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的安全如何防範(一問到底行動支付如何加強安全防範)
2023-04-15 22:29:08 2
截至去年6月 我國超9億人使用網絡支付
不用帶錢包,更無需銀行卡,想要買什麼,只要動一動手機,瞬間就能完成支付,還免去了找零的麻煩。近年來,網絡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近期發布報告,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4.4%。其中,網絡支付用戶規模為9.04億,較2021年12月增長81萬,佔網民整體的86.0%。其中絕大多數用戶採用的是依託手機完成的行動支付,我國行動支付整體市場覆蓋率排名全球第一。
行動支付如何更安全?
行動支付用戶規模達9億,哪些人最愛刷手機消費?最常用來買什麼?行動支付方便快捷,但安全隱患令人頭疼。行動支付過程中,人們普遍存在哪些容易導致風險發生的不良習慣?哪些人是行動支付的高風險人群?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財產?接下來就一問到底。
哪些用戶及消費場景最常使用行動支付?
先來看看,哪些人,在進行哪些消費的時候,最喜歡使用行動支付呢?
中國銀聯聯合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開展了2022年行動支付安全大調查活動,從調查結果來看,男性日平均使用行動支付的頻率高於女性,年輕群體使用頻率高於大齡群體,35歲以下人群中80%的人每天都會使用行動支付。「商店、便利店及餐飲店」「小攤販、菜市場水果店」「水電煤、網絡費」這三大圍繞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場景是行動支付發生最多的場合。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總經理 單長勝:在日常消費場景,居民使用行動支付表現活躍,外賣、手機充值、虛擬產品交易、醫療、直播購物等新場景發生交易人數比例有明顯上升。60歲以上的群體進行網絡購物的人群數量比例有所增加,其生活便利性進一步提升。
除了日常消費,在本次調查中還有一個新的支付場景,就是點外賣。其中,35歲以下是使用行動支付點外賣的高頻人群, 55歲以上行動支付點外賣的比例不足35%,這部分人群更有時間,也更重視養生,願意動手自己做飯。
哪些不良使用習慣易致行動支付風險發生?
行動支付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存在著事關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的風險隱患。日常使用中,人們普遍存在哪些不良習慣,容易導致風險發生呢?
調查數據顯示,日常使用手機支付時,平均每個用戶存在1.2個不安全的行為習慣。發生率最高的三項不安全行為分別為「網站/APP內登錄習慣設置記住密碼或自動登錄」「在連接公共wifi的狀態下支付」以及「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
值得欣慰的是,和2021年相比人均不安全行為數量下降了約0.8個。「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有優惠促銷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換新手機時不解除銀行卡不刪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問題的發生率下降明顯。但調查也發現,在手機內安裝安全防衛類APP和開啟了行動支付保護功能的人在整體人群中的佔比仍處在較低水平。尤其是女性和55歲以上人群在行動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足。
騰訊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孫霄:最普遍的就是在所有平臺的付款密碼都是一樣的,這些情況都是一些不安全的行為。我們在日常宣傳中經常會提及,但是咱們的廣大用戶還是沒有提高足夠的警惕,平時沒有出現資金損失的時候,就覺著沒有關係,但是一旦出現了資金損失就追悔莫及。
業內人士提醒,如果設置了自動登錄並記住密碼,最好是在軟體設置中予以解除。另外,在選擇密碼時,最好選擇字母 數字 符號的組合,增加安全性。
哪些人屬於行動支付高風險人群?
從十幾歲的孩子,到幾十歲的老人,可以說,只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並開通相應功能,人人都可以是行動支付的使用者。那麼在龐大的9億用戶當中,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體,風險點又在什麼地方呢?
調查發現,尚未走出校園,涉世未深的學生群體具有社交頻繁、信息交互渠道多元、嘗試新事物等特點,在使用行動支付時往往面臨更高的風險,也更容易成為網絡詐騙的目標受害者。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助理 文竹:00後的學生群體風險防範意識欠佳,更容易輕信他人,在「網絡博彩」「兼職刷單詐騙」「網絡平臺抽獎掃碼詐騙」「有優惠促銷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等問題上較其他群體風險更高。
與年輕人不同的是,老年人日常所處的生活及消費場景雖不多,但因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低、信息滯後等,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侵權行為及網絡詐騙時的敏感度不足,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助理 文竹:60歲以上群體對銀行卡買賣的非法性認知不足,易遭遇虛假藥品、保健品詐騙,且實際發生損失的人群佔比較高。
老年群體接收外部信息時他們更多依賴簡訊、路邊標語、海報、電視等較為傳統的渠道,下一步要提升大齡群體的自我保護能力,更有針對性對高風險人群加強防騙宣傳力度。
網絡電信詐騙案件多發 何人易中招?
近年來,隨著行動支付的迅速普及,很多與之相關的網絡電信詐騙案件也呈現出高發態勢。究竟哪種網絡電信詐騙最容易讓人中招,又是哪些人比較容易上當受騙呢?
調查顯示,在各類電信詐騙中,排在前列的是收益回報類詐騙、情感愛心類詐騙、虛擬消息類詐騙。25歲以下年輕人和學生群體是情感愛心類詐騙受害最嚴重的人群,男性在面對此類詐騙時更容易受騙,有超過10%的男性用戶表示曾經遭遇過。
去年5月,廣州江門警方破獲一個特大電信網絡詐騙團夥,摧毀犯罪窩點21個,抓獲涉案嫌疑人436名,凍結銀行帳戶103個、涉案資金超1000萬元。
涉案嫌疑人中,有多名在校大學生被該犯罪團夥聘為「鍵盤手」,偽裝成優質單身女性,利用網絡社交工具與受害人以談戀愛、交談興趣愛好等方式培養感情。第4至6天,「鍵盤手」誘騙受害人在直播平臺上充值贈送「禮物」,直播期間團夥扮演女主播的追求者,使受害人爭風吃醋,攀比消費。隨後,「鍵盤手」則以PK為由鼓動受害人充值,從而實施電信詐騙。
江門市公安局刑警支隊 湯警官:在此提醒廣大市民,網絡交友要謹慎,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特別涉及金錢交易更加要三思而後行。
近年來,虛擬貨幣的暴漲暴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而圍繞虛擬貨幣投資的新型騙局也是層出不窮。
最常見的手段是,不法分子以投資顧問的身份,將人拉入所謂的股票推薦群或投資顧問群。群裡的「老師」則不斷推薦某平臺的虛擬貨幣,聲稱未來會有幾十倍的收益,甚至冒充大型金融投資機構為自己背書,提升自己的專業性、可靠度。受害者在進群後,往往會先觀望一段時間。這時,就會有不法分子偽裝的其他的「投資者」在群中曬出自己的收益。之後,受害人會嘗試小額買入虛擬幣,等受害者逐漸覺得平臺是安全的,大量投入資金後,犯罪分子就會迅速關閉投資平臺,解散投資群,將投資者的錢全部收割跑路。
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 蔡莉華:虛擬幣投資屬於非法交易,其交易過程完全不透明。但因為有部分人群認為虛擬幣的價格波動是實現短期暴富的機會,導致最終落入犯罪分子精心設計的非法交易圈套。我們建議投資者要摒棄快速致富的錯誤觀念,抵制非法交易平臺的交易,通過國家監管的合法渠道進行投資和交易。
遭遇詐騙後第一時間應該怎樣做?
在日常使用行動支付的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被騙了,我們第一時間應該怎樣做,才能保全自己的財產,或將損失降到最小呢?
中國銀聯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意識到自己遭遇詐騙後,「撥打110報警熱線」是被選擇最多的應急措施,佔比是33.7%。還有21.3%的被訪者選擇「撥打銀行客服掛失卡片」,也有19.2%選擇了在政府機構網站進行信息舉報。但仍然有33.4%的被訪者出於各種原因,在遭遇詐騙後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這一現象更多見於45歲以上的大齡群體。這也意味著,他們更可能在遭遇詐騙後,因不了解補救措施和尋求幫助的途徑而無法及時止損。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總經理 單長勝:在遭遇詐騙後,首先要回憶自己經歷被騙的全過程,準確記錄自己提供了哪些個人信息,哪些付款帳戶可能有風險,實際損失資金去向等。其次,應立即撥打110報警,報告自己被騙全過程以及資金去向。警方會根據案件情況,採取緊急處置措施,最大限度挽回受騙損失。最後,要通知涉案帳戶開立銀行或有關第三方機構。相關單位會根據情況對涉案帳戶以及關聯帳戶採取相應的管控措施,為警方追蹤和挽損創造有利條件。
(總臺央視記者 王雷 王瑄 張軍 王殿甲 廣東臺)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