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垃圾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6:52:11 1
本發明涉及環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環保機械。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經濟發展,工業、食品等行業迅速發展,人們隨時隨地都在不斷的產生著垃圾,垃圾越來越多,如果不對垃圾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汙染環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現在大多的垃圾都是經過簡單的掩埋處理,雖然能夠解決目前的垃圾問題,但是並不長遠,而且簡單的掩埋處理在以後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至於垃圾處理機器則是大型機械,需要工人對垃圾進行收集,而且也只是簡單的擠壓成塊,對此,需要予以改進。中國專利CN204208884U揭示了一種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儲水腔,儲水腔上方設有過濾板,過濾板上方設有攪拌傳輸腔,過濾板上方左端設置有提升腔,提升腔頂部設置有上傳送輥輪,提升腔底部連接有下傳送輥輪支架,下傳送輥輪支架頂端設有下傳送輥輪,下傳送輥輪和上傳送輥輪之間連接有傳送帶,儲水腔左側設置有垃圾處理腔,垃圾處理腔上方設置高溫焚燒腔,高溫焚燒腔上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加熱棒,加熱棒頂端均與支座相連接,然而其雖然能夠將垃圾物與水進行分離,但是其在分離過程中無法對垃圾物進行擠壓,使得其很難使得垃圾物與水得到充分的分離,同時垃圾物會燃燒,會產生煙霧並將煙霧直接排放會導致環境的汙染,導致空氣的質量下降,最後其還用過濾後的水將焚燒後的灰進行沉澱處理,使得兩者混合後在進行排出,該步驟無疑導致了水資源的浪費,使得過濾後的水資源無法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支撐板、旋轉裝置、擠壓裝置、過濾裝置、攪拌裝置、消毒裝置、箱體裝置、回收裝置及粉碎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橫杆、第二橫杆、第一墊塊、第二墊塊,支撐板上設有第一矩形孔、第二矩形孔、第一定位環、第三支架,旋轉裝置包括第一電機、第一轉軸、旋轉杆、第四支架、第一框體、第一過濾網及固定環,本發明對垃圾物與水進行分類回收且得到較好的處理,減少了環境的汙染,保護了環境資源。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垃圾處理裝置,所述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位於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於所述支撐板上方的旋轉裝置、位於所述旋轉裝置上方的擠壓裝置、位於所述支撐板下方的過濾裝置、位於所述過濾裝置左側的攪拌裝置、位於所述攪拌裝置下方的消毒裝置、位於所述消毒裝置下方的箱體裝置、位於所述箱體裝置右側的回收裝置及位於所述回收裝置上方的粉碎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於右側的第一支架、位於所述第一支架左側的第二支架、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橫杆、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橫杆、位於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墊塊、位於所述第一墊塊左側的第二墊塊,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孔、位於所述第一矩形孔右側的第二矩形孔、位於支撐板上方的第一定位環、位於所述第一定位環左側的第三支架,所述旋轉裝置包括第一電機、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機上的第一轉軸、設置於所述第一轉軸上的旋轉杆、設置於所述旋轉杆上的第四支架、位於所述旋轉杆左側的第一框體、設置於所述第一框體內部的第一過濾網及位於所述第一過濾網下方的固定環,所述擠壓裝置包括第一固定架、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架一端的第三橫杆、貫穿所述第三橫杆上下表面的第一移動杆、設置於所述第一移動杆側面上的第一鋸齒、位於所述第一移動杆下方的擠壓板、位於所述擠壓板周圍的密封環、位於所述擠壓板上方的固定環、位於所述第一移動杆左右兩側的第一滾輪及設置於所述第一滾輪上的第二鋸齒,所述過濾裝置包括過濾框、位於所述過濾框內的第二過濾網、位於所述過濾框左右兩側的第一斜杆、位於所述過濾框左側的第一管道、設置於所述第一管道上的水泵及位於所述過濾框右側的第一連接杆,所述攪拌裝置包括第二電機、位於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第二轉軸、設置於所述第二轉軸上的攪拌杆、位於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第二框體及位於所述第二框體上方的氣囊,所述消毒裝置包括第三框體、位於所述第三框體左側的第二管道、設置於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一閥門、位於所述第三框體內的第三過濾網、位於所述第三過濾網一側的第一加熱棒、位於所述第一加熱棒周圍的第一散熱框、位於所述第三框體上方的海綿板及位於所述第三框體下方的第一支撐杆,所述箱體裝置包括第一箱體、位於所述第一箱體右側的彎曲管、設置於所述彎曲管上的第二閥門及位於所述第一箱體左側的第二固定架,所述粉碎裝置包括進料鬥、位於所述進料鬥右側的擋板、位於所述進料鬥下方的粉碎框、位於所述粉碎框內部的散熱板、位於所述散熱板一側的第二加熱棒、位於所述粉碎框內部的第二滾輪及設置於所述第二滾輪上的粉碎齒,所述回收裝置包括回收框、位於所述回收框內部的第三加熱棒、第二散熱框、固定塊、位於所述固定塊左側的旋轉板、位於所述旋轉板下方的第一推動杆、位於所述第一推動杆下方的第二推動杆、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下方的氣缸、位於所述氣缸左側的回收箱及位於所述回收箱右側的第二連接杆。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墊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墊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環呈圓環狀,所述第一定位環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環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所述旋轉杆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杆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旋轉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過濾網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環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固定環豎直放置,所述固定環的外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環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矩形孔。所述過濾框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過濾框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一矩形孔且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框的側面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過濾網呈圓柱體,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過濾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呈水平狀,所述第一管道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過濾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上設有位於上表面的第二通孔、位於下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於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電機位於所述第二框體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分別於所述第二電機左表面與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回收框的上端與所述粉碎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加熱棒與所述回收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框的橫截面成彎曲狀,所述第二散熱框與所述回收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的右端與所述回收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板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旋轉板的右端與所述固定塊軸轉連接,所述旋轉板與所述回收框的內表面接觸。所述第二管道呈L行,所述第三過濾網呈長方體,所述第三過濾網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料鬥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二矩形孔且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粉碎框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粉碎框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矩形孔且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板呈長方體,所述散熱板豎直放置,所述散熱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板的下端與所述粉碎框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粉碎齒與所述第二滾輪固定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述的垃圾處理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將垃圾物與水進行分離並分類回收,首先對其進行擠壓,使得水與垃圾物進行充分的分離,然後對分離後的水先進行過濾,然後進行攪拌淨化,然後進行高溫處理,從而起到了很好的淨化消毒處理,同時對垃圾物進行粉碎然後進行高溫處理,可以使得垃圾物較為乾燥,並且使得其無法被擠壓分離的水分進行蒸發,從而方便進行回收及後續的處理,整個過程簡單快速,效率較高,節約了時間成本,並且可以對垃圾物與水進行分類回收且得到較好的處理,減少了環境的汙染,保護了環境資源,符合國家的政策要求,適合推廣應用。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垃圾處理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發明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第一橫杆;14-第二橫杆;15-第一墊塊;16-第二墊塊;2-支撐板;21-第一矩形孔;22-第二矩形孔;23-第一定位環;24-第三支架;3-旋轉裝置;31-第一電機;32-第一轉軸;33-旋轉杆;34-第四支架;35-第一框體;36-第一過濾網;37-固定環;4-擠壓裝置;41-第一固定架;42-第三橫杆;43-第一移動杆;44-第一鋸齒;45-擠壓板;46-密封環;47-固定環;48-第一滾輪;49-第二鋸齒;5-過濾裝置;51-過濾框;511-第一通孔;52-第二過濾網;53-第一斜杆;54-第一管道;55-水泵;56-第一連接杆;6-攪拌裝置;61-第二電機;62-第一轉軸;63-攪拌杆;64-第二框體;641-第二通孔;642-第三通孔;65-氣囊;7-消毒裝置;71-第三框體;711-第一圓孔;712-第二圓孔;713-第三圓孔;72-第二管道;73-第一閥門;74-第三過濾網;75-第一散熱框;76-第一加熱棒;77-海綿板;78-第一支撐杆;8-箱體裝置;81-第一箱體;811-第四圓孔;812-第五圓孔;82-彎曲管;83-第二閥門;84-第二固定架;9-粉碎裝置;91-進料鬥;92-擋板;93-粉碎框;94-散熱板;95-第二加熱棒;96-第二滾輪;97-粉碎齒;10-回收裝置;101-回收框;102-第三加熱棒;103-第二散熱框;104-固定塊;105-旋轉板;106-第一推動杆;107-氣缸;108-回收箱;109-第二連接杆。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本發明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1、位於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2、位於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旋轉裝置3、位於所述旋轉裝置3上方的擠壓裝置4、位於所述支撐板2下方的過濾裝置5、位於所述過濾裝置5左側的攪拌裝置6、位於所述攪拌裝置6下方的消毒裝置7、位於所述消毒裝置7下方的箱體裝置8、位於所述箱體裝置8右側的回收裝置10及位於所述回收裝置10上方的粉碎裝置9。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於右側的第一支架11、位於所述第一支架11左側的第二支架12、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11上的第一橫杆13、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架12上的第二橫杆14、位於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墊塊15、位於所述第一墊塊15左側的第二墊塊16。所述第一支架1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架1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2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杆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杆13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杆1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杆1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杆1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杆14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墊塊15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墊塊15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墊塊16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墊塊16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2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1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2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孔21、位於所述第一矩形孔21右側的第二矩形孔22、位於上方的第一定位環23、位於所述第一定位環23左側的第三支架24。所述第一矩形孔21與所述第二矩形孔22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環23呈圓環狀,所述第一定位環23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環23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4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4的另一端呈水平狀。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裝置3包括第一電機31、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機31上的第一轉軸32、設置於所述第一轉軸21上的旋轉杆33、設置於所述旋轉杆33上的第四支架34、位於所述旋轉杆33左側的第一框體35、設置於所述第一框體35內部的第一過濾網36及位於所述第一過濾網36下方的固定環37。所述第一電機31位於所述支撐板2的上方。所述第一轉軸3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轉軸32與所述第一電機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機31帶動所述第一轉軸32旋轉。所述旋轉杆33呈長方體,所述旋轉杆3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32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杆3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3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旋轉杆33的兩側,所述第四支架34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34的一端與所述旋轉杆3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3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35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一框體35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定位環23的內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外表面滑動接觸。所述第一過濾網36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過濾網3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36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環37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固定環37豎直放置,所述固定環37的外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環3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3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35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矩形孔21,當所述第一電機31帶動所述第一轉軸32旋轉,使得第一框體35旋轉180度時,所述第一框體35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矩形孔22。如圖1所示,所述擠壓裝置4包括第一固定架41、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架41一端的第三橫杆42、貫穿所述第三橫杆42上下表面的第一移動杆43、設置於所述第一移動杆43側面上的第一鋸齒44、位於所述第一移動杆43下方的擠壓板45、位於所述擠壓板45周圍的密封環46、位於所述擠壓板45上方的固定環47、位於所述第一移動杆43左右兩側的第一滾輪48及設置於所述第一滾輪48上的第二鋸齒49。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橫截面成凹字形,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2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4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橫杆4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杆42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杆4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動杆4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移動杆43豎直放置,所述第一移動杆43貫穿所述第三橫杆4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移動杆43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鋸齒44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左右表面上,所述第一鋸齒44與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擠壓板45呈圓柱體,所述擠壓板4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下表面與所述擠壓板4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密封環46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密封環46水平放置,所述密封環46的內表面與所述擠壓板4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密封環46的上下表面分別於所述擠壓板45的上下表面處於同一水平面內。所述固定環47包圍在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周圍且與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環47的下表面與所述擠壓板4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擠壓板45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所述第一滾輪4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一移動杆43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滾輪48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48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鋸齒49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48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鋸齒44與所述第二鋸齒49相互齒合在一起。如圖1所示,所述過濾裝置5包括過濾框51、位於所述過濾框51內的第二過濾網52、位於所述過濾框51左右兩側的第一斜杆53、位於所述過濾框51左側的第一管道54、設置於所述第一管道54上的水泵55及位於所述過濾框51右側的第一連接杆56。所述過濾框5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過濾框5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一矩形孔21且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框51豎直放置,所述過濾框51的側面上設有第一通孔511,所述第一通孔511呈圓柱體狀,且與所述過濾框5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過濾網5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過濾網5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52的側面與所述過濾框5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5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過濾框5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杆5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杆53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53的下端與所述過濾框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54呈水平狀,所述第一管道54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511且與所述過濾框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水泵55設置於所述第一管道54上,用於將過濾框51內的水吸入到第一管道54中。所述第一連接杆56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杆5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杆56的左端與所述過濾框51的側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裝置6包括第二電機61、位於所述第二電機61下方的第二轉軸62、設置於所述第二轉軸62上的攪拌杆63、位於所述第二電機61下方的第二框體64及位於所述第二框體64上方的氣囊65。所述第二框體64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二框體64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64上設有位於上表面的第二通孔641、位於下表面的第三通孔642及位於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通孔64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述第二通孔641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二通孔641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通孔642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三通孔642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四通孔成圓柱體狀,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54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機61位於所述第二框體64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12與所述第三支架24的一端分別於所述第二電機61左表面與右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電機61起到較為穩固的支撐作用。所述第二轉軸6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轉軸62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轉軸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6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機61帶動所述第二轉軸62旋轉,所述第二轉軸62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二框體64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框體64的內部,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4滑動連接。所述攪拌杆63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轉軸62的左右兩側,所述攪拌杆63呈彎曲狀,所述攪拌杆6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轉軸62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可以對流入到第二框體64內的水進行攪拌沉澱。所述氣囊65位於所述第二框體64的上方,所述氣囊65對準所述第二通孔64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氣囊65內可以設置有消毒液或者其他液體,當擠壓氣囊65時,氣囊65內的液體可以進入到第二框體64內。所述第二橫杆14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消毒裝置7包括第三框體71、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左側的第二管道72、設置於所述第二管道72上的第一閥門73、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內的第三過濾網74、位於所述第三過濾網74一側的第一加熱棒76、位於所述第一加熱棒76周圍的第一散熱框75、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上方的海綿板77及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下方的第一支撐杆78。所述第三框體7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三框體71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框體71上設有位於左表面的第一圓孔711、位於右表面的第二圓孔712及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上表面的若干第三圓孔713。所述第一圓孔711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一圓孔711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圓孔712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二圓孔712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圓孔713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三框體71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三圓孔713呈圓錐體狀,所述第三圓孔713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72呈L行,所述第二管道72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一圓孔711且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72的另一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642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閥門73設置於所述第二管道72上,用於控制所述第二管道72中水的流量。所述第三過濾網74設有若干個且位於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部,所述第三過濾網7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過濾網74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7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加熱棒76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加熱棒76的數量與所述第三過濾網74的數量相同,所述第一加熱棒76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散熱框75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散熱框75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加熱棒76位於所述第一散熱框75的內部。所述海綿板77呈長方體,所述海綿板77水平放置,所述海綿板77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海綿板77遮住所述第三通孔713。所述第一支撐杆78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杆78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杆78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杆78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箱體裝置8包括第一箱體81、位於所述第一箱體81右側的彎曲管82、設置於所述彎曲管82上的第二閥門83及位於所述第一箱體81左側的第二固定架84。所述第一箱體8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箱體8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接觸,所述第一箱體81上設有位於右表面的第四圓孔811及位於上表面的第五圓孔812。所述第四圓孔811呈圓柱體狀,所述第四圓孔811與所述第一箱體8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圓孔812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五圓孔812與所述第一箱體81的內部相通。所述彎曲管82呈彎曲狀,所述彎曲管82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圓孔712且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管82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四圓孔811且與所述第一箱體8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閥門83設置於所述彎曲管82上,用於控制所述彎曲管82中水的流量。所述第二固定架84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8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箱體8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8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框體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粉碎裝置9包括進料鬥91、位於所述進料鬥91右側的擋板92、位於所述進料鬥91下方的粉碎框93、位於所述粉碎框93內部的散熱板94、位於所述散熱板94一側的第二加熱棒95、位於所述粉碎框93內部的第二滾輪96及設置於所述第二滾輪96上的粉碎齒97。所述進料鬥91呈空心狀,所述進料鬥9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二矩形孔22且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92呈長方體,所述擋板92豎直放置,所述擋板92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粉碎框93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粉碎框93的橫截面成L型,所述粉碎框9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矩形孔22且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杆13的左端與所述粉碎框9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杆56的右端與所述粉碎框9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板9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述散熱板94呈長方體,所述散熱板94豎直放置,所述散熱板94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板94的下端與所述粉碎框9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加熱棒9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述第二加熱棒95位於所述粉碎框93與所述擋板94之間,所述第二加熱棒95產生的熱量經過散熱板94進入到粉碎框93的內部。所述第二滾輪96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96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96可以在所述粉碎框93內旋轉。所述粉碎齒97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滾輪96的表面上,所述粉碎齒97與所述第二滾輪96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回收裝置10包括回收框101、位於所述回收框101內部的第三加熱棒102、第二散熱框103、固定塊104、位於所述固定塊104左側的旋轉板105、位於所述旋轉板105下方的第一推動杆106、位於所述第一推動杆106下方的第二推動杆、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下方的氣缸107、位於所述氣缸107左側的回收箱108及位於所述回收箱108右側的第二連接杆109。所述回收框101的上端與所述粉碎框9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回收框101呈空心狀。所述第三加熱棒10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加熱棒102與所述回收框10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框10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散熱框103的橫截面成彎曲狀,所述第二散熱框103包圍所述第三加熱棒102且與所述回收框10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框103採用散熱材料製成。所述固定塊104呈水平狀,所述固定塊104的右端與所述回收框10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板105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旋轉板105的右端與所述固定塊104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旋轉板105可以圍繞所述固定塊104旋轉,所述旋轉板105與所述回收框101的內表面接觸。所述第一推動杆106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杆106的上表面與所述旋轉板10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杆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杆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杆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杆106的下端軸轉連接。所述氣缸107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墊塊1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杆的下端與所述氣缸107連接。所述回收箱108的橫截面成凹字形,所述回收箱108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墊塊1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回收箱108位於所述旋轉板105左端的下方,方便旋轉板105上的被粉碎的垃圾物進入到回收箱108內。所述第二連接杆109呈長方體,所述第二連接杆109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杆109的右端與所述氣缸107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杆109的左端與所述回收箱108的右表面接觸。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垃圾處理裝置使用時,首先將垃圾投放進第一框體35內。然後經過第一過濾網36的過濾後,垃圾中的水份進入到第一框體35的下方,且穿過第一矩形孔21進入到過濾框51內,並且經過第二過濾網52的過濾。然後使得第一滾輪48旋轉,進而通過第一鋸齒44與第二鋸齒49的相互齒合,使得第一移動杆43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擠壓板45向下移動且收容於第一框體35內,並且所述密封環46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35的內表面緊密接觸,所述固定環47可以防止所述密封環46與所述擠壓板45脫離,並且給予所述密封環47足夠的支撐力。然後擠壓板45向下擠壓垃圾物,使得垃圾物中的大部分水被擠壓出來,且經過第一過濾網36的過濾,進入到過濾框51內,然後啟動第一電機31,使得第一轉軸32旋轉,進而使得旋轉杆33旋轉,使得第一框體35順時針旋轉180度,此時第一框體35的上端收容於所述進料鬥91中,同時所述第一框體35的上端對準第二矩形孔22且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接觸。然後第一框體35中被擠壓的垃圾物穿過第二矩形孔22進入到粉碎框93的內部,然後啟動第二滾輪96,使得粉碎齒97對垃圾物進行粉碎,同時第二加熱棒95開始加熱,通過散熱板94,使得熱量進入到粉碎框93的內部且對垃圾物直接進行加熱,對其進行初步的乾燥,從而方便進行粉碎,然後粉碎後的垃圾物落在旋轉板105上,然後啟動第三加熱棒102,使其開始加熱,並經過第二散熱框103進入到內部,對粉碎後的垃圾物繼續進行加熱乾燥,並且由於已經粉碎完畢,所以乾燥效率更高,更加節約能源。然後啟動氣缸107,使得第二推動杆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杆106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旋轉板105逆時針旋轉,使得旋轉板105上的垃圾物滑落到左側且進入到回收箱108的內部。並且在啟動第一電機31的同時,擠壓出來的水進入到過濾框51內,然後啟動水泵55,將過濾框51內的水經過第一通孔511進入到第一管道54的內部,然後進入到第二框體64的內部,然後啟動第二電機61,使得第二轉軸62旋轉,帶動第二框體64內的攪拌杆63旋轉,對進入到其中的水進行攪拌,使其沉澱,並且同時可以擠壓氣囊65,將需要的液體擠壓到水中。攪拌結束後,打開第一閥門73,使得第二框體64內的水進入到第二管道72內部,然後進入到第三框體71內,然後啟動第一加熱棒76,使得第一加熱棒76產生的熱量經過第一散熱框75散發出去,對進入到第三框體71內的水進行加熱消毒,部分水進行蒸發,由於海綿板77的設置,使得部分水蒸氣穿過海綿板77進入到外界,同時海綿板77吸收部分水蒸氣,從而使得散發出去的水蒸氣減少,保留較多的水蒸氣。然後經過第三過濾網74的過濾後進入到右側,同時蒸發成水蒸氣在第三框體71內部的右側液化成液態水,然後打開第二閥門83,使得水穿過彎曲管82進入到第一箱體81的內部。至此,本發明垃圾處理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