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部紅色革命老電影(紅色電影故事60)
2023-08-02 14:20:16 3
編文/孫海帆
1951年,15歲便參加了八路軍、時年21歲的瑪拉沁夫在通遼做群眾工作的時候,他得知一對蒙族青年男女抓越獄犯的故事,於是熱愛文學並曾在部隊文工團從事宣傳和寫作的瑪拉沁夫以此為題材,寫出了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這是他的文學處女作。由於小說的觀念完全符合新中國的民族國家意識,且作者本人又是蒙古族,於是,這本小說立刻受到各界的極大關注,首先它被發表在1952年1月《人民文學》首篇,《人民文學》也高度評價小說是一篇「寫新的主題、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先進的力量,用新的倫理觀念按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 好作品,在這種情形下,這篇小說很快被改編成電影,這就是於1953年上映的《草原上的人們》。
影片海報
《草原上的人們》由徐韜執導,海默、瑪拉沁夫、達木林編劇,烏日娜、恩和森、樹海、朝魯、安琪等主演,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的故事為:
50年代初期,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將草原建設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勞動著。
女共青團員、互助組長薩仁格娃,曾連續兩年獲得勞動模範稱號。她與另一個互助組長、打獵能手桑布真誠相愛。
當草原上的廣大牧民忙著發展生產的時候,暗藏的特務寶魯企圖挑動薩仁格娃的父親白依熱退出互助組,以達到拆散互助組的目的,遭到斥責。在一次暴風雪中,寶魯割斷牲畜欄杆的繩子,打開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薩仁格娃為救牲畜騎著馬從崖上摔了下來,幸虧桑布趕來相救。
由於牧民們團結一致,將放出的牲畜都及時趕回,未能給互助組造成很大的損失。風暴季節已過,在薩仁格娃為受傷的牲畜防疫注射時,寶魯趁人不備,把毒藥投進井裡,毒死了薩仁格娃小組裡的二十多隻羊,並妄圖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禍於薩仁格娃。
薩仁格娃為互助組失去那麼多羊而傷心,情緒有些波動。她在區長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幫助下,認識到不能只想個人的榮譽,要為大家著想,為內蒙古大草原和祖國的建設著想。不久,寶魯在特務呂綬卿的指使下,想趁那達慕大會開幕時,放火破壞草原的建設。
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開幕了。會上有各種活動:物資交易、評選模範、賽馬、射箭等,熱鬧非凡。在評選模範的會上,有人對薩仁格娃領導的互助組死羊之事,表示不滿。薩仁格娃認為組裡羊死了,自己是有責任的,一定要把這件事搞清楚。
會後,薩仁格娃牽著馬在河邊溜達時,看到寶魯鬼鬼祟祟的,身上還帶著槍,便奮不顧身地騎馬追去。她趕到山坡,已看不見寶魯的蹤影,卻發現牧場燃起了大火。薩仁格娃斷定這火是寶魯放的,就拍馬衝過濃煙烈火去抓寶魯。這時,盟長親自帶領群眾救火,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把火撲滅了。
在薩仁格娃、桑布的幫助下,公安人員將寶魯、呂綬卿等一小撮潛伏特務一網打盡。當大家知道薩仁格娃小組的死亡是特務投毒所致時,對於勇敢的薩仁格娃更加敬佩。在慶功會上,盟長稱讚薩仁格娃不僅是勞動上的模範,而且在防風暴、防火災、與特務作鬥爭上,也表現出奮不顧身的勇敢,為草原上的人們立了一大功。
無論在主題、背景、矛盾衝突上來說,電影《草原上的人們》都是小說的「升級版」。很顯然,已經在革命隊伍中經過6年教育和培養的瑪拉沁夫在創作初始已經自覺地將革命文藝的創作方法運用在寫作中,但是,當其作品受到重視之後,在改編的過程中,瑪拉沁夫個人的印記在作品中就越來越少了,在電影中,孤身一人的越獄犯變成了有組織有預謀的「內蒙特務組織」,故事背景也由科爾沁變成了整個草原,主角薩仁格娃和桑布的「抓特務」的主角變成了「配合」公安人員將特務「一網打盡」的成長中的少數民族英雄,而從此,中國少數民族題材影片除了片中的民族風情之外,其創作主旨和故事模式也和主流電影敘事融合了。在70年過去後,許多人可能已經對這部「少數民族抓特務」的影片沒有印象了,但是它的插曲《草原晨曲》、《敖包相會》、《草原牧歌》卻傳唱至今。
海默(1923-1968)
本片編劇海默男,原名張澤藩,筆名海默,1923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生,山東黃縣江格莊人。11歲喪母,隨父到北平,先後在五鬥齋小學、北師大附屬平民小學、北平育英中學等校學習,接受過抗日的愛國思想教育。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海默和同學一起上街遊行示威,用石塊還擊鎮壓學生的保安隊。1936年返回故鄉,入黃縣中學學習。抗戰全面爆發後回到北平,曾在一家煙膏店當學徒,後考入煙臺志孚中學。
1941年離開北平到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日鬥爭。同年6月在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戲劇系學習,後去冀中火線劇社當演員,並擔任過教導二旅政治宣傳科幹事。
1943年隨部隊到延安,轉為魯藝文工團團員。此間,他和洛丁發表處女作《糧食》(劇本),開始了創作生涯。
1945年10月調冀察熱遼文工團創作室。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武裝鬥爭。他白天行軍,夜晚挑燈寫作,時常寫到深夜。他和安波創作的歌劇《兵》受到部隊嘉獎,榮立甲等功。他自己創作了歌劇《十五的月亮》。同時又參加了《白毛女》、《糧食》、《王三保翻身》、《歡迎八路軍》等歌劇、話劇的演出。
1950年後任中南文工團創作部主任。1951年抗美援朝負傷後回國。1951年底任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編劇。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任編劇,直至去世。
1950年至1960年代初,先後創作出版了話劇《礦山的主人》、《火》,獨幕劇《棄暗投明》,多幕劇《故鄉》,歌劇《秋收歌舞》、《米》,中篇小說《突破臨津江》,創作改編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母親》、《紅旗譜》、《洞簫橫吹》、《春城無處不飛花》、《早霞》、《深山裡的菊花》、《糧食》、《春風吹到諾敏河》、《染血的哈達》等。文革爆發後,1967年被打成「黑幫分子」、「黑編劇」。1968年6月14日被殘害致死,時年45歲。197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徹底平反昭雪。
下一期,介紹新中國第一部表現「接生員」的電影《結婚》。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