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9 21:01:06 1
專利名稱:搖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使身體搖動來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的搖動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能夠對處於就座狀態的使用者實行按摩動作的椅子型按摩機。在這種椅子型按摩機上設置有用於託住使用者的兩個腳踝部的託腳部件,該託腳部件能夠相對於可載置使用者的腿部的腿放置部沿左右方向搖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在該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椅子型按摩機上設置有安裝託腳部件的安裝板,該安裝板能夠沿左右方向滑動。該安裝板可傳動地連結在作為驅動源的電動機的旋轉軸上。因此,在電動機的旋轉軸被旋轉驅動時,基於從電動機傳來的驅動力,安裝板在安裝了託腳部件的狀態下沿左右方向滑動。其結果,伴隨將使用者的腳踝部分託住的託腳部件沿左右方向往復移動,使用者的兩個腿部等下半身(整個腿部)以使用者的腰部為中心作搖動運動。 由此,使用者腿部的緊張狀態被緩和。
另外,在專利文獻I所述的椅子型按摩機的靠背部上設置有左右一對偏心滾輪。 然後,當這對偏心滾輪中的左側的偏心滾輪以向靠背部的表面側突出的形式旋轉時,託腳部件向左方移動。另一方面,當右側的偏心滾輪以向靠背部的表面側突出的形式旋轉時,託腳部件向右方移動。
其結果,使用者的下半身向左側搖動時使用者的上半身轉向右側,而使用者的下半身向右側搖動時使用者的上半身轉向左側。也就是說,通過使偏心滾輪的旋轉動作和託腳部件的搖動動作同步,扭轉動作會對使用者的身體起很大作用。所以,會給使用者帶來明顯的動作感,而實行讓身體放鬆的動作。
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0-328262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的椅子型按摩機中,伴隨使用者的腿部向左右方向的搖動動作,使用者以扭轉上半身的形式作轉動動作。然而,此時的上半身的轉動方向與腿部的搖動方向關聯,為預先設定的固定方向。因此,在作搖動動作時只能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單調的動作感。發明內容
本發明正是針對上述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給使用者帶來多種動作感的搖動裝置。
本發明的一個形態為搖動裝置,其具備身體支承部,該身體支承部包含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同時還包含支承所述使用者的腿部的腿部支承部和支承所述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中的至少I個,所述搖動裝置能夠沿左右方向搖動所述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所述搖動裝置具備多個按壓機構,該多個按壓機構能夠從所述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所述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以在所述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被沿左右方向搖動時改變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位置的形式被驅動。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設置為,能夠從所述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所述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也可以包含多個第I按壓機構,以與在所述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第I部位對應的方式沿所述左右方向設置;以及多個第2按壓機構,以與在所述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第2部位對應的方式沿所述左右方向設置。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地,所述第I按壓機構的個數與所述第2按壓機構的個數不同。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各個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也可以具有在從背面側按壓所述使用者的身體時從收縮狀態向膨脹狀態變化的膨縮部件。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也可以設置為,在與所述膨縮部件的膨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局部重疊。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也可以被設置在所述身體支承部的所述座部、所述腿部支承部、以及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I個上。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I個也可以構成為,改變按壓動作時的最大按壓量。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I個也可以構成為,維持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的按壓狀態。
另外,上述搖動裝置也可以進一步具備角度調整機構,該角度調整機構對所述身體支承部的所述座部、所述腿部支承部、以及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I個的傾斜角度進行調MiF. O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能夠同時按壓所述使用者的身體。
另外,在搖動裝置中,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以從所述使用者的身體的所述多個部位中的、位於所述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向位於所述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的順序,或者以從位於所述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向位於所述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的順序,從背面側依次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動作。
基於本發明,能夠給使用者帶來多種動作感。
圖I是第I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立體圖。
圖2(a)是圖I的按摩機的示意圖。
圖2(b)是座部氣囊的示意圖。
圖3(a)是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進行膨脹動作之前的狀態。
圖3(b)是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4是框圖,概略地表示圖2(a)的按摩機的控制結構。
圖5(a)是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5(b)是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5(c)是示意圖,表示背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6是第2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
圖7(a)是圖6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進行膨脹動作之前的狀態。
圖7(b)是圖6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7(c)是圖6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以與圖7(b)不同的形態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8(a)是第3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
圖8(b)是將腿部氣囊從側面來看的示意圖。
圖9(a)是圖8(a)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進行膨脹動作之前的狀態。
圖9(b)是圖8(a)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9(c)是圖8(a)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以膨脹量比圖9 (b)所示的膨脹量大的形式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圖10(a)是第4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圖10(b)是將座部氣囊從側面來看的示意圖。圖11(a)是第5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進行傾動動作之前的狀態。5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進行了傾動動作之後的狀態。6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進行膨脹動作之前的狀態。6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以及座部氣囊正在進圖11(b)是第圖12 (a)是第圖12(b)是第行膨脹動作的狀態。
狀態。
狀態。
狀態。圖13(a)是第7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腿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圖13(b)是第7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座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圖13(c)是第7實施方式的按摩機的示意圖,表示背部氣囊正在進行膨脹動作的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I 圖5,對具體化為例如椅子型的按摩機10的第I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進行說明。
如圖I所示,按摩機10具備載置在未予圖示的地面上的腿部11,在該腿部11的上方固定有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12。在該座部12的後側設置有供使用者靠背的靠背部13, 該靠背部13可通過作為角度調整機構的傾動機構14(參照圖4)進行傾動。另外,在座部 12的前側設置有使用者可放小腿部的腿放置部15,該腿放置部15同樣可通過傾動機構14 進行傾動。另外,在座部12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從靠背部13向座部12的前方延伸的扶手部 16,這些扶手部16讓使用者放胳膊。然後,如圖4所示,傾動機構14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 的控制指令被驅動控制,由此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的傾斜角度被調整。
另外,在腿放置部15上,左右各配置一個能夠插入使用者的小腿部的呈凹狀的腿部支承部18。各個腿部支承部18具有與使用者的小腿部的小腿肚對置的對置面18a。然後,如圖4所示,搖動驅動部19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被驅動控制,由此各個腿部支承部18沿左右方向搖動。另外,在第I實施方式中,由座部12、腿部支承部18(腿放置部15)、以及靠背部13來構成對使用按摩機10的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支承的身體支承部。
另外,如圖2(a)所示,在靠背部13、座部12、以及左右一對腿部支承部18上分別設置有背部氣囊20a、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如圖4所示,各個氣囊20a、20b、 20c起到膨縮部件的作用,通過控制部17發出控制指令來驅動控制氣泵從而使這些氣囊在膨脹狀態與收縮狀態之間進行膨縮動作。然後,通過使這些氣囊20a、20b、20c進行膨縮動作,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身體被從背面側按壓。背部氣囊20a、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分別為從背面側按壓使用者的身體的按壓機構的一個例子。另外,由於這些氣囊20a、20b、20c的構成相同,所以在以下的說明中,對設置在座部12上的座部氣囊20b 的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2(b)所示,在座部12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座部1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範圍內延伸的開口形狀的凹部24。在該凹部24內收容有座部氣囊20b,該座部氣囊20b具有與凹部24的開口形狀大致相同的俯視形狀。另外。收容在凹部24內的座部氣囊20b的上表面與座部12的上表面齊平。
然後,如圖3(a)所示,在使用者的大腿部A被載置在座部氣囊20b的上側且臀部C 被支承在座部12上的就座狀態下,在座部氣囊20b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進行膨脹時,座部氣囊20b的上表面從座部12的上表面突出(參照圖3(b))。其結果,通過使載置於座部氣囊20b的上表面的使用者的大腿部A向上方抬起,使座部12支承臀部C從而就座著的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
接著,對按上述形式構成的按摩機10的作用,特別是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 (參照圖 5)進行搖動動作時使用者的就座姿勢被改變時的作用加以詳細說明。
在第I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通過搖動動作給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刺激的情況下,首先,控制部17對搖動驅動部19進行驅動控制。於是,通過使各個腿部支承部18左右搖動,從而被支承在這些腿部支承部18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產生聯動而左右搖動。在此,為了改變向使用者的身體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控制部17使背部氣囊20a、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中的至少任意一個進行膨脹動作。以下,對氣囊20a、20b、20c的動作例進行說明。
如圖5(a)所示,在控制部17使腿部氣囊20c進行了膨脹動作的情況下,腿部氣囊20c向與腿部支承部18的對置面18a(參照圖2(a))垂直的方向(在圖5(a)中為前方斜上方)突出,該對置面18a與小腿部B的小腿肚對置。然後,伴隨該腿部氣囊20c的膨脹動作,載置在腿部氣囊20c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其結果,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前方延伸。這樣,在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通過腿部氣囊20c的膨脹而使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時,使用者的小腿部B就會以腿部氣囊20c為搖動支點更大幅度地搖動,從而從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發生變化。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腿部氣囊20c實行膨脹動作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另外,如圖5(b)所示,在控制部17使座部氣囊20b進行了膨脹動作的情況下,座部氣囊20b向與支承使用者的大腿部A的座部12的表面垂直的鉛直上方突出。然後,伴隨該座部氣囊20b的膨脹動作,載置在座部氣囊20b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A以從座部12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另外,如圖5(b)所示,此時使用者的臀部C依然維持被支承在座部12 上的狀態。其結果,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A向上方移位。由此,使用者的整個下半身就會以座部氣囊20b為搖動支點更大幅度地搖動,從而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發生變化。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腿部氣囊20c進行膨脹動作時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另外,如圖5(c)所示,在控制部17使背部氣囊20a進行了膨脹動作的情況下,背部氣囊20a向與支承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13的正面垂直的方向(在圖5(c)中前方斜上方)突出。然後,伴隨該背部氣囊20a的膨脹動作,載置在背部氣囊20a上的使用者的背部從靠背部13離開。其結果,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使用者的背部從靠背部13向上方提起。特別是,在第I實施方式中,在背部氣囊20a進行膨脹動作時,控制部17驅動控制傾動機構14,使靠背部13以倒向後方的形式傾動且使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傾動至處於大致水平狀態為止。因此,從使用者的下半身到腰部以及腹部的部位就會以背部氣囊20a為搖動支點更大幅度地搖動,從而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發生變化。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腿部氣囊20c以及座部氣囊20b各自進行膨脹動作時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I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I)各個氣囊20a、20b、20c通過從背面側按壓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不同部位(與靠背部13對應的部位、與座部12對應的部位、或者與腿部支承部18對應的部位) 來改變使用者的就座姿勢。因此,能夠在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在第I實施方式中為腿部支承部18)進行搖動動作時,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多種動作感。
(2)各個氣囊20a、20b、20c以使按壓力從背面側慢慢作用在使用者的身體上的的形式進行膨縮動作。由此,能夠緩慢地改變使用者的就座姿勢。
(第2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6以及圖7,對第2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2實施方式中,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在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以及體寬方向(即, 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上設置有氣囊。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6所示,在第2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靠背部13的靠上側的位置上,沿左右方向隔開間隔設置有多個(在第2實施方式中為3個)背部氣囊20a。例如,3個背部氣囊20a中位於中央處的背部氣囊20a以與使用者的背肌部分對應的形式被配置在靠背部 13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上。另外,3個背部氣囊20a中位於左右兩側的2個背部氣囊20a以與使用者的左右兩個肩部對應的形式被配置在靠背部13的左右方向的兩端位置上。
另外,在座部12上,沿左右方向隔開間隔設置有多個(在第2實施方式中為2個) 座部氣囊20b,這些座部氣囊20b在該座部12的前後兩端較長地延伸。例如,2個座部氣囊 20b以相對於座部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左右對稱的形式被設置在座部12的左右兩側。
這樣,在第2實施方式中,氣囊20a、20b、20c設置為能夠從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另外,在第2實施方式中,在靠背部13上沿左右方向設置有3個背部氣囊20a,在座部12上沿左右方向設置有 2個座部氣囊20b,在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設置有I個腿部氣囊20c。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部位的個數根據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部位(即,與靠背部13對應的部位、與座部12對應的部位、以及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對應的部位)而不同。進一步, 由於設置在座部12上的各個座部氣囊20b沿前後方向較長地形成,所以不僅能將使用者的大腿部A推向上方同樣也能將臀部C推向上方。
接著,對按上述形式構成的按摩機10的作用,特別是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座部氣囊20b使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時的作用加以詳細說明。
如圖7(a)所示,在第2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當設置在座部12上的左右一對座部氣囊20b處於與座部12的上表面齊平的狀態下,使用者的左右大腿部A以成大致水平姿勢的形式被支承在座部12上。
在此,在通過腿部支承部18使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著搖動動作時,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右側的座部氣囊20b以從座部12的上表面向鉛直上方突出的形式進行了膨脹。於是,如圖7(b)所示,右大腿部A以及臀部C的右側部分被右側的座部氣囊 20b向上方抬起。由此,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從正面來看使用者的下半身被朝順時針方向扭轉。其結果,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右側的座部氣囊20b實行膨脹動作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另外,在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左右兩側的各個座部氣囊20b以從座部12的上表面向鉛直上方突出的形式進行了膨脹。於是,如圖 7(c)所示,左右大腿部A以及整個臀部C被左右座部氣囊20b向上方抬起。由此,在使左右大腿部A維持大致水平姿勢的狀態下將其向上方抬起,從而使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其結果,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座部氣囊20b不實行膨脹動作時、以及2個座部氣囊20b中的一個座部氣囊20b實行了膨脹動作時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2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2)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3)在靠背部13上,背部氣囊20a對在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例如,背肌部分以及左右兩個肩部)進行按壓。另外,在座部12上,座部氣囊20b對在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例如,左右大腿部A以及臀部C的左右部分) 進行按壓。因此,各個氣囊20a、20b、20c按壓體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身體的不同部位。 由此,能夠以更多種形式改變使用者的就座姿勢。其結果,能夠在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第 2實施方式腿部支承部18)進行搖動動作時,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多種動作感。
(4)氣囊20a、20b、20c設置為,在左右方向上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部位的個數根據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部位(即,與靠背部13對應的部位、與座部12對應的部位、 以及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對應的部位)而不同。因此,通過與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各個部位相對應個數的氣囊來按壓使用者的身體。由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良好的動作感而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5)多個(在第2實施方式中為3個)背部氣囊20a被設置在靠背部13上。因此,背部氣囊20a被靠背部13支承,且按壓相互接近的多個部位。另外,多個(在第2實施方式中為2個)座部氣囊20b被設置在座部12上。因此,座部氣囊20b被座部12支承,且按壓相互接近的多個部位。在該構成中,能夠連續地改變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按壓9部位。
(第3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8以及圖9,對第3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3實施方式中,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在使用者的腿部進行搖動動作時,改變腿部氣囊20c的最大膨脹量。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8(a)以及圖8(b)所示,在第3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各個腿部支承部 18上設置有矩形板狀的轉動部件31,該轉動部件31具有沿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範圍支承使用者的小腿肚的寬度尺寸。轉動部件31的上端部以轉動自如的形式被插通到各個腿部支承部18 的兩側壁部中的轉動軸32支承。因此,轉動部件31被配置在各個腿部支承部18 的對置面18a與使用者的小腿肚之間。各個腿部氣囊20c被設置在相應的腿部支承部18 的對置面18a上,並介於該對置面18a和轉動部件31之間。
如圖9(a)所示,在腿部支承部18的腿部氣囊20c處於收縮的狀態下,使用者的小腿部B不會被轉動部件31推向前方。因此,使用者的腳掌貼緊或者接觸腿部支承部18。
在此,在通過腿部支承部18使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著搖動動作時,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腿部氣囊20c進行了膨脹動作。於是,如圖9(b)所示,伴隨腿部氣囊20c的膨脹動作,轉動部件31以轉動軸32為中心向前方轉動,從而小腿部B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前方抬起。於是,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使用者的整個腳掌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前方斜上方移位。其結果,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腿部氣囊20c實行膨脹動作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然後,在腿部氣囊20c的膨脹量達到了目標膨脹量的時點,控制部17使氣泵的驅動停止而將腿部氣囊20c的膨脹形狀維持預定的大小。目標膨脹量被預先設定為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最大按壓量。此時,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維持以下狀態,整個小腿部B承受由與目標膨脹量相應的膨脹形狀的腿部氣囊20c產生的最大按壓量的按壓力而向前方斜上方進行了移位。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腿部氣囊20c實行膨脹動作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持續放鬆一定時間的效果。
另外,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在腿部氣囊20c的目標膨脹量被增加時,腿部氣囊20c的膨脹形狀就會變得更大。於是,如圖 9(c)所示,伴隨腿部氣囊20c進一步進行膨脹動作,轉動部件31以轉動軸32為中心更大幅度地向前方轉動,從而小腿部B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更大幅度地向前方抬起。
於是,使用者的腿部以使用者的整個腳掌更大程度地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前方斜上方移位。因此,與使對應於腿部氣囊20c的目標膨脹量的最大按壓量改變之前相比,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其結果,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使腿部氣囊20c 的目標膨脹量(最大按壓量)改變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3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⑵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6)通過改變對由腿部氣囊20c的膨脹動作產生的最大按壓量進行規定的目標膨脹量,從而能夠以多種形式改變對小腿部B的按壓力並能夠以多種形式改變使用者的姿勢。所以,能夠以更多種形式來改變在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作用在使用者的身體上的、 讓身體放鬆的動作的動作感。
(7)通過維持腿部氣囊20c的膨脹狀態(膨脹形狀)並維持使用者的就座姿勢,從而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足夠的刺激。
(第4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0,對第4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4實施方式中,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多個氣囊(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設置為, 在與氣囊的膨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局部重疊。另外,在第4實施方式中,座部氣囊20b設置為局部重疊。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10(a)以及圖10(b)所示,在第4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例如座部12的上表面設置有多個(例如6個)座部氣囊20b。另外,在第4實施方式中,在座部12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3個座部氣囊20b。座部12的左右各側的3個座部氣囊20b在與膨縮方向(上下方向)交叉的前後方向上局部重疊。也就是說,3個座部氣囊20b設置為,從座部 12的上表面的前端側連至後端側。
然後,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使前側的2個座部氣囊20b進行膨脹動作,該前側的座部氣囊20b起到作為使用者的身體的搖動支點的作用。接著,根據來自於控制部17的控制指令使與後方相鄰的中央的2個座部氣囊20b進行膨脹動作,然後,使與更靠後方的位置相鄰的後側的2個座部氣囊20b進行膨脹動作。因此,使用者的身體的搖動支點依次向後方側移動。特別在第4實施方式中,由於前後並聯的座部氣囊20b局部重疊,所以從前側開始依次使座部氣囊20b進行膨脹動作,可使使用者的身體的搖動支點向後方側連續移動。其結果,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連續地變化。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連續變化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另外,雖然在第4實施方式中,使座部氣囊20b局部重疊,然而也可以使多個背部氣囊20a局部重疊,或者也可以使多個腿部氣囊20c局部重疊。
基於第4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2)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8)多個座部氣囊20b配置為在與膨縮方向(上下方向)交叉的前後方向上局部重疊。所以,能夠沿前後方向連續地改變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按壓部位。
(第5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1,對第5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5實施方式中,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通過傾動機構14調整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的傾斜角度。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第5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通過搖動動作給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刺激的情況下,首先,控制部17驅動控制搖動驅動部19。於是,通過使各個腿部支承部18左右搖動,從而使支承在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的使用者的腿部也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聯動並進行左右搖動。
在這種狀態下,控制部17使腿部氣囊20c進行膨脹動作。於是,如圖11 (a)所示, 腿部氣囊20c向與腿部支承部18的對置面18a垂直的鉛直上方突出,該對置面18a與使用者的小腿肚對置。其結果,伴隨腿部氣囊20c的突出動作,載置在該腿部氣囊20c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
在此,在改變向使用者的身體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時,控制部17驅動控制傾動機構14。於是,如圖11(b)所示,通過傾動機構14使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以倒向後方的形式進行傾動,由此設置在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的腿部氣囊20c的三維位置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在使用者的腿部進行搖動時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因此,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發生變化。由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與使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傾動之前不同的動作感的搖動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5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⑵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9)通過改變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的傾斜角度而改變使用者的就座姿勢,從而能夠以更多種形式改變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作用在使用者的身體上的、 讓身體放鬆的動作的動作感。
(第6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2,對第6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6實施方式中,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多個氣囊(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同時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另外,在第6實施方式中, 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同時按壓使用者的身體。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第6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在通過搖動動作給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刺激的情況下,首先,控制部17驅動控制搖動驅動部19。於是,通過使各個腿部支承部18左右搖動,從而使支承在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的使用者的腿部也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聯動並進行左右搖動。
在此,在如圖12(a)所示的狀態下改變向使用者的身體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時,控制部17使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同時進行膨脹動作。於是,如圖12(b)所示,腿部氣囊20c向與腿部支承部18的對置面18a垂直的方向(在圖12(b)中為前方斜上方)突出,該對置面18a與使用者的小腿肚對置。其結果,伴隨腿部氣囊20c的突出動作, 載置在該腿部氣囊20c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 同時,座部氣囊20b向與支承使用者的大腿部A的座部12的表面垂直的鉛直上方突出。其結果,伴隨座部氣囊20b的突出動作,載置在該座部氣囊20b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A以從座部12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於是,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發生變化,使座部12支承臀部C並使就座著的使用者的大腿部A向上方移位。
這樣,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為了同時按壓使用者的小腿部B以及大腿部A,而同時使座部氣囊20b以及腿部氣囊20c膨脹。其結果,使用者的就座姿勢會與只對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按壓的情況或者只對使用者的大腿部A進行按壓的情況不同。因此,與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使單個氣囊膨脹的情況相比,能夠以更多種形式改變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由此,能夠以更多種形式來改變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因此,能夠給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多種刺激,達到讓身體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6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2)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10)通過氣囊20b、20c同時按壓使用者的身體,能夠使使用者的就座姿勢更加多樣化。所以,能夠以更多種形式改變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作用在使用者的身體上的、讓身體放鬆的動作的動作感。
(第7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3,對第7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 (搖動裝置)進行說明。在第7實施方式中,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多個氣囊(按壓機構)以從位於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向位於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的順序依次進行按壓動作。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加以說明,而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或者與其相當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第7實施方式的按摩機10中,通過搖動動作給就座在座部12上的使用者的身體帶來刺激的情況下,首先,控制部17驅動控制搖動驅動部19。於是,通過使各個腿部支承部18左右搖動,從而使支承在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的使用者的小腿部B也與各個腿部支承部18聯動並進行左右搖動。
在此,在改變向使用者的身體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時,首先,控制部17使腿部氣囊20c進行膨脹動作。於是,如圖13(a)所示,位於使用者的末梢側的小腿部B從腿部氣囊20c接收朝向上方的按壓力,而以從腿部支承部18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
接著,控制部17使座部氣囊20b進行膨脹動作。於是,如圖13(b)所示,位於比小腿部B更靠中樞側的大腿部A從座部氣囊20b接收朝向上方的按壓力,而以從座部12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
接著,控制部17使背部氣囊20a進行膨脹動作。於是,如圖13(c)所示,位於比大腿部A更靠中樞側的使用者的背部從背部氣囊20a接收朝向上方的按壓力,而以從靠背部 13離開的形式向上方抬起。
也就是說,基於第7實施方式,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氣囊20a、 20b,20c從位於更靠末梢側的小腿部B經由大腿部A至位於更靠中樞側的背部依次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刺激。在這種情況下,伴隨使用者的就座姿勢的變化,從而使從使用者的小腿部B向上半身傳遞搖動刺激的傳遞形態發生變化。進一步,通過從靠末梢側的小腿部B 經由大腿部A朝靠中樞側的背部連續地進行按壓刺激,由此達到更有效地讓使用者的身體得到放鬆的效果。
基於第7實施方式的搖動裝置,除了可以獲得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效果(I)、(2) 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12)氣囊20a、20b、20c從使用者的身體的末梢側向中樞側連續進行按壓動作。由此,能夠對使用者進行更有效地讓身體得到放鬆的動作。
另外,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也可以更改為如下所述的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第7實施方式中,氣囊20a、20b、20c也可以按照從位於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向位於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的順序依次進行按壓動作。
在上述第6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腿部氣囊20c和背部氣囊20a同時進行膨脹動作,或者也可以使座部氣囊20b和背部氣囊20a同時進行膨脹動作。進一步,也可以使腿部氣囊20c、座部氣囊20b、以及背部氣囊20a同時進行膨脹動作。
·在上述第5實施方式中,傾動機構14也可以更改座部12的傾斜角度。也就是說,傾動機構14也可以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改變靠背部13、座部12、以及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中的至少任意一個的傾斜角度。或者,傾動機構14也可以在使用者的小腿部B進行搖動動作時,同時改變靠背部13、座部12、以及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的傾斜角度。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腿部氣囊20c的膨脹狀態保持一定的時間, 而使腿部氣囊20c的膨縮動作不斷重複。另外,也可以將背部氣囊20a以及座部氣囊20b 的膨脹狀態保持一定的時間。另外,在上述第I、第2、第4 第7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各個氣囊20a、20b、20c的膨脹狀態保持一定的時間。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改變腿部氣囊20c的最大膨脹量將其固定為一定大小。另外,也可以改變背部氣囊20a以及座部氣囊20b的最大膨脹量。另外,在上述第 I、第2、第4 第7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改變各個氣囊20a、20b、20c的最大膨脹量。
·在上述第4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多個座部氣囊20b配置為,沿左右方向局部重疊。另外,也可以將多個座部氣囊20b以沿使用者的身體的體軸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分開的狀態並列設置。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作為各個按壓機構,也可以採用例如由電動機或滾珠絲槓(ball screw)等構成的電動伸縮部件。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使用者的腿部沿左右方向扭轉並使其搖動。
·雖然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按摩機10包含座部12、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 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然而按摩機10也可以由座部12和靠背部13構成,或者也可以由座部12和腿放置部15 (各個腿部支承部18)構成。也就是說,也可以省略靠背部13或者腿放置部15。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腿放置部15上只設置I個氣囊。也就是說,腿放置部15也可以由支承使用者的左右小腿部B的I個腿部支承部來構成,或者也可以在該 I個腿部支承部上設置I個同時按壓左右小腿部B的氣囊。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在座部12、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各個腿部支承部18)上分別設置有氣囊20a、20b、20c。然而,在座部12、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上, 不必全都設置氣囊。例如,也可以只在座部12上沿著體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設置多個氣囊。也就是說,只要多個氣囊(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設置在身體支承部的座部12、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中的至少一個上即可。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構成為,座部12或者靠背部13沿左右方向搖動。 也就是說,沿左右方向搖動的「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並不僅限於腿部支承部18。例如,作為「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使座部12、靠背部13、以及腿放置部15的腿部支承部18 中的至少2個沿左右方向搖動。另外,作為「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使座部12的一部分、靠背部13的一部分、或者腿放置部15的腿部支承部18的一部分沿左右方向搖動。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通過按摩球按摩使用者的背部的按摩機構設置在靠背部13上。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各個氣囊20a、20b、20c從背面側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了按壓的狀態下,使使用者的身體的一部分開始搖動動作。
權利要求
1.一種搖動裝置,其具備身體支承部,該身體支承部包含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同時還包含支承所述使用者的腿部的腿部支承部和支承所述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中的至少I 個,所述搖動裝置能夠沿左右方向搖動所述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其特徵在於,所述搖動裝置具備多個按壓機構,該多個按壓機構能夠從所述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所述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以在所述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被沿左右方向搖動時改變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位置的形式被驅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設置為,能夠從所述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所述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包含多個第I按壓機構,以與在所述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第I部位對應的方式沿所述左右方向設置;以及多個第2按壓機構,以與在所述體軸方向上的身體的第2部位對應的方式沿所述左右方向設置,所述第I按壓機構的個數與所述第2按壓機構的個數不同。
4.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各自具有在從背面側按壓所述使用者的身體時從收縮狀態向膨脹狀態變化的膨縮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設置為,在與所述膨縮部件的膨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局部重疊。
6.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被設置在所述身體支承部的所述座部、所述腿部支承部、以及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I個上。
7.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I個構成為,改變按壓動作時的最大按壓量。
8.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I個構成為,維持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的按壓狀態。
9.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角度調整機構,其對所述身體支承部的所述座部、所述腿部支承部、以及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I個的傾斜角度進行調整。
10.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中的至少2個能夠同時按壓所述使用者的身體。
11.根據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搖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按壓機構以從所述使用者的身體的所述多個部位中的、位於所述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向位於所述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的順序,或者以從位於所述使用者的中樞側的部位向位於所述使用者的末梢側的部位的順序,從背面側依次對所述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動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給使用者帶來多種動作感的搖動裝置(10)。搖動裝置(10)具備身體支承部(12、13、18),該身體支承部包含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12),同時還包含支承使用者的腿部的腿部支承部(18)和支承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13)中的至少1個,該搖動裝置能夠沿左右方向搖動該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18)。該搖動裝置(10)具備多個按壓機構(20a、20b、20c),該多個按壓機構能夠從使用者的背面側按壓在使用者的體軸方向上處於不同位置的身體的多個部位。多個按壓機構(20a、20b、20c)以在所述身體支承部的一部分(18)被沿左右方向搖動時改變對使用者的身體進行按壓的位置的形式被驅動。
文檔編號A61H1/00GK102920567SQ20121025222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8日
發明者森川大輔, 市村亮, 中野紀夫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