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許光漢個人資料(上將許世友的長子)
2023-04-12 12:01:11 1
提到電影《閃閃的紅星》,很多人對潘冬子並不陌生。可是提到潘冬子的原型許光,很多人可能表示不認識。
許光是開國將軍許世友的長子,也是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後來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北海艦隊的首批艦艇長。
許光有能力,又有背景,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他的軍旅生涯大概率會步步高升。
然而在1965年,也就是許光的軍旅生涯剛剛走上坡路之際,他竟然主動申請離開部隊,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從此以後,許光就再也沒有離開貧困老區新縣,兢兢業業工作到退休。
1965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讓事業處於上升期的許光,毅然決然放棄前途光明的艦長,轉身奔赴貧困老區新縣,做一名繼承幹部?
圖-許光(1929年4月7日-2013年1月6日)-許世友將軍長子、全國敬業奉獻模範
顛沛流離的童年許光的童年並不幸福,甚至可以說,嚴重缺乏父愛。1929年,許光出生在河南新縣(九十年前隸屬於湖北省)。
許光出生後不久,全國的土地革命都掀起了熱潮,不少有志之士紛紛投身革命事業中來,許世友也是其中的一員。
許光三歲那年,鄂豫皖根據地失守,紅四方面軍需要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許世友便跟隨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轉戰四川、陝西一帶,這對父子從此便過上了分離的日子。
圖-許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
這個時候的許光,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只有一個乳名叫做黑伢。
為了活下去,年幼的許光只好跟著奶奶、姑姑到處流浪,以乞討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有時候許光也會問奶奶:「奶奶,我爸爸呢?」
奶奶每次都慈祥地撫摸著許光的頭,十分溫和地說:「爸爸很快就回來了!很快!等到爸爸回來,全中國像你一樣的孩子,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年幼的許光雖然聽不懂,但他隱隱約約覺得,爸爸在做很重要的事。為了不給長輩添亂,許光從小就非常聽話。
烽火連天的年代,通訊又不方便,許多人來到戰場後都和家人失去了聯繫,杳無音訊,家裡人都誤以為他已經犧牲了。當時許世友也和家人失聯了很長一段時間,以至於許光的奶奶以為兒子已經犧牲了。
她是個十分開明的人,看著兒媳婦還年輕,為了不耽誤兒媳,也為了保護兒媳的安全,她強迫兒媳改嫁。
這下,許光就只能跟著奶奶和姑姑相依為命了。
圖-許光的奶奶
沒有父親的疼愛,也沒有母親的陪伴,許光的童年已經非常悽慘了,可敵人還是要一次次剝奪他生命的權利。
有一次,敵人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為了保護許光,奶奶和姑姑只好帶著他躲進了山洞裡。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心驚膽戰,水米未進。
後來,敵人為了把山上的人逼出來,竟然想出了放火燒山的歹毒主意。充滿生機的深山,隨著一把無情的大火,瞬間變成了一個諾大的火爐。雖然躲在了山洞裡,可炙熱的溫度灼烤著他們,姑姑的頭髮都被烤焦了。
年幼的許光面對這一切,表現得異常冷靜,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和奶奶姑姑一起,與敵人不斷周旋。
大火燒了好幾個晝夜,火勢漸漸熄滅後,姑姑便帶著許光下山討飯吃,遇到好心的人家給了幾塊硬邦邦的窩頭。
好幾天水米未進的許光,看到窩頭後仿佛惡狼一般,一口就吞了進去,卻被硬邦邦的窩頭給噎住了。
姑姑和奶奶嚇得都哭了,發瘋似的使勁錘許光的後背,嘴裡還念叨著:「黑伢,吐出來,吐出來!」
許光憋得臉通紅,一使勁,終於把窩頭給吐了出來,坐在地上嚇得一個勁兒地哭。姑姑和奶奶也覺得後怕,眼睛裡噙著淚花,輕輕撫摸著許光的頭說:「好了,好了,沒事了,沒事了。」
像這樣心驚膽戰的經歷,許光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顛沛流離的童年,缺乏父親的關愛,只有奶奶和姑姑相依為命,許光比一般的孩子要成熟得多。
雖然沒有在許世友身邊長大,沒有這個開國將軍父親的教導,可大別山的生活環境,還是讓許光接觸到了革命思想。
一次次和敵人鬥爭的經歷,讓許光萌生了報效國家的想法。小小年紀的許光,就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熱血少年,帶著偉大的革命信仰加入了兒童團,為革命盡一份綿薄之力。
圖-《兒童團》是指全國解放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少年兒童組織,現演化成少先隊。
和父親的重逢許光帶著頑強的生命意志,在艱苦的大別山老區中存活了下來,而當時整個老區,在解放後僅剩5萬人。隨著戰爭形勢的漸漸明朗,解放全中國的希望越來越明晰。
1948年,一次機緣巧合之際,許光的奶奶帶著許光找到了一個名叫王樹聲的人。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大別山地區獲得了解放,隨後成立了鄂豫軍區,王樹聲就是鄂豫軍區的司令員。
王樹聲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許世友的戰友。許光的奶奶無意間得知了這個消息,便帶著孫子去找王樹聲,能不能打聽到兒子的消息。
圖-王樹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
由於戰爭原因,許光跟著奶奶在王樹聲的家裡住了半年多,有一天王樹聲突然告訴他們,許世友要來接他們了。
許光的心裡很興奮,很激動,但,隱隱約約還有一絲膽怯。
父親離開的時候,許光還沒有記事,他對父親的記憶很模糊,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記憶。
在無數次害怕的時候,許光也曾呼喚過爸爸,他想要一個來自爸爸的擁抱,感受父親臂彎的溫暖和力量。
如今,這個願望終於要實現了,許光也終於可以見到自己牽掛了17年的父親了,他不知道為什麼,他竟然十分害怕。
他在害怕什麼?
沒人知道,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但或許可以將這種害怕理解為,對期待已久的事,終將實現時的不真實感。
他失去父親太久太久了,久到他已經適應,久到他已經習慣了。他不知道該怎麼和父親相處,也不知道父親對自己會怎麼樣。
當時許世友正在山東軍區擔任司令員,因為王樹聲的幫忙,這對分別了17年的父子終於團聚。
圖-許光與父親許世友合影
許世友見到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心中有喜悅也有愧疚,但隨後他發現兒子竟然大字不識一個,心裡的愧疚感更重了。
為了彌補這麼多年的虧欠,也為了讓孩子以後有機會獲得更好的人生,許世友特意把許光接到了自己的身邊親自輔導,後來又把許光送進了第五航空兵學校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
1951年到1958年的八年時間裡,許光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為了學校裡學習成績突出的佼佼者。看到兒子這麼有出息,許世友驕傲地說:「好小子,像我的兒子!」
許光畢業後,憑藉過硬的能力和優異的成績,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艦艇長。
此時的許光自己年輕有為,父親也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在別人眼裡,許光未來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可就在大家以為許光未來會步步高升的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讓許光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1965年,許世友把許光叫到了自己跟前,提出希望兒子能夠代替自己回到家鄉盡孝。
許世友是一位非常孝順的人,對自己的老母親十分恭敬,由於自己軍務繁忙,無法回到老家居住,許世友數次把老母親接到身邊,但因為住不習慣,老母親每次都是小住後便回到了老家新縣。
當時許光奶奶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許世友十分擔心她一個人居住,但自己又無法到身邊盡孝,於是就想到了讓兒子代替自己的這個想法。
正值事業上升期的許光當然不願意離開部隊,回到老家新縣。他這麼多年這麼努力,就是為了能夠走出大山,走出貧困老區。現在好不容易走出來了,為什麼還要回去?
但許光也是一個孝順的人,他不願意忤逆父親,也同樣擔心奶奶。所以猶豫再三,他決定犧牲自己,成全家人。
圖-許世友與長子許光、孫子許道侖、孫女許道江、許道海在廣州合影
返回新縣那天,許世友擺了一桌子的菜,把家裡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喊了出來,給許光送行。
許世友含著淚花說:「大安,你是我的好兒子!」(許光原名許大安,後許世友將軍將其改為許光)
許世友又何曾不理解孩子,本該有輝煌的軍旅生涯,卻為了父親和奶奶,放棄了錦繡前程,回到了自己好不容易走出來的「苦海」,而許光沒有任何的怨言,懂事的樣子讓許世友更加心疼。
很多人說許世友無情,對長子太殘忍。從小為了革命,就放下了年幼的兒子奔赴革命,好不容易重逢了,懵懂無知的幼子已經長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好不容易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有了似錦前程,許世友又要親手毀掉兒子的希望,讓兒子回到貧困老區,只為了自己的「孝」。
但許世友將軍又何嘗不難過,他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念,耽誤祖國的國防建設。或許這可以理解為一種犧牲,一種共產黨員、解放軍戰士的自我犧牲精神。中國千千萬萬個黨員家庭,哪個不是犧牲小家,成全國家?
為了方便照顧奶奶,許光回到新縣後,就成為了新縣人武部的普通參謀。許光每天要做的事,不是照顧奶奶的生活起居、和地方工作,就是給父親寫信,給奶奶讀回信。
祖孫倆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卻只維持了半年的光景,奶奶還是離開了許光。
奶奶離世,許光不用再替父親盡孝了,原來的部隊也有意讓許光回到軍營,當許光帶著孩子來找父親時,許世友問:「你想不想回海軍?」
面對這個問題,許光沉默了,好大一會兒,許光才用十分堅定的語氣說:「我不回去了!」
這個結果讓許世友非常意外,在他看來,兒子十分喜歡軍旅。但許世友卻十分理解兒子,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說:「大光,好好幹!」
從父親家回到新縣,許光給父親寫信:「不能在軍營裡施展抱負,就要在家鄉有所作為。」
圖-許光與妻子
此時的許光,已經決心紮根基層,要為新縣老區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許光雖然有個身居高位的父親,卻從來不「拼爹」,他儼然就是一個普通人,兢兢業業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新縣任職的20年時間裡,許光主動摘掉了自己「高幹子弟」的帽子,成為了一名無名英雄。他走村串戶,和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積極為地方建設排憂解難。
有一次,新縣遭遇了特大洪水,在搶險救災的過程中,許光身負重傷,足足昏迷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甦醒了,大家都勸他回去休息,但許光二話沒說,仍然是來到了抗洪的一線。
許光的親力親為和關切,讓新縣的人民有了抗擊洪災的信心,許光也因此收穫了新縣人民群眾的高度讚譽。
無論何時,新縣人民總能看到許光在一線辛苦奮鬥的身影,不少人都說:「他真的是許世友將軍的兒子嗎?怎麼一點架子都沒有?」
如果不是許世友將軍回來看望兒子,可能大家都忘記了,這個哪裡有危險、有困難,就往哪裡衝的人,竟然是開國將軍的兒子。
圖-許光
許光擔任新縣的人武部副部長期間,單位分配家屬院,按照許光的職位,完全可以分一個面積較大的房子,結果許光卻說:
「我是本地人,家裡有房子,把房子讓給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幹部吧。讓出去不僅我會快樂,我們全家都會快樂。」
可許光家裡孩子多,工資又不高,一家人就擠在狹窄的小房子裡,日子過得十分緊巴。可就是這個小房子,後來也被許光「大義滅親」了。
蓋家屬樓的時候,許光的房子正好在規劃範圍內,為了照顧許光,工程不得不停期。得知此事後,許光主動讓出了地皮,自己帶著妻兒出去租房住了大半年。
後來家屬樓蓋好了,大家都覺得許光「貢獻」了地皮,又是團職幹部,家裡孩子又多,應該分一個大一點的房子,但許光卻只選了一套最小的,僅僅70平的兩居室。
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許光的日子仍然捉襟見肘,甚至連件新衣服都買不起。沒辦法,許光只能用父親寄來的90元錢,買了一臺縫紉機,自己在家給孩子縫紉衣服。
一直到去世前,許光住的都是那間70平的公寓房,用的還是上世紀70年代做的大衣櫃,以及90年代的老式電視和舊沙發。
圖-晚年許光和孫子在一起
由於年事已高,許光身體也每況愈下,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給組織生前,他一再囑咐:「不用進口藥,不做過度治療,不要給組織添麻煩。」
當得知自己的病情的真實程度後,許光為了不給組織增添額外的負擔,直接拒絕了治療。
許光對自己「摳門」,卻先後資助了老紅軍10多萬元,臨終時還將自己的全部積蓄20萬元都捐給了家鄉的慈善事業。
新縣人人都說,許光把廉潔奉公做到了極致,是人人應當學習的楷模!
當時新縣人武部軍事科科長丁進先在提到許光時,用十分敬佩的語氣說:
「他有非常強大的精神世界。他給自己定的有『五不』,就是不比位置、不比闊氣、不比房子、不貪票子、不偏孩子。他常給我們說的話就是,我們做人要低標準,但做事一定要高標準。尤其是在為人民做事的時候。」
圖-晚年許光
珍藏的「父子情」許多人都覺得許世友不近人情,覺得他是個「鐵面無私」過頭的人,甚至有人說許世友一點不關心自己的兒子許光。
可其實,他們如同千千萬萬個普通父子一樣,父慈子孝。
許光去世後,他的女兒在整理遺物時,竟然發現了父親的秘密。許光生前有一個抽屜,他不讓任何人打開,裡邊整整齊齊放著的,都是這麼多年來他和父親的書信往來。
幾乎每封信,都是許世友將軍親筆所寫,或者讓秘書代筆。信件的內容,也不過是普通的家信,字裡行間都是對兒子的掛念之情。
「許光:你爸爸讓我給你寫封信,說好久沒有收到你的信了,很惦記你和家裡孩子的生活,讓我郵去200元錢,收到後回復免掛。」
「許光,昨天晚上你爸爸(許世友同志)讓我給你去封信,告訴你他11月份要去北京開會,今天是10月18日,在他沒有去北京前,如果你們有時間,到南京來玩幾天,如沒有時間,等他從北京回來也可……」
外人只知道許世友將軍的俠肝義膽,卻不知道他的柔情。看似許世友「自私」,實際上是他別樣的愛。
許光離世後,他沒有給兒女留下任何物質財產,卻把許世友將軍留給他的紅色家風,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留給了兒女,希望孩子們能夠代代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