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中繼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09:44:51 1
專利名稱:接觸中繼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般地涉及在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接觸中繼,以及例如涉及一種接觸中繼系統、一種適於接觸中繼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以及一種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向終端設備提供接觸中繼功能。
背景技術:
近來,自組織(Ad-hoc)網絡技術日益擴展,更準確地說,首先是所謂藍牙技術以及無線LAN技術(藍牙(Bluetooth)是一種本地數據無線電系統,該系統自1998年來由不同公司的「特別興趣小組(SpecialInterest Group)」詳細說明,參看例如2001年2月22日的版本為1.1的藍牙系統的規範,當前使用的無線區域網技術根據IEEE 802.11被標準化)。在這種自組織網絡技術中,進入另一這種終端設備的作用範圍內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可以以該自組織地、即在用戶方面不用相應的配置措施地進入通信。一段時間來,也可以獲得用於蜂窩移動通信(例如GSM、UMTS)的行動電話,行動電話除了其蜂窩無線電發送接收部件外,還具有藍牙發送接收部件。這主要是考慮用於使行動電話能夠無線纜地與其它設備聯網,例如與可攜式計算機(計算機因此獲得「無線電數據機」例如用於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或者與無線連接的耳機(耳機-麥克風-組合)聯網,用於免提地使用行動電話打電話。
也已建議的是,兩個位於藍牙作用範圍內的蜂窩行動電話終端設備直接通過它們的藍牙發送接收部件相互通信(即不使用通常的移動無線電路徑,在這樣的情況下,該移動無線電路徑從行動電話導向所涉及的無線電波的基站,以及從該基站或者相鄰的基站導向其它的位於附近的行動電話)。
根據用於自組織通信的藍牙技術的能力也已存在這樣建議,即建立用戶之間的通信,這些用戶還不彼此認識並且例如只是偶然和不知不覺地進入自組織通信的共同作用範圍內。例如DE 101 49 496 A1(根據其形成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提出了「接觸啟動系統」,在該接觸啟動系統中用於蜂窩移動通信的行動電話通過額外存在的藍牙發送接收部件能夠進行直接通信。為了限制通信量,分兩階段地建立該通信,在第一階段在發送終端設備方面僅僅進行短簡檔的傳輸。這例如與發送終端設備的設備標識一起進行。如果短簡檔和設備識別滿足存儲在接收終端設備內的確定標準,則發送終端設備可以在第二階段會發送所謂詳細簡檔(或者,替換地用於獲得這種詳細簡檔的授權)。在該出版物中並未更為詳細地說明,這種通信協議應該如何在藍牙層面上運行,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為了傳輸短簡檔,在藍牙層面上首先產生兩個終端設備之間的配對(所謂的pairing),該配對於是可以用於必要時後來的詳細簡檔的傳輸。
類似地,從出版物DE 199 29 186 A1以及DE 199 29 189 A1中同樣公開了兩階段式工作的接觸中繼系統。
DE 102 18 801 A1也公開了一種用於裝備有藍牙發送接收部件的蜂窩移動無線電終端設備的直接通信系統。在那裡的缺點是,由於藍牙自組織網絡的作用範圍比較小(例如少於100m),所以通過直接無線電接觸可達到的用戶的數量比較少。為了增大可達到的用戶的數量而建議,接觸簡檔從一個用戶向另一個用戶的傳輸,不僅是為了帶有可能隨後的接觸建立的接觸建立決定,而且還為了相應簡檔的進一步傳播。對此,接收的終端設備存儲簡檔,並且將該簡檔(當終端設備可能後來進入其它用戶的作用範圍內時)發送給其它用戶。
例如在2002年Franzis出版社出版的J.Wollert所著的「DasBluetooth Handbuch」的書籍中描述了藍牙技術,特別是參見15-46頁(「摘要」)、47-119頁(「核心-協議」)以及164-174頁(服務發現協議)。服務發現協議在2001年2月22日出版的版本為1.1的「藍牙系統的規範(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331-392頁中詳細說明。在2003年第四版的A.Tanenbaum著的「Computer Networks」68-71頁以及292-302頁中可找到無線LAN技術的描述。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接觸中繼系統,該接觸中繼系統由兩個或者更多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構成。這些移動通信終端設備被設計為,當它們進入相互的作用範圍內時,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而進入自組織通信。在自組織通信中,從一個終端設備到另一個終端設備傳輸一個或者多個短簡檔,隨後進行所述或者這些被傳輸的短簡檔的接受檢驗,在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情況下,引起進一步的通信。終端設備為根據服務發現過程的服務發現而設計。響應於服務請求的獲得,在服務發現過程中的短簡檔的傳輸作為服務屬性數據而進行。
另一方面涉及一種移動通信終端設備,該移動通信終端設備被構造來參與上述類型的接觸中繼系統。
另一方面涉及一種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存儲在數據載體上或者以信號序列的形式存在,該信號序列適於傳輸給移動通信終端設備。電腦程式在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上運行時,為移動通信終端設備提供了在上述類型的接觸中繼系統中的終端設備的功能。
其它特徵包含在公開的裝置和方法中,或者專業的讀者從以下對實施形式和所附附圖的詳細說明中得到其它特徵。
現在示例性地並且參照所附的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實施形式,其中圖1示出了接觸中繼系統內的通信夥伴以及通信路徑的示意圖,圖2示出了用於平面地闡明通信過程的、客戶和伺服器的分層示意圖;圖3藉助時序圖闡明了客戶和伺服器之間的通信以及在客戶和伺服器中的處理過程;圖4是終端設備中的接觸中繼應用的抽象架構圖;圖5示出了服務註冊資料庫;圖6示出了簡檔示意圖和屬於此的短簡檔;圖7示出了一種實施形式,在該實施形式中外來簡檔被進一步傳播。
圖8示出了移動終端設備的作用範圍。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接觸中繼系統中的通信夥伴和通信路徑。在詳細描述圖1之前,首先接著是對多種實施形式的各種闡述。
這些實施形式涉及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進入自組織通信。典型地,該直接的無線電接觸作用範圍比較短,通常的作用範圍例如(按照所使用的技術和無線電波的傳播條件)在數10至100m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根據藍牙技術來實現自組織通信,其它實施形式基於無線區域網協議,例如根據IEEE802.11標準(在另一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也可以設計成,有選擇地不僅通過藍牙而且通過WLAN自組織通信來運行)。
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用於服務發現的終端設備根據服務發現過程來建立。例如,在藍牙實施形式中,其在此涉及服務發現協議(SDP),該服務發現協議已由藍牙特別興趣小組詳細說明(例如在2001年2月22日的1.1版中)。如名稱已說明的那樣,藍牙技術中的SDP主要用於服務發現,即其應該能夠找出是否對於一藍牙設備,有其它的處於作用範圍內的藍牙設備提供確定的服務以供使用(或者更一般而言,找出其它設備提供了哪些服務)。這可以通過例子來解釋開始藍牙技術的所計劃的應用是在辦公室環境中無線纜地連接設備,如計算機以及其輸入和輸出設備。雖然兩個這種設備藉助所謂的連結管理器可以建立彼此的連接,但是它們在連結管理器的層面上沒有獲得關於其它設備分別提供哪些服務的信息。例如對新出現的要連接到印表機上的膝上型計算機的問題是,在環境中有那些印表機和該印表機提供什麼(列印)服務。藉助SDP,膝上型計算機現在可以從處於作用範圍內的設備獲得所希望的信息,即例如在這些設備中究竟是否有印表機並且哪些列印服務必要時可供它們使用。然而,在這些實施形式中涉及自組織通信網絡技術的其它應用(例如藍牙或者WLAN),即涉及接觸中繼系統,該接觸中繼系統基於特別建立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更準確的說,這些移動終端設備設計成,當它們達到相互的作用範圍時,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進入特別類型的自組織通信,在這類自組織通信中從一個終端設備到另一個終端設備轉送一個或者多個短簡檔,隨後進行所傳輸的短簡檔的接受檢驗,以及在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時引起(下面更詳細地闡述的)進一步的通信。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是在一個或者多個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例如GSM或者UMTS行動電話)中用於無線電通信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因此,通過直接無線電接觸來接觸中繼的能力是這些蜂窩移動無線電設備的附加功能。
在上述框架內現在已認識到,在自組織通信技術如藍牙技術中,所設置的服務發現能力可以用於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所述接觸中繼。這種服務發現過程通常設置(以及因此例如即使在藍牙中),從其它設備獲得相應服務請求的終端設備,通過將服務屬性數據發回來響應服務請求。在接觸中繼系統的該框架內已認識到,在服務發現過程中的短簡檔的傳輸可以響應於服務請求的獲得以服務屬性數據的形式而實現。
在接觸中繼過程中,終端設備中的一個具有客戶的功能,該客戶發送接觸請求,以及另一終端設備具有伺服器的功能,該伺服器服務於(即響應)請求。原則上可能的是,終端設備中的一個只能起客戶的作用而另一終端設備只能起伺服器的作用(或者(原則上雖然能承擔兩種功能)由用戶這樣地配置,使得它只能作為客戶或者伺服器起作用)。然而,在其它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被這樣地設立,使得它能近似同時地作為客戶和伺服器來起作用。例如,這種終端設備能向其它設備連續地發送接觸中繼請求(即作為客戶起作用),並且同時服務於其它設備的接觸中繼請求(即作為伺服器起作用)。在一些實施形式中,在同一個終端設備中被提供的兩種功能通過不同的進程來實現,即通過客戶進程和伺服器進程。這些進程是並發的(不言而喻的是,終端設備典型地只裝備有一個處理器和一個用於直接無線電接觸的接收部件,使得這兩個進程並非嚴格意義上同時運行,在此意為,它們以足夠頻繁的交替地輪流運行,使得在用戶方面形成基本上同時運行的印象)。
公知的自組織通信技術設置有這樣的可能性,即設備通過發送在場請求可以發現處於作用範圍內的其它終端設備,在藍牙技術中所謂的查詢(Inquiry)用於此。在自組織網絡中,通常在應該能相互通信的設備之間建立一連接(在藍牙中也稱作「連結(Link)」),由此一通道被佔用。在藍牙中例如對共同的空中接口的多路訪問(該訪問出現在ISO-OSI參考模型的層2a中)通過具有時分復用的跳頻方法來調節。對此,處於連接中的設備使用確定的事前可約定的跳頻序列,對此必須使被連接的設備的時鐘同步。然而,新進入另一設備的作用範圍內的設備既不知道這個共同的跳頻方案也不知道共同的定時。為了使這些設備能彼此發現,在自組織網絡技術中設置有特殊的通信方式,該通信方式沒有以這種約定(如跳頻圖案和定時)為先決條件。在藍牙中例如對查詢而固定地預先定義特殊的跳頻圖案。準備好應答在場請求的終端設備在確定時隙中在所謂查詢掃描間隔內,偵聽另一終端設備是否提出查詢,並且必要時向回發送在場響應、所謂的FHS包。請求的終端設備從FHS包獲得被請求的終端設備的定時信息。
在這些實施形式中,具有接觸中繼客戶功能的終端設備(或者終端設備)設計成,連續地發送在場請求,以便發現處於作用範圍內的其它終端設備(如上面介紹的那樣,具有客戶功能的終端設備同時也能作為其它客戶設備的伺服器來起作用)。因為在場請求典型地持續至多數秒(例如1至2秒),所以「連續地」例如可以意味著,例如每10秒至5分鐘發送一個在場請求。因為有些終端設備在發送在場請求期間「聽不見」其它設備的在場請求,所以在兩個不僅作為客戶而且作為伺服器來起作用的終端設備偶然同步時,會產生對彼此的阻塞,導致這些終端設備彼此不能發現。為了避免這種阻塞,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的一些中設置了具有客戶功能的終端設備隨機地改變由這些終端設備所傳輸的在場請求之間的時間間隔。
在這些實施形式中,客戶終端設備在發現另一終端設備(根據其對事先被客戶終端設備發送的在場請求的響應)之後,向該終端設備發送(涉及接觸中繼的)服務請求,於是被發現的、現在作為伺服器起作用的終端設備將在終端設備中被存儲的短簡檔作為服務屬性數據向回發送。在藍牙中,設備提供的每個服務都被分配有所謂的服務類。每個服務類都具有通用唯一標識符(UUID-Universal Unique Identifier),該通用唯一標識符在藍牙中例如為128比特數。每個服務類標識符(更為準確地說,每個由服務類標識符所標識的服務類實例,所謂的「服務記錄」)都可以在藍牙中分配有數據,這些數據描述了所涉及的服務的特徵,這些特性被稱作服務屬性。在藍牙中,服務屬性包括屬性標識符和屬性值,為了實現系統無關性,可以通過在藍牙標準中所規定的數據類型和屬性量來描述屬性標識符和屬性值。在藍牙標準中固定地預先定義了用於確定的標準服務的各種服務類(所屬服務類標識符也已分派),而一系列服務類標識符並未固定地被預佔並且例如可以自由地用於非標準服務。在所提出的實施形式中,這些自由服務標識符中的一個用於在此所感興趣的「接觸中繼服務」,以下該服務類標識符被稱作「KVD」。
在藍牙SDP中,設置有各種類型的服務發現請求,這些服務發現請求分別通過相應PDU(協議數據單元)的發送來表現。各種PDU基本上通過「數據深度」來區分,伺服器方面的SDP進程根據請求將該數據深度向回發送。因此,例如存在PDU,在PDU中如果被請求的服務由伺服器提供,則伺服器向回發送僅僅一個對SDP進程的所有記錄的參考。在另一(在此所感興趣的)PDU中,如果SDP進程提供被請求的服務,則SDP進程將在SDP進程中在所涉及的服務類標識符下存儲的服務屬性數據作為對服務請求的應答向回發送給客戶。在本實施形式中,客戶於是以服務類標識符「KVD」向伺服器發送對於服務類的服務請求,更確切地說,是通過傳輸致使伺服器向回發送在伺服器中在服務標識符「KVD」下存儲的服務屬性數據的PDU。伺服器在SDP的範圍內研究是否它提供服務「KVD」,並且在肯定的情況下將KVD服務屬性數據向回發送給客戶。向回發送的服務屬性數據為存儲在伺服器內的、用於發送給請求的接觸中繼系統的用戶而發布的短簡檔。例如,每個短簡檔都形成一個服務屬性(具有專有的服務屬性標識符)。如果存儲了僅僅一個短簡檔,則伺服器相應地傳輸僅僅一個服務屬性,在多個短簡檔的情況下伺服器相應地傳輸多個服務屬性。
藍牙協議中的兩個或者多個終端設備之間的連接,也稱作「配對」(Pairing),不僅包含在所涉及的終端設備的定時和跳躍頻率方面的匹配,而且也包括連接代碼的一致,此外包括必要時的鑑權、加密等。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在服務請求通信的框架中(即在發送服務請求並且回送服務屬性數據形式的短簡檔時)還未配對,雖然這些設備在查詢之後將它們的定時和跳頻信息相互匹配,但是還沒有設置連接通道(通過使用連接代碼、鑑權等)。在本接觸中繼系統中,如下面更為詳細地闡述的那樣,以後才實現通過使用連接代碼的具有通道佔用的這種連接。因此,在該短簡檔處理階段中可以避免連接建立程序要求的開銷。
在這些實施形式中,作為客戶起作用的終端設備這樣地設計,使得其在從作為伺服器起作用的終端設備獲得短簡檔之後,通過與客戶終端設備所存儲的簡檔信息比較來實施接受檢驗。在一些實施形式中,為了該接受檢驗的目的,短簡檔同樣存儲在客戶終端設備中,使得在該接受檢驗中進行由伺服器所接收的短簡檔與專有的存儲在客戶中的短簡檔相比較。短簡檔比較包括例如一致性檢驗、互補性檢驗,或者由該檢驗中的兩個或者多個構成的整個或者部分短簡檔的混合檢驗。在一致性檢驗中(如名字已說明的那樣)對一致性進行檢驗。在互補性檢驗中檢驗兩個短簡檔是否相互補充(例如短簡檔中的一個是否標記為搜索簡檔而另一個是否標記為提供簡檔(Bieteprofil))。在相似性檢驗中不要求完全的一致性(和/或互補性),而僅僅要求某一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或互補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必將同樣的測試類型應用於整個短簡檔,更準確地說,對於短簡檔的確定的部分要求互補性、對於另外的部分要求一致性,並且可能對於再另一部分僅僅要求相似性。「組檢驗」也可能的,在組檢驗中總體上簡檔的一部分(例如它們的前面的符號)分別被檢驗一致性、互補性或者相似性,而另一部分(例如它們後面的符號)在檢驗中不予考慮。
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短簡檔包含說明,這些說明(與在查詢中或者在服務發現通信中傳送給客戶的伺服器終端設備的設備標識符一起)允許唯一地標識由短簡檔代表的接觸簡檔(此外,「代表」並不是說譬如短簡檔包含與接觸簡檔相同的信息量;更準確地說,如名字已說明的那樣,其通常包含明顯少於接觸簡檔的信息)。這些說明例如是簡檔方案標識符(即接觸簡檔所基於的接觸簡檔方案的標識符)、簡檔號(若伺服器準備好相同的簡檔類型的多個接觸簡檔)以及更新計數器(每次當由短簡檔代表的接觸簡檔在伺服器中被改變時,更新計數器增加)。在所涉及的實施形式中,全部的已在以前由其它終端設備獲得的短簡檔(連同原伺服器的設備標識符一起)被存儲在客戶中。在接受檢驗的範圍中,現在通過這些所存儲的標識數據與通過當前的短簡檔獲得的標識數據比較來檢驗,是否以前已經獲得了短簡檔,該短簡檔與當前所獲得的短簡檔代表一樣的接觸簡檔(該檢驗可以包括更新計數器,即如果在所代表的接觸簡檔中發生了更新,則接觸簡檔還不能視為已知的簡檔)。如果客戶在該檢驗中發現,所獲得的短簡檔代表一個其已知道的(並且由此以前已經在接觸中繼方面處理過的)接觸簡檔,則客戶排除該已知道的短簡檔,即對該短簡檔不引起進一步的通信,即例如不要求所涉及的完整的接觸簡檔,如在以下更為詳細地描述的那樣。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校驗機制如下改進,即如果客戶中專有簡檔改變,則可能相關的已知簡檔設置到「未知」。這有這樣的影響,即客戶現在調用伺服器的(通過專有簡檔改變才變得相關的)簡檔,該簡檔的短簡檔以前已經被客戶獲得(沒有這些措施,客戶會將短簡檔視為已知的,並且因此並不調用由該短簡檔代表的簡檔)。
在接受檢驗的輸出為否定之後,對所涉及的接觸簡檔不進行進一步的接觸建立通信,但是在輸出為肯定時可能進行。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的幾個中,為了該進一步通信的目的,現在產生客戶終端設備和伺服器終端設備的配對。如上所述,例如在藍牙中,配對的產生意味著通過連接代碼標識的連接通道的佔用。在該通道上隨後的通信例如被鑑權和/或加密地進行。在一些實施形式中,現在在配對的連接下進行的客戶終端設備與伺服器終端設備之間的進一步通信包含這種完整的接觸簡檔的傳輸,該接觸簡檔的所屬短簡檔成功通過接受檢驗(如果多個短簡檔成功地通過該檢驗,則該檢驗相應地包括多個接觸簡檔的傳輸)。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的幾個中,進行接觸簡檔傳輸,其方式是作為客戶起作用的終端設備通過配對的連接通道將用於所涉及的接觸簡檔(或者多個所涉及的接觸簡檔)的傳輸的請求傳輸給作為伺服器起作用的終端設備,並且伺服器終端設備通過配對的連接通道通過傳輸涉及到的接觸簡檔來響應該請求。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接觸建立程序通過接觸簡檔的傳輸已基本上完成(用戶現在例如可以考慮包含在接觸簡檔內的數據,並且為了通過蜂窩無線電網絡的語音連接或者消息傳輸,還可以手動地選擇接觸簡檔內所給出的電話號碼)。
然而,在其它實施形式中,作為客戶起作用的終端設備使所獲得的接觸簡檔經受進一步的檢驗,所謂的「接觸建立檢驗」。在該檢驗中,利用專有簡檔或者滿足在專有簡檔中預給定的條件(例如不超過極限值)來檢驗所獲得的接觸簡檔或者接觸簡檔的一部分的一致性、互補性、相似性。
接著,在接觸建立檢驗的肯定輸出情況下,作為客戶起作用的終端設備引起實際的接觸建立。為此,各種實施形式設置有不同的接觸建立方法(在終端設備的同一實施形式中也可以有選擇地或者組合地選擇這些接觸建立方法)通過直接無線電通信與伺服器終端設備的語音接觸建立、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與伺服器終端設備或者其它終端設備的語音接觸建立、通過直接無線電通信向伺服器終端設備傳輸消息,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向伺服器終端設備或者其它終端設備傳輸消息,以及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向代碼服務(Chiffre-Service)傳輸消息。這些消息例如可以是在藍牙中常用的所謂名片,或者SMS或者MMS業務的消息。當然,通過蜂窩無線電網絡的語音接觸建立和消息傳輸前提是,伺服器終端設備或者其它終端設備的電話號碼已包含在被傳輸的接觸簡檔中。替換地,簡檔生成器(即伺服器)藉助代碼服務首先可以保持其匿名性,其方式是簡檔生成器用接觸簡檔代替非匿名的數據(如電話號碼)遞交代碼編號,其中代碼編號和其本體(例如其電話號碼)的分配對可信賴的代碼服務是已知的。客戶終端設備在說明所傳輸的代碼編號的情況下,將其接觸建立消息發送給代碼服務。該代碼服務又根據其已知的分配將接觸建立消息轉發給簡檔生成器(例如以及客戶終端設備)。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代表接觸簡檔的短簡檔固定地通過作為接觸簡檔基礎的簡檔方案來定義,而與用戶輸入到接觸簡檔內的或者終端設備在接觸簡檔內產生的數據無關-因此該短簡檔可以說是作為接觸簡檔基礎的簡檔方案的指示。相反在其它實施形式中,代表接觸簡檔的短簡檔部分通過作為接觸簡檔基礎的簡檔方案來定義,以及部分與用戶輸入接觸簡檔中的或者由終端設備在接觸簡檔內產生的數據相關。在這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構造為,用於將前述由用戶輸入的數據自動地編碼成代表這些數據的短簡檔。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接觸簡檔存在於標記語言(例如XML)的句法中,所屬的預定義的簡檔方案例如以(XML)文檔類型定義和(XML)方案定義的形式來給出。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構造為,預定義接觸簡檔的簡檔方案可通過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來下載,並且在下載簡檔方案之後,可由用戶為了創建用戶專有接觸簡檔而將各自的數據記入該簡檔方案中。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所進行的接觸中繼的頻率(以及由此的「碰到」的概率)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即終端設備接受來自其它用戶的簡檔,即所謂的陌生簡檔,並且進一步傳播給其它用戶。存儲在設備中的陌生簡檔例如是在以前的接觸中繼期間由其它終端設備所獲得的簡檔。但是為了進一步加速陌生簡檔的傳播,也可以設置(例如固定的)陌生簡檔傳播設備。
為了技術上更容易理解,本接觸中繼系統在此描述為具有多個終端設備的整個系統。當然,本發明已體現在單個的終端設備中(儘管該終端設備單獨並不能通信,而是對此需要至少兩個這種設備)。因為這些終端設備預計主要作為單個設備來運行,所以權利要求也針對單個設備是完全合理的。當然,所有上面和接下來的對整個系統的說明也涉及單個設備。
終端設備以描述的方式參與接觸中繼系統(即所描述的接觸中繼功能性)的適宜性在大多數實施形式中通過軟體應用即電腦程式來獲得,該電腦程式由相應終端設備的處理器來處理。該程序例如可以以JAVA(在處理JAVA的終端設備中)或者以終端設備處理器的機器語言來編程。在一些實施形式中,終端設備開始(即從製造時起)就裝備了該程序,在其它實施形式中該程序可被載入終端設備中。因此,這種程序將是商業往來的對象,例如被存儲在數據載體上或者以信號序列的形式存在,該信號序列適於傳輸給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例如,終端設備可以藉助終端設備的可能存在的WAP能力經蜂窩無線電通過網際網路下載程序。因此,權利要求針對程序也是完全合理的。
現在返回到圖1,該圖示出了接觸中繼系統1中的通信夥伴和通信路徑的圖示。在圖1中分別以終端設備2的形式示例性地表示了僅僅兩個通信夥伴,其中當然也可能多於兩個的這種終端設備2處於作用範圍內,如圖8中圖示的那樣。在那裡,移動終端設備ME2、ME3和ME4相互處於作用範圍內,其中兩個移動終端設備ME3和ME4也具有一致的短簡檔16。作用範圍在圖8中通過繞移動終端設備的同心的環來描述。
終端設備2中的一個在圖1中所表示的例子中承擔客戶3的角色,另一個終端設備承擔伺服器4的角色。終端設備2為用於蜂窩移動通信的移動終端設備(例如行動電話),移動終端設備通常可以通過至蜂窩無線電網絡(例如GSM或者UMTS)的基站5的無線電接觸與(相同或者其它無線電網絡或者固定網絡的)其它用戶建立移動通信。此外,終端設備2還裝備有發送接收部件6,發送接收部件允許與其它相應的設備短距離的自組織通信,在此例如與藍牙發送接收部件的自組織通信。藉助該藍牙發送接收部件6,兩個終端設備(如果它們達到了藍牙作用範圍內)可以在直接的路徑上、即不使用通常同樣可能的通過帶有其基站5的蜂窩無線電網絡的通信路徑,建立自組織通信。終端設備2以特別的方式被編程,更準確地說,這樣來編程,使得終端設備的在接觸中繼系統1的框架內的用於直接的自組織通信的預給定的能力被用於只要滿足確定的接觸標準,就與接觸中繼系統的其它用戶建立接觸,這些用戶通常對終端設備2的用戶未知並且偶然進入其作用範圍。在該接觸中繼的框架內,(根據所述條件的滿足)出現多個分級的通信過程,該通信過程在圖1中為了解釋而被說明,並且在上下文中還將通過以下的圖更進一步地闡述。這樣,客戶終端設備3通過直接的無線電信道發送在場請求(Inquires)13,該在場請求另外被伺服器終端設備4接收並且通過直接無線電信道用相應的請求響應14來應答。此外,客戶終端設備3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發送對存儲在伺服器終端設備4中的短簡檔的服務搜索請求15,伺服器終端設備用相應的服務搜索響應、即其短簡檔16的傳輸來響應服務搜索請求。在執行接受檢驗之後,客戶終端設備3向伺服器終端設備4發送簡檔請求17,該伺服器終端設備通過經由直接的無線電接觸回送所請求的接觸簡檔18(例如以XML格式)來響應。在驗證被傳輸的接觸簡檔18之後,如果得到客戶終端設備3想要與伺服器終端設備4建立接觸,因此它嘗試以各種可能的形式中的一種建立實際的接觸。該接觸建立嘗試又可以通過直接的藍牙無線電接觸來實現,例如通過個性化的短消息(「藍牙名片」)的傳輸,或者通過藍牙通道建立語音連接(這在圖1中用「接觸建立請求19」表示)。因此,由伺服器終端設備4決定,例如又在使用藍牙無線電路徑的情況下響應接觸建立請求19,並且由此最後建立雙邊的接觸,例如通過向回發送專有名片,或者接受語音連接請求(這在圖1的「接觸建立響應20」中表明)。但是,實際的接觸建立例如也可以通過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來實現,例如當兩個終端設備2現在不再處於直接無線電接觸的作用範圍內時。例如,當在所獲得的簡檔中已說明了伺服器終端設備4的移動無線電號碼時,客戶終端設備3可以嘗試與伺服器終端設備建立蜂窩無線電語音連接7,或者通過蜂窩無線電網絡發送消息8給伺服器終端設備(在圖1中這用「SMS直接」表示)。在其它實施形式中,在被傳輸的接觸簡檔18中可以包含代碼服務9的代碼編號。隨後,客戶終端設備3例如通過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向代碼服務9發送代碼消息10(稱為「至代碼服務的SMS」)。代碼服務將代碼消息10中包含的代碼分配給伺服器終端設備4,並且將(現在被解碼的)代碼消息10』又通過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發送給伺服器終端設備。
最後,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也為終端設備2用作用於下載簡檔方案11的路徑,簡檔方案例如由簡檔方案服務12提供。為了使各個其它設備「理解」由(開始未知的)終端設備2傳輸的簡檔,這些簡檔必須與某些簡檔模板相應,正好為簡檔方案11。原則上,這種簡檔方案在交付終端設備2時可以固定地在終端設備中預給定。在對這種預給定的簡檔方案的限制的情況下,這種接觸中繼服務是比較呆板的,因為接觸中繼服務對至少過時的終端設備2沒有給出使用特別與在製造終端設備之後才形成的接觸中繼內容匹配的簡檔的可能性。為了在這方面獲得更多靈活性,這樣將終端設備2編程,使得終端設備可以在任何以後的時刻通過蜂窩移動無線電網絡從簡檔方案服務12中下載新的簡檔方案11,並且被下載的簡檔方案11自動地在功能上這樣集成到所涉及的終端設備2中,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記錄來自簡檔方案11的數據來生成接觸簡檔18(即簡檔方案11的實例),並且這些數據可以以所描述的方式使用在接觸中繼系統1中。
圖2示出了客戶3和伺服器4的示意性的層圖,用於與層關聯地圖示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的接觸中繼通信過程。實際通信在最底層,即通過客戶3和伺服器4的發送接收部件6之間的無線電路徑進行。根據藍牙技術,所謂基帶(base band)21處於其上,該基帶用於跳頻方法、數據通道的管理、設備的尋址等等。其上是所謂的L2CAP層22(邏輯鏈路控制和適配層協議),該層可以部分分配給ISO-OSI-參考模型的所謂的安全層和中繼層(在藍牙的情況下,這些層在其任務中並不能明確地在OSI模型中被描繪)。接著是傳輸層,在藍牙的情況下為RFCOMM接口25。服務識別過程29在這兩個層之間(由於其結構,不能將它完全分配給特殊的OSI層),服務識別過程在藍牙的情況下通過SDP來實現。在WLAN中,服務識別過程可以例如隨時通過獨立的進程來描繪,該進程被指定到專有埠上。在實際的客戶進程23或伺服器進程24和接口25上有特別用於接觸中繼的應用26,應用包括客戶應用27和伺服器應用28。服務註冊資料庫48屬於客戶應用27或伺服器應用28,在服務註冊資料庫中存儲有帶有服務屬性(短簡檔)的服務記錄。接觸中繼應用26引起相應於要表示的接觸簡檔18將短簡檔16存儲在相應的服務識別進程29中,由此如上面所述,這些短簡檔16可以在服務搜索請求的框架內作為服務屬性數據從伺服器4被傳輸給客戶3。上面所描述的請求程序和服務請求程序在藍牙技術中已經在層22和29中實施,使得接觸中繼應用26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啟動這些程序。應用26的實際工作只有當針對服務搜索請求15傳輸的短簡檔16從客戶進程23向上傳遞給接觸中繼客戶應用27時才開始,隨後,接觸中繼客戶應用開始上面所闡述的接受檢驗。必要時隨後將接觸簡檔請求17傳輸給伺服器終端設備4的接觸中繼伺服器應用28並且向回發送所要求的接觸簡檔,以及可能的隨後的實際的接觸建立。
圖3圖示了客戶設備3與伺服器設備4之間的通信的時間流程以及參照時序圖的在設備3、4中運行的處理過程。在時間點T1,客戶設備3發送查詢,例如ID包形式的查詢,在時間點T2伺服器設備4接收ID包。在時間點T3,伺服器設備4例如以FHS包的形式通過回送查詢響應來應答該查詢,FHS包在T4由客戶設備3接收。因此,T1至T4形成查詢階段。在該查詢階段期間,客戶設備3和伺服器設備4不具有關於對應的另外的設備的定時的知識,並且還未實施配對(即還不存在具有連接代碼的連接)。
通過查詢響應,客戶設備3獲知伺服器設備4的存在;此外客戶設備還獲得伺服器設備4的定時信息,定時信息在下面的通信中用於同步。在時間點T5,客戶設備向伺服器設備4發送對服務標識符「KVD」的SDP請求,SDP請求在T6時被伺服器設備接收。隨後,伺服器設備調用在伺服器設備中針對標識符「KVD」存儲的服務屬性數據、即其短簡檔16,並且在T7時將服務屬性數據發送給客戶設備3,該客戶設備在T8時接收服務屬性數據。在T8至接近T9的時間間隔內,客戶設備3實施所獲得的短簡檔的接受檢驗。T5至接近T9的階段為短簡檔處理階段。雖然,其中所發生的通信基於查詢階段所獲得的定時信息,然而在該階段中還未實施配對(即在SDP通信中同樣還不存在具有連接代碼的連接)。
在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時,客戶設備3現在對伺服器設備4建立配對,即帶有連接參數/信道佔用的連接,並且在T9時將簡檔請求發送給伺服器設備,該伺服器設備在T10時獲得該簡檔請求。在T11時,伺服器設備4向回發送被請求的接觸簡檔,接觸簡檔在T12時被客戶設備3獲得。客戶設備3實施接觸簡檔檢驗直到接近T13,並且在一些實施形式中在肯定輸出時在時間點T13向伺服器設備3發送例如接觸消息,伺服器設備在T14時接收該接觸消息。隨後,必要時伺服器設備4可以再響應。T9到接近T13的時間間隔形成接觸簡檔處理階段,並且隨後的時間間隔形成實際的接觸建立階段。接觸簡檔處理階段中的通信以及接觸建立階段中的通信(只要後者通過藍牙來實現)在客戶設備3與伺服器設備4之間的配對連接(帶有連接參數/通道佔用)的框架內實施。
圖4是圖2的接觸中繼應用26的抽象架構圖。圖2中在終端設備上僅表示了客戶部分而在其它終端設備上僅表示了應用26的伺服器部分,而圖4示出了不僅客戶應用/進程27、23而且伺服器應用/進程28、24都被實施在同一終端設備上。更準確地說,在此為兩個並行的進程,這兩個進程基本上彼此獨立,但是例如為了同步目的可以相互影響。在圖4的架構圖中,應用26分層地表示,更準確地說具有堆棧層31、管理層32、GUI層33(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即圖形用戶接口)以及永久存儲層34。在堆棧層31中,客戶27、23和伺服器28、24是並行的。管理層32用於管理,即監控、設立和操縱接觸簡檔。GUI層33能夠為用戶實現簡檔管理以及檢驗結果的表示等。最後,永久存儲層34持久地存儲各種接觸簡檔。
在管理層32的範圍內存在簡檔管理組件35,其越過管理層進入GUI層33。利用該簡檔管理組件,用戶基本上可以建立、改變和觀察接觸簡檔18,其中接觸簡檔被存儲在永久存儲層34中的專有簡檔存儲器36中。如上面所闡述的那樣,客戶應用27在這些情況下未引起接觸建立,在這些情況下藉助所接收的短簡檔16確定,其已知道(由短簡檔16所代表的)接觸簡檔18。對此,設置有用於已知簡檔的資料庫37,在該資料庫中存儲有被客戶獲得的短簡檔。如上面已介紹的那樣,在建立或者改變(在專有簡檔存儲器36中的)專有接觸簡檔18之後,該改變可能涉及的其它設備的簡檔18不再被丟棄。相應地,簡檔管理組件35在這種簡檔建立或者簡檔改變中影響已知簡檔的資料庫37,其方式是簡檔管理組件從資料庫37中刪除涉及其它設備的可能相關的簡檔的短簡檔16。
永久存儲層34除了專有簡檔存儲器36之外也還具有用於接收到的接觸簡檔18的存儲器38以及用於轉交接觸簡檔18的存儲器39。由客戶27所接收的其它終端設備的接觸簡檔18被存儲在存儲器38中;在結果顯示組件40中用戶可觀察接收到的簡檔18。對接收到的簡檔18的處理互補地,伺服器應用28在獲得其它終端設備的請求時,從專有簡檔存儲器36中取出待傳輸的專有簡檔18。在某種程度上,存儲區域39形成了客戶27與伺服器28之間的橋,用於轉交簡檔18。如下面更為詳細地闡述的那樣,這些轉交簡檔18為其它設備(或者也為陌生簡檔傳播伺服器)的陌生簡檔,這些陌生簡檔又可以被轉交給其它請求的設備。因為這種簡檔的引入通過客戶27,而簡檔的輸出通過伺服器28進行,所以轉交簡檔一方面能由客戶27寫入存儲區域29中而另一方面由伺服器28從該存儲區域中讀出。
圖5示出了圖2的服務識別進程29的內容。該進程提供了資料庫,在該資料庫中存儲有多個服務記錄,這些服務記錄分別表示服務類別的實例。例如,在那裡存在帶有UUID「1108」的針對服務「耳機」的服務記錄41以及帶有UUID 1106的針對文件傳輸服務的其它服務記錄41』。最後,在此令人感興趣的帶有41」的服務記錄用UUID「KVD」表示。每個服務記錄41、41』、41」都具有單個服務屬性42形式的被分配的服務屬性數據。在接觸中繼服務記錄41」中,服務屬性為短簡檔16,這些短簡檔在向接觸中繼系統(即向UUID「KVD」)的服務請求情況下被送交給請求的客戶進程23。所說明的UUID值對藍牙領域僅僅為示例性的。在WLAN的情況下,它們與埠號對應。
圖6示出了簡檔方案11(具有示例性說明的值,因此為簡檔18)和屬於此的短簡檔16連同短簡檔方案44。所示的例子是為車輛(通過「CA」表示)的搜索(通過「S」表示)的預定義的簡檔方案。簡檔方案11包含一系列屬性,這些屬性允許假定具有預定意義的確定的值。例如存在如「上位組」、「子組」、「最高價格」、「接觸數據」如「名稱」「電話」等。對於這些屬性中的幾個,用戶可以在建立接觸簡檔即簡檔方案11的實例時在用戶接口中在多種可能性之間進行選擇,例如對於上位組「客車(PKW)」、「載重汽車(LKW)」「摩託車」提供給用戶來選擇。在選擇「PKW」時,簡檔管理組件35例如將相應的代碼(在此為「01」)記入接觸簡檔18中。對於其它屬性,存在格式限制,例如在電話號碼下只有數字被允許記入。此外,還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屬性(例如「自由文本」),用戶可以無限制地將數據記入其中。最後,存在其值由系統自動生成的屬性,例如簡檔標識符(「簡檔ID」)、「更新計數器」、「更新日期」和「簡檔號」,它們的值由簡檔管理組件35自動生成。簡檔ID例如在服務發現的框架內被客戶(通過進程的應用)27、23使用,以便從服務識別進程(在藍牙SDP的情況下)29中取出確定的短簡檔(即在服務請求的框架內簡檔標識符也可以用作服務屬性標識符)。為了能夠區分各種更新,設置有更新計數器和必要時的更新日期,這些更新屬性由系統填入值。簡檔號的值同樣由系統分配,例如當有人使用具有相同簡檔號的多個簡檔時,例如商業銷售員想要購買或者出售多個汽車時,簡檔號用於區分相同類型的多個接觸簡檔。此外,存在狀態位,這些狀態位在各方面表示伺服器狀態。簡檔方案11例如以XML文檔定義或者XML方案的形式存在。
簡檔方案11的每個實例(即每個「以值填充」的接觸簡檔18)都通過短簡檔16來表示。在圖6中,示出了短簡檔方案44的例子以及該短簡檔16,圖6中示例性表示的接觸簡檔18代表該短簡檔。「代表」在此並不意味著,短簡檔16包含完整的接觸簡檔18的所有信息,更準確地說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就足夠了,這些信息在接受測試的框架內允許第一過濾。示例性的短簡檔方案44包含這些屬性,即「基本類型」、(唯一的)「名稱」、「簡檔號」、「上位組」和「子組」以及「更新號」。這些屬性的值部分通過簡檔方案11來預給定,所代表的接觸簡檔18以該簡檔方案為基礎,另一方面,這些屬性通過用戶或者系統記入所代表的接觸簡檔18中的值來預給定。例如基本類型和唯一的簡檔名稱屬於第一類。如例如由圖6所示,基本類型例如是「S」(代表「Suche(搜索)」),而唯一的名稱「CA」(代表「Car」即汽車)。其它基本類型例如,「B」代表投標簡檔(Bieteprofil),而「H」(Hash)代表相同「質量」的簡檔,這些簡檔對肯定的接受測試並不是互補地配對(如投標簡檔和搜索簡檔),而是要求相同的配對。剩餘屬性屬於第二類,這些屬性從由用戶或者系統記入所代表的接觸簡檔18中的值中得到。由此得到的短簡檔16為圖6中給出的例子「SCA0201014」。簡檔管理組件35自動實施從接觸簡檔18中導出短簡檔16的屬性值。
圖7圖示了「陌生簡檔」18的傳播。終端設備2,當其作為客戶3起作用時,連續地獲得其它作為伺服器4起作用的終端設備的接觸簡檔18。如上面所闡述的那樣,這些接觸簡檔18的傳輸的主要功能在於,客戶終端設備3可以藉助接收到的接觸簡檔18例如檢驗,是否客戶終端設備想要建立至所涉及的伺服器終端設備4的接觸。在圖7中所表示的實施形式中,接觸簡檔18從伺服器終端設備4到客戶終端設備3的傳輸還具有另一功能,即接觸簡檔18的進一步傳播(以及由此還有倍增)。如在圖4中藉助用於轉發簡檔的存儲器39所闡述的那樣,客戶應用27將轉發簡檔通過存儲器39遞交給伺服器應用28,該伺服器應用接著又將轉發簡檔遞交給其它請求的客戶終端設備。因為被遞交的接觸簡檔18通常不是「專有」接觸簡檔18,所以它們也被稱作「陌生簡檔」。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所有被獲得的簡檔18無條件地被遞交,相反在其它實施形式中只有當滿足確定的條件才進行遞交。例如,僅僅這樣的簡檔18被遞交,這些簡檔屬於確定的簡檔類型,或者簡檔的年齡從建立或者上次更新起並未超過某一極限值,等等。在其它實施形式中,設置其它類型的傳遞條件,更準確地說,僅僅在朋友網絡或者朋友的朋友網絡內進行傳遞。對此,在存儲在專有設備內的「友元」的列表(即可信賴的接收器)被檢驗,潛在的接收器是否包含在該列表中;轉發僅在這些被列出的接收器上進行。
在圖7中所示的實施形式中,也設置有固定的簡檔傳播伺服器43,該簡檔傳播伺服器包含接觸中繼系統的許多用戶的大量可調用的接觸簡檔18(即「陌生簡檔」)。當具有客戶無線電功能的終端設備2進入固定簡檔伺服器43的作用範圍內時,則終端設備2可以下載大量的這種接觸簡檔。因此,這種傳播伺服器43的應用可以加速陌生簡檔的傳播。
所描述的實施形式示出了接觸中繼系統,在該系統中可以以相對小的通信量負載來實施接觸中繼通信。
所有說明書中提到的出版物和存在的系統通過引用結合於此。
雖然在此說明了與本發明的教導一致地建立的確定的產品,但是本專利的保護範圍並不限於此。相反,本專利覆蓋本發明的教導的所有實施形式,這些實施形式在文字上或者等同教導下落入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接觸中繼系統(1),其由兩個或者更多個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構成,所述接觸中繼系統設計為,當它們進入到相互的作用範圍內時,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建立自組織通信,在所述自組織通信中一個或者多個短簡檔(16)從一個終端設備傳輸給另一終端設備(2),隨後進行所述被發送的短簡檔(16)的接受檢驗,並且在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時引起進一步的通信,其特徵在於,所述終端設備(2)設計用於根據服務發現進程的服務發現,以及響應於服務請求(15)的獲得,所述短簡檔(16)的傳輸在所述服務發現進程的框架中作為服務屬性數據來進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在所述接觸中繼過程中,所述終端設備(2)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伺服器(3)的功能,而至少另一個終端設備(2)具有客戶(4)的功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同時針對客戶功能以及針對伺服器功能而設計,並且通過各種進程、通過客戶進程(27)和伺服器進程(28)來實現,其中這些進程(27,28)是並行的。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構造為用於在一個或者多個蜂窩移動通信網絡中的無線電通信,並且其中用於直接無線電接觸的能力是這些蜂窩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的附加功能。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構造為用於基於藍牙協議的直接無線電通信。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服務發現過程是藍牙服務發現協議。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構造為用於基於無線LAN協議的直接無線電通信。
8.根據權利要求2至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具有客戶功能的終端設備(3)設計為,連續地發送在場請求(13),以便發現處於作用範圍內的其它終端設備(2)。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具有客戶功能(3)的終端設備隨機地改變所述在場請求(13)之間的時間間隔。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客戶終端設備(3)設計為,在發現其它終端設備(2)之後,根據其對所述在場請求(13)的響應,將所述服務請求(15)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接著該被發現的終端設備(2)作為伺服器將在所述終端設備中存儲的短簡檔作為服務屬性數據傳輸給所述客戶終端設備(3)。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在發送所述服務請求(15)和回送作為服務屬性數據的所述短簡檔(16)時並未配對。
12.根據權利要求2至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作為客戶(3)起作用的終端設備被這樣地設計,使得在從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獲得所述短簡檔(16)之後,通過與存儲在所述客戶終端設備(3)中的簡檔信息比較來實施所述接受檢驗。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進行所述接受檢驗,其方式是所述客戶終端設備(3)將由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接受到的所述短簡檔(16)與專有短簡檔比較。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短簡檔比較包括完整或者部分短簡檔的一致性檢驗、互補性檢驗、相似性檢驗或者由這些檢驗中的兩個或者多個構成的混合檢驗。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短簡檔比較包括簡檔版本比較,以便識別以前已獲得的短簡檔(16)。
16.根據權利要求2至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在所述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之後建立客戶終端設備(3)與伺服器終端設備(4)的配對。
17.根據權利要求2至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短簡檔(16)代表接觸簡檔(18),並且進一步的通信包括這樣的接觸簡檔(18)的傳輸,所述接觸簡檔的所屬短簡檔(16)已經通過所述接受檢驗。
18.根據權利要求2至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所述接觸簡檔(18)的傳輸,即作為客戶(3)起作用的終端設備向作為伺服器(4)起作用的終端設備發送要求,以傳輸上述接觸簡檔(18),並且作為對所述要求的響應,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將所涉及的接觸簡檔發送給所述客戶終端設備。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作為客戶(3)起作用的終端設備使所獲得的接觸簡檔(18)經受接觸建立檢驗,並且在其肯定輸出時引起實際的接觸建立。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實際的接觸建立以以下方法的一個或者多個來進行通過所述直接無線電通信與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的語音接觸建立、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與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或另一終端設備的語音接觸建立、通過直接無線電通信向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發送消息、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向所述伺服器終端設備(4)或者另一終端設備發送消息、通過蜂窩無線電通信向代碼服務(9)發送消息。
21.根據權利要求1至2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代表接觸簡檔(18)的短簡檔(16)固定地通過所述接觸簡檔(18)所基於的簡檔方案(11)來定義,而與用戶輸入所述接觸簡檔(18)中的或者終端設備(2)在所述接觸簡檔(18)中產生的值無關。
22.根據權利要求1至2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代表接觸簡檔(18)的短簡檔(16)部分地與用戶輸入所述接觸簡檔(18)中的或者終端設備(2)在所述接觸簡檔(18)中產生的值相關。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構造為,將上述的由用戶輸入的值編碼成代表所述值的短簡檔(16)。
24.根據權利要求1至2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接觸簡檔存在於標記語言的句法中,並且所屬的預定義的簡檔方案以文檔類型定義或者方案定義的形式給出。
25.根據權利要求4至2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構造為,預定義接觸簡檔(18)的簡檔方案(11)可通過蜂窩移動通信網絡下載,並且在下載簡檔方案(11)之後可由用戶將各自的值記入接觸簡檔中以生成用戶專有的接觸簡檔(18)。
26.根據權利要求1至2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終端設備(2)建立為,接收來自其它用戶的簡檔(18),即所謂的陌生簡檔,並且進一步傳播給其它用戶。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存儲在所述終端設備(2)中的陌生簡檔(18)為先前的接觸中繼時由其它終端設備(2)獲得的簡檔。
28.根據權利要求26或者27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其中所述陌生簡檔(18)為由陌生簡檔傳播設備(43)所接收的簡檔。
29.一種移動通信終端設備(1),其構造用於參加在根據權利要求1至2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1)。
30.一種電腦程式,其被存儲在數據載體上或者以信號序列的形式存在,所述信號序列適於傳輸給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當電腦程式在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上運行時,給予該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在根據權利要求1至2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接觸中繼系統(1)中的終端設備(2)的功能。
全文摘要
一種接觸中繼系統(1)由兩個或者多個移動通信終端設備(2)構成。接觸中繼系統設計為,當它們進入到相互的作用範圍內時,通過直接的無線電接觸建立自組織通信。在所述自組織通信中一個或者多個短簡檔(16)從一個終端設備傳輸給另一終端設備(2),隨後進行被發送的短簡檔(16)的接受檢驗,以及在接受檢驗的肯定輸出時引起進一步的通信。所述終端設備(2)設計用於根據服務發現進程的服務發現。響應於服務請求(15)的獲得,所述短簡檔(16)的傳輸在所述服務發現進程的框架中作為服務屬性數據來進行。
文檔編號H04L12/28GK101044716SQ200580035728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9日
發明者艾倫·佩頓, 克裡斯蒂安·格羅伊利希, 菲利普-鮑裡斯·拉格 申請人:藍信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