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造方法及其產品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5:29:26 4
專利名稱:一種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造方法及其產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築領域中的牆體材料製造工藝,為一種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造方法及其生產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其產品主要用於保溫節能的民用或工業建築中。
背景技術:
當今資源問題首要為能源問題,其中建築能耗佔總能耗的27.8%。而建築能耗(含建造能耗、使用能耗)中的使用能耗佔建築能耗80%以上。建築外圍護結構的隔熱保溫性能決定了建築節能成功與否,而外牆在建築的外圍護結構中佔的比例最大,牆體傳熱造成的熱損失佔整個建築熱損失的50%左右。因此牆體的隔熱保溫是建築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牆體隔熱保溫的方式主要分為外保溫、內保溫和自保溫三種模式。外保溫模式外牆外保溫(俗稱建築物的外衣)是通過粉、噴、貼等施工工藝,在外牆體外側的基層上包一層隔熱保溫層,使其傳熱阻滿足節能設計標準;該模式存在外牆外保溫面層移位、空鼓、開裂、脫落等現象,並易產生局部發黴、結露甚至成霜等結構缺陷;另外,該模式還存在節能投資較大和耐久性差等問題,由隔熱保溫層所帶來的投資增加約為70~90元/平方米,且其使用年限一般在15~25年。內保溫模式所採用的隔熱保溫材料和施工工藝基本上與外保溫模式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外牆體的內側基層上增加一層隔熱保溫層,使其傳熱阻滿足節能標準;該模式易受「冷橋」現象的影響,在室內裝修時其隔熱保溫層易遭破壞,從而影響牆體的隔熱保溫性能;且內隔熱保溫層同樣地存在著耐久性差和節能投資較大等問題。
由於上述兩種模式存在諸多缺陷,為達到節能設計標準以及提高其耐久性和節約投資,建築外牆隔熱保溫方式最佳為自保溫模式。自保溫模式依靠外牆體本身的熱工性能技術指標,以達到節能設計標準。目前,普遍使用的自保溫牆體材料,在其導熱係數方面均達不到設計要求。如以粘土空心磚(使用粘土燒制,擠佔耕地)、粉煤灰磚等為主的建築牆體材料;由於其導熱係數高,一般導熱係數(用普通水泥砂漿砌築並在兩側各粉厚20mm水泥砂漿,下同)K>1.8,所形成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差,無法滿足節能設計標準,必須採用內保溫模式或外保溫模式在原牆體材料上另加一層保溫層以形成複合牆體材料;既使如此,還存在價格昂貴、施工難及複合材料耐久性差等問題。又如普遍採用的加氣混凝土等牆體材料,雖具有重量輕,保溫隔熱、隔音效能好等特點,但由於加氣混凝土砌塊吸水性強、吸水率高、易導致砌築砂漿失水過快,灰縫不易飽滿,粘結強度偏低,且砌塊內的氣孔之間互不聯通,使抹灰底層的水泥與牆體基層脫皮,形成空鼓導致開裂、掉皮,從而影響其保溫效果,最終也無法達到節能設計標準。
近年來,建築節能產品發展勢頭迅猛,建築圍護結構保溫體系正推廣使用,如上述的加氣砼砌塊等,雖對建築牆體的保溫隔熱性能有所改善,但仍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要求。另外,還針對硅藻土具有細膩、鬆散、質輕、多孔等特點,對硅藻土有了進一步的開發。除主要用於製作陶瓷材料、或者作為殺蟲劑和乾燥劑中的載體、或者用於配製廢水處理劑或化學催化劑外,在建築材料方面,又用於製作塗料、薄的耐火卷材及耐火磚;它們主要作為鍋爐、蒸餾器、熱處理爐、乾燥器等的保溫材料以及輕質保溫隔熱板、保溫管等。在公開號為CN1038237A中,公開了一種通過硅藻土、鋸末粉、煤灰、石膏粉及其它催強劑和水混合等方法製得的微孔輕質空心磚,其中除硅藻土的使用量(為50~80%)較高外,還使用了其它的工業原料如石膏粉等,雖然,該磚的保溫性能得以改善,但成本較高,並且在高含量的硅藻土中加入大量的鋸末粉(可高達30%)和少量的石膏粉(含量為2~8%)進行燒結,很難保證燒結後成品的整體性及其熱工性能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解決目前牆體材料的隔熱保溫性能差、成本高、耐久性差等問題,通過利用廢料及其硅藻土而提供一種自保溫模式的、導熱係數較低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通過上述製造方法生產的具有較低導熱係數的保溫隔熱牆體材料。
本發明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作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①、所述的廢棄泥土為具有一定量已腐爛後的有機雜物的粘質土,細膩、鬆散、質輕,其含水量為20%~40%,含砂量小於10%;所述的硅藻土中SiO2含量不低於60%,硅藻土的材料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10mm;所述的摻合料包括有助燃料和內燃料,其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8mm;廢棄泥土、硅藻土、摻合料的各含量如下(重量百分比)廢棄泥土為50%~90%,硅藻土為5%~30%,摻合料為2%~20%,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1∶10;②、所述工藝流程包括A、備料,預備上述所需各原料;B、預處理,廢棄泥土在天然狀態下的堆放、陳化並控制其含水量在20%~40%之間,硅藻土碾壓、粉碎並篩選,助燃料和內燃料粉碎或加工成碎段並篩選,分別存放待用;C、配料,按上述①的重量百分比稱取預處理後的所需各原料堆放一起,得混合料;D、碾壓對滾混合,對上述混合料碾壓、翻動並對滾混合,得細料;E、攪拌,將上述細料經輸送機輸送至攪拌機在一定條件下攪拌;得均勻作料;F、擠壓成型,上述作料通過擠壓機從模具中擠出,得特定磚坯;G、晾乾或烘乾,將上述磚坯在自然條件下養護並乾燥至含水量低於15%,或在溫度為20~40℃的烘乾室內養護烘乾至含水量低於15%;H、焙燒,將晾乾或烘乾後的磚坯在溫度為700℃~1200℃的焙燒窯中焙燒2~5天,冷卻後出窯,即得成品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
所述的助燃料為煤或粉煤灰,所述的內燃料為能充分燃燒的無塑性的植物纖維。該內燃料可選用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中的一種或多種植物纖維。
上述廢棄泥土、硅藻土、摻合料的最佳含量如下(重量百分比)廢棄泥土為60%~65%,硅藻土為25%~30%,摻合料為8%~14%,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1∶5。
上述硅藻土含量最佳選用25%~30%;其硅藻土的密度小於0.6噸/立方米,優選密度為0.2~0.3噸/立方米;其二氧化矽(SiO2)含量大於70%。
上述焙燒窯溫度最佳選用為1000℃~1200℃。
由上述方法所生產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為一種長方體,其中具有能延長熱流流動路線的多個相互錯開排列的長方形通孔,其孔洞率為30%~50%,其傳熱係數K(W/(m2.K))小於1.3。
上述的通孔數量為奇數,一般為9個或11個或13個。
上述的孔洞率優選為45~50%。
本發明所使用的廢棄泥土中大多情況下均含有已腐爛後的有機雜物,如在城市建築中地基基礎工程的開挖所產生的大量淤泥質土(建築垃圾)、河床和池塘所清理的淤泥,具有細膩、鬆散、質輕等特點,在焙燒時得到充分燃燒並形成細小且不連通的孔隙,提高了其保溫隔熱性能,其成品的導熱係數與由粘土製得的同樣牆體材料相比,至少能降低20%。另外,使用該廢棄泥土,如在城市建築中地基基礎工程的開挖所產生的大量淤泥質土(建築垃圾)、河床和池塘所清理的淤泥,不但有效地解決了這些淤泥處理難的問題,節省了其處理費用,無需佔用耕地,有利於水土資源的保護,而且可大大地降低了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原料成本。
由於在牆體材料中合理地使用一定量的硅藻土,充分體現出硅藻土所具有細膩、鬆散、質輕、多孔等特點,在與具有同樣特點的廢棄泥土一同燒結後具有粘結緊固的特殊結構構造,從而使該隔熱保溫材料具有大的孔隙度、較強的吸附性、質輕、耐磨耐熱等特點,提高了該牆體材料的耐久性,一般能使用60~100年。並且對其硅藻土的使用含量進行嚴格控制,根據廢棄泥土的特性進行配製,使兩者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性價比相對於現有技術有顯著的提高,能提高100%~200%。
本發明中使用了一定量的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等作為無塑性的內燃料,當磚坯在窯內被燒到一定溫度後,坯體內的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連同廢棄泥土中的有機雜物被一同燃燒並燒結成磚,既可節省外投燃料,且由於它們均勻分布在磚坯中,培燒時熱源均勻,成品質量較好,孔隙分布均勻。另外,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在燃燒後,磚體內形成與廢棄泥土焙燒後同樣的分布均勻的密閉狀微孔,降低材料的密度,因而進一步提高了該成品的隔熱保溫性能。同時,還減少了相應的泥土用量,減輕了其自重。
在本發明中加入煤或粉煤灰作為助燃料,有利於更好地焙燒。再經700℃~1200℃的高溫焙燒,具有容重輕、強度高、導熱係數低、吸音效果好等特點,同時還具有耐火、抗滲等特點。同時,廢棄泥土及摻合料由於均含有一定的助燃物質,在燒結時能得到均勻、全面的燒結,燒結後的相互之間的粘結力較強,大大提高了其耐久性能,另外,除上述各材料的使用有利於改善該材料的隔熱保溫性能外,本發明在製造過程中還對磚坯採用特殊結構要求1、在滿足使用功能的情況下儘量提高其孔洞率;2、各通孔採用錯開排列的方式以延長熱流流動的路線,增加熱阻;3、採用其導熱係數最小的矩形通孔。上述特殊結構的限定更有利於降低牆體材料的導熱係數,提高其隔熱保溫性能。
總之,本發明在製造過程不需加任何外加劑,且充分利用廢棄材料進行生產加工,大大地節約了資源,顯著地提高了其性價比。所製成的隔熱牆體材料的導熱係數比傳統粘土磚低25%左右,且強度符合要求,其重量比傳統粘土磚輕35%左右等等,大大改善了傳統粉煤灰磚、粘土空心磚等材料的導熱係數大等缺點,並且大大提高了其耐久性能,可廣泛應用於建築外牆的保溫隔熱。參見附表附表 注表中A1、粘土牆體材料(磚);A2、與A1同樣規格、相同結構,由60%的地下室開挖產生的廢棄淤泥、30%的硅藻土和10%的穀殼生產的牆體材料(磚)。
A3、與A1同樣規格、相同結構,由65%廢棄山泥(輕亞粘土)、25%的硅藻土和10%的麥稈和稻草所生產的牆體材料(磚)。
圖面說明附
圖1為採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生產的一種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平面示意圖;附圖2為採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生產的另一種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本發明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作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
①、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的各含量如下(重百分比)廢棄泥土為60%,硅藻土為30%,摻合料為10%;摻合料中助燃料與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中的一種或多種植物纖維之間的重量比為1∶3。
②、所述工藝流程包括A、備料預備上述所需各原料。將廢棄泥土——淤泥、河泥或山泥等運至現場堆放,採購硅藻土並運至現場貯藏;採購助燃料,如煤或粉煤灰,堆放在現場;準備內燃料,如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等,分別貯藏。
本實施例選用以下原料廢棄泥土為淤泥-建築地基開挖的淤泥粘質土(含水量為50%左右,含砂量小於10%)。硅藻土為浙江嵊州市產,該硅藻土具有以下特點化學成分中SiO2含量高,達75%,燒灼量為7~9%,無有害元素;硅藻土密度為0.4~0.6克/毫升左右,比重小、孔隙大,吸附性強;該硅藻土主要為無定型SiO2(蛋白石)及少量蒙脫石、高嶺石等;呈化學惰性,具有可靠的穩定性;故該硅藻土具有隔音、隔熱、耐酸鹼、吸附、等功能。助燃料為優質煤。內燃料為穀殼。
B、預處理廢棄泥土在天然狀態下的堆放、陳化並控制其含水量在20%~40%之間,硅藻土碾壓、粉碎並篩選,助燃料和內燃料粉碎或加工成段並篩選,分別存放待用。具體要求如下廢棄泥土陳化時間應根據泥土中有機雜物的腐爛情況、所採集泥土的含水量、以及當時季節的天氣情況而定,其陳化後的泥土含水量處於20%~40%之間,泥土中有機雜物均被腐爛;硅藻土顆粒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10mm;助燃料顆粒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8mm;內燃料的最大徑向尺寸和長度尺寸不大於8mm;一般情況下使用的穀殼無需篩選,除非穀殼中絕大部分的尺寸大於8mm。
上述選用的淤泥粘質土在溫度為25℃左右、溼度低於80%的條件下堆放、陳化3天,該淤泥粘質土中有機雜物已經多年腐蝕而腐爛,其含水量至25%。應注意防止淤泥粘質土爆曬,以防外部淤泥粘質土硬化成塊;對於已經硬化成塊或含水量低於要求值的淤泥粘質土,可加水重新陳化。硅藻土碾壓、粉碎後,用孔徑為10mm的篩網篩選並去除粗料,該粗料可再繼續碾壓粉碎至硅藻土顆粒最大尺寸不大於10mm為準。優質煤經壓碎後過孔徑為8mm篩網篩選,使其顆粒孔徑不大於8mm。穀殼無需進一步處理。
C、配料按①的重量百分比稱取預處理後的所選原料堆放一起,得混合料。
稱取經上述步驟B預處理後的淤泥粘質土600Kg,硅藻土300Kg,煤25Kg、穀殼75Kg,堆放在一起;得混合料1000Kg。
D、碾壓對滾混合對上述混合料碾壓、翻動並對滾混合,得細料。
對步驟C的1000Kg混合料用碾壓機碾壓、翻動,再用高細碎對輥機對輥至少一次,一般為2~4次,以進一步對淤泥粘質土中的粗料進行壓碎,得細料約1000Kg。
E、攪拌將上述細料經皮帶輸送機輸送至攪拌機,攪拌,得均勻作料。
所選用攪拌機的轉速為400~1000轉/分,一般攪拌時間為10~30分鐘。該實施例所採用的轉速為600轉/分,攪拌時間為15分鐘。
F、擠壓成型上述作料通過擠壓機從模具中擠出,得特定磚坯。該擠壓機的壓力為50Kpa~100Kpa。該特定磚坯具有錯開排列的多個長方形通孔,其孔洞率為30~50%。
上述攪拌後的作料通過壓力為80Kpa的真空擠壓機從尺寸為190×190×90(單位為mm,下同)且具有錯開排列的11根矩形柱的模具中擠出並經機械自動切坯,得具有11個通孔、孔洞率為46.57%的磚坯445塊。
G、晾乾或烘乾上述磚坯在溫度為22℃、溼度70%的自然環境下養護乾燥4天,其含水量為12%。應注意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應灑水進行養護乾燥,以防表面開裂。按標準法檢測其乾燥收縮值為0.35mm/m。
H、焙燒將晾乾或烘乾後的磚坯集中在溫度為1000℃~1200℃的隧道窯中焙燒3天,冷卻後出窯,即得成品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440塊,焙燒合格率達98%。
經上述步驟A~H製得尺寸為190*190*90、孔洞率為46.57%的合格保溫隔熱材料440塊。再經抽樣檢測,其強度為4.0KPa;幹密度為800Kg/m3。將該成品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用普通水泥砂漿砌築成牆體,且牆體內外兩側用普通水泥砂漿粉刷後,按標準檢測,其導熱係數K=1.20W/(m2.K)。允許偏差和外觀的檢測均符合目前有關標準。
再參見附圖1,由上述方法所生產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為一種長方體1,其尺寸為190*190*90,在長方體中具有11個相互錯開排列的長方形通孔2,其中央具有一個較大的通孔21,在通孔21的四周分布有處於長方體的四角處4個通孔22、處於長方體四邊處的4個通孔23和2個通孔24,各通孔的尺寸分別為通孔21-62*82,通孔22-25*58,通孔23-38*28,通孔24-38*22。該長方形通孔22、23、24離長方體邊緣的尺寸均為13,其孔洞率為46.57%,其傳熱係數K為1.20(W/(m2.K))。
實施例二(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相同的部分不加說明)本發明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作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
①、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的各含量如下(重百分比)廢棄泥土為65%,硅藻土為25%,摻合料為10%;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
②、所述工藝流程包括A、備料本實施例原料選用如下廢棄泥土為山泥——山地開發的輕亞粘質土,一般情況下其含水量為40%左右,含砂量少於10%。硅藻土為浙江嵊州市產(性能同實施例一)。助燃料為粉煤灰。內燃料為麥稈和稻草的混合物。
B、預處理預處理山泥在溫度為20℃左右、溼度低於60%的條件下堆放、陳化2天至含水量至30%。硅藻土碾壓、粉碎後,用孔徑為10mm的篩網篩選並去除粗料。粉煤灰經壓碎後過孔徑為8mm篩網篩選。麥稈和稻草剪切成尺寸小於8mm的小段。
C、配料按①的重量百分比稱取經上述步驟B預處理後的山泥650Kg,硅藻土250Kg,粉煤灰50Kg、麥稈和稻草混合物50Kg,然後堆放在一起;得混合料1000Kg。
D、碾壓對滾混合對步驟C的1000Kg混合料用碾壓機碾壓、翻動,再用高細碎對輥機對輥3次,以進一步對其中的粗料進行壓碎,得細料約1000Kg。
E、攪拌,將上述細料經皮帶輸送機輸送至攪拌機,攪拌,得均勻作料。所選用攪拌機的轉速為800轉/分,攪拌時間為10分鐘。
F、擠壓成型上述攪拌後的作料通過壓力為60Kpa的真空擠壓機從尺寸為190*190*90且具有錯開排列的9根矩形柱的模具中擠出並經機械自動切坯,得具有9個通孔、孔洞率為46.53%的磚坯360塊。
G、晾乾或烘乾將上述磚坯在溫度為20~40℃的烘乾室內養護烘乾至含水量低於15%。上述磚坯在溫度為40℃的烘乾室內烘乾1小時、向磚垛表面灑水一次、再烘1.5小時、再灑水一次,再烘2~5小時,至磚坯含水量為10%。按標準法檢測其乾燥收縮值為0.38mm/m。
H、焙燒,將晾乾或烘乾後的磚坯集中在溫度為1000℃~1200℃的隧道窯中焙燒3天,冷卻後出窯,即得成品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360塊,焙燒合格率為100%。
經上述步驟A~H製得尺寸為190*190*90、孔洞率為46.53%的合格保溫隔熱材料360塊。再經抽樣檢測,其強度為3.8KPa;幹密度為780Kg/m3左右。將該成品磚用普通水泥砂漿砌築成牆體,且牆體內外兩側用普通水泥砂漿粉刷後,按標準檢測,其導熱係數K=1.28W/(m2.K)。允許偏差和外觀的檢測符合目前有關標準。
實施例三本發明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作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
①、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的各含量如下(重百分比)廢棄泥土為61%,硅藻土為25%,摻合料為14%;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6。
②、所述工藝流程包括A、備料本實施例原料選用如下廢棄泥土為山地開發的輕亞粘質土(山泥)、建築地基開挖及河床清理所得的淤泥粘質土的混合物,其總體含水量為40%左右,含砂量少於10%。硅藻土為浙江嵊州市產(性能同實施例一)。摻合料中的助燃料為優質煤,內燃料為鋸末粉、麥稈和稻草的混合料。
B、預處理預處理步驟A中的混合物在溫度為20℃左右、溼度低於60%的條件下堆放、陳化4天至含水量至30%;由於廢棄泥土為多種淤泥的混合物,最好多陳化一段時間,使其整體質量達到一致。硅藻土碾壓、粉碎後,用孔徑為10mm的篩網篩選並去除粗料。優質煤經壓碎後過孔徑為8mm篩網篩選。鋸末粉用孔徑為8mm篩網篩選,麥稈和稻草剪切成尺寸小於8mm的小段。
C、配料按①的重量百分比稱取經上述步驟B預處理後的混合物610Kg,硅藻土250Kg,優質煤20Kg,鋸末粉、麥稈和稻草的混合料120Kg,然後堆放在一起;得混合料1000Kg。
D、碾壓對滾混合對步驟C的1000Kg混合料用碾壓機碾壓、翻動,再用高細碎對輥機對輥3次,以進一步對其中的粗料進行壓碎,得細料約1000Kg。
E、攪拌,將上述細料經皮帶輸送機輸送至攪拌機,攪拌,得均勻作料。所選用攪拌機的轉速為900轉/分,攪拌時間為10分鐘。
F、擠壓成型同實施例二。製得孔洞率為46.53%的磚坯361塊。
G、晾乾或烘乾同實施例二。按標準法檢測其乾燥收縮值為0.40mm/m。
H、焙燒,將晾乾或烘乾後的磚坯集中在溫度為1000℃~1200℃的隧道窯中焙燒2.5天,冷卻後出窯,即得成品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361塊,焙燒合格率為100%。
經上述步驟A~H製得尺寸為190×190×90、孔洞率為46.53%的合格保溫隔熱材料361塊。再經抽樣檢測,其強度為3.7KPa;幹密度為750Kg/m3左右。將該成品磚用普通水泥砂漿砌築成牆體,且牆體內外兩側用普通水泥砂漿粉刷後,按標準檢測,其導熱係數K=1.26W/(m2.K)。允許偏差和外觀的檢測符合目前有關標準。
再參見附圖2,由上述方法所生產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為一種長方體1,其尺寸為190*190*90,在長方體中具有9個相互錯開排列的長方形通孔2,其中央具有1通孔21,在通孔21的四周分布有處於長方體的四角處4個通孔22、處於長方體四邊處的2個通孔23和2個通孔24,各通孔的尺寸分別為通孔21-54*40,通孔22-51*41,通孔23-36*28,通孔24-38*56。該長方形通孔22、23、24離長方體邊緣的尺寸均為13,其孔洞率為46.53%,其傳熱係數K(W/(m2.K))小於1.30。
權利要求
1.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作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其特徵在於①、所述的廢棄泥土為具有一定量已腐爛後的有機雜物的粘質土,細膩、鬆散、質輕,其含水量為20%~40%,含砂量小於10%;所述的硅藻土中SiO2含量不低於60%,硅藻土的材料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10mm;所述的摻合料包括有助燃料和內燃料,其粒徑或最大寬度尺寸不大於8mm;廢棄泥土、硅藻土、摻合料的各含量如下(重量百分比)廢棄泥土為50%~90%,硅藻土為5%~30%,摻合料為2%~20%,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1∶10;②、所述工藝流程包括A、備料,預備上述所需各原料;B、預處理,廢棄泥土在天然狀態下的堆放、陳化並控制其含水量在20%~40%之間,硅藻土碾壓、粉碎並篩選,助燃料和內燃料粉碎或加工成碎段並篩選,分別存放待用;C、配料,按上述①的重量百分比稱取預處理後的所需各原料堆放一起,得混合料;D、碾壓對滾混合,對上述混合料碾壓、翻動並對滾混合,得細料;E、攪拌,將上述細料經輸送機輸送至攪拌機在一定條件下攪拌;得均勻作料;F、擠壓成型,上述作料通過擠壓機從模具中擠出,得特定磚坯;G、晾乾或烘乾,將上述磚坯在自然條件下養護並乾燥至含水量低於15%,或在溫度為20~40℃的烘乾室內養護烘乾至含水量低於15%;H、焙燒,將晾乾或烘乾後的磚坯在溫度為700℃~1200℃的焙燒窯中焙燒2~5天,冷卻後出窯,即得成品的隔熱保溫牆體材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助燃料為煤或粉煤灰,所述的內燃料為能充分燃燒的無塑性的植物纖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內燃料優選鋸末粉、穀殼、麥稈或稻草中的一種或多種植物纖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廢棄泥土、硅藻土、摻合料的最佳含量如下(重量百分比)廢棄泥土為60%~65%,硅藻土為25%~30%,摻合料為8%~14%,摻合料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1∶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廢棄泥土為65%;硅藻土為25%;摻合料為10%,其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1。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廢棄泥土為60%;硅藻土為30%;摻合料為10%,其中助燃料與內燃料之間的重量比為1∶3。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硅藻土的密度小於0.6噸/立方米,優選密度為0.2~0.3噸/立方米;其二氧化矽(SiO2)含量大於70%。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焙燒窯溫度最佳選用為1000℃~1200℃。
9.根據上述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生產的產品,為一種長方體,其中具有能延長熱流流動路線的多個相互錯開排列的長方形通孔,其孔洞率為30%~50%,其傳熱係數K(W/(m2.K))小於1.3。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上述的通孔數為奇數,一般為9個或11個或13個;上述的孔洞率優選45~50%。
全文摘要
本發明為隔熱保溫牆體材料的製造方法及其產品,主要解決目前牆體材料的隔熱性能差、成本高、耐久性差等問題。該製造方法是由廢棄泥土、硅藻土和摻合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再經工藝流程的加工成型過程;其廢棄泥土、硅藻土、摻合料的重量百分比為廢棄泥土為50%~90%,硅藻土為5%~30%,摻合料為2%~20%。所述的產品為一種長方體,其中具有能延長熱流流動路線的多個相互錯開排列的長方形通孔,其孔洞率為30%~50%,其傳熱係數K(W/(m
文檔編號C04B14/02GK1772682SQ20051010903
公開日2006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17日
發明者李月健 申請人:李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