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及系統與流程
2023-06-03 04:58:57 1

本發明涉及網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通過網際網路找工作,進行網上招聘的招聘單位也越來越多。現在的網際網路招聘網站的主要方法是,招聘單位在網上發布招聘信息,然後等待接收求職者投遞的簡歷,收到簡歷後從中篩選出合適的求職者簡歷,接著進入面試流程或者是直接聘用;求職者則是先尋找到招聘職位,找到後投遞求職簡歷,接著就是等待面試通知或聘用通知。在這種方法中,求職者往往會通過廣撒網來提高獲得面試機會的次數,他們認為面試次數越多找到工作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求職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大量的差不多的招聘職位,並對相關職位進行大範圍的投遞求職簡歷,招聘單位收到的簡歷大幅增加,這種情況下不僅大幅提高了招聘單位在處理簡歷上所花費的成本,而且還會導致一些招聘單位的人事部門發生信息超載現象,進而導致人事部門的決策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幅度的降低。
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許多招聘單位的招聘人員有時候為了省時省力省心,他們在閱讀大量簡歷時往往只關注簡單的幾個簡歷關鍵信息,而沒有仔細了解每一個求職者的整體情況,這樣的行為會導致原本很多合適的求職者失去了面試的機會,有可能最適合該職位的求職者就被錯失掉了,這給招聘單位和求職者都造成了潛在損失。招聘單位忙於篩選簡歷,而求職者在漫長的等待中不斷的投遞簡歷,形成了惡性循環。而招聘單位發布的招聘廣告也容易消失在龐大的招聘廣告叢林之中,無法有效的傳達給最合適的求職者手上。於是,就有很多求職者說「找工作難」,而招聘單位的HR則說「招人更難」。最終,招聘單位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招聘,效果卻很難如意。從根源上說,這是求職者與招聘單位如何找到合適的對象的問題,也是求職者如何成功的與招聘單位配對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目前職位招聘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於移動終 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及系統,能有效的提高求職用戶和企業用戶職位匹配的精確程度和配對的效率,為企業用戶提供優質的人才。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
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
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
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步驟具體為:
通過求職用戶的註冊帳戶讀取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評價信息、求職用戶的綜合評分、職位歷史訪問信息;
對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獲取求職用戶的工作經驗信息和用工信息。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步驟具體為:
獲取企業用戶當天發布的兼職職位信息;
若當天沒有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職位信息,則獲取最近一段時間且處理職位有效期內兼職職位信息;
將處於有效期內且報名人數已滿的兼職職位去除。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獲取兼職職位信息中對求職用戶工作能力要求的關鍵詞及關鍵詞優先等級;
將求職用戶的基本資料信息與獲取的關鍵詞進行匹配,按照關鍵詞優先等級選取符合要求的求職用戶。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對已選取的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進行分析;
若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中有企業用戶給的好評信息,則將該求職用戶優先推薦顯示在前;
根據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的的綜合評價及評分進行排序,得到好評且評分高的求職用戶排在前面。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若企業用戶發現求職用戶同時被兩個以上的職位錄用,則分析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是否衝突;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沒有衝突,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但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可以調整,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且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無法調整,則企業用戶剔除已步選取的求職用戶。
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步驟執行後執行以下步驟:將符合企業用戶職位要求但與用工時間有衝突的求職用戶信息存入企業用戶人才信息庫中。
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包括:
信息獲取模塊,用於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
職位信息更新模塊,用於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
選取模塊,用於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優先模塊,用於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
剔除模塊,用於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
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還包括:儲備模塊,用於將符合企業用戶職位要求但與用工 時間有衝突的求職用戶信息存入企業用戶人才信息庫中。
依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還包括:時間分析模塊,用於若企業用戶發現求職用戶同時被兩個以上的職位錄用,則分析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是否衝突。
本發明實施的優點:通過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上述方法步驟,能有效的提高求職用戶和企業用戶職位匹配的精確程度和配對的效率,為企業用戶提供優質的人才。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的實施例1的方法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的實施例1的方法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 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
所述步驟S1: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步驟具體為:
通過求職用戶的註冊帳戶讀取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評價信息、求職用戶的綜合評分、職位歷史訪問信息;
對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獲取求職用戶的工作經驗信息和用工信息。
步驟S2: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
所述步驟S2: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步驟具體為:
獲取企業用戶當天發布的兼職職位信息;
若當天沒有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職位信息,則獲取最近一段時間且處理職位有效期內兼職職位信息;
將處於有效期內且報名人數已滿的兼職職位去除。
步驟S3: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3: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獲取兼職職位信息中對求職用戶工作能力要求的關鍵詞及關鍵詞優先等級;
將求職用戶的基本資料信息與獲取的關鍵詞進行匹配,按照關鍵詞優先等級選取符合要求的求職用戶。
步驟S4: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4: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對已選取的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進行分析;
若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中有企業用戶給的好評信息,則將該求職用戶優先推薦顯示在前;
根據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的的綜合評價及評分進行排序,得到好 評且評分高的求職用戶排在前面。
步驟S5: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5: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若企業用戶發現求職用戶同時被兩個以上的職位錄用,則分析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是否衝突;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沒有衝突,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但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可以調整,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且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無法調整,則企業用戶剔除已步選取的求職用戶。
通過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上述方法步驟,能有效的提高求職用戶和企業用戶職位匹配的精確程度和配對的效率,為企業用戶提供優質的人才。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
所述步驟S1: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步驟具體為:
通過求職用戶的註冊帳戶讀取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評價信息、求職用戶的綜合評分、職位歷史訪問信息;
對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獲取求職用戶的工作經驗信息和用工信息。
步驟S2: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
所述步驟S2: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步驟具體為:
獲取企業用戶當天發布的兼職職位信息;
若當天沒有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職位信息,則獲取最近一段時間且處理職位有效期內兼職職位信息;
將處於有效期內且報名人數已滿的兼職職位去除。
步驟S3: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3: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獲取兼職職位信息中對求職用戶工作能力要求的關鍵詞及關鍵詞優先等級;
將求職用戶的基本資料信息與獲取的關鍵詞進行匹配,按照關鍵詞優先等級選取符合要求的求職用戶。
步驟S4: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4: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對已選取的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進行分析;
若求職用戶的評價信息中有企業用戶給的好評信息,則將該求職用戶優先推薦顯示在前;
根據企業用戶對求職用戶的的綜合評價及評分進行排序,得到好評且評分高的求職用戶排在前面。
步驟S5: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
所述步驟S5: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步驟具體為:
若企業用戶發現求職用戶同時被兩個以上的職位錄用,則分析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是否衝突;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沒有衝突,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但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可以調整,則企業用戶進行一步選取求職用戶;
若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相衝突且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無法調整,則企業用戶剔除已步選取的求職用戶。
步驟S6:將符合企業用戶職位要求但與用工時間有衝突的求職用戶信息存入企業用戶人才信息庫中。
通過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上述方法步驟,能有效的提高求職用戶和企業用戶職位匹配的精確程度和配對的效率,為企業用戶提供優質的人才。
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的實施例:
一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所述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包括:
信息獲取模塊1,用於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
職位信息更新模塊2,用於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
選取模塊3,用於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
優先模塊4,用於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
剔除模塊5,用於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
在本實施例中,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還包括:儲備模塊6,用於將符合企業用戶職位要求但與用工時間有衝突的求職用戶信息存入企業用戶人才信息庫中。
在本實施例中,基於移動終端的求職者與兼職職位匹配系統還包括:時間分析模塊7,用於若企業用戶發現求職用戶同時被兩個以上的 職位錄用,則分析企業用戶的用工時間與求職用戶的工作時間是否衝突。
本發明實施的優點:通過獲取求職用戶基本資料信息,從中解析出評價信息與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獲取企業用戶發布的最新兼職職位信息;根據兼職職位信息選取符合職位要求的求職用戶;根據評價信息從已選取的求職用戶中進一步選取獲得好評的求職用戶;根據求職用戶的用工信息剔除與企業用戶有用工時間衝突的求職用戶,上述方法步驟,能有效的提高求職用戶和企業用戶職位匹配的精確程度和配對的效率,為企業用戶提供優質的人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公開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