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四世是個暴君嗎?命運反映了秦始皇的命運
2023-04-01 18:57:42 1
伊凡四世是暴君嗎?命運竟跟秦始皇帝如出一轍
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出生於莫斯科,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裡三世晏駕,年僅三歲的伊凡匆匆繼承了王位。並由其母葉琳娜·格林斯卡婭輔助執政,在殘忍的鬥爭中,這對孤兒寡母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可就是這個三歲的孩童在14年之後,卻蓄積了實力戰勝各種力量,成為了「俄羅斯的太陽」。伊凡四世的崛起簡直是一個奇蹟,裡面也包含著一個又一個謎團。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由其母葉琳娜攝政。五年之後葉琳娜暴亡,死因不明,宮廷大貴族重新得勢。那些大貴族整天忙於爭權奪利、火併廝殺,根本未將八歲的大公小伊凡放在眼裡,此刻的他只是有名無實的傀儡,沒有人會在意他的存在,也沒有人能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帶來的威脅。
伊凡四世的秘密一:在艱難中崛起的孤兒
年紀小是缺點,但在艱難的政治鬥爭中,這也成了伊凡四世韜光養晦、瞞天過海的護身符。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中長大,親眼目睹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醜惡,使伊凡四世增長了閱歷。舒伊斯基長期把持朝政,假借大公名義發布法令。這在伊凡幼小的心裡早已埋下了復仇的種子。13歲那年,經過周密籌劃後,伊凡命令親信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並將之暴屍宮門。把權者一死,對年輕的伊凡來說,可稱之為「一箭雙鵰」。這樣既除掉了肘腋之患,又樹立了自己「鐵血幼王」的鐵腕形象,震懾了朝野,站穩了腳跟。
1547年1月16日的加冕禮上,東正教大主教瑪卡裡將莫諾馬赫皇冠戴在17歲的伊凡四世頭上,他就成了「全俄羅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聖沙皇」。「沙皇」一詞源於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最高統治者愷撒(Caesar)的名字,是音譯和意譯的結合。伊凡四世稱「沙皇」,體現了他追慕羅馬先王、意欲大有作為的勃勃心態。伊凡四世躊躇滿志地宣布,他將為俄國帶來新秩序。他立志改革愚昧落後的俄羅斯,力圖創立一個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大帝國。親政伊始,他便向大貴族勢力宣戰,以加強皇權。他宣稱:「君主的稱號就意味著承認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權。」「朕生於皇家,長於朝中,掌握自家天下,並非竊自他人。俄羅斯君主自古以來皆親臨朝政,貴族大臣不得幹預。」
他建立縉紳會議,取代大貴族杜馬(議會)的特權;廢除地主貴族的司法權、徵稅權和行政權;擯棄舊吏,在平民中選拔新官;限制僧侶和教會幹預朝政;沒收大貴族領地,將往日聲名顯赫的大貴族流放邊關。從1565年起,他雷厲風行地推行了著名的特轄制,建立直屬沙皇的特轄軍,在全國實行恐怖政策,懲處反對皇權的大貴族。
特轄軍身著黑袍,跨騎黑馬,馬頭上掛著狗頭和掃帚,象徵他們的使命:將沙皇的仇人咬死,掃地出門。在特轄制實行的七年中,伊凡四世既懲處了大貴族,也誅殺了眾多無辜的平民——尖樁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使人不寒而慄。七年間有數萬人被處死,因此當時人們稱伊凡四世為「雷帝」,即恐怖的伊凡沙皇。伊凡四世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還是他個人的才能與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伊凡四世的秘密二:血腥屠子的殘暴父親
當伊凡四世的地位鞏固之後,便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伊凡四世對長子小伊凡非常器重,視其為未來皇位繼承人,加封為王儲,命其跟隨左右,悉心培養。但從1581年年初起,伊凡四世開始懷疑王儲有欲奪皇位之意,父子關係緊張。是年11月15日,太子意外地死去,世人傳言伊凡四世有殺子的重大嫌疑。
法國傳記作家亨利·特羅亞在《一代暴君——伊凡四世》中記述了伊凡四世殺子的經過。11月15日,伊凡四世看見王儲妻子葉蓮娜僅穿一件薄裙在宮中走動,違反了俄國婦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慣例,勃然大怒,動手打了兒媳,致使葉蓮娜當即因驚嚇而流產。王儲聞訊後,對父皇大發雷霆。伊凡四世虎威大發,罵兒子是「可恥的叛徒」,舉起鐵頭權杖向兒子刺去,正中王儲的太陽穴。王儲終因傷勢過重而死去。這是伊凡四世「盛怒殺子」的重要記載,西方的傳記作品多是嚴肅的歷史著作,絕少「戲說」性的小說家言,因此此記載不容忽視。
但是其他歷史著作和傳記中的記載卻與此大相逕庭。蘇聯歷史學家斯克倫尼科夫認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雖發生激烈爭吵,但父親只在兒子身上用權杖戳敲了幾下,王儲並未受重傷。王儲主要因喪子和恨父極度悲傷以致突發癲癇病,後又繼發熱病死亡的。他的論據是伊凡四世在1581年11月9日信中的記述:「兒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斯克倫尼科夫認為王儲是病死,而非父殺。
伊凡四世的秘密三:謎一樣的猝死
1584年3月18日,身無大恙的伊凡四世浴後正欲下棋時突然暴卒,終年54歲。對於沙皇的猝死,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伊凡四世死後兩個月,他的兒子費多爾·伊凡諾維奇繼位加冕,同時鄭重宣告伊凡四世「領受了天使的聖像升入天國」。
伊凡四世的寵臣傑·戈爾謝是伊凡四世暴卒時的重要目擊者,他在《回憶錄》中對伊凡四世生命中的最後幾個小時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伊凡四世在晚上7時沐浴後容光煥發,吩咐親信羅季翁·比爾金去拿象棋。「突然,他變得軟弱無力,並仰面倒下」,在一片混亂中沙皇「喘不過氣來」,繼而停止呼吸,身體開始僵硬。
300多年後的1963年,以伊凡四世為研究對象的專家韋謝洛夫斯基首次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他在《關於特轄制歷史的研究》一書中專門寫了「可疑的傳聞」一節,提出沙皇是被自己的寵臣別伊斯基和波·戈杜諾夫害死的。但卻沒有相關證據能論證這一推斷。
多年來,一些想要找出事實的史學家們又在《莫斯科編年史》一書中讀到了「沙皇伊凡死得很快」,「是他寵信的人給他吃了有毒的食物」等關於伊凡致死的文字。在荷蘭商人依·馬薩的《見聞錄》中還有更詳細的描述:伊凡四世「比人們預料的死得早。他雖身患重病,一天比一天衰弱,但是還看不出瀕死的跡象。
據說,一個受到他寵信的顯貴別伊斯基給了他一份約翰·艾洛夫醫生配製的飲料,裡面放了毒藥,沙皇飲用後很快就死了」。為了得到進一步的證據,1963年,在維修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阿爾漢格爾斯克大教堂時,人們打開了伊凡四世及其他一些人的陵墓,對遺體進行了化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有大量的水銀分子存在,但法醫的鑑定意見卻也是模稜兩可的,鑑定稱:「不能完全排除用藥物一下子或是緩慢地毒殺他的可能性。」
伊凡四世的秘密四:一代暴君的絕嗣之謎
伊凡四世死後,皇位由他第一個妻子生的兒子費多爾·伊凡諾維奇繼承。27歲繼承皇位的費多爾天生弱智,人們背後都稱他為「傻瓜費多爾」,他除了上教堂乞求上帝的保佑和欣賞小丑的滑稽表演外,一無所能。自然朝政大權就旁落到其舅舅尤裡耶夫、妻兄戈杜諾夫等五位大貴族組成的攝政委員會手上。1584年8月,尤裡耶夫因病退出政治舞臺,老謀深算的戈杜諾夫獨攬朝中大權。
而費多爾同父異母的最小弟弟季米特裡也在六年後,在遠離首都的烏格利奇神秘死亡,成為俄羅斯歷史上有名的「烏格利奇案」。
季米特裡是伊凡四世第七個妻子所生的兒子,伊凡四世死時他才兩歲。在父親暴死後兩個月,季米特裡就和他的母親瑪利亞一同被遣送到遙遠的烏格利奇皇室領地。在那裡,季米特裡遠離宮廷鬥爭,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然而,危險卻悄無聲息地向小王子逼近了。1591年5月15日早晨,正在院中玩耍的季米特裡突然倒在血泊中,臉色慘白,喉嚨被利刃割斷了。民間流傳著戈杜諾夫派人殺害了季米特裡的說法。
據說當瑪利亞在悲痛中清醒過來時,就聲嘶力竭地大聲哭喊,說戈杜諾夫殺死了她的兒子。當時的烏格利奇警鐘長鳴,人們從四面八方叫嚷著趕來擁進宮院,四處查找兇手,但卻沒有找到。人們相信是戈杜諾夫派人前來殺死了小王子,因為當時的傀儡皇帝費多爾不僅無能多病,而且膝下無子,他死後,很有可能以「兄終弟即」的方式由季米特裡來繼承皇位,戈杜諾夫殺害季米特裡是為了防止喪失苦心經營而來的權力、地位。
這個推斷在政治鬥爭中是常見的,但也有人認為,小皇子是在玩耍時,癲癇病突然發作,碰到利刃上不幸喪生的。持這種說法的有小皇子的奶媽和保姆。她們說,出事那天早上,小皇子獨自在院子裡玩「豎刀入地」的遊戲,突然癲癇病發作,在失去知覺、撲向地面的瞬間被自己手中的尖刀割斷了喉嚨。他的死純屬偶然,並非被外人刺殺而死。
小皇子之死驚動了朝野,沙皇為此事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團來審理「烏格利奇案」,希望能夠調查出季米特裡的死因。調查結果最後宣布,季米特裡的死亡純屬偶然。然而奇怪的是,在調查結束後不久,瑪利亞就被送往修道院做了修女,她的親屬們和許多烏格利奇當地人也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小皇子之死成了烏格利奇的一大奇案,而最讓人心生疑竇的是,在後來的俄國民間出現了多個「季米特裡皇子」。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有人假借皇子之名,謀取個人利益。但也有人分析說,當初小皇子之死有詐,是瑪利亞深知宮廷險惡,早已察覺到野心勃勃的戈杜諾夫會對愛子不利。為了保護年幼的兒子,她與女僕共同上演了小皇子「身亡」的假戲,使季米特裡躲過宮廷內部的相互傾軋,得以全身而隱,「死者」只是個替身而已。
1598年,費多爾病死,戈杜諾夫正式成為新沙皇,至此伊凡四世開創的留裡克王朝以絕嗣而終。戈杜諾夫的登基遭到了伊凡四世的近親屬和其他貴族的竭力反對,俄羅斯歷史進入了長達15年的混亂時期。1613年,伊凡四世元配夫人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夫娜的侄孫米哈依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正式選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了在俄羅斯304年的漫長統治。但伊凡的子嗣是否還存在?小皇子是否真的未死?這個謎團也一直沒有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