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從何而來
2023-06-24 07:02:54 3
琳達·何將兒子丹尼爾的一摞成績單在我面前攤開。眼裡寫滿了笑意,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丹尼爾顯然在學校的表現極佳,這些要麼被評為A,要麼被評為A+的試卷還不足以表達出老師們對他的欣賞,上面還寫滿了他們對他的溢美之詞。在老師們的眼裡,丹尼爾「各科表現均極為優異」,品行兼優且在諸如詩歌、書法和數學等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
今年46歲的琳達·何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她和丈夫文森特在曼徹斯特一個貧民區經營著一家兜售外賣食品的小店。她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他謀劃未來。琳達認為熟練掌握多種語言可以為兒子的未來加分,所以丹尼爾2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私立幼兒園裡學習英語,3歲開始學習父母老家的方言廣東話,5歲開始在周末上普通話學習班,7歲開始學習西班牙語。
這只是他學習內容的一部分,丹尼爾還報了武術班。會跟來店裡的顧客們切磋棋藝,或者練習古箏。提到古箏,琳達自豪地把兒子推到家裡的一角,那裡擺著一張古箏。丹尼爾行雲流水般地彈奏完畢,略顯羞澀地站在了一旁。
丹尼爾今年9歲,有著不足1米4的身高和俊秀的外表:臉上架著副眼鏡,一頭黑髮被髮膠整齊地定型成一邊倒的髮型。他告訴我他知道自己是一定要上大學的。「想讀哪所學校?」我問,丹尼爾想都沒想就說:「牛津,因為它是最棒的。」
丹尼爾有一張嚴格的時間表,每晚做功課的時間為2小時(大部分是父母布置的);周六需參加西班牙語、普通話和古箏班的學習;周日去聖經學習班和功夫班。在丹尼爾最近的成績單上,惟一欠佳的科目是體育課。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關於中國家長的笑話:中國父母惟一可以容忍孩子表現稍差的科目就是戲劇和體育。
丹尼爾的情況可以代表一類人:這樣的人在英國並不少見,他們是亞洲後裔,來自中國或印度,在英國的學校裡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以2010年為例,在英國,75.1%的中國學生和71.3%的印度學生取得了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五門課程(包括英語和數學在內)合格的成績,而英籍白人學生僅有50%能達到這一成績,來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則更差一些。這一結果無疑顛覆了社會階級決定人的表現這一舊有觀念。在白人和黑人孩子中,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的成績要比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好得多。但此規律並不適用於華人世界:那些來自最貧困家庭的華人學生不僅能跟上同胞的成績,並且表現素來優於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這一描述也同樣適用於印度後裔。
對於這一現象的成因,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卡帕迪亞教授的觀點是,中國、印度那些勞工階層家長,不管自己身處何境,對於後代都有著極高的期待,他們視教育為出路。同樣是勞工階層的孩子,一些白人後裔或加勒比後裔就不會被灌輸此類思想:他們的父母並不認為教育對於改變家庭現狀有用,自然也不會視其為一條出路。於是孩子們也缺乏學習的動力。
2011年8月,來自印度的19歲男孩達文西·納如卡登上了曼徹斯特當地報紙,原因是他來到英國才3年,就在大學入門考試中取得驚人的好成績。2008年,16歲的納如卡和當工人的父母從義大利搬到此地。他的母親在一家蛋糕廠工作,父親則是一名叉車司機。雖然收入不能與在義大利時相比,但父母覺得為了兒子的未來,他們這樣做是值得的。如今納如卡正準備前往劍橋醫學院學習。
納如卡說:「我很小父母就敦促我要堅持學習。他們沒有用什麼懲罰手段,只是告訴我要獨立,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得到理想的收入。印度人是懂得自律的民族,父母通常會告訴子女怎麼做才是對的。」納如卡無疑對自己取得的成績和自己民族的文化深感自豪:「我有了孩子以後也會照搬這套模式,把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看著今天的納如卡,不禁讓我想起昨日的自己。我也是一名印度後裔,成長在一個叫斯泰利布裡奇的英國小鎮。我父親小時候在印度長大,那時候每隔三個月他就得參加各科考試以向父母和老師證明自己。父親回憶說:「每天娛樂時間為1小時,只要晚上街燈亮起,你就必須回到家裡繼續學習。」在那裡,學習不僅是一種想獲得知識的欲望,更是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我的父母把這種家鄉賦予的精神帶到了英國。
卡帕迪亞教授贊同有關文化遺產的說法。他指出,大部分中國文化根植於孔子思想,而孔子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2005年,時年14歲的中國男孩王亦南被牛津大學錄取以後,與英國媒體一片喝彩、大讚其為神童的行為不同,《中國日報》則見怪不怪地稱這種所謂「牛津天才兒童」在中國有很多。
這種一味追求高分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批評人士對這種一周六天把孩子圈在家中,長時間進行超前培養的做法並不贊同。卡帕迪亞教授也認為訓練孩子進行機械記憶和重複,而不是教導他們自己思考和創新,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但瑞蕾·陳不這麼認為。瑞蕾今年剛剛開始了她在牛津大學歷史系第三年的學習,她把自己能進入名校深造的原因歸結為得益於在中國接受了9年基本教育。當她隨家人初到英國時,她進入了位於埃塞克斯地區的一所綜合學校進行學習。雖然學校輟學率居高不下,充斥著暴力且有很多少女媽媽,但這一切都沒影響到瑞蕾。在她上學的第一周,地理教師布置了一些作業,她是惟一一個完成作業的學生。用她的話說,「其實完不完成都沒關係,因為就連老師也忘記了他說過的話。」在中學畢業考試中,瑞蕾取得了8門課程A+,3門課程A的好成績,這在她所就讀的學校裡是前所未見的。
「有一種拼搏精神植入你的體內。」她提到了早前在中國的生活對自己的影響。她認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赴英華裔有一種「緊迫感」,她參加了大學的舞蹈團,還通過了長笛8級考試。「但我媽從來沒有強迫我去做什麼,她只是簡單地告訴我做事要有始有終的道理。」瑞蕾不僅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也代表了她的家庭和祖國。
伊莉莎白女王學校位於倫敦北部,因學生表現優異而聞名全國。在這所學校裡,英國白人佔學生總數的16%,印度人佔32%,中國人佔9%。校長尼爾·恩萊特倡導學生們求同存異,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其他種族的學生。儘管如此,亞洲學生在這裡的突出表現還是讓人不禁以群論之。在學校表現最好的學生裡:有兩對雙胞胎,分別來自中國和印度。中國兄弟金希(音譯)和金明元(音譯)曾共同拿過9個A+和1個A的好成績,一現在他們正準備前往劍橋學醫。來自印度的安納普·德賽取得了三門功課A+,一門功課A的成績。而他的孿生兄弟阿米特·德賽取得了一門功課A+,三門功課A的成績。兄弟倆都代表英國出戰西洋棋賽事。
阿米特將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習經濟學和地理,那裡也是普瑞蒂·拉西的母校。今年24歲的普瑞蒂在一家銀行工作,這個有野心的印度女孩無論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都是一名尖子生。她說:「我在學校的很多朋友都是白人,如果我哪門考試沒有發揮好,他們都會覺得不可能。當然了,最為震驚的還是我的父母。」即使像她這般優秀的印度學生,在大學裡面對銳意進取的中國同學時,仍然受到不小的觸動,「他們第一周就扎進圖書館,搜集所有本學年可能用得到的書,然後把它們抱回家。」從她的話裡我們不難看出,同樣是有進取心的學生,中國孩子、印度孩子和英國孩子之間存在的差異。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丹尼爾的日常生活:每天,當丹尼爾做功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會在廚房裡精心為其烹飪可口的飯菜。我聞著充斥著整個房間的香氣,不禁在想,當丹尼爾成為父親,他會將父母灌輸給他的文化傳統傳承下去嗎?中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養老盡孝。琳達最近會跟丹尼爾開玩笑,說有天他會嫌棄父母,把他們「踢出家門」。每每聽到母親這麼說,丹尼爾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反駁道:「不會的!」
他說自己會沿著父輩的足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