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龐青雲有原型嗎(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原型)
2023-06-28 17:09:40 1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那是當時清朝末期「四大奇案」之首的存在。但是相比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與張之洞等這些知名的封疆大吏,對於馬新貽想必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此後馬新貽的故事被翻拍成電影通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等大腕的演繹大家都會恍然覺悟。哦,原來李連杰在《投名狀》裡面的角色原型就是他——山東菏澤馬新貽兩江總督。當時李連杰在電影裡面的片酬可是1個億。
電影《投名狀》李連杰劇照
先介紹一下馬新貽。馬新貽(1821年~1870年),字谷山,號燕門,又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回署衙時遭刺客張汶祥行刺,次日身亡,終年49歲,成為千古奇案「刺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朝廷賜恤,贈太子太保,給與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入祀賢良祠。江寧、安慶、杭州、海塘都為他建有專祠,有地方還規定每年春秋,官為之祭。
馬新貽在任期間,處理漕運、鹽政和河工之弊政,取得了一定成績,並著手減輕農民負擔,解決了許多民生問題,頗受百姓愛戴。
電影《投名狀》劇照
事實是張汶祥殺了馬新貽但之所以被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雖然兇手張汶祥當場被捉,次日被凌遲處死,動機卻無人知曉,迄今仍是迷。
歷史上對於馬新貽的真是死因最全套是六個版本,但小編認為結合當時時態及參考文獻,最後一個才最接近真實死因。
(一)張汶祥挾嫌報復
官方說法以「挾嫌報復」為動機,指出張汶祥與馬新貽結恨」的原因有三,一是馬新貽在浙撫任內剿滅南田海盜,殺了不少張汶祥的同黨;二是張汶祥因妻子為吳炳燮所佔,曾向馬新貽攔輿喊控,而馬新貽未準審理;三是張汶祥本賴「小押」(盤剝重利的私設典押鋪)為生,而馬新貽出示禁止,使他生活無以為繼。
有此三恨,故在海盜龍啟沄等人「誇張汶祥素講朋友義氣,可以為眾人報仇,並可洩自己忿恨」 的激誘下,遂決意行刺。這份供詞漏洞百出,卻是官方認可的定讞(今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二)馬新貽漁色負友
在當時刺馬案發生不久,一些地方以「刺馬案」為背景編演了戲文。戲文裡對馬新貽這個人可謂是極度的抹黑。傳聞內容大致是:張汶祥原為捻軍,但久懷投誠之志。馬新貽於廬州任內負責剿捻,兵敗遭擒。張汶祥居中牽線,引曹二虎、石錦標與馬新貽共議,結為兄弟,縱放馬新貽,約同生死富貴。
其後馬新貽設法將三人及部屬收編,成立「山字營」。二虎有妻豔美,馬新貽與之私通,並誣殺二虎。張汶祥激憤不已,遂決意為友報仇。
(三)馬新貽通回賣國
馬新貽先世為回族,這使得「刺馬案」憑空多了一重有關國族的想像空間。清朝同治以來,西北回族亂事不斷,先後有馬化龍、白彥虎、阿古柏等稱兵作亂。
無論漢、回人民,殺戮死傷甚慘,可說是對「同治中興」的一大諷刺,馬新貽以回族人而躋身封疆大吏,本屬異事,而又值「同治回亂」之際身罹災殃,不免令人聯想及於回亂之事。
故又有傳說張汶祥聽得友人告知馬新貽收新疆回王偽詔,中雲」」現大兵已定新疆,不日入關東下,所有江浙一帶徵討事宜,委卿便宜料理」。
而馬新貽則手疏以報,言」」大兵果定中原,則東南數省,悉臣一人之責」。張汶祥聞言大憤,誓誅此一逆臣。甚至被逮之後,猶指證歷歷,要求主審官員搜馬府秘篋,取密照為證。此事攸關叛逆,勢將牽連多人,主審者不敢據實奏聞,故才以扶嫌報復結案,希圖矇混。
(四)丁日昌買兇刺馬
刺馬案發生之後,清廷方面即懷疑其後必有主使之人;其後戶科給事中劉秉厚上奏,懷疑張汶祥於行刺之時曾發『」養軍千日,用在一朝」之語,隱隱透露出幕後主使有人之意,應該徹查。太常寺少卿王家璧上奏,亦云「此案頗有傳聞」。清廷遂命王「據實奏聞」。
據王家璧所奏,他聽聞的傳說是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歸馬新貽查辦。王家璧認為丁向馬「請託不行,致有此變」。且懷疑刺馬案發生後,浙撫英敏義憤之情,溢於言表,而丁日昌與馬同官江南.居然猶如未聞此事一般,甚值得懷疑。因此建請朝廷提訊丁日昌的兒子審問,以期查個水落石出。
同治八年(1869年),發生一樁軍紀杖殺人命案。當時丁日昌的長子丁惠衡夥同幾個親友冶遊,與太湖水勇徐有得發生衝突,正巧遊擊薛蔭榜巡夜而至,以」勇丁滋事」重責徐有得,未料釋離後暴卒。
案經有司審察,丁日昌自責教子無方,呈請嚴辦,並自請」交部嚴加議處」,清廷遂命馬新貽審理。王家壁所說的」丁日昌兒子犯案」,即指此而言。但就全案始末而言,向來治家綦嚴的丁日昌,對其子的冶遊、滋事,井未有所偏擔,「請託不行」之事,不知從何而起;且馬新貽審理此案,頗刻意開脫丁惠衡,等於是賣了個面子給丁日昌,又怎可能「致有此變」?
事實上,清廷亦不認為」刺馬案」與丁日昌有何牽連,很快就駁回了王家璧的建議,僅將原折發交曾國藩參考。其後,鄭敦謹曾上 《王家璧等奏不符片》 ,也認為丁日昌」』無庸向馬新貽請託」
(五)反洋教者買兇刺馬
太平天國起事,借基督教上帝之名以聚眾、煽誘,而湘軍中人,對洋教頗為憎厭。據法國人高龍鞶《江南傳教史》所說,馬新貽曾受洗入教,對洋教曲加維護,甚至雷厲風行的逮治反洋教者,以此激起湘軍中人的憤怒,蓄志剷除馬新貽。
高龍鞶斷言張汶祥刺殺一事,即是反洋教者所為。馬新貽是否曾受洗為天主教徒,殊難斷定,但他對待洋教的態度,與湘軍明顯異趣,則是事實。
同治七、八年間,安慶、南京教案紛起,馬新貽居中竭力調停,以此跡象看來,馬新貽因庇護洋教,激惹眾怒,未必事出無因。
(六)湘軍買兇刺馬
刺馬案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謀殺。現在很多人猜測馬新貽會被刺殺,原因就在於他是慈禧安插在湘軍內部的一根釘子,而湘軍自然不會允許這麼一個釘子插在自己的胸口上,再加上當時慈禧正讓馬新貽徹底查清湘軍的財政問題,並弄清楚太平天國的那些巨額財富到底去了哪裡。
所以最終才安排了張汶祥刺殺馬新貽這麼一處,不然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很難想像張汶祥這麼一個人平民百姓為何能那麼輕易的來到防衛甚嚴的兩江總督身邊,甚至還有時間可以拿出刀子刺向馬新貽。
而如果這是湘軍,亦或是曾國藩安排的,那麼這一切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迎刃而解了,因為在當時護衛馬新貽的軍士中幾乎都曾為湘軍。
因為當時事情上報於慈谿,慈谿可謂是惶恐不安。舉朝更是震驚無比,因為在當時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的關係,兩江總督向來都是被曾國藩的湘軍長期霸佔著,再加上曾國藩和湘軍勢力極其的龐大,坊間早有傳聞曾國藩想要造反,而慈禧為確保萬無一失,他還是將曾國藩調離了江寧,兩江總督就改有馬新貽接任。作為朝中掣肘牽制。但要知道,曾國藩的湘軍那是沒有軍餉的團隊。
裡面很多是地痞流氓,常常劫掠殺當地平民。左宗棠認為湘軍中有大批土匪,曾國藩也承認湘軍已經成為長江地區的公害。當湘軍攻佔南京後,清政府要其上交收繳的財物,他們卻一把火把南京城燒個精光,謊稱燒光了,但暗地裡,他們卻一車車的向湖南安徽老家偷運送財物。被裁退的兵勇很多不願回家務農,就在江南洗劫為主。
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危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就地正法,於是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據說,當馬新貽死後,湘淮軍居然公然有人為張汶祥制祭。
「刺馬案」的發生,還不如說是方勢力對抗中央的領導。滿清政府打算強有力的控制全國各地的算盤落空了。
之所以認為最後一個最為可信,您想。一個封疆大吏的死,草草的結案。就殺了兇手及兒子了事。感覺過去草率,像是在隱瞞什麼似的,欲蓋彌彰。
事實上,馬新貽是個清官,並非傳聞中的「漁色負友」之徒。在任期間,處理漕運、鹽政和河工之弊政,取得了一定成績,並著手減輕農民負擔,解決了許多民生問題,很受百姓愛戴。
從此,對於風雨飄搖的大清來說,前途更加兇險了
馬新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