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賦予部件、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發動機和騎乘型車輛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3:21:11 2
專利名稱:張力賦予部件、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發動機和騎乘型車輛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張力賦予部件、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發動機和騎乘型車輛,詳細而言,涉及對發動機中設置的凸輪鏈賦予張力的張力賦予部件、具備該張力賦予部件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發動機和騎乘型車輛。
背景技術:
已知作為騎乘型車輛的一種的機動二輪車。機動二輪車所具有的發動機例如公開在日本特開2009-228673號公報中。在日本特開2009-228673號公報記載的發動機中,曲軸的動力經由凸輪鏈傳遞到凸輪軸(cam shaft)。凸輪鏈配置在鏈條室內。鏈條室跨越曲軸箱(crank case)、氣缸體和氣缸頭形成。對凸輪鏈賦予張力以使其不鬆弛。在日本特開2009-228673號公報記載的發動機中,具有將鏈條導板(chain guide)按壓到凸輪鏈的張緊器。利用該張緊器對凸輪鏈賦予張力。在將凸輪鏈安裝到發動機時,進行如下動作。在未將氣缸體和氣缸頭安裝於曲軸箱的狀態下,將凸輪鏈卷掛(卷架)到安裝於曲軸的鏈輪。然後,當將氣缸體安裝到曲軸箱時,將凸輪鏈導板安裝到氣缸體。將氣缸頭安裝於氣缸體,將凸輪鏈卷掛到用於安裝到凸輪軸的鏈輪。將凸輪軸側的鏈輪固定於凸輪軸。最後,將張緊器安裝於氣缸頭,對凸輪鏈賦予張力。
發明內容
在特開2009-228673號公報中記載的發動機中,除了凸輪鏈導板之外,還具備張緊器,因此部品數量增多。為了減少部品數量,能夠考慮使用實現張緊器和凸輪鏈導板雙方的功能的刀型張緊器(blade tensioner)0在該情況下,刀型張緊器是在安裝凸輪鏈導板的時刻安裝的。在該情況下,從刀型張緊器的安裝作業中,利用刀型張緊器對凸輪鏈賦予張力。在該狀態下,存在如下問題將凸輪鏈卷掛於凸輪軸側的鏈輪時,張力作用於凸輪鏈,難以將凸輪鏈卷掛於凸輪軸側的鏈輪。在氣缸體中存在側面開閉自如的結構。在氣缸體的側面能夠開放的結構中,能夠考慮將氣缸體和氣缸頭的側面開放、以在凸輪鏈的安裝作業中凸輪鏈不被賦予張力的方式支承刀型張緊器等。但是,騎乘型車輛的發動機,一般不是氣缸體的側面能夠開放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如上所述地安裝凸輪鏈。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在發動機中容易地安裝張緊器和凸輪鏈的方案,該發動機為使用刀型張緊器對凸輪鏈賦予張力的結構,且為氣缸體的側面不能夠開放的結構。本發明涉及的張力賦予部件,其能夠配置在包含由氣缸體形成至少一部分的筒部的鏈條室的內部,用於對從曲軸向凸輪軸傳遞動力的鏈條賦予張力,該張力賦予部件具備彈簧板和接觸部件。板簧在沒有被從外部施加力的狀態下彎曲。接觸部件支承板簧。接觸部件具有接觸支承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夾具安裝部。接觸支承部沿所述板簧與板簧接觸。第一端部支承板簧的一端。第二端部支承板簧的另一端。夾具安裝部安裝有用於降低板簧的彎曲程度的夾具。在夾具被安裝於夾具安裝部的狀態下張力賦予部件配置在筒部內的情況下,夾具安裝部使所述夾具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筒部的外側。通過將夾具安裝於張力賦予部件,張力賦予部件不對鏈條賦予張力。因此,在鏈條的安裝作業中,張力賦予部件的被支承部不會妨礙安裝作業,能夠容易地安裝鏈條。即使是氣缸體的側面不能夠打開的形式的發動機,由於能夠在曲軸箱側操作張力賦予部件,所以能夠將鏈條容易地安裝至發動機。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整體結構的左側視圖。圖2是表示動力單元的前部的構造的平面截面圖。圖3是表示動力單元的後部的構造的平面截面圖。圖4是表示動力傳遞機構的平面截面圖。圖5是表示動力傳遞機構的左側視圖。圖6是張緊器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圖。圖7是表示夾具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夾具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安裝有夾具的張緊器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沒有來自外部的力作用的狀態下的張緊器和夾具的平面圖。圖11是表示安裝有夾具的張緊器插入至鏈條室的狀態的左側視圖。圖12是表示從支承孔到張緊器的設置有接觸部的一側的頂端之間的距離的圖。圖13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張緊器的接觸部的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10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機動二輪車10,以踏板型的機動二輪車為例進行說明。圖中對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註相同附圖標記,不對該部件進行重複說明。[整體結構]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機動二輪車10的左側視圖。另外,下面說明中表示前後左右和方向時,是指就座於機動二輪車10的座椅22的乘客所看到的前後左右的方向。圖中箭頭F表示機動二輪車10的前方方向,箭頭U表示機動二輪車10的上方方向。機動二輪車10具有車輛主體12、設置於機動二輪車10的前部的前輪14和設置於機動二輪車10的後部的後輪16。車輛主體12主要具有車體框架18、車把20、座椅22和動力單元24。車體框架18支承動力單元24和座椅22等。圖1中用虛線表示車體框架18。車體框架18具有頭管19。在頭管19中插入有轉向軸,且轉向軸旋轉自如。在轉向軸的上端安裝有車把20。在轉向軸的兩端安裝有前輪叉(front fork)26。在前輪叉26的下端安裝有前輪14且前輪14旋轉自如。車體框架18由鋼鐵等剛性高的金屬形成。車體框架18由車體罩28覆蓋。車體罩28是樹脂制的。車體罩28具有踏腳板(footboard) 30、前罩32、車把罩34、前擋泥板(front fender) 36、後擋泥板37和側罩38。踏腳板30設置在座椅22的下方。踏腳板30在前後方向上延伸。前罩32位於座椅22的前方。前罩32設置為覆蓋頭管19。在前罩32配置有頭燈(head light) 42。車把罩34覆蓋車把20的一部分。車把罩34設置在前罩32的上方。在車把罩34安裝有未圖示的速度計(speedometer)等計測器類的面板。前擋泥板36配置在前輪14的上方。前擋泥板36配置於前罩32的下方。前擋泥板36設置為比前罩32更向前方突出。側罩38設置在座椅22的下方。側罩38位於後輪16的上方。後擋泥板37配置於後輪16的上方。側罩38從座椅22的下方向後方延伸。車把20配置在就座於座椅22的乘客的前方。車把2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車把20的兩端配置有乘客能夠握持的握把(grip)。座椅22配置於動力單元24的上方。在座椅22的下方設置有能夠收納頭盔等物品的收納空間。動力單元24配置於後輪16的附近。動力單元24以相對於車體框架18能夠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搖動的方式被支承。動力單元24所具有的發動機44、曲軸箱84和變速箱89從車體罩28露出。動力單元24的詳細情況在後面敘述。接著,參照圖2和圖3對動力單元24的結構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動力單元24中的發動機44和曲軸箱84內的構造的平面截面圖。圖3是表示動力單元24中的變速裝置46的構造的平面截面圖。圖3表示圖2的後方的構造。在圖2和圖3中,箭頭F表示車輛的前方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的左方方向。動力單元24是搖臂(swing arm)式的動力單元。動力單元24主要包括發動機44 (圖2);配置在發動機44的左側的變速裝置46 (圖2和圖3);和配置在變速裝置46的左側的離心式離合器48 (圖3)。變速裝置46是使用V型帶54的無級變速裝置。變速裝置46具有驅動帶輪50、從動帶輪52和V型帶54。如圖2所示,驅動帶輪50安裝於設置在發動機44的曲軸56的左端部。驅動帶輪50具有第一驅動帶輪58和第二驅動帶輪60。第一驅動帶輪58配置為與第二驅動帶輪60相對。第二驅動帶輪60配置於第一驅動帶輪58的左側。第一驅動帶輪58和第二驅動帶輪60分別具有朝向外軸方向逐漸相互分離的傾斜面62。驅動帶輪50設置有用於對第一驅動帶輪58與第二驅動帶輪60的間隔進行控制的間隔控制機構64。間隔控制機構64具有多個飛重滾柱(weight roller)66、和在第一驅動帶輪58的右側設置的圓板部件68。圓板部件68由剛性高的材料形成。飛重滾柱66向外周側移動時,通過飛重滾柱66使第一驅動帶輪58移動至第二驅動帶輪60偵U。參照圖3對從動帶輪52進行說明。此外,圖3表示離心式離合器48、變速裝置46。動力被從驅動皮帶輪50傳遞來而使從動皮帶輪52旋轉。從動帶輪52安裝於與曲軸56平行配置的第一輸出軸70。從動皮輪52具有第一從動帶輪72和配置在第一從動帶輪72的右側的第二從動帶輪74。從離心式離合器48的被板支承的彈簧76向圖3的右方向施加力,以使第一從動皮帶輪72靠近第二從動皮帶輪74。V帶54將驅動帶輪50的動力傳遞至從動帶輪52。V帶54掛架於驅動帶輪50和從動帶輪52。更詳細而言,V帶54配置為被第一驅動帶輪58和第二驅動帶輪60夾著,並且被第一從動帶輪72和第二從動帶輪74夾著。離心式離合器48與變速裝置46的從動帶輪52的左側連接。離心式離合器48設置在第一輸出軸70的一端部。離心式離合器48主要具有離合器外殼78、離合器瓦(clutchshoe) 80和離合器彈簧82。當驅動帶輪50的旋轉速度上升時,離合器瓦80的旋轉速度上升。離合器瓦80因離心力而被按壓到離合器外殼78,離合器瓦80的旋轉力被傳遞至離合器外殼78。傳遞至離合器外殼78的動力被傳遞至與離合器78連接的第一輸出軸70。在第一輸出軸70的後方配置有與後輪16連接的第二輸出軸180。第一輸出軸70和第二輸出軸180能夠經由未圖示的齒輪傳遞動力。[發動機]接著,主要參照圖2,對發動機44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發動機44是產生機動二輪車10的動力的裝置。發動機44為風冷式的發動機。發動機44主要包括曲軸56、曲軸箱84、氣缸88、活塞86和動力傳遞機構90。在曲軸56的前方配置有活塞86。在活塞86的左側配置有動力傳遞機構90。曲軸56被從活塞86傳遞有動力而旋轉。曲軸56主要具有曲軸銷92、第一曲柄臂(crank web) 94、第二曲柄臂96、第一曲軸98和第二曲軸100。曲軸銷92連接曲軸56和活塞86的連杆122。第一曲柄臂94支承曲軸銷92。在第一曲柄臂94設置有減輕因活塞86和連杆122的振動而產生的慣性力的配重102。第一曲柄臂94為平板狀的部件。第二曲柄臂96支承曲軸銷92。第二曲柄臂96以與第一曲柄臂94相對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曲柄臂96設置有減輕因活塞86和連杆122的振動而產生的慣性力的配重104。第二曲柄臂96為平板狀的部件。第一曲軸98與第一曲柄臂94連接。第一曲軸98從第一曲柄臂94沿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曲軸98的前端部設置有變速裝置46的驅動帶輪50。第二曲軸100與第二曲柄臂96連接。第二曲軸100從第二曲柄臂96沿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第二曲軸100的前端部設置有發電機106。發電機106產生電力。曲軸箱84通過軸承支承曲軸56。曲軸箱84的後側設置有收納變速裝置46等的變速箱89。曲軸箱84通過變速箱89和螺栓350連接。氣缸88導引活塞86的直線往復運動。氣缸88具有氣缸體126、氣缸頭128和氣缸頭蓋130。在氣缸體126設置有截面為圓形形狀的氣缸套(cylinder bore) 132。在氣缸體126的氣缸套132設置有活塞86。由氣缸套132導引活塞86的行進方向。氣缸體126安裝於曲軸箱84。氣缸頭128安裝於氣缸體126。更詳細而言,氣缸頭128以夾著氣缸體126與曲軸箱84相對的方式配置。在氣缸頭128設置有構成與氣缸體126的氣缸套132連接的燃燒室114的壁面。在燃燒室114設置有與燃燒室114的外部連接的多個孔(未圖示)。在該孔設置有未圖示的閥門,在向燃燒室114吸氣和從燃燒室114排氣時驅動閥門。在燃燒室114安裝有供給燃料的未圖示的燃料供給裝置。在氣缸頭128安裝有用於對燃燒室114內的混合氣體點火的點火裝置198。在氣缸頭128配置有用於驅動設置於燃燒室114的多個閥門的凸輪軸142。活塞86與發動機44的氣缸頭128 —起構成燃燒室114。活塞86從燃燒室114的燃燒氣體受到壓力而使曲軸56旋轉。活塞86安裝於曲軸56。活塞86具有活塞頭116、活塞環118、活塞銷120和連杆122。活塞頭116具有圓板狀的前端面124和從前端面124的周端垂直地向後方延伸的圓筒部125。在活塞頭116的側面形成有能夠插入活塞銷120的活塞銷殼(piston boss)。在活塞頭116的活塞銷殼的前側形成有能夠插入活塞環118的三個環槽。在活塞頭116的前端面124形成有閥隙。活塞環118具有2個壓縮環和油環。壓縮環插入到接近前端面124的2個環槽。油環防止混合氣、燃燒氣體從活塞86和氣缸88的氣缸體126的間隙洩露。油環將氣缸體126的導引壁的油刮落。活塞銷120插入活塞頭116的活塞銷冗,將連杆122和活塞頭116連接。連杆122將活塞頭116的運動傳遞至曲軸56。連杆122與活塞頭116和曲軸56連接。連杆122在兩端部具有能夠插入曲軸銷92或活塞銷120的圓筒狀的孔。氣缸頭蓋130通過螺栓安裝於氣缸頭128的前方。氣缸頭蓋130覆蓋配置有凸輪軸142等的空間。動力傳遞機構90將曲軸56的動力傳遞至凸輪軸142,驅動設置在燃燒室114的多個閥門。動力傳遞機構90的詳細結構在後面敘述。參照圖4、圖5對動力傳遞機構90進行說明。圖4是將圖2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視截面圖。圖5是從左側觀看圖4的鏈條室210的部分截面圖。在圖4中,箭頭F表示車輛的前方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的後方方向。在圖5中,箭頭F表示車輛的前方方向,箭頭U表不車輛的上方方向。如圖4和圖5所示,動力傳遞機構90具有鏈條室210、第一鏈輪108、第二鏈輪146、凸輪鏈154、鏈條導板156和張緊器158。鏈條室210設置在活塞86的左側。鏈條室210收納第一鏈輪108、第二鏈輪146、凸輪鏈154、鏈條導板156和張緊器158。鏈條室210具有設置在曲軸箱84的第一空間110、設置在氣缸體126的第二空間138和設置在氣缸頭128的第三空間148。第一空間110收納第一鏈輪108。第一空間110在與圖4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換言之,第一空間Iio在與包含曲軸56和凸輪軸142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一空間110由第一壁184、第二壁186、第三壁188和第四壁190等圍成。第一空間110還被曲軸箱84在上下方向上覆蓋。在第一壁184安裝有支承第一曲軸98的軸承182。第二壁186配置在驅動帶輪50的右側。第三壁188連接第一壁184和第二壁186。第四壁190具有使第一空間110露出的第一開口 112。第四壁190配置在第一空間110的前方。第二壁186與第三壁188和第四壁190通過螺栓192連接。第二空間138形成於氣缸體126的筒部194內。在筒部194的一端形成有與第一開口 112重疊的第二開口 136。在筒部194的另一端形成有使第二空間138露出的第三開口 140。第一空間110和第二空間138經由第一開口 112和第二開口 136連接。換言之,第一空間Iio經由筒部194的一端與第二空間138連接。第二空間138配置在氣缸套132的左側。第二空間138為截面為長方形形狀的空間。第二空間138由筒部194的壁部196等圍成。筒部194僅在一端和另一端開口。即,筒部194僅在一端和另一端與第二空間138的外部連通。第三空間148收納安裝在凸輪軸142的端部的第二鏈輪146。在氣缸頭128的後部形成與第三開口 140重疊的第四開口 144。第二空間138與第三空間148經由第三開口140和第四開口 144連接。S卩,第三空間148經由筒部194的另一端與第二空間138連接。氣缸頭蓋130和氣缸頭128具有定位機構。在氣缸頭蓋130載置於氣缸頭128上但未通過螺栓固定的狀態下,定位機構抑制氣缸頭蓋130和氣缸頭128的組裝位置偏離。定位機構包括設置在氣缸頭128的與氣缸頭蓋130接觸的面上的突起150和設置在氣缸頭蓋130的與氣缸頭128接觸的面上的凹處152。凹處152形成於與氣缸頭128的突起150相對的位置。突起150嵌入凹處152。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氣缸頭128形成突起150,在氣缸頭蓋130形成凹處152,但也可以在氣缸頭128形成凹陷,在氣缸頭蓋130形成突起。第一鏈輪108安裝在第一曲軸98。第一鏈輪108與第一曲柄臂94相鄰設置。第一鏈輪108為圓板狀的部件。第二鏈輪146為比第一鏈輪108的直徑大的圓板狀部件。第二鏈輪146通過螺栓安裝在凸輪軸142的端部。凸輪鏈154將第一鏈輪108的動力傳遞至第二鏈輪146。凸輪鏈154卷掛於第一鏈輪108和第二鏈輪146。凸輪鏈154跨越第一空間110、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凸輪鏈154使用無聲鏈(silent chain)。鏈條導板156導 引凸輪鏈154。鏈條導板156跨越第一空間110、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配置。鏈條導板156由收納在曲軸箱84的第一導引支承部160和安裝在氣缸體126的第二導引支承部162支承。此外,第二導引支承部162設置在鏈條導板156。鏈條導板156是將板狀的部件折彎並在折彎後的板狀的部件上燒附橡膠而形成的。鏈條導板156從第一空間110向第三空間148延伸。換言之,鏈條導板156在前後方向上延伸。在前後方向上,鏈條導板156的一端延伸至作為第二鏈輪146的旋轉中心的凸輪軸142的附近。鏈條導板156的另一端延伸到作為第一鏈輪108的旋轉中心的曲軸56的附近。張緊器158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張緊器158跨越第一空間110、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配置。更詳細而言,張緊器158配置在凸輪鏈154和曲軸箱84的側壁之間、凸輪鏈154和氣缸體126的側壁之間以及凸輪鏈154和氣缸體128的側壁之間。張緊器158彎曲為弓狀。換言之,張緊器158彎曲為圓弧狀。張緊器158具有板簧166和刀形靴(blade shoe) 168。張緊器158通過螺栓164安裝於曲軸箱84。張緊器158在曲軸56的軸方向觀看時能夠搖動。更詳細而言,張緊器158能夠在圖5的箭頭R的方向上搖動。螺栓164配置為與曲軸56和凸輪軸142平行。螺栓164設置在張緊器158的後端部。螺栓164固定於曲軸箱84的安裝孔280。板簧166承受來自螺栓164、氣缸頭128的側壁129和凸輪鏈154的力而彈性變形。板簧166在第一空間110、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排列的方向上延伸。板簧166由多個長條狀的金屬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片重疊而形成。板簧166彎曲為弓狀。換言之,板簧166彎曲為圓弧狀。板簧166的一端位於氣缸頭128內。板簧166的另一端位於曲軸箱84內。刀形靴168與凸輪鏈154和氣缸頭128的側壁129接觸。刀形靴168安裝於板簧166。刀形靴168支承板簧166。刀形靴168是樹脂制的。刀形靴168具有板狀部172、搖動支點部174、端部支承部176和接觸部178。板狀部172設置為覆蓋板簧166的凸輪鏈154側的面。板狀部172沿板簧166設置。S卩,板狀部172在板簧166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板狀部172的寬度是與板簧166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在此,寬度是指曲軸56的軸方向上的長度、即在與圖5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長度。板狀部172在板簧166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板狀部172在前後方向上在第一鏈輪108和第二鏈輪146之間與凸輪鏈154接觸。在板狀部172設置有對板簧166的寬度方向的端部進行支承的一對端部支承部173。搖動支點部174設置於張緊器158的後端部175。在搖動支點部174設置有能夠插入螺栓164的支承孔250。搖動支點部174配置在第一鏈輪108的附近。搖動支點部174在前後方向上與第一鏈輪108的一部分相比配置於後側。螺栓164插通於搖動支點部174的支承孔250,張緊器158以能夠搖動的狀態被曲軸箱84支承。接觸部178設置在張緊器158的前端部179。接觸部178在前後方向上延伸。接觸部178與板簧166的凸輪鏈154的面的相反側的面接觸。接觸部178在其與板狀部172之間從厚度方向支承板簧166。換言之,接觸部178支承板簧166的上表面。接觸部178與氣缸頭128的側壁129接觸。接觸部178配置在第二鏈輪146的附近。在接觸部178形成有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為從板簧166的寬度方向一端朝向另一端的凹陷的槽。即,第一夾具安裝部300是在曲軸56的軸方向上凹陷的槽。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具有開口 301。圖6是將張緊器158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圖。參照圖6對開口 301進行說明。開口 301在與板簧166延伸的方向Y正交的方向、從板狀部172朝向板簧166的方向X上開口。即,開口 301沿板簧166的厚度方向開口。換言之,在曲軸56的軸方向觀看時,開口301在與接觸部178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開口。端部支承部176在其與板狀部172之間夾著板簧166地支承板簧166。端部支承部176在其與板狀部172之間支承板簧166的厚度方向。端部支承部176從搖動支點部174沿板簧166延伸。在端部支承部176的前端設置有第二夾具安裝部302。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在曲軸56的軸方向觀看時具有圓弧狀的壁面177。第二夾具安裝部302朝向後方側凹陷。即,第二夾具安裝部302沿板簧166的長度方向開口。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在其與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的設置有開口 30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凹陷。當將張緊器158安裝到發動機44時使用夾具200。圖5是張緊器5的安裝完畢將夾具200取下後的狀態的附圖。參照圖7 圖10對夾具200的結構進行說明。圖7是夾具200的整體平面圖。圖8是夾具200的整體側視圖。在圖8以假想線表示安裝於夾具200的張緊器158。圖9是表示安裝有夾具200的狀態的張緊器158和夾具200的整體平面圖。圖10是表示沒有來自外部的力的作用的狀態下的張緊器158和夾具200的整體平面圖。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對張緊器158進行支承。夾具200具有主體部206、第一支承部202和第二支承部204。
主體部206是在一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主體部206在俯視時是彎曲的。在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下,主體部206如圖8所示接近張緊器158的寬度方向(圖8的箭頭W方向)的一側。第一支承部202從主體部206突出。第一支承部202設置於主體部206的一端部。第一支承部202為圓柱狀的部分。第一支承部202插入設置於接觸部178的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在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下,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在板簧166的寬度方向(圖8的箭頭W方向)上比第一支承部202大地凹陷。第一支承部202,在將夾具200從張緊器158取下時,在與接觸部178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動。開口 301與從張緊器158取下夾具200時第一支承部202被操作的方向交叉地設置。第二支承部204從主體部206突出。第二支承部204設置在主體部206的另一端部。第二支承部204為圓柱狀的部分。第二支承部204安裝於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如圖9所示,在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下,第二支承部204從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受到箭頭C方向的力和箭頭G方向的力。第二支承部204通過第二夾具安裝部302的圓弧狀的壁面177在與主體部206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被支承。換言之,第二支承部204從壁面177受到箭頭G方向的力和箭頭E方向的力。如圖10所示,第一支承部202和第二支承部204之間的直線距離A,比沒有來自外部的力的作用的狀態下的張緊器158的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和第二夾具安裝部302之間的直線距離B長。因此,如圖9所示,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下的張緊器158成為延伸的狀態。張緊器158在沒有被來自外部的力作用的狀態下如圖10所示為大幅度彎曲的形狀。當安裝有夾具200時,張緊器158如圖9所示地彎曲程度為比沒有力作用於張緊器158的狀態小的形狀。當安裝於發動機44時,如圖5所示,張緊器158受到來自螺栓164、氣缸頭128的側壁129和凸輪鏈154的力而成為稍稍彎曲的形狀。此時,彎曲程度比沒有來自外部的力作用於張緊器158的狀態小,與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相比,彎曲程度大。[動作]接著,對來自發動機44的動力傳遞至後輪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曲軸56旋轉。曲軸56旋轉時,安裝在曲軸56的第一鏈輪108旋轉。第一鏈輪108的動力經由凸輪鏈154向第二鏈輪146傳遞。隨著第二鏈輪146的旋轉,凸輪軸142旋轉。凸輪軸142旋轉時,多個閥門被驅動。多個閥門被驅動的同時利用曲軸56的旋轉使活塞86被驅動。這樣,燃燒室114進行吸氣。於是,燃料被從燃料供給裝置供給至燃燒室114。其後,隨著曲軸56的旋轉,混合氣體被壓縮,對空氣與燃料的混合氣體點火。由於混合氣體的燃燒,使活塞頭116移動,並且曲軸56旋轉,驅動閥門。利用閥門的驅動將燃燒後的氣體從燃燒室114向燃燒室114外排氣。此外,曲軸56僅在發動機44起動時通過來自未圖示的電池電動機(cell motor)的動力旋轉。當曲軸56旋轉時,利用其動力使變速裝置46的驅動帶輪50旋轉。驅動帶輪50的動力經由V帶54向從動帶輪52傳遞。當從動帶輪52的旋轉速度上升時,離心式離合器48的離合器瓦80與離合器外殼78接觸。於是,離心式離合器48的動力被傳遞至第一輸出軸70。傳遞到第一輸出軸70的動力經由未圖示的齒輪,被傳遞至第二輸出軸180,動力從第二輸出軸180被傳遞至後輪16。[安裝作業步驟]對在組裝發動機44時、進行維護時安裝凸輪鏈154的作業步驟進行說明。首先,在曲軸箱84安裝氣缸體126。在氣缸體126安裝氣缸頭128。這樣,形成包含第一空間110、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的鏈條室210。此時,未安裝連結曲軸箱84和變速箱89的連杆350。未安裝連結第二壁186、第三壁188和第四壁190的螺栓192。因此,第一空間110的圖4的左側露出。接著,將夾具200安裝至張緊器158。更詳細而言,將第一支承部202插入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將第二支承部204組裝到第二夾具安裝部302。此時,張緊器158的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從第一支承部202在圖8和圖9的箭頭C方向上受力,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從第二支承部204在圖8和圖9的箭頭D方向上受力。因此,張緊器158成為彎曲程度為小的狀態。在安裝於曲軸56的第一鏈輪108上卷掛凸輪鏈154。接著,從曲軸箱84的開口85 (參照圖5)將張緊器158插入第一空間110。將張緊器158插入氣缸體126的第二空間138和氣缸頭128的第三空間140。此時,將接觸部178作為前端,將張緊器158向第二空間138和第三空間148插入。在曲軸箱84配置張緊器158的搖動支點部174,使搖動支點部174的支承孔250與曲軸箱84的安裝孔280重疊。使螺栓164貫通支承孔250和安裝孔280,將螺栓164安裝至曲軸箱84。其後,將凸輪鏈154卷掛於第二鏈輪146。將卷掛有凸輪鏈154的第二鏈輪146安裝至凸輪軸142。此時,成為圖11的狀態。在圖11所示的狀態下,張緊器158的前端從氣缸頭128的前側突出。圖12是表示支承孔250與張緊器158的前側的前端159之間的長度P的圖。在此,前端159是設置有支承孔250和張緊器158的接觸部178的一側的前端。支承孔250與前端159之間的長度P,比圖11的狀態下的支承孔250和與氣缸頭128的氣缸頭蓋128接觸的面之間的前後方向上的距離S長。因此,在曲軸箱84上安裝設置有夾具200的張緊器158時,張緊器158的前端從氣缸頭128向外部突出。另一方面來看,安裝孔280設置於當安裝有夾具200的張緊器158被安裝到曲軸箱84時張緊器158的前端從氣缸頭128的外部突出的位置。如圖11所示,張緊器158為彎曲程度小的狀態,因此未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所以,能夠將凸輪鏈154卷掛於第二鏈輪。將夾具200從張緊器158取下。具體而言,將第一支承部202從第一夾具安裝部300拔出。更詳細而言,從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的開口 301使第一支承部202在圖9的箭頭E方向上滑動取下。然後,將第二支承部204從第二夾具安裝部302取下。此時,張緊器158變形,如圖5所示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最後將氣缸頭蓋130安裝至氣缸頭128。[其它的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夾具200從張緊器158取下時,將第一支承部202從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的開口 301取下,但是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例如也能夠從與圖5的紙面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拔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具備I個氣缸88的機動二輪車1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與此,也能夠適用於具備多個氣缸的機動二輪車。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具備I根凸輪軸142的機動二輪車1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能夠適用於具備2根凸輪軸的機動二輪車。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機動二輪車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能夠適用於三輪或四輪的騎乘型車輛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使用氣缸頭蓋的形式的發動機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能夠適用不使用氣缸頭蓋的形式的發動機。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202和第二支承部204配置在主體部206的端部,但本發明不局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形成為將主體部206的後部進一步向後方延伸的結構。在該情況下,能夠握持主體部206的後端,容易進行取下動作。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夾具安裝部300與張緊器158延伸的方向交叉,沿圖9的箭頭E的方向形成有開口 301,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可以與張緊器158延伸的方向交叉,沿圖9的箭頭G的方向形成開口。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為向曲軸56的軸方向凹陷的槽,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第一夾具安裝部300也可以在曲軸56的軸方向上貫通。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形成鏈條室210後,將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可以在形成鏈條室210前將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曲軸箱84配置搖動支點部174並用螺栓164固定,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安裝於氣缸頭128或氣缸頭蓋130,將接觸部178配置於曲軸箱84。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將支承接觸部178的銷安裝於曲軸箱8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為在圖6的箭頭X方向上開口的槽,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也可以為L字狀的槽400。圖13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張緊器158的接觸部178的圖。第一夾具安裝部300的槽400以外的部分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因此標註相同的符號。槽400具有沿接觸部178的延伸方向H延伸的第一槽401,和在作為與第一槽401交叉的方向、從板狀部172朝向板簧166的方向T上延伸的第二槽40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夾具是與張緊器、發動機不同的部件,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本發明也可以由張緊器、發動機的一部分兼具夾具的功能。例如,也可以在張緊器158的接觸部178設置鉤狀的夾具。在這種情況下,在將張緊器158安裝至發動機時,在氣缸頭128的前端掛有鉤狀的夾具。此時,張緊器158前後延伸。此時,氣缸頭128作為夾具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然後,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將凸輪鏈154卷掛於第二鏈輪146,將第二鏈輪146安裝於凸輪軸142。將鉤狀的夾具從氣缸頭128的前端取下。此時,張緊器158的前端向後方移動,張緊器158的彎曲程度上升,張緊器158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在此,夾具可以是與接觸部178不同的另外的部件,也可以一體形成。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張緊器158延伸而安裝夾具,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本發明也可以通過操作夾具來將張緊器158延伸。例如,也可以通過使由設置於張緊器158的螺栓孔支承的螺栓旋轉來延伸張緊器158。在該情況下,優選螺栓也由氣缸頭128或汽缸體126支承。另外,在該情況,優選螺栓的操作部從氣缸頭128、氣缸體126突出至外部。在該例子中,通過對夾具進行操作,來切換張緊器158將張力作用於凸輪鏈154的狀態、和張緊器158不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的狀態。
[本實施方式的特徵]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特徵進行說明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能夠通過夾具200使張緊器158為延伸的狀態。因此,當將張緊器158安裝於發動機44時,張緊器158不對凸輪鏈154賦予張力。因此,能夠容易將凸輪鏈154安裝於發動機44。由以上可知,即使是氣缸頭128的側壁不能打開的形式的發動機44,在夾具200安裝於張緊器158的狀態下,也能夠容易地將凸輪鏈154卷掛於第二鏈輪14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夾具安裝部300沿與張緊器158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更詳細而言沿圖9的箭頭E的方向開口。因此,通過使第一支承部202在圖9的箭頭E的方向上滑動而將第一支承部202從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容易地取下。所以,將夾具200從張緊器158容易地取下。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實施方式僅是用於實施本發明的例示。因此,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離開其主旨的範圍內,能夠將上述實施方式適當變形地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張力賦予部件,其特徵在於 其能夠配置在包含由氣缸體形成至少一部分的筒部的鏈條室的內部,用於對從曲軸向凸輪軸傳遞動力的鏈條賦予張力, 所述張力賦予部件具備 在沒有被從外部施加力的狀態下彎曲的板簧;和 支承所述板簧的接觸部件, 所述接觸部件包括 接觸支承部,其沿所述板簧與所述板簧接觸; 第一端部,其支承所述板簧的一端; 第二端部,其支承所述板簧的另一端;和 夾具安裝部,其安裝有用於降低所述板簧的彎曲程度的夾具, 在所述夾具被安裝於所述夾具安裝部的狀態下所述張力賦予部件配置於所述筒部內的情況下,所述夾具安裝部使所述夾具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筒部的外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夾具安裝部具有第一夾具安裝部和第二夾具安裝部, 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設置於比長度方向中央靠所述第一端部的一側,安裝有夾具, 所述第二夾具安裝部設置於比長度方向中央靠所述第二端部的一側,安裝有夾具, 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具有在與所述板簧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開口的開口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設置於所述第一端部, 所述第二夾具安裝部設置於所述第二端部。
4.一種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具備 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和 安裝於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夾具,其中, 所述夾具具有 支承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的第一支承部; 支承所述第二夾具安裝部的第二支承部;和 主體部,其連接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沿所述板簧的延伸方向延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在沒有來自外部的力作用的狀態下的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所述第一被支承部與所述第二被支承部之間的距離,比所述夾具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短。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夾具的所述主體部接近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所述張力賦予部件寬度方向上的一偵U,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是在所述板簧的寬度方向、從所述主體部朝向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的突起, 令從所述板簧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為第一方向,令從所述板簧的所述另一端朝向所述一端的方向為第二方向時,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受到來自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力, 所述第二夾具安裝部受到來自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力。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夾具安裝部具有對所述第二支承部的與所述接觸支承部正交的方向進行支承的部分。
8.如權利要求4 7中任一項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為在所述板簧的寬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大地凹陷,且從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接觸支承部的寬度方向上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槽。
9.如權利要求4 7中任一項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接觸部件還具有對所述板簧的寬度方向兩端部進行支承的一對端部支承部。
10.如權利要求4 9中任一項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端部從所述板簧的厚度方向對所述板簧的一端進行支承。
11.如權利要求4 10中任一項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端部從所述板簧的厚度方向對所述板簧的另一端進行支承。
12.—種發動機,其具有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該發動機的特徵在於,具備 曲軸; 凸輪軸; 安裝於所述曲軸的第一鏈輪; 安裝於所述凸輪軸的第二鏈輪; 收納所述第一鏈輪的曲軸箱; 安裝於所述曲軸箱的氣缸體; 安裝於所述氣缸體,收納所述第二鏈輪的氣缸頭;和 安裝於所述氣缸頭的氣缸頭蓋, 還具備 卷掛於所述第一鏈輪和所述第二鏈輪的鏈條;和 所述張力賦予部件, 利用所述曲軸箱、所述氣缸體和所述氣缸頭形成收納所述鏈條的鏈條室, 所述氣缸體包含形成所述鏈條室的一部分的筒部; 所述發動機還具備 支承軸,其安裝於所述曲軸箱,插入貫通於設置在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支承孔內,支承所述張力賦予部件並使所述張力賦予部件能夠搖動;和 滑動支承部,其設置在所述氣缸頭,通過與所述第一端部相接,支承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前端並使所述張力賦予部件能夠滑動。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發動機,其特徵在於 令從所述氣缸體朝向所述氣缸頭的方向為第三方向時, 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第三方向側端部與所述氣缸頭相比位於第三方向一側。
14.一種騎乘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發動機。
15.一種安裝方法,其為使用權利要求4所述的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將所述張力賦予部件和鏈條安裝於發動機的鏈條室的安裝方法,該安裝方法的特徵在於,具備 第一步驟,組裝收納第一鏈輪的曲軸箱、安裝於所述曲軸箱的氣缸體、和安裝於所述氣缸體的收納所述第二鏈輪的氣缸頭,構成包括所述曲軸箱、所述氣缸體和所述氣缸頭的所述鏈條室; 第二步驟,將所述鏈條卷掛到在收納於所述曲軸箱的曲軸上設置的所述第一鏈輪; 第三步驟,對具有所述板簧、和安裝於所述板簧的接觸部件的張力賦予部件安裝所述夾具,組裝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 第四步驟,將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沿從所述曲軸箱朝向所述氣缸體的方向插入,將支承軸插入在所述接觸部件設置的支承孔,將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以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組裝體能夠自由搖動的方式安裝於所屬曲軸箱; 第五步驟,將所述鏈條卷掛至所述第二鏈輪; 第六步驟,將卷掛有所述鏈條的狀態的所述第二鏈輪安裝於所述凸輪軸;和 第七步驟,從所述張力賦予部件取下所述夾具。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安裝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主體部接近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所述張力賦予部件寬度方向上的一側, 所述第一支承部為在從所述主體部朝向所述張力賦予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的突起, 所述第一夾具安裝部件為,在所述板簧的寬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突出方向的長度大地凹陷,並且從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接觸支承部的寬度方向上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槽, 所述第七步驟包含使所述第一支承部沿所述槽移動,由此解除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對所述第一被支承部的支承的步驟。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在發動機中容易安裝張緊器和凸輪鏈的方案,該發動機為使用刀型張緊器對凸輪鏈賦予張力的結構,且為氣缸體的側面不能打開的結構。刀型靴(168)具有板狀部(172)、前端部(179)、後端部(175)、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和第二夾具安裝部(302)。第一夾具安裝部(300)設置在比長度方向中央靠前端部(179)一側,安裝有治具(200)。第二夾具安裝部(302)設置於長度方向中央靠後端部(175)一側,安裝有治具(200)。第一夾具安裝部(300)在與板彈簧(16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開口(301)。
文檔編號F16H7/08GK103052828SQ20128000226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0日
發明者豬森俊典, 中島彰利 申請人:山葉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