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作文
2025-03-13 20:16:25
引導語:還不知道該怎麼寫一篇關於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公司工會經費收支情況總結範文,歡迎閱讀!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於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取。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個性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好處」」「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取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透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潛力。期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如何放鬆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2):
本我能夠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著,它跟隨衝動運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為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的尋找快樂,這種快樂個性指、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對應。當兒童開始將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對於某些社會禁忌作為他的價值觀一部分時,超我便逐步發展起來。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我努力成為的樣貌。這樣,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強迫本我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整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於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關於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取那些能滿足本我衝動的行為,但是這些行為同時又不會帶來不願看到的結果。自我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為快樂的需求帶給現實的選取。比如,自我會阻止考試作弊的衝動,因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同時,他會用以後更努力的學習行為或者尋求教師同情等方法來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後,自我會進行折中來儘量滿足兩者的需要。然而,當本我和超我之間壓力十分緊張時,自我很難制定出最優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義
從上方的定義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與自我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都是這三個「我」之間的「思想鬥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國旅遊,遊山玩水的過一輩子——這個「想」的過程就能夠理解為本我欲望的驅動力,也就是內在本我的體現,然而她哀嘆了幾聲後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為什麼呢?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也能夠理解為現實決定思想。在心理學上來講,又是一個「超我」與「自我」的過程,「超我」可能會說:工作是你的職責,是你就應完成的分內的事,是你「該做的事」,這個「該做」是以必須的社會道德觀及個人價值觀為基準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為的那個「成功的我」的樣貌;自我是什麼呢,它是現實的我,理性的我,它會分析,如果不上班會有什麼後果,會意識到自我還沒有足夠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所以一般狀況下「自我」會幫忙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會做出合理的決定及決定。而且這個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會愈加明顯,即我們會愈加傾向做出貼合現實的「正確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觀的事情,譬如打架鬥毆,是因為他們「本我」意識很強烈,甚至超越「超我」範圍,而由於社會經歷的缺乏,又不能意識到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即「自我」的現實性不強。諸多因素造成的行為。
一句話,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禮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個人的內心若想沒有衝突或把衝突減到最小,就要合理並協調發展這三個「我」。
個人覺得最佳狀態是本我、超我與自我是處於同一個發展方向的,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與舒適。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貼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同時又具有現實好處。由此想到了許三多——這個在許多人眼裡的「笨人」,明顯看出在他的心中內在的快樂就是奉獻,「奉獻」貼合社會道德觀又具有現實好處,所以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很傻,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充實和快樂的。相比較那些過於計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們很精明會算計,但他的內心卻是掙扎的,不和諧的,最終會心病纏身,將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有工作有錢花卻不快樂?兩個可能,要麼他沒有切實的愛他的工作,將其化作一種情感快樂的源泉;要麼他很清楚自我的快樂不在工作上——只是為了掙工資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感和壓抑感。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著道德面具的動物。這也看出為什麼人的心會那麼複雜,人遠沒有動物單純,要保證人像個「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縛——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驅使。比如地上有個錢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撿,歸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層面,是要遭到批評的,所以這個行為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當然也正因為有這個道德觀的束縛,我們的社會才會井然有序。
當然,如果一個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拋棄「超我」,即以現實的手段來滿足個人快樂與欲望而不顧社會道德觀,那麼短期看,他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為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這種人能夠看做「短視者」。
總之,這三個「我」最重要的是平衡發展,過分壓抑哪一個都是不好的。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作文]相關文章:
1.一節有趣的心理課作文500字
2.心理極限七年級作文
3.叛逆心理作文
4.健康的心理更重要作文
5.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作文
6.心理描寫作文推薦
7.有關心理活動的作文300字
8.心理健康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