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4a景點名單(國家5A景區張家界市介紹)
2023-07-03 06:10:32 4
張家界
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原名大庸市,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遊,屬武陵山區腹地。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8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列入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5A級景區。
張家界位置境域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28°52′—29°48′、東經109°40′—111°20′之間,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以發展張家界旅遊業為特徵的新興省轄地級市,北鄰湖北省。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裡,南北最寬96公裡。張家界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裡,佔湖南省面積的4.5%。
地貌
張家界市的地層複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遊、茅巖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水文
張家界市境內溪河縱橫,水系以澧水和漊水為主,澧水幹流在桑植縣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為主幹,發源於桑植縣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東麓;南源出永順縣龍家寨,三源在龍江口匯合後往南經桑植縣、永定區、慈利縣等河流最後流入洞庭湖,幹流流貫張家界市的長度是313公裡,流域面積8135平方公裡。
漊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發源與湖北鶴峰,向東南流經桑植、慈利注入澧水,幹流全長250公裡,在張家界市境內的流域面積為2565平方公裡河流穿行與石灰巖高山深谷之中,此外鏡內還有一部分河流流向沅水,流域面積1428平方公裡。市境內大於5平方公裡的河流212條,其中一級支流48條,二級支流101條,三級支流54條,四級支流8條。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鄂兩省。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於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於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於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於桑植縣南岔匯合後東流。沿途接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裡,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裡(湖南15505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氣候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溼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覆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年均氣溫17℃,1月平均氣溫5.1℃,7月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1400毫米。
張家界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溼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6℃左右。夏季8月極端氣溫在37.2℃左右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 ℃(以1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5℃)。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自然資源
張家界生物資源
張家界境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茅巖莓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米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復蓋率達64.61%,名列湖南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礦產資源
地層和構造的特殊條件,使張家界的礦產以沉積形成的礦產為主,有煤、鐵、鎳、鉬,其次有低溫熱液形成的鉛、鋅、銅,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巖、白雲巖、大理石、螢石、重晶石、矽石(石英)等,例如青安坪就有豐富的大理石、煤、鐵等資源,還有礦泉水。形成武陵源景區奇特的砂巖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巖也是一種礦產資源,其二氧化矽含量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點零六,是生產石英玻璃的優質原料。
歷史沿革
張家界境內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173件、三級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置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
商周時期地屬荊楚,春秋戰國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現今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黔中郡,為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張家界市兩區兩縣均屬其所轄。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曆己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於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曆癸未年)見嵩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於幹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曆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市全境劃歸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朝時期,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於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
明朝時期,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為大庸縣,隸屬於澧州。
清朝時期,在全國設立二十三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後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歸辰沅道。湖南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大庸。
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具體沿革如下: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大庸、桑植兩縣則於屬永順專區管轄,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82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
1994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
名稱由來
「界」在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誌》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誌》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歷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種說話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在此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裡就叫張家界了。
1958年,這裡建立國營林場,因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的地盤上,林場即取名張家界。1978年,張家界林場最早拉開湖南旅遊開發的序幕。1982年,建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姓聚居的張家界村由公園代管。鑑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子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