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1:11:56 1
專利名稱: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波爐,特別是一種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微波爐以其清潔高效、安全可靠的特點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廚房觀念,而得以迅速的發展。眾所周知,微波爐的烹調原理是通過磁控管發出的微波,直接施加在被需要烹飪的食物上,即被加熱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子在微波的高頻作用下產生劇烈的分子運動,通過分子振動摩擦得到的熱量使得水分沸騰,從而實現從食物內部進行加熱烹飪。因此,在這種烹飪狀況下,烹飪後食物會損失大量的水分,使得食物出現幹硬而直接影響口感。針對這個缺陷,中國專利ZL02153109.9中公開了一種具有加溼功能的微波爐,該微波爐包括水箱、噴嘴、水供應管和泵。水箱設置在微波爐內部的一側;噴嘴設置在加熱器組裝體上,噴嘴具有噴嘴部件、水管口部件和空氣管口部件;噴射水的噴嘴部件向著加熱室的內部;水管口部件的內部得到水的供應;空氣管口部件得到空氣的供應;水供應管連通上述水箱與噴嘴的水管口部件;泵將高壓空氣供應給上述噴嘴的空氣管口部件。其基本的技術方案是通過利用噴射高壓空氣的泵,使得水箱內的水噴射到微波爐的加熱室內部,達到對加熱食物進行水分補充的目的。但是其這種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缺點由於其噴射的水霧是在高壓作用下形成的,使得噴射水霧的方向性太強和壓力過於集中,不容易達到霧化均勻和加溼均勻的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均勻加溼、烹飪後食物表面乾燥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包括微波爐本體,其結構特徵是本體上設置有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該加溼裝置包括一可拆卸的水箱,水箱下面接有一集水槽,集水槽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集水槽上方設置有與本體內部腔體相通的霧化腔室。
上述的霧化腔室設置在水箱下底面內凹面處,由水箱下底面內凹面與集水槽液面共同圍成,霧化腔室通過一管道與本體內部腔體相連通;超聲波發生器設置在集水槽底部。霧化腔室通過一送風管道與一通風機構相接,該通風機構包括一帶風葉的電機。送風管道伸入霧化腔室,其頂端開口處高出集水槽的安裝定位基座面,其底端伸出集水槽底部,送風管道下方設置帶有風葉的電機,電機安裝在定位板上。霧化腔室位於送風管道頂部出口處設置有氣流迴轉擋板,擋板最低端高出集水槽安裝定位基座面。管道一端與霧化腔室相接,另一端穿過水箱後,通過一彎頭與本體內部腔體相通。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設置在本體側面。
上述的水箱設置在集水槽的安裝定位基座上,水箱上設置有頂針推壓式注水機構,集水槽上設置有與頂針相配合的頂壓凸臺。注水機構包括與水箱入水口相配合的進水口蓋,進水口蓋中部設置有一貫通空腔,空腔內設置有一頂針,頂針尾部設置有與集水槽頂壓凸臺相配合的一限位臺階;空腔中設置有一定位凸臺,該定位凸臺與頂針限位臺階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頂針前端伸出進水口蓋的部分設置有一密封蓋,密封蓋的下邊緣壓蓋在進水口蓋上邊緣處。貫通空腔的下端套接在集水槽上頂壓凸臺上,貫通空腔與頂壓凸臺之間設置有過水間隙;進水口蓋與水箱入水口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先將水箱內注滿水,然後套接上頂針推壓式注水機構,該機構的密封蓋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壓蓋在進水口蓋上邊緣處,防止水箱倒轉時,水自動流出;然後將水箱倒轉後放置在集水槽的安裝定位基座上,水箱的頂針推壓式注水機構與集水槽上的頂壓凸臺相壓接,頂壓凸臺將頂針頂入水箱內,與頂針相接的密封蓋脫離進水口蓋上邊緣處;由於貫通空腔與頂壓凸臺之間設置有過水間隙,水箱內的水順著進水口蓋的貫通空腔流下,進入集水槽內。集水槽內水位逐漸上漲,直到集水槽的水位到達或者超過貫通空腔的下端面時,水箱處形成水封,水箱內的水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不再繼續流出,此時,水箱下底面內凹面與集水槽液面共同圍成一霧化腔室。
啟動微波爐的加熱開關,同時,超聲波發生器和風扇電機開始運轉,集水槽中的液態水在超聲波發生器的作用下,逐漸由液態水霧化為1至5微米的超微粒子,形成水霧;水霧瀰漫在霧化腔室以及管道中。風葉在電機的驅動下,高速旋轉後產生高壓的定向氣流,氣流順著送風管道進入霧化腔室;氣流在迴轉擋板的阻擋下,充分與霧化腔室中的水霧粒子接觸,形成過飽和氣體,最後源源不斷的順著管道進入微波爐的內部腔體,以保持腔體內具有足夠的溼度,以防止烹飪過程中,食物失去過多的水分,喪失應有的口感。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均勻加溼、烹飪後食物表面乾燥。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3為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C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見圖1-圖5,本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微波爐本體1側面設置有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該加溼裝置包括一可拆卸的水箱3,水箱3下面接有一集水槽22,集水槽22底部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25,集水槽22上方設置有與本體1內部腔體相通的霧化腔室;霧化腔室設置在水箱3下底面,送風管道23伸入霧化腔室,其頂端開口處高出集水槽22的安裝定位基座面221,其底端伸出集水槽22底部,送風管道23下方設置帶有風葉41的電機42,電機42安裝在定位板43上。霧化腔室位於送風管道23頂部出口處設置有氣流迴轉擋板32,擋板最低端高出集水槽2安裝定位基座面221。管道31一端與霧化腔室相接,另一端穿過水箱3後,通過一彎頭與本體1內部腔體相通。
水箱3設置在集水槽22的安裝定位基座上,水箱3上設置有頂針推壓式注水機構,集水槽22上設置有與頂針113相配合的頂壓凸臺24。注水機構包括與水箱3入水口相配合的進水口蓋111,進水口蓋11中部設置有一貫通空腔,空腔內設置有一頂針113,頂針113尾部設置有與集水槽22頂壓凸臺24相配合的一限位臺階;空腔中設置有一定位凸臺,該定位凸臺與頂針限位臺階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112;頂針113前端伸出進水口蓋111的部分設置有一密封蓋114,密封蓋114的下邊緣壓蓋在進水口蓋111上邊緣處。貫通空腔的下端套接在集水槽22上頂壓凸臺24上,貫通空腔與頂壓凸臺24之間設置有過水間隙;進水口蓋111與水箱3入水口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115。
權利要求1.一種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包括微波爐本體(1),其特徵是所述的本體上設置有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該加溼裝置包括一可拆卸的水箱(3),水箱下面接有一集水槽(22),集水槽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25),集水槽上方設置有與本體內部腔體相通的霧化腔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霧化腔室設置在水箱(3)下底面內凹面處,由水箱(3)下底面內凹面與集水槽(22)液面共同圍成,霧化腔室通過一管道(31)與本體(1)內部腔體相連通;超聲波發生器(25)設置在集水槽(22)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霧化腔室通過一送風管道(23)與一通風機構相接,該通風機構包括一帶風葉(41)的電機(4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送風管道(23)伸入霧化腔室,其頂端開口處高出集水槽(22)的安裝定位基座面(221),其底端伸出集水槽底部,送風管道下方設置帶有風葉(41)的電機(42),電機安裝在定位板(43)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霧化腔室位於送風管道(23)頂部出口處設置有氣流迴轉擋板(32),擋板最低端高出集水槽安裝定位基座面(221)。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管道(31)一端與霧化腔室相接,另一端穿過水箱(3)後,通過一彎頭與本體(1)內部腔體相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設置在本體(1)側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水箱(3)設置在集水槽(22)的安裝定位基座上,水箱上設置有頂針推壓式注水機構,集水槽上設置有與頂針相配合的頂壓凸臺(24)。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注水機構包括與水箱(3)入水口相配合的進水口蓋(111),進水口蓋中部設置有一貫通空腔,空腔內設置有一頂針(113),頂針尾部設置有與集水槽(22)頂壓凸臺(24)相配合的一限位臺階;空腔中設置有一定位凸臺,該定位凸臺與頂針限位臺階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112);頂針前端伸出進水口蓋的部分設置有一密封蓋(114),密封蓋的下邊緣壓蓋在進水口蓋上邊緣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其特徵是所述的貫通空腔的下端套接在集水槽(22)上頂壓凸臺(24)上,貫通空腔與頂壓凸臺之間設置有過水間隙;進水口蓋(111)與水箱(3)入水口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115)。
專利摘要一種配備加溼裝置的微波爐,微波爐本體上設置有帶超聲波發生器的加溼裝置,該加溼裝置包括一可拆卸的水箱,水箱下面接有一集水槽,集水槽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集水槽上方設置有與本體內部腔體相通的霧化腔室。啟動微波爐的加熱開關,超聲波發生器和風扇電機開始運轉,集水槽中的液態水在超聲波發生器的作用下,逐漸由液態水霧化為超微粒子,形成水霧;氣流順著送風管道進入霧化腔室,充分與水霧粒子接觸後,形成過飽和氣體,最後源源不斷的順著管道進入微波爐的內部腔體,以保持腔體內具有足夠的溼度,以防止烹飪過程中,食物失去過多的水分,喪失應有的口感。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均勻加溼、烹飪後食物表面乾燥。
文檔編號F24C7/02GK2761987SQ20052005403
公開日2006年3月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9日
發明者陳錦聰 申請人: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