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什麼特產最有名的(走遍內蒙古看看內蒙古有哪些特產)
2023-07-01 09:03:16 4
內蒙古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全區境內生長著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600多種,其中羅布麻、蘆葦等70多種纖維植物是造紙、制繩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榛子、山杏、文冠果、紅豆等是良好油料植物和製酒野果;柞樹的橡子、沙棗等50多種植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以加工成麵粉、粉條、糖稀、糖色等。內蒙古還是中國中草藥生產的基地之一。內蒙古草原和大興安嶺森林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鳥獸資源很豐富。鳥類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首推雁鴨類和雉雞類,肉蛋可食,羽毛可做成多種羽絨製品。其中榛雞,又名飛龍,肉味鮮美,封建時代是御膳珍品,盛產於大興安嶺,年狩獵量可達3萬隻以上。獸類中紫貂,是毛皮獸的佼佼者,分布於大興安嶺,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蹄類動物最有代表性的是馬鹿和駝鹿,肉可食用,皮可製革,鹿鞭、鹿筋均可入藥。犴鼻、熊掌、鹿尾被譽為大興安嶺佳餚中的三大珍品。內蒙古又是牛、羊、駝、馬之鄉,盛產駝峰、駝掌、牛鞭、牛黃、馬寶。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山羊絨,被譽為纖維寶石。還有黃河美鯉、河套蜜瓜、中華麥飯石、珍稀名貴的巴林彩石等,都是內蒙古著名的特產。現在將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產介紹給假期外出旅遊的朋友們,作為購物指南,也作為一種知識。
髮菜:一種野生藻類植物。俗稱地毛。黑色,形狀細長如人發。營養豐富,是名貴的副食品,亦有醫療作用。內蒙古髮菜產量大,質量聞名,產地主要有中西部地區的蘇尼特左旗、四子王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鑲黃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達拉特旗、鄂託克旗、準格爾旗、烏審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每年全區收購量在2.5-3萬公斤,高年份達6.5萬公斤之多。
蕨菜:屬羊齒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長,匍匐地上、又叫龍頭菜,野雞膀子等。春季生出嫩葉,捲曲如拳,有黃色羽狀複葉。嫩葉及莖可供食用。鹽漬蕨菜經脫水後,可單獨食用,或與木耳、蘑菇、黃花菜混合配製成什錦名菜,乾鮮蕨菜還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全區各盟都產蕨菜。主要產地為赤峰市和興安、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盟,全每年出口鹽漬蕨菜數百噸。
黑木耳:又名雲耳。擔子菌綱,木耳科。子實體略呈耳形,褐色。生於枯死的樹幹上。黑木耳是一種珍貴的副食品,對人體健康好處頗多。由於黑木耳膠體有巨大的吸附力,能起洗胃作用,因此是冶金、採礦、國防工業、紡織工業及理髮業工人的保健食品。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地區,是野生黑木耳的主要產地,每年商品量達70萬公斤以上,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黑木耳亦能人工培育。
口蘑:天然食用菌,歷史上內蒙古草原盛產的蘑菇大都經張家口市加工銷售,因此有口蘑之名。口蘑分白蘑、香蘑、清腿蘑、雞爪蘑、黑蘑等品種。肉質細嫩醇厚,味道鮮美、有素中之葷的美稱自治區口蘑主要產區在錫林郭勒盟的東烏珠穆泌旗、西烏珠穆泌旗和阿巴哈納爾旗及呼倫貝爾盟、哲裡木盟等草原地區,正常年景全區年產量可達50萬公斤左右。其中白磨約5萬公斤。
猴頭蘑:蘑菇的一個種類,生長在柞樹幹上。剛生出時呈乳白色,逐漸轉微黃,肉刺長1-3釐米。採集乾燥後變為黃褐色,形狀酷似猴子腦袋,故稱為猴頭。猴頭是一種著名的食品、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猴頭蘑主要產在自治區大興安嶺林區。
黃花菜: 金針菜的一種。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質根肥大、淡黃色、有香氣。春季或秋季可分株繁植。分野生與人工培植兩種。黃花菜中鮮嫩粗肥者,可用於制菜或做湯,亦為調味珍品,在副食品乾菜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行銷全國的土特產品之一。內蒙古地區所產黃花菜多屬野生,年產量達100萬公斤左右。其中呼倫貝爾盟年產30萬公斤,烏蘭察布盟年產40萬公斤,
肉蓯蓉:多年生奇生草木,列當科。別名甜大芸。肉鬆蓉、蓯蓉、地精,全株無葉綠素,黃褐色,葉小,鱗片狀。多數交互生為復瓦狀,花暗紫色,聚生成稠密的穗狀花序。生長在鹽鹼地或幹河溝砂地,寄生在紅沙草,鹽瓜爪、珍珠草、白刺草和芨芨草的根上,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盟等地是中國肉蓯蓉的主要產地。
沙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胡頹子科,枝灰色,有刺,葉互生,線狀披針形,被銀色鱗毛,春季先葉開,極小,黃色花。果實為球形或卵圓形,桔紅色,味酸甜,生長不擇土壤,可做固沙植物。葉和果可做飼料,果也可提煉沙棘精或做飲料沙棘在自治區各地都有分布。
麻黃:小灌木。麻黃科。枝叢生,葉鱗片狀。夏季開花,花單性,成卵形穗狀花序,種子藏於肉質苞片內。是製作麻黃素的原料。自治區麻黃素產量佔全國第一。
紅豆:常綠矮生灌木。杜鵑科越桔屬。俗名牙格達。多生長於山坡針葉林間隙地或高山帶中。每年7月開花,色粉紅或色淡紫,形如鍾狀。枝葉低矮,成片地匍匐在地,葉片暗綠而有光澤,隆冬時節也不會枯黃飄落。漿果深紅色,球形,汁多清香,味酸甜。紅豆的葉子可以提煉單個用於製革,果實可用於釀製果酒。自治區紅豆主要產於大興安嶺山區。年產量約500萬公斤以上。
篤斯:生長在自治區大興安嶺林區一帶的杜鵑花科小灌木篤斯秧上的醬果,為大興安嶺的特產之一。亦稱篤斯越桔。篤斯皮薄汁多,味道酸甜非常可口,當地人多習慣當野果食用。居住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把篤斯採回後,經自然發酵,製成醇香甜美的篤斯酒,牙克石果酒廠,用篤斯為原料釀製而成的越桔酒,色澤紫紅,清澈透明,酸甜適口,餘香久存,風味獨特,醇香宜人,營養豐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年產篤斯約750萬公斤,豐年還更多些。
苦杏仁:山杏果仁。中國傳統出口商品。自治區各地均生產苦杏仁,其中赤峰市和哲裡木盟、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產量最高。全區山杏林面積約為800多萬畝,年產量2000噸左右。
榛子:灌木榛所結的堅果。近球形,頂端略尖。榛子仁含油量達50%左右,可生食或炒食,亦可做糕點餡,果殼可制活性炭,榛樹皮及葉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葉子可做飼料,根條可做編織品。自治區榛子主要產在呼倫貝爾盟,以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牙克石市和鄂倫春自治旗產量最多,年收購量在75-125萬公斤之間,暢銷國內外市場。
黃芪:內蒙古黃芪又稱正北芪。豆科。亦名黃耆,多年生草本,根甚長。條稈粗壯,顏色鮮黃,暢銷國內外,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以及我國廣東一帶群眾冬季喜用黃芪煲湯。內蒙古黃芪資源豐富,產地遍及全區。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盟、赤峰市、烏蘭察布盟、包頭市、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
甘草:豆科。多年生木質草本。亦稱甜草、甜草根。高可達100釐米。夏季開花,蝶形花冠,淡紫色,花期6-7月。莢果狹長橢圓形,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內蒙古是中國甘草的主要產地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採集歷史,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質量居第一位,並以條杆順直、質堅粉足出名,暢銷國內外。甘草在自治區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伊克昭盟和赤峰市產量最多。伊克昭盟的「梁外甘草」和阿拉善盟的「王府甘草」最有名。
野玫瑰:薔薇科多年生灌木。亦稱刺玫花。莖密生銳刺。羽狀複葉。夏季開花,花色呈粉紅、紫紅的較多、也有黃色的,白色的,盛開時鮮豔清香,花瓣橢圓型、味甜較多的含糖質和維生素C,可用作糕點餡、元宵餡、亦可製作玫瑰醬。產區遍及自治區各地山區,半山區較平原為多。
沙棗:盛產於自治區西部沙漠。又名桂香柳。耐高寒、平旱,花香味與江南桂花相似,故被讚譽為「飄香沙漠的桂花」,沙棗果形態似棗,長圓形,果長約1釐米,黃紅色或黃褐色,果皮上有發亮的銀色圓點,果肉色白質沙,味甜帶酸。沙棗果實營養豐富。沙棗面可烙餅、做麵條,還可作糕點、果醬、醬油、糖、酒和醋的原料。沙棗葉是豬、羊、牛愛吃的飼料。其樹幹質地堅硬,是優質木材,可用來製作各種木製品,用棗木做的鑽板,斧把等經久耐用。沙棗全身都是寶。
木靈芝:稀少的珍貴草藥。產於自治區大興安嶺地區甘河、呼瑪爾河、多布庫爾河流域被採伐過的林區跡地上,木靈芝形狀扁圓形,紫紅色,閃閃發光,樣子可愛。由於木靈芝屬於多孔菌的真菌,現在還不能人工栽培。
松茸:食用真菌。又名松蕈、松菇。產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採伐區的木樁根上。菌體大而胖,肉質細膩肥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據資料載,松茸在世界上產量只有1500噸。朝鮮居首,中國居第二位。日本視松茸為食用菌之王。自治區大興安嶺產的松茸大量出口日本,享有盛名。
河套蜜瓜:系厚皮系統非網紋類甜瓜,中早熟品種。又名華萊士瓜。瓜為圓球、扁圓球或檸檬形,表皮光滑有裂紋,皮深黃或桔紅色,肉脆汁多,味極甜,兼有梨、蘋果、香蕉和蜜桃等水果濃香味。河套蜜瓜瓜型美觀,色澤鮮豔,香味濃鬱,甜脆可口,是生食瓜類之特佳品種。河套蜜瓜是巴彥淖爾盟黃河後套地區的著名特產,其中磴口縣所產的密瓜,品種純,因自然條件好而得天獨厚,暢銷北京、天津、廣州、東北等地,在香港也享有盛名。
莜麥:禾穀類作物。學名裸燕麥。根據播種期早晚分夏莜麥和秋莜麥。莜麥籽粒瘦長,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莜麥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其組成也較平衡。由於莜麥營養豐富,耐飢抗寒,在自治區西部被譽為一寶。內蒙古是中國莜麥的主要產區,西部各盟市都有種植,以烏蘭察布盟最多。
黑瓜籽:一種形似黑色的籽實。俗稱打瓜籽。黑瓜籽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澱粉等營養成分,是製作各種糕點、月餅、油茶麵等食品常用的輔料。自治區黑瓜籽在哲裡木盟、赤峰市、興安盟、巴彥淖爾盟、包頭市、伊克昭盟均有出產,年出口量在50萬公斤左右。
瓜籽:即蕃瓜籽。西葫蘆、角瓜、窩瓜、南瓜等瓜瓜籽。瓜籽表面呈白色,故稱白瓜籽。白瓜籽含油量較多,一般用來作日常小食品。是出口商品之一。自治區各盟市均種植蕃瓜,白瓜籽的年產量頗豐。
紅瓜籽:一種形同西瓜的紅色種子,主要產於巴彥淖爾盟境的河套平原,河套的紅瓜子大,仁足,味道香美。結婚時用紅瓜子待客表示喜慶。贈送親友象徵吉祥如意。自治區紅瓜籽遠銷香港、澳門,是人們喜愛的小食品。
葵花籽:一年生草本植物向日葵的種子。葵花籽分食用、油用和兼用型。葵花籽油還是人造奶油、巧克力、糖果、糕點等工業食品的輔助原料,葵花籽油理化性能好,可提煉加工工業用油。壓榨後的葵花籽餅是家畜的精飼食料。葵花籽直接食用是人們喜愛的小食品,自治區葵花籽的主要產地是黃河灌區、土默特川和東部各盟。
熊掌:熊的腳掌,也稱熊蹯。一種珍貴食品。冬季熊掌比夏季熊掌品質好,前掌比後掌好。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地區是熊掌的主要產地。
熊膽:熊的膽囊,一種名貴藥材。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為熊膽的主要產區,
麝香;雄麝香腺中分泌物乾燥而成的香料。幹後為紅棕至暗棕色的顆粒狀物質,具有令人不快的臭味,但經高度稀釋後放出特有的香氣,自治區的麝香以阿拉善盟為最多,其次是呼倫貝爾盟林區,年產量約4公斤。
獾油:鼬鼠科動物獾的油脂經加工提煉而成。別名獾子油。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裡木盟、赤峰市、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等地均有出產。
馬寶:病馬胃腸道中所生結石。別名馬糞石、馬結石、完整馬寶呈球形,卵圓形或扁圓形,大小不等。一般直徑6-20釐米,重250-2500克,但也有小如豆粒者。外表灰白色或粉白色。斷面灰白色,有同心層紋。質重,氣臭,味淡。內蒙古草原是馬寶的主要產地。
牛黃: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別名醜寶。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或不規則球形、三角稜椎形,少數呈管狀或顆粒狀。牛黃質輕,表面金黃至黃褐色,細膩面有光澤,斷面金黃或棕黃色,有排列整齊,重重相疊的同心環狀層紋。氣清香,味微苦而後甜,性涼。內蒙古地區是牛黃的主要產地,近年來已研製出用人工方法培育天然牛黃的技術。
鹿鞭:雄性梅花鹿或馬鹿的陰莖(包括睪丸)。別名鹿衝。氣腥,味淡。主要產於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
鹿茸:雄性梅花鹿或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主要產於呼倫貝爾盟、錫林郭勒盟和興安盟,其他各盟市也有出產。
鹿筋:鹿四肢的筋。藥性與鹿膝相似,有生熱抗寒之效。為高級宴席的名貴珍饌。
鹿尾:鹿科動物馬鹿、梅花鹿的尾巴雲腿扒鹿尾為名貴菜餚,是高級宴席上之珍饈。
鹿膝:鹿膝關節的軟骨組織,用鹿膝做成的火腿扒鹿膝為高級宴席的名貴佳餚。
牛鞭:公牛的生殖器。可加工成宴席佳餚。
犴鼻:駝鹿的蒙古語名字叫犴達罕,犴鼻就即駝鹿的鼻子,犴產於自治區大興安嶺北部的混交林或針葉林內,經常出沒在河湖畔或低溼的沼澤地中,犴鼻的構造很特珠,其軟骨膜聯著一層薄薄的肌肉,烹食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營養價值極高,同熊掌、鹿尾同為大興安嶺的三大佳餚珍品,也是酒宴上的八珍名餚之一。
駝峰:駱駝背上長著兩個高聳的「肉鞍」。駝峰是駱駝的營養貯存庫,與背肌相連,由營養豐富的膠質脂肪組成,一頭駱駝的駝峰重量約40公斤,在中國傳統菜譜中駝峰是難得的珍餚。
駝掌:駱駝的蹄掌心,肥大厚實,肉質細嫩而有彈性,駱駝四蹄雖大,掌心卻取之不多在蒙古王公貴族的酒宴上,駝掌是珍稀的佳餚。
巴林彩石:顏色鮮豔、色彩美麗,質地細膩或具有某種奇異結構的多種礦物集合體(巖石),稱為彩石。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彩石尤為珍稀名貴,故名巴林彩石。它和以石雕聞名於世的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雞血石)齊名,巴林彩石在礦物學上統稱葉臘石,主要由高嶺石和葉臘石組成,其次含有極微量的鐵質、綠簾石、金紅石、黃鐵礦、明礬石、辰砂等。巴林彩石呈塊狀,具有蠟狀光澤及油脂光澤,顏色多樣,色澤柔和,圖形美觀,質地細膩,有乳白、淺綠、淺紫、黑灰、褐黃、青灰、紫紅、蛋青等各種顏色、自然分布,相互襯映,色彩相間,出現色彩絢麗、形景變幻多姿的自然美,確實是斑紋畫,巧奪天工,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石中含有辰砂的雞血石,被譽為「石中瑰,寶中珍」,其次凍石也是雕刻用石的最佳原料,其中有色如牛角而透明的牛角凍,雨過天晴的藍天凍,質地細膩的芙蓉凍,粉白色的桃花凍等等。這些奇異精美的巴林彩石,深受雕刻藝人和金石愛好者的垂青。
中華麥飯石:一種特殊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即與飲食有關的藥用賚石。麥飯石其形似斑狀,或黃或白,頗似粒。該礦山已被中華麥飯石聯合開發公司開發,黑龍江商學院食品工業經濟系製成中華麥飯石系列食品,並通過鑑定,行銷全國各地。
寶石:凡硬度在摩氏6°以上,顏色鮮豔純正,透明度高,符合工藝要求的非金屬礦物晶體稱為寶石,主要用於作首飾。內蒙古自治區已知寶石礦物有紅寶石、藍寶石、海藍寶石、金綠寶石、黃晶、碧璽、紫晶、發晶、紅色石榴石、瑪瑙等。全國地質博物館中長達千餘釐米的海藍寶石和黃晶即產於內蒙古。寶石中以瑪瑙分布最為廣泛,從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到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均有發現。瑪瑙遠景儲量居全國首位。
玉石:凡摩氏硬度在4以上,顏色豔麗,拋光後反光性強,質地細膩堅韌,符合工藝要求的非金屬礦物集合體、稱之為玉石,主要用於製做玉器,部分用來做首飾。內蒙古已知玉石有芙蓉石、餘太翠和草原翡翠等。芙蓉石即偉晶巖中的玫瑰色、芙蓉色石英核,主要用來雕制花瓣和玉器、顏色輕淡柔和,具半透明性,玉質感很強,佘太翠為淺綠或淡綠色石英巖,草原翡翠為超基性巖風化殼,跟含鉻高嶺石、鉻絹雲母等礦物,被染成翠綠色;赭石化呈紅褐色、紅綠相配,頗似翡翠,為較好的玉雕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