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及利用該系統的新風除塵方法
2023-12-11 05:49:42 1
專利名稱: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及利用該系統的新風除塵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本發明還涉及利用該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的新風除塵方法。
背景技術:
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創造和諧社會,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隨著智能新風的不斷向前演進,除通訊領域外該技術已經普遍運用於建築、電力、化工、冶金等各個行業中需要散熱節能的場景中。隨著節能減排的深入,新能源配套領域中風能發電散熱配套、光伏發電散熱配套也能見到智能新風技術的廣泛運用。智能新風系統通過設置送、排風機組,在外界溫度低於室內內控制溫度時,將外界 新風空氣直接引入室內內,通過室內內外空氣的熱溼交換,有效地將需要散熱的空間內的熱量迅速向外遷移,從而達到降低室內內部溫度的目的。送風機組一般安裝在室內內的一側壁下部,排風機組在相對另一側壁頂部,也較好的實現了底部送冷風,頂部排熱風的最佳散熱狀況。該方式大大提高了換熱效率,能夠節省製冷設備能耗的30% 80% (根據不同運用環境而定)。缺點是由於室內內外空氣直接引入室內內,為保證室內潔淨度要求,需增設過濾網,對新風進行淨化,而過濾網又極易被空氣中的灰塵、柳絮及樹葉等雜物堵塞,時間越長堵塞越厲害,過濾網的阻力也就越大,風機的送風量降低,最終導致產品性能得不到發揮,智能新風設備維護不及時的話還常常造成室內高溫。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業者嘗試了不同解決方案來改善智能新風系統的性能。本申請人於2010年4月14日申請並於2011年9月7日授權公告的中國專利第CN101832612號採用了多風門聯動的方案實現了智能新風系統的自動除塵。該專利中,通過風門執行器帶動傳動機構來實現多風門的聯動從而分時實現送風風道和除塵風道的平滑轉換。然而,離心風機豎直安裝配合多風門的導向使送風氣流和除塵氣流在系統風道內部造成了多次「轉彎」,氣流壓力損失較大,導致系統整體效能有所損失。因此,有必要改進現有結構提升智能新風系統的效能。本申請人於2011年11月18日申請的中國專利ZL 201120461895.0提及了一種智能廣覆蓋高效隔塵新風系統,包括送風風道進風口、混風風道進風口、送風風道出風口、風機、環境採樣裝置、控制裝置、過濾網、掃風機構、活動風門組件,送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機箱一個側面的上部,風機水平設置在底部,混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頂面與風機相對位置,送風風道出風口設置在送風風道進風口對側面與風機相對位置。該方案在實際的運用中掃風功能作用不大,而系統中配置過濾器過濾的形式和尺寸都有優化改進的空間,一方面通過過濾器的迎面風速過高,另一方面過濾器中過濾材料的表面積較小,導致實際使用中還是無法避免過濾器被堵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在外界空氣品質良好的情況下接入外界新風,而在外界空氣品質比較差的情況下阻止外界新風接入並同時具有除塵和室內循環通風功能,同時在室溫低的情況下可以避免外界過冷空氣對流進入室內內部而「凍壞」設備情況發生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包括設置在機箱上的送風風道進風口、混風風道進風口、送風風道出風口 ;設置在所述機箱內的至少一個風機、環境採樣裝置和控制裝置;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內側的整塊過濾網、以及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內側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內側的活動風門組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一側,所述風機水平設置在所述機箱的底部,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的頂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處,所述送風風道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相對側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環境採樣裝置、風機、活動風門組件相連;所述活動風門組件包括可以分別開啟和關閉的位於所述混風風道內側的混風風門、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上半部分的進風風門、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下半部分的除塵風門,至少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之間通過第一互鎖裝置將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互鎖,所述過濾網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外側,所述所述過濾網的尺寸大於或等於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面積的總和。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還可以是所述混風風門為混風調節板,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設置在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處,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封閉或開啟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所述機箱頂部固定有滑動杆,所述混風調節板左右兩側部上設置縱向延伸的滑道,所述滑動杆位於所述滑道內,所述滑動杆的頂端設有調節螺母。所述混風風門與所述進風風門或所述除塵風門之間通過第二互鎖裝置互鎖。所述混風風門包括固定在機箱頂部的框架和鉸接在框架內的至少兩片相互平行的混風擋片,所述相鄰混風擋片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混風擋片的寬度一致,所述第二互鎖裝置包括支杆、旋轉塊、旋轉軸以及互鎖片,所述旋轉軸一端通過所述旋轉塊與所述支杆一端連接,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一片混風擋片上,所述每片混風擋片兩端均設置鉸接連軸,所述鉸接連軸可旋轉連接於所述互鎖片的鎖孔內,所述支杆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互鎖裝置連接。所述混風擋片端部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所述旋轉軸設置在所述連接片的外側,所述鉸接連軸位於所述連接片內側。所述進風風門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進風擋片,所述除塵風門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除塵擋片,所述進風擋片與所述除塵擋片相互垂直,相鄰所述進風擋片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進風擋片的寬度,相鄰所述除塵擋片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除塵擋片的寬度,所述第一互鎖裝置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連動杆、電磁風閥執行器以及撥動杆,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端部一側均可旋轉連接在所述連動杆之間,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端部另一側均可旋轉連接機箱上,所述撥動杆帶動所述進風擋片或所述除塵擋片旋轉至水平或垂直位置,所述撥動杆與所述電磁風閥執行器連接。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的兩端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外側固定有固定軸,所述固定軸可旋轉套接在所述機箱內設置的固定軌上的孔內,所述連接片內側設置有鉸接軸,所述鉸接軸位於所述連動杆上的旋孔內。所述環境採樣裝置包括有分別用於採集所述機箱內外的溫溼度信號、空氣潔淨度信號、以及所述過濾網的狀態信號的多路溫溼度採集單元、多路空氣潔淨度採集單元、及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所述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為設置在所述過濾網內外兩側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所述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連接壓差開關,所述壓差開關電連接至所述控制
>J-U ρ α裝直。所述機箱包括機架和固定在機架上的六個面的面板,所述前面的前面板邊緣設置卡塊或卡槽,所述機架對應位置處設置卡槽或卡塊,所述卡槽與開塊卡合連接,所述機架與所述前面板對應位置處設置螺紋孔,所述螺紋由上至下旋轉連接在螺紋孔內。本發明的一種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同現有的技術比較而言,其區別在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一側,所述風機水平設置在所述機箱的底部,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的頂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處,所述送風風道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相對側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環境採樣裝置、風機、活動風門組件相連;所述活動風門組件包括可以分別開啟和關閉的位於所述混風風道內側的混風風門、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上半部分的進風風門以及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下半部分的除塵風門,至少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之間通過第一互鎖裝置將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互鎖,所述過濾網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外側,所述所述過濾網的尺寸大於或等於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面積的總和。這樣,相對於現有技術而言,由於去掉了作用不大的掃風系統,而增加了除塵風門,而且使用整塊的過濾網,過濾網尺寸大於或等於進風風門和除塵風門面積總和。使用時,當外界空氣潔淨度良好且過濾網沒有被堵死時,將進風風門打開,並帶動與其互鎖的除塵風門處於關閉狀態,整個新風系統處於正常送新風狀態下;當外界空氣潔淨度很差或過濾網被堵死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室內設備的正常通風散熱,將進風風門關閉,並帶動與之互鎖的除塵風門處於開啟狀態,整個新風系統處於除塵狀態下且具備室內循環通風功能。環境採樣裝置對市內外環境的進行採樣並將該採樣結果發送至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根據採樣的結果,調整整個新風系統處在的狀態形式。除塵狀態會維持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關閉,除塵風門開啟,吸附在過濾器室外側的灰塵雜質在大風量、高風壓的離心風機產生的橫向出風作用下被順利吹走並從送風風道進風口排至外界;除塵狀態維持了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後,系統自動切換成正常送風狀態。整個自適應除塵過程如此反覆進行。而且室內內外溫差較大時且完全無需任何製冷設備散熱時,系統風機按可設定的時間間隔間歇性工作某一可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關閉,除塵風門打開,除塵的同時可以杜絕外界過冷的空氣靠自然對流進入室內內部「凍壞」設備。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前述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本發明的利用前述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環境採樣裝置採集的數據實時傳遞給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根據環境採樣裝置採集數據控制活動風門組活動,或者是開啟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關閉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除塵和內部循環狀態,或者是關閉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打開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外部送新風狀態,或者是開啟所述送風風道和所述混風風道同時關閉除塵風道,使得系統處於內外新風循環狀態。本發明的利用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相對於現有技術而言具有的優點是在外界空氣品質良好的情況下接入外界新風,而在外界空氣品質比較差的情況下阻止外界新風接入並同時具有除塵和室內循環通風功能,同時在室溫低的情況下可以避免外界過冷空氣對流進入室內內部而「凍壞」設備情況發生。
圖I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一個實施例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一個實施例的拆分圖。圖3是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一個實施例的後視圖。圖5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一個實施例的第一互鎖裝置與進風風門與除塵風門互鎖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另一個實施例的第一互鎖裝置、第二互鎖裝置與進風風門、除塵風門互鎖和混風風門之間的互鎖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在正常送風狀態下內部風向圖。圖8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混風狀態下內部風向圖。圖9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除塵狀態下內部風向圖。圖10是本發明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機架與所述前面板連接示意圖。I…送風風道進風口2…混風風道進風口 3…送風風道出風口4…風機5…固定軌6···控制裝置 7…過濾網8…機箱9…混風風門10…進風風門 11…除塵風門12···滑道13···調節螺母14···框架15…混風擋片16···支杆17···旋轉塊18…旋轉軸 19…互鎖片20…鉸接連軸21...連接片22…進風擋片 23…除塵擋片24…連動杆25…撥動杆26…固定軸 27…鉸接軸28…多路溫溼度採集單元29…壓差開關 30…前面板31----^塊32----^槽33···電磁風閥執行器34…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35…控制面板37…機架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的圖I至圖10對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請參考圖I至圖10,包括設置在機箱8上的送風風道進風口 I、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送風風道出風口 3 ;設置在所述機箱8內的至少一個風機4、環境採樣裝置和控制裝置6 ;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內側的整塊過濾網7、以及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內側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2內側的活動風門組件,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設置在所述機箱8 —側,所述風機4水平設置在所述機箱8的底部,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2設置在所述機箱8的頂面與所述風機4相對的位置處,所述送風風道出風口 3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的相對側面與所述風機4相對的位置;所述控制裝置6與所述環境採樣裝置、風機4、活動風門組件相連;所述活動風門組件包括可以分別開啟和關閉的位於所述混風風道內側的混風風門9、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的上半部分的進風風門10以及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下半部分的除塵風門11,至少所述進風風門10與所述除塵風門11之間通過第一互鎖裝置將所述進風風門10與所述除塵風門11互鎖,所述過濾網7位於所述進風風門10和所述除塵風門11外側,所述所述過濾網7的尺寸大於或等於位於所述進風風門10和所述除塵風門11面積的總和。具體分析如下送風風道的進風口為外界新風接入口或者是除塵時的灰塵排出口,混風風門9的進風口為室內空氣進風口,而送風風道出風口 3是將新風系統內的風送至室內的出口。風機4的作用是形成高壓氣流和氣旋,環境採樣裝置的作用是對室內外環境進行取樣,取樣的內容為室內外的溫度信號、溼度信號、空氣潔淨度信號、過濾網7狀態信息以及壓力信號等。控制裝置6 的作用是根據環境採樣裝置採集到的信號來控制活動風門組件的開啟和關閉、風機4的開啟和關閉以及風機4的轉速。而整塊過濾網7的作用是對通過送風風道進風口 I進入的外界新風進行過濾。該過濾網7最好使用大塊多褶皺過濾網,這樣既增大了過濾器的過濾面積降低了通過過濾網7的風速提升容塵率,而且在除塵狀態下由於其下部距離風機4側出風面比較近,因此,在高速氣流的帶動下,很容易將過濾網7上的灰塵吹走,降低了過濾網7被堵死的風險,延長過濾網7使用壽命。而進風風道進風口 I設置在機箱8 一側,即該側位於室外,至少其進風風道的進風口與外界連通。混風風道進風口 2設置在室內,經室內空氣進入新風系統內進行循環,而送風風道出風口 3則設置在室內與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 I相對側面與風機4相對的位置,這樣風機4作用效果良好,送風通道的進風口與出風口距離最短,方便新風過濾後快速進入室內進行循環。而活動風門組件包括可以開啟和關閉混風通道進風口 2、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混風風門9、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
11。而且至少進風風門10與除塵風門11之間互鎖,即進風風門10開啟時,所述除塵風門11關閉,所述進風風門10關閉時,所述除塵風門11開啟。所述過濾網7位於所述進風風門10和所述除塵風門11外側,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通過固定軌5安裝在機箱內,即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安裝在固定軌5上,固定軌5安裝在機箱上,而固定軌5、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組成第一風門組件,過濾網7的尺寸大於或等於位於所述進風風門10和所述除塵風門11面積的總和。這樣可以增大過濾網7的面積,提高通過過濾網7的風速提升容塵率。在除塵狀態下,大型多褶皺過濾器下部靠近除塵風門11的區域由於離心風機4的高壓吹風的作用下過濾的灰塵雜質能快速被吹走,降低了過濾器被徹底堵死的風險,延長過濾器的使用壽命。使用時,當環境採樣裝置採樣顯示外界空氣潔淨度良好且過濾網7沒有被堵死時,控制裝置6將進風風門10打開,並帶動與其互鎖的除塵風門11處於關閉狀態,外界新風從送風風道進風口 I進入新風系統內,整個新風系統處於正常送新風狀態下;此時也可以開啟混風風道進風口 2,使得外界新風與室內潔淨風混合後進入室內循環即混風狀態。當環境採樣裝置採樣後顯示外界空氣潔淨度很差或過濾網7被堵死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室內設備的正常通風散熱,控制裝置6將進風風門10關閉,並帶動與之互鎖的除塵風門11處於開啟狀態,這樣,風機4帶動從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進入的室內混合風向下並向送風風道進風口 I和送風風道出風口 3吹出,該高速氣流將位於除塵風門11外的過濾網7上的灰塵吹走,達到除塵的效果,整個新風系統處於除塵狀態下且具備室內循環通風功能。環境採樣裝置對室內外環境進行採樣並將該採樣結果發送至控制裝置6,控制裝置6根據採樣的結果,調整整個新風系統活動風門組件中各風門的狀態,進而調整整個新風系統所處的狀態形式。另外,除塵狀態也可以維持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10關閉,除塵風門11開啟,吸附在過濾器室外側的灰塵雜質在大風量、高風壓的離心風機4產生的橫向出風作用下被順利吹走並從送風風道進風口 I排至外界;除塵狀態維持了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後,系統自動切換成正常送風狀態。整個自適應除塵過程如此反覆進行。而且室內外溫差較大時且完全無需任何製冷設備散熱時,系統風機4按可設定的時間間隔間歇性工作某一可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10關閉,除塵風門11打開,除塵的同時可以杜絕外界過冷的空氣靠自然對流進入室內內部「凍壞」設備。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請參考圖I至圖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具體的一個實施例可以是所述混風風門9可以是混風調節板,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設置在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2處,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封閉或開啟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這樣,當外界空氣清潔度比較差或者過濾網7堵塞時,完全開啟或部分開啟混風風道進風口 2,使得室內潔淨的空氣進入新風系統並在風機4的作用下,橫向從送風風道出風口 3以及送風風道進風口 I處排出,完成空氣的室內循環並將過濾網7上的灰塵吹落完成過濾網7的除塵功能。進一步優選地是所述機箱8頂部固定有滑動杆,所述混風風門9即混風調節板左右兩側部上設置縱向延伸的滑道12,所述滑動杆位於所述滑道12內,所述滑動杆的頂端設有調節螺母13。使用時,將調解螺母擰松,然後混風風門9的滑道12沿滑動杆滑動,將混風風門9即混風調節板滑動完全蓋合或部分蓋合在混風風道進風口 2上,也可以滑動完全敞開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這樣的結構比較靈活,滑動方便,而且可以調節混風風道進風口2的開啟和關閉的程度。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請參考圖I至圖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具體的另一個實施例可以是所述混風風門9與所述進風風門10或所述除塵風門11之間通過第二互鎖裝置互鎖。結合前面的技術方案,即是混風風門9、除塵風門11以及進風風門10三個風門相互互鎖,即當進風風門10處於關閉狀態時,混風風門9和除塵風門11處於開啟狀態,而所述進風風門10處於開啟狀態時,混風風門9和除塵風門11處於關閉狀態。這樣,可以實現自動控制一個風門開啟或關閉狀態的改變進而帶動另外兩個風門連鎖進行狀態改變。並最終使得整體新風系統或者處於外界送風狀態,或者處於混風狀態,或者處於除塵狀態。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混風風門9與上面的實施例的混風調節板不同結構,本實施例中的混風風門9包括固定在機箱8頂部的框架14和鉸接在框架14內的至少兩片相互平行的混風擋片15,所述相鄰混風擋片15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混風擋片15的寬度一致,所述第二互鎖裝置包括支杆16、旋轉塊17、旋轉軸18以及互鎖片19,所述旋轉軸18一端通過所述旋轉塊17與所述支杆16 —端連接,所述旋轉軸18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一片混風擋片15上,所述每片混風擋片15兩端均設置鉸接連軸20,所述鉸接連軸20可旋轉連接於所述互鎖片19的鎖孔內,所述支杆1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互鎖裝置連接,所述互鎖片19與所述框架14固定。框架14、混風風門9以及第二互鎖裝置形成第二風門組件。這樣,混風擋片15在框架14內可以旋轉,或者均為鉛垂狀態,或者均為水平狀態,當其均為鉛垂狀態時,混風擋片15之間空出間隙或空白區,混風風道進風口 2處於開啟狀態,而其均為水平狀態時形成水平連接的平板,經位於其下部的混風風道進風口 2封閉,室內空氣不能通過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進入新風系統內,該混風風道進風口 2處於關閉狀態。而第二互鎖裝置中的支杆16作用是當第一互鎖裝置運動的時候帶動支杆16運動,而支杆16的運動通過旋轉塊17傳遞至旋轉軸18,旋轉軸18旋轉帶動其中一片與之固定的混風擋板旋轉運動,帶動互鎖片19運動,同時又由於每片混風擋片15均鉸接在框架14內,因此在互鎖片19的作用下,每片混風擋片15以與框架14鉸接點為軸旋轉運動,最終開啟或者關閉混風風道進風口 2。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混風擋片15端部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21,所述旋轉軸18設置在所述連接片21的外側,所述鉸接連軸20位於所述連接片21內側。這樣混風擋片15與第一互鎖裝置的連接,與框架14的鉸接以及與互鎖片19的連接相互不影響,體積小,結構簡單。當然還可以是其他結構的第二互 鎖裝置,只要是能夠帶動混風風門9與進風風門10或者是與除塵風門11互鎖即可。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請參考圖I至圖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進風風門10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進風擋片22,所述除塵風門11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除塵擋片23,所述進風擋片22與所述除塵擋片23相互垂直,相鄰所述進風擋片22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進風擋片22的寬度,相鄰所述除塵擋片23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除塵擋片23的寬度,所述第一互鎖裝置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連動杆24、電磁風閥執行器33以及撥動杆25,所述進風擋片22和所述除塵擋片23端部一側均可旋轉連接在所述連動杆24之間,所述進風擋片22和所述除塵擋片23端部另一側均可旋轉連接機箱8上,所述撥動杆25帶動所述進風擋片22或所述除塵擋片23旋轉至水平或垂直位置,所述撥動杆25與所述電磁風閥執行器33連接。這樣,進風擋片22在機箱8內可以旋轉,或者均為鉛垂狀態,或者均為水平狀態,當其均為鉛垂狀態時形成鉛垂上下連接的平板,位於其外部的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上半部分封閉,外界空氣不能通過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上半部分進入新風系統內,該送風風道進風口 I處於半關閉狀態。而其均為水平狀態時,進風擋片22之間空出間隙或空白區,進風風道進風口處於開啟狀態,室外空氣通過送風風道進風口 I進入新風系統內。而除塵擋片23在機箱8內可以旋轉,或者均為鉛垂狀態,或者均為水平狀態,當其均為鉛垂狀態時形成鉛垂上下連接的平板,位於其外部的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下半部分封閉,外界空氣只能通過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上半部分進入新風系統內,該送風風道進風口 I處於半關閉狀態。而其均為水平狀態時,除塵擋片23之間空出間隙或空白區,進風風道進風口下半部分處於開啟狀態,室外空氣通過送風風道進風口 I下半部分進入新風系統內。但是由於除塵風門11與所述進風風門10是互鎖的。當電磁風閥執行器33運行時,帶動撥動杆25運動,進而帶動進風擋片22或除塵擋片23旋轉至水平或垂直位置處,而其他的進風擋片22和除塵擋片23在連動杆24的帶動下也做同方向的旋轉運動,而且由於所述進風擋片22與所述除塵擋片23相互垂直,因此,不管撥動杆25是安裝在進風擋片22上還是安裝在除塵擋片23上,其運行必然導致進風風門10關閉且除塵風門11開啟或者是進風風門10開啟而除塵風門11關閉的狀態。當進風風門10關閉時,除塵風門11開啟,混風風門9調至開啟狀態,室內空氣進行循環,而且風機4作用產生高速高壓的氣流從除塵擋片23之間的間隙處經位於其外部的過濾網7上的灰塵吹走,達到除塵和室內空氣循環雙重效果。而當進風風門10開啟時,除塵風門11關閉,混風風門9開啟或關閉,室內空氣進行循環,而且風機4作用產生高速高壓的氣流將單純的室外的空氣(混風風門9關閉)或者將室外的空氣和室內的空氣均對流至室內(混風風門9開啟),完成正常送風和混風狀態。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進風擋片22和所述除塵擋片23的兩端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21,所述連接片21外側固定有固定軸26,所述固定軸26可旋轉套接在所述機箱8內設置的固定軌5上的孔內,所述連接片21內側設置有鉸接軸27,所述鉸接軸27位於所述連動杆24上的旋孔內。這樣設置的進風擋片22與除塵擋片23外側鉸接與箱體上,內側與連動杆24連接,結構緊湊,體積小,不佔用額外空間。當然還可以是其他機構的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也可以是其他結構的第一互鎖裝置。本發明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請參考圖I至圖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環境採樣裝置包括有分別用於採集所述機箱8內外的溫溼度信號、空氣潔淨度信號、壓力信號以及所述過濾網狀態信號的多 路溫溼度採集單元28、多路空氣潔淨度採集單元(圖中未示出)、及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所述多路溫溼度採集單元28包括有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出風口 3的室內出風溫度傳感器(圖中未示出);設置在所述機箱8頂面上靠近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2處的室內混風溫溼度傳感器、室內混風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機箱8的內側面上的室外溫溼度傳感器、室外溫度傳感器;而所述空氣潔淨度採集單元包括有分別設置在過濾網7外側和送風風道出風口 3處的多路空氣潔淨度傳感器;所述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為設置在所述過濾網7的內外兩側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34,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34連接壓差開關29,壓差開關29電連接至控制裝置6,所述過濾網狀態信號為通過壓差開關29反饋給控制裝置6的反映過濾網7內外側的壓力差情況的幹節點信號。這樣,根據安裝在過濾網7兩側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34反饋的室內外壓差值給壓差開關29,壓差開關再將由實測壓差值和設定值比對後的幹節點信號反饋給控制裝置6,控制裝置6向外輸出過濾網7堵塞告警或者根據安裝在過濾網7附近的灰塵傳感器(圖中未示出)所測得的外界空氣灰塵粒子濃度值向外輸出外界空氣品質差告警;除塵狀態會維持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10關閉,除塵風門11開啟,吸附在過濾器室外側的灰塵雜質在大風量、高風壓的離心風機4產生的橫向出風作用下被順利吹走,除塵狀態下系統會自動屏蔽壓差開關29反饋的信號;除塵狀態維持了某一可自由設定的時長後,系統自動切換成正常送風狀態,恢復對壓差開關29反饋信號的實時採集。整個自適應除塵過程如此反覆進行。室內內外溫差較大時且完全無需任何製冷設備散熱時,系統風機4停止工作,進風風門10關閉,除塵風門11打開,可以杜絕外界過冷的空氣靠自然對流進入室內內部「凍壞」設備。另外,所述機箱8包括機架37和固定在機架37上的六個面的面板,所述前面的前面板30邊緣設置卡塊31或卡槽32,所述機架37對應位置處設置卡槽32或卡塊31,所述卡槽32與卡塊30卡合連接,所述機架37與所述前面板30對應位置處設置螺紋孔,所述螺絲由上至下旋轉連接在螺紋孔內。這樣安裝的時候比較方便,直接將前面板30扣在機架37上,使得卡塊31和卡槽32卡接,然後通過螺絲旋入螺紋孔內,將兩者固定在一起。另外,還可以是在所述機箱8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控制裝置6電連接的控制面板35,控制面板35安裝於機箱前面板30上,在所述機箱8上對應所述控制裝置6的位置還設置有可拆卸的控制門板。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所述過濾網7採用多褶皺大型過濾網,所述過濾網7通過設置在所述機箱8頂面的開口與所述機箱8底面可插拔地固定配合。本實施例的多褶皺大型過濾網設計,既增大了過濾網7的過濾面積,又方便過濾網7的更換操作,在更換時不必打開整機,不需任何工具輔助,省時省力。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各部件所達到的技術效果I)根據智能新風系統的工作特點,設計共用出風口的送風風道和混風風道,將送風風道進風口 I和送風風道出風口 3的距離縮短至最短,並採用風機4水平底置方案用最直接的方式將外界新風送入機房。2)過濾網7內側,在送風風管進風口上半部分位置處設置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且兩者通過第一互鎖裝置互鎖,這樣可以具有除塵功能,但是沒有新加入除塵風機和電磁風閥執行器33等,單單是利用了現有的風機4和現有的風機和電磁風閥執行器33,進風風門10和除塵風門11通過固定軌5安裝在第一風門組件框架內,系統風門機構模塊程度高,便於提高批量生產和調試維護的效率。
3)通過控制裝置6對電磁風閥執行器33、風機4組、活動風門組件的驅動,可實現送外界新風和應急內循環送風以及除塵的平滑轉換,在實際僅有的一條風道上實現了三種風道才具備的功能。4)進風風門10或除塵風門11和混風風門9的同步互鎖控制。通過多路溫溼度感應器監測進入機房空氣的溫溼度,根據接收到的溫溼度情況控制風機4的啟停和對進風風門10、除塵風門11以及混風風門9的同步互鎖控制,保證機機房內部溫溼度滿足要求,從而保證機機房內設備的正常運行。機房內溫度較高時,當外界空氣潔淨度良好且過濾網7沒有被堵死時,進風風門10打開,混風風門9關閉,除塵風門11關閉,系統工作在正常送新風狀態下;當外界空氣潔淨度很差或過濾被堵死時,為了保證機房內設備的正常通風散熱,進風風門10關閉,混風風門9打開,除塵風門11開啟,整個新風系統工作在應急內循環送風狀態下同時具有除去過濾網7上灰塵的功能。機房內外溫差較大時且完全無需任何製冷設備給機房散熱時,系統風機4按可設定的時間間隔間歇性工作某一可設定的時長,進風風門10關閉,混風風門9打開,除塵風門11開啟,除塵的同時可以杜絕外界過冷的空氣靠自然對流進入機房內部「凍壞」設備。5)多路空氣潔淨度傳感器的應用通過監測進入機房內空氣的潔淨度,控制風機4的啟停和對進風風門10、除塵風門11和混風風門9的同步互鎖控制,保證機房內空氣潔淨度滿足要求,從而保證機房內設備的正常運行。機房內空氣的潔淨度較好且過濾網7沒有被堵死時,進風風門10打開,混風風門9關閉或打開,除塵風門11關閉,新風系統工作在正常送機房外新風狀態或者混風狀態下;當外界空氣潔淨度很差或者過濾網7被堵死時,為了保證機房空氣潔淨度,為了保證機房內設備的正常通風散熱,進風風門10關閉,混風風門9打開,除塵風門11打開,系統工作在應急內循環送風狀態和除塵狀態下,新風系統向外輸出外界空氣品質差告警,並同時進行內循環和除去過濾網7上的灰塵的除塵工作。6)分布式壓力傳感器的運用根據安裝在過濾網7兩側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34反饋的機房內外壓差值給壓差開關29,壓差開關再將由實測壓差值和設定值比對後的幹節點信號反饋給控制裝置6,若差值高於系統設定值則表明過濾網7被堵嚴重,控制裝置6向外輸出過濾網7堵塞告警,控制裝置6驅動切換至進風風門10關閉、除塵風門11和混風風門9的同時打開的狀態,系統從送外界新風狀態或混風狀態向應急內循環送風狀態和除塵狀態平滑轉換;若差值低於系統設定值則表明過濾網7使用正常,系統工作在正常送外界新風狀態或混風狀態下。7)進風風門10和混風風門9的同步精確控制從而實現室外新風和室內混風的混風比例精確控制。風門旋轉角度由控制單元根據來自空氣潔淨度採集單元的空氣潔淨度信號控制電磁風閥執行器33的旋轉角度來控制,從而控制送風風道出風口 3處的室外新風和室內混風的混風比例,實現最佳的散熱節能效果。另外,本發明還公開了利用前述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本發明的利用前述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環境採樣裝置採集的數據實時傳遞給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根據環境採樣裝置採集數據控制活動風門組活動,或者是開啟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關閉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除塵和內部循環狀態,或者是關閉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打開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外部送新風狀態,或者是開啟所述送風風道和所述混風風道同時關閉除塵風道,使得系統處於內外新風循環狀態。
本發明的利用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相對於現有技術而言具有的優點是在外界空氣品質良好的情況下接入外界新風,而在外界空氣品質比較差的情況下阻止外界新風接入並同時具有除塵和室內循環通風功能,同時在室溫低的情況下可以避免外界過冷空氣對流進入室內內部而「凍壞」設備情況發生。上述僅對本發明中的幾種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但並不能作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是依據本發明中的設計精神所作出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等,均應認為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包括所述設置在所述機箱上的送風風道進風口、混風風道進風口、送風風道出風口 ;設置在所述機箱內的至少一個風機、環境採樣裝置和控制裝置;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內側的整塊過濾網、以及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內側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內側的活動風門組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一側,所述風機水平設置在所述機箱的底部,而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設置在所述機箱的頂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處,所述送風風道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相對側面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位置; 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環境採樣裝置、風機、活動風門組件相連; 所述活動風門組件包括可以分別開啟和關閉的位於所述混風風道內側的混風風門、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的上半部分的進風風門以及位於所述送風風道進風口下半部分的除塵風門,至少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之間通過第一互鎖裝置將所述進風風門與所述除塵風門互鎖,所述過濾網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外側,所述所述過濾網的尺寸大於或等於位於所述進風風門和所述除塵風門面積的總和。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風風門為混風調節板,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設置在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處,所述混風調節板滑動封閉或開啟所述混風風道進風口。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機箱頂部固定有滑動杆,所述混風調節板左右兩側部上設置縱向延伸的滑道,所述滑動杆位於所述滑道內,所述滑動杆的頂端設有調節螺母。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風風門與所述進風風門或所述除塵風門之間通過第二互鎖裝置互鎖。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風風門包括固定在機箱頂部的框架和鉸接在框架內的至少兩片相互平行的混風擋片,所述相鄰混風擋片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混風擋片的寬度一致,所述第二互鎖裝置包括支杆、旋轉塊、旋轉軸以及互鎖片,所述旋轉軸一端通過所述旋轉塊與所述支杆一端連接,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一片混風擋片上,所述每片混風擋片兩端均設置鉸接連軸,所述鉸接連軸可旋轉連接於所述互鎖片的鎖孔內,所述支杆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互鎖裝置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風擋片端部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所述轉軸設置在所述連接片的外側,所述鉸接連軸位於所述連接片內側。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風門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擋片,所述除塵風門包括至少兩片平行設置的除塵擋片,所述進風擋片與所述除塵擋片相互垂直,相鄰所述進風擋片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進風擋片的寬度,相鄰所述除塵擋片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除塵擋片的寬度,所述第一互鎖裝置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連動杆、電磁風閥執行器以及撥動杆,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端部一側均可旋轉連接在所述連動杆之間,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端部另一側均可旋轉連接機箱上,所述撥動杆帶動所述進風擋片或所述除塵擋片旋轉至水平或垂直位置,所述撥動杆與所述電磁風閥執行器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擋片和所述除塵擋片的兩端設置向下延伸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外側固定有固定軸,所述固定軸可旋轉套接在所述機箱內設置的固定軌上的孔內,所述連接片內側設置有鉸接軸,所述鉸接軸位於所述連動杆上的旋孔內。
9.根據權利要求I至6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環境採樣裝置包括有分別用於採集所述機箱內外的溫溼度信號、空氣潔淨度信號、以及所述過濾網的狀態信號的多路溫溼度採集單元、多路空氣潔淨度採集單元、及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所述過濾網狀態採集單元為設置在所述過濾網內外兩側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所述分布式壓力傳感器探頭連接壓差開關,所述壓差開關電連接至所述控制裝置。
10.根據權利要求I至6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機箱包括機架和固定在機架上的六個面的面板,所述前面的前面板邊緣設置卡塊或卡槽,所述機架對應位置處設置卡槽或卡塊,所述卡槽與卡塊卡合連接,所述機架與所述前面板對應位置處設置螺紋孔,所述螺絲由上至下旋轉連接在螺紋孔內。
11.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6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進行新風除塵方法,其特徵在於環境採樣裝置採集的數據實時傳遞給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根據環境採樣裝置採集數據控制活動風門組活動,或者是開啟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關閉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除塵和內部循環狀態,或者是關閉混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同時打開進風風門,使得系統處於外部送新風狀態,或者是開啟所述送風風道和所述混風風道同時關閉除塵風道,使得系統處於內外新風循環狀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智能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包括送風風道進風口、混風風道進風口、送風風道出風口,至少一個風機、環境採樣裝置、控制裝置、過濾網和活動風門組件,送風風道進風口設在機箱一側,風機水平設在機箱底部,混風風道進風口設在機箱頂面,送風風道出風口設在與風機相對的位置;控制裝置與環境採樣裝置、風機、活動風門組件相連,活動風門組件包括混風風門、進風風門、除塵風門,至少進風風門與除塵風門之間互鎖,過濾網位於進風風門和除塵風門外側,過濾網尺寸大於或等於進風風門和除塵風門面積總和。本發明的自適應除塵新風系統在外界空氣良好時接入新風,在外界空氣差時阻止新風接入,同時除塵和室內循環通風。
文檔編號F24F11/02GK102721137SQ201210235969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明者周楊, 王慶良, 葛俊 申請人:深圳市中興新地通信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