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8:45:11
專利名稱: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這一申請是1995年7月10日提出的、序號為08/500,394的原始申請的部分繼續申請。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的方法和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當使用者將充碳酸氣飲料分配至一個瓶子或其他類似容器時,充碳酸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可被保持而不滲漏或逃逸至周圍大氣中。
各種充碳酸氣飲料,如「可樂」、「百事」、「七喜」是當前最常用和最大眾化的飲料。充碳酸氣飲料中的壓縮二氧化碳為口渴的消費者提供一種我們熟知的口感。充碳酸氣飲料一般是裝在容器中如氣密鋁罐或瓶子中銷售,以保持其壓縮的二氧化碳。
最大眾化的瓶裝充碳酸氣飲料的容量為1.2升、2升、甚至3升。這是因為大容量瓶裝充碳酸氣飲料相對較為價廉且有利於環境保護。大多數家庭和公司消費者購買瓶裝充碳酸氣飲料存放在冰箱中。然而,當前所有的充碳酸氣飲料的容器均有下述嚴重缺點。
對罐裝充碳酸氣飲料,消費者需即時飲用完整一罐,不然剩餘飲料中所有的壓縮二氧化碳不久將逃逸至大氣中,使剩餘的飲料變為走氣。
對於容量大於一升的瓶裝充碳酸氣飲料,如果消費者不能在開瓶後即時消費完整瓶充碳酸氣飲料,不管是如何緊密地把瓶蓋重新旋緊,剩留充碳酸氣飲料由於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更具體地說是瓶中飲料層上方空隙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在每次打開瓶蓋倒出飲料時向外逃逸而逐漸喪失其碳酸氣,因此瓶中剩留的飲料不久會變為走氣。
事實上,自從七十年代市場上出現大瓶裝充碳酸氣飲料如蘇打飲料以來,就有在飲用過程中保持碳酸氣的長久市場需要。確實,在1979年以後就發表了5項針對或宣傳說能在分次飲用充碳酸氣飲料的過程中保持碳酸氣的美國專利。它們是美國專利4,723,670;4,860,932;4,932,544;5,635,232和5,025,953。
美國專利4,723,670(商品名Fizz Keeper)簡單地在每次開瓶和到出飲料後將空氣泵入瓶中,問題是空氣中含有極小百分比的二氧化碳。可以將相當多的空氣泵入瓶子,使瓶子呈極硬,這可能使人們感到瓶中的飲料是良好地充有碳酸氣。但是事實上這和根本不用此泵並無太大不同,因為普通空氣沒有用處。實際上,它僅是將普通自行車胎打氣筒的機制用於新的目標-在瓶裝充碳酸氣飲料的分次飲用過程中保持碳酸氣,但並不成功。
美國專利4,860,932(商品名Soda Matic)用一根吸管插入瓶中,利用瓶中的壓力將飲料經吸管推出。飲料最終從噴嘴噴入杯中,產生大量氣泡。然而,在所有氣泡消失後,杯中的飲料幾乎完全走氣,甚至比不用這一裝置更差。
美國專利4,932,544(商品名Soda Saver)應用一壓緊裝置來蓋上瓶口。可以簡單地通過捏緊手柄來方便地打開瓶口,除此之外,它與不用這一裝置並無不同。
美國專利5,635,232隻是將外部二氧化碳加至充碳酸氣飲料容器內。
美國專利5,025,953是一較相關的工藝。它基本上是在每次飲用後,試圖將充碳酸氣飲料瓶內的空隙減至最小。但其使用時太複雜,商業上並不實用。
在另一方面,美國專利4,105,142和其他引述的現有技術基本上是披露每次分配事先確定數量的液體的典型液體分配器。然而,這中間沒有一種液體分配器能用以保持碳酸氣或二氧化碳含量,特別是在飲用瓶裝充碳酸氣飲料例如蘇打飲料的過程中。
上述引用的現有技術,它們均有下列共同點。
(1)將液體從來源容器分配事先確定容量的液體至一第二容器。
(2)關閉來源容器與第二容器之間的連接。
(3)再從第二容器將液體分配。
換句話說,它們的目的均只是以快速和準確的方式分配某一特定數量的液體。沒有一種被發現或具有在整個分配過程中羈留來源容器中的高壓氣體的目的。它們的說明書與權利要求均未提出、提及、表示或提到任何在分配過程中保持飲料中的碳酸氣或使任何一種高壓氣體保持在來源容器中而不逸出至周圍環境中的目的或作用。
每一個上述工藝均當然是適用於分配任何液體,包括碳酸氣化蘇打飲料。但其中沒有一種提供或指定具有明確和安全的抗高壓氣密密封裝置例如O形圈氣密結構,其目的是保持來源容器中的高壓內含物使之不逸出。這裡涉及的高壓(約5大氣壓)內含物是高壓二氧化碳氣體,蘇打飲料,其所含有的溶解在其中的相當數量的二氧化碳。缺乏這種明確和安全的抗高壓氣密密封裝置使之在實質上不可能羈留蘇打瓶中的高壓內含物,因而不適於保持碳酸氣化的目的,儘管可以堅持其用於充碳酸氣飲料但無保持碳酸氣化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消費過程中能保持其碳酸氣,這一裝置在不加外部二氧化碳下保持碳酸氣要遠遠優於任何一個現有技術。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這是一個氣密密閉區室,以氣密方式緊密裝置於新打開的瓶裝充碳酸氣的的瓶口。這一氣密密閉區室提供一個等壓環境,能防止充碳酸氣飲料中的加壓二氧化碳逃逸或漏出至周圍大氣中。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分配飲料的次數對碳酸氣的保持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充碳酸氣飲料的分配是在氣密密閉區室中進行,可防止二氧化碳氣體逸出至周圍大氣中。這是保持碳酸氣的基礎,因為充碳酸氣飲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氣體量取決於瓶中飲料上方空隙內二氧化碳氣體的分壓。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加壓二氧化碳含量。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分配是在瓶子與氣密密閉區室之間呈相同壓力下進行,因此在分配過程中無噴射和強力泡沫形成,所以分配出的該部分充碳酸氣飲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在分配出來後仍能保持在飲料中。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氣密密閉區室中的空氣與分配出的液體相互交換,因此分配後瓶中的總壓力並不會由於分配出該部分液體而減低。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個裝置使充碳酸氣飲料在分配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分配出的充碳酸氣飲料的數量任意地取決於氣密密閉區室的容量,因此充碳酸氣飲料可以極為經濟的方式消費而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則能良好保持。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用以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零件分解圖,圖2是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在開放位時的剖面圖,圖3是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在關閉位時的剖面圖,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用以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以氣密方式裝在充碳酸氣飲料瓶上)的立體圖,圖5是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零件分解圖,圖6是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剖面圖,圖7是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裝置接口的局部剖面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用以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以氣密方式裝在充碳酸氣飲料瓶上)的立體圖,圖9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裝置接口的零件分解圖,
圖10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在關閉位的剖面圖,
圖11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在開放位的剖面圖,
圖12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另一種模式的部分立體圖,
圖13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另一種模式的零件分解圖,
圖14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另一種模式在關閉位的剖面圖,
圖15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另一種模式在開放位的剖面圖。
附圖的
圖1至圖3是本實用新型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它安裝在一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上,該飲料瓶10具有瓶口部11,瓶口14,瓶口部外螺紋15和瓶口部外螺紋下方的突出環圈16。
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包括有一個氣密密閉容器20和一個將其以氣密方式連接至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部11的接口裝置,該接口可以關閉充碳酸氣飲料瓶10與氣密密閉容器20之間的通路,亦可開放而使充碳酸氣飲料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能流至氣密密閉容器20中。
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接口裝置包括一個連接器30和一個傳輸管40。氣密密閉容器20通過連接器30和傳輸管40與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4相連接。
傳輸管40是一圓的空心管,有一帶有外螺紋的頂端41,一個頂端開口42,一個加大的閉合底部43以及逐步縮小的肩部44,這樣當傳輸管處於關閉位時,可將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14密閉。傳輸管下方的開孔45是供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流出。
氣密密閉容器20是一球形容器,其底部有一具有內螺紋211的連接頭21,並有一個具有密封裝置22的頂部。第一密封墊圈23是放置在連接頭21內。連接頭21是以氣密方式通過將傳輸管40的帶有外螺紋的頂端41與連接頭21的帶有內螺紋的部分211旋緊(旋緊時密封墊圈23被壓緊)而與傳輸管連接。密封裝置22包括一個輸出口221,其外有外螺紋222,以及一個容器蓋24,其內有內螺紋241,另再有一個密封墊圈25位於容器蓋24之內。通過將容器蓋24旋至輸出口221的外螺紋222上直至221的頂端壓緊密封墊圈23將使氣密密閉容器20與外面環境氣密隔開。
連接器30包括一個外圈持柄環31和內圈較長的管道32,該管道的頂部和外圈持柄環31的頂部連成一體。所以,在外圈持柄環內壁和內圈管道外壁之間構成一接納環槽33。氣密墊圈34置於此環槽33之內。內圈管道32,見圖2和圖3,其上方部分有一環槽321安置O形圈51,其下方部位則有環槽322安置O形圈52。內圈管道32的底部呈向上削的肩端35,使傳輸管的肩部44能在關閉位時嵌坐在上面以關閉傳輸管40。
傳輸管40經內圈管道32插入,內圈管道較外圈持柄環31為長,但比傳輸管40為短,O形圈51和52分別壓向傳輸管的外壁。如圖3所示,在關閉位,傳輸管40上的開孔45是位於O形圈51和52之間,以保證傳輸管40與內圈管道之間的氣密連接,而又能使傳輸管上下滑動。
本實施例可以方便地連接至充碳酸氣飲料瓶,只需將瓶口11插入至接納環槽33,將瓶口11的外螺紋15與外圈持柄環31的內螺紋311旋緊,直至瓶口11壓向密閉墊圈34,使之達到氣密連接。同時,內圈管道32插入瓶口11,從而連接器30牢固和密閉地裝在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1上。
參見圖3,正常時傳輸管40向上拉而處於關閉位,此時肩部44壓向內圈管道32的削肩端35,從而充碳酸氣飲料瓶10被關閉。再有,密封墊圈34,O形圈51和O形圈52使充碳酸氣飲料瓶10內部與外面環境完全氣密分開,所以充碳酸氣飲料瓶10內的充碳酸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不會逸出瓶內而可保留於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
參照圖2,為了分配出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只需簡單地把充碳酸氣飲料瓶倒轉,將傳輸管40向下推,直至其開孔45位於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這樣,本實施例已調節至開放位,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可通過開孔45流至並充滿氣密密閉容器20。一旦所需要的充碳酸氣飲料量被分配出後,將氣密密閉容器20連同傳輸管40從充碳酸氣飲料瓶10向上拉,直至傳輸管40的肩部44壓向內圈管道32的削肩端35,從而使充碳酸氣飲料瓶10再次置於關閉位,使充碳酸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
將充碳酸氣飲料瓶10回復至直立位,打開氣密密閉容器20的密封瓶蓋24,該容器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即可倒至杯子中飲用而不會丟失二氧化碳。上述程序在再次消費時重複進行。
圖4至圖7是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採用另一種方式的接口裝置。第二較佳實施例包括一氣密密閉容器20′與接口裝置50。氣密密閉容器20′的底部有一連接頭21′,該連接頭有外螺紋211′(不象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為內螺紋211)。氣密密閉容器20′的頂部有一閉合裝置22′。密封墊圈23′位於連接頭21′的底部。閉合裝置22′包括一出口221′,其上有外螺紋222′,以及一個容器密閉蓋24′,其上有內螺紋241′,密閉墊圈25′置於容器密閉蓋24′內。容器密閉蓋24′與出口221′的外螺紋222′旋接,直到出口221′頂端壓向密閉墊圈23′,從而使閉合裝置22′緊密閉合氣密密閉容器20′而與外界隔開。
如圖6與圖7所示,接口裝置50包括連接主體52以及控制裝置56。連接主體52在其頂部有一流出接頭521,用以氣密方式連接至氣密密閉容器20′的連接頭21′。連接主體的下端為持瓶接頭522,用以密閉方式連接至充碳酸氣飲料10的瓶口11,在流出接頭521和持瓶接頭522之間為飲料通道51。控制裝置56置於飲料通道51中,以選擇性地以氣密方式關閉飲料通道51或開放飲料通道51以使飲料通過。
連接主體52的流出接頭521有內螺紋521a供旋至氣密密閉容器20的連接頭21′的外螺紋211′,直至連接頭21′的頂緣壓向流出接頭521內的密封墊圈23′,達到氣密性連接。環狀肩53在流出接頭521和飲料通道51之間向內突出。環狀肩53上有一環形接受槽531使O形圈54位於其上。連接主體52的持瓶接頭522有內螺紋522a,用以旋至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1上的外螺紋15,直至瓶口11壓向置於連接主體52的持瓶接頭522內的密閉墊圈60,連接主體52尚有一控制孔55,連通飲料通道與外界環境。
控制裝置56包括一直徑等於飲料通道51的球瓣57,球瓣有一突出並伸入連接主體控制孔55的方形頭部571以及一穿過球瓣的孔道572。球瓣置於飲料通道51中,並向上壓向O形圈54,因而O形圈54是位於環狀肩53與球瓣57之間,因而當球瓣的孔道572與環狀肩53不呈同軸排列時飲料通道呈氣密關閉。然而,當球瓣57的孔道572與環狀肩53呈同軸排列時,飲料通道開放。方形頭部571的自由端有一中央孔571a,還有一環形槽571b可接納O形圈58,O形圈58位於控制孔55的內壁與環形槽571b之間,使飲料通道呈一氣密腔室,而使球瓣57則可旋轉開關。
控制裝置56還有一轉柄59,可使球瓣57置於關閉位或開放位。轉柄上有一方形孔591,用以與球瓣57上的方形頭部571相嵌接。轉柄上還有一軸心孔道593,螺釘592從轉柄59的一端經軸心孔道593旋至球瓣方形頭部571上的軸心孔571a內,從而使轉柄59在控制孔55外呈橫向伸出。
參照圖6,正常時球瓣57轉至關閉位,球瓣57的孔道572呈橫向位置,與連接主體的環形肩53不呈同軸排列,所以充碳酸氣飲料瓶10呈關閉。此外,密封墊圈60及O形圈58使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內部與外面環境呈完全氣密隔開,所以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不會外逸而保持在充碳酸氣飲料瓶10內。
為了將充碳酸氣飲料從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分配出來,只需簡單地將充碳酸氣飲料瓶向下倒置,旋動轉柄橫柄594使球瓣57轉動,直至球瓣上的孔道572與環形肩53呈同軸排列。本實施例即處於開放位,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經飲料通道51和球瓣57的孔道572流向並充盈氣密密閉容器20′。一旦所需的充碳酸氣飲料量已達到,轉動轉柄橫柄594以旋轉球瓣57,直至其孔道572與環形肩53不呈同軸排列,從而使充碳酸氣飲料瓶再次處於關閉位,使充碳酸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充碳酸氣飲料瓶10內。
同樣,將充碳酸氣飲料瓶10放回至直立位打開氣密密閉容器20′的密閉瓶蓋,即可將其中的飲料倒至杯子中供飲用而不丟失二氧化碳。上述程序在再次消費時重複進行。
參看圖8至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裝置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以及其接口裝置的另一種替換模式。
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接口裝置70是用以連接充碳酸氣飲料瓶10和另一氣密密閉容器20″,該容器只有一個氣密性開口201″。實際上,氣密密閉容器20″能用以替代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氣密密閉容器20′。這一氣密密閉容器20″可以是市場上已有的小容量蘇打水瓶。接口裝置70包括一T形連接體71,連接體71的下端是持瓶接頭72,以與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1進行氣密連接;一個位於頂端的控制管接頭73;位於持瓶接頭72至控制管接頭73之間的通道腔74;與通道腔74連通的流出管接頭75,流出管接頭75經內螺紋752與氣密密閉容器20″的連接管接頭21″上的外螺紋211″旋緊可氣密地與氣密密閉容器20″相連接。接口裝置70還包括一控制裝置80,從控制管接頭73伸展入通道腔74,以選擇性地氣密地關閉通道腔74,或開放通道腔74以使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能通過通道腔74流入氣密密閉容器20″。
控制管接頭73、通道腔74和持瓶接頭72同軸排列形成一個管狀體。流出管接頭75橫向連通至通道腔74;流出管接頭75與通道腔74的交通連接處為通道孔76,因而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是經通道腔74及通道孔76流向氣密密閉容器20″。
T形連接體71的流出管接頭75內置有密閉墊圈751,流出管接頭75的內螺紋752與氣密密閉容器20″的連接管接頭21″的外螺紋211″旋緊,直至連接管接頭21″的頂緣與密閉墊圈751壓緊,構成氣密連接。T形連接體71的持瓶接頭72內置有密閉墊圈721,持瓶接頭72的內螺紋722與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1上的外螺紋15旋緊,直至瓶口頂端壓緊密閉墊圈721,可保證氣密連接。控制管接頭73具有外螺紋731。
控制裝置80包括一個外圈調節管接頭84,其頂部與瓣柱杆81的頂端連成一體,兩者之間構成一接納環槽841。外圈調節管接頭有內螺紋842,旋至控制管接頭73的外螺紋731上,使瓣柱杆81與控制管接頭73連接。通過在控制管接頭73上旋動外圈調節管接頭84,可將瓣柱杆上移以開放通道孔76,或下移以關閉通道孔76。此外,從通道腔74底端至持瓶接頭72有錐形頸部741,使充碳酸氣飲料能穩定地經通道腔74和通道孔76流向氣密密閉容器20″,而且當下部O形圈83經過通道孔76時,可避免其經受不均勻摩擦。
控制裝置80包括瓣柱杆81,瓣柱杆81滑動地插入至控制管接頭73內,延伸進入通道腔74。瓣柱杆有一上方環形槽811和一下方環形槽812,上方環形槽811和下方環形槽812之間的距離大於通道孔76的直徑。O形圈82和O形圈83分別置於環形槽811和環形槽812內。上方的O形圈82壓向控制管接頭73的內壁,下方的O形圈83則壓向通道腔74的內壁。
所以,當瓣柱杆81經控制管接頭完全插入連接體71時,瓣柱杆是處於關閉位,此時上方O形圈82位於通道孔76之上,下方O形圈位於通道孔76之下,所以通道孔76氣密地關閉,如
圖10所示。在關閉位,充碳酸氣飲料瓶10由瓣柱杆81和下方O形圈83而與外面及氣密密閉容器20″氣密地隔開。此外,氣密密閉容器被瓣柱杆81和上方O形圈82以氣密地關閉。在分配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時,只需將瓣柱杆81從控制管接頭73向上旋拉,直至下方O形圈83位於通道腔74的上方,所以通道孔76呈開放,如
圖11所示。在這一情況,瓣柱杆81處於開放位,所以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可經通道腔74和通道孔76流向氣密密閉容器20″。必須指出,此時充碳酸氣飲料瓶10、氣密密閉容器20″及接口裝置70由於上方O形圈82而仍處於氣密的關閉位,沒有碳酸氣或二氧化碳會逸出或漏出到外面。換句話說,只有容量與氣密密閉容器20″容量相同的充碳酸氣飲料以及溶解於其中的二氧化碳會從充碳酸氣飲料瓶10流向並充盈氣密密閉容器20″。其後,使用者可將瓣柱杆81再次推下至處於關閉位,充碳酸氣飲料瓶10中的碳酸氣或二氧化碳可保持和防止逸出或漏出至大氣中。最後,使用者將氣密密閉容器20″在直立位從流出管接頭75旋出,即可飲用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
作為一種替換,上方環形槽811和下方環形槽812不設在瓣柱杆81上,而分別設於通道腔74的內壁上(未畫出),並使上方環形槽811位於通道孔76之上的通道腔74的內壁上,而下方環形槽812位於通道孔76之下的通道腔74的內壁上。並在上方環形槽811和下方環形槽812內分別設置O形圈82和O形圈83。當瓣柱杆81處於關閉位時,瓣柱杆81的外壁同時與O形圈82和83密封接觸;當瓣柱杆81處於開放位時,瓣柱杆81的外壁只與O形圈82密封接觸。
參看
圖12至
圖15,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種模式,其結構類似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在這一模式裡,接口裝置70的管接頭72被去除,這一模式的接口裝置70′是與充碳酸氣飲料瓶10′的瓶口11′連成一體。換句話說,充碳酸氣飲料瓶10′本身提供接口裝置70′,以與氣密密閉容器20″或第二較佳實施例的20′相氣密地連接。這一模式的其他結構與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相同。
經由上述各較佳實施例,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在消費充碳酸氣飲料過程中保持其碳酸氣的共同程序,包括的步驟為(a)氣密關閉充碳酸氣飲料的瓶口。
(b)氣密關閉容量較充碳酸飲料瓶為小的氣密密閉容器的出口。
(c)打開充碳酸氣飲料瓶的開口,將等於或小於氣密密閉容器容量的充碳酸氣飲料從充碳酸氣飲料瓶倒至氣密密閉容器。
(d)重新氣密關閉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
(e)打開氣密密閉容器的出口供飲用其內的充碳酸氣飲料,該時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保持氣密關閉。
(f)再次氣密關閉氣密密閉容器的出口。
值得指出的是其新穎性是能夠達到某種良好、有效益和所希望的結果或作用,而用以前方法是極難以達到的。
這裡的關鍵點是,當我們的目的只是設計一分配器,準確、方便和快速地分配預定容量的液體時,顯然可以應用或改進以前的工藝如Morris的設計來達到。但在另一方面,當我們的目的是設計一氣體羈留器以在消費過程中保留蘇打瓶中的碳酸氣時,應用或改進這些以前的工藝顯然不會達到這一目的,亦不會想到用這些工藝來達到這一目的,因為這些工藝均不是為了在分配過程中保持液體中的碳酸氣。換句話說,即使能夠得到這些旨在很快分配某一數量的液體然並不涉及保持液體中碳酸氣的工藝,我們不會顯然想用這些工藝或予以改進、轉換以達到保持蘇打瓶中碳酸氣的目的。事實上,所有本發明背景中所提到的專利(美國專利號4,723,670;4,860,932;4,932,544;5,635,232和5,025,953),發明人可以假定他們是分配瓶裝蘇打飲料時保持碳酸氣的專家,但是他們均未想到用我們的這一方法來做到這一點,這進一步支持在這些工藝中,不能顯而易見地設想出我們的方法,我們的方法是新穎的,可達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權利要求1.一種在消費的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的裝置,包括一個氣密密閉容器,其容量小於充碳酸氣飲料瓶的容量,其一端有一連接管接頭;以及一個接口裝置,這一裝置以氣密方式連接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的上述瓶口和上述氣密密閉容器,可以選擇性地以氣密方式關閉充碳酸氣飲料瓶的上述瓶口與氣密密閉容器之間的連接,或打開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的上述瓶口使等於或小於氣密密閉容器容量的充碳酸氣飲料能倒至上述氣密密閉容器內;其特徵在於,上述接口裝置包括一個連接體,其下端是持瓶接頭,以與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進行氣密連接,其頂端為控制管接頭,通道腔位於持瓶接頭與控制管接頭之間,流出管接頭與通道腔連通並從其旁伸出,流出管接頭供與上述氣密密閉容器的連接管接頭作氣密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接口裝置還包括一控制裝置,它從上述控制管接頭伸展至上述通道腔,以選擇性地氣密地關閉上述通道腔,或開放上述通道腔以使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能通過上述通道腔流入上述氣密密閉容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控制管接頭、通道腔和持瓶接頭同軸排列形成一個管狀體,流出管接頭呈橫向連通至上述通道腔,上述流出管接頭與上述通道腔的交通連接處為通道孔,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是經上述通道腔及上述通道孔流向上述氣密密閉容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控制裝置包括瓣柱杆,瓣柱杆滑動地插入至上述控制管接頭內,延伸進入上述通道腔,瓣柱杆有一上方環形槽和一下方環形槽,上方環形槽與下方環形槽之間的距離大於上述通道孔的直徑,上方和下方O形圈分別置於上方和下方環形槽中,上方O形圈壓向控制管接頭的內壁,下方O形圈則壓向通道腔的內壁,所以當瓣柱杆經控制管接頭完全插入連接體時,瓣柱杆是處於關閉位,此時上方O形圈位於通道孔之上,下方O形圈位於通道孔之下,所以通道孔被氣密地關閉,當將瓣柱杆從控制管接頭向上拉,直至下方O形圈位於通道孔的上方,上述通道孔即呈開放,上述瓣柱杆處於開放位,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即可經通道腔和通道孔流向上述氣密密封容器。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控制裝置包括瓣柱杆,瓣柱杆滑動地插入至上述控制管接頭內,延伸進入上述通道腔,一上方環形槽形成於通道孔上方的通道腔內壁上,一下方環形槽形成於通道孔下方的通道腔內壁上,一上方O形圈和一下方O形圈分別置於上方環形槽和下方環形槽內,當瓣柱杆處於關閉位時,瓣柱杆外壁同時與上方O形圈和下方O形圈密封接觸,使通道孔被氣密關閉,當瓣柱杆處於開放位時,瓣柱杆外壁只與上方O形圈密封接觸,使通道孔開放,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中的充碳酸氣飲料即可經通道腔和通道孔流向上述氣密密封容器。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體的流出管接頭內置有密閉墊圈,上述流出管接頭的內螺紋與上述氣密密閉容器的連接管接頭的外螺紋旋緊,直到上述連接管接頭的頂緣與密閉墊圈壓緊,構成氣密連接,上述連接體的持瓶接頭內置有密閉墊圈,持瓶接頭的內螺紋與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上的外螺紋旋緊,直到瓶口頂端壓緊上述密閉墊圈,保持氣密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控制裝置還包括一個外圈調節管接頭,其頂部與上述瓣柱杆的頂端連成一體,兩者之間構成一接納環槽,上述外圈調節管接頭有內螺紋,旋至上述控制管接頭的外螺紋上,使上述瓣柱杆與上述控制管接頭連接,通過在上述控制管接頭上旋動上述外圈調節管接頭,可將上述瓣柱杆上移以開放上述通道孔,或下移以關閉上述通道孔。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的碳酸氣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氣密密閉容器的另一端有一密閉裝置,供選擇性和氣密地關閉氣密密閉容器,上述密閉裝置包括一具有外螺紋的輸出口,一具有內螺紋的容器蓋以及置於容器蓋中的一個密閉墊圈,通過將容器蓋旋至上述輸出口上的外螺紋,直至上述輸出口的頂緣壓緊上述密閉墊圈,保證氣密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消費過程中保持充碳酸氣飲料中碳酸氣的裝置,這一充碳酸氣飲料瓶有較大的容量以及瓶頭和瓶口。該裝置包括一個容積小於上述充碳酸氣飲料瓶的氣密密閉容器,其一端有一連接管接頭,另一端有一密閉裝置以選擇性氣密關閉這一氣密密閉容器;一個接口裝置,以密閉方式連接至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以及氣密密閉容器。這一裝置可選擇性地氣密關閉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與氣密密閉容器的連通,或開放充碳酸氣飲料瓶的瓶口,使等於或小於氣密密閉容器容量的碳酸氣飲料倒至氣密密閉容器內而不流失碳酸氣。
文檔編號B65D85/72GK2389854SQ99212438
公開日2000年8月2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1998年6月19日
發明者錢本餘, 錢自德 申請人:錢本餘, 錢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