸大小,進而減小滑鈕510的尺寸大小。請參閱圖2以及圖4至圖9,鎖扣件420包括用於與滑鈕510朝向鎖扣杆422的側面抵接以限制滑鈕510向鎖扣杆422移動的限位塊423。這樣,在滑鈕510未受到外力時,通過限位塊423和第二彈性件530的配合限定了滑鈕510的位置。請參閱圖2、圖4至圖9以及圖10和圖11,操控杆421背離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側面且臨近限位塊423的位置供滑孔511孔緣置入的陷位槽4212。基於此,通過陷位槽4212的結構設計,在下按滑鈕510的過程中,能夠使滑孔511的孔緣更加靠近第二插接端殼體200,從而增加了滑鈕510下按的行程,通過下按行程的增加,能夠讓使用者更好地感知到下壓的過程,有利於提高使用體驗。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12,鎖扣杆422包括供凸臺300置入並與凸臺300卡扣配合的卡孔4221,基於此,通過卡孔4221中遠離操控杆421的孔壁與凸臺300中別離操控杆421的側壁相牴觸實現鎖扣杆422與凸臺300的卡扣配合。在本實施例中,該卡孔4221為通孔,這樣,在凸臺300置入到卡孔4221後,便於觀察凸臺300與卡孔4221的配合關係。請參閱圖1至圖9以及圖12至圖14,滑鈕510背離第二插接端殼體200的側面設有防滑結構(圖中未標註)。基於此結構,通過防滑結構的設置,這樣,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便於使用者通過手指與防滑結構之間的摩擦力即可對滑鈕510施加足夠作用力,不需要其他外力的輔助即可操作,有利於提高操作效率。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二次鎖緊結構,該二次鎖緊結構的具體結構參照上述實施例,由於本連接器採用了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因此同樣具有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