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怎麼走向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2023-04-12 23:24:45 1
社會主義怎麼走向共同富裕?「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為我國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社會主義怎麼走向共同富裕?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社會主義怎麼走向共同富裕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為我國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深刻闡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到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4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充分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堅定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1979年底的一天,浙江溫州個體戶章華妹一如往常地在家門口擺攤。一抬頭,她猛然瞧見眼熟的工作人員朝她走來。「又要打擊投機倒把了嗎?」她趕忙收拾攤子進屋,卻聽見工作人員遠遠地喊道:「國家政策開放了,允許私人銷售貨品了,你們來工商登記領證就可以合法經營了!」
第二天她就起了個大早,到工商所填寫了個人信息,提交了兩張照片。後來,她領到了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在鄰省安徽蕪湖,一個自稱「傻子」的個體經營戶年廣久卻沒有章華妹那樣的喜悅。由於炒的瓜子香脆可口,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工廠僱工已遠遠超過當時個體戶僱工8人以下的界限,有人主張取締。
前景生變之際,一位老人的講話給他吃了「定心丸」——
「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傷害了社會主義嗎?」作出這一明確表態的,正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這個表態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打消了人們對發展個體經濟及多種經濟成分的顧慮。
鄧小平同志的鮮明態度,源於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的深刻思考。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當人們重新審視中國的發展問題時,經濟落後、發展太慢已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截至1978年,全國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全國還有2.5億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然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寧要窮的社會主義」論調還很有影響。鄧小平同志在整個社會還處於思想困惑狀態的時候,發出了貧窮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的警告。1978年9月,他在東北視察時指出:我們太窮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好一些。
此後,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時代的潮流,也是人民的願望。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此為開端,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開始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接踵而來的全面改革,促使我們黨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的要求,在展開「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推進和實現了更深層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所有這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實踐基礎、思想基礎。
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向全黨發出響亮的號召:「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提出,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這一人們最為關心的重大問題,成為指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1992年2月29日,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村黨委書記吳仁寶如往常一樣用收音機收聽著新聞,突然,他一拍大腿,一個清晰的判斷湧上心頭:經濟要有大發展了!凌晨2點,他再也睡不著了,立即通知村黨委委員等人開會。他們經研究決定大量購進鋼坯等原材料,以滿足企業今後的大生產。正是這次會議,後來被外界傳為吳仁寶「開一次會議,賺了一個億」。
這則給華西村帶來又一次發展機遇的新聞,正是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國內也有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產生懷疑。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成為影響九十年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大問題。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這個重要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於1992年1月至2月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重要談話。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鄧小平同志就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重要談話,深刻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引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到新階段。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新階段,黨中央根據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潮流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對外開放「走出去」等多項戰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跨世紀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從統籌城鄉發展到重大工程建設,從推進國企改革到健全社保制度,從科技實現重大突破到GDP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個生動片段,為改革開放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寫下註腳。到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1978年增長71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較1978年增長58倍,農村貧困人口(據2010年的農村扶貧標準)已從1978年約佔全部人口的1/4下降為不到10%。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從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到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始終高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包穀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這是「巧媳婦農家樂」老闆娘孔銘英四年前嫁到湖南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後學會的第一首苗歌,也是她對村內貧苦狀況的最真切感受。
作為「精準扶貧」方略的首提地,十八洞村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313元,成為湖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熟悉的話語串聯起過去、現在與未來,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接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演進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領導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發展來到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理論,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
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思考,提出許多重大論斷、重要思想。比如,強調要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30年」的關係,闡明了社會主義在中國建設和發展的連續性完整性;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和最大制度優勢;將「三個自信」擴展為「四個自信」;等等。這些重要論述豐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也為我們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具實踐廣度、現實深度、歷史厚度的思想理論支撐。
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戰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分別提出了這兩個階段明確的目標要求。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描繪出如此具體清晰的宏偉藍圖。
40年風雷激蕩,團結奮進,山海可蹈;40年登高望遠,勠力同心,未來可期。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擎改革開放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必將匯聚起更加奮勇前進的磅礴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燦爛的前景。(記者 何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