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物擠出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08:41:06 1
專利名稱:內容物擠出容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內容物擠出容器。
背景技術:
能夠由規定的操作來擠出內容物的內容物擠出容器眾所周知有各種各樣。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作為對於容納頭髮定型產品( Hair styling products)或染髮劑、育發劑等的內容物來說優選的容器,具備組合了容納內容物的內容器和內裝有內容器的外容器的雙層構造的容器主體的擠壓式的附有梳子的容器。引用文獻I所記載的容器具備被配設於內容物的送出通道的第I抑制閥、被配設於將空氣導入到內容器與外容器的互相之間的通氣通道的第2抑制閥,通過握住容器主體的軀幹部進行壓縮從而能夠從梳子部將內容物送出。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將提高擠壓件主體內的空氣壓的加壓單元和連通擠壓件主體的內外的送出管設置於將蓋體覆蓋於有底筒體而形成的擠壓件主體。引用文獻2所記載的容器,通過由加壓單元來提高擠壓件主體內的空氣壓從而壓縮被容納於擠壓件主體內的袋體,由此,從送出管送出袋體的內部的流動性內容物。另外,在專利文獻3中,作為實施方式中的ー個,在圖14等中記載有通過以波紋泵來使氣球部膨脹從而擠出內容物的容器。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02-114279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平10-181762號公報專利文獻3 :美國專利4147278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00-297018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02-2757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容器中,伴隨著內容器內的內容物減少,內容器變小,而內容器與外容器之間的空間變大。因此,如果內容物殘餘不多的話,則即使用與內容物的殘量多的情況相同的力來壓縮外容器,內容物的送出量也會變少。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容器中,伴隨著內袋內的內容物減少,內袋變小,而內袋與擠出件主體的內面之間的空間變大。因此,如果內容物殘餘不多的話,則即使以與內容物的殘量多的情況相同的方式來操作加壓單元,內容物的送出量也會變少。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容器,在內容物的穩定的送出這一點上仍然有改善的餘地。作為內容物的擠出件,如注射器那樣,有將活塞推入到圓筒內從而擠壓出該圓筒內的內容物或者通過擠壓管狀的容器來擠出內容物的擠出件等,但是因為這些擠出件由於內容物的減少而使活塞的位置或者容器的外形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如果內容物殘餘不多的話,則難以穩定地擠壓出適量的內容物。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內容物的殘量變少也能夠穩定地送出適量的內容物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另外,如專利文獻I的容器那樣,由容器的擠壓變形來送出內容物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從能夠容易地使容器變形等的目的出發,如果作為進行變形的部分的材質而使用軟的材質的話,則容器難以從變形狀態進行恢復。因此,例如,從變形狀態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或者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需要時間、送出希望量要花時間等的、使用簡便性變差。相反,在為了從變形狀態容易恢復而使用硬的材質的情況下,即使擠壓容器也不容易變形,因而變得難以使用容器。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在由擠壓而引起的變形性以及從變形狀態的恢復性方面表現優異且能夠順暢地進行送出內容物的操作的內容物擠出容器。
另外,關於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容器,伴隨著內容器內的內容物減少,內容器變小,而內容器與外容器之間的空間變大。因此,如果內容物殘餘不多的話,則即使用與內容物的殘量多的情況相同的力來壓縮外容器,內容物的送出量也會變少。相對於此,本申請申請人對以下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進行了研究探討,其是具備容納有內容物的容納部、配置於該容納部的薄片狀的弾性體、由空氣壓使該弾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弾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具有將使所述弾性體膨脹的空氣排放至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所述加壓単元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的狀態的擠壓變形部、和在該擠壓的解除時開放吸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通道的逆止閥。在該內容物擠出容器的研究探討中,本申請申請人發現了如下問題,通過設置空氣排除裝置和逆止閥,從而擠壓變形部變狹窄,操作的自由度降低。另外,還發現了如下問題,空氣排除裝置和逆止閥都是露出於容器的外部的機構,如果將它們設置於不同的位置的話,則缺乏設計上的一體感。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在寬的範圍內進行用於送出內容物的擠壓操作並具有高的操作性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另外,本申請申請人為了將經研究探討之後的上述內容物擠出容器提供於實際應用中而做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探討之後,了解到存在即使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也不能夠立即停止內容物的送出的情況。本發明人們對其原因進行了探究,其結果,判明了原因在於即使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由殘存於隔壁與薄片狀的弾性體之間的空間內的空氣壓與外部氣體壓之差(在本說明書中簡單地稱為殘壓)而使弾性體暫時持續膨脹。而且,由該殘壓殘留而引起的問題在內容物的粘性高的情況下變得更為顯著。該問題在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也會發生。於是,通過將逆止閥配設於內容物的送出通道上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但是對應於內容物的粘度等有必要設定逆止閥的抵抗力等,並且對應於內容物的粘度等不得不更換容器或者逆止閥的煩雜的操作成為必要。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ー種在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相對早期地停止內容物的送出,且使用者能夠容易而且沒有不協調感地進行內容物的送出以及送出的停止的內容物擠出容器。
—直以來,如雙組分藥劑式染髮劑那樣,將2個種類的藥劑(第I劑、第2劑)容納於不同的容器且在即將使用之前混合它們後進行使用的商品是眾所周知的。例如,由含有鹼劑的第I劑和含有過氧化氫的第2劑所形成且在即將使用之前混合第I劑和第2劑來進行使用的雙組分藥劑式染髮劑是眾所周知的(參照專利文獻4)。另外,作為在即將使用之前混合2個種類的藥劑來進行使用的商品,眾所周知的是在使用時從各個容器以成為規定的比例的方式吐出並混合分別被填充於不同的容器的2個種類的藥劑,另外,眾所周知的是用ー個操作而能夠分別從並設的2個容器吐出第I劑以及第2劑的雙聯式吐出容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但是,也會有使用者想預先自由決定2個種類的藥劑(第I劑、第2齊IJ)的混合比例或者量的情況。本發明人們對能夠在按順序注入雙組分藥劑式染髮劑的第I劑和第2劑並在內部使它們混合之後送出它們並塗布在頭髮上的容器進行了研究,但是在將作為第I劑的高粘 度的液體填充於氣溶膠容器並由泵式的注入器等將第2劑注入到容器內之後,如果打算由氣溶膠容器的氣壓將第I劑注入到容器的話,則觀察到第I劑貫通先注入的第2劑的液面而以山脊狀隆起的現象。如果發生這樣的現象,則即使將容器的整體或者一部分做成透明井能夠從外部視覺辨認注入到內部的液體的量,也難以正確地把握第2劑以及/或者第I劑的注入量。因此,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即使是在由氣溶膠容器注入高粘度的液體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視覺辨認該液體的量的液體的注入方法。另外,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即使由氣溶膠容器將高粘度的液體注入到內部也難以使該液體以山脊狀隆起,並能夠由目視而相對正確地把握注入到內部的液體的量的容器。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本發明提供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以覆蓋該容納部的開ロ部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弾性體、由氣體的壓カ使該弾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弾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以下,在說到第I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本發明提供內容物擠出容器,其是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配置於該容納部的薄片狀的弾性體、由氣體的壓カ使該弾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弾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的內容物擠出容器,所述加壓単元具有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且以能夠通過擠壓該擠壓變形部而使其變形從而使所述弾性體膨脹的方式構成,所述擠壓變形部朝著容器外被形成為凸曲面狀,並具有橫貫該擠壓變形部的頂部的線狀的加強部、以及在沿著該擠壓變形部的周緣的方向上形成的線狀的薄壁部(以下,在說到第2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本發明提供內容物擠出容器,其是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配置於該容納部的薄片狀的弾性體、由空氣壓使該弾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弾性體進行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的內容物擠出容器,所述加壓単元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以及在解除該擠壓的時候開放吸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通道的逆止閥,以通過重複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將空氣送入到由所述弾性體構成其一部分的膨脹室內,由此使所述弾性體能夠逐漸地膨脹的方式構成,具備使所述膨脹室內的空氣排放至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所述空氣排除裝置具備彈性部件、栓部件、通過該彈性部件的容納部連通所述膨脹室和容器的外部的通氣通道,所述栓部件由所述彈性部件而被施カ從而封閉該通氣通道,在被加壓時開放該通氣通道,並且由所述逆止閥開閉的所述吸氣通道包圍所述空氣排除裝置的周圍(以下,在說到第3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另外,本發明提供吸排氣一體型閥裝置,其具備具有逆止閥的吸氣孔、周圍被多個所述吸氣孔包圍並由被弾性部件施力的栓部件的位移而進行開閉的排氣通道,所述彈性部件的容納部構成所述排氣通道的一部分(以下,在說到第4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本發明提供內容物擠出容器,具備容納內容物並且具有連通其內外的送出通道的容納部、膨脹室以及加壓單元,加壓單元通過將氣體注入到膨脹室從而增加膨脹室的體積,通過增加膨脹室的體積從而容納部內的內容物通過所述送出通道被送出至容納部外,所述膨脹室為其至少一部分由弾性體所構成並且通過由所述加壓単元將氣體注入到膨脹室從 而使該弾性體發生變形並增加體積的膨脹室,具備在結束了由所述加壓単元將氣體注入到所述膨脹室的時候使膨脹室的體積減小的膨脹吸收部(以下,在說到第5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 本發明提供內容物擠出容器,其是具備容納內容物並具有上面開ロ的凹陷的容納部、以覆蓋該開ロ整體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弾性體、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的送出通道的內容物擠出容器,所述加壓単元具備所述弾性體覆蓋ー個面的隔壁、設置於該隔壁的與所述弾性體為相反的ー側、由來自隔壁的相反側的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到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以及僅允許從該擠壓變形部側朝著弾性體側通氣的逆止閥,在所述隔壁具有在解除了所述擠壓的時候朝著所述弾性體的相反側位移的位移部(以下,在說到第6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本發明提供液體的注入方法,其是將從氣溶膠容器吐出的液體注入到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的量的液體容納部的容器的液體的注入方法,將能夠排出該液體容納部內的空氣的微小的排氣通道設置於所述液體容納部,由該排氣通道抑制該液體容納部內的壓カ的過度上升,並且在使由液體的注入而產生的該液體容納部內的正壓狀態持續到注入結束為止的狀態下,由所述氣溶膠容器進行該液體的注入(以下,在說到第7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本發明提供容器,其是由氣溶膠容器將液體注入到內部的容器,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的量的液體容納部,將在液體的注入時能夠排出該液體容納部內的空氣的排氣通道設置於所述液體容納部,所述排氣通道構成為由所述液體的注入使所述液體容納部內的氣壓増大,在液體的注入中維持其正壓狀態並且使該液體容納部內的液體不漏出至外部(以下,在說到第8發明的時候,是指該發明)。根據本發明,還提供以下容器其是由氣溶膠容器將液體注入到內部的容器,且是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的量的液體容納部並將在液體的注入時能夠排出該液體容納部內的空氣的排氣通道設置於所述液體容納部的容器,(I)所述液體容納部由容器主體與蓋體的螺接而形成,所述排氣通道通過由所述螺接而被形成於所述容器主體與所述蓋體之間的微小的間隙連通所述液體容納部內和容器外,或者,(2)所述液體容納部由容器主體與蓋體的螺接而形成,該容器主體以及該蓋體具備通過螺接該容器主體和該蓋體而緊密附著的環狀密封部,在所述容器主體的環狀密封部以及/或者所述蓋體的環狀密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連通所述液體容納部內和所述容器主體以及所述蓋體的具有螺接用凸條的面彼此之間的空間的凹部,由該凹部形成所述排氣通道的一部分。
圖I是表示本發明(第I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的第I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圖I的II-II線放大截面圖。圖3是表示使圖I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擠壓變形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4是表示圖I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的狀態的狀態的截面圖。圖5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說明圖。圖6 (a)以及圖6 (b)是表示用於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弾性體的圖,圖6 (C)是圖6 Ca)的Y-Y線截面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第f第3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的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8是圖7的I-I線放大截面圖。圖9是表示擠壓變形部的內側的立體圖。圖10是從內側看到頂面部形成部件的平面圖。圖11是圖10的III-III線截面圖。圖12是表示使圖7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擠壓變形的狀態的截面圖。圖13是表示圖7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的狀態的狀態的截面圖。圖14是表示圖7的容器中的送出通道附近的構成的截面圖,並且表示從注入以及送出部分離噴嘴部件的狀態。圖15是表示一體型閥裝置的放大截面圖,並且是表示壓下栓部件從而使隔壁與弾性體之間的空間和容器的外部相連通的狀態的圖。圖16 (a)以及圖16 (b)是表示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的加強部以及薄壁部的配置的圖(相當於圖10的圖)。圖17是表不本發明的又一其他實施方式的截面圖(相當於圖8的圖)。圖18是表示本發明(第f第6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的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19是圖18的IV-IV線放大截面圖。圖20是從加壓室側看到的圖18所表示的容器的隔壁的平面圖。圖21是表示使圖18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擠壓變形的狀態的截面圖。圖22是表示圖18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的狀態的狀態的截面圖。圖23是表示第5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的壓カ緩和部(膨脹吸收部)的圖。
圖24是表不第5發明的又一其他實施方式的截面圖(相當於圖19的圖)。圖25是表示在第5發明的又一其他實施方式中卸掉了頂面部形成部件的狀態的容器的立體圖。圖26是表示在與圖25相同的實施方式中使擠壓變形部擠壓變形時的壓力緩和部(膨脹吸收部)的截面圖。圖27是表示在與圖25相同的實施方式中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的壓カ緩和部(膨脹吸收部)的截面圖。圖28是表示本發明(第7以及第8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立體圖。圖29是圖28的V-V線放大截面圖。圖30是表示圖28的容器中的分離蓋體和容器主體並進一歩卸除了液體塗布用的 噴嘴部件的狀態的圖(對應於圖29的圖)。圖31是表示形成於容器主體的環狀密封部的排氣通道形成用的凹部的立體圖。圖32是圖31的一部分放大圖。圖33是由圖29的圓P圍起來的部分的放大圖。圖34是表示在注入液體33B之後用氣溶膠容器將液體33A注入到圖28所表示的容器的情況的模式圖。圖35是表示使圖28的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擠壓變形的狀態的截面圖。圖36是表示圖28的容器中的擠壓變形部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的狀態的狀態的截面圖。圖37是表示形成於容器主體的環狀密封部的排氣通道形成用的凹部的其它例子的圖(相當於圖31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其優選的實施方式並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首先,根據其優選的實施方式對第I發明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第I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第I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2、被配置於容納部2上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由空氣壓(氣體的壓力)使該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的加壓單元4、連通容納部2的內外並將被弾性體3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5。容納部2為凹狀,更為具體來說凹陷成半球或者部分球狀,且在上面具有大致圓形的開ロ部2a。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覆蓋容納部2的開ロ部2a的整體的方式進行配置。在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中,使弾性體膨脹的氣體為空氣(含有氧和氮的混合氣體),但是本發明中的氣體也可以是空氣以外的氣體。另外,本發明中的凹狀的容納部也可以是內部的截面積大於開ロ部的面積的容納部。另外,凹狀的容納部優選如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那樣,具有大致圓形的開ロ部和凹曲面狀的底面,該容納部的深度dl小於在該容納部的深度方向中央部的該容納部的直徑d2。如圖I所示,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有扁平橢圓體狀的大致形狀,並能夠一邊用單手握住一邊用該單手進行內容物的擠出操作。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具有凹曲面狀的內面的容器主體6、可自由裝卸地被安裝於容器主體6的蓋體7。容器主體6在上端部的內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部8,蓋體7在下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9。容器主體6和蓋體7通過螺接用凸條部8以及螺接用凸條9而被可自由裝卸地螺接。蓋體7具有頂面部形成部件11、隔壁形成部件12、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及弾性體固定部件13。頂面部形成部件11形成朝著內容物擠出容器I外成為凸的凸曲面狀的頂面部14。頂面部14其整體或者一部分形成由手擠壓而容易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15。擠壓變形部15也與頂面部14相同具有凸曲面狀的形狀。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周緣部朝著擠壓變形部15的凸曲面的突出(膨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垂直設置有筒狀連接部17,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設置有上下延伸的ー對筒狀連接部18,19。通過使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筒狀連接部17和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朝上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8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7a,18a而螺接,從而頂面部形成部件11和隔壁形成部件12被氣密性地連接而一體化。另外,通過如以上所述 進行連接,從而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與隔壁形成部件12之間形成空氣室(加壓室)22。隔壁形成部件12在空氣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形成平面視(俯視)圓形的平面狀的隔壁23。如圖3所示,隔壁23即使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其變形的時候也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形。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接近於隔壁23並沿著該隔壁23的方式進行配設。薄片狀的弾性體3將其周緣部夾於隔壁形成部件12與弾性體固定部件13之間來進行固定。薄片狀的弾性體3除了所述周緣部之外未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因此,如圖3所示,能夠由被加壓單元4送來的空氣的壓力(空氣壓)而向容納部2側膨脹。通過使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朝下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9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9a,13a而螺接,由此使隔壁形成部件12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 —體化。還有,薄片狀的弾性體3在初始狀態下,如圖2所示,成為與平板狀的隔壁23大致相平行的平面狀。弾性體固定部件13形成為筒狀,其內周面形成與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相連接的凹曲面。凹狀的容納部2的凹曲面狀的內面由弾性體固定部件13的內周面以及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所形成。在容納部2的凹曲面狀的內面的一部分,更為具體來說在位於後面所述的空氣排除裝置24的正下方的部分,送出通道5的容納部2側的開ロ部25開ロ成圓形或橢圓形狀。噴嘴部件26可自由裝卸地固定於送出通道5,送出通道5的外部側的開ロ部27被形成於該噴嘴部件26。噴嘴部件26通過其更換而能夠更換成連通於開ロ部27的通道的長度或直徑、開ロ部27的尺寸等不同的噴嘴部件或者能夠更換成在周圍附有刷毛的附有刷子的噴嘴部件等。加壓單元4是由空氣壓使薄片狀的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的單元。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加壓單元4除了所述的擠壓變形部15、空氣室22以及隔壁23之外,還具有第I逆止閥28以及第2逆止閥29。第I逆止閥28被設置於形成於隔壁23的通氣通道31上,如圖3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開放通氣通道31,朝著弾性體3輸送空氣室22內的空氣。另ー方面,如圖4所示,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由第I逆止閥28封閉通氣通道31,由此,阻止了使弾性體3膨脹的空氣逆流到空氣室22。第2逆止閥29被設置於形成於頂面部14的吸氣通道32上,如圖3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封閉吸氣通道32。另ー方面,在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後如果解除該擠壓的話,則如圖4所示,擠壓變形部15由於其復原弾性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第2逆止閥29開放吸氣通道32,內容物擠出容器I之外的空氣流入到空氣室22內。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在將液狀或者凝膠狀的內容物33填充於容納部2的狀態下,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使薄片狀的弾性體3逐漸地向容納部2側膨脹。因此,通過適當控制使弾性體3膨脹的速度和/或量,從而能夠任意地控制被送出的內容物的量和/或速度。另外,因為由弾性體3擠壓內容物33而使其送出,所以與專利文獻I或者2的容 器不同,即使內容物33變少,也能夠穩定地送出適量的內容物。還有,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能夠使最初為平面狀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膨脹直至成為沿著容納部2的內面形狀的立體形態(稍微塌陷的半球狀的立體形態)。還有,向容納部2的內容物33的容納或者填充可以去掉蓋體7來進行,也可以通過送出通道5而不去掉蓋體7來進行。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因為在擠壓變形部15與弾性體3之間具有即使使擠壓變形部15變形也基本上不發生變形的隔壁23,所以能夠防止通過I次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朝著弾性體3輸送的空氣的量每擠壓一次都發生大變動,並且能夠抑制送出量的不均勻性。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在擠出內容物33之後使滯留於隔壁23與彈性體3之間的空間34內的空氣逃逸到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24。空氣排除裝置24具有連通所述空間34內和容器的外部的通氣通道35、被設置於該通氣通道35的外部側的開ロ部並開閉該開ロ部的栓部件36。栓部件36由螺旋彈簧37而朝著上方被一直施力,在通常的狀態(不從上方擠壓栓部件36的狀態)下,封閉通氣通道35的外部側的開ロ部,但是通過從上方擠壓栓部件36來開放其開ロ部,從而通過通氣通道35將通氣通道35內的空氣排出至外部。由此,在結束了內容物的塗布操作之後,能夠以簡單的操作容易地使膨脹的弾性體3恢復至圖2所表示的原來狀態。由此,塗布操作的重新開始變得容易,另外,通過放置膨脹的狀態的弾性體3從而能夠容易地防止失去弾性體3的彈性復原力。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有容器主體6和可自由裝卸地固定於該容器主體6的蓋體7。通過去掉蓋體7從而能夠開放容納部2。另外,凹狀的容納部2具有大致圓形的開ロ部2a和凹曲面狀的底面41a,該容納部的深度dl小於在該容納部2的深度方向中央部的直徑d2。因此,將染髮劑容納於容納部2內並作為該染髮劑的相對於頭髮的塗布所使用的染髮劑塗布用容器來進行使用的情況與現有的如瓶那樣的容器相比較,改變染髮劑的顔色的時候等所需要的清洗操作變得容易。另外,第I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 (後面所述的容器I』,1A, 10,IB也同樣)能夠ー邊用單手把持一邊用該單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送出內容物。所謂「該單手」,是指在用右手把持的情況下該右手,在用左手把持的情況下該左手。因此,例如在填充作為內容物的頭髮染色等的染髮劑、育發劑、美發定型劑、洗髮齊U、按摩劑等的頭髮或者頭皮處理劑並將它們塗布於頭髮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ー邊在所要塗布的部位移動ー邊進行塗布操作。另外,能夠ー邊使用內容物擠出容器來進行塗布操作一邊用未把持該容器的一方的手同時地進行其它操作。作為容納於內容物擠出容器內並送出的內容物,除了上述的頭髮或者頭皮處理劑之外,還可以列舉繪畫用具等的文具染料、色拉醬、番茄醬等的食品等。但是,本發明(第f第8發明)中的內容物並不限於這些。另外,關於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 (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IA也同樣),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使弾性體3膨脹到其大致整體與容納部2的內面抵接為止,並且能夠送出內容物33的大致全部量。從使容納於容納部2內的內容物不殘留地進行送出的觀點出發,容納部2的內面41的立體形狀優選以與使弾性體3膨脹到規定大小的時候的弾性體3的立體形狀相一致的方式進行設計。作為實現其的具體方法,可以列舉用透明材料對容器主體6進行成形,觀察膨脹 的弾性體的碰觸情形,以弾性體3大致同時地碰到內面41的全部區域的方式加工容納部2 的內面41的方法等。還有,容納部2的內面41的立體形狀是否與使弾性體3膨脹到規定大小的時候的弾性體3的立體形狀相一致,例如能夠由以下所述方法進行判別。即,將內容物填充於容納部,使弾性體膨脹而進行送出,確認在送出停止的時候的內容物的有無。在殘留的情況下,觀察內容物的殘留的狀況。另外,從使容納於容納部2內的內容物不殘留地送出的觀點出發,優選弾性體3以通過使其厚度不均勻從而如圖5所示在內容物的送出方向(X方向)上離送出通道5遠的部位3A較接近於該送出通道5的部位3B更早地進行膨脹的方式進行構成。通過這樣做,從而可以在送出方向(X方向)上有效地擠出內容物,並且能夠大幅度地減少殘留於容納部內的內容物的量。圖6 (a)所表示的弾性體3在X方向上從離送出通道5最遠的一端3』朝著另ー端3」逐漸増大厚度,圖6 (b)所表示的弾性體3從離送出通道5最遠的一端3』朝著放射方向逐漸増大厚度。通過使用這樣的弾性體從而能夠如圖5所示使弾性體3以使離送出通道5遠的部位3A較接近於送出通道5的部位3B更早地進行膨脹的方式構成。還有,所謂內容物的送出方向(X方向),是指在弾性體3上的從離送出ロ 27最遠的部位朝著最接近於送出口 27的部位的方向。接著,根據也是第f第3發明的任意的實施方式的、圖疒圖17所表示的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對第2發明以及第3發明進行說明。如圖8所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2、被配置於容納部2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由空氣壓(氣體的壓力)使該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的加壓單元4、以及連通容納部2的內外並將由弾性體3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5。容納部2為凹狀,更為具體來說,凹陷成半球或者部分球狀,且在上面具有大致圓形的開ロ部2a。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覆蓋容納部2的開ロ部2a的整體的方式進行配置。另外,本發明中的凹狀的容納部也可以是內部的截面積大於開ロ部的面積的容納部。另外,凹狀的容納部如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那樣具有大致圓形的開ロ部和凹曲面狀的底面,該容納部的深度優選小於在該容納部的深度方向中央部的該容納部的直徑。加壓單元4具有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15,並且以能夠通過擠壓該擠壓變形部15而使其變形從而使弾性體3膨脹的方式構成。擠壓變形部15形成為朝著容器外成凸曲面狀,並且如圖9所示,具有橫貫擠壓變形部15的頂部15A的線狀的加強部50、在沿著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15B的方向上形成的線狀的薄壁部60。本實施方式中的加強部50為凸肋,並且被形成於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偵U。另外,薄壁部60通過將凹槽設置於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側而形成。加壓單元4以能夠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逐漸地使弾性體3膨脹的方式進行構成。另外,加壓單元4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15、在解除該擠壓的時候開放吸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通道32的第2逆止閥29,並且以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將空氣送入到由弾性體3構成其一部分的膨脹室34內,由此使弾性體3能夠逐漸地膨脹的方式構成。 另外,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使膨脹室34內的空氣排放至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24,空氣排除裝置24具備螺旋彈簧(彈性部件)37、栓部件36、通過螺旋彈簧37的容納部77A而連通膨脹室34內和容器I』的外部的通氣通道35,栓部件36被螺旋彈簧37施力而封閉通氣通道35,在被加壓時開放通氣通道35,並且由第2逆止閥29開閉的吸氣通道32包圍空氣排除裝置24的周圍。以下,對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進行更為具體的說明。如圖7所示,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有扁平的球體狀,更加具體來說具有扁平橢圓體狀的大致形狀,能夠ー邊用單手握住一邊用該單手進行內容物的擠出操作。還有,扁平橢圓體為將橢圓的短軸作為旋轉軸而獲得的旋轉體。內容物擠出容器I』具備具有凹曲面狀的內面的容器主體6、可自由裝卸地被安裝於容器主體6的蓋體7。如圖8所示,容器主體6在上端部的內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部8,蓋體7在下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9。容器主體6和蓋體7通過螺接用凸條部8以及螺接用凸條9而被可自由裝卸地螺接。蓋體7具有頂面部形成部件11、隔壁形成部件12、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及弾性體固定部件13。頂面部形成部件11形成朝著內容物擠出容器I』之外成為凸的凸曲面狀的頂面部14。頂面部14其整體形成由手擠壓而容易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15。即,擠壓變形部15具有凸曲面狀的形狀。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周緣部朝著擠壓變形部15的凸曲面的突出(膨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垂直設置有筒狀連接部17,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設置有上下延伸的ー對筒狀連接部18,19。通過使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筒狀連接部17和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朝上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8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7a和螺接用凸條18a而螺接,從而頂面部形成部件11和隔壁形成部件12被氣密性地連接而一體化。通過如以上所述進行連接,從而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與隔壁形成部件12之間形成加壓室22。如果對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擠壓變形部15進行具體的說明的話,則如圖10所示,擠壓變形部15在其平面視中為將凸曲面的頂點O作為中心的圓形狀,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15B為將頂點O作為中心的圓周。如圖11所示,擠壓變形部15為截面視圓弧狀的凸曲面的形狀。上述頂點O為在擠壓變形部15上與通過周緣15B的平面P相垂直的方向(圖11中Z方向)上的與該平面P的距離成為最大的點。在圖11中,將Z方向上的從頂點O到該平面P為止的距離作為高度hi來進行表示。還有,除去後面所述的加強部50以及薄壁部60的形成處的擠壓變形部15的厚度基本上是均勻的。如圖9、圖10所示,擠壓變形部15具有橫貫頂部15A的線狀的加強部50、在沿著周緣15B的方向上形成的線狀的薄壁部60。通過將加強部50以及薄壁部60設置於擠壓變形部15從而能夠提高由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而引起的變形性以及從變形狀態的恢復性,並且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使內容物送出的操作。加強部50所橫貫的擠壓變形部15的頂部15A例如在平面視中是相對於從擠壓變形部15的頂點O到周緣15B為止的距離R1,由處於離頂點O的距離R2為Rl的三分之一的點的位置上的虛線M包圍的區域。如圖10所示,頂部15A的平面視形狀為與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15B的平面視形狀相似的相似形,在平面視圓形的圖10所表示的擠壓變形部15 的情況下,頂部15A的平面視形狀也是圓形。如圖9、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加強部50為細長的凸肋,且在擠壓變形部15上形成有I個。加強部50沿著擠壓變形部15的凸曲面被形成為圓弧狀,平面視為直線狀。另外,凸肋即加強部50向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側突出。另外,加強部50橫貫擠壓變形部15的頂點O並在平面視中以沿著擠壓變形部15的徑向的直線的方式進行形成。加強部50的中心線L與頂點O的距離優選為5mm以下,更加優選為2mm以下。在圖10所表示的例子中,加強部的中心線L與頂點O重疊,兩者之間的距離為零。這樣,最優選加強部50的中心線L與頂點O重疊。還有,加強部50的中心線L為沿著加強部50的長邊方向延伸並且對該加強部50的寬度進行兩等分的直線。如圖10所示,加強部50在中心線L與一體型閥裝置70不重疊的方向上形成這ー點,如後面所述的那樣能夠在長邊方向上進ー步加長加強部50而優選。如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加強部50以與後面所述的一體型閥裝置70的筒狀壁73上的頂點O側的外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加強部50的長邊方向上的長度優選從使擠壓變形部15自變形狀態容易地恢復至原來狀態的觀點、以及不到達為了在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附近提高變形性而形成的薄壁部60的觀點出發來進行決定。具體來說,加強部50的長邊方向上的長度優選為擠壓變形部15的長度R3的5(Γ80%,更加優選為6(Γ70%。擠壓變形部15的長度R3,是通過頂點O的直線上的從擠壓變形部15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離(擠壓變形部的平面視中的距離)。擠壓變形部15不是圓形而是在ー個方向上長的情況下的所述長度R3,為與加強部50的長邊方向相同的同方向上的通過頂點O的直線上的從一端到另一端的平面視中的距離。加強部50的長邊方向上的長度也是擠壓變形部15的平面視中的距離。加強部50不到達配置有薄壁部60的環狀線W (參照圖10)這一點,因不阻礙由薄壁部60引起的彎曲而優選。另外,擠壓變形部15上的具有加強部50的部分的厚度T (參照圖11)相對於擠壓變形部15上的具有加強部的部分以及薄壁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優選為12(Γ200%,特別優選為140 160%。另外,加強部的寬度優選為flOmm,特別優選為2 4mm。
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1所示,加強部50 (凸肋)在其寬度方向以及長度方向的兩個方向上,厚度被形成為大致一定,但是加強部50的厚度在寬度方向上也可以變化,例如,加強部的截面形狀可以是梯形、截面圓形、三角形等。另外,加強部50的厚度在長邊方向上也可以變化,例如,也可以以隨著從頂點O離開而變薄的方式進行構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加強部50為與擠壓變形部15 —體成形的凸肋,但是也可以鑲嵌或者粘結別的部件等來形成加強部。例如,加強部50也可以通過由粘結或熔接等將與擠壓變形部15分別形成的部件固定於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或者外面而形成。作為加強部50的形成材料,能夠使用與後面所述的擠壓變形部15 (頂面部14)的形成材料相同的材料,但是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還有,加強部50與擠壓變形部15 —體成形從提高生產性的方面而優選。如圖9、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薄壁部60在沿著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15B的方向上延伸並被形成為線狀。薄壁部60優選被形成於從周緣15B離開規定寬度的位置,例如在平面視中薄壁部60與頂點O的距離R4優選為頂點O與周緣15B的距離Rl的90 60%, 更加優選為80 70%。另外,薄壁部60相對於從所述平面P到頂點O為止的高度hi,從薄壁部60到頂點O為止的高度h2優選為9(Γ60%,特別優選為80 70%。通過設為90%以下,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獲得設置薄壁部60並容易使擠壓變形部15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效果,通過設為60%以上,從而除了能夠增大由I次的擠壓而產生的弾性體的膨脹量之外,在確保加強部50的長度等方面也是有利的。在此,所謂高度,是在Z方向上的距離。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側截面視中薄壁部60與周緣15Β大致相平行,從薄壁部60到頂點O為止的高度h2為大致一定。本實施方式中的薄壁部60通過將具有規定寬度以及規定深度的凹槽設置於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側而形成。薄壁部60以及形成該薄壁部60的所述凹槽被形成為在沿著周緣15B的方向上進行延伸的線狀。該凹槽的截面形狀可以是三角形、梯形、三角形、半圓形、半橢圓形等的任意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薄壁部60的寬度以及厚度沿著環狀線W為大致一定,但是並不一定有必要,特別是在想彎曲的地方,可以使薄壁部60的厚度更小。薄壁部60的厚度相對於擠壓變形部15的加強部50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優選為3(Γ70%,特別優選為4(Γ60%的厚度。通過設為70%以下,從而能夠可靠地獲得由設置薄壁部60而提高彎曲性的效果,通過設為30%以上,從而在彎曲部分也能夠確保充分的強度。另外,薄壁部60的寬度(在擠壓變形部15的表面上的寬度)優選為O. 5 2mm。在本實施方式中,薄壁部60被形成為斷續的線狀。即,薄壁部60為被分成三個的圓弧狀,但是如果假設使各個圓弧狀的薄壁部60延伸出的話,則形成由沿著周緣15B的一根線構成的圓形的環狀線W。因此,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的時候形成在環狀線W上連續的彎曲線,並且在薄壁部60上能夠更加容易地彎曲。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線W為平面視圓形。圓弧狀的薄壁部60的兩端與頂點O所成的角度S(參照圖10)的合計為180° 270°,即,優選相對於360。為50 75%。薄壁部60也可以被形成為ー根連續的線狀。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所示,在環狀線W上存在有一體型閥裝置70,但是假設在環狀線W上沒有一體型閥裝置70的情況下,也可以被形成為ー個連續的環狀線狀。
如本實施方式中的那樣,通過將形成加強部50的凸肋和形成薄壁部60的凹槽形成於擠壓變形部15的內面側,從而能夠將擠壓變形部15的外面形成為沒有凹凸的表面,並且從提高容器I』的美觀等的觀點出發而優選。加強部50以及薄壁部60中的任一方或者雙方也可以以將凸部或者凹部形成於擠壓變形部15的外面的方式進行形成。對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擠壓變形部以外的構成進行說明。隔壁形成部件12在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形成平面視圓形的平板狀的隔壁23。如圖12所示,隔壁23即使是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實質上也不發生變形。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接近於隔壁23並沿著該隔壁23的方式進行配設。換言之,隔壁23,一個面被弾性體3覆蓋。薄片狀的弾性體3將其周緣部夾於隔壁形成部件12與彈性體固定部件13之間來進行固定。薄片狀的弾性體3除了周緣部之外未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因此,由被加壓單元4輸送的空氣的壓力(空氣壓),如圖12所示,向容納部2側膨脹。
通過使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朝下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9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9a,13a而螺接,從而使隔壁形成部件12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 —體化。弾性體固定部件13形成為筒狀,其內周面形成與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相連接的凹曲面。凹狀的容納部2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由弾性體固定部件13的內面以及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所形成。在容納部2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的一部分,更為具體來說在位於後面所述的一體型閥裝置70的正下方的部分,送出通道5的容納部2側的開ロ部25開ロ成圓形或橢圓形狀。如圖13、圖14所示,通過從容器主體6的外周部分突出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從而可自由裝卸地將噴嘴部件26固定於送出通道5。注入以及送出部51在內部具有流體的流路,在噴嘴部件26被安裝的狀態下開放該流路,在噴嘴部件26未被安裝的狀態下封閉該流路。如圖14所示,送出通道5的外部側的開ロ部27被形成於該注入以及送出部51,在噴嘴部件26形成有內容物送出用的開ロ部27』。噴嘴部件26是在送出容器I』內的內容物33的時候所使用的部件,通過其更換從而能夠更換成連通於開ロ部27』的通道的長度或直徑、開ロ部27』的尺寸等不同的噴嘴部件,或者能夠將在周圍附有刷毛26a的附有刷子的噴嘴部件更換成不具有這樣的刷毛的噴嘴部件等。另外,如圖17所表示的實施方式那樣,也可以不可裝卸或者可自由裝卸地直接將噴嘴部件26固定於形成容器主體6的底面部21的部件而形成送出通道5。如圖14所示,注入以及送出部51具備筒狀連接部52 ;有底筒狀的螺旋彈簧保持體53,在底部中央具有貫通孔53a並且將該底部側插入到筒狀連接部52內;螺旋彈簧54 ;有底筒狀的閥部件55,在由螺旋彈簧54而在開ロ部27方向上被施力的狀態下被容納於螺旋彈簧保持體53內;閥輪廓體56,在筒狀連接部52上被螺接於外周部而將螺旋彈簧保持體53固定於內側的規定位置並且延伸至螺旋彈簧保持體53內的閥接觸部56a與閥部件55的開ロ周緣部相緊密附著而切斷開ロ部25與開ロ部27之間的流路;噴嘴連接部件57,在閥部件55的底部上底部彼此結合併在該底部附近的周壁具有構成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多個貫通孔57x。
注入以及送出部51在未安裝噴嘴部件26的狀態下或者在未推壓氣溶膠容器或泵式容器的液體注入用的噴嘴的狀態下,閥部件55緊密附著於閥輪廓體56的閥接觸部56a,從而切斷開ロ部25與開ロ部27之間的流路。相對於此,在安裝噴嘴部件26的時候,噴嘴部件26的筒狀連接部26b擠壓噴嘴連接部件57,噴嘴連接部件57以及與其結合的閥部件55反抗螺旋彈簧54的作用カ而向容器主體6側擠入。由此,開ロ部25與開ロ部27之間成為連通狀態,且成為從開ロ部25到噴嘴部件內的內容物送出用的開ロ部27』為止的內容物33的送出通道5被開放的狀態。還有,通過將噴嘴部件26覆蓋於閥輪廓體56並加以扭轉,從而被設置於閥輪廓體56的外周部的凸部56b與被設置於噴嘴部件26的鎖住用的槽或者開ロ部26c相卡合,從而穩定地維持了與閥輪廓體56的結合狀態以及從開ロ部25到開ロ部27』的流路。向容納部2的內容物33的容納或者填充可以去掉蓋體7來進行,也可以不去掉蓋體7而通過送出通道5來進行。在通過送出通道5來進行填充的情況下,例如在泵式的注入器或者氣溶膠容器的 吐出ロ擠壓噴嘴連接部件57。在該情況下,噴嘴連接部件57以及與其結合的閥部件55也向容器主體6側擠入。由此,開ロ部25與成為注入ロ的開ロ部27之間變成連通狀態。加壓單元4是由空氣壓使薄片狀的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的單元。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加壓單元4除了所述的擠壓變形部15、加壓室22以及隔壁23之外還具有第I逆止閥28以及第2逆止閥29。第I逆止閥28被設置於形成於隔壁23的通氣通道31上,如圖12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開放通氣通道31,並向弾性體3輸送加壓室22內的空氣。另ー方面,如圖13所示,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由第I逆止閥28封閉通氣通道31,由此,阻止了使弾性體3膨脹的空氣逆流到加壓室22。第2逆止閥29被設置於形成於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吸氣通道32上,如圖12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封閉吸氣通道32。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後如果解除該擠壓的話,則如圖13所示,擠壓變形部15由其復原彈性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第2逆止閥29開放吸氣通道32,使內容物擠出容器I』外的空氣流入到加壓室22內。如圖12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因為擠壓變形部15在薄壁部60上容易、另外可靠地彎曲,所以能夠以小的力使擠壓變形部15發生大變形。另夕卜,如圖13所示,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設置了加強部50的部分成為要恢復至原來狀態的運動的起點,所以擠壓變形部15能夠迅速地恢復至原來狀態。接著,根據圖8、圖15等,對被設置於蓋體7的一體型閥裝置70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一體型閥裝置70,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以由第2逆止閥29進行開閉的吸氣通道32包圍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的方式被一體化。在此,空氣排除裝置24是在擠出內容物33之後使滯留於膨脹室34內的空氣逃逸至外部的裝置。另外,通氣通道35連通容器的外部和膨脹室34內。本實施方式中的膨脹室34為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空間,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下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緊密附著,在兩者之間不存在稱作室的那樣的空間。但是,對於本說明書中的膨脹室來說,還包含緊密附著的狀態下的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還有,從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起,也可以在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存在具有間隙或者規定容積的空間。一體型閥裝置70為本發明(第4發明)的吸排氣一體型閥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具備吸氣用的貫通孔(吸氣孔)73B,具有第2逆止閥29 ;排氣用的通氣通道(排氣通道)25,周圍被多個貫通孔(吸氣孔)73B包圍並由被螺旋彈簧37 (弾性部件)施力的栓部件36的位移而進行開閉;容納螺旋彈簧37的彈簧保持部(弾性部件的容納部)構成排氣用的通氣通道(排氣通道)35的一部分。如圖15所示,一體型閥裝置70具有從頂面部14垂直設置的平面視橢圓形狀的外側筒狀壁73。在外側筒狀壁73上從其內周面突設有開孔壁部73A。開孔壁部73A為具有橢圓形狀的外周緣和圓形狀的內周緣的環狀的壁部(參照圖10),並且是與通過頂面部14 (擠壓變形部15)的周緣15B的平面大致相平行的平坦的壁部。在開孔壁部73A上沿著圓形的內周緣以60°間隔穿設有6個貫通孔73B(參照圖10)。另外,從開孔壁部73A的內周緣垂直設 置有圓筒壁部73C。將第2逆止閥29安裝於圓筒壁部73C。第2逆止閥29由與圓筒壁部73C同心的圓筒部29A、從圓筒部29A的上端向徑向外側進行延伸設置的環狀部29B所構成(參照圖9)。如圖15所示,圓筒部29A被嵌著於圓筒壁部73C的外周,另外,環狀部29B接觸於開孔壁部73A並覆蓋貫通孔73B的下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吸氣通道32由貫通孔73B內的空間以及該空間的上側附近與下側附近的空間所構成。在擠壓變形部15被擠壓的狀態下,通過第2逆止閥29的環狀部29B緊密附著於貫通孔73B的下端,從而第2逆止閥29封閉吸氣通道32。另外,如果擠壓被解除的話,則通過環狀部29B從貫通孔73B離開,從而第2逆止閥29開放吸氣通道32。空氣排除裝置24具備螺旋彈簧37 (弾性部件);栓部件36 ;通氣通道35,通過容納螺旋彈簧37 (彈性部件)的彈簧保持部77A (彈性部件的容納部)來連通膨脹室34和容器I』的外部;栓部件36被螺旋彈簧37 (弾性部件)施力而封閉通氣通道35並在被加壓時開放該通氣通道35。所謂本實施方式中的栓部件36的被加壓時,是由後面所述的扣子部件71對栓部件36施加使螺旋彈簧(彈性部件)37收縮的方向上的カ的時候。然後,由第2逆止閥29進行開閉的吸氣通道32包圍空氣排除裝置24的周圍。更為具體來說,在從擠壓變形部15側對內容物擠出容器I』進行平面視的時候,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由形成吸氣通道32的3個以上的貫通孔73B而使周圍被包圍。包圍通氣通道35的周圍的貫通孔73B的數目優選為3個以上,更加優選為Γ10個。對通氣通道35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除了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從隔壁23突設有圓筒狀突起部23Α之外,還在與圓筒狀突起部23Α相同側突設有圓筒狀的外側突起23Β。即,以包圍圓筒狀突起部23Α的方式從隔壁23立起高度低於圓筒狀突起部23Α的外側突起23Β。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圓筒壁部73C被嵌合於由圓筒狀突起部23Α和外側突起23Β形成的環狀的間隙或者環狀的槽。另外,第2逆止閥29的圓筒部29Α以將其內面接觸於圓筒壁部73C的外周面的方式被嵌合,並進ー步從上下被外側突起23Β和開孔壁部73Α夾持。在這些嵌合或者夾持中在各個部件之間保持氣密狀態。在圓筒狀突起部23Α的下側內周面上鑲嵌有保持螺旋彈簧37的彈簧保持壁77。如圖15等所示,隔壁23未被設置於圓筒狀突起部23Α的內側,彈簧保持壁77的下端面在存在有形成於弾性體3與隔壁23之間的膨脹室34的情況下形成該膨脹室34的內面的一部分。在彈簧保持壁77上形成有與螺旋彈簧37匹配的形狀的內部空間即彈簧保持部77A (彈性部件的容納部)和在彈簧保持部77A的下側的多個孔部77B。孔部77B被設有4個,連通彈簧保持部77A和膨脹室34內。在本實施方式中,被栓部件36開閉的通氣通道35由包含孔部77B以及彈簧保持部77A的圓筒狀突起部23A內的空間和/或圓筒狀突起部23A的上部附近空間所構成。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多個貫通孔73B的吸氣通道32通過包圍由圓筒狀突起部23A內的空間構成的通氣通道35,從而使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 —體化。還有,圓筒狀突起部23A的上部的內周面具有以被形成於圓筒狀突起部23A上端部井隨著向上方而使內側變狹窄的方式進行傾斜的傾斜部、與該傾斜部的下端相連接並相對於Z方向大致平行的非傾斜部。另外,空氣排除裝置24具有被連接設置於栓部件36的扣子部件71。如圖15所示,扣子部件71為覆蓋由貫通孔73B內的空間和該空間的上側附近以及下側附近的空間構成的吸氣通道32的蓋體。如圖7、圖8所示,扣子部件71為稍微彎曲的板狀。扣子部件71的外面以在通常的狀態下(扣子部件71以及擠壓變形部15沒有被擠壓的狀態)成為與擠壓變形部15外面相同的截面圓弧形狀的方式進行形成。由此,如圖7所示,容器I』的外觀成為提供了具有一體感的印象的外觀。另外,如圖8所示,扣子部件71的周緣與包圍扣子部件71的擠壓變形部15(頂面部14)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因而空氣能夠通過而水或塵埃等幾乎不能通過。因此,由於扣子部件71的遮蔽而幾乎能夠完全地防止異物進入到圓孔73B內。栓部件36,其下端接觸於螺旋彈簧37並從螺旋彈簧37向上方一直被施力。栓部件36的外面形成有在其中途具有與上述的圓筒狀突起部23A的上部內面上的傾斜部匹配的形狀的斜面36A。如圖8所示,在通常的狀態(扣子部件71沒有被擠壓的狀態)下,栓部 件36的外面的上述斜面36A通過以緊密附著於圓筒狀突起部23A的上部內面上的傾斜部的狀態向上方被施力,從而圓筒狀突起部23A的內部空間在其上端部被閉塞,從而通氣通道35被封閉。但是,如圖15所示,如果抵抗螺旋彈簧37的作用力並將扣子部件71向下方壓的話,則栓部件36的外面從圓筒狀突起部23A的上部內部分離。由此,開放連通容器的外部和膨脹室34內的通氣通道35,膨脹室34的空氣通過通氣通道35而被排放至外部。由此,在結束了內容物的塗布操作之後,能夠以簡單的操作容易地使膨脹了的弾性體3恢復至圖8所表示的原來狀態。由此,塗布操作的重新開始變得容易,另外,能夠容易地防止由於放置膨脹了的狀態的弾性體3而失去弾性體3的彈性復原力。根據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後面所述的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也相同),通過以將液體或者凝膠狀的內容物33填充於容納部2的狀態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使薄片狀的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因此,通過控制使弾性體3膨脹的速度和/或量從而能夠任意地控制被送出的內容物的量和
/或速度。另外,因為由薄片狀弾性體3擠壓內容物33而使之送出,所以與專利文獻I或者2的容器不同,內容物33即使變少也能夠穩定地送出適量的內容物。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能夠使最初為平面狀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膨脹直至成為沿著容納部2的內面形狀的立體形態(稍微塌陷的半球狀的立體形態)。還有,向容納部2的內容物33的容納或者填充可以去掉蓋體7來進行,也可以通過送出通道5而不去掉蓋體7來進行。再有,擠壓變形部15具有橫貫頂部15A的線狀的加強部50、在沿著周緣15B的方向上形成的線狀的薄壁部60。由此,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 』即使不是由經特別選定的材質製作,也容易由擠壓而使擠壓變形部15變形,而且在解除擠壓的時候容易從變形狀態恢復至原來狀態。另外,由薄壁部60的形成位置,能夠調整由I次的擠壓而使弾性體3膨脹的量。另外,內容物擠出容器I』因為薄壁部60被形成為斷續的線狀,所以能夠確保薄壁部60的形成地方的強度。另外,內容物擠出容器I』(後面所述的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也相同)因為以由第2逆止閥29進行開閉的吸氣通道32包圍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 的方式使空氣排除裝置24與第2逆止閥29 —體化,所以與將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設置於頂面部14的不同位置的情況相比較,頂面部14上的擠壓變形部15 (B卩,能夠進行擠壓操作的部分)的面積擴大。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與將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設置於不同位置的情況相比較,在進行擠壓的部位上有自由度且使內容物送出的操作的操作性高。另外,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通過使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 —體化,從而露出於外部的部件被緊湊地集中,從而呈現優異的外觀。再有,在本實施方式中,空氣排除裝置24因為以封閉通氣通道35的方式使施力的螺旋彈簧37被容納於形成通氣通道35的一部分的彈簧保持部77A (弾性部件的容納部)內,所以能夠實現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進ー步的節省空間化。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的空氣排除裝置24具有被連接設置於栓部件36的扣子部件71,且通過用手擠壓該扣子部件71從而栓部件36抵抗螺旋彈簧37的施力並開放通氣通道35。而且,扣子部件71為覆蓋吸氣通道32的上方的蓋體。因此,能夠防止異物混入到吸氣通道32等,能夠提高與擠壓變形部15的外觀上的一體感井能夠提高設計性。另外,因為能夠兼用具有這樣的功能的蓋體和扣子部件,所以從抑制部件個數的觀點出發而優選。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因為使扣子部件71的外面形狀與擠壓變形部15的外面形狀相匹配,所以內容物擠出容器I』的外觀進ー步成為具有一體感的外觀,從而提高了設計性。另外,扣子部件71與擠壓變形部15 (頂面部14)之間的間隙優選為O. 01飛mm,更加優選為O. 05 1mm。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中,加壓單元4具有由擠壓變形部15的變形而內容積減少的加壓室22、被設置於該加壓室22與弾性體3之間的隔壁23,第2逆止閥29的吸氣通道32連通加壓室22內和容器的外部,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連通容器的外部和被形成於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膨脹室34內。即,一體化了的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成為實現了連通容器內的不同空間的2個空氣通道即吸氣通道32與通氣通道35的一體化的嶄新的機構。如以上所述,內容物擠出容器I』因為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以由第2逆止閥29進行開閉的吸氣通道32包圍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的方式被一體化,所以與將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設置於不同位置的情況相比較,頂面部14上的擠壓變形部15的面積大。因為面積大,所以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與將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設置於不同位置的情況相比較,擠壓解除後的擠壓變形部15的弾性復原變得更緩慢,但是通過設置加強部50從而能夠更加加快。即,由加強部50所取得的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變得更大。在第2發明以外的發明中,也可以不設置加強部以及/或者薄壁部。另外,即使是在設置加強部以及/或者薄壁部的情況下,它們的設置方式也能夠適當變更。例如,加強部沒有必要被形成為I根的線狀。圖16 Ca)所表示的擠壓變形部15C的加強部50A由大致垂直的2根線所構成。如果這樣做的話,則可以認為能夠更加容易地使擠壓變形部15C從變形進行恢復。
另外,薄壁部並不限定於如以上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那樣的3個圓弧狀。圖16 (b)所表示的擠壓變形部I 具有被形成為更加細地進行斷續的線狀的薄壁部60B。這樣,薄壁部60B的長度沒有必要為一定,另外,其間隔也沒有必要被形成為一定。另外,例如空氣排除裝置24與第2逆止閥29並不一定需要以吸氣通道32包圍通氣通道35的方式進行一體化。如圖17所表示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A那樣,空氣排除裝置24也可以設置於配設了第2逆止閥29的頂面部14的另一端側。在此情況下,加強部50如果以在平面視中與連結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的直線相交叉的方式進行設置的話,則能夠更加容易地使擠壓變形部從變形進行恢復。接著,根據圖18以及圖19所表示的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對第5以及第6發明進行說明。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也是第f第3發明、第5發明以及第6發明中的任意的實施方式。如圖19、圖21以及圖22所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具備容納內容物33並且具有連通其內外的送出通道5的容納部2、膨脹室34以及加壓單元4,加壓單元4通過將氣體注入膨脹室34從而增加膨脹室34的體積,通過增加膨脹室34的體積從而容納部2內的內容物33通過送出通道5被送出至容納部2外。膨脹室34,其一部分由弾性體3所構成,並且通過由加壓單元4將氣體注入到膨脹室34從而該弾性體3發生變形並増加體積。另外,具備在結束了由加壓單元4對膨脹室34注入氣體的時候使膨脹室34的體積減小的膨脹吸收部。容納部2容納內容物並且在上面具備大致圓形的開ロ部2a,並凹陷成凹狀即半球狀或者部分球狀。弾性體3以覆蓋開ロ部2a的整體的方式被配置於容納部2,並製作成大致圓形的薄片狀。還有,本發明中的容納部也可以是內部的截面積大於開ロ部的面積的容納部。加壓單元4具備ー個面被弾性體3覆蓋的大致圓形的平板狀的隔壁23、拱頂狀的擠壓變形部15、第一逆止閥28。膨脹室34為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的空間。擠壓變形部15由從隔壁23的相反側朝著隔壁23用手進行施加的擠壓カ而發生變形,且通過解除該擠壓而恢復至原來狀態即恢復至擠壓之前的狀態。由該擠壓變形部15的變形而內容積減少的小腔室即加壓室22由擠壓變形部15和隔壁23包圍而形成。而且,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被隔壁23分隔開。在隔壁23上設置有連接膨脹室34和加壓室22的通氣通道31。第一逆止閥28被設置於通氣通道31。該第一逆止閥28隻允許從擠壓變形部15側即從加壓室22朝著膨脹室34通氣,並且實質上不允許膨脹室34的空氣向加壓室22移動。加壓單元4是在擠壓變形部15被擠壓的時候通過通氣通道31將加壓室22的氣體輸送到膨脹室34,由此使膨脹室34的體積增加(由氣體的壓カ而使弾性體3向容納部2側膨脹)的単元。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膨脹室34為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空間,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下,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緊密附著,在兩者之間不存在被稱作為室的那樣的空間。但是,對於本說明書中的膨脹室來說,還包含緊密附著的狀態下的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還有,也可以從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在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存在具有間隙或者規定容積的空間。另外,隔壁23具備用於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使該膨脹室34內的壓 力降低並消除殘壓的壓力緩和部80。該壓カ緩和部80具有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至少一部分向加壓室22側進行移動(位移)的位移部81。以下,對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進行更為具體的說明。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除了將壓カ緩和部80設置於隔壁23之外,具有與第2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I相同的構成。因此,對於第3實施方式,主要對與第2實施方式不相同的點進行說明,對於相同的點,將相同的符號標註於圖18 圖22等從而省略說明。還有,圖擴圖11、圖14、圖15也同樣適用於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隔壁形成部件12在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形成平面視圓形的平面狀的隔壁23。隔壁23氣密性地分隔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在該隔壁23具備壓カ緩和部80。壓カ緩和部80具有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至少中央部81c發生位移的位移部81。如圖22所示,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通過該位移部81的至少一部分、具體來說中央部81a向加壓室22側進行移動,從而減少加壓室22的容積(體積)。其結果,降低了膨脹室34內的壓カ。關於本實施方式中的壓カ緩和部80,如果進行更為具體的說明的話,則如圖19所示,壓カ緩和部80由被形成於隔壁形成部件12的平面視圓形的貫通孔82和以堵塞該貫通孔82的方式進行配設的可撓性部件83所構成。也可以說壓力緩和部80相當於膨脹吸收部。可撓性部件83形成為薄板或薄片狀,具有可撓性並且由非通氣性的材料所構成。可撓性部件83,由熔接、粘結劑等的任意的固定方法而氣密性地將其周緣部83a固定於貫通孔82的周圍。本實施方式中的位移部81為可撓性部件83上的沒有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的中央部分(周緣部83a以外的部分)。位移部81在解除了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至少其中央部81從圖21所表示的擠壓擠壓變形部的狀態下的位置,如圖22所示,向加壓室22側移動。另外,位移部81的移動因為是通過具有可撓性的可撓性部件83發生撓曲而產生的位移,所以本實施方式的位移部81也相當於本發明中的可撓部。如圖19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位移部81在容器10的非使用狀態下,特別是在壓カ差不存在於加壓室22與比隔壁23更靠近弾性體3側的空間之間的情況下,成為大致平面狀,但是如圖21所示,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將加壓室22的空氣送入到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期間,因為加壓室22內的壓カ大於膨脹室34內的壓力,所以位移部81具有朝著弾性體3側突出的凸曲面狀。另ー方面,其後,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擠壓變形部15開始恢復至原來狀態,並且加壓室22內的壓カ急劇下降。因此,加壓室22內的壓カ低於膨脹室34內的壓力,位移 部81如圖22所示變化成朝著加壓室22側(弾性體3的相反側)突出的凸曲面狀的形態。該位移部81的形態變化在擠壓變形部15從圖21所表示的變形狀態到變成圖22所表示的擠壓前的狀態為止的期間發生。該可撓性部件83的形態變化如圖21以及圖22所示與擠壓變形部的形態變化相比較是微小的。本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因為在隔壁23具備具有這樣的構成的壓カ緩和部80,所以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並使內容物33送出之後,如果解除該擠壓的話,則被隔壁23與弾性體3及可撓性部件83包圍的空間的容積(體積)僅瞬間増大位移部81發生變形的份,之後,弾性體3的膨脹停止,弾性體3由於縮小而向隔壁23側僅移動一點點,並且膨脹室34的容積(體積)減小。因此,隔壁23和弾性體3之間的膨脹室34內的空氣壓急劇下降,同時,使弾性體33向膨脹的方向進行作用的加壓カ(擠壓弾性體的力)也急劇降低。因此,與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大致同時地,弾性體3的膨脹停止,內容物33的送出也與此大致同時地停止。還有,在此所謂的膨脹室34的容積(體積),是指包含隔壁23的內面的平面與弾性體3的內面所成的空間的容積(體積),由弾性體3的位移而直接發生變動,但是由位移部81的位移而不會直接發生變動。這樣,根據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通過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從而能夠早期地停止內容物33的送出。另外,通過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從而能夠迅速地送出容器10內的內容物33。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而且以根據其意向的應答速度沒有不協調感地進行內容物33的送出以及送出的停止。從早期地停止內容物的送出的觀點出發,位移部81的面積,換言之,可撓性部件83的可變形部分的面積(在本實施方式中與貫通孔82的面積相同)優選為隔壁23的全面積(也包含貫通孔82部分的面積)的O. 4 50%,特別優選為f 25%。在此,位移部81的面積是如圖19所示將位移部和/或隔壁成平面狀而進行測定的面積,或者是在與隔壁23相垂直的方向上投影各部的平面積。另外,由位移部81的形態變化而引起的膨脹室34內的容積的最大變化量(假定彈性體3不發生任何變形而求得的值)優選為容納部2的容積(不會由弾性體3的位置而發生變化的值)的10%以下。另外,位移部81並不一定需要是具有弾性的弾性體,優選較隔壁23上的位移部81以外的部分柔軟。作為使位移部81柔軟的方法,有(I)使用較隔壁23的其它部分的形成材料更柔軟的材料作為形成位移部81的可撓性部件83的形成材料的方法;(2)使位移部81或者形成位移部81的可撓性部件83的厚度較隔壁23的其它部分的厚度薄的方法;或者(3 )組合這些方法的方法等。作為(I)的方法,例如有使可撓性部件83為聚こ烯制、使隔壁23的其它部分為聚丙烯制的方法等。作為(2)的方法,例如有使位移部81或者形成位移部81的可撓性部件83的厚度為隔壁23的其它部分的厚度的1/5 1/100的方法。位移部81或者形成位移部81的可撓性部件83的厚度只要是能夠形成位移部的話,則沒有特別的限制,如果表示由合成樹脂形成的情況下的ー個例子的話,則為O. r2mm左右。第3實施方式中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也以接近於隔壁23並沿著該隔壁23的方式進行配設。另外,薄片狀的弾性體3將其周緣部夾於隔壁形成部件12與弾性體固定部件13之間來進行固定。薄片狀的弾性體3除了所述周緣部之外不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因此,能夠由被加壓單元4輸送的空氣的壓力(空氣壓),如圖21所示,向容納部2側膨脹。在第3實施方式中的送出通道5上也以與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可自由裝卸地固定有噴嘴部件26參照圖13以及圖14)。注入以及送出部51在內部具有流體的流路,在安裝有噴嘴部件26的狀態下,開放該流路,在沒有安裝噴嘴部件26的狀態下,封閉該流路。
對於第3實施方式中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的構成、噴嘴部件26的構成、相對於注入以及送出部51的噴嘴部件的固定方法、內容物33向容納部2的容納或者填充方法等來說,也適用第2實施方式中的說明。根據第3實施方式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0,因為在隔壁23具備上述的構成的壓カ緩和部80,所以與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大致同時地,弾性體3的膨脹停止,內容物33的送出也與此大致同時地停止。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而且沒有不協調感地進行內容物33的由弾性體3的擠壓進行的送出以及送出的停止。而且,通過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即,僅通過將施加於擠壓變形部15的カ減弱到擠壓變形部15開始向原來狀態恢復的程度,從而能夠進行該內容物33的送出的停止。因此,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由弾性體3的擠壓進行的送出以及送出的停止。第5發明以及第6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作為粘度相對高的液體的擠出容器是適宜的。第5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適當變更。例如,取代如上述的第3實施方式中的那樣將可撓性部件83直接接合於隔壁形成部件12的貫通孔82的周圍,也可以通過支撐其周緣部的支撐體將可撓性部件83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具體來說,也可以如圖23所表示的實施方式那樣將可撓性部件83的周圍固定於框狀的支撐體84的內周面的槽內,並且將該支撐體84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的貫通孔82的周圍。另外,本發明中的壓カ緩和部(膨脹吸收部)也可以設置具備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其整體向加壓室22側進行位移的可動部件85的部件。圖24所表示的實施方式的壓カ緩和部80A上的可動部件85具有圓板的周圍結合於圓筒體的軸長方向中央部的內面的形態。可動部件85由非通氣性的材料所構成,以被容納於在底部具有貫通孔的有底圓筒狀的保持體86內的狀態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的貫通孔82。保持體86的上端被具有貫通孔的蓋體87封閉,可動部件85從保持體86內不露出。在可動部件85的外周面與保持體86的內周面的界面上介有提高氣密性的油剤。在設置這樣的壓力緩和部80A的情況下,如果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後解除該擠壓的話,則可動部件85也向加壓室22側發生位移,並且被形成於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膨脹室34 (參照圖22)內的壓カ急劇降低。因此,能夠與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大致同時地停止內容物33的送出。本發明中的位移部和/或可撓部也可以是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並將加壓室22的空氣送入到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期間,成為平面狀,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向加壓室22側變化成凸的凸曲面狀的形態的部件。作為本發明中的位移部,也可以使用如圖25所表示的那樣的波紋狀的弾性體88。S卩,能夠使用封閉了一端的波紋狀的弾性體來構成壓力緩和部(膨脹吸收部)。更為具體地說明的話,則第5發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中壓カ緩和部80如圖25所示具備被形成於隔壁形成部件12 (隔壁23)的平面視圓形的貫通孔82、以堵塞該貫通孔82的方式被配設於隔壁23的擠壓變形部15側的波紋狀弾性體88。波紋狀弾性體88由具有弾性並且非通氣性的材料、例如聚こ烯等的聚烯烴樹脂所構成。由熔接、粘結劑等的任意的固定方法將波紋狀弾性體88的未被堵塞的一端88a氣密性地固定於貫通孔82的周圍。 本實施方式中的位移部81B是波紋狀弾性體88的被封閉的ー側(具體來說,被封閉的端部)88b。位移部81B在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時候從擠壓圖26所表示的擠壓變形部15的狀態下的位置如圖27所示向加壓室22側(弾性體3的相反側)移動。另外,位移部81B的移動因為是由于波紋狀的弾性體88的波紋部88c發生撓曲而產生的位移,所以本實施方式的波紋部88c也相當於本發明中的可撓部。另外,在上述的容器I』、10中,通過包含多個貫通孔73B的吸氣通道32包圍由圓筒狀突起部23A內的空間構成的通氣通道35,從而使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 —體化,但是替代此,也能夠製成將構成吸氣通道的孔作為一個環狀的孔並由該孔而使空氣排除裝置24的通氣通道35被包圍的形態。另外,如圖24所示,也可以將空氣排除裝置24和第2逆止閥29分別設置於頂面部14上的不同的地方。另外,擠壓變形部15的加強部50以及薄壁部60,也能夠省略任意一者或者兩者。接著,參照圖28 圖37,對第7以及第8發明進行說明。在本發明(第7發明)的液體的注入方法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如圖34所示,將從氣溶膠容器90吐出的液體33A注入到具備能夠從外部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33的量的液體容納部2B的容器1B。另外,在注入由氣溶膠容器90進行注入的液體33A之前,由任意的方法將粘度低於該液體33A的第2液體33B注入到液體容納部2B。本發明(第8發明)的容器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容器IB如圖34所示是由氣溶膠容器90將液體33A注入到內部的容器,並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33A、33B的量的液體容納部2B。在圖34中,符號98是被設置於由透明的塑料構成的容器主體6的、用於能夠正確地測量液體33A以及/或者33B的量的刻度。另外,如圖33所示,在液體容納部2B上設置有在由氣溶膠容器90注入液體33A的時候能夠排放該液體容納部2B內的空氣93的排氣通道94。排氣通道94以由液體33A的注入而增大液體容納部2B內的氣壓,該正壓狀態在液體33A的注入中被維持並且使液體容納部2B內的液體33不漏出至外部的方式形成。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IB如圖29所示具備具有凹曲面狀的內面的容器主體6、可自由裝卸地被安裝於容器主體6的蓋體7。容器主體6在上端部的內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8,蓋體7在下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螺接用凸條9。容器主體6和蓋體7通過螺接用凸條8以及螺接用凸條9而被可自由裝卸地螺接。蓋體7具有頂面部形成部件11、隔壁形成部件12、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及弾性體固定部件13。頂面部形成部件11形成向容器IB外成為凸的凸曲面狀的頂面部14。頂面部14,其整體或者一部分形成由手擠壓而容易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5。即,擠壓變形部15具有凸曲面狀的形狀。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周緣部朝著擠壓變形部15的凸曲面的突出(膨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垂直設置有筒狀連接部17,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設置有上下延伸的ー對筒狀連接部18,19。通過使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筒狀連接部17和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向上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8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7a和螺接用凸條18a而螺接,從而頂面部形成部件11和隔壁形成部件12被氣密性地連接而一體化。另外,通過如以上所述進行連接,從而在頂面部形成部件11與隔壁形成部件12之間形成加壓室 22。隔壁形成部件12在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形成平面視圓形的平板狀的隔壁23。隔壁23氣密性地分隔加壓室22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隔壁23如圖35所示即使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實質上也不發生變形。薄片狀的弾性體3以接近於隔壁23並沿著該隔壁23的方式進行配設。換言之,隔壁23,一個面被弾性體3覆蓋。薄片狀的弾性體3將其周緣部夾於隔壁形成部件12與彈性體固定部件13之間來進行固定。薄片狀的弾性體3除了所述周緣部之外未被固定於隔壁形成部件12,因此,由被加壓單元4輸送的空氣的壓力(空氣壓),如圖35所示,向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膨脹。通過使在隔壁形成部件12的周緣部朝下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19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經由分別設置在其上的螺接用凸條19a,13a而螺接,由此,使隔壁形成部件12和弾性體固定部件13 —體化。弾性體固定部件13形成為筒狀,其內周面形成與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相連接的凹曲面。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由弾性體固定部件13的內周面以及容器主體6的凹曲面狀的內面所形成。在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的一部分,更為具體來說在位於後面所述的空氣排除裝置24的正下方的部分,將注入以及送出通道5的液體容納部2B側的開ロ部25開ロ成圓形或橢圓形狀。容器IB如圖28所示具備由容器主體6以及蓋體7構成的把持部10B、從容器主體6的外周部分突出並在內部具有流體的流路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把持部IOB如圖28所示具有扁平橢圓體狀的大致形狀。把持部IOB為在送出容器IB的內容物33的時候使用者進行把持的部分。把持部IOB的把持方式優選將拇指碰到頂面部14並將把持部IOB夾於該拇指與其它幾根手指之間來進行把持。容器IB中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如圖30所示具有與第2實施方式的容器I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相同的構成。注入以及送出部51在不安裝噴嘴部件26的狀態下或者在不推壓氣溶膠容器90或泵式容器的液體注入用的噴嘴的狀態下,閥部件55緊密附著於閥輪廓體56的閥接觸部56a,從而切斷開ロ部25與開ロ部27之間的流路。相對於此,在安裝噴嘴部件26的時候,噴嘴部件26的筒狀連接部26b擠壓噴嘴連接部件57,噴嘴連接部件57以及與其結合的閥部件55反抗螺旋彈簧54的作用力從而向容器主體6側擠入。由此,開ロ部25與開ロ部27之間成為連通狀態,且成為從開ロ部25到噴嘴部件內的內容物送出用的開ロ部27』為止的內容物33的送出通道5被開放的狀態。還有,通過將噴嘴部件26覆蓋於閥輪廓體56並加以扭轉,從而使被設置於閥輪廓體56的外周部的凸部56b與被設置於噴嘴部件26的鎖住用的槽或者開ロ部26c相卡合,並穩定地維持與閥輪廓體55的結合狀態以及從開ロ部25到開ロ部27』的流路。噴嘴部件26是在送出容器IB內的內容物33的時候所使用的部件,如圖34所示,在將液體33A,33B注入到容器IB內的時候從注入以及送出部51 (更為具體來說,閥輪廓體56)卸除噴嘴部件26。噴嘴部件26通過其更換從而能夠替換從容器主體側的開ロ部25到內容物送出用的開ロ部27』為止的通道的長度或直徑。另外,能夠更換成噴嘴前端側的開ロ部27』的尺 寸等不相同的噴嘴部件,或者能夠從在周圍附有刷毛26a的附有刷子的噴嘴部件更換成沒有這樣的刷毛26a的噴嘴部件。附有刷毛26a的附有刷子的噴嘴部件26適用於將染髮劑或頭髮化妝品等的護髮劑、護膚劑等塗布於頭髮或頭皮、除此之外的部分的皮膚等。還有,圖28中的符號26e是指區分鉤,用於分開頭髮。另外,也可以直接將噴嘴部件26不可裝卸或者可自由裝卸地固定於形成容器主體6的底面部21的部件,從而形成送出通道5。在將液體33A,33B注入到容器IB的時候,用後面所述的泵式的注入器或者氣溶膠容器的噴嘴部件91,擠壓噴嘴連接部件57。在此情況下,噴嘴連接部件57以及與其相結合的閥部件55也向容器主體6側擠入。由此,開ロ部25與成為注入ロ的開ロ部27之間變成連通狀態。對將雙組分染髮劑的第I劑以及第2劑填充於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的方法的優選的ー個例子進行說明。首先,由沒有圖示的泵式的注入器將作為液體33B的雙組分染髮劑的第2劑注入到容器1B。作為泵式的注入器,例如能夠使用具有推碰到容器IB的上述的噴嘴連接部件57的噴嘴部件,在將噴嘴連接部件57推碰到噴嘴部件的狀態下,通過實施規定的操作從而使內部的內容物吐出的泵式的容器。作為用於使內容物吐出的規定操作,可以列舉杆的上下移動或者前後移動、按壓按鈕等的按壓部的按壓的重複等。如以上所述通過目視觀察液體33B的液面的位置處於刻度98的哪個位置從而測量出注入到容器IB的液體容納部2B內的該液體33B的量。但是,在沒有刻度的情況下,也可以僅把握大概的量。接著,如圖34所示,使容器IB的注入以及送出部51朝下方並由氣溶膠容器90將作為液體33A的粘度大於第2劑的雙組分染髮劑的第I劑注入到容器的內部。具體來說,通過將容器IB的上述的噴嘴連接部件57推碰到氣溶膠容器90的噴嘴部件91並壓低該噴嘴部件91,從而將氣溶膠容器90內的液體33A注入到容器IB的液體容納部2B內。在本發明的液體注入方法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將能夠排放液體容納部2B內的空氣93的排氣通道94設置於容器IB的該液體容納部2B,通過排氣通道94,在由該排氣通道抑制用氣溶膠容器90注入液體33A的時候的該液體容納部2B內的壓カ的過度上升的狀態下,由該氣溶膠容器進行該液體33A的注入。對於粘度高的液體的注入來說,優選使用氣溶膠容器90特別是優選使用氣壓高的氣溶膠容器來注入液體,但是在從氣溶膠容器90將液體33A注入到除了成為注入ロ的開ロ部27之外完全被封閉的容器的情況下,會產生容器IB的破損、破裂或者螺紋錯位的問題。相對於此,在由排氣通道抑制液體容納部2B內的壓カ的過度上升的狀態下,通過由氣溶膠容器進行液體33A的注入從而能夠防止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作為排氣通道94設置有大截面的排氣通道的情況下,在由氣溶膠容器將高粘度的液體33A注入到容器IB的時候,容易產生該液體33A貫通先注入的液體33B的液面而隆起的現象。如果發生這樣的現象的話,則ー邊觀察液體33B的液面或者液體33B和液體33A的混合液的液面一邊確認液體33A的注入量變得困難,因而不能夠通過觀察液面來知曉液體33B的量。
因此,在本發明的液體注入方法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作為排氣通道94形成為從相對微小的壓カ到規定壓カ為止不通氣的通道,在使因由氣溶膠容器90注入液體33A而產生的液體容納部2B內的正壓狀態持續到該液體33A的注入結束為止的狀態下,由氣溶膠容器90進行該液體33A的注入。S卩,在由氣溶膠容器90注入液體33A的時候,由液體33A的注入而壓縮容器IB內的空氣93,在由被壓縮的空氣93將規定壓カ施加於液面或者所注入的液體的狀態下進行該液體33A的注入。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液體33A貫通先注入的液體33B的液面而隆起的現象。在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的液體容納部2B設置有能夠進行這樣的注入的排氣通道94。S卩,容器IB設置有如圖34所示在由氣溶膠容器將液體33A注入到液體容納部2B的時候如圖33所示能夠排放液體容納部2B內的空氣93的排氣通道94,該排氣通道94以通過由氣溶膠容器進行的液體33A的注入而增大液體容納部2B內的氣壓並且在液體的注入中維持該正壓狀態的方式進行形成。另外,該排氣通道94以不使液體容納部2B內的液體33A, 33B漏出至外部的方式進行形成。對於容器IB中的排氣通道94,如果更為具體地說明的話,則如圖33所示,將通過螺接容器主體6和蓋體7而緊密附著以提高密閉性的環狀密封部95,96形成於容器IB中的容器主體6以及蓋體7,如圖31以及圖32所示,將用於形成排氣通道94的凹部95a形成於容器主體6側的環狀密封部95的周向的一部分。而且,由該凹部95a,形成排氣通道94的一部分。即,由凹部95a的存在而在環狀密封部95,96彼此之間產生間隙或者緊密附著的程度低於其它部分的部分,該間隙或者該部分構成排氣通道94的一部分。用於產生排氣通道94的凹部95a在圖示例中被形成於容器主體6側的環狀密封部95的上端部,但是替代其,也可以形成於環狀密封部95的外面側,另外,替代容器主體6側的環狀密封部95,也可以形成於蓋體7側的環狀密封部96的上端部或內面側。另外,用於產生排氣通道94的凹部95a可以在容器主體6的周向上只形成ー個,也可以形成多個。圖37中,表示了形成多個凹部95a的ー個例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中,排氣通道94如圖33所示在容器主體6與蓋體7的螺接部上通過被形成於容器主體6與蓋體7之間的微小的間隙99連通液體容納部2B內和容器外。因此,液體33即使從液體容納部2B漏出至該間隙99內,也能夠防止該液體33直接向容器IB外漏出。特別是排氣通道94如果通過容器主體6上的具有螺接用凸條8的面與蓋體7上的具有螺接用凸條9的面之間的微小的空間97而連通液體容納部2B內和容器外的話,則由於大致沿著周向延伸成螺旋狀的螺接用凸條8,9的存在而更加可靠地防止了液體向容器IB外漏出。而且,在容器的使用後,能夠將容器主體6和蓋體7分開來進行清洗,並且能夠容易地除去進入到該空間97內的液體。液體容納部,其深度優選為小於在深度方向中央部的該液體容納部的直徑。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通過用手拿住容器IB並加以搖動從而能夠混合按順序注入到內部的液體33B和33A。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15,並且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和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 送出液體容納部2B內的液體33。更為具體來說,容器IB如圖29所示在液體容納部2B中的容器主體6的相對部配設有薄片狀的弾性體3,通過由加壓單元4向該弾性體3輸送氣體並由該氣體的壓カ使彈性體3朝著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21膨脹,從而能夠通過從開ロ部25直至噴嘴部件側的開ロ部27』的流路將液體容納部2B內的內容物33送出至外部。在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中,使弾性體3膨脹的氣體為空氣(含有氧和氮的混合氣體)。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中的加壓單元4除了上述的擠壓變形部15、加壓室22以及隔壁23之外還具有第I逆止閥28以及第2逆止閥29。第I逆止閥28被設置於形成於隔壁23的通氣通道31,如圖35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開放通氣通道31,朝著弾性體3輸送空氣室22內的空氣。另ー方面,如圖36所示,如果解除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的話,則由第I逆止閥28封閉通氣通道31,由此,阻止了使弾性體3膨脹的空氣逆流到加壓室22。第2逆止閥29被設置於形成於頂面部形成部件11的吸氣通道32上,如圖35所示,在用手擠壓擠壓變形部15而使之變形的時候,封閉吸氣通道32。另ー方面,在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之後如果解除該擠壓的話,則如圖36所示擠壓變形部15由於其復原弾性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第2逆止閥29開放吸氣通道32,容器IB外的空氣流入到加壓室22內。擠壓變形部15設置有厚度大於其它部分的加強部50和厚度小於其他部分的薄壁部60,由此,能夠以小的力使擠壓變形部15變形並且也能夠提高從變形狀態恢復到原來狀態的恢復性。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具備在擠出內容物33之後使滯留於膨脹室34的空氣逃逸到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24。本實施方式中的膨脹室34為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空間,在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下,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緊密附著,在兩者之間不存在被稱作為室的那樣的空間。但是,對於本說明書中的膨脹室來說,還包含緊密附著的狀態下的隔壁23與薄片狀的弾性體3之間。還有,從擠壓擠壓變形部15之前的初始狀態,也可以在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存在具有間隙或者規定容積的空間。空氣排除裝置24具有由螺旋彈簧37 (弾性部件)而被施力的栓部件36,通常,切斷連接隔壁23與弾性體3之間的膨脹室34和容器外的通氣通道35,但是通過擠壓結合於栓部件36的扣子部件71從而能夠開放該通氣通道35。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容器1B,在將液狀或者凝膠狀的內容物33填充於液體容納部2B的狀態下,通過重複擠壓變形部15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使薄片狀的弾性體3逐漸地向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側膨脹。因此,通過適當控制使弾性體3膨脹的速度和/或量從而能夠任意地控制被送出的內容物的量和/或速度。另外,因為由弾性體3擠壓內容物33而使其送出,所以與專利文獻I的容器不同,即使內容物33變少也能夠穩定地送出適量的內容物。還有,本實施方式的容器IB能夠使最初為平面狀的薄片狀的弾性體3膨脹直至成為沿著液體容納部2B的凹曲面狀的內面41的立體形態(稍微塌陷的半球狀的立體形態)為止。用氣溶膠容器進行注入的液體(第I劑)的粘度優選為1000(T200000mPa · S。另夕卜,在用氣溶膠容器進行注入的液體的注入之前進行注入的第2液體(第2劑等)的粘度低 於用氣溶膠容器進行注入的液體,優選為5(T5000mPa · S。第7發明以及第8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例如,也可以在用氣溶膠容器進行注入的液體的注入之前不將其他的液體注入到容器IB的液體容納部2B中。另外,排氣通道94也可以設置於容器主體6的周向上的其他部分。另外,也可以取代以透明的塑料形成容器主體6的整體而使容器成為僅使其一部分透明並從該一部分能夠看得到液面。另外,刻度除了數字和線的組合之外也可以只是線或者只是數字。另外,也可以沒有刻度。對內容物擠出容器1,I』,1A, 10及容器IB的各部分的材料進行說明。作為擠壓變形部15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等的聚烯烴類熱塑性樹脂、或者熱塑性弾性體等,但是從由手擠壓而能夠容易地發生變形的觀點出發或者從以由擠壓的解除而自然恢復至原來狀態的觀點出發,優選為聚丙烯。作為熱塑性弾性體,可以列舉苯こ烯類弾性體、聚烯烴類弾性體、聚酯類弾性體、聚醯胺類弾性體等。另外,擠壓變形部15從在變形後自然恢復至原來狀態的觀點出發,優選為曲率半徑為50mnTl00mm的截面圓弧狀的凸曲面狀。另外,弾性體3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列舉こ烯-丙烯-ニ烯烴橡膠(EPDM)、矽橡膠、天然橡膠等的橡膠、聚氨酯等的凝膠體。弾性體3的形成材料從耐久性、耐內容物性的觀點出發優選EPDM。作為第3實施方式中的可撓性部件8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合成樹脂制的薄片或者薄板、橡膠製薄片、金屬制的薄板等,但是並不限制於這些。另外,各個實施方式中的隔壁形成部件12、彈性體固定部件13、容器主體6的形成材料優選為熱塑性樹脂、熱固化性樹脂等的合成樹脂,但是並不限制於這些。另外,也可以由金屬或者其他材料形成各個部件的一部分。本發明(第f第8)並不限制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另外,擠壓變形部15的加強部50以及薄壁部60,也可以省略任意一者或者兩者。另外,作為加壓単元,也可以將波紋狀的泵機構設置於頂面部14。另外,作為第I逆止閥以及/或者第2逆止閥,可以使用各種公知的逆止閥,例如,也可以使用旋啟式逆止閥、球式逆止閥、彈簧碟片式逆止閥等。
另外,在上述的各個實施方式的容器中,使弾性體膨脹的氣體為空氣(包含氧和氮的混合氣體),但是本發明中的氣體也可以是空氣以外的氣體。產業上的利用性根據本發明(第I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即使內容物的殘量變少也能夠穩定地送出適量的內容物。本發明(第2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在由擠壓發生的變形性以及從變形狀態的恢復性方面表現優異,井能夠順暢地進行使內容物送出的操作。本發明(第3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能夠在寬的範圍內進行用於使內容物送出的擠壓操作,並具有高的操作性。
本發明(第4發明)的吸排氣一體型閥裝置能夠使具有逆止閥的多個吸氣孔和排氣通道接近配置,並且是緊湊小型的。根據本發明(第5發明、第6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在解除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能夠相對早地停止內容物的送出,且使用者能夠容易而且沒有不協調感地進行內容物的送出以及送出的停止。根據本發明(第7發明)的液體的注入方法,即使是在由氣溶膠容器注入高粘度的液體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視覺辨認該液體的量。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容器(第8發明),即使由氣溶膠容器將高粘度的液體注入到內部,該液體也難以以山脊狀隆起,並能夠由目視而相對正確地把握注入到內部的液體的量。
權利要求
1.一種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 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 以覆蓋該容納部的開口部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彈性體; 由氣體的壓力使該彈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 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彈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凹狀的容納部具有大致圓形的開口部和凹曲面狀的底面,該容納部的深度小於在該容納部的深度方向中央部的直徑。
3.如權利要求I或者2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加壓單元以通過重複由手進行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使所述彈性體膨脹的方式構成。
4.如權利要求廣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加壓單元具備 凸曲面狀的擠壓變形部,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 平板狀的隔壁,被配置於該擠壓變形部與所述彈性體之間; 加壓室,被形成於所述擠壓變形部與所述隔壁之間,並且由該擠壓變形部的變形而減小內容積; 第I逆止閥,在擠壓該擠壓變形部的時候開放將所述加壓室內的空氣送至所述彈性體與所述隔壁之間的通氣通道;以及 第2逆止閥,在解除該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開放將外部氣體吸入到所述加壓室內的吸氣通道。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逆止閥被設置於所述隔壁。
6.如權利要求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以使所述容納部的內面的立體形狀與使所述彈性體膨脹至規定大小的時候的該彈性體的立體形狀相一致的方式形成。
7.如權利要求廣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彈性體以通過使厚度不均勻從而使離所述送出通道遠的部位較接近於該送出通道的部位更早地膨脹的方式構成。
8.如權利要求廣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有容器主體和可自由裝卸地被固定於該容器主體的蓋體,將染髮劑容納於所述容納部內,且用於該染髮劑的對於頭髮的塗布。
9.一種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 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 被配置於該容納部的薄片狀的彈性體; 由氣體的壓力使該彈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 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彈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所述加壓單元具有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且以能夠通過擠壓該擠壓變形部而使其變形從而使所述彈性體膨脹的方式構成,所述擠壓變形部朝著容器外被形成為凸曲面狀,並具有橫貫該擠壓變形部的頂部的線狀的加強部、以及在沿著該擠壓變形部的周緣的方向上形成的線狀的薄壁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加壓單元以通過重複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使所述彈性體膨脹的方式構成。
11.如權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薄壁部被形成為斷續的線狀。
12.—種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 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 被配置於該容納部的薄片狀的彈性體;由空氣壓使該彈性體向所述容納部側膨脹的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彈性體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所述加壓單元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以及在解除該擠壓的時候開放吸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通道的逆止閥,且以通過重複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將空氣送入到由所述彈性體構成其一部分的膨脹室內,由此能夠逐漸地使所述彈性體膨脹的方式構成, 具備使所述膨脹室內的空氣排放至外部的空氣排除裝置, 所述空氣排除裝置具備彈性部件、栓部件、以及通過該彈性部件的容納部連通所述膨脹室和容器的外部的通氣通道, 所述栓部件被所述彈性部件施力而封閉該通氣通道,且在被加壓時開放該通氣通道, 由所述逆止閥開閉的所述吸氣通道包圍所述空氣排除裝置的周圍。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空氣排除裝置具有被連接設置於所述栓部件的扣子部件,通過用手擠壓該扣子部件從而所述栓部件抵抗所述彈性部件的施力並開放所述通氣通道。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扣子部件覆蓋所述吸氣通道的上方。
15.如權利要求12 1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加壓單元具有由所述擠壓變形部的變形而內容積減小的加壓室、以及被設置於該加壓室與所述彈性體之間的隔壁, 由所述逆止閥開閉的所述吸氣通道連通所述加壓室內和容器外, 所述空氣排除裝置的所述通氣通道連通容器的外部和被形成於所述隔壁與所述彈性體之間的所述膨脹室內。
16.一種吸排氣一體型閥裝置,其特徵在於 具備 具有逆止閥的吸氣孔; 排氣通道,周圍被多個所述吸氣孔包圍,並由被彈性部件施力的栓部件的位移而進行開閉, 所述彈性部件的容納部構成所述排氣通道的一部分。
17.一種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容納內容物並且具有連通其內外的送出通道的容納部、膨脹室以及加壓單元,力口壓單元通過將氣體注入到膨脹室從而增加膨脹室的體積,通過增加膨脹室的體積從而容納部內的內容物通過所述送出通道被送出至容納部外, 所述膨脹室為其至少一部分由彈性體所構成並且通過由所述加壓單元將氣體注入到膨脹室從而使該彈性體發生變形並增加體積的膨脹室, 具備在結束由所述加壓單元將氣體注入到所述膨脹室的時候使膨脹室的體積減小的膨脹吸收部。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容納部在上面具備開口並且凹陷,所述膨脹室由以覆蓋該開口整體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所述彈性體以及隔壁所構成, 所述加壓單元具備由隔壁和擠壓變形部構成的加壓室、僅允許從加壓室向膨脹室通氣的第一逆止閥、僅允許外部氣體流入到加壓室的第二逆止閥, 在所述隔壁具有在解除了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朝著所述彈性體的相反側位移的位移部。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位移部為在解除了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至少中央部向所述加壓室側位移的可撓部。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可撓部在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中朝著所述彈性體側變形成凸,在解除該擠壓的時候朝著所述加壓室側變形成凸。
21.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位移部在施加所述擠壓的時候向所述彈性體移動,且在解除了所述擠壓變形部的擠壓的時候向彈性體的相反側移動。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位移部以包圍設置於所述隔壁的孔的方式被設置于波紋狀的彈性體,且該彈性體被配設於所述擠壓變形部側。
23.一種內容物擠出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容納內容物並具有上面開口的凹陷的容納部、以覆蓋該開口整體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彈性體、加壓單元、以及連通所述容納部的內外的送出通道, 所述加壓單元具備 隔壁,所述彈性體覆蓋一個面; 擠壓變形部,被設置於該隔壁的與所述彈性體為相反的一側,並由來自隔壁的相反側的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到原來狀態;以及逆止閥,僅允許從該擠壓變形部側朝著彈性體側通氣, 在所述隔壁具有在解除了所述擠壓的時候朝著所述彈性體的相反側位移的位移部。
24.—種液體的注入方法,其特徵在於是將從氣溶膠容器吐出的液體注入到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的量的液體容納部的容器的液體的注入方法, 將能夠排出該液體容納部內的空氣的微小的排氣通道設置於所述液體容納部,由該排氣通道抑制該液體容納部內的壓力的過度上升,並且在使由液體的注入而產生的該液體容納部內的正壓狀態持續到注入結束為止的狀態下,由所述氣溶膠容器進行該液體的注入。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液體的注入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由所述氣溶膠容器注入的所述液體的注入之前,由任意的方法將粘度低於該液體的第2液體注入到所述液體容納部。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液體的注入方法,其特徵在於 由所述氣溶膠容器注入的所述液體為雙組分染髮劑的含有鹼劑的第I劑,所述第2液體為雙組分染髮劑的含有過氧化氫的第2劑。
27.—種容器,其特徵在於 是由氣溶膠容器將液體注入到內部的容器, 具備從外部能夠視覺辨認所注入的液體的量的液體容納部, 將在液體的注入時能夠排出該液體容納部內的空氣的排氣通道設置於所述液體容納部,所述排氣通道以由所述液體的注入而增大所述液體容納部內的氣壓,在液體的注入中維持其正壓狀態,並且使該液體容納部內的液體不漏出至外部的方式形成。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液體容納部由容器主體與蓋體的螺接而形成,所述排氣通道通過由所述螺接而被形成於所述容器主體與所述蓋體之間的微小的間隙,連通所述液體容納部內和容器外。
29.如權利要求27或者28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 所述液體容納部由容器主體與蓋體的螺接而形成,該容器主體以及該蓋體具備通過螺接該容器主體和該蓋體而緊密附著的環狀密封部,在所述容器主體的環狀密封部以及/或者所述蓋體的環狀密封部的一部分形成有連通所述液體容納部內和所述容器主體以及所述蓋體的具有螺接用凸條的面彼此之間的空間的凹部,由該凹部形成所述排氣通道的一部分。
30.如權利要求27 29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由手擠壓而發生變形且由該擠壓的解除而恢復至原來狀態的擠壓變形部,並以通過重複該擠壓變形部的擠壓以及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送出所述液體容納部內的液體的方式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內容物擠出容器(1)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凹狀的容納部(2)、以覆蓋該容納部(2)的開口部的方式配置的薄片狀的彈性體(3)、由氣體的壓力使該彈性體(3)向所述容納部(2)側膨脹的加壓單元(4)、連通所述容納部(2)的內外並將由所述彈性體(3)擠壓的內容物送出至外部的送出通道(5)。加壓單元(4)優選使用通過重複由手進行的擠壓以及其解除從而能夠逐漸地使彈性體(3)膨脹的單元。
文檔編號B65D83/00GK102834333SQ20118001744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日
發明者山田孝, 稻川義則 申請人:花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