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青島分校和青島大學(山東大學重歸青島辦學五年)
2023-07-04 00:20:13 5
山東大學迎來百廿華誕。重歸青島辦學五年,「名校 名城」效應帶來人才集聚、產業升級、文化繁榮
「山大系」融入青島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10月15日,山東大學迎來120周年校慶。浮山灣畔,璀璨燈光為山大點亮,青島用特別的禮遇為這所與城市血脈相連的高等學府慶祝生日。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著城市。百廿年間,山東大學和青島有過三次相遇,每一次遇見,都譜寫出絢爛的華章。
上世紀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山東大學在青島先後創造了辦學史上的「兩次輝煌」,而青島也因山東大學涵養出近代城市品格和文化底蘊。
2016年秋天,經過近一個甲子的等待,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正式啟用,這座城與這所大學再續前緣。五年來,大批高層次人才來青發展、大批優秀學子留青就業、大批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大批高端文化惠及民生、大批教育醫療資源服務區域發展……「山大系」融入了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為青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充分發揮地緣優勢,高端人才集聚青島
金秋十月,位於鰲山灣畔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晨曦染露,梧桐漸黃。學生們或在教學樓和實驗室裡學習研究,或在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裡與文物進行一場古今對話,或在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裡品味書香,偶爾抬頭遠眺,看窗外蔚藍色的大海潮起波湧,一如青島對山東大學的守候。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
山東大學重歸青島辦學,名校加名城的吸引力讓人才迅速聚集。山大青島校區黨工委書記孔令棟介紹,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延攬培育了大批傑出高端人才。2016年9月以來,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新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200餘名,其中引進院士6人(含雙聘)、培育海外院士3人,引進和培育頂尖人才12人、領軍人才63人、青年人才141人。「近年來,山東大學引進的高端人才半數以上都落在了青島校區。」
對人才規模的迅速增長,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人事處副處長杜林深有感觸:「做科研要靠團隊的力量,山東大學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人才集聚效應明顯。近兩年,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有55名全球TOP200高校博士、博士後留學歸國人員向青島市申請山東省引進科技人才資助,申報人數佔全市37.9%,目前已獲批資助23人,佔全市41.8%。」
聚焦前沿學科,下好先手棋,越是名校,越要有引領意識。依託高端人才,山大在青島校區新建國家示範性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院)、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國際創新轉化學院等前沿性教學科研機構,各領域研究方向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體現了「強校興國」的責任擔當,也與青島的前瞻性布局不謀而合。
由王小雲院士領銜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院)直接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該學院(研究院)擁有國內唯一一家密碼領域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平臺,科研水平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在青島打造我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副校長湯亞傑是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他帶領團隊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融會貫通於傳統中藥研究中,通過分子修飾改造,創製結構新穎和活性獨特的抗腫瘤新藥,大大提高了滅殺腫瘤細胞的精準度。
引育結合,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成為青島重要的人才「儲備庫」。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啟用後,在青島就業的山大畢業生人數從過去的每年200多人驟升至1000多人。選擇在青島就業創業的,不僅是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學生,濟南校本部、威海校區的畢業生也因青島校區的存在,對青島這座城市格外偏愛。
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後,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學生工作部副部長李海燕每天都要安排近十家單位來校進行就業宣講,「進校宣講的單位太多了,宣講廳常常不夠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實行學院制、書院制結合的「雙院育人」模式,學院老師教授專業知識,書院導師幫助學生進行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社團導師做發展指導,朋輩導師互助幫扶……「雙院育人」模式讓畢業生極具競爭力,也頗受用人單位青睞。
同時,青島市也敞開懷抱迎接山大的優質生源,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社會實踐機會,「山大學子青島行」「千名學子進青島」等活動,讓山東大學的學生們深入青島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觀、實習,在實訓崗位上不斷對接青島需求,快速融入城市發展肌理。
紮根青島辦大學,與青島發展同頻共振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山東大學將服務山東戰略作為學校七大發展戰略之一,提出打造「山大系」品牌,真正把力量投放在山東,把成果轉化在山東。青島是山東大學服務山東的重中之重。學校紮根青島、反哺青島,制定實施《打造「山大系」品牌,服務青島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積極構建校企聯動、全面開花的服務青島工作體系。
重歸青島辦學的五年間,山東大學的科研力量源源不斷地輸出成果,領跑科技前沿。一批批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一個個成熟的項目落地青島,一群群山大校友選擇在青島開辦企業……「山大師生系」「山大校友系」「山大校企系」「齊魯醫學系」「山大基教系」都與青島發展保持著同頻共振,在多領域、多行業與青島發生著奇妙的反應。
2020年4月,由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和即墨區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推進的產學研項目「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的生產工藝」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多功能農用微生物菌劑——螢光假單胞菌在首次試生產中獲得成功。這是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即墨藍谷進行成果轉化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自啟用以來就地轉化的第一個產業化項目。學校引進的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牽頭研發的這款產品,具備了綠色肥料和生物農藥兩種功能。該項目研發中心設在藍谷,可年產2萬噸各類農用生物菌劑,產值達5億元。
同時,一批山東大學已經培育成熟的項目也選擇來青落地。例如,山東大學與棗莊山東泰和水處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環境技術研發中心,並由該公司出資1000萬元在青島創建全資子公司繼續從事汙染與水處理科技研發工作。
近年來,山東大學還匯聚融合一校三地力量,積極參與青島市高質量發展。電氣工程學院劉淑琴教授團隊研發的ECMO(人工心肺機)已與宇雲(青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籤訂成果轉化與合作協議,該項目成果轉化與合作總經費達到1.04億元,創造了山東大學單項科技合作新紀錄,也邁出了ECMO國產化的第一步。
據了解,目前有多家青島製造業名企和山東大學建立了密切聯繫。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啤酒生物發酵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前沿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合作;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國群教授團隊與海信集團開展項目合作,產出「快速熱循環注塑成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科研成果,節省了多道工序,提升了生產效率。
科學研究實現了「從0到1」的過程,成果轉化就要實現從「1到10」「從10到100」的過程。孔令棟表示,即將建立的山東大學青島產業技術研究院將承擔起成果轉化重任,加快提升山東大學先進科技成果在青島的轉化效率。
滋養人文精神,為城市發展出謀劃策
山東大學文史見長。重歸青島辦學的山大力圖延續上個世紀「人文星空璀璨」的歷史風光,在青島的人文社會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此,山東大學除了在青島校區布局生命、環境、信息、海洋等理工學科群外,還布局了以政法學科為代表的一批人文社會學科群。自然科學帶來科研成果,人文社會科學則為青島的社會治理積極出謀劃策。山東大學法學院與青島市中院等單位籤署合作共建協議,為青島市地方立法、黨政管理決策、政法諮詢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法學學科的智庫功能,助力法治青島建設。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發揮專業特色優勢,在城市治理、社會治理、風險治理、應急管理、城市國際化戰略與合作、協商民主理論與實踐、統一戰線研究等方面結合青島實際,與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研究、諮詢服務,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在基層治理、文化建設等領域結合青島實際開展深入研究,助力人文青島建設。山東大學縣域發展研究院,重點解決中國縣域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爭創全國一流縣域研究智庫,助力青島縣域經濟繼續創造佳績。山東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集中力量挖掘青島城市文化資源、研究青島城市文化建設模式,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在特聘專家姜波教授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水下考古研究,讓青島在「藍色文明」探索與發展中佔據一席之地。
正是因為這種人文精神的滋養,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文化設施別具一格。圖書館建築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為亞洲高校中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閱覽條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博物館展陳面積近1萬平方米,文物保護實驗室超過5000平方米,是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綜合體育館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內設8500餘座的室內體育館、競賽遊泳館、健身中心等功能用房,可承接全國性體育賽事。這些項目均由青島市投資建設,在滿足師生需要的同時,將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有序面向市民開放共享,打造區域性的文化地標和文教中心。
從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圖書館向南遠眺,與校區一路之隔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藍谷)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主體建築將於今年年底封頂,預計2023年投入使用。作為一家「三甲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藍谷)將按照「大專科、小綜合」的發展理念,著力發展特色專科,為區域大眾的健康平安保駕護航。山東大學與藍谷共建的山東大學實驗小學、幼兒園均已於2016年秋季順利開學,山大(藍谷)實驗中學目前正在穩步推進建設,其初中部和高中部均按照36個班規模建設,明年9月開學啟用後,將極大提升青島藍谷區域的基礎教育服務水平。
百廿山大,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上。未來,山東大學將繼續以青島校區作為服務青島的橋頭堡,深入打造「山大系」服務品牌,與青島齊心協力,並肩前行,攜手開創新時代校地互融互促、互利共贏的美好未來,進一步彰顯新時代的山大作為和山大擔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