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牆面板及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08:56:01 1
一種牆面板及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牆面板,在牆面板本體的兩端設有第一扣持臂與第二扣持臂,第一扣持臂的前端設置第三扣持臂,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設置第四扣持臂,第三扣持臂與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設置第五扣持臂,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設置第六扣持臂,第五扣持臂與第六扣持臂形成U型凸起,第四扣持臂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安裝時,牆面板在延伸臂上通過連接件與牆體支撐體連接,一個牆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另一個牆面板的U型凹槽中,一個牆面板的第二扣持臂與另一個牆面板的第一扣持臂緊貼,形成牆面板密拼效果,連接穩固,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牆面板及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用牆面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牆面板及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建築結構,特別是屋面系統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雖然隱含式扣件固定的波紋板牆面系統在排水、防漏水等方面很合理,但板塊固定區域太窄,不牢靠,不適合臺海風地區安裝使用,使其使用範圍受限。另外,傳統的工藝在牆面板與牆面板的連接上需要依靠配件連接,然後還需要蓋條做保護,安裝方法複雜,難度高,時間長,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連接後能夠實現密拼效果,且連接穩固,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牆面板及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
[0004]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牆面板,包括牆面板本體,所述牆面板本體的相對的兩端設有向下折彎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與第二扣持臂,所述第一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三扣持臂,所述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四扣持臂,所述第三扣持臂與所述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所述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五扣持臂,所述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六扣持臂,所述第五扣持臂與所述第六扣持臂形成與所述U型凹槽相適應的U型凸起,所述第四扣持臂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
[0006]其中,所述牆面板本體設置有若干條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倒V字形,所述第一加強筋的側邊與所述延伸臂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所述第二加強筋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V字形,所述第二加強筋的側邊與所述牆面板本體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
[0007]其中,所述牆面板本體分別與所述第一扣持臂和第二扣持臂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所述第一扣持臂與所述第三扣持臂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所述第二扣持臂與所述第五扣持臂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
[0008]其中,所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徑為8?10mm。
[0009]其中,所述U型凸起的頂部的弧形半徑為6?8mm。
[0010]其中,所述第一扣持臂的高度為15?20mm,所述第二扣持臂的高度為16?23mm,所述第三扣持臂的寬度為8?11mm,所述第四扣持臂與所述延伸臂的總的寬度為40?60mm,所述第五扣持臂的寬度為10?14mm,所述第六扣持臂的寬度為14?20mm。
[0011]一種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包括多個所述的牆面板,安裝時,所述牆面板在所述延伸臂上通過連接件與牆體支撐體連接,一個所述牆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的另一個所述牆面板的U型凹槽中,一個所述牆面板的所述第二扣持臂與相鄰的另一個所述牆面板的所述第一扣持臂緊貼。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3]本實用新型的牆面板,包括牆面板本體,在牆面板本體的相對的兩端設有向下折彎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與第二扣持臂,第一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三扣持臂,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四扣持臂,第三扣持臂與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同樣地,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五扣持臂,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六扣持臂,第五扣持臂與第六扣持臂形成與U型凹槽相適應的U型凸起,這種牆面板結構簡單,而且在安裝時,只需要將一個牆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的U型凹槽中,即可實現相鄰兩個牆面板之間的連接,安裝更加方便,且U型凹槽與U型凸起的適應性配合,使得兩個相鄰的這種牆面板在連接後其中一個牆面板的第一扣持臂與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的第二扣持臂緊貼,以實現密拼效果;同時,在第四扣持臂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大大增加了牆面板與牆體支撐體之間的固定區域,使得連接更加穩固,並在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提高了該牆面板自身的結構強度,使其不僅可以作為牆面板使用,又可以作為吊頂使用,擴大其適用範圍。本實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採用了上述的牆面板,使得該結構在連接時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用於兩個牆面板連接的配件,極大地簡化了連接的結構,使得結構更加簡單,安裝更加簡便,大大降低成本,而且拼裝後的兩個牆面板具有較好的密拼效果,外表美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牆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圖2中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的主視圖。
[0017]圖4是圖3中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在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18]圖中:1_牆面板;2_牆體支撐體;3_連接件;11_牆面板本體;12_第一扣持臂;13-第二扣持臂;14_第三扣持臂;15_第四扣持臂;16_第五扣持臂;17_第六扣持臂;18-第一加強筋;111-第二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20]需要注意的是,向上、向下以及向內與向外均是相對而言的,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向上與向下均是指與折彎本體形成一定角度的折彎方向,而向內是指覆蓋在牆面板本體11的兩端之間,向外是指外露於牆面板本體11的兩端。
[0021 ] 如圖1所示,一種牆面板,包括牆面板本體11,牆面板本體11的相對的兩端設有向下折彎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與第二扣持臂13,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三扣持臂14,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四扣持臂15,第三扣持臂14與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五扣持臂16,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六扣持臂17,第五扣持臂16與第六扣持臂17形成與U型凹槽相適應的U型凸起,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18。
[0022]本實用新型的牆面板I,包括牆面板本體11,在牆面板本體11的相對的兩端設有向下折彎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與第二扣持臂13,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三扣持臂14,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四扣持臂15,第三扣持臂14與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同樣地,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五扣持臂16,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六扣持臂17,第五扣持臂16與第六扣持臂17形成與U型凹槽相適應的U型凸起,上述的U型凹槽與U型凸起在兩個這種牆面板連接的時候配合使用,而且只需要將一個牆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的U型凹槽中,即可實現相鄰兩個牆面板之間的連接,不僅會使得安裝更加方便,而且其結構簡單,也會降低加工難度,降低生產成本,利用U型凹槽與U型凸起的適應性的配合,使得連接後的相鄰兩個牆面板中的一個牆面板I的第二扣持臂13與另一個牆面板I的第一扣持臂12緊貼,以實現密拼效果;同時,在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大大增加了牆面板I與牆體支撐體之間的固定區域,使得連接更加穩固,並在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18,提高了該牆面板自身的結構強度,不僅可以作為牆面板使用,又可以作為吊頂使用,擴大其適用範圍。
[0023]特別地,在本實用新型中,牆面板本體11設置有若干條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強筋111,第一加強筋18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倒V字形,第一加強筋18的側邊與延伸臂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優選的,第一加強筋18的側邊與延伸臂之間的夾角為90度、120度或150度。這種結構大大增加了延伸臂的結構強度,提升兩個牆面板I連接時的可靠程度,能夠使得牆面板I之間的連接具有較佳的穩定性能。
[0024]進一步地,為增強牆面板本體的強度,提高牆面板對外界的抵抗力,第二加強筋111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V字形,第二加強筋111的側邊與牆面板本體11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優選的,第二加強筋111的側邊與牆面板本體11之間的夾角為90度、120度或150度。
[0025]其中,牆面板本體11分別與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在本實施例中,為使得U型凸起插入U型凹槽中時,兩個牆面板不出現幹涉,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形成密拼效果,從而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為平行設置,所以,當牆面板本體11與第一扣持臂12之間的夾角為80度時,牆面板本體11與第二扣持臂13之間的夾角即為100度,而當牆面板本體11與第一扣持臂12之間的夾角為110度時,牆面板本體11與第二扣持臂13之間的夾角即為70度。也就是說,牆面板本體11與第一扣持臂12之間的夾角、牆面板本體11與第二扣持臂13之間的夾角為互補關係。同樣地,第一扣持臂12與第三扣持臂14之間的夾角、第二扣持臂13與第五扣持臂16之間的夾角也為互補關係,並且第一扣持臂12與第三扣持臂14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第二扣持臂13與第五扣持臂16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
[0026]為了使得U型凸起與U型凹槽能夠很好地密切配合,達到緊扣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U型凹槽的兩側壁(第三扣持臂14與第四扣持臂15)以及底部的弧形半徑將略大於U型凸起的兩側壁(第五扣持臂16與第六扣持臂17)以及頂部的弧形半徑。
[0027]具體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徑為8?10mm,U型凸起的頂部的弧形半徑為6?8mm。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徑為8mm、9mm或10mm,而對應的,U型凸起的頂部的弧形半徑為6mm、7mm或8mm。基於此,第三扣持臂14與第四扣持臂15之間的距離為10?15mm,而第五扣持臂16與第六扣持臂17之間的距離為7?10mm。
[0028]其中,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為15?20mm,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為16?23mm,第三扣持臂14的寬度為8?11mm,第四扣持臂15與延伸臂的總的寬度為40?60mm,第五扣持臂16的寬度為10?14mm,第六扣持臂17的寬度為14?20mm。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為15mm、17.5mm或20mm,對應地,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為16mm、19.5mm或23mm ;第三扣持臂14的寬度為8mm、9.5mm或11mm,對應地,第五扣持臂16的寬度為10mm、12mm或14mm;而第四扣持臂15的寬度需要略大於第六扣持臂17的寬度,與第三扣持臂14的寬度相適應即可。
[0029]在本實施例中,牆面板本體11的寬度為200?800mm,厚度為0.5?1.5mm。而且,牆面板I的材質還可為鋼板、鋁鎂錳合金板、鈦鋅板或銅板等金屬材料,使其用做牆面或吊頂時無排水坡度限制,用做屋面時排水坡度65度以上,板塊轉彎半徑10米及以上。
[0030]如圖2至4所示,一種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包括多個牆面板1,安裝時,牆面板11在延伸臂上通過連接件3與牆體支撐體2連接,一個牆面板11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11的U型凹槽中,一個牆面板I的第二扣持臂13與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I的第一扣持臂12緊貼。該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採用了上述的牆面板1,使得該結構在連接時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用於兩個牆面板連接的配件,極大地簡化了連接的結構,使得結構更加簡單,安裝更加簡便,大大降低成本,而且拼裝後的兩個牆面板具有較好的密拼效果,外表美觀。
[0031]其中,連接件3 —般選用自攻釘或鉚釘,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3為自攻螺釘。這種連接方式簡單,容易實現。而且,連接件3位於相鄰兩條第一加強筋18之間。當兩個牆面板I連接後,每一個牆面板I的連接件3均位於相鄰的另一個牆面板I的牆面板本體11與牆體支撐體2之間,從而實現連接件3被隱藏的效果,避免外露影響外形效果。而且,由於第一加強筋18的存在,使得連接件3的位置更加容易準確確定,從而保證連接後受力的均勻。
[0032]本實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在安裝時,首先,將第一個牆面板I放置在牆體支撐體2上,用連接件3在延伸臂上的第一加強筋18之間穿過,並連接至牆體支撐體2上,進而固定了該牆面板I的一翼。其次,鋪設相鄰的第二個牆面板1,將其第二扣持臂13套在第一個牆面板I的第一扣持臂12上,沿著U型凹槽的深度方向輕輕拍入,將第二個牆面板I的U型凸起插入至第一個牆面板I的U型凹槽中,實現U型凸起與U型凹槽的緊密配合,最終實現兩個牆面板的緊扣連接。最後,固定第二個牆面板I的延伸臂,進而實現兩個牆面板的連接。重複上述步驟即可實現大面積的牆面板之間的連接。使用這種牆面板,使得牆面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簡便。
[0033]本實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不需要單獨的連接扣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快速且經濟;不僅很好地改善牆面的固定性能,同時也實現密拼效果,使得安裝後的牆面更加平整。
[0034]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基於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牆面板,包括牆面板本體(11),其特徵在於,所述牆面板本體(11)的相對的兩端設有向下折彎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與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三扣持臂(14),所述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四扣持臂(15),所述第三扣持臂(14)與所述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所述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設置有向外折彎的第五扣持臂(16),所述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設置有向內折彎的第六扣持臂(17),所述第五扣持臂(16)與所述第六扣持臂(17)形成與所述U型凹槽相適應的U型凸起,所述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連接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條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強筋(1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牆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牆面板本體(11)設置有若干條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強筋(111),所述第二加強筋(111)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V字形,所述第二加強筋(111)的側邊與所述牆面板本體(11)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所述第一加強筋(18)的截面形狀為底部呈圓弧狀的倒V字形,所述第一加強筋(18)的側邊與所述延伸臂之間的夾角為90?15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牆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牆面板本體(11)分別與所述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所述第一扣持臂(12)與所述第三扣持臂(14)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所述第二扣持臂(13)與所述第五扣持臂(16)之間的夾角為80?110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牆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徑為8?10mnin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牆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凸起的頂部的弧形半徑為6?8mm η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牆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為15?20mm,所述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為16?23mm,所述第三扣持臂(14)的寬度為8?11mm,所述第四扣持臂(15)與所述延伸臂的總的寬度為40?60mm,所述第五扣持臂(16)的寬度為10?14mm,所述第六扣持臂(17)的寬度為14?20mm。
7.一種插接式密拼牆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多個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牆面板(I),安裝時,所述牆面板(I)在所述延伸臂上通過連接件(3 )與牆體支撐體(2 )連接,一個所述牆面板(I)的U型凸起插入相鄰的另一個所述牆面板(I)的U型凹槽中,一個所述牆面板(I)的所述第二扣持臂(13)與相鄰的另一個所述牆面板(I)的所述第一扣持臂(12)緊貼。
【文檔編號】E04F13/076GK203808418SQ201420186018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7日
【發明者】徐飆, 徐凱 申請人:深圳市鑫明光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