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給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2:49:41
專利名稱:部件供給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將收容在載料帶上的電子部 件向電子部件安裝機供給。
背景技術:
作為向電子部件安裝機供給電子部件的部件供給裝置,已知一 種帶式供給器,其以規定間距供給載料帶,該載料帶由收容電子部件 的底帶和覆蓋該底帶的收容部的外封帶構成。該帶式供給器一般使用 進給電動機對載料帶的進給動作進行驅動控制。例如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帶式供給器,在吸附嘴 吸附電子部件失敗的情況下,不是將該部件廢棄,而是使輸送載料帶 逆轉進給以使其返回到上遊側,再次正轉而送入吸附位置,使其可吸 附。在實際的帶式供給器中,在與剝離部相比的各自的進給方向前 方的進給路徑上,設置進給電動機(第1電動機)和上部側電動機(第 2電動機),該進給電動機輸送放入了電子部件的底帶,該上部側電 動機(第2電動機)將覆蓋載料帶(底帶)上部的外封帶剝離。並且,如圖9 (A)所示,在與吸附位置相比的底帶路徑前方, 通過第1電動機(未圖示)的正轉使鏈輪114旋轉,將由底帶B和外 封帶C組成的載料帶輸送至一體地設置在上部罩150前側的剝離部 118處。並且,將在剝離部118處從底帶B剝下的外封帶C,由配置 在外封帶路徑前方的第2電動機(未圖示)向上拉起而輸送,底帶B 繼續由第1電動機向前方輸送,使露出的部件收容內的部件P依次面 向吸附位置。專利文獻l:日本國特開2008-53381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開2008-53382號公報在如上所述部件發生吸附錯誤時使載料帶返回的情況下,優選使兩個電動機逆轉,使底帶B和外封帶C向剝離部的上遊側返回相同 的量。但是,外封帶C與底帶B相比,使用更容易延展的材質,為了 吸收剝離部與第2電動機之間的延展,通常通過張力機構(未圖示) 向該外封帶C施加張力。因此,在使所述第1電動機和所述第2電動機逆轉驅動相同的 量的情況下,由於所述張力機構施加的張力,到達剝離部處時的外封 帶C的反向進給量比底帶B的反向進給量小。其結果如圖9 (B)所 示,底帶B在剝離部il8處被外封帶C拉拽而無法反向返回,由於通 過第1電動機的逆轉、即鏈輪114的反向旋轉而反向輸送的庫帶B, 在上部罩150的下方產生鬆弛,所以會發生皺褶現象,存在底帶阻塞 的問題。本發明的課題是,可以順利地實現載料帶的逆轉進給動作,艮P, 使得使底帶進給的第1電動機、和剝離外封帶的第2電動機同時進行 逆轉。本發明具有載料帶,其由底帶和外封帶組成,所述底帶具有以 規定間距收容電子部件的收容部、和以規定間距形成的進給孔,所述 外封帶覆蓋所述收容部,可剝離地與底帶接合;剝離部,其在吸附所述收容部內的電子部件的吸附部之前,將 外封帶從該底帶剝離;鏈輪,其在外周具有齒部,該齒部與由所述剝離部剝離了外封 帶的底帶的進給孔嵌合;第1電動機,其可以正向逆向旋轉,使鏈輪旋轉;送出單元,其與由所述剝離部剝離的外封帶卡合,通過正向旋 轉而排出外封帶;第2電動機,其可以正向逆向旋轉,使送出單元起作用;以及張緊器,其與所述剝離部和所述送出單元之間的外封帶卡合而使第1電動機與第2電動機同步正轉驅動,將底帶和外封帶一 體地輸送至所述剝離部,在由所述剝離部剝離外封帶後,將底帶輸送 至所述吸附部,同時經由張緊器將外封帶排出,其特徵在於,具有控制單元,其使第2電動機逆轉而進行張力控制,直至成 為由所述張緊器對外封帶施加的張力小於或等於規定大小的狀態,之後,同步地使第1電動機和第2電動機逆轉驅動。本發明並且設置張緊傳感器,其檢測由所述張緊器對外封帶施加的張力,基於該張緊傳感器的檢測,執行所述第2電動機的逆向旋轉控制。本發明,在在同步地反向旋轉驅動所述第1電動機及第2電動 機時,向所述吸附開口部供給的電子部件未被吸附的情況下,使所述 載料帶返回一個間距的距離。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在進行逆轉控制時,即,使得使輸送底帶的第1 電動機、及剝離外封帶的第2電動機同時逆轉而使載料帶向反方向返 回時,由於施加在外封帶上的張力小於或等於規定的大小,所以外封 帶可以與其材料無關地,追隨逆轉控制。因此,可以防止底帶(載料帶)產生皺褶,順利地進行帶式供給器的逆轉動作。
圖1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動帶式供給器的要 部的概略斜視圖。圖2是示意地表示載料帶的特徵的局部側視圖。圖3是示意地表示外封帶的張力施加機構及其附近的側視圖。圖4是表示載料帶與鏈輪等的關係的帶式供給器的局部俯視圖。圖5是表示帶式供給器的正轉進給控制的流程圖。圖6是表示帶式供給器的逆轉進給控制的流程圖。圖7是表示帶式供給器正轉和逆轉時的動作的時序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2實施方式的作用的局部俯視圖。 圖9是表示現有問題點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在圖1中,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帶式供給器(部件供給裝置) 的要部結構。由底帶B及外封帶C構成的載料帶T,巻繞配置在未圖示的巻盤 上,該巻盤配置在帶式供給器主體F的圖1左側。由步進電動機構成 的進給電動機(第1電動機)10,以經由中繼齒輪12使鏈輪14轉動 的方式連結。鏈輪14與剝離部18相比配置在底帶B的進給路徑的下敏側(圖 l右方),如圖4所示,使進給銷14A與底帶B的進給孔H卡合。利 用其旋轉,將載料帶T沿搬送路徑16輸送至剝離部18,該載料帶T 由收容電子部件P的底帶B和覆蓋其上部位置的外封帶C組成。並且, 僅將由剝離部18剝離了外封帶C(在圖1中省略)後的底帶B向圖1 右方輸送,使在底帶B的收容部Bb(圖2)中收容的電子部件P面向 吸附開口部20。另一方面,在圖1左方配置由步進電動機構成的送出電動機(第 2電動機)24,經由中繼齒輪26與一對送出齒輪28連接。由剝離部 18剝離的外封帶C被送出齒輪28夾持。第2電動機24的驅動經由 中繼齒輪26使送出齒輪28旋轉。通過送出齒輪28的旋轉,由剝離 部18剝離的外封帶C, 一邊由張緊器22施加規定的張力一邊輸送, 進而向在圖1左方配置的回收箱30中回收。如圖3所示,所述張緊器22具有基端側的支點輥軸22A;以 及以該支點輥軸22A的中心軸為支點進行擺動的前端側的擺動輥軸 22B,同時,該擺動輥軸22B被彈簧42 (預緊單元)向箭頭所示的下 方預緊。外封帶C如圖所示,通過被支點輥軸22A支撐其下表面,並由擺動輥軸22B將上表面向下方預緊,從而被施加張力。並且,在張緊器22的下方配置由光耦合器構成的張緊傳感器 32,通過利用該傳感器32檢測附加設置在張緊器22上的傳感器凸塊 22C是否對光耦合器遮光,從而檢測外封帶C張力的大小。並且,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帶式供給器中,具有控制裝置40, 通過該控制裝置40執行後述的各種控制動作。下面,說明由以上結構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在所述圖1中示意了要部的帶式供給器中設置載料帶T。 將外封帶C的前端從底帶B剝離,在底帶B前端的進給孔H中, 嵌合併設置鏈輪14的進給銷(齒)14A,將被剝離的外封帶C的前端 從剝離部18經過張緊器22而送出,直至設置在送出齒輪28上。下面,按照圖5所示的流程圖和圖7的正轉時的時序圖,說明 所述控制裝置40進行的正轉進給的部件供給動作。如果使兩個電動機10、 24勵磁(步驟1),則在因動作持續等 而張緊傳感器32為ON的情況下,跳轉至步驟8,在不是ON的情況 下,在定時a開始送出控制,在直至張緊傳感器32成為ON的定時b 之前使送出電動機24正轉驅動(步驟3、 4)。暫時使送出電動機24 停止(步驟5),再次正轉驅動lmm,向外封帶C可靠地施加張力(步 驟6)。在該狀態下,再次使送出電動機24停止(步驟7),等待使 載料帶T進給的正轉進給指令(步驟8)。在通過步驟8的正轉進給指令使載料帶T進給時,在定時c使 兩個電動機IO、 24同步而正轉驅動,直至定時d(步驟9)。此時, 如果張緊傳感器32為0FF,則使送出電動機24旋轉,直至張緊傳感 器32成為0N,成為彈簧42的規定的牽引力與向外封帶C施加的張 力始終保持平衡的狀態,從而不會與底帶B —起向吸附開口部20拉 入。下面,參照圖6的流程圖和圖7的逆轉時的流程圖,說明所述 控制裝置的載料帶的逆轉進給控制。從晶片安裝裝置傳來指令而使電動機逆轉驅動時(步驟11), 兩個電動機10、 24同時成為勵磁狀態(步驟12、 13),在從定時e開始至張緊傳感器成為OFF的定時f、即外封帶C的張力小於或等於 彈簧42的規定的牽引力為止,使送出電動機24逆轉驅動(步驟14 16)。在張緊傳感器32成為OFF時,即對該外封帶C的張力小於或等 於規定大小而外封帶C成為鬆弛的狀態時,使送出電動機24停止(步 驟17)。在張緊傳感器32成為OFF的狀態下,從定時g至定時h,使進 給電動機10和送出電動機24這兩者同步地逆轉相同量(步驟18), 由此,底帶B與之前處於鬆弛狀態的外封帶C 一起,越過剝離部18 而反向進給。之後,使兩個電動機IO、 24停止(步驟19)。另外, 在中途張緊傳感器32成為0N的情況下,停止進給電動機IO,使送 出電動機24逆轉,直至傳感器成為0FF,重複同時逆轉驅動剩餘脈 衝量的動作。 .以上的反向進給動作結束後,在定時i使送出電動機24正轉, 在定時j恢復至與所述正轉時的定時b相同的狀態,完成逆轉控制。根據以上詳述的本實施方式,在張緊傳感器為OFF的狀態下, 使對外封帶C的張力小於或等於規定大小,僅需變更這一點,而不需 變更其他機構,因此無論外封帶C是何種材料,在使載料帶T逆轉進 給時,都不會在剝離部18處被外封帶C拉拽,從而可以防止在上部 罩50的內側,底帶B產生皺褶而阻塞,可以順利地使載料帶逆向進 給。下面,說明本發明涉及的第2實施方式。如上所述,在上部罩50的吸附開口部20處,由於從載料帶T (底帶B)將外封帶C剝離,吸附部件成為露出狀態。因此,在正轉 間隔輸送載料帶T而供給電子部件P後,在部件還沒有被吸附時生產 動作中斷的情況下,之後要吸附的電子部件P會在吸附開口部20處 成為露出狀態。如果在該狀態下,從晶片安裝裝置主體拆卸,移動部件供給裝 置(帶式供給器)等,向該裝置施加衝擊或者振動,則會引起吸附部 件倒置或者從吸附部件位置彈出的問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簡單地實現用於防止由於向部件 供給裝置施加的衝擊或振動,使位於吸附部件位置(吸附開口部)20 的電子部件P倒置或者彈出的對策。部件供給裝置,安裝在所謂晶片安裝裝置(未圖示)的被稱為 零件庫的部位而使用。在所述第1實施方式中省略了說明,在晶片安 裝裝置進行生產動作的情況下,晶片安裝裝置主體與部件供給裝置的控制裝置40 —邊進行通信, 一邊交互進行部件供給裝置的載料帶T 的正轉間歇輸送的動作、和吸附部件的動作。因此,在正轉間歇輸送後還沒有進行吸附部件時,中斷*結束 生產的情況下,如相當於前述圖4的圖8 (A)所示,產生下述情況, 即,成為之後的電子部件P向吸附部件位置20露出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該狀態下正確地僅進行一個間距的逆. 轉間歇進給,如該圖(B)所示,將電子部件P再次收容於上部罩50 內,成為防止部件倒置或彈出的狀態。艮P,通過自動且主動地進行載料帶T的一個間距量的該逆轉間 歇進給動作,可以防止部件的立起或彈出。以下更加具體地對其進行 說明。載料帶T的正轉進給及逆轉進給的基本的控制動作,與所述第1 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在由晶片安裝裝置進行生產動作的情況下,在 正轉間歇進給處理中,晶片安裝裝置主體的控制部,向部件供給裝置 發出正轉間歇進給動作的指示後,記錄該部件供給裝置為吸附部件 前。並且,在部件吸附動作時,在相對於部件供給裝置而利用晶片安 裝裝置主體的搭載頭吸附電子部件P後,記錄為不是吸附部件前。另一方面,在最後中斷 結束生產動作的情況下,如果部件供 給裝置為吸附部件前的狀態,則通過與其相對應而發出逆轉間歇進給 的指示,如圖8所示進行部件避退。在安裝多個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 供給裝置的情況下,對各部件供給裝置進行以上的處理。根據以上所述的本實施方式,在現有的晶片安裝裝置和部件供 給裝置的系統中,在停止部件供給裝置的控制之前,通過追加自動進 行逆轉間歇進給動作的控制,即使不追加機械部件,也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將部件供給裝置從晶片插裝裝置上取下而處理時的部件的 倒置及彈出。
權利要求
1.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具有載料帶,其由底帶和外封帶組成,所述底帶具有以規定間距收容電子部件的收容部、和以規定間距形成的進給孔,所述外封帶覆蓋所述收容部,可剝離地與底帶接合;剝離部,其在吸附所述收容部內的電子部件的吸附部之前,將外封帶從該底帶剝離;鏈輪,其在外周具有齒部,該齒部與由所述剝離部剝離了外封帶的底帶的進給孔嵌合;第1電動機,其可以正向逆向旋轉,從而使鏈輪旋轉;送出單元,其與由所述剝離部剝離的外封帶卡合,通過正向旋轉而排出外封帶;第2電動機,其可以正向逆向旋轉,從而使送出單元起作用;以及張緊器,其與所述剝離部和所述送出單元之間的外封帶卡合而施加張力,使第1電動機與第2電動機同步正轉驅動,將底帶和外封帶一體地輸送至所述剝離部,在由所述剝離部剝離外封帶後,將底帶輸送至所述吸附部,同時經由張緊器將外封帶排出,其特徵在於,具有控制單元,其使第2電動機逆轉而進行張力控制,直至成為由所述張緊器對外封帶施加的張力小於或等於規定大小的狀態,之後,同步地使第1電動機和第2電動機逆轉驅動。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 設置張緊傳感器,其檢測由所述張緊器對外封帶施加的張力,基於該張緊傳感器的檢測,執行所述第2電動機的逆向旋轉控制。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同步地反向旋轉驅動所述第1電動機及第2電動機時,向所 述吸附開口部供給的電子部件未被吸附的情況下,使所述載料帶返回 一個間距的距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利用帶式供給器順利地進行載料帶的逆轉進給動作。其具有載料帶,其由以規定間距收容電子部件的底帶及外封帶構成,該部件供給裝置將利用第1電動機而旋轉的鏈輪的鏈齒,與在底帶上的以規定間距形成的進給孔嵌合,同時,將由剝離部從該底帶剝離的外封帶,經由向該外封帶施加張力的張緊器,設置在由第2電動機而旋轉的送出單元上,在一邊使第1電動機及第2電動機同步正轉驅動而將載料帶向順方向進給,一邊將電子部件向吸附開口部供給,具有控制單元,其通過使第2電動機逆轉,在進行將由所述張緊器施加的外封帶的張力小於或等於規定大小的張力控制後,使第1電動機及第2電動機同步逆轉驅動。
文檔編號H05K13/02GK101600334SQ200910142169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3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6日
發明者下川丈治, 水梨琢也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