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人看過蘇聯電影(我們錯過了太多蘇聯電影了)
2023-06-13 23:01:20 1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電影,是一種味道。
對我而言,有兩種電影的味道格外濃烈。一個是香港,一個是蘇聯。
與這部《第九連》撞個滿懷是因為蘇聯,因為我在這部正兒八經的俄羅斯電影裡嗅到了蘇聯味道。
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我從來不掩飾自己對蘇聯的熱愛,我熱愛那些飄揚的紅旗和炙熱的信仰,熱愛那些生在紅旗下的人們,熱愛他們剛毅的臉龐。
蘇聯有很多面目,電影就是它的一張面目。
那個埋在歷史書裡的蘇聯在今天早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名詞,也許在烏克蘭說起還會讓人心驚膽戰。但是於我們而言,它早就從一個炙熱紅色的符號退化為一個歷史書裡的名詞。
而蘇聯電影,你無法忽視。
說來也奇怪,我們這些長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們,卻早早浸淫西方好萊塢式的美國快餐文化。當我們回首來看這個曾經最熟悉的陌生人蘇聯老大哥的文化產品時竟生生在心底浮出難以言說的觸感,就像風吹過一望無際的原野。
蘇聯
蘇聯電影就像站在煙囪上做著英雄幻夢的馬小軍,它特立獨行地走在東西方電影之間,往往讓你觀看之時說不上是哪種感覺,卻在看罷,心裡久久激蕩那些光影一隅的角落。
這個生在戰爭中的民族,最會拍的是戰爭片。
這部《第九連》拍在2005年,是部十足的俄羅斯電影。
但是掀開蓋在它表面的白藍紅旗幟,下面是一片鮮紅。
嗯,就是蘇聯味。
1991年之後,我們錯過了蘇聯電影,這次千萬別錯過這部《第九連》。
它是俄羅斯票房冠軍,最高的投資之一的俄羅斯電影。在俄羅斯取得2.5億美元票房,對於一個軟經濟羸弱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奇蹟。
《第九連》
它打破了《指環王》《鐵達尼號》等大片在俄羅斯的記錄。
果然,每一個俄羅斯人裡面都住著一個蘇聯人。
我們是蘇聯空降兵,我們是人民最有力的保障毫無疑問。
參加受訓,進入戰鬥,結束戰爭——這是典型的西式戰爭片結構。
《第九連》有著美國好萊塢式的戰爭大片的結構,要怪只能怪《全金屬外殼》,誰讓它拍得那麼好。
但拋開這些技巧性的東西,這仍然是一部毛子們的電影。
故事的開始,就讓我感到不適,巨大的雨聲混雜著人聲。大雨滂沱之中,嘈雜的人聲沸騰著,混亂,不舍,哭喊,一應俱全。
字幕寫著:1988年,西伯利亞。
1988年的蘇聯紅軍西伯利亞徵兵處
年輕的人們互訴衷腸,淚水隨著雨水混成一團,年輕人身旁站著的蘇聯軍官和這場大雨一樣,緘默無言。女孩看著自己即將前往阿富汗(蘇聯侵阿戰爭1979-1989)的男友,滿目的幽怨和不舍溶在雨水裡。
與男友訣別的姑娘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時候,蘇聯距離嗝屁只有3年了。但是他們不知道,又或許知道。這場大雨,彷佛是下給蘇聯的,像不像一場嚎啕大哭?
長官的一聲大吼,結束了這場依依惜別的雨中別離,六個來自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小夥子就是我們的主角,他們有的做著愛國幻夢,有的是個畫家,也有的是個流氓,他們就是當時蘇聯最廣的青年寫照。
痞子,文藝青年,根正苗紅的青年,反正都是底層人,都需要到軍隊裡去打磨打磨。
徵兵處軍官
入伍之前要剃頭,全世界的軍隊都這樣,何況世界第二的蘇聯軍隊。
體制化,從頭髮開始。
一個士兵翻開女兒畫的畫
給主角鋼牙剃頭的士官喃喃著為國家服役不過是個可笑的夢,這讓痞裡痞氣,卻無比愛國的鋼牙十分不滿。他直接打翻那個年輕的士官,對他進行「報復」。
鋼牙報復剃頭的士兵
八十年代後期,蘇聯的青年們早已經不再如初般熱愛祖國,城裡的迪斯科和姑娘比父輩的勳章來得有趣。
被剃頭的士兵向軍官告狀,找來軍官壓場,而主角一行也毫不畏懼,因為他們將被送去阿富汗。這是蘇聯的士兵們,囂張跋扈,也極其團結,是完全不同於美國大兵的狂妄。
軍官對著被剃頭的士官說:「你個白痴,他們是去阿富汗的小隊!」
看來全世界都通行一點——走後門。
新兵們叫囂
可是畫面一轉,剛才還極其囂張的一行人來到了蘇聯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中亞軍營,此時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般乖乖站著,因為這裡離戰爭只有不到幾百公裡。
3個月的訓練,中亞的沙塵和烈日會和他們一起度過。
新兵達到中亞軍營
他們的教官是個老兵,上尉軍銜。
這部電影有著非常工整的結構。上篇是受訓,下篇是作戰。與庫布裡克的名作《全金屬外殼》如出一轍,而這個上尉是非常出彩的一個角色。
上尉檢閱新兵
剛才還吊兒郎當的鋼牙,被上尉突如其來的一拳打翻在地,蘇聯軍隊沒有溫柔的髒話,只有實在的拳頭。美國?這是蘇聯,汗水濡溼了他們的衣服,蘇聯的戰爭片總是有股汗味。
上尉走到畫家面前
當上尉走到那個會畫畫的小夥子面前時,譏誚地問他:你參軍是為了畫裸體的女人和滿山的鮮花嗎?
畫家有些洋洋得意地說:畫畫能夠反映人的潛意識,這是佛洛依德博士的理論,但是蘇聯科學界不相信他。
上尉對他的理由點了點頭,然後也招呼了一拳。
你給出了你的理由,我很同意,但我的拳頭不同意!
一切都需要一個理由,而這場戰爭恰恰最缺少的就是一個理由。
上尉檢閱完畢,大吼道:「你們就是狗屎,是廢物,但你們即將做出最偉大的事業」,這是體制化。
上尉在宣誓
蘇聯軍隊的訓練和美軍完全不同,更為粗糲和野蠻,背著十幾公斤的大石頭爬上坡,上面還站著等著踹翻你的士兵。
爬坡訓練
十公裡越野跑步,全身的汗水像決堤的洪水,累得他們尿不出來尿。
越野訓練
以及躲在自己挖好的坑裡面,讓坦克開過去,嚇得尿了一褲子。
坦克訓練
或是當堅持不住了,被教官踩著頭強撐下去。
新兵匍匐累了,想要起身,被踩著繼續匍匐
或是日常的互毆,打得一方口吐鮮血,倒地不起為止.......
搏擊訓練
蘇軍的身上依舊保留著那些父輩們的血性和野獸風格,不是習慣空軍支援的西方軍隊可以明白的。
就如上尉面對新兵刺殺訓練時,大吼著:殺,殺死他為止,只有死人不會殺了你。
刺殺訓練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其實不是上尉,而是那個看似玩世不恭的鋼牙,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裡,他的存在顯得很多餘。他是一個流氓,電影沒有過多地講訴他的背景故事,導演也是平均用力,沒有給他過多筆觸。但一些細節,卻無比傳神地塑造著人物。
但是當新兵們圍在一起討論女人和食物,只有鋼牙認真地擦拭腰帶上的國徽。
鋼牙擦拭國徽
這些青年是躁動的,但是又是深陷體制中的,蘇聯電影說來好玩的一點是,它是反抗體制的。這部《第九連》也是如此。比如新兵們對講解塑料炸彈的老軍官開的玩笑。
老軍官拿著被新兵捏過的炸彈模型
但面對上校問道誰不願意去阿富汗為國盡忠時。
集合
他們明明不想打著一場無謂的戰爭,卻也必須屈從,愛國主義是蘇聯電影揮之不去的符號。
集合
也正如,上尉隔三岔五地讓他們一邊幹活,一邊面目猙獰,青筋暴露地背誦政治語錄。
「你們tm的是什麼?」
背誦語錄
他們是蘇聯空降兵,蘇聯快要完蛋了,但他們依舊那麼野蠻,那麼具有生命力。
打架
這是他們的戰爭,這是他們的祖國當他們的上尉教官知道自己無法前往阿富汗服役之時,他再次不問青紅皂白地毆打了新兵們。
然後跑到紅豔豔的罌粟花裡,哭得像個孩子,這個兇悍猙獰的蘇聯漢子知道自己失去了最後一次為國服務的機會,他的祖國即將拋棄他。
他是個偉大的戰士,卻哭得像個孩子。
這一場戲沒有任何反戰的意味,卻比任何好萊塢式的反戰情節來得深刻。毛子從不反戰,因為戰爭的恐怖已經刻在他們的身上。
哭泣的上尉
而即將離開蘇聯,前往阿富汗的新兵們偷偷溜進醫務室和軍醫的女兒來了一場魚水之歡,明明是荷爾蒙噴薄的場面,背景音卻十分悲涼,他們知道自己要前往戰爭,這不是最後的縱慾,卻更像是鮮活的生命在告別。
看,毛子總是有辦法讓人明白戰爭意味著什麼。
和軍醫女兒交合的新兵
啟程了,目的地是阿富汗。他們的訓練結束了,最後一次,教官目光悲愴,向這些年輕的生命敬禮。
上尉向新兵們敬禮
畫面一轉,阿富汗。
上篇是冷色調的豔麗和清冷,下篇是無所不在的明黃烈日和微紅。
看著強大的蘇聯紅軍有著鋼鐵洪流和漫天的直升機,
到達阿富汗
新兵們傻了。
看呆的眾人
只能茫然地隨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往前移動,阿富汗的太陽灼熱且熱烈,他們從未如此親近戰爭,空氣中都是汽油和輪胎的味道,這是他們的戰爭。
阿富汗蘇軍
鋼牙遇到一個來自家鄉的老兵,他退役了,在軍隊整整服役了28年,現在他退役了。他興奮極了,把自己的護身符交給了鋼牙,說著:」當你退役了,要交給其他人!「。
戰爭看起來也沒有什麼,更像薪火傳遞的一場遊戲?
鋼牙遇到老兵
老兵安穩地回到了蘇聯,餘生在妻兒繞膝和歸國英雄的榮光中度過!
不,然後退役老兵的飛機就被阿富汗遊擊隊擊中,火光沖天。
飛機被擊中
你們在想什麼啊?這是戰爭。
好傢夥,第一天到阿富汗,就是看到如此畫面,鋼牙摸著護身符,雙手微微顫抖。
護身符
新兵們有的被分到第四連,而我們的主角們被分到第九連,空降師第九連。
這個師的目的只有一個——為紅軍們開路。
牌子上寫著:距離莫斯科5197千米
畫面一轉,蔚藍的蒼穹之下,黃色的大地和燻得微紅的太陽,牌子上的字體現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這是他們的祖國。
第九連,幾個醉醺醺的老兵癱在床鋪上,身上粘著被汗水和酒水弄得汙跡斑斑的海魂衫。
連長對著不知所措的新兵們大吼著。
連長
「你們最好自行了斷」,另一頭一個老兵有氣無力地說著。
第九連
原來我們光榮人民的蘇維埃軍隊就是這副德行?蘇聯電影,從不排斥展現真實的軍隊面貌。
連長下了個馬威,讓所有人真的一下子從蘇聯到了阿富汗。
連長的飾演者就是本片的導演,可能是俄羅斯最強壯的導演了
蘇聯的羸弱已經透過那些強盛的表面浮現出來,大兵想要換一把正常的機槍,都被軍需官否決,前線的貪汙和腐敗,在吃掉這些士兵。
新兵來找軍需官
但被問到在阿富汗都幹些什麼,新兵們躊躇滿志,連長卻拖著喪氣的口音說著:巡邏,巡邏,巡邏,擊殺敵人,佔領高地。
士兵們有些失望,連長不屑地笑了。
連長
這不是史達林格勒,這不是一場愛國者的戰爭。他們的戰爭就是當年德國法西斯的戰爭。
蘇聯,正在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紅旗獵獵,坦克如同洪流,第九連的第一次任務來了,在酒酡色的蒼穹下。
第九連出動
不得不說,如果美國人很會拍炫酷的特工大片,日本人很會拍詭秘的恐怖片,那麼俄羅斯人繼承蘇聯人的所在就是最會拍戰爭片,《第九連》的戰爭片調度和氛圍是我見過最好的,哪怕《拯救大兵》和《黑鷹墜落》也得敬個禮。
但文戲才是一部合格戰爭片的靈魂。
第九連的聊天
塑造人物,必須通過對話,他們坐著閒聊,聊著嬌俏的女孩們,開著老戈的笑話。笑作一團時,然後就可以轉身去戰鬥,這就是蘇聯電影的味,不需要太多鋪墊,一切都那麼自然。
第九連
「現在是莫斯科時間20點,讓我們去找點樂子。」
這是一場戰爭,哪怕蘇軍和阿富汗遊擊隊都已經相互熟稔,相互開著最惡毒的玩笑。
「我親愛的蘇聯朋友,我要殺了你的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那我就先殺了你吧,我親愛的阿富汗朋友」。
和阿富汗隊友互相罵街的蘇軍士兵
畫家遇到了一個阿富汗遊擊隊員,這次不是訓練,而是真的。他顫顫巍巍地開了槍,他第一次開槍,就殺了人,他的和平結束了。
畫家殺了一個阿富汗遊擊分子
隊員們趕到,圍著屍體,打起了趣,只用這麼一個場景,導演就讓我們進入了戰爭狀態。
眾人趕到
在夜晚,大部隊搞了個烏龍,差點打死了友軍。在阿富汗這樣的戰爭之地,風聲鶴唳。
夜晚
蘇聯電影常用的短焦鏡頭平視和緩慢鏡頭被這部電影用得恰如其分。
導演是個蘇聯導演,只不過現在有了個俄羅斯身份。
連長帶人教訓了放哨時睡覺的新兵,蘇聯軍隊面對犯錯的士兵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打到他青紅迸濺,滿嘴鮮血。
眾人毆打放哨時睡覺的新兵
劇情向戰爭伸入,文戲大幅度地減少,蘇聯電影最牛逼的地方就在於它可以用戰爭戲來樹立人物。
我們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祖國新兵跑到一個阿富汗村裡換取火柴,他害怕極了,周圍都是充滿敵意的人群,但是他還是換到了火柴,跑回了營地,與正要巡邏的小隊撞了個滿懷。
第九連
隨後連隊和坦克部隊遭遇了襲擊,沙塵大作,遮天蔽日,槍林彈雨,火光沖天。
裝甲部隊遇襲
嘶喊和咆哮,以及沙塵和槍聲,仿佛真的把我帶去了1988年的阿富汗。
戰鬥
蘇聯電影從來不避諱戰爭,而且真實得仿佛就在你的眼前,這是他們骨子裡的基因。
第九連跟著連長繞後追擊遊擊隊,爆發出野獸的狂性。
俄羅斯電影繼承自蘇聯電影,戰爭場面從來都不是好萊塢式花裡胡哨的特技,而是實打實的煙土和爆炸,營造出一種極其逼真的觸感。
第九連追著遊擊隊到了村莊,大量的特寫和貼近拍攝壓迫感十足。
隊員在偌大的村莊裡之發現了一個小男孩,他無辜的大眼睛水汪汪的,看見他的新兵放過了他。
阿富汗小男孩
鏡頭一轉,新兵飲彈而亡,這是戰爭,哪怕是一個小男孩。
為了報復,蘇軍的火箭炮把村莊夷為平地,但是第九連們卻再也笑不出來。
這到底是一場什麼戰爭?到底是為了誰而戰?為了誰而流血?
新年伊始,伴著西方動感的迪斯科音樂,第九連盡情搖擺,麻醉自己。
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正如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國何時毀滅。
1989年的第一天,畫家來到山頭寫生,突如其來的一聲槍響,戰爭再次開始。
沒有任何徵兆,沒有任何跡象,最後一次戰鬥就這樣來臨。
畫家被打死,血濺畫作
這是最後一次戰鬥。
數倍於第九連的聖戰者如潮水湧來。
鏖戰正酣,槍炮大作,子彈橫飛間血肉模糊。最後的戰鬥拍得極其寫實和粗糲,完全沒有任何好萊塢式的美觀。
蘇軍終於守不住陣地了,鋼牙被打得無問西東,倒在戰壕裡,鮮血混著塵土。
儘管如此,還是暫時打退了他們。
敵人很快就再次來襲,蘇聯電影永遠喜歡用絕境中的戰鬥來升華主題。
一陣直升機的掃射過後,蘇軍的援軍終於到了,甚至誤殺了第九連的士兵,一切都塵歸塵。
只剩著滿臉血汙的鋼牙活了下來,他顫顫巍巍地向前來接應的長官敬禮和匯報,「第九連完成了任務!部隊可以繼續前進了!」他的語氣是那樣悲傷又堅毅,兄弟們都成了一具具屍體。
長官卻冷冷地說:再也沒有部隊了,莫斯科投降了。
鋼牙踉蹌了幾步,終於痛苦地跪倒在地,仰天吼叫,那一刻的悲愴誰能明白?
我們第九連贏了,但是我們祖國卻輸了。一切的鮮血都沒有了意義。
鏡頭一轉,鋼牙隨著部隊撤退,他的目光無神渙散,全然沒有當初的炙熱,衣服上掛著勳章,他現在也是個老兵了,只是,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葉爾欽贏了,他們有些人發了財,有些人碌碌無為,有些人渾渾噩噩,我們強大的軍隊化作散沙,大多數的人都被丟棄在一些荒涼的小鎮裡,新生活無情地拋棄了我們。」
第一次看完《第九連》,我就把所有的西式戰爭片忘了個精光,雖然它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深刻的,這是俄羅斯式的表達,粗獷中卻帶著深情。人們都說毛子是無所不懼的民族,可是他們的電影和音樂卻總是那樣悲傷......
你覺得好萊塢戰爭片和俄式戰爭片哪個更勝一籌? 單選
0人 0%
好萊塢戰爭片,故事劇情,人物塑造,拍攝手法,特效場面都很好0人 0%
俄式戰爭片,獨特的電影語言和風格,逼真的戰爭塑造讓人慾罷不能 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