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大致結構與分類(小說情節和結構)
2023-06-03 05:26:53 3
易錯點1 審題不清,錯解情節作用和創作意圖
分析情節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但不少考生答題時存在以下幾個問題,致使得分偏低:
①不了解小說的情節設置,如設置懸念、伏筆照應、結尾突轉、雙線結構等。 |
②缺乏針對文體作答的意識,亂用術語。考生由於對小說的文體特徵把握不準,所擬寫的答案不符合小說的文體要求,如把線索理解為寫作順序等。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小步舞
[法]莫泊桑
①大災大難不會讓我悲傷。我目睹過戰爭,人類的殘酷暴行令我們發出恐懼和憤怒的吶喊,但絕不會令我們像看到某些讓人感傷的小事那樣背上起雞皮疙瘩。有那麼兩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它們像針扎似的,在我的內心深處留下又細又長的創傷。我就跟您講講其中的一件吧。
②那時我還年輕,有點多愁善感,不太喜歡喧鬧。我最喜愛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獨自一人在盧森堡公園的苗圃裡散步。
③這是一座似乎被人遺忘的上個世紀的花園,一座像老婦人的溫柔微笑一樣依然美麗的花園。綠籬隔出一條條狹窄、規整的小徑,顯得非常幽靜。在這迷人的小樹林裡,有一個角落完全被蜜蜂佔據。它們的小窩坐落在木板上,朝著太陽打開頂針般大的小門。走在小路上,隨時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黃色的蜜蜂,它們是這片和平地帶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徑上真正的漫步者。
④我不久就發現,經常到這裡來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時也會迎面遇上一個小老頭兒。
⑤他穿一雙帶銀扣的皮鞋、一條帶遮門襟的短套褲和一件棕褐色的長禮服,戴一頂長絨毛寬簷的怪誕的灰禮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⑥他長得很瘦,幾乎是皮包骨頭;他愛做鬼臉,也常帶微笑。他手裡總拿著一根金鑲頭的華麗的手杖,這手杖對他來說一定有著某種不同尋常的紀念意義。
⑦這老人起初讓我感到怪怪的,後來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
⑧一個早晨,他以為周圍沒有人,便做起一連串奇怪的動作來:先是幾個小步跳躍,繼而行了個屈膝禮,接著用他那細長的腿來了個還算利落的擊腳跳,然後開始優雅地旋轉,把他那木偶似的身體扭來絞去,動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頻頻點頭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⑨跳完舞,他又繼續散起步來。
⑩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複一遍這套動作。
⑪我想和他談一談。於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禮以後,我開口說:
⑫「今天天氣真好啊,先生。」
⑬他也鞠了個躬:
⑭「是呀,先生,真是和從前的天氣一樣。」
⑮一個星期以後,我們已經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國王路易十五時代,他曾是歌劇院的舞蹈教師。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萊蒙伯爵送的一件禮物。一跟他說起舞蹈,他就絮叨個沒完沒了。
⑯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說:
⑰「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樂意,我可以介紹您認識她,不過她要到下午才上這兒來。這個花園,就是我們的歡樂、我們的生命。過去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這個了。如果沒有它,我們簡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們整個下午都是在這兒過的。只是我上午就來,因為我起得早。」
⑱我一吃完午飯就立刻回到公園。不一會兒,我就遠遠望見我的朋友,彬彬有禮地讓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婦人挽著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經深受那整個風流時代寵愛的偉大舞蹈家。
⑲我們在一張石頭長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陣陣花香在潔淨的小徑上飄溢;溫暖的太陽透過樹葉在我們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連衣裙仿佛整個兒浸潤在春暉裡。
⑳「請您給我解釋一下,小步舞是怎麼回事,好嗎?」我對老舞蹈師說。
21(○)他意外得打了個哆嗦。
22(○)「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們的舞蹈。您懂嗎?自從沒有了國王,也就沒有了小步舞。」
23(○)他開始用誇張的文體發表起對小步舞的讚詞來。可惜我一點兒也沒聽懂。
24(○)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嚴肅的老伴轉過身去:
25(○)「艾麗絲,讓我們跳給這位看看什麼是小步舞,你樂意嗎?」
26(○)於是我看見了一件令我永生難忘的事。
27(○)他們時而前進,時而後退,像孩子似的裝腔作勢,彎腰施禮,活像兩個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驅動這對木偶的機械,已經有點兒損壞了。
28(○)我望著他們,一股難以言表的感傷激動著我的靈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靈現身,看到一個時代已經過時的幻影。
29(○)他們突然停了下來,面對面佇立了幾秒鐘,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擁著哭起來。
30(○)三天以後,我動身去外省了。我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他們。當我兩年後重返巴黎的時候,那片苗圃已被剷平。沒有了心愛的過去時代的花園,沒有了它舊時的氣息和小樹林的通幽曲徑,他們怎樣了呢?
31(○)對他們的回憶一直縈繞著我,像一道傷痕留在我的心頭。
(張英倫譯,有刪改)
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滿分解構】
精準審題 | 本題考查探究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側重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一般從環境的渲染、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刻畫、主題的暗示等角度考慮,但題幹中要求分析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別明顯,解答此題,重點分析環境與情節的作用即可。自然環境描寫以情節為依據,而情節發展又常常依賴於自然環境的推動。 | |
規範答題 | 1.答題思路:小說作用類題目(包含情節作用、人物作用、環境作用、標題作用)都可以從情節、環境、人物、主題等四個方面考慮,另外還可以加入讀者的感受。即這四類作用類題目,除了考慮其對本身的作用外,還要考慮其他三方面,最後還要有讀者的感受,這就是我們歸納的「四循環+一讀者」模式。 2.信息來源: | |
思考角度 | 文中對應的答案要點 | |
結構角度 | 與全文情節的關係 | 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是「我」與老舞蹈師相識的地方,是老舞蹈師與妻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小說故事展開的環境。盧森堡公園苗圃被剷除,故事也宣告結束。 |
內容角度 | 與人物的關係 | 盧森堡公園苗圃是文中人物「我」、老舞蹈師、老舞蹈師妻子的結合點。 |
與環境的關係 | 「一座像老婦人的溫柔微笑一樣依然美麗的花園。綠籬隔出一條條狹窄、規整的小徑,顯得非常幽靜」,使故事在和平、靜謐的氣氛中展開,與文章開頭提到的「我目睹過戰爭」形成對比。 | |
與主題的關係 | 「當我兩年後重返巴黎的時候,那片苗圃已被剷平。沒有了心愛的過去時代的花園,沒有了它舊時的氣息和小樹林的通幽曲徑」,暗示了時代的變遷與小人物命運之間的關係。 | |
與讀者的關係 | 「我最喜愛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獨自一人在盧森堡公園的苗圃裡散步」「當我兩年後重返巴黎的時候,那片苗圃已被剷平」「對他們的回憶一直縈繞著我,像一道傷痕留在我的心頭」,這也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引發讀者的深思。 |
考場樣卷 | ①創設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場景,苗圃既是表演的舞臺,也是人生的舞臺。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切入巧妙,有機聯繫了前後故事。③突出了老舞蹈師、老舞蹈師妻子等人物形象。④使故事有餘味,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留下了令人咀嚼的餘味。 |
名師評卷 | 考生答案要點存在問題: (1)審題不是很清楚,把情節作用,答成了環境描寫的作用。 (2)只是答套話,沒有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3)答題角度之間有交叉,造成重複。 |
考場評分 | (1)評分細則:情節、主旨、人物每個角度2分。 (2)本題賦分3分。 |
【滿分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環境與全文情節的關係)。「我」不太喜歡喧鬧,而老舞蹈師又天天來這裡(環境與人物的關係),兩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環境與全文情節的關係)。②有利於情節的集中與展開(環境與全文情節的關係)。苗圃既是表演的舞臺,也是人生的舞臺(環境與主旨的關係)。③使故事有餘味(環境與全文情節的關係)。苗圃剷平了,故事自然結束,但主人公怎樣了,讓人牽掛(環境與人物的關係)。
一、了解寫作構思術語,從多角度入手
內容方面 | 對環境的作用 | 交代/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 |
對人物的作用 | 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畫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等。 | |
對主題的作用 | 揭示/表達/寄託/暗示……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豐富……主題等。 | |
對讀者感受的作用 |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豐富內容,使情節曲折跌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 | |
結構方面 | 照應前文;承上啟下;線索,貫穿全文;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承前解釋說明什麼,使情節更合理; 為後面情節作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使情節曲折生動等。 (關鍵術語:照應、懸念、伏筆、鋪墊) |
易錯點2 知識欠缺,分析不準結尾藝術效果
對結尾表達效果的探究,考生能找到很多答題信息點,但組織答案時往往出現重複、不準確、不全面、缺乏條理性等問題。具體原因是考生沒有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或者是對常見的結尾類型及其表達效果不熟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天 囂
趙長天
①風,像浪一樣,梗著頭向鋼架房衝撞。鋼架房,便發瘧疾般地一陣陣戰慄、搖晃,像是隨時都要散架。
②渴!難忍難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簡單、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簡單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③空氣失去了氣體的性質,像液體,厚重而凝滯。粉塵,被風化成極細極小的砂粒,從昏天黑地的曠野鑽入小屋,在人的五臟六腑間自由遨遊。它無情地和人體爭奪著僅有的一點水分。
④他躺著,喉頭有梗阻感,他懷疑粉塵已經在食道結成硬塊。會不會引起別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懶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脅,似乎已退得十分遙遠。
⑤他閉上眼,調整頭部姿勢,讓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礙,他左耳聽力比右耳強。
⑥風聲。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
⑦他仍然充滿希望地傾聽。
⑧基地首長一定牽掛著這支小試驗隊,但無能為力。遠隔一百公裡,運水車不能出動,直升機無法起飛,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暫時還只能居於屈從的地位。
⑨他不想再費勁去聽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許就是進入半昏迷狀態,減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體力。
⑩於是,這間屋子,便沉入無生命狀態……
⑪忽然,處於混沌狀態的他,像被雷電擊中,渾身一震。一種聲音!他轉過頭,他相信左耳的聽覺,沒錯,濾去風聲、沙聲、鋼架呻吟聲、鐵皮震顫聲,還有一種雖然微弱,卻執著,並帶節奏的敲擊聲。
⑫「有人敲門!」他喊起來。
⑬遭雷擊了,都遭雷擊了,一個個全從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撲到門口。
⑭真真切切,有人敲門。誰?當然不可能是運水車,運水車會撳喇叭。微弱的敲門聲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不是來救他們的天神,而是需要他們援救的弱者。
⑮人的生命力,也許是最尖端的科研項目,遠比上天的飛彈玄秘。如果破門而入的是一隊救援大軍,屋裡這幾個人準興奮得癱倒在地。而此刻,個個都像喝足了人參湯。
⑯「桌子上有資料沒有?當心被風卷出去!」
⑰「門別開得太大!」
⑱「找根棍子撐住!」
⑲每個人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擺好了下死力的姿勢。
⑳他朝後看看。「開啦!」撤掉頂門棍,他慢慢移動門閂。
21(○)門閂吱吱叫著,痛苦地撤離自己的崗位。當門閂終於脫離了銷眼,那門,便呼地彈開來,緊接著,從門外滾進灰撲撲一團什麼東西和打得臉生疼的砂礫石塊,屋裡剎時一片混亂,像回到神話中的史前狀態。
22(○)「快,關門!」他喊,卻喊不出聲。但不用喊,誰都調動了每個細胞的力量。
23(○)門終於關上了。一伙人,都順門板滑到地上,癱成一堆稀泥。
24(○)誰也不作聲。誰也不想動。直到桌上亮起一盞暗淡的馬燈,大家才記起滾進來的那團灰撲撲的東西。
25(○)是個人。馬燈就是這人點亮的。穿著氈袍,說著誰也聽不懂的蒙語。他知道別人聽不懂,所以不多說,便動手解皮口袋。
26(○)西瓜!從皮口袋裡滾出來的,竟是大西瓜!綠生生,油津津,像是剛從藤上摘下,有一隻還帶著一片葉兒呢!
27(○)戈壁灘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這不稀罕。稀罕的是現在,當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時候,誰還敢想西瓜!
28(○)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開西瓜。紅紅的汁水,順著刀把滴滴答答淌,饞人極了!
29(○)應該是平生吃過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誰也說不出味來,誰都不知道,那幾塊西瓜是怎麼落進肚子裡去的。
30(○)至於送瓜人是怎麼衝破風沙,奇蹟般的來到這裡,最終也沒弄清,因為誰也聽不懂蒙語。只好讓它成為一個美好的謎,永久地留在記憶中。
(有刪改)
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
【滿分解構】
精準審題 | 通過審讀題幹中「結尾」「藝術效果」,可知本題考查的是「小說結尾的作用」,應多角度進行挖掘,聯繫小說的敘述角度、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及讀者的閱讀感受來分析。 | |
規範答題 | 1.答題思路: (1)從敘述角度來看,小說是以試驗隊員「他」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麼衝破風沙,奇蹟般的來到這裡」這一「美好的謎」應當不在「他」所見所知範圍,不去敘寫,就顯得真實可信。(2)從情節安排看,結局給出一個「謎」,沒有揭示謎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樣衝破風沙來到這裡的,顯得非常神秘,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3)從讀者角度看,讀者是希望知道謎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開謎底,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想像,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間。 2.信息來源: | |
思考角度 | 文中對應的答案要點 | |
結構角度 | 與全文情節的關係 | 結局給出一個「謎」,沒有揭示謎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樣衝破風沙來到這裡的,顯得非常神秘,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同時,小說是以試驗隊員「他」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麼衝破風沙,奇蹟般的來到這裡」這一「美好的謎」應當不在「他」所見所知範圍,不去敘寫,顯得更為真實可信。 |
內容角度 | 與人物的關係 | 「謎」是寫蒙古族同胞不知什麼原因來到這裡,也不知他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可以想像人物來這裡的艱難,這正可以突顯人物助人為樂的品質。 |
與環境的關係 | 以「謎」結尾,可以給讀者留下對環境的惡劣的想像空間。 | |
與主題的關係 | 「謎」更能突出「他」的真實性,正是因為「他」與蒙古族同胞不認識,才更能表現「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的主題。 | |
與讀者的關係 | 讀者是希望知道謎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開謎底,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想像,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間。 |
考場樣卷 | ①這一「美好的謎」應當不在「他」所見所知範圍,不去敘寫,就顯得真實可信。②沒有揭示謎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樣衝破風沙來到這裡的,顯得非常神秘,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③突出了蒙古族同胞不知什麼原因來到這裡,也不知他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可以想像人物來這裡的艱難。④使故事有餘味,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留下了令人咀嚼的餘味。 |
名師評卷 | 考生答案要點存在問題。 (1)角度層次重複,答題角度之間有交叉,造成重複。如一、二兩個要點。 (2)只是答套話,沒有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
考場評分 | (1)評分細則:人物、情節、讀者角度每點2分。 (2)本題賦分3分。 |
【滿分答案】
①小說人物「他」所知有限,這樣寫很真實;②故事戛然而止,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③打破讀者的心理預期,留下了更多想像回味的空間。
【多練一點】
1.分析線索題
小說以「水」「西瓜」為線索,寫了不同的人物,情節跌宕起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水」「西瓜」的作用。
答案 ①「水」「西瓜」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自試驗隊被困隊員們嚴重缺水始,到蒙古族同胞送西瓜讓隊員們吃終。②豐富了人物形象,蒙古族同胞的執著善良、慷慨援助,試驗隊被困隊員們的扶危濟困都得到充分的表現。③凸顯主題,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2.分析情節安排技巧題
小說情節設計巧妙,出人意料,結合全文簡析。
答案 出人意料:缺水,卻出現西瓜;天氣惡劣,卻有人敲門;以為是救援的人,原來是需要援救的弱者。這樣寫使情節一波三折,奇崛突兀,新穎、不俗套,打破了讀者的心理預測,使人印象深刻,引人入勝。
3.分析情節段落作用題
(1)小說第1段的描寫很有特色,賞析這樣的開頭有哪些好處。
答案 ①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自然環境的險惡;②開篇照應題目,烘託並渲染了「天囂」的恐怖氣氛,凸顯「天囂」的特點;③細緻地表現了人物的直覺印象與切身感受,為寫「渴」作鋪墊;④為刻畫人物創設了典型環境;⑤推動情節發展,沒有這樣的風暴,就沒有故事的發生。
(2)小說中畫橫線部分兩次提到「雷擊」,這一情節有什麼作用?
答案 ①交代人物等待緊急事件的反應,危難之際有了新的人物出現,吸引讀者關注。②為塑造「他」及隊員們的人物形象,表現隊員們的性格特徵服務。③推動情節的自然發展,與前文惡劣環境的描寫形成一種和諧場景,為後面的開門救助作鋪墊。
【特別提醒】
答小說句段作用要學會轉換
小說句段的作用首先取決於它所在的位置,在開頭或結尾,作用顯然不一樣。更主要的是,小說句段的作用要視其內容而定,而句段的內容往往又包羅萬象,涉及方方面面。從表達方式看,有側重於描寫的,有側重於敘事的,有側重於抒情議論的,或兼而有之;從對象上看,有的重在寫景,有的重在寫人,有的重在寫事件,或兼而有之;從與全文關係看,有的是引子,有的是插敘,有的又是補敘。因此,要回答這類題目,一般只要依據內容特點,將句段作用轉換成情節、人物、環境描寫等在全文的結構作用即可。即給局部文字分層,分別找出哪些是概述交代,哪些是景物描寫或細節描寫,哪些內容是聚焦人物關係;然後分別轉化為相應的情節(概述交代)、人物形象及環境等方面的作用。
探究結尾藝術效果的策略
1.明確小說常用的結尾方式
方式 | 作用 |
出人意料的結局(歐·亨利式結尾) | ①從結構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③豐富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
令人傷感的結局(悲劇式結尾) | ①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②從表現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這種結局令人傷感,引人思考;④使情節合乎故事發展的生活邏輯。 |
令人喜悅的結局(大團圓式結尾) | ①從情節上看,使情節合乎故事發展的生活邏輯;②從閱讀者的情感體驗上看,符合人們閱讀的心理預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③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眾對審美的追求;④從人物形象上看,豐富人物形象。 |
留下空白的結局(懸念式結尾) | ①從讀者角度看,增加神秘感,耐人尋味,留下了「空白」讓讀者想像,進行藝術再創造;②有限視角,給人以故事的真實感;③從人物形象上看,豐富人物形象,深化人物的社會意義;④突出深化小說主題。 |
環境烘託式結尾(寫景式結尾) | ①營造意境,渲染氣氛,感染讀者;②烘託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③運用象徵手法,含蓄表達小說的主題;④暗示故事的結局。 |
2.明確思考答題的角度
結構/情節角度 | ①陡起波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與前文的內容/伏筆,或照應,使情節連貫、緊湊、完整;或基調一致、結構嚴謹;或突起轉折,震撼人心。 |
內容/主題角度 | (或利於點題,或卒章顯志,或深化主題)+結合內容具體分析。 |
人物角度 | ①或符合人物性格特徵發展變化的軌跡;②或凸顯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心理,豐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格或精神。 |
讀者角度 | ①或打破讀者心理預期,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空間;②或震撼人心,振聾發聵;③或給人以悲傷(愉悅)之感;④或引起共鳴,或引發讀者思考。 |
手法角度 | 或戛然而止,或耐人尋味,或卒章顯志,或首尾呼應,或出乎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