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發動機發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2:07:25

專利名稱:發動機發電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收納發動機以及發電機的殼體的內部具有空氣濾清器 的發動機發電機。
背景技術:
例如像在日本特開2000_213429號公報中所公開的那樣,己經公知 有將空氣濾清器設在覆蓋冷卻風扇的風扇罩上的風冷式通用發動機。
上述空氣濾清器的空氣濾清器殼體一體地形成在風扇罩上。過濾件 從空氣濾清器殼體的開口部收納在殼體內。開口部由空氣濾清器罩覆蓋。
例如在將這種發動機用於例如發動機發電機中的情況下,為了確保 搬運性等,需要將發動機、發電機、冷卻風扇、空氣濾清器等一起收納 在外裝殼體的內部。
通常,為了實施外裝殼體內的部件維護,要在外裝殼體上設有維護罩。
但是,對於日本特開2000—213429號公報中所公開的空氣濾清器, 如上所述,過濾件收納在一體地形成在風扇罩上的空氣濾清器殼體內, 且開口部由空氣濾清器罩覆蓋。因此,在更換空氣濾清器的過濾件時, 首先,將設置在空氣濾清器罩附近的維護罩從外裝殼體上卸下來,打開 外裝殼體的開口部。接著,將手從外裝殼體的開口部伸入外裝殼體內, 將空氣濾清器罩從空氣濾清器殼體上卸下來,打開空氣濾清器罩的開口 部。然後,將過濾件從敞開的開口部取出並更換新的過濾件。
艮P,在將上述的風冷式通用發動機應用在發動機發電機等中的情況 下,需要空氣濾清器罩和維護罩這兩個罩。因此,空氣濾清器的維護或 過濾件更換耗時耗力,並且妨礙實現發動機發電機的輕量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進行空氣濾清器的維護和過 濾件更換、並且能夠實現輕量化的發動機發電機。
根據本發明的特徵,提供一種下述的發動機發電機,所述發動機發
電機由以下部件構成發動機;由該發動機驅動的發電機;殼體,其收 納所述發動機以及所述發電機;以及空氣濾清器,其將外部氣體取入所 述殼體內並進行過濾以將外部氣體引導至所述發動機中,所述空氣濾清 器具有過濾件收納部,其具有空間,該空間是使所述殼體的壁部的一
部分朝所述殼體的內部方向凹陷而形成的,並且該空間具有朝所述殼體
的外側敞開的開口部;過濾件,其收納在所述空間內;外部氣體導入口, 其在所述過濾件收納部中設置於所述過濾件的下方部位,用於將外部氣 體導入所述過濾件收納部內;以及空氣濾清器罩,其蓋住所述過濾件收 納部的所述開口部。
因此,能夠將以往所必須的兩個罩形成為一個空氣濾清器罩。由此, 僅通過將空氣濾清器罩卸下就能夠敞開過濾件收納部的開口部。因此, 僅通過將空氣濾清器罩卸下就能夠容易地進行空氣濾清器的維護。
進一步,僅通過將空氣濾清器罩卸下就能夠將過濾件從開口部取出 並更換新的過濾件,能夠容易地更換空氣濾清器的過濾件。除此之外, 通過將以往所必須的兩個罩形成為一個空氣濾清器罩,從而能夠減少部 件數量,能夠實現發動機發電機的輕量化。
優選所述過濾件收納部與所述殼體的壁部一體地形成。
優選使所述殼體的壁部凹陷,所述過濾件收納部的所述空間由上壁 部、下壁部、左壁部、右壁部以及底壁部形成為矩形。
優選所述過濾件收納部具有外部氣體導出口 ,該外部氣體導出口用 於將由所述過濾件過濾後的外部氣體引導至所述發動機。
優選所述過濾件配置在所述外部氣體導入口和所述外部氣體導出口 之間。


以下,根據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圖中, 圖1是示出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發動機發電機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發動機發電機的與前後方向平行的縱剖視圖, 圖3是沿著圖1的3 — 3線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從圖1所示的發動機發電機除去殼體之後的狀態的立體
圖,
圖5是從殼體外部觀察圖4所示的進氣/燃料供給機構的分解立體
圖,
圖6是從殼體內部觀察圖5所示的進氣/燃料供給機構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進氣/燃料供給機構的諧振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圖7所示的諧振器的俯視圖,
圖9是沿著圖5的9_9線的剖視圖,
圖10是沿著圖5的10_10線的剖視圖,
圖11是將圖10的11部放大後的圖,
圖12是示出圖6所示的化油器以及進氣接頭部的立體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化油器以及進氣接頭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14A以及圖14B是示出經由圖9所示的第一進氣通路將外部氣體 吸入空氣濾清器中的例子的圖,
圖15是示出將外部氣體引導至圖IO所示的第三進氣流路中的例子 的圖,
圖16示出對圖13所示的阻風門進行操作的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在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時,將利用牽引手柄125牽拉 發動機發電機10的方向作為前方。
參照圖1以及圖2,發動機發電機10具有骨架部件ll,其形成作 為主體的骨架;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其設置在骨架部件11上;電氣 安裝部13,其對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的輸出進行控制;進氣/燃料供給 機構14 (參照圖3),其對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供給燃料;冷卻結構15,其將冷卻風引導至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搬運結構16,其用於運送發動 機發電機10;殼體17,其覆蓋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以及電氣安裝部13;
絕熱部件18,其分隔殼體17內的收納空間20;以及消聲器23 (參照圖 3),其設置在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的發動機21上。
在骨架部件11的底部罩25中,在前端部25a設有左右的腳部29, 在後端部25b設有左右的車輪31、 32。左右的腳部29分別由橡膠材料形 成。在左右的腳部29以及左右的車輪31、 32接地的狀態下,底部罩25 實質上成為水平。利用圖4進行說明骨架部件11。
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經由四個安裝部件(支座部件)33安裝在骨 架部件ll的底部罩25上。
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 —體地設有發動機21和由發動機21驅動的 發電機22 (參照圖3)。
發電機22相對於發動機21的驅動軸(曲軸)34同軸設置(參照圖3)。
發動機21的氣缸體35配置成從驅動軸34朝左右的車輪31、 32側 (具體而言為支承左右的車輪31、 32的車軸113偵U)傾斜角度e的狀態。 圖2所示的標號36表示氣缸體35的氣缸中心。
通過使發動機21的氣缸體35傾斜角度e,能夠將發動機21的高度 Hl抑制成較低。通過將發動機21的高度H1抑制成較低,能夠將發動機 發電機10的高度抑制成較低,從而能夠實現發動機發電機10的緊湊化。
在使發動機21的氣缸體35傾斜角度6的狀態下,能夠在氣缸體35 的下方確保車輪收納空間38。左右的車輪31、 32配置在車輪收納空間 38中。通過利用車輪收納空間38配置左右的車輪31、 32,從而能夠更 加良好地實現發動機發電機10的緊湊化。
燃料(混合氣體)從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供給至發動機21。利用 圖4 圖13說明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
電氣安裝部13對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的輸出進行控制,在上半部 具有操作面板79,在下半部具有逆變器單元78。在操作面板79上,以 從前殼體部46的開口部48面向外部的方式設有發動機起動用開關、以及用於將產生的電力輸出的交流端子或直流端子等。逆變器單元78對發 電機22的輸出頻率進行控制。
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以發動機21的驅動軸34朝向左右方向橫向 放置的狀態安裝在底部罩25上。對於該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驅動軸 34通過發動機21的驅動來進行旋轉。驅動軸34的旋轉傳遞至冷卻風扇 85,從而冷卻風扇85旋轉。通過冷卻風扇85旋轉,發動機22的轉子22a 沿著定子22b的外周旋轉。通過轉子22a旋轉來進行發電。
消聲器23設置在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的發動機21的上方。消聲 器23從排氣口 39 (參照圖1)排出廢氣,該廢氣是從發動機21的氣缸 體35 (圖2)排來的。
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的燃料箱41設置在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的 發電機22的上方。
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消聲器23以及燃料箱41收納在截面形成為 大致U字狀的殼體17的內部。殼體17由聚丙烯(PP)等樹脂形成,如 圖1所示,殼體17具有殼體主體45、前殼體部46以及後殼體部47。通 過將該殼體17設置在底部罩25的上方,從而利用殼體17以及底部罩25 形成收納空間20。
收納空間20被劃分成單元收納區域51以及電氣安裝部收納區域52 (參照圖2)。單元收納區域51被劃分成冷區域53以及熱區域54。發動 機/發電機單元12收納在單元收納區域51中,電氣安裝部13 (圖2)收 納在電氣安裝部收納區域52中。發動機21以及消聲器23收納在熱區域 54中,發動機22、燃料箱41、冷卻風扇85以及反衝起動器111收納在 冷區域53中。
殼體主體45覆蓋單元收納區域51的左右側部和上部。殼體主體45 具有左側殼體部61,其覆蓋熱區域54;裝飾用的左罩62,其設在左側 殼體部61的下部;右側殼體部63,其覆蓋冷區域53;以及裝飾用的右 罩64,其設在右側殼體部63的下部。
左側殼體部61的下端部61a安裝在底部罩25的左側部25c上,上 端部61b安裝在骨架部件11 (中心框架27)的上部27a上。左側殼體部61通過左側壁部66以及左上壁部67形成為截面大致L字狀。
右側殼體部63的下端部63a安裝在底部罩25的右側部25d上,上 端部63b安裝在骨架部件11 (中心框架27)的上部27a上。右側殼體部 63通過右側壁部68以及右上壁部69形成為截面大致L字狀。
通過左側殼體部61的左上壁部67以及右側殼體部63的右上壁部 69構成殼體17的上壁部。
返回圖l、圖2,前殼體部46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的蓋,且安裝在骨 架部件11的底部罩25和鉛直框架26等上,從而構成殼體17的前壁部。 電氣安裝部收納區域52的前部由前殼體部46覆蓋。
後殼體部47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的蓋,且安裝在骨架部件11的底部 罩25和中心框架27等上,從而構成殼體17的後壁部。單元收納區域51 的後部由後殼體部47覆蓋。後殼體部47在左半部具有左罩部74,在右 半部具有右罩部(空氣濾清器罩)75。
返回圖3,冷卻結構15具有發動機冷卻結構81,其對電氣安裝部 13的逆變器單元78 (圖2)、發動機21以及消聲器23進行冷卻;以及殼 體冷卻結構82,其對殼體17進行冷卻。
根據發動機冷卻結構81,從圖2所示的導入隔柵部84導入外部氣 體,將外部氣體引導至逆變器單元78 (圖2)、發動機21以及消聲器23, 利用外部氣體對逆變器單元78、發動機21以及消聲器23進行冷卻。
根據殼體冷卻結構82,從導入狹縫部91導入外部氣體,並沿著左 側殼體部61的內表面以及右側殼體部63的內表面引導外部氣體,由此 利用外部氣體對左右的側殼體部61、 63進行冷卻。
如圖2、圖3以及圖4所示,骨架部件ll由以下部件構成底部罩 25,其支承發動機/發電機單元12;鉛直框架26,其立起設置在底部罩 25的前端部25a附近;以及中心框架27,其在鉛直框架26的上部中央 26a以及底部罩25的後端中央部25e之間延伸。
在發動機21上設有起動用的反衝起動器111。在發動機21的上方設 有排氣用的消聲器23。
在中心框架27上設有絕熱部件18。絕熱部件18分隔冷區域53以及熱區域54 (圖3)。
發動機發電機10的左右的車輪31、 32經由車軸113以旋轉自如的 方式安裝在骨架部件11的底部罩25上。即,在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 中,在左右的端部形成有左右的車輪罩115、 116。左右的車輪罩115、 116 朝上方呈大致彎曲狀地隆起,以能夠收納左右的車輪31、 32。左車輪31 配置在左車輪罩115的下方,右車輪32配置在右車輪罩116的下方。
圖1所示的搬運結構16的後固定把手118經由左右的把手支承部(未 圖示)設置在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上。
牽引手柄125設置在鉛直框架26上。具體而言,牽引手柄125經由 手柄支承部128以在上下方向擺動自如的方式支承在鉛直框架26的上部 中央26a上。手柄支承部128利用多個螺栓129與中心框架27—起緊固 在鉛直框架26的上部中央26a。
搬運結構16具有左右的車輪31、 32;後固定把手118;前固定把
手119 (圖1以及圖2);以及牽引手柄125。如圖2所示,前固定把手 119以包覆牽引手柄125的支承軸131的方式設置。
根據搬運結構16,使牽引手柄125以支承軸131為中心朝上方擺動 至牽引位置(圖4的狀態),並把持牽引手柄125的拉手132來牽引發動 機發電機IO。即,通過把持拉手132並將其抬起,左右的腳部29被從地 面抬起。在該狀態下,通過牽引拉手132,使左右的車輪31、 32旋轉, 從而能夠搬運發動機發電機10。
另一方面,使牽引手柄125以支承軸131為中心朝下方擺動,並將 牽引手柄125固定在前殼體部46 (圖l)上。在該狀態下,如圖1所示, 把持後固定把手118以及前固定把手119將發動機發電機10抬起進行搬運。
接著,對上述的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進行說明。
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將燃料(混合氣體)供給至發動機/發電機單 元12的發動機21 (圖3)。進氣/燃料供給機構14具有取入外部氣體並 進行過濾的進氣結構260;以及將燃料混合在由進氣結構260取入的外部 氣體中的燃料供給機構261。燃料供給機構261具有配置在發電機22 (圖3)上方的燃料箱41;
以及設置在發動機21的氣缸體35 (圖2)上的化油器101 。燃料箱41是 貯存用於供給至發動機21的燃料的箱體。化油器101是使從燃料箱41 引導來的燃料混合在從空氣濾清器(未圖示)引導來的空氣中並供給至 發動機21的設備。燃料箱41和化油器101配置在中心框架27 (絕熱部 件18)的右側區域、即冷區域53中。發動機21和消聲器23配置在中心 框架27 (絕熱部件18)的左側區域、即熱區域54 (圖3)中。
如圖5以及圖6所示,進氣結構260具有開口在殼體17外部的進 氣口 263;與進氣口 263連通的第一進氣流路264;與第一進氣流路264 連通的諧振器265;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的第二進氣流路266;與第 二進氣流路266連通的空氣濾清器267;與空氣濾清器267連通的第三進 氣流路268;以及將第三進氣流路268連通在化油器101上的進氣接頭部 271 (也參照圖12)。
進氣口 263是設置在後殼體部47的右側下壁部47a上的外部氣體導 入口,並與第一進氣流路264的下端開口部273 (參照圖7)連通。
第一進氣流路264由形成在底部罩25上的分隔壁部275的一部分和 與分隔壁部275重合的罩部276的一部分形成。分隔壁部275 —體形成 在底部罩25上。利用圖7 圖8中說明第一進氣流路264。
第二進氣流路266縱向配置在第一進氣流路264以及空氣濾清器267 之間,下端開口部266a設置在第一進氣流路264的上端開口部264a (參 照圖7)上,上端開口部266b設置在空氣濾清器267的下壁部285上。
空氣濾清器267具有過濾件收納部281,其形成在後殼體部47的 右側上壁部47b (殼體的壁部)上;收納在過濾件收納部281內的過濾件 282;以及蓋住過濾件收納部281的開口部281a的右罩部(空氣濾清器 罩)75。
過濾件收納部281通過在後殼體部47的右側上壁部47b上朝殼體 17內的收納空間20側凹陷,從而由上下的壁部284、 285、左右的壁部 286、 287以及底壁部288形成從後面觀察呈大致矩形的過濾件收納空間 289 且形成有過濾件收納空間289朝後殼體部47的外側開口的開口部281a。 S卩,過濾件收納部281以朝前方凹陷的狀態一體地形成在後殼體 部47上。
過濾件收納部281在底壁部288的大致中央設有朝過濾件收納空間 289側突出的凸臺291,在凸臺291上形成有螺紋孔291a,在下壁部285 中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形成在開口部281a附近,在下壁部285中外部氣 體導出口 293形成在底壁部288附近(參照圖10)。
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與第二進氣流路266的上端開口部266b連通, 是將被引導至第二進氣流路266中的外部氣體朝過濾件收納空間289導 向的開口。
圖10所示的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與第三進氣流路268的上端開口部 268a連通,是將在過濾件收納空間289內過濾後的外部氣體朝第三進氣 流路268導向的開口。
過濾件282在過濾件收納空間289中與底壁部288平行且相對於底 壁部288隔開預定間隔地配置(參照圖9)。過濾件282對從進氣口 263 導入的外部氣體進行過濾。過濾件282以與過濾件收納部281的上下壁 部284、 285以及左右的壁部286、 287抵接的方式形成為大致矩形,並 且在大致中央設有供凸臺291貫通的貫通孔282a。
如圖9所示,上述過濾件282在發動機發電機10的前後方向上配置 在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和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之間。因此,過濾件收納 空間289通過過濾件282被分隔成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側的導入側空間 289a和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側的導出側空間289b (參照圖9)。
如上所述,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設置在下壁部285上。因此,外部 氣體導入口 292設置在過濾件282的下方部位。由此,在將過濾件282 卸下並更換新的過濾件282時,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不會成為障礙,能 夠不耗時不耗力地簡單地進行過濾件282的更換。
過濾件收納部281的開口部281a被右罩部75蓋住。右罩部75形成 為大致矩形,以覆蓋過濾件收納部281的開口部281a和開口部281a下 方的維護開口部295。右罩部75在上部75a附近形成有安裝孔296。
通過從後方將螺栓297插入在安裝孔296中,並將從安裝孔296突出的螺紋部297a螺紋結合在凸臺291的螺紋孔291a中,由此右罩部75 被安裝在後殼體部47的右半部上。通過將右罩部75安裝在後殼體部47 上,能夠保持這種利用右罩部75蓋住開口部281a和維護開口部295的 狀態。
在將右罩部75安裝在後殼體部47的右半部上的狀態下,右罩部75 安裝成與後殼體部47的表面47c共面。
如上所述,過濾件收納部281從後殼體部47朝收納空間20側(即 前方側)凹陷並一體地形成。因此,空氣濾清器267設置在殼體17的內部。
在利用右罩部75蓋住開口部281a和維護開口部295的狀態下,外 部氣體從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被引導至導入側空間289a (參照圖9)。引 導來的外部氣體通過過濾件282被過濾並流動至導出側空間289b (參照 圖9)。流動至導出側空間289b的外部氣體經過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 (參 照圖10)被引導至第三進氣流路268。
第三進氣流路268大致縱向配置在空氣濾清器267的下壁部285和 化油器101之間。上端開口部268a設置在空氣濾清器267的下壁部285 (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 (參照圖10))上,下端開口部268b經由進氣接 頭部271與化油器101相連。
這樣,右罩部75蓋住過濾件收納部281的開口部281a。因此,能夠 將以往所必須的兩個罩形成為一個右罩部75。由此,僅通過將右罩部75 卸下就能夠敞開過濾件收納部281的開口部281a。因此,僅通過將右罩 部75卸下就能夠容易地進行空氣濾清器267的維護。
進一步,僅通過將右罩部75卸下,就能夠將過濾件282從開口部 281a取出並更換新的過濾件282。由此,能夠容易地更換空氣濾清器267 的過濾件282。
通過將以往所必須的兩個罩形成一個右罩部75,從而能夠減少部件 數量。通過減少部件數量,能夠實現發動機發電機10的輕量化。 進氣接頭部271將利用圖12 圖13進行說明。 如圖7以及圖8所示,第一進氣流路264由一體形成在底部罩25上的分隔壁部275的一部分和與分隔壁部275重合的罩部276的一部分形 成。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的諧振器265由分隔壁部275的剩餘部位 和罩部276的剩餘部位形成。
底部罩25在後端部25b中將分隔壁部275設在中央縱肋145的右側。 中央縱肋145是在底部罩25的寬度方向中央從前端部25a (圖4)朝後 端部25b呈直線狀地延伸的加強用的肋。
分隔壁部275具有從底部罩25的底面298立起的下外框壁301; 以及在下外框壁301的內側從底面298立起的第一 第三下內壁307 309。分隔壁部275通過下外框壁301以及底部罩25的底面298形成為 具有上開口部275a的箱狀。
下外框壁301具有沿著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形成的第一下外壁 302;從第一下外壁302的左端部302a沿著底部罩25的後端中央部25e 形成的第二下外壁303;從第二下外壁303的左端部303a沿著中央縱肋 145形成的第三下外壁304;從第三下外壁304的前端部304a朝底部罩 25的右側部25d (右車輪罩116)形成的第四下外壁305;以及從第四下 外壁305的右端部305a朝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形成的第五下外壁306。 利用第一 第五下外壁302 306 (即下外框壁301)形成下空間311。
第五下外壁306的後端部306a連接在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上。 在第五下外壁306的後端部306a和第一下外壁302的右端部302b之間 形成有第一進氣流路264的下端開口部273。下端開口部273與形成在後 殼體部47 (圖6)的右側下壁部47a (圖5)上的進氣口 263 (圖5)對 置。因此,從進氣口 263被導入的外部氣體經過下端開口部273被引導 至空間311。
第一下內壁307以與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平行的方式從第五下外 壁306的後端部306a附近朝向第二下外壁303延伸。該第一下內壁307 設置在與下端開口部273對置的位置。
第二下內壁308以與底部罩25的後端部25b大致平行的方式從第二 下外壁303的角部303b朝向第五下外壁306延伸。第二下內壁308的前 端部308a位於與第一下內壁307的前端部307a對置的位置。下外框壁301內的下空間311通過第一下內壁307以及第二下內壁 308被分隔成第一下進氣流路313和下共鳴室314。第一下進氣流路313 以及下共鳴室314經過第一下內壁307的前端部307a和第二下內壁308 的前端部308a之間的下連通路316相互連通。
第三下內壁309是設置在第三下外壁304的前端部304a附近的大致 L字形的壁部。第三下壁部309形成在第二下內壁308和第四下外壁305 之間。第三下內壁309的前端部309a位於第一下內壁307的前端部307a 和第二下內壁308的前端部308a之間。
下共鳴室314通過第三下內壁309被分隔成第一下共鳴室318和第 二下共鳴室319。同樣,下連通路316被分隔成第一下連通路316a和第 二下連通路316b。因此,第一下共鳴室318經過第一下連通路316a與第 一下吸氣流路313連通,第二下共鳴室319經過第二下連通路316b與第 一下進氣流路313連通。
第一下共鳴室318形成第一共鳴室(共鳴室)351 (參照圖11)的下 半部。第二下共鳴室319形成第二共鳴室(共鳴室)352 (參照圖11)的 下半部。
在第三下內壁309中,在與下共鳴室314的大致中央相當的部位上 形成有凸臺321,在凸臺321上形成有螺紋孔321a。通過將螺栓323扦 進該螺紋孔321a中,罩部276被安裝在分隔壁部275上。分隔壁部275 的上開口部275a被罩部276蓋住。
參照圖9、圖10以及圖11,罩部276具有以與分隔壁部275的下 外框壁301重合的方式形成的上外框壁331;以與第一 第三下內壁 307 309重合的方式形成的第一 第三上內壁337 339;形成在上外框 壁331的頂部上的上壁341;以及形成在上壁341上的第一進氣流路264 的上端開口部264a。
罩部276通過上外框壁331以及上壁341形成了具有下開口部276a 的箱狀。圖10所示的標號337a 339a表示第一 第三上內壁337 339 的前端部。前端部337a 339a與第一 第三下內壁307 309的前端部 307a 309a重合。進一步,罩部276具有形成在第一下進氣流路313 (圖8、圖ll) 上方的第一上進氣流路343;形成在第一下共鳴室318上方的第一上共鳴 室(共鳴室的剩餘部分)345;形成在第二下共鳴室319上方的第二上共 鳴室(共鳴室的剩餘部分)346;形成在第一下連通路316a上方的第一 連通上空間347a;以及形成在第二下連通路316b上方的第二連通上空間 347b。
第一上共鳴室345形成第一共鳴室351的上半部。第二上共鳴室346 形成第二共鳴室352的上半部。
通過利用罩部276蓋住分隔壁部275的上開口部275a,利用第一下 進氣流路313以及第一上進氣流路343形成第一進氣流路264。利用第一 下共鳴室318以及第一上共鳴室345形成第一共鳴室351 。利用第二下共 鳴室319以及第二上共鳴室346形成第二共鳴室352。利用第一下連通路 316a以及第一上連通路347a形成第一連通路354。利用第二下連通路 316b以及第二上連通路347b形成第二連通路355。
第一共鳴室351經過第一連通路354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第 二共鳴室352經過第二連通路355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第一進氣 流路264經過下端開口部273與後殼體部47的多個進氣口 263連通。因 此,從進氣口 263導入的外部氣體經過第一進氣流路264的下端開口部 273被引導至第一進氣流路264。
第二進氣流路266的下端開口部266a設置在第一進氣流路264的上 端開口部264a上。因此,被引導至第一進氣流路264中的外部氣體經過 第二進氣流路266被引導至空氣濾清器267。
此處,第一共鳴室351、第二共鳴室352分別經過第一連通路354、 第二連通路355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因此,在從進氣口 263導入 外部氣體時,能夠利用第一共鳴室351、第二共鳴室352對外部氣體的進 氣音進行消音。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諧振器265具有分隔壁部275和罩部276, 所述分隔壁部275具有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的第一下共鳴室318和 第二下共鳴室319,所述罩部276具有第一上共鳴室345和第二上共鳴室346。通過使罩部276重合在分隔壁部275上,利用第一下共鳴室318以 及第一上共鳴室345形成第一共鳴室351,利用第二下共鳴室319以及第 二上共鳴室346形成第二共鳴室352。
由此,能夠利用底部罩25的底面298形成第一下共鳴室318和第二 下共鳴室319的一部分,從而能夠緊湊地形成諧振器265。因此,能夠容 易地在殼體17內確保用於收納諧振器265的空間。進一步,通過利用底 部罩25形成第一下共鳴室318和第二下共鳴室319的一部分,從而能夠 實現諧振器265的輕量化。
根據上述諧振器265,在將從進氣口 263導入的外部氣體經過下端 開口部273引導至第一進氣流路264,並將第一進氣流路264內的外部氣 體經過第二進氣流路266引導至空氣濾清器267時,能夠利用第一共鳴 室351、第二共鳴室352消除進氣音。被引導至空氣濾清器267的外部氣 體經過第三進氣流路268以及進氣接頭部271被引導至化油器101。
接著,根據圖12以及圖13對進氣接頭部271進行說明。
參照圖12以及圖13,化油器101具有將從進氣接頭部271引導來 的空氣朝發動機21導向的化油器進氣流路361。在化油器進氣流路361 中設有節氣門(未圖示),在該節氣門的上遊側設有喉管(^y於二!J) (未圖示)。在該喉管的上遊側設有阻風門362。化油器進氣流路361經 過進氣接頭部271的接頭流路364與第三進氣流路268 (參照圖6)連通。
阻風門362是用於在所述喉管的上遊側縮小化油器進氣流路361的 閥。該阻風門362的阻風門杆365被支承為以與化油器進氣流路361正 交的狀態轉動自如。在阻風門杆365的上端部設有從動杆366,在從動杆 366的前端部366a上形成有連接孔370。
連接銷367從操作杆368朝下方延伸。通過將連接銷367以旋轉自 如的方式嵌入在連接孔370中,從動杆366以及操作杆368被連接為旋 轉自如。操作杆368經由支承軸369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設置在阻風門撐 條部371上。阻風門撐條部371 —體地成形在進氣接頭部271的彎管363 上。對於將連接銷367連接在從動杆366上的方法在後面敘述。
進氣接頭部271夾裝在第三進氣流路268的下端開口部268b (圖6)和化油器101之間。彎管363的導入側端部363a設置在第三進氣流路268 的下端開口部268b上。彎管363的導出側端部363b經由襯墊373設置 在化油器101上。
該進氣接頭部271具有彎曲成形為彎曲狀的樹脂制的彎管363; 設置在彎管363的外周壁上的阻風門撐條部371;以及設置在彎管363的 外壁上的一對安裝部374 (內側未圖示)。
通過將螺栓375分別插入一對安裝部374的貫通孔374a中,並將螺 母376螺紋結合在從各貫通孔374a突出的螺紋部375a上,從而彎管363 被安裝在化油器101上。
阻風門撐條部371設置在彎管363的導出側端部363b附近,且設置 在彎管363的外周壁中的上部位363c上。
該阻風門撐條部371在俯視圖中形成大致J字狀,操作杆368經由 支承軸369以轉動自如的方式安裝在該阻風門撐條部371 —方的端部 371a上。
連接銷367從操作杆368的一端部368a朝下方延伸。連接銷367的 下端部367a以轉動自如的方式嵌入在連接孔370中,該連接孔370形成 於從動杆366的前端部366a上。
另一方面,操作纜線378 (內纜線378a)卡在操作杆368的另一端 部368b上。操作纜線378的外纜線378b的前端部378c安裝在纜線支承 部381上。纜線支承部381利用樹脂一體地成形在阻風門撐條部371的 另一方的端部371b上。
如圖13所示,通過如箭頭所示牽拉操作纜線378的內纜線378a,使 得操作杆368以及連接銷367以支承軸369為中心轉動。通過連接銷367 的轉動,從動杆366轉動從而對阻風門362的開閉進行調整。
如以上所說明了的那樣,對於進氣接頭部271,通過將彎管363以 及阻風門撐條部371 —體成形,從而能夠將操作杆368設置在該阻風門 撐條部371上。
從動杆366設置在阻風門杆365的上端部,在從動杆366的前端部 366a上形成有連接孔370。連接銷367從操作杆368的一端部368a朝下方延伸。因此,僅通過將連接銷367的下端部367a插入從動杆366的連 接孔370中,就能夠簡單地使連接銷367連接在從動杆366上。由此, 在將進氣接頭部271組裝在化油器101上時,能夠不耗時不耗力地簡單 組裝操作杆368。
進一步,通過將阻風門撐條部371 —體成形在彎管363上,從而能 夠減少進氣接頭部271的部件數量。通過利用樹脂成形彎管363以及阻 風門撐條部371,與利用金屬材料形成彎管363以及阻風門撐條部371的 情況相比,能夠實現進氣接頭部271的輕量化。
接著,根據圖14以及圖15對利用諧振器265的第一共鳴室351、 第二共鳴室352消除進氣音的例子進行說明。
在圖14A中,通過發動機21 (圖2)的驅動,外部氣體如箭頭A所 示通過進氣口 263。通過進氣口 263之後的外部氣體經過第一進氣流路 264的下端開口部273如箭頭B所示被引導至第一進氣流路264。
在圖14中,被引導至第一進氣流路264的外部氣體如箭頭C所示被 引導至第二進氣流路266。被引導至第二進氣流路266的外部氣體,經過 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如箭頭D所示被引導至空氣濾清器267的導入側空 間289a。被引導至導入側空間289a的外部氣體由過濾件282過濾,並如 箭頭E所示流動至導出側空間289b。
如圖15所示,流動至導出側空間289b的外部氣體經過外部氣體導 出口 293如箭頭F所示被引導至第三進氣流路268。被引導至第三進氣流 路268的外部氣體,經過圖13所示的進氣接頭部271被引導至化油器101 。 從喉管供給來的燃料混合在被引導至化油器101中的外部氣體中。混合 後的混合氣體被弓I導至發動機21 。
再次參照圖14A以及圖14B,第一共鳴室351、第二共鳴室352分 別經過第一連通路354、第二連通路355與第一進氣流路264連通。因此, 在將外部氣體從進氣口 263導入發動機21 (圖2)的過程中,能夠利用 第一共鳴室351、第二共鳴室352消除外部氣體的進氣音。
接著,根據圖16對操作阻風門362的例子進行說明。
根據圖16,通過如箭頭G所示牽拉操作纜線378的內索378a,使得操作杆368以支承軸369為軸如箭頭H所示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此處,連接孔370形成在從動杆366的前端部366a上,連接銷367 的下端部367a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插入在連接孔370中。因此,通過操作 杆368旋轉,連接銷367如箭頭I所示旋轉。因此,從動杆366與阻風門 杆365 —起如箭頭J所示旋轉。由此,能夠利用阻風門362縮小喉管上 遊側的化油器進氣流路361。
實施例中所示的殼體17、後殼體部47、右罩部75、空氣濾清器267、 過濾件收納部281、過濾件282、過濾件收納空間289以及外部氣體導入 口 292等並不限於舉例示出的形狀,可以進行適當變更。
本發明適用於在收納有發動機以及發電機的殼體的內部具有空氣濾 清器的發動機發電機。
權利要求
1、一種發動機發電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發動機發電機由以下部件構成發動機(21);由該發動機驅動的發電機(22);殼體(17),其收納所述發動機以及所述發電機;以及空氣濾清器(267),其將外部氣體取入所述殼體內並進行過濾以將外部氣體引導至所述發動機中,所述空氣濾清器具有過濾件收納部(281),其具有空間(289),該空間是使所述殼體的壁部(47b)的一部分朝所述殼體的內部方向凹陷而形成的,並且該空間具有朝所述殼體的外側敞開的開口部(281a);過濾件(282),其收納在所述空間內;外部氣體導入口(292),其在所述過濾件收納部中設置於所述過濾件的下方部位,用於將外部氣體導入所述過濾件收納部內;以及空氣濾清器罩(75),其蓋住所述過濾件收納部的所述開口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發電機,其中, 所述過濾件收納部(281)與所述殼體(17)的壁部(47b) —體地形成。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發動機發電機,其中, 通過使所述殼體(17)的壁部(47b)凹陷,所述過濾件收納部(281)的所述空間(289)由上壁部(284)、下壁部(285)、左壁部(286)、右 壁部(287)以及底壁部(288)形成為矩形。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發電機,其中, 所述過濾件收納部(281)具有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該外部氣體導出口 (293)用於將由所述過濾件(282)過濾後的外部氣體引導至所 述發動機(21)。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發電機,其中,所述過濾件(282)配置在所述外部氣體導入口 (292)和所述外部 氣體導出口 (293)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動機發電機,該發動機發電機在殼體(17)內設有發動機(21)、發電機(22)以及空氣濾清器(267)。通過使殼體的壁部(47b)朝殼體的內部方向凹陷,在該壁部上形成了過濾件收納部(281),該過濾件收納部(281)具有用於收納過濾件(282)的空間(289)。空間具有朝向殼體的外側敞開的開口部(281a)。過濾件收納部具有外部氣體導入口(292)。開口部被空氣濾清器罩(75)蓋住。
文檔編號F02M35/10GK101614172SQ20091014918
公開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7日
發明者小林隆夫, 廣瀨忠文, 柴田良輔, 田中豪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