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3天雲貴川旅遊攻略(說走就走的旅行-黔綠滇藍走雲貴)

2023-06-29 18:03:24 2

險峻的山水環境避免了外族的侵略,山與山的阻隔使得遷徙而至的部落可以自由繁衍生息,漸漸地便造就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加之雲貴地區納入 中國 版圖的時間較晚,受漢文化影響遲,由此,雲貴高原成為了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地區。這裡的民族密度之高,恐怕不僅在我國首屈一指,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

在 中國 的四大高原中,雲貴高原以其「地無三尺平」的地表特徵,被授予了最「崎嶇」高原的稱號。而 中國 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由於中原戰亂不斷,這片位處西南邊陲的沃野,反倒成了躲避戰亂的人們樂於尋找的淨土。豐富的地貌資源與多樣的人文風情共振,營造出了紛繁多彩的旅遊環境,雲貴地區是一個可以吸引遊者一去再去的秘境。

遇龍河

每次西進都有一段「甲天下」的山水長廊迎接,喀斯特地貌的姿彩,在蔚藍天下展示得淋漓盡致。

遇龍河畔美麗的民宿,是最佳下榻地。

特殊時期出行幾無遊人,在遇龍河的日落時分包場,可以把人灌醉。

肇興侗寨

廣西 與 貴州 相鄰,進入雲貴高原的第一站,來到了與 陽朔 相距186公裡的侗鄉第一寨:肇興 侗寨。

這個藏在深山裡的千年山寨因2018年的春晚分會場而走紅。不過熱鬧過後回復平靜,如今的古寨遊人不多,依然是原住民在勞作生息。

建於山中盆地的寨子四面環山,老建築密集,花橋、鼓樓、溪水、吊腳樓相間。剛一進入寨子的我即被飛閣垂簷的鼓樓吸引。

鼓樓正是侗寨的靈魂所在,細細觀察,寨中的鼓樓均以杉木鑿榫銜接,排枋縱橫交錯,上下貼合,層層疊疊而上,整個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卻堅固嚴密,百年不朽不斜,確實是苗人智慧之作。

「未建寨,先建樓」,每一個侗族古寨的誕生和發展,都圍繞著鼓樓展開。 肇興 共有五座鼓樓,分別叫仁、義、禮、智、信。這五座鼓樓像徵著寨內的五大族系,又稱為五大村團。過去如果遇到土匪騷擾或寨火山害,便會有專人上樓擊鼓預警,一聞鼓鳴,村寨相傳,百姓們應聲而至,相互扶持,共渡難關。如今,「踩堂祭祖」、「集眾議事」、「嫁娶喪葬」、「迎賓送客」等所有寨民的人生大事都在這裡舉辦。而平日,鼓樓則成了社民閒話家常和休閒娛樂之地。

鼓樓中間均有一個大火塘,冬天侗寨人圍在火塘邊取暖暢談。據說不時還有寨民在上面架起自家的臘肉,想想那些滲出的滋滋油滴定是香溢滿堂,讓人垂涎。

有鼓樓的地方必然伴有花橋和戲樓,族中老人說,這三大件是侗族人民的寶物,缺一不成寨。

花橋又稱風雨橋,是一種古老的廊橋式建築,橋梁上均繪有體現當地民俗風情的彩畫,廊道兩側設長凳,供人休憩。花橋又是幽會和對歌的地方,侗族人都希望年輕人在橋上拾得好姻緣,因此各團都將花橋建在了寨頭村尾最富「靈性」的溪河上。

驕陽似火的正午,當我走上風雨橋時才發現,沿著溪水吹來的陣陣山風清涼透心,猶如走進了一個大空調間,而且還滿帶負離子的清新氣息,舒爽透了,難怪這麼多寨民在納涼。

走出寨子,順著滿眼翠綠的山間小路徒步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山頂的 堂安 侗寨。又或者,可以選擇乘坐連接兩寨間的中巴。

寨中幹欄式吊腳樓順山而建,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相比已成名兼且粉飾過的 肇興 , 堂安 更保留著那份難得的原始風,倒是適合喜歡尋味原生態的我們閒逛。

寨子中心廣場就在泉水的出口處,泉水疊級而下貫穿寨子。泉邊的侗族阿婆售賣自家種的青瓜2元一條,吃上一根既解渴也可幫幫阿婆早點賣完回家,順便坐下歇息一會,與寨民搭訕幾句,嘮嗑嘮嗑。

傍晚時分回到 肇興 侗寨村口,登上觀景臺俯瞰,整個寨子在古意中泛著亮色,給人和諧的舒適美。

隆裡古城

了解到在 黔東南 重重疊疊的苗寨侗寨中,存在一個完全漢族的村落: 隆裡 古城,讓我好奇而來。

隆裡 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明代軍事屯堡。古城因軍而興,其建築布局也與軍事緊密相關。城中最大特色是遵循作戰需要,以千戶所衙門為中心形成了環環相扣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為了在戰爭情況下方便傳播信息,民居戶戶相通。

城堡不大,設有清陽、迎恩、 正陽 三道城門以及常年閉而不開的北門,鎮子給我的第一印象即是精緻小巧,宛若來到了 皖南 小街。

城內多為徽派建築,街道均用鵝卵石鋪成龜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歷經數百年的踩磨,鵝卵石已經光滑,卻天晴不灰,天雨不泥。

城內的道路雖是街巷相連,不過在城裡轉了半天的我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不像其它的古城四通八達,縱橫交錯,這裡竟然沒有找到一個十字路口,所有的路口都是丁字形。了解一下才知,原來是為了避諱「十」與「失」的諧音。「失」對於軍事屯堡來說並不吉利,而「丁」有人丁興旺之意,所以在路口布局上皆設置為丁字路口,也是少有的講究。

六百年滄桑歲月六百年鬥轉星移,現在城中居民仍為明代屯軍的後裔,有些宅子的大門上還標有屋主籍貫、身份的匾額,如「 關西 第」、「書香第」、「 洛陽 第」等。他們的祖先多來自 江南 的江浙、 安徽 等省,在墾屯戍邊的同時,也把 江南 的先進技術帶到了苗侗腹地,讓漢文化在 隆裡 生根發芽, 同時也揉雜當地苗、侗文化的內容,形成有別於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

與門樓下納涼的大叔閒聊得知,他們的生活方式仍沿用著古老的漢式習俗,這麼多代下來,雖然深藏苗侗腹地,堡內仍然只用漢語交流,因此, 隆裡 古城也被譽為「苗鄉侗寨的漢文化孤島」,這也彰顯著屯軍後裔們難能可貴的韌性傳承。

鎮遠

與 隆裡 相距165公裡的 舞陽 河畔,也有一座威名遠播的軍事要塞,驅車兩小時,來到了這座苗鄉古城: 鎮遠 。滇楚鎖鑰、黔東門戶。 鎮遠 是古代 中國 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 緬甸 、暹羅、 印度 等國往返的捷徑和必經之地。

「一江碧水繞城過,古樸飛簷掛青山。」 有2000多年歷史的 鎮遠 四周皆山, 舞陽 河以「S」形穿流而過,俯瞰頗似太極圖。

城中最著名的要數建城之初即有的祝聖橋,全青石打造的祝聖橋惋如一條長龍,橫臥在 舞陽 河上。祝聖橋已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座橋,更多的是對 鎮遠 歷史的鑑證。

橋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築群,其間既有佛教寺廟,又有道教宮觀和儒家祠廟,三教合一,頗具特色。

古城因軍而起、因商而興。當年的軍事要塞如今已成旅遊名城,給我的感覺總是人聲鼎沸。避開人群的最佳方式是不走尋常線路,於是我們拐進了小巷深處。

巷子的靜謐與外面判若兩城,石牌坊巷、四方井這些狹長幽深古巷道仍完好保存著。

沿途這些安靜的石路、房門、牌匾,又或是朱門、灰瓦,似乎在向我們默默述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漫步古城一圈得花上半天時間,回酒店歇息後晚上找了個江邊雅座,一邊吹著悠悠江風,一邊品嘗著 鎮遠 名菜,倒是為我們帶來愜意享受。

鎮遠 的建築風格多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樓閣崖上立,小舟波中行,華燈下的 鎮遠 似乎有幾分秦淮河的風情。

梵淨山

從 鎮遠 往北2小時的車程,便來到已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梵淨山。高知名度使得梵淨山旅遊人氣相當高漲,尤其在炎炎夏日,森林覆蓋率達95% 的梵淨山清涼遊主題,已成為了遊者追逐的目的地。為了保護好這片梵天淨土,景區實施限流,旺季一票難求。景區開放三天門票預定,保險起見,我們第一時間搶閘訂好了門票。一早到達景區並沒有看見傳說中人山人海的場面,無需排隊等待,旅遊觀光車加索道,很快便到達新老金頂之間的山頂廣場。後來才知今天遇貴人了,景區限流,人數比平時大為減少。

梵淨山是 彌勒 道場,始建於明初的承恩寺便位於此,寺廟內香火縈繞,佛塔上「普度眾生」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此時的山上雲蒸霧繞,菩提、寺廟、殿宇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正是那「天上宮闕」。

順著臺階一直攀登,即來到了梵淨山的地標:蘑菇石。

聳立崖邊的蘑菇石上大下小,既像天上飛來之物,也似是地下生長而出。不過之我所見,大石應該參透了佛家平常心之真諦,才能數十億年我自巋然不動。

梵淨山的地質展現著滄海桑田的演變,14億年前這裡本是汪洋大海,由於不斷的地殼運動,才鑄就了這一方的山體。原始洪荒是梵淨山的景觀特徵,山上的巖體,都是從海底抬升起來的原石。

越是往上的路越是陡峭,大概攀爬一小時後到達最高峰:老金頂。

老金頂海拔2493米,建有燃燈殿,不過此時的我們並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雲霧的籠罩倒是讓我恍如置身仙界,放眼遠望全是虛無縹緲。

與之遙相呼應的便是梵淨山核心:紅雲金頂。雲霧纏繞下的 佛山 若隱若現,時而掩影在濃霧中,時而又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當雲霧散盡遠遠望去,山體就像雲海中高高聳起的一隻巨大的感嘆號!

紅雲金頂海拔2336米,山峰拔地而起,據說晨間的山頂經常被紅雲瑞氣圍繞,故有此名。山頂的垂直高差達百多米,上山的路很是陡峭,得手腳並用藉助鐵鏈攀爬而上,可想而知當時在山頂建設佛殿經歷多少困難險阻。

紅雲金頂的獨特之處是山頂一分為二,其間相距僅三、四米,由天橋連接,絕世僅有,似從天上墜落凡間的的美麗盆景。傳說,金頂原是一塊完整的 石柱 ,釋迦佛與 彌勒 佛都要把它作為修行之地。二佛爭執不下,就上天宮告御狀,玉皇大帝用金刀將金頂劈為兩半,釋迦分得左巖, 彌勒 佔了右邊,這場糾紛才算平息。由此,現在的山頂兩邊各建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 彌勒 佛。絕峰上兩殿鼎峙,兩佛臨鑾,無邊法界。

下山小路上。

西江千戶苗寨

距離梵淨山255公裡,有一個由10餘條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相連而成的苗族聚居地,驅車3個多小時,來到了這個自詡「天下第一寨」的西江千戶苗寨。

從古至今,詩與酒天生一對, 中國 的文化離不開酒。那麼,對於苗族人而言,他們又有著怎樣的酒文化呢?到達西江千戶寨門,迎接遊人的便是早有所聞的「十二道攔門酒」。據說這是苗寨的一種古老習俗,苗族人成親時為了顯示隆重,所以就給上門送禮賀喜的親朋好友設置了十二道攔門酒,以此來宴請廣大賓客。苗族同胞們身穿盛裝,小夥子們有序地排列在景區門口,吹起了悠揚的蘆笙,姑娘們跟著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喜歡體驗民族風情的我們樂於參與其中,免不了被灌上幾杯。

西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蚩尤與黃帝大戰,蚩尤戰敗後率民向南遷徙,搬進了 貴州 的大山之中,隨著時間推移,各個部落之間相互合併形成了一些較大的村落,寨子就是如此演變而來,千戶苗寨的人們也都稱自己是蚩尤的後代。

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其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

走進寨子後,那個熱鬧的景象也是出乎意料,寨裡的花橋全被遊客佔據,滿大街擠滿了穿著苗服的遊人玩旅拍。

苗寨的建築主要是以木質結構的吊腳樓為主。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可惜,在寨子裡走過,只見旅館、商鋪和餐廳,已找不到一間原著民居。

下司古鎮

而與之相距30公裡的苗寨古鎮:下司。

苗寨通常都藏於山區,唯有下司地處清水江河畔。下司所處的位置正是「古苗疆棧道」東線的區域,是當時黃金水道的「末端良港」。

天時地利的優勢讓鎮子逐漸發展成為水岸碼頭和物資集散地。使得當年的鎮子商賈雲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徹夜營業。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完善開放的商業環境驅動了小鎮文化的百家齊放,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帶來了南北西東的建築風格。

歷經600百年歲月滄桑繁華落幕,商人離去,卻給下司留下了一個多元文化的景象。如今走進古鎮,既看到苗族的吊腳樓、侗家的鼓樓,又看到徽派、粵系等風格建築,而西式的洋樓教堂在鎮上也不突兀,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鎮子還保留著清乾隆年間修建的條石鋪砌成扇形的30餘米的石級大碼頭以及禹王宮,觀音閣等古寺古殿宇建築。

坐在禹王宮老屋的走廊上仰望,陽光從雲層裡穿透而出,打在精雕細琢的木刻上,氤氳出老時光的味道,讓置身其中的我直感時空交錯的奇妙。

走進古老的陽明書院,耳邊也不自覺的便起伏著朗朗的讀書聲。幾百年前,就有一位大儒在這裡潛心講學,而此刻,我仿佛就端坐在教室裡與他的弟子一起,從先生抑揚頓挫的語調裡,認真體會知行合一的深刻含義。

茂蘭

從下司一路向南穿山越嶺2個多小時,便來到了地處 中亞 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的茂蘭地區。

茂蘭是 中國 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域,區內峰巒疊嶂,溪流縱橫,原生森林茂密。在這片世內 桃源 裡還居住著布依族、水族、瑤族等原住民。千百年來,她們以山為鄰,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造就了古樸濃鬱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小七孔景區

有一種綠叫 荔波 綠,位處茂蘭地區的 荔波 大小七孔景區,可謂 貴州 綠的點睛處。小七孔景區有著「山水貴族」之美譽,素來人氣鼎盛,為了錯開人群,乘上景區交通車的我們,第一站便直抵終點的臥龍潭,與旅行團逆向而行。

在伊水碧波的臥龍潭前一站,便領悟到為什麼這裡有「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之美譽。臥龍潭是喀斯特暗河臥龍河的出口處,暗河從崖底湧出,潭面上卻不顯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川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臥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夏天洪水高發期,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清流不絕的響水河貫穿了整個景區,跟隨觀光車便可一站一站打卡各大景點。

一路有密林鑲嵌的鴛鴦湖、盤根錯節的龜背山、林溪穿插的水上森林、飛流狂瀉的拉雅瀑布等等,盡可環看山林蒼翠,俯看微波漾青。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遊走半天時間,便來到了潭瀑交錯的68級跌水瀑布。一級級跌水宛若流動的琥珀,靈秀的翡翠,正是飛白還復綠,綠裡飛花開。

最後一站是景區地標:小七孔古橋。這座小巧玲瓏的古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已爬滿藤蔓和蕨類,橋下更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

溪水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虯枝沿著老橋伸臂,形如巨傘,遠處一看,宛如一座玲瓏秀麗的「超級盆景」。 漫步小七孔古橋是遊人的指定動作,正是一步一換景、一景一畫面、人人是美景、景景惹人愛。

怎樣的丹青妙筆能創造出如此豐富流變的綠,而且綠得鮮活,綠得清靈,綠出亮澤,綠來神韻,在 荔波 遊走一天,就是「醉綠」的一天。

位處 黔南 喀斯特腹地的 荔波 ,已 成功 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吸引著一批批遊客來這裡訪山問水。適逢假期,景區裡人潮如鯽是常態,祈望如此天籟之綠能永恆。

荔波

茂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 荔波 成為了一座山環水繞的美麗小城,樟江澄澈如練呈S形貫穿縣城,兩岸綠樹蔥蘢,青瓦屋舍儼然。

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是利用貴州天然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 建造起來的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口徑達500米,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用於探索無窮的宇宙。這樣的國家級高科技產物對我們充滿誘惑,於是安排了半天時間前往一睹真容。按導航驅車而至只能到達遊客中心,在售票處我們被告知,天眼免費參觀但必須購買景區交通車進入。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曾經,高山深谷帶給 貴州 人的不是悠閒愜意,而是封閉和落後。要想富,先修路,但在 貴州 修路從來不是一件易事,複雜的地形地貌,帶來的是高昂的建設成本。不過,如今的 貴州 卻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數不勝數的逆天橋梁橫空出世搭通天地。

沿著S315及X464一路翻山越嶺走村進寨,200多公裡的路途足足行駛了大半天,讓我們看到了 貴州 最原生態的山水和最地道的人文風情。

黃果樹瀑布作為世界著名的大瀑布。

晴隆二十四道拐

離開黃果樹瀑布後一個轉身,便來到了 晴隆 縣史迪威公路的二十四道拐。

「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是抗日戰爭期間,盟軍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國際援華軍需物資運輸的大 通道 ,而 晴隆 二十四道拐便是其中的核心段。這段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公路,為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24道拐在抗戰勝利後曾一度「消失」,僅流傳一張出自 美國 隨軍記者之手的 中國 公路照片。在二戰期間承載了無數軍用物資運輸,為二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這條公路究竟在哪裡?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有學者在雲貴兩省尋找未果。在2002底經過不懈努力,找尋了20多年的 雲南 二戰學者戈叔亞經過實地考察,終於確認了 晴隆 縣的24道拐盤山公路,即是當年的抗戰生命線。

山頂是俯瞰24拐的最佳位置。這段古稱「鴉關」的道路歷來以雄、奇、險、峻著稱。由關口向遠處眺望,山巒疊起,橫直連綿,薄霧裳繞,氣勢磅礴。向關下俯視,二十四道彎仿佛遊蛇下山,彎道猶如白龍盤山。

萬峰林

這晚,來到了距離 晴隆 縣190公裡的 興義 萬峰林下榻。380多年前,祖師爺徐霞客便為萬峰林寫下了一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這廣告的威力強大,延續幾百年一直有效,影響著一波又一波遊客絡繹而至。

猶如海洋波濤似的萬峰林,堪稱 中國 錐狀喀斯特博物館,我們選擇了藏在峰林深處的下 納灰村 ,一個田園牧歌般的布衣族村寨入住。

萬峰林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鬱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了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

自然形成的八卦田就位於納灰寨農 田中 央,是喀斯特地貌的漏鬥地形。八卦 田中 有三個天然地漏,深不見底,農田耕地以漏鬥為中心,弧型展布,構成了奇異的天然八卦圖案,其造型神奇迷離,如神匠打造,層疊有序。

而秀麗的納灰河宛若一條銀鏈滋潤著農田,納灰河穿田而過,卻又神秘地消失在田野中。

羅平

離開萬峰林後,我們也從 貴州 進入到了 雲南 境內的 羅平 。羅平 地處滇、桂、黔三省結合部,有著「滇東門戶」、「滇黔鎖鑰」之稱。而延續著萬峰林的喀斯特地貌,這一帶也是峰叢林立,最著名的便是金雞峰叢。 羅平 又是著名油菜花欣賞區,每年的花開季節,都是各地攝影家紛至沓來的一塊攝影寶地和熱土。可惜盛夏而至的我們卻吃了個閉門羹,不知何解,所有進入金雞峰叢的道路全被圍封。幸虧美景無處不在,即便不是油菜花的季節,沿途也令人爽心悅目,尤其是著名的牛街螺絲田。

螺絲田是由串珠巖溶漏鬥地質地貌構成的自然景觀,梯田呈圈狀,遠遠看去梯田形狀呈層層迭迭的弧形,貌似螺絲的紋路而得名。地處山坳之中的螺絲梯田,從高處望下去特別有層次感。此地漏鬥如此密集,形態如此奇特,也屬少見。在不同的季節中,不同的農作物形成各種不同的色塊造型。夏天的螺絲田不似春天油菜花盛開的季節滿山儘是黃金甲,卻是滿目翡翠感,養眼極了。反季節出遊可以包場,倒是讓我們享受了無人打擾的清幽。當然,如果不懼人潮如鯽,更推薦油菜花季去看看,一定美的不可方物。

彌渡縣

在 彌渡 有一寶貝:南詔鐵柱,史料價值甚高的鐵柱不但是鎮縣之寶,還是國內僅有的珍貴文物,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宗教信仰和冶鐵技術水平。

相傳這件重達2069公斤的鐵柱,是諸葛亮 平定 南蠻時繳兵器而鑄,後由南詔時期重鑄。祭柱是 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一種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遠流長。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四山八寨的彝民便來此踏歌,祭柱成了附近彝民一種平衡和寄託。

藏寶的鐵柱廟亦是一座三進三院的古建築群,環境清幽,古榕高大翠綠,梅樹古樸優美,一派肅穆的故剎氛圍。

密祉鄉文盛街

只要有意思的地方,不管藏在什麼犄角旮旯,我們都會去。即便前一段時間發生過地震,加上連場大雨引發沿途落石不斷,咱們還是排除困難,來到了被稱為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鄉:密祉鄉文盛街。

穿越街心的石板路便是當年的古驛道,全長700多米,中間以引馬 石首 尾相連,大大小小的石塊鑲嵌兩旁,上千年的文明便是通過這條小小的驛道予以傳承。我們沿著青石板鋪就而成的小路蜿蜒前行,深深淺淺的馬蹄印仍隨處可見。

聲聲馬蹄,千萬裡的徵途,鑄建了一條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長廊。如今,道路兩旁遺留的聶家馬店、楊家馬店都是曾經馬幫繁榮遺留下的產物。

不過繁華落幕,這裡有關茶馬古道遺蹟的院落已有些冷清,只有煙火為柱子染著墨色,陽光時常來光顧一下。

文盛街原名馬食鋪,據傳明朝末年,朝廷督學戴宏慈巡察 雲南 途徑這裡,他看到街口魁星閣有一聯:「翰院書香取文章學士,魁星助筆盼金榜題名」,詳詢之下得知此地出過文魁武舉、學士多人。並看到眾多文人學士香案跪迎,滿眼花羚頂戴,再看到鄉人在街道鋪面上的文墨對聯便得出:此乃文明昌盛之地,便詢問:「此地多少文人科舉」。鄉人一一道出眾多科甲第士。督學感到:如此昌盛之地,卻名為「馬食鋪」實在有傷文雅,即更名為「文宮鎮」。民國期間再次將「文宮鎮」改名為「文盛街」,從此「文盛街」之名延續至今。

村裡出過一位名人:尹宜公。這個土生土長的文盛街人是 彌渡 地下黨的主要領導,而他最被人記住的則是整理改編填詞的著名歌曲《小河淌水》。

不朽的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就這樣誕生了,這首歌曲帶著 彌渡 山歌及花燈的風韻,含著 彌渡 鄉音的濃鬱芬芳,如涓涓流水流淌到世界各地。民歌以清悠的旋律,美妙的意境,朦朧的情調,給人們構築起理性愛情中一個美麗的桃花源。

文盛街的起點是珍珠泉,趕馬老倌們經常吃水的地方。泉水清汪汪的,汩汩地從泉底巖層往上冒,確實像串串的珍珠。珍珠泉旁邊就是那條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名曲《小河淌水》所歌唱的小河。

文盛街古驛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存在,便是已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的鳳凰橋。造型精巧別致的鳳凰橋中間的橋礅成稜形,向橋東西突出,猶如橋的兩翼名為「雁翅」,真正體現了「鳳凰橋」的形態內涵,既起到裝飾作用,又符合力學的原理。

橋面上立著的用於保平安的鎮水神獸已經飽經滄桑,細看既不像獅也不像虎,倒是有幾分似狗又似貓,估計這就是傳說中的四不像了。山洪爆發期間,橋下的河水也無可避免的成了濁流。

巍山古城

一部《天龍八部》讓我知道了南詔國,南詔歷史離我們很遠,古城 巍山 就在身邊。從文盛街驅車70公裡,即來到了南詔國發源地: 巍山 古城。

南詔歷史已有千年,但時至今日, 巍山 似乎刻意與「外界」保持「距離」,雖然歷經多次修繕,仍保持著建城時候的棋盤格局。城中房子多為土木結構,瓦坡頂屋,結合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古樸依然。

在古城中穿行,感覺陽光總是恰到好處地照射在巷道中,又以最佳的角度映入院舍裡,好奇心使然,我便拿出手機自帶的指南針測量了一下,發現這 裡港 道的朝向都為南偏西15度, 巍山 地處北緯25度左右,這樣的角度實屬當地地理位置的最佳採光方向,佩服千年前的建城者已具備了地理學上的智慧。

怒江大峽谷

世界自然遺產: 三江 並流區。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三條大江金沙江、 瀾滄 江和 怒江 ,以萬馬奔騰的狂野氣勢一路狂奔至 雲南 ,然後一頭插進橫斷山脈的雪峰縱谷之中。三條大江攜手並行向南而去,相依相傍卻從不相交,形成了「 三江 並流,四山並立」的自然奇觀。在衛星遙感圖上可以看到這個舉世罕見的世界自然遺產,在直線距離不到100公裡的地面上橫臥著四座山脈,三條大江,實屬壯觀。

其中,在 雲南 西北 方有一條近乎垂直的大河由北向南飄墜而下,將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切開,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縫,這就是我們將要駛進的 怒江 大峽谷。

天塹變通途,從 瀘水 到 丙中洛 ,全程約290公裡的「美麗公裡」蜿蜒於 怒江 大峽谷中,串聯起了無限風光和特色村寨,讓 怒江 變得觸手可及。

山是 怒江 的靈魂,水是 怒江 的生命,這條洶湧澎湃的大江,從遠古洪荒中流來,把高山流成峽谷,把歲月流成滄桑,把石頭流成精靈。但見野性的 怒江 奔騰咆哮,兩岸原始森林鬱鬱蔥蔥,峽谷幽靜深邃,滿眼是風光。

「水無不怒古,山有欲飛峰」, 怒江 之怒,也是地動山搖。被譽為 怒江 第一險灘的「老虎跳」江面突然變窄,兩岸峰巒重疊,怪 石林 立,峭壁如削。站在橫臥江心的巨石上俯瞰,江水從巨石兩側跌落而下,浪花飛濺,驚濤拍岸,轟鳴聲震耳欲聾,響徹峽谷,那個驚心動魄歷歷在目。

橫斷山區「山河相間,山谷高深」的格局導致了東西向交通的不便。駕遊其中,深深感受到了「對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的生動寫照。相傳,一對分別居住於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拉起了 怒江 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民鍾愛,至今流傳。

順 怒江 直下,在西岸高黎貢山脈海拔2720米至2850米之間的山峰中,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行洞,就是著名的「石月亮」,從遠處眺望,恰似一輪明月高高懸掛於山林峰海之中。

丙中洛

離開貢山,便駛向了峽谷 桃園 : 丙中洛 。被譽為人神共居的 丙中洛 位於 三江 並流的核心區,歷史上由於通行困難人跡罕至,因此這裡的風景自然純樸,沒有任何人為破壞的痕跡,一直是令我神往之地。

遺世而獨立的 丙中洛 坐落在 怒江 邊上,這裡住著怒、藏、獨龍、傈僳等多種少數民族,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地方,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像合龍的雙手將 丙中洛 捧在手心。

怒江第一灣

渾然天成的 怒江 第一灣就位於 丙中洛 , 怒江 從 西藏 奔騰而至,在 丙中洛 遇懸崖絕壁阻擋,在這裡文靜而優雅地轉出了個 大灣 ,形成了「 怒江 第一彎」。這裡江面寬闊, 水流平緩,讓人根本感覺不到眼前就是「怒」江,而是一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然圖畫。

在 怒江 沿岸,只要有村落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以前傳教士建造的教堂。雖然在峽谷裡,居住著怒族、傈僳族、白族、漢族、藏族等,但是他們絕大多數對基督教的信仰卻是一致的,只有極少數的人保持著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東巴教和藏族的藏傳佛教。始建於1896年的 丙中洛 重丁教堂即是其中之一。重丁教堂是中西結合的建築結構,採用厚重的牆壁和拱形門窗,製成尖細高聳的整體輪廓,裝飾美觀。但畢竟是受環境條件所限,材料和做工都顯粗糙。不可倖免,重丁教堂在十年特殊時期也遭受到破壞,現在的教堂於1997年重修。教堂旁邊有棵巨大的板慄樹,樹的下面安葬著 法國 的傳教士任安守。這位傳教士將 瑞士 的板慄種子帶到了這裡,從而造就了 怒江 州最有名的板慄。

過了村子往北,便是險峻的石門關,當地人稱之為「納依強」,意思為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 怒江 從石門關中噴湧而出,奔瀉而下,氣勢磅礴。在沒有修通公路之前, 西藏 察隅 縣察瓦龍鄉的馬幫都要通過這條險峻的人馬驛道來往 雲南 託運物資。

無欲則仙,藏在深山中的 怒江 人家遠離塵世,過著簡單而祥和的生活。每個小村子那些棕褐色的木屋,靜靜地躺在雪山腳下,充滿著古樸傈僳族村落的風情,真如一幅幅絕美的風情畫卷。

霧裡村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寧靜脫俗的小村莊,村子僅有60戶人家,卻包含有藏族、怒族和傈僳族,村前屋後都是成片農田,一座座如積木般散落的木屋,伴隨著光影的變化,產生出不同的效果,仿似人間仙境。

霧裡村旁有一條在山崖上開鑿的棧道,貼著崖壁的路極窄,奔流的 怒江 就在棧道下翻騰,這是霧裡村以前通往外界的唯一 通道 。

秋那桶是 雲南 怒江 前往 西藏 的最後一個村莊,這個怒族人的家園是當年茶馬古道上的一個歇腳點,如今則是沿 怒江 進入 西藏 路上, 雲南 境內的最後一站。在 怒江 ,凡稱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凡稱為「當」的,是獨龍族聚居地,稱為「洛」的,則是藏族聚居地。和 怒江 所有的村寨一樣,秋那桶村裡也有一座天主教堂。

諾鄧

一部《舌尖上的 中國 》把我們引到180多公裡以外的千年白族古村: 諾鄧 。這個深藏橫斷山區的古村因鹽井而興盛,因火腳而網紅。

古村依山而建,進入村子全是臺階坡路,只能徒步而上,背著行囊爬過半裡山路,才到達入住的客棧。

自唐代南詔時期1000多年以來「 諾鄧 」村名一直沒有改變,因此被稱為「千年白族村」。歷史上古村是鹽馬古道的重要貿易地,商賈雲集,由此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建築。其中最顯眼的是進出村子都必須經過的「提舉衙門」。 諾鄧 曾經是「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的舊址所在地,後來外遷,這裡演變成了黃氏家族的住宅。清代,黃氏家族一共出了兩進士、五舉人以及上百名的秀才,於是,家族人便將提舉衙門改造成了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題名坊」,以示炫耀。

爬過一段山坡走進雄踞山頂的古建築群時,竟然藏著這樣一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築群。

小小的 諾鄧 村莊由於擁有鹽井,達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狀態,於是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布衣孔廟、關帝廟、進士第、欞星門及 騰蛟 與起鳳牌樓。

古建築群在村子的最高處,這裡古木參天,殿閣如聚,周圍全是高大的古黃連木。 諾鄧 非州非縣,是村建孔廟的特例。由於科舉時代 諾鄧 考出了多名進士、舉人,故 諾鄧 孔廟在滇西久負盛名。這些廟宇建築極盡手工匠人的工藝之美,特別是木雕、磚雕。

玉皇閣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地方。大殿頂層上現存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可謂 諾鄧 的鎮村之寶。迄今為止還沒有在 雲南 其他地方發現有類似的壁畫遺存,將近200年過去,28星宿圖仍然清晰可見。

據說, 諾鄧 的古建築群沒有被毀掉,得感謝當年村中的留守老人。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小將們來到這裡欲破四舊,是村中的老人誓死不從,用生命把老祖宗的寶貝保留了下來。

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勢,縱橫交錯。當我走進錯落有致的房舍卻意外發現這裡的古民居充滿了人情味,前家樓上的後門,即通後家的大院,樓院重接,臺梯相連。

在 諾鄧 有一種特殊的院落叫「N滴水四合院」,由於 諾鄧 古鎮民居大多是依山而建,和一般內陸的四合院不同,正房與廂房、面房都不在一個平面,因此屋簷上下高低不一,層層遞接。下雨天,雨水要經過四次、五次甚至六次,水滴才能落到地面,由此有「四滴水」「五滴水」「六滴水」等屋簷現象。

另外院子還有一種與別處不同的現象就是多臺院落, 諾鄧 民居皆建於陡坡之上,天井之內有二、三層臺面,逐級上堂,便形成了這種風格獨特的「臺梯式四合院」。

在村子裡閒逛,擦肩而過的房子隨便一座都有幾百年歷史,都藏著故事。

貢爺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遺留的屋梁焚燒痕跡,傳說是無人在家時大樓失火但僅焚毀一梁即自滅,該貢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樣本,告誡後人須重視文化、遵守禮樂、行義好善。

諾鄧 村口就是漢代所置的古鹽井,兩千多年歷史了,也記錄著 諾鄧 因鹽而興的起源,一口鹽井繁榮了一個村子。

沘江太極圖

在旅館管家姑娘的推薦下,得知距離 諾鄧 10多公裡的沘江流域有一個天然太極圖,好生好奇的我們驅車而至。山頂觀景臺俯瞰,但見沘江自 東北 蜿蜒而來,江水圍著村莊繞了一個「S」的 大灣 ,天然彎曲將兩邊村莊分成陰陽兩儀,形成了道家太極圖案的天然地貌奇觀,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

看著那渾然天成的太極圖,真心嘆服大自然的神工傑作。由於在天然太極圖 東北 面有 諾鄧 玉皇閣道家建築群,南面有石門虎頭山道家建築群, 西北 面還有著名的滇西高原明珠天池,所以 雲龍 人民賦予這個天然太極圖以很多美麗的故事與傳說。

離開 諾鄧 後我們沿著 瀾滄 江的支流:沘江而行, 兩水交匯處涇渭分明。

沘江發源於 怒江 ,流經 雲龍 縣境內上百公裡,最後在 雲龍 縣一個叫功果的地方注入 瀾滄 江。因為河網密報,千百年來 雲龍 人民修建了眾多跨江過河的橋梁,有藤橋、木橋、石橋、鐵鏈橋等各式各樣的吊、浮、梁、拱古橋,由於各種古橋的風格形式變化多端,被稱為「古橋梁藝術博物館」。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通京橋,又名「通金橋」。通京橋為懸臂式單孔木樑木橋,其出眾之處是這座跨度達40米的古橋,橋身採用木枋交錯架疊,整座橋不用一顆鐵釘,全部是木桁扣榫。因為橋亭、走廊及木凳都可供行人納涼、歇息和避雨,因此,通京橋又是一座「風雨橋」。

據記載,清乾隆時間,該地銀礦開採鼎盛,中原地區大量人員湧入礦區,絕大部分粗銀要運往 大理 、 昆明 冶煉。該橋是礦區通往 大理 府的必經橋梁,因此,那時的「通金橋」對於深山裡熱鬧、繁榮的礦區是多麼的重要,它不但通「金」,還要通「米」、通「油」、通「鹽」,並且還要通百姓、通馬幫、通官員,於是便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通金橋」。後來,人們認為金銀運往京城,也叫「通京橋」,所以一橋兩名也正是此橋的特點。

沘江古橋群中另一座比較有特色的古橋,便是松水藤橋。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的藤橋全是用山葡萄藤來編造,關於這個藤橋,當地還有一個十分美好的習俗。因為乾枯後葡萄藤的韌勁會逐年下降,所以這個藤橋每隔三四年就要修整一次,當地村子會出一些青壯年,組隊走好幾十公裡,上山砍葡萄藤,然後帶回來替換之前的藤條。而這些年輕人在經過一些村莊看到自己心儀的姑娘時,就會將自己手上最好最漂亮的藤條送給女孩子,象徵著兩人的愛情像藤條一樣柔韌。如果女孩剛好也看上了這個年輕人,就可以約上男孩一塊走一走藤橋,象徵兩人的愛情會像河水一樣源遠流長,綿綿不絕。所以藤橋又被稱為愛情橋。

藤橋中心只有一塊窄長的木條,僅容得下一人通過。看著腳下蜿蜒流淌的沘江水,想到這樣美好的愛情故事,我也不自覺地邁步走上了古老的藤橋。

同樂村

在 三江 並流區,有很多遺落雲端之上的村莊,一個個飄逸寧謐恍如天境。據說在峽谷世居的人們信奉這樣一條道理,居家住所越高離天越近,獲得上天庇護就能越多。千百年來,峽谷人家高高在上,與祥雲仙嵐為伴,過著簡單而祥和的生活。一個遛彎離開S233縣道,我們又進了深山,開過一段迂迴盤升的山路後,來到了雲端上的山寨:同樂村。

初到同樂村,視覺上首先被震憾到的是藏在大山中的一片密集房屋,一間間用木板搭建而成的房子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上,依山勢而建的房屋鱗次櫛比,炊煙從木屋中嫋嫋升起,仿若與世隔絕。

隱匿大山的同樂村是 維西 縣最具代表和較為古老的傈僳族村寨,由於村子地處遙遠而偏僻的大山中,鮮為人知,受到外界文明衝擊較小,從而使得這裡仍保留著良好的生態、原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同樂淳樸的傈僳族村民依舊保持著最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們住著最原始的幹欄式民居,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生產生活遵照自然規律,延續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茨中教堂

在 三江 並流區遊走,發現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腹地,非主流的基督教文化居然能逆江而上,滲透到村村寨寨,讓當地的村民皈依外教,令我深感意外。歷經100多年的各種動亂、流血,這期間,不知道發生了多少讓人難以想像的故事。時至今日,依然還有幾座教堂保持至今,其中著名的就有 瀾滄 江畔的茨中教堂。

建於1867年的茨中教堂屋頂有著典型的 中國 式傳統飛簷,而鐘樓的最高處豎立著十字架,牆壁上都繪有明顯藏族風格的花紋和圖案。

梅裡雪山

從2000米的海拔一路爬升至3600米的梅裡雪山觀景區,身邊一直是濃霧環繞,心裡不禁戚戚然。

隨著太陽的升起,雪山在繚繞的雲霧中若隱若現的過程也是挺美妙,可惜,9點過後又是大霧籠罩,雪山徹底被遮擋。據本地人說,雨季的梅裡雪山能見到主峰已屬難得。聽這一值話也讓我的心寬了不少,雖然看不到最精採的 日照 金山,終歸也是見到了神山的梅裡雪山主峰。

獨特的低緯度冰川雪山、錯綜複雜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乾濕明顯的高原季風氣候,使梅裡山區成為了自駕天堂。

梅裡雪山四大冰川中最長最大的明永冰川,從海拔6740米的梅裡雪山往下呈弧形一直鋪展到2600米的原始森林地帶,綿延11.7公裡。不過據資料顯示,由於全球變暖和遊客過多,冰川融化速度加劇,正在以每年五六百米左右的速度消退,換句話說,不久的將來,明永冰川便會消失。

繼續往北駛進山谷,景觀完全變了個樣,道路兩旁全是高峻山嶺。原計劃今天的行程是沿著梅裡地區走一個小眾環線,向峽谷深處慢駛了一個多小時後發現道路上僅剩我們一輛車,手機也沒有了信號。

巴拉格宗

離開高山區進入 迪慶 後天才放晴。從214國道轉向一條無名小道,走進 香格裡拉 大峽谷,這晚我們來到了藏區的 巴拉 格宗下榻。

背靠大山的景區配套酒店樸素無華、藏風古韻,四周清澈的河水譁啦啦流淌,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覺舒心愜意,確是一個度假的好地方。

秘境 巴拉 格宗是一個曾經與世隔絕、連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地方。第二天早起,坐上景區大巴,便一路帶我們攀爬山路走進秘境,來到了《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所說的「藍月亮峽谷」。

曾經的 巴拉 格宗沒有路,就是傳說中的「通訊靠吼、交通靠走」。至上世紀70年代絕壁上才修築了一條人馬驛道,寬不到一米,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滾滾奔騰的崗曲河。如今,隨著景區的開發路通了,這條深山裡的路一共43個急轉彎,在山間與溝壑間盤踞。一路上水聲轟鳴,霧氣空濛,兩岸儘是坡度為70度至90度的懸崖絕壁,仰觀搖搖欲墜。

進入 巴拉 格宗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的白塔,而在這裡,瑪尼堆、經幡、哈達隨處可見,處處飄散著藏式宗教的氣息。

相傳,1300多年前的 巴塘 土司斯那多吉驍勇善戰,是康巴地區赫赫有名的藏族部落首領。斯那多吉有位年輕貌美的妻子名為拉姆,拉姆厭倦戰爭,追隨部落裡的老喇嘛去尋找與世隔絕的淨土。斯那多吉得知後,放棄財富、放棄權利、放棄了廣袤的疆土,為尋找一個遠離戰爭,與世無爭的人間勝地,循著拉姆的步伐,從遙遠的 巴塘 一路南下。他們翻過崩波崗格宗雪山時已是深夜,斷糧缺水、精疲力竭的人們一一昏倒在地,第二天醒來不禁驚喜萬分,眼前這個山峰環繞,隔離塵世,依山傍水的地方,不正是他們要找的理想家園嗎?於是,他們在此定居了下來。從此 巴塘 少了一支聲勢顯赫的家族,而在 巴拉 格宗峽谷盡頭的雪山腳下卻多了一個平靜的小村莊: 巴拉 村。千百年來,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景區開發者便是 巴拉 村人。

景區分為峽谷區和 巴拉 村兩部分,繼續隨觀光車登上山頂,走過一段山間徒步道後轉頭一看,幽深蜿蜒的大峽谷赫然在目。

巴拉 格宗雪山與金沙江河谷高差達3300米,屬深切割極高山地貌,極目遠望,一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喬灌木填滿山間,蔥蘢翠綠,點綴山崖,甚是養目潤眼。

峽谷盡頭海拔5545米的 巴拉 格宗雪山是康巴地區的三大神山之一

香格裡拉大峽谷

香格裡拉 大峽谷以高深險、奇雄特、神妙秀著稱,從山上下來,還可以循懸崖棧道徒步進入壁立陡峭的大峽谷深處。

峽谷如一條蜿蜒曲折的深巷,最窄處僅10餘米,幾欲相撞。而抬頭仰望,兩翼群峰直通天際,懸崖峭壁直劈江中。兩側山體似畫中的仙山神域,進入這種未經人類斧鋸侵擾和自然條件惡劣的古森林懷抱,會覺得真正地回歸自然了。

路上可見,部分峰壁風化嚴重,有大片高山流石灘地形。留意觀察,在峭壁上隱約能見雕刻粗獷的巖畫。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代民族遷移時留下的符號,其營造下的某種文化氛圍,使峽谷平添了幾分悠久古樸的人文意蘊。

巴拉 格宗風景區的董事長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董事長利用自己的故事做景區代言,實為明智之舉。每個到訪者坐上景區大巴,都不自覺的被車上播放著的「董事長立志為家鄉修路」的勵志故事吸引難免生出些感動。

金沙江

金沙江因江中沙土呈黃色得名,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金沙江落差達3000多米,流急坎陡,江勢驚險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離開 香格裡拉 後金沙江與G215國道並行。

從 怒江 輾轉 瀾滄 江再迂迴金沙江,千迴百轉走過橫斷山區到達 麗江 ,我們也走出了 三江 並流的橫斷山世界自然遺產區。

寶山石頭城

鑑於 麗江 古城的熱度已無意再遊。在 麗江 休息一天後,我們奔向了依然保持純淨的天險之城: 寶山 石 頭城 。

山村的風光最純美,從國道轉省道再走鄉道,這一路是越走越美。

不過,通往最美風光的道路,往往都很艱險。「人走一個月,鳥飛十八天,猴子爬坡掉眼淚」,這是對前往石 頭城 道路的寫照。

到達村口居高臨下俯瞰, 寶山 石 頭城 三面懸崖峭壁,一面直插金沙江,這架勢瞬間震懾了我。

金沙江畔的這塊風水寶地是納西族先民的原著地,勤勞勇敢的納西人就在這樣一塊險峻的石頭上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為什麼要在懸崖上建一座有城牆的城池呢?石 頭城 的初衷是抵抗外來入侵。村子僅有兩座石門可供出入,一門朝東,氣勢磅礴地倚傍著金沙江;一門入村,緊靠 西北 面的山峰,而通向村子也只有一條路,又窄又彎,非常陡峭。

石 頭城 居住著100多個家庭,居民建築大都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用青石構建而成,形成了高低參差鱗次錯落的格局。城中民宅二層居多,一層以青石構建,上層木楞木板撘就,瓦屋粼粼,閣樓吱吱,環廊漏窗,明臺透簷,還真有獨具的匠心之風。

石 頭城 的石字還表現在村民對石材的運用,城內納西族居民均闢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有些院中還有依石就勢而鑿的石桌、石凳、石臼、石缸,就連栽種花草的花盆,餵食牲口的料槽也是依形就石開鑿而成,這無疑是石 頭城 的真正本色。

在這座壁壘森嚴的山城行走,跨出院門就是臺階道,整個城中上上下下的街巷全是在這塊蘑菇青石上開鑿而成的臺階路,石階經過上千年的磨礪,殘留著歲月的滄桑,階面既有坑窪又異常光滑,踏走臺階得小心邁步。

石 頭城 中道路縱橫交錯,一不留神就會偏離主幹道。不過走錯了不重要,村子並不大,朝著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定能找到出入石 頭城 的其中一門,這過程,也正是悠閒地欣賞沿途風景的好時光。可以與村頭聽小曲的老婆婆閒聊幾句;與迎面走來的牽馬阿叔打個招呼;看看豬圈中熟睡的肥豬崽;又或者找個地方坐下發發呆,也可給自己留下一段與世無爭的時光。

臨離開前,我們登上了城中最高點:烽火瞭望臺。陽光透過移動的雲層灑落大地,忽明忽暗。但見石 頭城 東臨奔騰咆哮的金沙江,南扼陡絕如削的巖可渡,西依層巒疊嶂的犛牛嶺,北據峭拔險峻的太子關,四周山坡上闢有重疊連綿的層層梯田,猶如一朵秀麗的靈芝挺立在 千山 萬壑之中。

沙溪古鎮

藍天白雲、流淌清溪、青瓦紅牆、參天古樹,走進 沙溪 的瞬間即感覺進入了一個真實的人間 桃源 。目之所及,是連綿不斷的山峰,是碧綠如鏡的湖水 和美 的沒有一點瑕疵的藍天。

很開心,有這樣一個依偎在大山深處的村落,靜靜的以她的最美,迎接我們的到來。

沙溪 的歷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古鎮,曾經繁華一時,如今仍遺留有保存完好的客棧、寺院、寨門、戲臺等古建築。

清澈的黑惠江繞城而過,河上是古老的玉津橋,橋上蹄印仍在,這是過 沙溪 前往 西藏 的必經之橋。橋頭留有碑刻,班駁的文字記錄下了那些築橋護橋的歷史。

寺登街意思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這個寺院就是歷史悠久的興教寺,而寺中吸引我的是明代精美的彩繪壁畫。

大雄寶殿四周殿壁內外遺存的16副壁畫,這些明代壁畫均出自 劍川 白族畫師之手,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是 雲南 最早的佛教密宗壁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由於還沒有被過度開發, 沙溪 的景色與古鎮中的居民都保留著那份原始質樸的美。

歐陽家氣派的五星級大馬店,還在向來人炫耀著這個當年經貿繁榮之地豪門大戶的輝煌。

古戲臺是鎮子中心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築,戲臺結構精巧,逸出十二角,翼然若飛,與興教寺遙相輝映。在 沙溪 一直流傳著一個這樣的規矩,沒有到四方街古戲臺上表演過,不能稱是 沙溪 人,可見古戲臺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每一個 沙溪 人都以能夠登上古戲臺表演為榮,這樣的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藝人、歌手、舞者,使 沙溪 人才輩出,成為外人眼裡的「歌舞之鄉」。

沙溪 的誘人,在於自然卻又無處不在的恬靜。這恬靜就停在溪邊,懸在屋簷,落在壁上,讓人不想離開。

屏邊人字橋

為了一睹百年前 法國 人建造滇越鐵路時在峭壁上架起的天險之橋:人字橋,我們又拐進了深山。穿越崇山峻岭的滇越米軌鐵路被稱為世界上最艱巨的工程之一,而最艱難的一段當屬飛架於兩山絕壁間的「人字橋」。

從 彌勒 到屏邊全程高速一路高歌猛進,過了 屏邊苗族自治縣 後便是崎嶇狹窄的山路。雨季過後,路上仍見不少落石,有些道路還需自行下車搬走大石頭。

這座橋梁是由一位 法國 女工程師設計,其建造結構理念及建造時代與 法國 艾菲爾鐵塔同出一轍。整個人字橋橋身沒有一根支撐的骨梁,共由2萬餘組的鋼板、槽、角鋼構件和鉚釘鉚制而成。所用上百噸鋼製部件全在 法國 製成,運到 中國 後由勞工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崖,其中有兩根用來牽引架橋,長355米、總重達5000多公斤的構件,竟動用了200名勞工用肩抗,排成數百米長的隊列,如巨龍蜿蜒爬行在崎嶇的小路上緩緩而行,歷時3天才運到工地。因施工地勢的艱險,勞工死亡800多人,傷殘更大,人字橋的建造可謂「死亡上的舞蹈」。

一個月的旅途,八千裡路豔陽天,換來的是一路的美景和看不完的民俗風情,以及一身古銅色肌膚!旅途總有點小插曲,例如車子陷入泥潭需要村民幫忙推車走出困境、輪胎被扎破、遇到山體落石攔路自行清理、高速公路堵車5小時一動不動等等。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享受這樣的鬧騰。

,
同类文章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上海灣區,金山如畫, 紅色文化,生生不息。 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初心館、 上海南社紀念館、朱學範故居…… 【回首初心路】紅色旅遊路線 帶您追憶革命事跡,感悟紅色精神! DAY 1 ★ 上午: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 初心館 ★ 在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緬懷先烈,銘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您在閱讀前請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後續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電動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它的成員很多,有為人們提供代步的電動車、電動汽車,也有可以從事貨運的電動三輪車,而貨運和載人不同,代步主要看的是續航和舒適度,電動三輪車貨運,它的動力好不好才是更關鍵。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築類高校,也是國內唯一一所在未來城市設計領域設有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高校,更是國內唯一一所設有建築遺產保護領域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來北京建築大學,這裡不僅有多個教學基地為你提供實踐平臺,更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等著你!北京建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公室主任黃鶴與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六盤水#六枝特區屬六盤水市轄區域,位於貴州省西部,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併而成。東臨普定、鎮寧兩縣,西接普安、晴隆、水城三地,南連關嶺縣,北靠織金、納雍縣,全區國土面積1799.48平方公裡。六枝特區地處「中國涼都」六盤水市的東大門,長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大小河流共40餘條,屬亞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HAAPY SUMMER 臨近暑假了 正是組團出遊的好時候 下面 小編列出一份 灃河段的遊玩攻略 讓你快人一步~ 西鹹新區灃河綠道 位於灃河兩岸 分灃東新城和灃西新城綠道 綠道全長54.5公裡 共有一級驛站兩座 二級驛站四座 三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12月25日,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旗下高端商業品牌——山姆會員商店將在重慶禮嘉天街開業。與此同時,有消息透露,杭州第二家山姆會員店將在杭州城北的西子智慧產業園開業待客。 山姆會員店 品質高端,獨樹一幟 山姆會員商店是世界500強企業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消費者須購買超市年卡,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大家好,我是榴槤科長。本期我們來談談假如您是主角CJ,您會掌管《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中的哪一座城市?在《GTA:SA》的地圖設定中,包含了——「洛杉磯、舊金山、拉斯維加斯」,三座城市各有特色,不知道玩家在稱霸《GTA:SA》之後,更願意接手哪一座城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吧! 一:洛杉磯 葛洛夫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聚 ° 焦° 麗°江 作者 | 吳小姐 關注我們 【每日分享】 帶你每天了解一個美麗的地方 最實用的攻略一站獲取 還記得有首歌裡唱到「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 一個人可以瀟瀟灑灑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記者 安曉冬 8月4日,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主辦,濟南市婦女聯合會指導的2022首屆「壹點動心·齊魯相親大會」濟南主會場暨第16屆七夕千佛山相親大會正式開幕。 「趁著今天休息,跟媽媽一塊來相親。」這位活潑開朗的89年小姐姐在千佛山相親大會跟媽媽一邊談笑一邊觀看男嘉賓的信息牌。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壩上香飄八月天,白雲綠草染河山。仲夏的壩上張北,繁花似錦,清爽宜人,處處生機盎然。 8月2日,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內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文化旅遊行業的200多位代表和上萬名遊客一道走進這裡,同看京津冀駿馬越野競技,共賞「記憶中都」恢宏文化盛宴。 而距此40公裡外草原天路上則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