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生態城市規劃(一座城市的綠色轉身)
2023-06-24 21:19:05 2
撫順,流淌著共和國工業重鎮的歷史情懷,也傳承著雷鋒的精神血脈。在圓夢小康的路上,撫順「轉動能護生態惠民生」,讓昔日老煤都,奏響新樂章。
新家園新生活
撫順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伴隨著上百年的高強度煤炭開採,部分居民房屋受損嚴重。為此,撫順市全面推動採煤沉陷區居民避險搬遷安置工程。東華園社區是撫順市採煤沉陷避險搬遷安置小區,幾年來,東華園社區居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新家園唱響新生活。
快板:老劉我今年六十八,東華園就是我的家,這裡的好事一波波,今天聽我跟您說。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劉玉豔
我是從採煤沉陷區搬過來的,這是衛生間,原來的衛生間,進去就站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是北邊的臥室,這個房間由原來的48平擴大到78平。
快板:二零一五年以前,我們住房實在難,房屋東倒又西歪,屋裡真的不敢待。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姚輝忠
這個地方就是沉陷區的安置房,這些都是老礦山的這些老居民,咱們以前不都是離礦山近嗎,特別坑邊上那些住宅沉陷得更狠,下雨天出門就是水窪子,房子都是裂的大縫子。
快板:二零一六年,動遷喜訊傳,歡天喜地來到東華園,百姓心裡亮堂堂。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劉玉豔
林豔明和張靜,這個房子下來後,立刻就搬過來了,一邊收拾一邊就來這住上了。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林豔明
2017年1月15日我搬過來的,正好完事兒到這過的年。老高興了,那屋子暖和呀,29度。外頭飄的大雪,我們在屋子裡甚至就穿一個背心。
快板:危房換成新住宅,居民幸福笑口開,幾百街坊不賦閒,立志為民作貢獻。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劉玉豔
他原來在撫順市第二紡織廠那邊,就是咱們的居民,那地方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受到一些限制,他也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去想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動,上這來了之後,心情可能就好了。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賈文明
一直在咱們螢火蟲志願團隊裡頭,盡可量的能多做點事兒吧。
快板:二零一八九二八,走進東華園,看看搬遷和改變,聊聊夢想和心願。
陳玉芳孫女 劉甜萱
這是,這個是我。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陳玉芳
2018年9月28日那天,對於我來說,是我一生中最最幸福和最最興奮的一天了。最關心的就是我們採煤沉陷區搬遷問題,我也沒成想都將近70歲了,能搬到一個這麼好的地方,這麼好的環境,有這麼好的房子。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
居民 陳玉芳
這個就是在家裡照的,這都是在老房子裡頭照的,這窗簾後頭都長的毛,這都有時候這能看到,照相都得找一個好一點的鏡頭。我的小孫女過年九月份就上學了,這個學校挺好,建的叫實驗小學分校,我的女婿在去年交了入黨申請,孩子們好,我們就好。
快板:惠民政策落實好,天天就像過大年,學校辦在院裡面,公交開到家門前,公交開到家門前,樓下就有小醫院,大病小病不犯難,與時俱進奔小康,擼起袖子謀新篇。
現在,撫順市已先後建成6個像東華園社區一樣的採沉安置小區。而因煤礦而興起的西露天礦等礦區,也沒有因為資源枯竭而被放棄。撫順按照「產業 生態 民生」的思路,對包括西露天礦在內的採煤影響區進行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曾經寸草不生的矸石山,如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保護好生態資源,讓老礦區煥發著新活力;而還有一些地方則利用好生態資源,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走上致富路——山上蠶山下羊
8月的遼東山區,翠色慾滴。這幾天馬純文每天都會穿梭在山裡,從山腳下趕半個小時山路,就能看到不遠處一片鬱鬱蔥蔥的柞樹林,那裡是他的蠶場。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村民 馬純文
這段屬於蠶到三眠了,這段蠶必須得挪走,葉不夠吃了。
養蠶二十年,馬純文最喜歡這個季節。眼下正是秋蠶生長最快的時候,蠶農剪枝之後會把蠶寶寶放在枝葉更繁茂的柞樹上。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村民 馬純文
要作繭的時候,約莫擱多少蟲子,你比如這堆兒,擱十多個就行。
七月放卵,八月挪蠶,九月結繭化蛹。柞蠶的生長周期只有60天,這60天,它的體重會增長近3000倍,這也給蠶農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馬純文家一共有200多畝柞樹林,這每年會給他帶來十幾萬元的收入。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村民 馬純文
把這個光的葉都剪了,過些日子蠶出場子得抓蠶了,還得半個多月吧。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村民 蘭桂枝
這個蠶業老好了,年輕人放,咱們給他打工,我一天給一百塊錢。
養柞蠶需要野生柞樹,柞樹的自然生長情況關乎著蠶農的養蠶規模。八家子村雖然有著上百年的養蠶經驗,但這裡野生柞樹的生長一直受限於另外一種野生植物,當地人管他叫山裡紅刺,刺多了,養蠶的地方就少了。直到有一天,村民們發現,這種刺,居然是它們的最愛。
山腳下,有村民正在放絨山羊。這種規模的養殖戶,村裡面大概有三十幾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八家子村開始有人養羊。那個時候,村民們普遍到山上放羊。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
黨支部書記 唐玉超
通過咱們村養羊,然後山上的刺,就是山裡紅刺,羊還最愛吃,就是讓羊給吃的刺沒有了,榛子杆也發展起來了,柞樹也發展起來了,後期這就開始放蠶了。
羊多了,刺少了,柞樹多了,蠶也多了。慢慢的,村裡開始對山林進行人工管理,動員養羊戶將原來在山上放養的羊挪到山下圈養,既保持生態平衡,也讓柞蠶產業可持續發展。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
第一書記 郭邵軍
兩個月左右的小羊羔就值1000元左右,一個母羊加上兩個羊羔吃的飼料錢,一隻羊羔就能把飼料錢出來,剩下那隻羊羔賣多少錢就是掙的。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村民 馬純文
柞樹多了,收益高了唄,好的養蠶戶每茬都收穫四五千斤、五六千斤,發展到吉林、黑龍江,一直到鄭州都有。
為了幫助村民們把養殖規模做大,村裡還成立了撫順市村融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集中規模,發展養羊產業。如今,村集體已經建成了4棟羊舍,可養殖肉食羊1500隻。有能力的村民們可以投資入股,沒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也會得到一筆固定收益。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八家子村
第一書記 郭邵軍
咱們這個村,原來最開始的時候,養羊有基礎,這堡最多時候有70多戶養羊戶,所以俺們村裡邊想搞這個產業,農民自己不用出勞動力了,出錢入股就行了,投點資加入到我們這兒,入股一萬塊錢一股,到年底咱們給他分紅。
這就是八家子村的致富故事,理清了山上蠶、山下羊的關係,也摸索出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小康路。新農村不僅自己富起來了,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家鄉。昔日東南飛,今朝鳳還巢。
鳳還巢——海歸變身「新農人」
北緯38度到47度之間,是長白山原始森林。優質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也為菌類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眾多野生菌味中,黃金菇因肉質細膩質地滑嫩被稱為長白第一鮮。而今年34歲的楊鑠第一次詳細了解這種蘑菇卻是在國外留學的時候。
遼寧世雅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鑠
比如說在國外的超市裡面,看上去品質也並不是特別好的,但是就因為是產自中國長白山地區,或者說中國東北地區,然後就賣到很高的價錢。但是在國內,我們東北的東西,這個菌菇沒有被很好的發掘出的自身應該有的價值。
留學的經歷讓楊鑠萌生了一個念頭,等畢業後,要回到家鄉,把東北大山裡的好產品做成好品牌。2011年,楊鑠回到撫順當起了新農人,種起了蘑菇。他嘗試將從前在長白山生長的黃金菇移植到撫順的大棚裡批量栽培。一開始,他躊躇滿志,以為只要提供合適的養分,產量不是問題。但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遼寧世雅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鑠
沒想到蘑菇進入室內之後,它的熱量其實比在室外,累積是特別高的,可能有一批到兩批的菇,就可能是廢掉了。
為了解決溫度的問題,模擬出黃金菇的自然生長環境。楊鑠和技術團隊把家搬到了廠子裡,翻閱資料,實踐摸索。每隔一個小時記錄一次黃金菇的生長數據,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用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終於突破了溫度控制的難題。
遼寧世雅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鑠
採取傳感器,實時監控傳感器實時監控溫度、溼度、光線,我們把溫度設定到一個範圍內,低於或者是高於這個溫度,傳感器就採取相應的方法,去把溫度回歸到最舒適的範圍之內。
楊鑠創業的過程也正趕上撫順市在創業風險投資、貸款擔保、貸款貼息等方面對高新技術企業、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進行扶持。依靠著政策支持,楊鑠不斷擴大黃金菇的種植規模,並在2017年投資近5000萬元成立了專門種植長白山珍稀食用菌的全產業鏈科技型企業,將黃金菇由單純的種植向精深加工拓展。
遼寧世雅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鑠
科技方面,農業方面,也給我們了很多專家的支持。然後從就業方面,我們得到了貼息貸款。
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黃金菇鮮菇及各類深加工產品年銷售額已經達到3500萬元,並為周邊80餘戶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
遼寧世雅達食用菌廠長 趙建國
我們把做出來的菌包,分發到老百姓手裡,老百姓拉到家裡出菇,我們負責回收。
如今,撫順不斷吸引著年輕的人才資源在這裡匯聚,而他們也在為城市帶來著新資源和新未來。從資源豐富的工業重鎮,到歷經資源枯竭的陣痛,再到保護利用生態資源的轉型,一代代撫順人接力奔跑,不斷探索轉型振興「新路子」,奔向全面小康。
數讀撫順
1、今年前八個月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43.1萬元;2、梳理完成精簡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904項;3、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48億元;4、全市現有39736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4400元以上;5、礦坑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面積已達到140餘萬平方米。
來源:北鬥融媒客戶端
審核 / 王雪冬
主編 / 王洪麗
記者 / 佟欣
編輯 / 朱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