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海綿城市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徐珂浩讀無牆之城)

2023-06-20 20:55:59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徐珂浩

《無牆之城:美國歷史上的城市與自然》,侯深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400頁,82.00元

很長一段時間裡,城市史學家都不曾試圖釐清自然在現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城市更多被視為人類聚居與活動的場所,而非「人類與自然生態相互交織、作用、共同演化的有機體」。城市史與環境史被人為地隔絕開來,直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兩者才得以交匯融合。早期城市環境史研究的範圍多限於某一城市內部,直到威廉·克羅農(William Cronon)的《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與大西部》(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1)的問世。《自然的大都市》開創了時間與空間維度上都更加廣闊的新的研究模式,將目光放寬至城市以及其腹地的環境。近年來,美國城市環境史研究的視角在不斷拓展,環保運動中的城市邊緣群體、環保思潮、城市郊區等問題受到關注;議題也更加豐富多元,學者對種族、階級、性別等問題的思考也滲透到了他們對城市與自然關係的考察中。但他們的目光卻一直未突破城市的邊界,越過克羅農所圈定的範圍,看到人類「城牆」之外不斷擴展的城市腹地。

侯深教授的《無牆之城》致力於帶領讀者領略美國現代城市「牆」內「牆」外世界、追尋數百年來自然與人類城市演進。作者選取了「無牆之城」這一美國城市所具的核心意象作為標題,既獨具典例,又富有意蘊。美國城市建立伊始便是沒有有形城牆的現代城市。誕生於北美新大陸的城市年輕、開放,既無傳統權威的約束,也無森嚴等級的束縛。美國城市開放的特性不僅表現在其腹地無限延展,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與生態景觀逐漸為人類所消費,還表現在城市文化與思想的多元與流動,不同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新的思潮不斷產生,主流的觀念也不斷變換。由此,在城市與自然交互的過程中,人們審視自然的目光也在數十年間不停流轉,循序地探索著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聯。人們最終認識到,對於美國城市來說,最難逾越的無形之牆是自然的邊界與極限。這雙重歷程錯綜紛雜且多有反覆,而《無牆之城》一書卻細緻地捕捉了雙重歷程的種種細節,對自然滋養、形塑、制約城市的過程擘肌分理。

作者在詳盡分析了該領域的發展沿革、未來趨勢和存在的問題後,將本書分為「增長的城市」「擴張的城市」與「城市的思想景觀」三個部分,分別從城市的內部、外部與思想層面考察美國城市環境史的演化。作者選取了波士頓、堪薩斯城、舊金山等城市作為典例進行分析,深入還原並解讀了其被自然塑造的歷程,由此揭示美國不同現代城市環境史體現出的生態悖論。

作者提出的第一層生態悖論是追求自由與奴役自然之間的悖論。無牆之城標誌著美國人對自由與開放的嚮往與追求,這不僅包括鼓勵人們追逐財富的自由,還包含著賦予所有人掠奪、徵服和奴役自然的自由。追求自由是被「文明」合理化的事業,即很長時間「自由、開放、機會均等、允許一切冒險」都是美國社會實現文明的標準之一。這一事業涵蓋著初到北美大陸的清教徒對荒蠻自然的開墾,以及之後大隊人馬挺進並開發遼闊西部等等。隨後「一座座新的城市不斷出現、崛起,以不建城牆的坦蕩方式賦予所有人掠奪與徵服自然的自由,告訴人們自由就在其中,予取予求」。(11頁)而當美國城市化日益發達,令「自然屈服,文明歡慶」後,人們感到窒息,於是開始保留荒野,重返山林,或自然化他們的城市,尋得審美與情感的救贖。人們這時尋求的是一種新的自由——接觸與享受自然的自由,文明標準中自然的位置也在此過程中轉變。

作者以波士頓的城市環境變遷為例,闡述了這一悖論的產生與消解。波士頓及其周邊地區是北美大陸最早開始經歷資本主義革命帶來的生態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s)的區域。當白人到達波士頓及周邊地區之後,通過奴役自然的方式自由地追求財富的樣例如數盡顯。土地被白人視為私有財產,包括土地上的資源、生靈與景觀。出於對毛皮貿易的高昂利潤的追逐,白人開始了對北美河狸的獵殺。大量森林變成了波士頓港口交易的木材。水也納入了商品的範疇,大小水壩的建成令水力可以無視自然節律的限制,晝夜不息地為人類創造財富。

直到波士頓平山填海工程之後,這種不加節制的「自由」開始發生轉變。隨著十九世紀初湧入波士頓的移民不斷增加,以及波士頓水源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波士頓開始對被汙染的海灣進行填埋,以獲得更多用於安置移民的土地成了當時最切實有效的處理方式。這一事件不僅是對波士頓生態與環境的重大變更,更是一次試圖修復城市化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實踐。這不禁令該城的政治與商業精英們反思過去對待自然的態度,他們開始意識到,除經濟價值之外,自然還具有文明發展所需的精神和美學價值。

由此,城市自然化改革者們開始行動起來,並在不斷的思想交流和實踐中重構著自由、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文明不再是通過自由無束地將自然資本化來實現,城市文明程度也不再是僅以經濟的富足程度、城市的繁華程度來衡量,而是應包含自然資源的充裕,自然之美的保護,自然與人性的和諧共生。城市自然化改革者們將城市公園視為都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認為它體現了一個自由、開放與文明的真諦。在此種原則的指引下,波士頓的城市自然化改革者完成了美國第一個都市公園體系的建設。波士頓都市公園體系完全免費向公眾開放,所有公眾都能自由地欣賞與享受自然之美。自然不再是被置於文明的反面,而是與城市文明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在美國歷史的長河中,自由與自然的悖論在諸多方面皆有演繹,尤其在健康與自然的關係變化中多有體現。在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社會並未意識到個體健康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聯繫。自由在健康問題上的體現僅限於人類社會的個人與群體層面,個體健康與否是個人自由,個人沒有危及群體健康的自由。但當化工產業不斷侵蝕著城市中乾淨的空氣、水源、土壤後,城市自然化改革者們率先看到了親近、感受自然之於人類身心的益處。

二戰結束之後,工業的騰飛和技術的發展為人們親近自然帶來了便利。逃離已被汙染的城市,在郊區購置一處草坪樹林環繞的現代化獨棟住宅成為中產階級親近自然的方式。作者將其稱之為「購買自然」。推土機成為這場郊區化熱潮的標誌,它們轟鳴作響、日夜不休,夷平了森林和山丘,毀壞了農田和溼地。取而代之的,是繁榮的郊區與幢幢獨棟住宅。這樣的生活一度被認為是興旺發達的盛景,但隨之而來的汙水問題、化學用劑泛濫與自然災害的威脅令人們切身體會到罔顧自然的代價。人們開始意識到,自然並不處於任人擺布、被人挑買的位置,而是與人類平等共存。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2)的出版使更多數人意識到環境健康與人類健康的直接關聯,即在環境健康無法得以保證的前提下,人類的健康也處於危險之中。隨即展開的環保運動更進一步衝擊了舊有的美國價值觀,重構了自由的內涵——自由不再僅是不應妨害他人與公共利益,還包括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生存的權利和土地共同體的利益」。

與第一重生態悖論相伴而生的是多元的文化與簡化的生態之間的悖論。多元是美國最推崇的城市文化特徵,而在城市化過程中生態卻逐漸單一化,具體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城市生態的簡化兩個方面。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貫穿於各個城市早期形成的過程當中,因過度獵殺導致生物滅絕,或是因水源變化導致魚類瀕危的案例不勝枚舉。城市的擴張也在不斷蠶食著許多動植物賴以生長的土地,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也在不經意間令一些動物的棲息地發生了改變。

舊金山金門公園

生態的簡化在城市形成過程中不乏要例。自然先是被禁錮在私人住宅的草坪與花園之中,而後又被限制在城市公園的框架內。如果說波士頓都市公園體系的設計者們將自然從公園的邊界中解放出來,那麼舊金山金門公園的設計過程便是將自然框定在綠色公園這種單一形式的體現。舊金山砂質的土壤與頻繁的海風不足以支持高大喬木樹種的自然生長,乾旱的氣候和並不充沛的水源供應令草坪的維護也不似西歐與美國東海岸城市那般容易。但是,舊金山的精英們選擇將開闊的草坪與高大的喬木強行移植在金山公園之中,而拒絕了奧姆斯泰德提出的展現西部自然壯美與野性的「非綠色」設計。他們將自然簡化為綠色這一種色彩,忽略了自然環境的豐富與多元。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革新,城市的外圍開始不斷擴張延展。城市的生態簡化也隨之擴至城市的諸多腹地。作者認為城市擴張的過程也是其腹地的建構過程,並生動形象地將此過程稱之為「製造氣泡」(making bubbles)。在傳統社會的城市與腹地關係中,城市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周邊腹地的生態承載力而決定。而十九世紀資本與技術的加入打破了自然節律、地理位置、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現代交通技術的發展令美國城市可將腹地建在任何區域。腹地的自然被城市的需求「改造」成相應的模樣,同樣地,對城市來說,其自身生態獨立性也在日趨喪失,一個城市命運與它腹地的生態緊緊地綁定在一起。

作者以西部大平原的堪薩斯城為例,展示城市如何改變了城市腹地的自然世界。堪薩斯所在的大平原曾遍布著各異的草種,生活著數以百萬計的野牛。內戰結束後,鐵路的修建直接令堪薩斯搖身一變,成為重要的糧食與牲畜的集散樞紐,牲畜和糧食的龐大利潤進一步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湧入,堪薩斯城中開始陸續建立起兩大商業鏈條——牲畜圍欄、肉類加工廠、牲畜交易大廳與穀倉、磨坊、穀類交易大廳。在資本的運行邏輯下,大平原變成了商品經濟掌控下的腹地。(253頁)從此,肉質更為鮮美的家牛替代了野牛,小麥、玉米、燕麥、牧草等作物代替了多樣的野草,大平原的生態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原生的自然為更適應資本世界的環境讓位。

然而,「氣泡」是脆弱的,腹地也並非穩定不變的,自然以其極限、萎縮、劇變,不斷挑戰著城市與腹地的結構,迫使城市文化變革以適應新的環境。(24頁)如果說城市自然化是對第一重生態悖論的消解,那麼,災害或是自然對第二重生態悖論的反抗。洪水與乾旱在兩個極端反覆衝擊著大平原上的資本運轉,1930年代的塵暴更是在一時間摧毀了南部大平原蒸蒸日上的農牧業。自然以其極限與劇變反擊了城市與資本,腹地不再以城市資本期望的方式繼續產出,而是催促其進行反思、改變、革新與重新適應。

在作者對城市與其生態腹地的闡釋中,值得提及的是其用城市擴張理論解釋美國對荒野的熱愛。作者認為,從嫌惡並改造荒野到熱愛並保留荒野是城市不斷膨脹之後人們心裡需求的轉變。「城市不斷膨脹造成的異化,刺激了對自然世界的情感渴望,又再一次促使城市人對遠離城市的地方進行保護。」(25頁)對荒野的保護運動即源於城市之中,荒野保護者積極地藉助城市中的媒體,促進更多人認知到荒野之美,繼而形成公眾輿論,推動當政者立法改革。荒野的價值被越來越多人看見,荒野與文明的關係重新被審視與思索。在很長一段時間,西部的荒野站在文明的反面,正確而道德的做法是開發這片野蠻的土地的資源,在此之上建造文明的都市,「消除」荒野。而正如作者所言,「真正文明的社會應為荒野的存在保留它應有的位置」。(221頁)

接納並欣賞荒野之後的舊金山成為作者筆下實現自然與城市融合統一的成功案例。在舊金山認識並尊重自然為城市擴張設下的無形邊界後,舊金山的城市文化實現了真正的自由與多元。舊金山天然與開闊的荒野吸引了二十世紀渴望逃離東部傳統禁錮和工業文明規訓的藝術家們。自然的豐美與野性為他們提供了新的靈感,給予了他們勇於反叛、恣意表達的精神力量與自由。他們的審美與思考逐漸超脫出西方既有的框架:他們發現並欣賞著自然之美的多樣,自然不再拘泥于田園和公園的綠意,還有山脈與瀑布的野性;他們超越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哲學,認為平等的倫理應當延伸至所有物種;他們真正接納並實現了文化的多元,東方文化在這裡與西方文化融合共生。舊金山似乎與波士頓、堪薩斯城的城市環境史同樣,都是城市在周圍的自然環境中被創造、滋養,又為自身所處的生態所形塑、制約的歷史。但舊金山的特殊之處即在於,它的自然強有力地催生了新的自然觀念,並相應地改變了城市,這一改變並非是以自身的極限制約城市的發展,而是與城市共生。在書中,作者用詩意的話語對舊金山的城市自然觀做出了概括:「在那些來到舊金山尋找自然力量的人不僅能夠看到它,聽到它,感受到它,也在用這樣的思想改變他們所棲居的城市,在它允許所有文化共存交融的同時,也希望它不僅為人類所期待的美而定義,而成為所有生命共同綻放的棲息地。」(354頁)

不斷膨脹的城市與持續萎縮的星球之間的悖論是作者提出的第三重生態悖論。作者的目光從城市內部出發,跟隨著城市的擴展,來到城市腹地,最終放眼至整個星球。美國城市的形成與擴張皆依賴於豐裕的北美大陸。從最初利用周遭的能源、土地水與生物換取財富,到由其腹地的自然支撐其運轉,美國城市無一不在自然中汲取養分。當自然向人類展示了其極限並予之反抗後,人類無限索取的慣性被迫終結,並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城市停止了擴張,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對增長的野心與對創新的期冀已然在全球蔓延。現代的城市世界逐漸佔據了這個星球的各個地區,相對應地,作為自然存在的星球在不斷萎縮。

雖然作者在書中對於如何消解第三重悖論並未提供明確的答案,但作者提出的美國對抗前兩重悖論的經驗或許已為當下全球共同應對第三重悖論提供思路。作者對自由與健康的思考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應時對景。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說自由是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奔湧且勢不可擋的思想洪流,那麼健康問題便成為了阻擋這一洪流的最終關隘。(93頁)放眼今日,自由與開放的理念仍具有顯著的吸引力,城市的生態腹地擴至整個星球,城市與全球腹地之間的交換輕而易舉,人們對全球城市的開放性已然司空見慣。然而,新冠疫情的到來與歷史上的大型健康問題一樣,成為了促使人類在習慣中驚覺,在困頓中反思的節點。新冠疫情的全球傳播與全球人口的高度密集且迅速流動緊密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現代城市的全球擴張敲響了警鐘。但這並不意味著要退回到孤立與封閉的過去,而是應該全球人類站在共同生態立場上一起努力、集體行動。這樣的思想轉向並非是振臂一呼便應者雲集那般簡單,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觀念更新過程。

對自然與人類城市的關係思考也是如此。美國社會的反思從未停止:從將自然排除「文明」之外到「文明的社會必須保留自然」,從保護自然是「為人類功用」到「為所有生物共同棲息」……在一次次的反思中,自然不斷重塑著城市的文化與思想,指引著城市漸漸彌合了它與自然間的裂隙,實現暫時的平衡。這一過程的主力軍從關心市政的女性到知識精英,隨後擴至整個美國社會公眾。國家也在公眾的不斷要求下,加入到自然的保護者的陣營。在美國之外,這一歷程還與跨大西洋的思想交流與傳播交織重合。

書中對文化多元與生態簡化的相關闡釋啟發著世人對當今城市的全球同質化趨勢的警醒與思考。這個星球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自然,不同的自然力量形塑了不同的城市與文明。然而,消費時代下的城市景觀正在趨於同質。相似建築風格的高樓大廈裡販賣著相似的產品,除了廣告牌、商店的招牌可勉強感受城市特色之外,其他景象似乎別無二致。綠色龜縮在馬路的兩側,學習了相同知識的園藝師將行道樹與觀賞花木修剪成相似的形狀。如果認真地接連觀察城市中不起眼的小型公園,不難發現上個世紀金門公園罔顧當地自然條件,對中央公園的強行模仿,在今日依然時有發生。

城市同質與生態簡化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技術統御的影響在今日並未完全消卻,異地遷移種植異地的樹種、剷平路邊的雜草再擺上盆花,科技與自然知識似乎讓人對馴化自然充滿了信心,以至於除了人類難以頻繁踏足的雪山雨林等地暫免於難外,其他自然都在劫難逃。其次,同質化的消費導向催生了同質化的自然審美,繼而導致了相似的草坪、海島等自然景觀的出現,在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對其他國家與地區自然景觀的劣質仿造。最後,全球在城市景觀、自然生態和城市文明的同質化並不等值於實現了全球生態思想的聯合與共通。相反,全球城市的同質化或體現了自然思考者的缺位或景觀設計者的懶惰。

結合《無牆之城》對自然與文明關係的論述,全球城市同質化導致的文明趨同也令人警惕。特定的自然為其城市賦予了不同的氣質,而忽略自然之美的多樣極易令城市文化滑向單一無趣的深淵。這也會與消解第三重悖論的努力背道而馳——即使全球城市生態同化為一體,那也是輕視與遠離自然的同質體,更無法在尋找膨脹的城市與自然的星球之間平衡的道路上找到出途。

了解美國城市的經驗,或許能令我們更好地思考如何應對現代城市簡化與同質在全球的蔓延。首先,城市的掌控者與棲居者不應在權力與技術的膨脹中肆意抹去城市生態的特性,技術不應成為簡化自然的工具,而是應該成為實現和保護生態多元的工具。其次,生態全球化正要求和催促著人們快速轉變與更新思想。人類不要試圖用城市馴化自然,而是應保留自然賦予各地的天然特性。最後,自然與文化無時不在相互形塑:人們對不同種類的自然皆予以欣賞,對自然與文明關係做出更深層思考,帶動著保護生態多樣性的步伐不斷前進;而多樣的生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文化上的多元,全球國家在生態領域上進行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也是在擁抱著其他國家的文明與文化。

綜上而言,《無牆之城》雖展示的是美國城市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了對悖論的消解、對「奴役」的反抗、對擴張的限制,但在全球範圍內,生態悖論並未消失。當讀者跟隨作者充滿詩意與思想性的筆觸,遊歷了其構建出的多重歷史情境之後,對自然思想變革意義的理解會變得更加明晰,推動「同一星球」認知普及的緊迫感也會加倍明顯。人類只有一個星球,維護這個星球上的自然與城市的平衡可謂是全球人類應當共同重視與思考的問題,也是消解第三重悖論的「思想武器」。

責任編輯:彭珊珊

校對:欒夢

,
同类文章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上海灣區,金山如畫, 紅色文化,生生不息。 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初心館、 上海南社紀念館、朱學範故居…… 【回首初心路】紅色旅遊路線 帶您追憶革命事跡,感悟紅色精神! DAY 1 ★ 上午: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 初心館 ★ 在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緬懷先烈,銘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您在閱讀前請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後續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電動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它的成員很多,有為人們提供代步的電動車、電動汽車,也有可以從事貨運的電動三輪車,而貨運和載人不同,代步主要看的是續航和舒適度,電動三輪車貨運,它的動力好不好才是更關鍵。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築類高校,也是國內唯一一所在未來城市設計領域設有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高校,更是國內唯一一所設有建築遺產保護領域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來北京建築大學,這裡不僅有多個教學基地為你提供實踐平臺,更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等著你!北京建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公室主任黃鶴與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六盤水#六枝特區屬六盤水市轄區域,位於貴州省西部,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併而成。東臨普定、鎮寧兩縣,西接普安、晴隆、水城三地,南連關嶺縣,北靠織金、納雍縣,全區國土面積1799.48平方公裡。六枝特區地處「中國涼都」六盤水市的東大門,長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大小河流共40餘條,屬亞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HAAPY SUMMER 臨近暑假了 正是組團出遊的好時候 下面 小編列出一份 灃河段的遊玩攻略 讓你快人一步~ 西鹹新區灃河綠道 位於灃河兩岸 分灃東新城和灃西新城綠道 綠道全長54.5公裡 共有一級驛站兩座 二級驛站四座 三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12月25日,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旗下高端商業品牌——山姆會員商店將在重慶禮嘉天街開業。與此同時,有消息透露,杭州第二家山姆會員店將在杭州城北的西子智慧產業園開業待客。 山姆會員店 品質高端,獨樹一幟 山姆會員商店是世界500強企業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消費者須購買超市年卡,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大家好,我是榴槤科長。本期我們來談談假如您是主角CJ,您會掌管《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中的哪一座城市?在《GTA:SA》的地圖設定中,包含了——「洛杉磯、舊金山、拉斯維加斯」,三座城市各有特色,不知道玩家在稱霸《GTA:SA》之後,更願意接手哪一座城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吧! 一:洛杉磯 葛洛夫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聚 ° 焦° 麗°江 作者 | 吳小姐 關注我們 【每日分享】 帶你每天了解一個美麗的地方 最實用的攻略一站獲取 還記得有首歌裡唱到「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 一個人可以瀟瀟灑灑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記者 安曉冬 8月4日,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主辦,濟南市婦女聯合會指導的2022首屆「壹點動心·齊魯相親大會」濟南主會場暨第16屆七夕千佛山相親大會正式開幕。 「趁著今天休息,跟媽媽一塊來相親。」這位活潑開朗的89年小姐姐在千佛山相親大會跟媽媽一邊談笑一邊觀看男嘉賓的信息牌。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壩上香飄八月天,白雲綠草染河山。仲夏的壩上張北,繁花似錦,清爽宜人,處處生機盎然。 8月2日,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內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文化旅遊行業的200多位代表和上萬名遊客一道走進這裡,同看京津冀駿馬越野競技,共賞「記憶中都」恢宏文化盛宴。 而距此40公裡外草原天路上則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