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塑成型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04:41:25

本申請涉及注塑成型模具技術領域,具體講,涉及一種用於含纖維成分材料的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將熱固性塑料用於模具注塑時,為提高塑料的耐熱性能、剛性、抗衝擊性能、表面性能等,往往需要在普通的常規注塑材料中加入適量的纖維改變其原有的材料物性,達到提高材料的機械物理性能的效果,這就是含纖維成分的注塑材料。由於纖維的流動性相對於常規注塑材料要差很多,而塑料在模具中的流動是噴泉式流動,所以流動性較好的常規注塑材料的流動速度會遠遠領先於纖維,而流動性不好的纖維則停留在模具表面(即產品表面),此種現象稱為浮纖。產品表面浮纖缺陷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表面工藝處理,主要表現為噴塗或蒸鍍後,產品表面在浮纖位置出現凸點和凸線(俗稱纖點),嚴重影響外觀,甚至造成產品報廢不能使用。
鑑於此,特提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注塑成型模具。
為了完成本申請的目的,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申請涉及一種注塑成型模具,其包括模板和模仁,所述模仁嵌於所述模板內,所述模仁具有第一底平面,所述模板具有第二底平面,所述模仁通過所述第一底平面與所述模板的第二底平面貼合,還包括發熱管,所述發熱管環繞所述第一底平面的邊緣設置並固定連接於所述第一底平面。
優選地,還包括隔熱板,所述隔熱板固定於所述模仁和所述模板之間。
優選地,所述隔熱板為平板,所述隔熱板鑲嵌於所述模板內壁並與所述第二底平面垂直。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底平面設置凹槽。
優選地,所述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平面的全部面積上。
優選地,所述凹槽包括多個第一槽段和多個第二槽段,各所述第一槽段和所述第二槽段的延伸線相交,以形成網格狀凹槽。
優選地,還包括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位於所述模仁內部的中心位置。
優選地,還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於將所述發熱管固定於所述第一底平面。
優選地,所述固定件沿所述發熱管的延伸方向設置為多個。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底平面設置固定槽,用於容納所述發熱管。
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申請涉及一種注塑成型模具,其採用發熱管設置在模仁底部邊緣,能夠避開產品正下方投影區域,防止模仁中心溫度過高,也有利於後續的模具維護。本申請的注塑成型模具能夠使模仁溫度穩定且快速地達到含纖維成份材料所需的注塑成型溫度,解決含纖維成份材料注塑成品表面浮纖缺陷對後工藝加工的影響,提升含纖維成份材料注塑生產的合格率和直通率,降低成本。
在本申請優選的技術方案中,在模仁四周與模板之間鑲嵌隔熱板,對模板起到保護作用,避免模板溫度過高導致導柱導套燒毀或融化。以及在模仁底部採用網格狀凹槽,以避免熱量散失到模仁以外的區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後模仁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後模仁的剖面圖。
其中:
1-模板;
2-模仁;
3-發熱管;
4-隔熱板;
5-凹槽
51-第一槽段,52-第二槽段;
6-溫度傳感器;
7-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文中所述「前」、「後」、「左」、「右」、「上」、「下」均以附圖中的注塑成型模具及注塑成型模具的放置狀態為參照。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申請而不用於限制本申請的範圍。
本申請涉及一種注塑成型模具,其包括模板1和模仁2,模仁2嵌於模板1內。具體地,該注塑成型模具包括前模板、前模仁、後模板和後模仁,其中前模仁嵌於前模板內,後模仁嵌於後模板內,前模板與後模板及前模仁和後模仁均相抵並構成密閉的成型腔體。本申請中前、後模仁的設計方式基本是相似的。本實施例以後模板為例,說明該注塑成型模具的基本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
具體地,該模仁2具有第一底平面,模板1具有第二底平面,模仁2通過第一底平面與模板1的第二底平面貼合。該注塑成型模具還包括發熱管3,其設置方式可以如圖1所示。發熱管3為C字形,兩端固定於第一底平面且兩端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發熱管3的管體環繞第一底平面的邊緣設置並固定連接於第一底平面。當然,發熱管3還可以採用其它形式設置。本申請將發熱管3設置在模仁2底部邊緣,避開產品正下方投影區域,能夠防止模仁2中心溫度過高,也有利於後續的模具維護。
作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一種改進,還包括隔熱板4,隔熱板4固定於模仁2和模板1之間,用於避免發熱管3的熱量大量傳遞到模板1,使模板1溫度過高導致連接前模板和後模板的導柱導套燒毀或融化。
進一步地,隔熱板4的設置方式可以如圖1所示。模仁2和模板1的形狀近似為長方體,隔熱板4的數量為四塊,形狀為平板,分別鑲嵌於模板1四面內壁並與第二底平面垂直,將模仁2和模板1隔開,以起到保護模板1的作用。當然,隔熱板4還可以採用其它形式設置。
作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一種改進,在第一底平面設置凹槽5。由於通常模板材料的耐熱性不如模仁材料,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減少第一底平面和第二底平面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從模仁2底面向模板1傳遞的熱量,防止模板1溫度過高導致損壞模板1。優選地,凹槽5設置在第一底平面的全部面積上,可以進一步減少第一底平面和第二底平面的接觸面積。更加優選地,凹槽5的設置方式可以如圖1所示,包括多個第一槽段51和多個第二槽段52,各第一槽段51和第二槽段52的延伸線相交,以形成網格狀凹槽5。第一槽段51和第二槽段52之間的夾角優選為直角,這樣加工較為容易,且在槽段數目相同的條件下,槽段在第一底平面的分布最為均勻,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第一底平面和第二底平面的接觸面積。當然,凹槽5還可以採用其它形式設置。
作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一種改進,還包括溫度傳感器6。該溫度傳感器6可以為熱電偶或數字溫度儀,並與外部的溫度控制系統連接。為保證模具加熱的均勻性,溫度傳感器6位於模仁2內部的中心位置,通過監測模仁2內部溫度,將溫度信號發送至溫度控制系統,通過溫度控制系統的反饋進一步控制柔性發熱管3的加熱狀態,使模具型腔溫度穩定且快速地達到含纖維成份材料所需的注塑成型溫度,解決含纖維成份材料注塑成品表面浮纖缺陷對後工藝加工的影響,提升含纖維成份材料注塑生產的合格率和直通率,降低成本。
作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一種改進,還包括固定件7,用於將發熱管3固定於第一底平面。優選固定件7沿發熱管3的延伸方向設置為多個。在圖1中,固定件7的數量為六個,其中發熱管3的長邊採用兩個固定件7進行固定,發熱管3的兩條短邊各採用一個固定件7進行固定,發熱管3的兩個端點分別採用一個固定件7進行固定。當然,固定件7還可以採用其它形式和數量設置。
作為本申請注塑成型模具的一種改進,在第一底平面設置固定槽,用於容納發熱管3。該固定槽與固定件7配合使用,更好地將發熱管3固定於第一底平面。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固定槽和前述的凹槽5可以一併在第一底平面上加工,以節省加工工序。
為解決塑料產品表面成型過程中的浮纖問題,最主要的方法是提高模具溫度,降低含纖維的材料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與模具型腔的接觸阻力,使纖維和常規注塑材料在流動過程中的速度差儘量變小。本申請的發熱管3優選為電加熱管,材料優選為銅絲。這樣在模具加工時發熱管3可以達到200~300℃的高溫,使常規注塑材料在流動時具有較厚的中間熔融層,且降低了注塑材料表面表層的厚度,解決了解決塑料產品表面成型過程中的浮纖問題。
因此,本申請提供的注塑成型模具自帶一套高溫且穩定的模具加熱系統,能夠確保含纖維成份的注塑材料在注塑成型時所需的成型溫度,解決了表面浮纖缺陷對後工藝加工的影響,提升含纖維成份材料注塑生產的合格率和直通率,降低成本。
本申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並不是用來限定權利要求。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申請構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申請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