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供木屑燃料顆粒熱效率高
2023-04-02 11:01:43 1
廠供:生物質顆粒燃料熱效率高鶴壁市鶴山區廠供:木屑燃料顆粒熱效率高靈璧古人用「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來比喻通過某種跡象,可以預知事物的發展方向。預知未來,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和掌控未來,提升適應變局的能力。航運業亦如此,作為航運業運營中的重要一環,對未來燃料發展的預測自然不可或缺,正如業內人士所言,航運業正在經歷一場轉變,管理好「今日」不斷增長的運營成本,並達到滿足環境要求的成本效益,就要求船舶運營者對「明日」做出正確預判。毋庸置疑,燃料是現階段市場運營的最關鍵要素之一,燃料成本控制會直接影響利潤率。全球各個機構也對全球能源進行未來10年、20年等不同時間段的預測分析,其中,勞氏也針對航運業發布了《2030全球船用燃料發展趨勢》。
那麼,這份報告預測的依據是什麼,又採用了什麼樣的分析方法呢?「鑽木取火」「擊石取火」……對火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座重要裡程碑,如果纖維素生物燃料能「發揮作用」,那麼全世界的森林將面臨一種新的威脅,即被轉化為汽車和飛機的燃料。Biofuelwatch(美國)聯合主任、該報告的共同作者雷切爾?斯莫爾克博士表示,目前應該支持真正對氣候變化有意義的應對措施,而不是把數十億美元浪費在這種不成功的技術上。彰顯著人類在惡劣環境中迸發出的生存智慧。燒火做飯、照明取暖,人類用火焰點燃身邊最司空見慣的樹枝、秸稈等獲得熱能,支撐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我們今天稱為生物質能的樹枝、秸稈等是人類利用最早、最普遍、最重要的「古典」能源。進入近現代社會,隨著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三秋」在即,如同河南省一樣,各地都開始部署秸稈禁燒工作,無疑是必須的。但也要認識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只是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以行政手段推進秸稈焚燒,但有沒有給秸稈找出出路,結果導致秸稈焚燒成為一些基層政府和農民之間的拉鋸戰、貓鼠遊戲,焚燒秸稈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
毫無疑問,依靠煤炭和石油發電是一場骯髒的事情。這兩種燃料燃燒時會釋放溫室氣體。兩者都需要廣泛而有時危險的收集方法。這兩種能源都是生物質顆粒的,因為一旦我們耗盡現有的能源,再生產更多的能源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人類對生物質能的依賴程度和使用比例大幅降低。然而,以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為特徵之一的傳統工業化帶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努力開發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優化、「綠化」能源結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古典」能源,具有「綠色」「環境友好」「可再生」等特徵的生物質能,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生物質能開發利用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生物質能正以平穩快速發展的勢頭行進在復興的道路上。①總量豐富的綠色可再生能源生物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為食物的動物及其生產的廢棄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質如農作物、農作物廢棄物、木材、木材廢棄物和動物糞便。狹義上的生物質主要是指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樹木等木質纖維素、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農林廢棄物及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禽畜糞便和廢棄物等物質。
以生物質為載體、由生物質產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質能。在巨大市場缺口的驅動下,龍力生物正在緊張地在籌備「玉米全株生物質綜合利用暨年產10萬噸纖維素燃料乙醇及系列衍生產品項目」,項目已經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在年初被列入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項目建成後將極大的推動山東省及周邊地區乙醇汽油的推廣工作。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據估算,地球上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消費的能量佔太陽照射到地球總輻射量的,比例雖然很低,但絕對值驚人,可以說生物質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其主要來源包括薪柴、牲畜糞便、製糖作物、城市垃圾和汙水、水生植物等。生物質能具有三大特徵。一是可再生性。由於可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形成,生物質能與風能、太陽能等一樣是可再生能源,源源不斷生產,保障永續利用。二是綠色環保。一方面,由於生物質中硫含量、氮含量很低,燃燒過程中基本不會造成有害氣體;另一方面,生物質燃燒排放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與其生長需要的二氧化碳相當,因而對大氣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近似於零,不會加劇溫室效應。三是分布廣泛、總量豐富。根據生物學家的估算,陸地每年生產1000億一1250億噸生物質;海洋年生產500億噸生物質。生物質能源的年生產量遠遠超過全世界年能源需求總量。
②沼氣大規模推廣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沼氣」是生物質能的典型代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王飛介紹說,沼氣作為一種方便、清潔、高品位的生物質能,是秸稈、糞便、生活汙水等有機物質在一定水分、溫度和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發酵產生的可燃氣體。由於其原料豐富、技術簡單、造價低廉、環境友好的特點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農村戶用沼氣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1979年,生物質批轉農業部等部門《關於當前農村沼氣建設中幾個問題的報告》,促進了農村沼氣建設,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了一波建設高潮。此後,到本世紀初,農村沼氣建設平穩發展。2000年底,全國農村沼氣近850萬戶。2003-2015年,在生物質投資帶動下,農村沼氣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截至2015年底,全國戶用沼氣近4200萬戶,受益人口達2億。沼氣的大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深遠影響,具體來說,包括3個方面。一是增強了農村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農村沼氣歷史性地解決了2億多人口炊事用能質量提升問題,促進了農村家庭用能清潔化、便捷化。規模化沼氣工程在為周邊農戶供氣的同時,Goodshipping項目宣布,通過使用生物燃料取代重質燃料油,該計劃使得這些公司共同避免了超過4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生物燃料的使用還大幅減少了其他汙染物的排放,如含硫物、煤煙和炭黑排放。也滿足了養殖場內部的用氣、用熱、用電等清潔用能需求。
2015年,全國沼氣年生產能力達到158億立方米,約為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的5%,每年可替代化石能源約1100萬噸標準煤,對優化國家能源結構、增強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推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村沼氣上聯養殖業,下促種植業,是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有效防止和減輕了畜禽糞便排放和化肥農藥過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汙染,而且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實現農業節本增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測算,農村沼氣年可生產沼肥7100萬噸,按氮素折算可減施310萬噸化肥,每年可為農民增收節支近500億元。三是促進了農村生態文明發展。農村沼氣實現了畜禽養殖糞便、秸稈、有機垃圾等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緩解了困擾農村環境的「髒亂差」問題。對實現農村家園、田園、水源清潔,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發展農村生態文明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沼氣建設實踐中,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開發出適應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沼氣技術模式:整合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組成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的「四位一體」模式;整合沼氣池、豬舍、廁所,構成的能源生態「三位一體」模式;由沼氣池、果園、暖圈、衛生廁所、蓄水窖構成的能源生態「五配套」模式。此外,在相關技術開發方面,「寒冷地區乾濕耦合厭氧發酵技術」周波見李建寧久久未出來,進去察看,看到倒地的李建寧,他衝進去試圖扶他起來,此時室內的沼氣還未散去,周波也倒在了李建寧旁邊。開展自救,緊急求援,救護車來了,消防隊來了這是一場特殊的應急演習的場景。13日,全省農村能源辦主任及部分技術人員觀看了這場演習。襄陽市能源辦主任湯愛選說,演習很真實,安全生產事故就在身邊,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作者警告說,雖然還沒有商業纖維素生物燃料生產項目「接近成功」,但與用於纖維素乙醇生產的微生物相關的基因工程已經激增。
儘管對環境和公共健康可能存在嚴重負面影響,但人們對相關風險卻知之甚少。「分布式新農村資源化技術」「原生態高活性沼氣菌種研製技術」等取得突破,為沼氣建設推廣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沼氣技術走出生物質,建成了突尼西亞養雞場沼氣發電示範工程、坦尚尼亞劍麻廢棄物沼氣發電工程、朝鮮國家科學院恩情養殖場沼氣示範工程、摩爾多瓦沼氣示範項目等,為國際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和節能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③發電量有望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2016年末,總投資約36億元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場看似平常的開工儀式其實是中國生物質能利用領域中的一件大事,因為該項目於2019年完工投產後,將使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總焚燒處理生活垃圾能力提升至300萬噸/年,年發電能力將達到9億千瓦時,居世界同類電廠之首。伴隨城市化進程,中國大小城市產生的生活垃圾越來越多,而在對其進行分類回收利用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各類有機可燃物也就是生物質進行焚燒發電,做到物盡其用,是很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近年來,中國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在堅持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的同時,把焚燒發電作為其無害化處理和電能生產的一種重要方式,投產了一批生物質能發電廠。據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愛民介紹,上世紀80年代後期,8月,全省組織農村沼氣工程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結果顯示:有特大型沼氣工程施工不規範,有檢修過程中不戴安全防護的,都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在農村,很多負責能源設施建管的技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發生人員傷亡,全家陷入困頓。有的是父子、叔侄、翁婿、兄弟聯合作業,極易因施救不當引發連續傷亡事件。
讓大家在心底拉起一條安全紅線。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主任昝軍說。如媒體報導,近年來江蘇省海門市以實施國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為契機,成功探索出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飼料化、秸稈肥料化、秸稈能源化等多途徑利用方式。海門市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取得的進步,得益於積極的扶持政策與強有力的組織推動。去年海門市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在年初出臺了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明確了秸稈綜合利用體系建設、秸稈收運、飼料化利用項目、秸稈初加工裝備補貼的扶持政策,強化區鎮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中國第一座工業化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深圳市建成投產,日處理城市生活垃圾300噸,裝機容量3000千瓦。2000年,以國產設備為主的珠海垃圾發電廠建成,日處理垃圾600噸,裝機容量6000千瓦。之後在上海、北京、重慶等地建設了一批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廣大農村地區,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等脫粒後的秸稈等生物質是發電的理想原料。有關數據顯示,全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7億噸左右,每年可作為能源加以利用的秸稈總量達億噸。近年來,在相關政策支持下,一些秸稈發電項目陸續建設。2006年12月,總投資約3億元的山東單縣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式投產發電,這是中國第一個竣工投產的生物質生物質直燃發電示範項目,其裝機容量為萬千瓦。該電廠所需燃料以破碎後的棉花秸稈為主,可摻燒部分樹枝、桑條、果枝等林業廢棄物。每年可消耗農林廢棄物15萬噸-20萬噸,發電量約億千瓦時。此後,在全國陸續建設了一批秸稈燃燒發電廠,以至局部地區出現秸稈燃料供不應求的局面。根據今年初國家能源局新聞發布會上的信息,2017年,中國生物質發電7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274萬千瓦,同比增長。截至2017年底,生物質發電裝機1488萬千瓦。《生物質能「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有望提前完成。④為綠色出行提供可再生能源新選擇2017年11月1日,中石化上海奉賢莊行加油站和中石化浦東機場緯三加油站開始提供一類新的油品:B5生物柴油。它是由俗稱的「地溝油」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與石油柴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此前,上海的公交車和環衛車已經使用B5生物柴油。
實踐證明,車輛在使用這種生物柴油之後,不僅發動機運行正常,而且重金屬以及細顆粒物等汙染氣體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淨化效率達80%以上,此外,其銷售價格比傳統柴油低5%,這種油品也因此受到很多消費者歡迎。中石化相應加大了該油品的市場供應。根據中石化上海分公司擬定的相關方案,至2019年底,B5車用柴油銷售網點將力爭達到200座,市場供應能力達到每年40萬噸。生物柴油是動植物油脂與醇經酯交換反應得到的,與傳統的石化能源相比,其硫等含量較低,具有良好的潤滑性。中國生產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與國際上有所不同,國際上主要是從油菜、大豆、棕櫚等農作物上獲取,中國則以「地溝油」為原料。與生物柴油獲取類似,生物航空煤油也是以動植物油脂為原料,經過加氫技術和催化等獲取的,並且在中國已經投入使用。2013年4月,一架東航客機加注了國產生物航油試飛成功,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生物航油技術的國家。2017年11月,一架海南航空航班加注了國產生物航油,完成了跨洋商業載客飛行,標誌著中國生物航油自主研發生產技術已經成熟。近年來,中國在生物液體燃料方面取得的一大發展就是生物燃料乙醇的大規模生產與應用。報告名為:「死胡同:纖維素生物燃料的虛假承諾」,由Biofuelwatch發布,Biofuelwatch是一家位於英國和美國的非盈利組織,致力於「會產生大規模影響的生物能源的研究、教育、宣傳和活動」,追蹤不同技術的歷史和最近的「商業失敗」案例,將木材、草、農業殘餘物和生物質廢物轉化為運輸燃料。8月,全省組織農村沼氣工程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結果顯示:有特大型沼氣工程施工不規範,有檢修過程中不戴安全防護的,都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在農村,很多負責能源設施建管的技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發生人員傷亡,全家陷入困頓。有的是父子、叔侄、翁婿、兄弟聯合作業,極易因施救不當引發連續傷亡事件。讓大家在心底拉起一條安全紅線。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主任昝軍說。生物燃料乙醇是優良的燃料,其主要生產原料是高粱、玉米、木薯、海藻等,是可再生能源。中國生物燃料乙醇發展迅速。2001年,國家五部委頒布《陳化糧處理若干規定》,規定陳化糧主要用於生產乙醇、飼料等,並批准建立4家乙醇企業。之後,年產60萬噸和年產3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分別在吉林和河南開工建設。隨後,車用乙醇汽油的試用工作在一些地方展開。據中國經濟網報導,2015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巴西之後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和消費國。2017年,生物燃料乙醇產量達到260萬噸。根據《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產將達到400萬噸。2017年9月下發的《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生物燃料乙醇正迎來跨越式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