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看的電影海上鋼琴師(視聽語言和心理學解析豆瓣評分9.3的海上鋼琴師)
2023-06-16 22:11:43 4
好的電影,就像小津安二郎說的「以餘味定輸贏」。
《海上鋼琴師》,與電影《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合稱為「時空三部曲」。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裡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藝巨作。
豆瓣上116萬人評出9.3分的超高分足以證明,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今天,我將從電影的內容,視聽語言方面和心理學方面,對影片進行解析。
一、內容:為什麼《海上鋼琴師》能得到這麼多人的高分評價?因為共鳴:我們心中都有一個1900,我們都想成為1900?《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的傳奇一生。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被遺棄在鋼琴上的男嬰,被正在頭等艙撿漏的水手丹尼發現並撫養。
因他是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月第一周第一天被發現的,所以養父為他取名1900。
1900一生都在船上度過,從未踏足陸地。他因從小顯示出的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一直在船上為人們演奏,也因而聲名大噪過一段時間。
1.單純成就了這個天才:我們都想成為這樣一個單純,自我的人。在船上成長的1900,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艘船的大小。船上有什麼,他就知道什麼。
船上沒有母親,他以為母親就是一匹馬,船上沒有孤兒院,他以為孤兒院是沒有孩子的大人住的監獄。
沒有踏足陸地的他,繁華的世界,紙醉金迷的生活,為金錢忙碌的世界,都離他太遠。他不像個大人,倒像一個小孩,沒有被汙染的乾淨的小孩。
他是個鋼琴家,常常由著內心的靈感,用一個個音符把他說出來。他沒有學過鋼琴,也不懂爵士,沒有一張張樂譜的條條框框,隨心所欲的彈奏。他是自由的。
他音樂的靈感來源於對周圍人的觀察:一個老邁的女子身旁帶著個俊美男子,他會想到是女子帶著情夫跑路;一個男子在那憂鬱的坐著,他會想到這個男子在回憶那些他無能為力的事;看到一個男子偷偷摸摸的進來,他會想到男子是為了尋找那縹緲的愛情,和眼中所散發的美國夢偷偷跑進一等艙。
1900看每個人仿佛能看透他們的故事一樣,他手中的鋼琴,也會隨著心情來轉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代表的曲子也不一樣。一個從來也沒下過船的人,好多事情都是靠想像來完成的,因為他的思想從不被局限。
我也曾想過,如果有一天,1900去到陸地上,他會是怎麼樣的?但我想,影片中已經隱隱告訴我們了。影片中有一個片段:Max迫於生活壓力,決定去琴行賣掉自己的小號。
老闆:「6磅10先令,不能再多了。」
Max:「那也就25美元啊!小號是我的一
生啊!先生,雖然我不會像巴蒂·鮑頓或
是沙其蒙那樣青史留名,但即使我不是
個人物,這小號也不只值這個價錢啊。」
老闆:「按你這麼說的話,這個小號半個
克朗都不值。」
影片第一個讓我感到心酸的點,大約從這時開始。藝術在我看來,是神聖的,是高尚的。而對於樂手來說,它更是一生。
我從沒想過,這樣神聖的東西,到了這個繁華的陸地世界,竟是這樣一文不值。那些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生的東西,用金錢去衡量,簡直是侮辱。
然,在現實的面前,樂手Max竟是這樣的卑微,甚至連對話都是帶著祈求:再多點錢吧!
現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我們有喜愛的東西,有夢想的美好未來,還在上學的時候,就開始想著:我以後要成為一個舞蹈家,一個音樂家,一個演員。
但,有少人最後又真的做到了呢?
可能掙扎過,但大多數人都輸給了現實,輸給了車子,房子,票子。
複雜的世裡有太多無窮無盡欲望,身處其中,難免不會被汙染,從而走了一條與心之所向相反的道路。
突然有一天回顧自己的小時候,問問自己:現在的我,是以前想要的樣子嗎?
大多都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大染缸,把我們也變的複雜,我們不再一門心思的去追求自己,而是開始考慮功利。
2.我們都希望有1900那樣的生活:穩定,自由。
就像1900說的那樣:「陸上的人喜歡尋
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
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
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
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確實,活在陸地上的我們,每天都在憂慮,在擔心。我們擔心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害怕昨天的做的選擇:會不會有失誤。
邁出這艘大船,就好像我們學生邁出校園。我們對今後的生活都是「未知」,會找到什麼工作?會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困難?
我們「陸地人」每天都要在無限的鍵盤上演奏音樂,但我們不知道「do」在哪裡,也不知道「si」在哪裡。我們的未來是迷茫的。
但1900不一樣,船就那麼大,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船上也有欲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他不需要考慮吃喝住,也不用在乎金錢,他的未來可以很明確,很單純,很無憂無慮。
我們所有人,從出生到年老,這一生不就是在追求這樣的生活嗎?穩定的,精神自由,財富自由,人身自由。
二、從視聽語言分析《海上鋼琴師》曾被譽為,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裡面的鋼琴曲出自現義大利最有名氣的音樂大師顏尼歐·莫裡克奈之手,像《天堂電影院》,《洛麗塔》,《索多瑪的120天》,都是這位大師的作品。
匈牙利電影美學家巴拉茲說過:「聲音將
不僅僅是畫面的產物,它將成為主體,
沒有聲音的畫面是死的畫面,沒有畫面
的聲音是活的聲音。」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鋼琴決鬥」,就很好詮釋了這句話。
決鬥前,當Jelly的影子出現在畫面中時,伴隨著的是一段低調、沉悶、壓抑的音樂,隨著他的正式亮像,更為低沉的大提琴聲也隨之漸入。
原本以歡快調為背景音樂的大廳,因他的出現,瞬間變的嚴肅,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背景樂的強烈碰撞,更能表現當時對方的來勢洶洶。
此時無聲勝有聲:
鬥琴的整個過程幾乎沒有臺詞,只有Jelly表演後一個威士忌倒入酒杯的聲音,似乎想打破壓抑的沉悶,但隨即又被1900的音樂淹沒。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檯上,才結束這段壓抑而富有張力的音樂。而每一次酒杯被扣在吧檯的不同音量,是Jelly的氣憤,是下一次表演的蓄力。
在鬥琴的結尾,1900演奏完那曲極富技巧的音樂後,全場長達十幾秒的無聲,配合著全場目瞪口呆的畫面,又把觀眾的情緒帶到了一個興奮的頂峰:這個默默無聞的鋼琴手,贏了爵士的創始人Jelly!
視覺效果:導演託納託雷似乎比較鍾情於在影片中貫穿一種比較含蓄甚至是有點悲劇色彩的格調。
影片的開頭,當第一個見到美國的人喊出那句「America」時,當船上兩千餘名船客,熱情大喊美國,高興地脫帽向美國揮手的時候,原本應該是熱情的暖色調,但鏡頭切換,這時的美國,籠罩在白色的水霧下,幾根巨大的煙筒正在往外吐著黑煙,整個場景大片留白。
美國永遠在水霧中。
將船客送到象徵自由的美國和船上一生未踏足陸地的1900,無疑是在暗示著什麼。
拍攝手法:影片採用回憶的方式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好友Max,通過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追尋1900的下落為兩大時間主軸,交互穿插構成。
在現實進入回憶的轉換中多通過Max與其他人物的對話來達到場景以及空間的調度。
並且電影大量運用仰攝、俯攝鏡頭,通過推、拉鏡頭的淡入和淡出,完成大全景與特寫的鏡頭切換。
就拿最精彩的鬥琴環節:
由下往上的仰鏡頭,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開闊、崇高、敬仰的感覺。
影片中,1900與被爵士樂大師Jelly的鬥琴中,單純的1900並不理解鬥琴的意義,只是把比賽當做欣賞的音樂會,因此他對Jelly是懷有好奇和敬意的。
於是,此處運用仰拍的鏡頭展現了他內心對Jelly的態度,正如影片所講:「這不是較量,而是學習」,「他沒有競爭的體育精神」,「…希望藉此能學到點新的東西」。
而與仰拍形成對比的俯拍,最明顯的就是在Jelly的出場鏡頭。
鬥琴時,Jelly彈奏完第一曲後,現場的很多女性都哭了,他於是非常得意,因此,這時的鏡頭是俯視1900的,給人一種壓迫和蔑視之感。
鬥琴的過程中,第一輪比賽,導演的鏡頭是一仰一俯;第二輪,兩人彈奏同一首曲子,這時的鏡頭為平視;第三輪,1900認真應戰,此時的鏡頭又是一仰一俯,只不過,這次是1900為仰視鏡頭。
相同的手法,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在這一點上,電影突出了戲劇化。
全景和近景:影片中,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第一個看到美國的人。那個有著清澈藍色眼睛的船客。
電影從全景到近景慢慢拉進、拉進,直到看到男孩的眼睛,然後是瞳孔,再淡入他眼裡倒印出的自由女神像。
眼裡只有一個自由女神像,這樣的畫面,更加深了移民的人對美國的渴望。
還有,鬥琴時影片對Jelly笑時露出的牙齒還有放在鋼琴上菸頭特寫,無疑都是在放大Jelly的自信和高超的技藝。
但,當第三回合比賽失敗時,影片給了Jelly一個全景,熱鬧的人群中,白色西裝的背影。更添了一筆落寞。
心理學角度:我想,《海上鋼琴師》最令人耿耿於懷的莫過於不願下船的1900,最令人壓抑的也莫過於1900隨著船英年早逝。
影片中,兩次著重提到下船:第一次是因為1900愛上了一個姑娘,打算到陸地找她;第二次是Max,在船即將被炸毀時,勸他一起到陸地生活。
依戀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動力學派認為,孩子從在母親肚子
裡的時候就是有感知覺的,能與母親有
一種連接,而這種連接也會影響著孩子
以後的「客體關係」。同時,在兒童期就
有被遺棄的經驗,這對孩子的「客體關
系」影響極大,直接影響著之後的「安全
感」和「依戀關係」。也就是說,這種被拋
棄的感覺嬰兒是能感受到的。
1900從出生就被拋棄,雖然很幸運的遇到了養父丹尼,但,在他八歲時,養父卻因一場意外而死。那時八歲的他,還不懂什麼叫「死亡」,只知道他又一次被拋棄了。
害怕未知,害怕決定
影片曾中講到:丹尼死後,醫生表示,如果不是因為1900在丹尼旁邊念報紙,逗笑了丹尼,丹尼或許還有治癒的可能。
因此,潛意識裡1900會認為是自己的擅自做主,在病床前念了報紙,才使養父不治生亡。所以,潛意識裡,他害怕做決定,害怕決定背後的後果。
1900自願下船,不是喜歡上女孩後立馬決定的,而是考慮了很久:哪一天,什麼時候。為了這個動作,他其實想了很多,就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安全感的極度缺失。
掌控感:選擇絕望的成為自己而不去彈奏不屬於自己的現實生活這架巨大的上帝之琴。每個人都具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本能,即
都傾向於自己能夠穩定地預測和控制周
圍的世界,這種源自人類天性的傾向是
我們安全感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任何
時候,當人們面臨失去控制感後,會處
於無助的狀態,感到焦慮和不安。
但就像1900說的:「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 ! 」
但如果是陸地,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他下去該怎麼辦?他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他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面對陸地,1900失去了在船上的控制感,養父從小灌輸的船以外的世界有多麼可怕,他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泥潭,他不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不相信抗爭可以對抗強權。
因此,他寧願選擇和熟悉的船共存亡,也不願意去那未知的陸地世界。
小結
有人說,我喜歡1900是因為他的純粹,他不敢下船,「懦弱」的很真實,他不追求繁華世界,單純的很真實,他決定與船共存亡,執著的很真實。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1900的影子。只不過,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的成為1900。
因為1900是孤獨的,他被親人拋棄,沒有朋友。他無牽無掛,所以可以與船共生死,可以守住心中的自我。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有家人,我們要養家餬口。所以,現實面前,我們被迫踏出那一步,遠離心中的那艘船。
純真和靈魂自由無疑是電影希望傳達給我們的,我想,他是想告訴我們,即使我們不能成為傳奇的1900,但至少在繁華的世界中,多去追求自我的靈魂自由和純真。
畢竟人生沒有定數,賦予怎樣的意義都由我們自己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