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式注油泵的製作方法
2023-06-30 21:02:06 3
專利名稱:手搖式注油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手搖式注油泵,尤指一種於注油泵本體能對稱入油,且配合於本體垂直方向直接導出高壓油的裝置設計,使泵入油快速,且具有穩定進油、出油的作用,而達到實用性與方便性。
一般傳統的手搖式注油泵,如圖6至圖8所示,其是於一中空的外殼15內部形成有一儲油槽18,且於外殼15的內底面容設有一本體40,本體40內部形成有一壓縮空間13,壓縮空間13內設有一壓縮彈簧11,且通過壓縮彈簧11底面套設有一抵柱12,該抵柱12可供一拉杆17抵制,其中該本體40的一側貫穿設一流道41,且本體40相異於流道41的兩另側各設有一側螺孔,兩側螺孔分別為第一側螺孔42與第二側螺孔43,所述的流道41與其中的第一側螺孔42連通,兩側螺孔42、43間以一出口51相連通,於第一側螺孔42內依序套設有一鋼珠44、一彈簧45、一墊片46及一封閉於第一側螺孔42的螺栓47,以使該鋼珠44受彈簧45彈力的影響能啟閉位於第一側螺孔42內側的出口51,而於第二側螺孔43外套設有一墊片46,以供一逆止閥48螺固,該逆止閥48內容設有一側鋼珠49,其中於該第二側螺孔43內側設有一通孔50,以連通於本體40的壓縮空間13。
且如圖8及圖9所示,當拉杆17再度由下往上旋動時,導致本體40內的壓縮空間13壓力較小,形成一吸力,此時第一側螺孔42的鋼珠44及逆止閥48內的側鋼珠49受吸引,使第一側螺孔42受鋼珠44的阻塞形成斷路,而讓油由儲油槽18內流入逆止閥48,使油沿逆止閥48的側鋼珠49周側流入通孔50內,以使油進入壓縮空間13內,等待下一次的壓縮。
再如圖7及
圖10所示,當拉杆17向下旋動壓動抵柱12,使抵柱12朝壓縮空間13方向壓縮壓縮彈簧11,同時壓縮油使其形成高壓油,使高壓油沿通孔50垂直向流入第二側螺孔43,由於第二側螺孔43外側受逆止閥48的止回,形成斷路,而使高壓油通過壓抵於封閉在出口51的鋼珠44,且壓縮彈簧45,使第一與第二側螺孔4243間的出口51形成通路,以讓高壓油單向由流道41兩端流出,使高壓油由流道41流出於外殼15的出口16,通過上述的旋動拉杆17作上下旋動,而使高壓油能從外殼15的兩齣口16流出。
但,該傳統的手搖式注油泵在使用實施上至少存在有如後所揭的缺弊由於本體的空間型態配置,使本體的進油只能單一側由逆止閥灌入於壓縮空間內,因此導致其灌油速度較慢,且由於為一側灌油,而使灌油容易形成本體不穩定,尤其在激活泵時,造成注油速度較慢,形成空檔時間較久;並於出油時,需先以垂直方向使高壓油流通至第二側螺孔內側,再水平壓縮位於第一側螺孔的鋼珠及彈簧,以形成間接式出油,且由於彈簧水平設置,而使彈簧在壓縮彈動時,容易受重力的影響,造成彈簧的變形及不穩定,形成流路的不順或縮短彈簧壽命,連帶影響到注油泵的使用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為提供一種手搖式注油泵,其可達到進油穩定迅速,且出油平穩,減少泵空檔的形成與激活時間,極具實用性與迅速性。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於提供一種手搖式注油泵,其是一中空的外殼內部形成有一儲油槽,且於外殼的內底面容設有一本體,本體內部形成有一壓縮空間,壓縮空間內設有一壓縮彈簧,且通過壓縮彈簧底面樞套有一抵柱,該抵柱供一拉杆抵制;其特徵在於該本體於內頂側具有一壁厚,使頂部開設有一貫通至本體內部的頂螺孔,於壓縮空間與頂螺孔間的壁面形成有一連通的出油口,並於出油口對應於頂螺孔方向依序置設有一鋼珠、一彈簧及一螺栓,而使螺栓能封閉住該頂螺孔外端面,且該鋼珠受彈簧的彈性作用,能啟閉住該出油口;又垂直連通於該頂螺孔的橫向處設有一流道,以貫通出本體的兩側,且對應於流道兩側各設有一出油管,使兩齣油管連設至外殼外面,以形成有兩齣口;另於本體的相異於流道的兩側各設有互不相通的一側螺孔,且兩側螺孔與本體壓縮空間的壁厚各開設有一入油孔,使兩側螺孔與壓縮空間是以該入油孔而相互連通,並分別於側螺孔的外側螺固有一逆止閥,使逆止閥限定油路單向由本體外面進油。
前述的手搖式注油泵,其特徵在於該兩側螺孔外端面各設有一墊片,並各通過該逆止閥穿過墊片,分別螺固於側螺孔。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於本體內的高壓油直接由出油口流通至流道,而不需如傳統形成間接式將高壓油導出,故具有較傳統快速的流路,且鋼珠與彈簧呈垂直方向,使彈簧受鋼珠壓縮時,與重力方向相同,而使彈簧不易產生偏移的現象,具有極佳的流路穩定性。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特徵及目的。
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進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側面進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側面排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6是傳統的外觀示意圖。
圖7是傳統的組件立體分解圖。
圖8是傳統的進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9是傳統的另一側面排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圖10是傳統的排油狀態組合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的手搖式注油泵,其外殼、本體、拉杆間的位置配置是與傳統相同,為非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所在,故不再次詳述。
再請參閱
圖1至圖3所示,其是一本體10內設有一壓縮彈簧11,且於本體10內底側與一抵柱12間形成有一壓縮空間13,該本體10於內頂側具有一壁厚,使頂部開設有一貫通本體10內部壓縮空間13的頂螺孔20,於壓縮空間13與頂螺孔20間的壁面形成有一連通的出油口21,並於出油口21對應於頂螺孔20由下而上依序置設有一鋼珠30、一彈簧31及一螺栓32,而使螺栓32以封閉住該頂螺孔20的外端面,且該鋼珠30受彈簧31的彈性作用,能啟閉住該出油口21;又於該頂螺孔20的橫向垂直連通設有一流道22,以貫通出本體10的兩側,且對應於流道22兩側各設有一出油管14,使兩齣油管14連設至外殼15外面,以形成有兩齣口16;另,於本體10相異於流道22的兩側各設有互不相通的一側螺孔23,且兩側螺孔23與本體10壓縮空間13的壁厚各開設有一入油孔24,使兩側螺孔23與壓縮空間13通過該入油孔24而相互連通,再於兩側螺孔23外端面各設有一墊片33,並各設有一逆止閥34穿過墊片33,分別螺固於側螺孔23,逆止閥34內各設有一側鋼珠35,且於逆止閥34外端面設有一進油口36,以使側鋼珠35能啟閉逆止閥34內的進油口36,使逆止閥34限定油路單向由進油口36注油,而油路無法由進油口36出油。
如圖2及圖3所示,當將激活壓縮拉杆17底部壓抵到抵柱12且連動壓縮彈簧11,而讓拉杆17回復,壓縮彈簧11彈動且使抵柱12回復時,造成壓縮空間13內形成壓力較本體10外側的壓力低,以形成一吸力,而使頂螺孔20內的鋼珠30受吸引,封閉住該出油口21,以防止流道22內的油回流,且兩側螺孔23內的逆止閥34,於逆止閥34內的側鋼珠35朝頂螺孔20方向吸附,使兩逆止閥34的進油口36呈開放狀態,以讓油由進油口36進入逆止閥34,由側鋼珠35周側流入側螺孔23內側,且沿入油孔24注入於壓縮空間13;由於本體10是兩頂側對稱以進油口36進油,使壓縮空間13內分別具有雙孔進油的效果,而達到具快速進油,以減少進油及激活時空檔的時間,且以對稱方向進油,使油路間形成更為穩定的進油效果。
如圖4及圖5所示,當拉動拉杆17,使拉杆17底部壓抵到抵柱12且連動壓縮彈簧11,壓縮本體10內的壓縮空間13時,使壓縮空間13內的油形成高壓油,且高壓油於兩側螺孔23處,受逆止閥34內的側鋼珠35抵住進油口36,形成一斷路,而呈垂直方向壓抵於封閉出油口21的鋼珠30,以壓縮鋼珠30底部的彈簧31,使出油口21形成一開放狀態,讓高壓油沿出油口21流入頂螺孔20內側,且沿頂螺孔20兩側的流道22分別流出;由於本體10壓縮空間13內的高壓油直接由出油口21流通至流道22,而不需如傳統形成間接式將高壓油導出,故,本實用新型具有較傳統快速的流路,且通過鋼珠30與彈簧31呈垂直方向,使彈簧31受鋼珠30壓縮時,與重力方向相同,而使彈簧31不易產生偏移的現象,具有極佳的流路穩定性。
權利要求1.一種手搖式注油泵,其是一中空的外殼內部形成有一儲油槽,且於外殼的內底面容設有一本體,本體內部形成有一壓縮空間,壓縮空間內設有一壓縮彈簧,且通過壓縮彈簧底面樞套有一抵柱,該抵柱供一拉杆抵制;其特徵在於該本體於內頂側具有一壁厚,使頂部開設有一貫通至本體內部的頂螺孔,於壓縮空間與頂螺孔間的壁面形成有一連通的出油口,並於出油口對應於頂螺孔方向依序置設有一鋼珠、一彈簧及一螺栓;又垂直連通於該頂螺孔的橫向處設有一以貫通出本體的兩側的流道,且對應於流道兩側各設有一出油管,兩齣油管連設至外殼外面;另於本體的相異於流道的兩側各設有互不相通的一側螺孔,且兩側螺孔與本體壓縮空間的壁厚各開設有一入油孔,並分別於側螺孔的外側螺固有一逆止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搖式注油泵,其特徵在於該兩側螺孔外端面各設有一墊片,並各通過該逆止閥穿過墊片,分別螺固於側螺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手搖式注油泵,其是為一外殼內的本體,本體於內頂側由下而上依序置設有一鋼珠、一彈簧及一螺栓,而於本體的兩頂側各設有互不相通的逆止閥,且異於逆止閥的兩側貫通設有一相通的流道,其中逆止閥連通於本體內頂側各開設有一入油口,且於流道頂端開設有一出油口;通過壓縮本體內的油,使高壓油受逆止閥的止回,單向由出油口垂直方向直接壓縮鋼珠連動彈簧,而讓油能進入流道中,形成高壓油由本體兩側流出。
文檔編號F16N3/00GK2422515SQ0020987
公開日2001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25日
發明者廖炳煌 申請人:廖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