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輥水平軋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6 03:12:35 2
專利名稱:二輥水平軋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ニ輥軋機,特別涉及能夠對矩形鋼、管材、棒材和型材進行軋制的ニ輥水平軋機。
背景技術:
ニ輥水平軋機包括軋機底座和固定在軋機底座上的軋機機架,安裝在軋機機架內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個水平軋輥和軋輥平衡機構及安裝在軋機機架上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其中軋機底座安裝在地基上;軋機機架是ー個具有空腔的長方體,在空腔長方體的四個長方形的壁上開有窗ロ,形成一個長方體形的空心框架;兩個水平軋輥分別通過兩端的軋輥軸承座相對於軋制中心線A-A上、下平行的安裝在軋機機架的四個窗口中相對兩側窗ロ之間的空腔內,上、下軋輥軸承座能夠在軋機機架窗口內壁上進行垂直移動;軋制時,軋件從軋機機架的輸入側進料,穿過兩個軋輥之間的輥縫,由兩個軋輥的輥身對軋件進行縱 向垂直軋制,軋制後的軋件由軋機機架的輸出側輸出。為保證軋輥軸承座在軋機機架窗ロ內壁上水平移動的效果,在軋輥軸承座和軋機機架窗口內壁相配合的面設置有導向滑板。軋輥平衡機構是安裝在兩個軋輥的軸承座之間的彈性平衡部件,通過彈性平衡部件的弾性壓縮量所具有的預緊反力,消除軋輥與軸承座和軸承座與軋輥間隙調整機構之間的間隙,減小軋件咬入時對軋輥的衝擊。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用於調整兩軋輥間隙,它安裝在軋機機架上部,使上軋輥位移,該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液壓伺服缸或電動機傳動絲槓螺母機構。液壓伺服缸或絲槓控制上軋輥的軸承座使上軋輥相對於下軋輥進行上、下移動,改變兩軋輥的間隙,調節成品軋件的厚度。由於軋輥間隙調整機構是實施上軋輥單方向移動進行軋輥間隙調整,所以在改變兩軋輥間隙的同時兩軋輥的輥縫中心高度也隨之變化。但是,對於鋼管連軋機、棒材連軋機和型材連軋機,在連續軋制生產中,通常要求在上軋輥垂直移動進行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同吋,兩軋輥的輥縫中心不變,即連續軋制中應當保持軋制中心線的高度不變,為此在軋機機架的下部增設了用於位移下軋輥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該軋輥間隙調整機構也為液壓伺服缸或電動機傳動絲槓、螺母機構,即上述兩套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分別對上、下軋輥的軸承座進行相對等距離的移動,實現兩軋輥間隙的調整,並保持兩軋輥的輥縫中心不變。另外,為了實現兩個軋輥相對同步等距離的移動,在上述兩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之間設置同步聯鎖機構,即上述兩個液壓伺服缸設置有位移傳感器或兩個電動機、減速機通過離合器、同步軸相連接。軋制前,液壓伺服缸的位移傳感器發出信號或離合器分離,兩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分別單獨動作,調節各自軋輥的初始位置,使兩軋輥的輥縫中心設定在軋制中心線A-A上;隨後,兩個液壓伺服缸的位移傳感器接收信號相對於軋制中心線A-A等距離移動或離合器接合,兩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在線經同步軸相對於軋制中心線A-A進行同步地等距離地對中移動。它的不足之處在於由於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分別移動兩個軋輥,兩個軋輥的對於對中移動通過位移傳感器或離合器、同步軸進行同步聯鎖,在相對移動減小或増大兩軋輥間隙的同時,對兩個軋輥同步等距離對中移動進行調整控制,結構比較複雜,造價高。由於下軋輥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安裝在軋機機架的下部,其液壓伺服缸和流體管線或電動機和電纜管線以及絲槓螺母均處於帶氧化鐵皮和軋製冷卻水的浸泡及衝刷中,甚至因氧化鐵皮在其軋機周圍的堆積,軋機機架下部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嚴重影響了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使用壽命,檢修困難的問題非常突出,導致生產作業率降低,維修成本增カ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進行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同時,還能夠使兩軋輥的輥縫自動對中的ニ輥水平軋機,設備簡單,檢修方便。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包括軋機底座、軋機機架和安裝在軋機機架內的相互 平行設置的上、下兩個軋輥及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其特徵是所述軋機底座上端的四個角各設置有ー個立柱,所述軋機機架為浮動式機架,位於四個立柱之間,在所述立柱上端部還設置有控制浮動式機架在立柱上作垂直移動的輥縫對中機構,所述下軋輥的軸承座設置在浮動式機架的下橫梁上面。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浮動式機架和四個立柱相配合的壁上各設置有導向滑板。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上橫梁上的具有位移傳感器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所述輥縫對中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立柱上端部的活動式頂蓋,和安裝在該頂蓋上具有位移傳感器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一個或兩個壓下液壓缸,該壓下液壓缸安裝在所述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上,其活塞杆的端面與上軋輥軸承座接觸。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頂蓋上的一個或兩個對中液壓缸,所述對中液壓缸的移動行程為壓下液壓缸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液壓缸的移動方向與所述壓下液壓缸的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個對中液壓缸吋,活塞杆穿過頂蓋通過連接座與所述壓下液壓缸的缸體串接,或活塞杆穿過頂蓋與所述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連接;當為兩個對中液壓缸時,活塞杆穿過頂蓋與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連接。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輥縫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上的ー個壓下螺母,與壓下螺母螺紋連接的壓下螺杆,壓下螺杆通過連接鍵與壓下蝸輪連接,壓下蝸輪與壓下蝸杆嚙合,該壓下蝸輪、壓下蝸杆和軸承一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內,減速器箱體與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與連接鍵緊固連接,連接鍵與壓下螺杆的鍵槽滑動配合,所述壓下螺杆的下端部放置在上軋輥軸承座上;當為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套機構中的一個壓下蝸杆通過聯軸器與壓下電動機連接,兩個壓下蝸杆之間設置有離合器。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上的對中螺母和與對中螺母螺紋連接的對中螺杆,對中螺母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下端部設置有擋板,對中螺母通過鍵與對中蝸輪連接,對中蝸輪與對中蝸杆嚙合,所述對中螺杆的移動行程為壓下螺杆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螺杆的移動方向與壓下螺杆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對中螺杆穿過頂蓋通過連接座與所述減速器箱體串接,或對中螺杆穿過頂蓋與所述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連接;當為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個對中螺杆分別穿過頂蓋與所述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連接,兩個對中蝸杆通過離合器相連接。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對中蝸輪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所述頂蓋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頂蓋上位於對中蝸輪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對中螺母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擋板連接在一起,或所述對中螺母和所述壓板或擋板之ー結為一體,未連接在一起的另一件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的端部相連接。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對中螺母、壓板、擋板或對中蝸輪用銅合金·材料製成,或所述對中螺母、對中蝸輪與相關零件的運動面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上橫梁內的壓下螺母,與壓下螺母螺紋連接的壓下對中螺杆,壓下對中螺杆通過連接鍵與壓下蝸輪連接,壓下蝸輪與具有編碼器的壓下蝸杆嚙合,該壓下蝸輪、壓下蝸杆和軸承ー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內,減速器箱體與浮動式機架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與連接鍵緊固連接,連接鍵與壓下對中螺杆的鍵槽滑動配合;所述壓下對中螺杆的下端部頂靠在上軋輥軸承座上;當為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吋,兩個壓下蝸杆中的ー個通過聯軸器與壓下電動機連接,兩個壓下蝸杆之間設置有離合器,或兩個壓下蝸杆分別通過聯軸器與各自的壓下電動機連接,兩個壓下蝸杆之間設置有離合器。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上的對中螺母,所述壓下對中螺杆的上端與所述對中螺母螺紋連接,對中螺母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下端部設置有擋板,所述壓下對中螺杆與對中螺母螺紋的螺距是壓下對中螺杆與壓下螺母之間的螺距的1/2,所述壓下對中螺杆與壓下螺母螺紋的旋向和壓下對中螺杆與對中螺母螺紋的旋向相同。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在所述對中螺母上設置有通過鍵與其連接的初調蝸輪,該初調蝸輪與初調蝸杆嚙合,初調蝸杆通過聯軸器與初調電動機連接。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初調蝸輪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所述頂蓋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頂蓋上位於初調蝸輪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對中螺母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擋板連接在一起,或所述對中螺母和所述壓板或擋板之ー結為一體,未連接在一起的另一件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的端部相連接。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其中所述對中螺母、壓板、擋板和所述初調蝸輪用銅合金材料製成,或所述對中螺母、所述初調蝸輪與相關零件的運動面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軋機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I、由於將軋機底座設計為具有立柱,傳統軋機的固定的軋機機架設計為能夠在軋機底座立柱中垂直移動的浮動式機架,浮動式機架上僅安裝有一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該軋輥間隙調整機構能夠移動浮動式機架內的上軋輥軸承座,取消了位於軋機下部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同時增設位於軋機底座立柱上的輥縫對中機構,該輥縫對中機構能夠移動浮動式機架,使浮動式機架和設置在浮動式機架內的上、下軋輥一起移動;即通過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在進行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同時,完成兩軋輥輥縫的自動對中調節,保持兩軋輥的輥縫中心位置不變。2、由於將軋輥間隙調整機構設計為設置在浮動式機架上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電動機經減速機的機械式傳動機構,輥縫對中機構設計為設置在軋機底座立柱上的活動式頂蓋和安裝在頂蓋上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電動機經減速機的機械式傳動機構,其中液壓式傳動機構的壓下液壓缸和對中液壓缸的位移傳感器對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 器對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進行電氣聯鎖控制,使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同時動作,輥縫對中機構的實際移動行程為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移動行程的1/2,且方向相反,實現兩軋輥的間隙調整和輥縫自動對中。3、由於將機械式傳動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進行組合設計,即將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和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共用ー個壓下對中螺杆,該壓下對中螺杆既藉助於設置在浮動式機架中的壓下螺母,移動浮動式機架及下軋輥,同時又藉助於設置在頂蓋中的對中螺母,整體地移動浮動式機架及上、下軋輥,對中螺母的螺距是壓下螺母螺距的1/2,且其螺紋旋向相同,實現兩軋輥間隙調整和輥縫自動對中,結構簡化,操作方便。4、由於浮動式機架是承受通過軋輥軸承座傳遞的軋制負荷,且為內力,輥縫對中機構的對中液壓缸或電動機傳動的蝸杆傳動機構主要承受浮動式機架和兩個軋輥及其軸承座等部件的重量產生的摩擦力,軋制時輥縫對中機構的負荷與兩軋輥之間的軋制壓カ相比要小得多,從而輥縫對中機構比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設備重量輕,造價低。由於輥縫對中機構取代了現有技術中設置在軋機機架下部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及兩個軋輥間隙調整機構之間的同步聯鎖機構,從而節省了投資。5、由於將對中機構設計為通過頂蓋與軋機底座連接,在輥縫對中機構從軋機底座拆除後,浮動式機架和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等相關零部件能夠很方便地從軋機上方出入。6、由於將浮動式機架設置在軋機底座中移動,取消了現有技術中設置在軋機機架下部的軋輥間隙調整機構,並將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均設置在軋機的上部;工作環境好,便於檢修維護,提高了作業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維修成本。7、對於帶芯棒的鋼管軋制,控制對中液壓缸的平衡力,使浮動式機架具有微量浮動,能夠減少軋制中因芯棒彎曲、管壁厚度不均勻、孔型對中偏差所產生的芯棒的附加彎曲力,從而延長了芯棒使用壽命,減少了生產中的堵鋼事故。總之,具有浮動式機架的本實用新型ニ輥水平軋機,通過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進行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同吋,完成兩軋輥輥縫的自動對中。設備簡化,製造成本低,檢修方便,作業率高,能夠用於連續軋制矩形鋼、管材、棒材和型材。[0034]
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時,具有一個壓下液壓缸和兩個對中液壓缸;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時,具有一個壓下液壓缸和一個對中液壓缸;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分體式軸承座時,具有兩個壓下液壓缸和一個對中液壓缸;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吋,具有一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和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吋,具有一套壓下蝸輪蝸杆和ー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 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分體式軸承座吋,具有兩套壓下蝸輪蝸杆和ー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圖7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時,具有ー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圖8表示圖7的D-D剖示局部放大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分體式軸承座吋,具有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的第一實施例;圖10是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結構示意圖,表示軋輥軸承座為分體式軸承座時,具有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的第二實施例。其中1下軋輥的軸承座,2下軋輥,3上軋輥,4上軋輥的軸承座,5軋機底座,6頂蓋,7位移傳感器/編碼器,8對中液壓缸,9壓下液壓缸,10軋輥平衡機構,11浮動式機架,12軋件,13連接座,14下軋輥傳動側軸承座,15上軋輥傳動側軸承座,16上軋輥操作側軸承座,17下軋輥操作側軸承座,18壓下對中螺杆,18-1壓下螺杆,18-2對中螺杆,19對中蝸輪,20對中蝸杆,21壓下蝸輪,22壓下蝸杆,23壓下螺母,24連接鍵,25蝸輪壓板,26鍵,27壓板,28環形凸臺,29對中螺母,30擋板,31軸承,32減速器箱體,33壓下電動機,34聯軸器,35離合器,36初調蝸輪,37初調蝸杆,38對中電動機,39初調電動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ー步說明。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包括軋機底座、軋機機架、安裝在軋機機架內的相互平行設置的上、下兩個軋輥3、2和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實現兩軋輥間隙調整和輥縫自動對中,所述軋機底座5上端的四個角各設置有ー個立柱,所述軋機機架為浮動式機架11,位於四個立柱之間;在所述立柱的上端部還設置有輥縫對中機構;所述下軋輥的軸承座I設置在浮動式機架下橫梁的內壁上。這樣,一方面在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作用下,上軋輥的軸承座4能夠在浮動式機架11的窗口內壁上進行垂直移動;另一方面在輥縫對中機構的作用下,浮動式機架11能夠沿著軋機底座5的立柱進行垂直移動。為提高浮動式機架垂直移動的效果,所述立柱與浮動式機架11相配合的壁上各設置有導向滑板,該導向滑板能夠對浮動式機架11在軋機底座上立柱內的垂直移動進行導向和限位。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上橫梁上的具有位移傳感器7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為設置在所述立柱上端部的活動式頂蓋6,和安裝該頂蓋6上具有位移傳感器7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可以是具有連體式軸承座的ニ輥水平軋機,也可以是具有分體式軸承座的ニ輥水平軋機。所謂「連體式軸承座」是針對短輥身的軋輥而言,因其兩端的軸承座連在一起,即一對軋輥只具有兩個軸承座4、1,如圖1、2、4、5、7 ;所謂「分體式軸承座」是針對長輥身的軋輥而言,因其兩端的軸承座單獨設置,即一對軋輥具有四個軸承座14、17和15、16,分別位於兩個軋輥的傳動側和操作側,如圖3、6、8。對於具有連體式軸承座的ニ輥水平軋機,參見圖1、2,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一個壓下液壓缸9,該壓下液壓缸9安裝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 梁上,其活塞杆的端面與上軋輥軸承座4接觸。對於具有分體式軸承座的ニ輥水平軋機,參見圖3,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兩個壓下液壓缸9,該兩個壓下液壓缸9同樣安裝在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上,其活塞杆的端面分別與上軋輥軸承座15、16接觸。無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的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還是分體式軸承座,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頂蓋6上的一個或兩個對中液壓缸8 ;軋制時,所述對中液壓缸8的移動行程為壓下液壓缸9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液壓缸8的移動方向與所述壓下液壓缸9的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個對中液壓缸8時,活塞杆穿過頂蓋6通過連接座13與所述壓下液壓缸9的缸體串接,如圖2所示,或者活塞杆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如圖3所示;當為兩個對中液壓缸8時,活塞杆穿過頂蓋6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如圖I所示。這樣,在調整兩軋輥間隙吋,控制壓下液壓缸9,使上軋輥3相對於下軋輥2進行移動,與此同時,控制對中液壓缸8,使浮動式機架11載著兩個軋輥2、3 —起相對於軋機底座移動。設定壓下液壓缸9的移動行程是對中液壓缸8移動行程的2倍,即通過位移傳感器7電氣聯鎖,控制壓下液壓缸9活塞杆移動量是對中液壓缸8活塞杆移動量的2倍,並且移動方向相反使上軋輥3相對於下軋輥2的移動量是浮動式機架11和兩個軋輥2、3 —起移動量的兩倍。以上、下軋輥3、2間隙調整減小為例假設上、下軋輥3、2之間的總間隙調整量_Ah,上述調整兩軋輥間隙的工作原理用公式表示如下,其中以X-Y坐標軸的方向為標準,軋輥或浮動式機架的移動方向與坐標軸Y軸方向相同時用「 + 」表示,軋輥或浮動式機架的移動方向與坐標軸Y軸方向相反時,用表不。若上軋棍3向下移動調整-Ah浮動式機架11和兩個軋輥2、3 —起向上移動調整+1/2 Ah則上軋輥3的實際向下移動調整_Ah+l/2Ah = -1/2 Ah下軋輥2的實際向上移動調整+1/2 Ah上、下乳棍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Δ h+1/2 Δ h) - (+1/2 Δ h) = - Δ h浮動式機架11實際移動行程+1/2 Ah[0062]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得知當上軋輥向下移動調整-l/2Ah時,下軋輥2相應地向上移動調整+1/2 Λ h,同時浮動式機架也相應地移動+1/2 Λ h,從而相對移動兩個軋輥3、2,不僅實現了上軋輥3與下軋輥2的間隙減小調整,而且兩軋輥3、2的輥縫能夠自動對中調節,保持輥縫中心的位置不變。並且上、下軋輥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為-Ah,即兩軋輥間隙調整量也是軋件的壓下調整量為- Ah。反之,若上、下軋輥3、2間隙 調整為增大時,即假設上、下軋輥3、2之間的總間隙調整量+Ah,因軋輥平衡機構10預緊反力的協同作用,上軋輥軸承座4始終緊靠在壓下液壓缸9的活塞杆端部,同樣通過位移傳感器7電氣聯鎖,控制壓下液壓缸9活塞杆移動量是對中液壓缸8活塞杆移動量的2倍,並且移動方向相反,使上軋輥向上移動調整-1/2 Ah時,下軋輥2相應地向下移動調整+1/2 Λh,同時浮動式機架也相應地向下移動調整+1/2 Δ h,從而移動兩個軋輥3、2,不僅實現了上軋輥3與下軋輥2的間隙調整,而且兩軋輥3、2的輥縫自動對中調節,仍然能夠保持輥縫中心的位置不變。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在此不再多述。當調整兩軋輥間隙的初始位置時,首先控制輥縫對中機構的對中液壓缸8,移動浮動式機架11,使輥縫中心調節到設定位置,然後再通過位移傳感器7電氣聯鎖,控制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壓下液壓缸9和輥縫對中機構的對中液壓缸8,將兩軋輥3、2的間隙調整到預設定值;保證各軋機的輥縫中心位於軋制中心線上,滿足軋制要求。在輥縫中心位置設定後,連續軋制中進行軋輥間隙調整,參見圖1,軋件12沿軋制中心線A-A穿過兩個軋輥3、2之間的輥縫,由兩個軋輥的輥身對軋件進行縱向垂直軋制。根據軋制要求,控制壓下液壓缸9,實施上軋輥3移動調整;同時控制對中液壓缸8,浮動式機架11和下軋輥2的相對地半行程的移動調整,使兩軋輥間隙調整到設定值,同時輥縫中心不變。同理,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對於具有連體式軸承座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所述壓下蝸輪蝸杆機構為ー套,參見圖4、5 ;對於具有分體式軸承座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所述壓下蝸輪蝸杆機構為兩套,參見圖6。每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上ー個壓下螺母23,與壓下螺母23螺紋連接的壓下螺杆18-1,壓下螺杆18-1通過連接鍵24與壓下蝸輪21連接,壓下蝸輪21與壓下蝸杆22嚙合,該壓下蝸輪21、壓下蝸杆22和軸承31 —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32內,減速器箱體32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21與連接鍵24緊固連接,連接鍵24與壓下螺杆18-1的鍵槽滑動配合。當為ー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時,所述壓下螺杆18-1的下端部放置在上軋輥軸承座4上。當為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套機構中的壓下螺杆18-1的下端部分別放置在上軋輥軸承座15、16上,兩套機構中的ー個壓下蝸杆22通過聯軸器34與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在壓下蝸杆22上設置有編碼器,該編碼器也可以設置在壓下蝸杆22的電動機上。在對中蝸杆20上設置有編碼器,該編碼器也可以設置在對中蝸杆的電動機上。無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的軸承座為連體式軸承座還是分體式軸承座,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6上的對中螺母29和與對中螺母29螺紋連接的對中螺杆18-2 ;對中螺母29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27,下端部設置有擋板30 ;對中螺母29通過鍵26與對中蝸輪19連接,對中蝸輪19與對中蝸杆20嚙合;軋制時,所述對中螺杆18-2的移動行程為壓下螺杆18-1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螺杆18-2的移動方向與壓下螺杆18-1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對中螺杆18-2穿過頂蓋6通過連接座13與所述減速器箱體32串接,如圖5所示,或者對中螺杆18-2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如圖6所示。當為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個對中螺杆18-2分別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兩個對中蝸杆20之間通過離合器35相連接,參見圖4。所述對中蝸輪19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28,所述頂蓋6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28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以保障對中蝸輪19在圓周上定位,如圖4、5、6。所述頂蓋6上位於對中蝸輪19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25,如圖4、5、6,以便於整體吊裝對中螺母29、對中蝸輪19和頂蓋6時,該蝸輪壓板25能夠對吊裝中的對中蝸輪19進行限位,防止對中蝸輪19滑脫。
所述對中螺母29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27、擋板30連接在一起;或者所述對中螺母29可以和所述擋板30結為一體,未結為一體的壓板27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所述對中螺母2也可以和所述壓板27結為一體,未結為一體的擋板30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對中螺母29的外軸壁能夠在頂蓋6的通孔中轉動,壓板27和擋板30用於對中螺母29在垂直方向的定位。在對中蝸杆20上設置有編碼器,該編碼器也可以設置在對中蝸杆的電動機上。為減少上述調節過程中的阻力和提高對中蝸輪19和對中螺母29的使用壽命,所述對中蝸輪19下端面的環形凸臺28與頂蓋6的環形槽、對中蝸輪19與壓板27、對中螺母29與頂蓋6的運動面可以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當然,為使整體結構更為簡化,對中螺母29、壓板27和擋板30及對中蝸輪19也可以由銅合金材料製成。這樣,當調整兩軋輥間隙吋,由壓下電動機33通過壓下蝸杆22、壓下蝸輪21和連接鍵24轉動壓下螺杆18-1,控制壓下螺杆18-1移動行程,使上軋輥3相對於下軋輥2進行移動,與此同時;由對中電動機38通過對中蝸杆20、對中蝸輪19和鍵26轉動對中螺母29,控制對中螺杆18-2移動行程,使浮動式機架11載著兩個軋輥2、3 —起相對於軋機底座5移動。設定壓下螺杆18-1的移動行程是對中螺杆18-2移動行程的2倍,即通過編碼器7電氣聯鎖控制壓下電動機33、對中電動機38分別旋轉,壓下螺杆18-1的移動行程是對中螺杆18-2移動行程的2倍,並且移動方向相反,使上軋輥3相對於下軋輥2的移動量是浮動式機架11和兩個軋輥2、3 —起移動量的兩倍。其工作原理與液壓式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和輥縫對中機構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為使文字簡潔,在此不再多述。參見圖7、8、9、10,為簡化上述結構和控制,對上述壓下螺杆18_1和對中螺杆18_2進行組合,即用一根壓下對中螺杆18替代上述壓下螺杆18-1和對中螺杆18-2,並設置一臺壓下電動機33傳動ー個蝸輪副即可完成上述上、下軋輥間隙調整和輥縫自動對中。
具體實施方式
是對於具有連體式軸承座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參見圖7、8 ;對於具有分體式軸承座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參見圖9、10。每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上橫梁內的ー個壓下螺母23,與壓下螺母23螺紋連接的壓下對中螺杆18,壓下對中螺杆18通過連接鍵24與壓下蝸輪21連接,壓下蝸輪21與具有編碼器的壓下蝸杆22嚙合,該壓下蝸輪21、壓下蝸杆22和軸承31 —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32內,減速器箱體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21與連接鍵24緊固連接,連接鍵24與壓下對中螺杆18的鍵槽滑動配合;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的下端頂靠在上軋輥軸承座4上。當為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吋,壓下對中螺杆18的下端部分別頂靠在上軋輥軸承座15、16上,兩個壓下蝸杆22中的一個通過聯軸器34與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如圖9所示,或兩個壓下蝸杆22分別通過聯軸器34與各自的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如圖10所示。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6上的對中螺母29,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的上端與所述對中螺母29螺紋連接,對中螺母29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27,下端部設置有擋板30 ;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與對中螺母29螺紋的螺距是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之間的螺距的1/2,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螺紋的旋向和壓下對中螺杆18與對中螺母29螺紋的旋向相同。 這樣,在調整兩軋輥間隙時,初調蝸輪36不工作,壓下電動機33通過壓下蝸杆22、壓下蝸輪21和連接鍵24轉動壓下對中螺杆18。因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是螺紋連接,壓下螺母23與浮動式機架11結為一體,在壓下對中螺杆18轉動時,浮動式機架11和下軋輥2 —起相對於上軋輥3進行移動,與此同吋,因壓下對中螺杆18與對中螺母29也是螺紋連接,壓下對中螺杆18在對中螺母29中轉動,而對中螺母29是不轉動的,故壓下對中螺杆18帶動浮動式機架和兩個軋輥一起相對於軋機底座移動。由於對中螺母29與壓下對中螺杆18的螺距是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螺距的1/2,且螺紋旋向相同,故上述兩個移動調整後,浮動式機架11和下軋輥2移動量是浮動式機架11和兩個軋輥一起移動量的2倍且方向相反。以上、下軋輥3、2間隙調整減小為例假設上、下軋輥3、2之間的總間隙調整量-Ah,上述調整兩軋輥間隙的工作原理用公式表述如下,其中以X-Y坐標軸的方向為標準,軋輥或浮動式機架的移動方向與坐標軸Y軸方向相同時,用「 + 」表示,軋輥或浮動式機架的移動方向與坐標軸Y軸方向相反時,用表不。若壓下對中螺杆18和壓下螺母23、對中螺母29為右旋螺紋,當壓下蝸輪21順時針旋轉壓下對中螺杆18吋,壓下對中螺杆18在壓下螺母23中順時針旋轉。此時,壓下螺母23和浮動式機架11及下軋輥2 —起相對壓下對中螺杆18及上軋輥3向上移動量為+ Ah同時,壓下對中螺杆18在對中螺母29中順時針旋轉,使壓下對中螺杆18帶動浮動式機架11、兩個軋輥3、2—起又向下移動量為-1/2 Ah則上軋輥3的實際向下移動調整-1/2 Ah下軋輥2的實際向上移動調整+Ah-l/2Ah = +1/2 Ah上、下軋輥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l/2Ah_(+l/2Ah) = -Ah浮動式機架11實際移動行程+Δ]ι-1/2Δ]ι = +1/2 Δ h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得知當上軋輥3向下移動調整-l/2Ah時,下軋輥2相應地向上移動調整+1/2 Δ h,同時浮動式機架也相應地向上移動調整+1/2 Δ h,從而相對移動兩個軋輥3、2,不僅實現了上軋輥3與下軋輥2的間隙減小調整,而且兩軋輥3、2的輥縫能夠自動對中調節,保持輥縫中心的位置不變。並且上、下軋輥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為-Ah,即兩軋輥間隙調整變化量也就是軋件的壓下調整量為_Ah。反之,當壓下電動機33反轉,壓下蝸輪21逆時針旋轉壓下對中螺杆18,此時,壓下對中螺杆18在壓下螺母23中逆時針旋轉,因軋輥平衡機構10預緊反力的協同作用,上軋輥軸承座4始終緊靠在壓下對中螺杆18的端部,使浮動式機架11和下軋輥2 —起相對上軋輥3進行向下移動量為-Ah同時,壓下對中螺杆18在對中螺母29中逆時針旋轉,使壓下對中螺杆18帶動浮動式機架11和兩個軋輥3、2—起向相反方向進行向上移動量為+1/2 Ah則上軋輥3的實際向上移動調整+1/2 Ah下軋輥2的實際向下移動調整-Ah+l/2Ah = -1/2 Ah 上、下軋輥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l/2Ah-(_l/2Ah) = + Ah浮動式機架11實際移動行程_ Δ h+1/2 Ah = -1/2 Δ h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得知當上軋輥3向上移動+l/2Ah時,下軋輥2相應地向下移動-1/2 Λ h,同時浮動式機架也相應地向下移動-1/2 Λ h,從而相對移動兩個軋輥3、2,不僅實現了上軋輥3與下軋輥2的間隙增大調整,而且兩軋輥3、2的輥縫能夠自動對中調節,保持輥縫中心的位置不變。並且上、下軋輥3、2之間總間隙調整量為+Ah,即同樣兩軋輥間隙調整量也就是軋件的壓下調整量為+ Ah。如果壓下對中螺杆18和壓下螺母23、對中螺母29為左旋螺紋,其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工作原理與上述的兩軋輥間隙調整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多述。另外,為調節兩軋輥輥縫中心的初始位置,在所述對中螺母29上設置有通過鍵26與對中螺母29連接的初調蝸輪36,該初調蝸輪36與初調蝸杆37嚙合,初調蝸杆37通過聯軸器與初調電動機39連接。這樣,控制初調電動機39傳動初調蝸杆37、初調蝸輪36帶動對中螺母29轉動,壓下對中螺杆18在垂直方向帶著浮動式機架11和上、下軋輥3、2—起移動,將兩軋輥3、2的輥縫中心調整到預設定值,保證各軋機的輥縫中心位於軋制中心線上,滿足軋制要求。在輥縫中心位置設定後,連續軋制中進行軋輥間隙調整,參見圖7、8,軋件12沿軋制中心線A-A穿過兩個軋輥3、2之間的輥縫,由兩個軋輥的輥身對軋件進行縱向垂直軋制。根據軋制要求,控制壓下電動機33,通過壓下蝸杆22、壓下蝸輪21使壓下對中螺杆18轉動,藉助於浮動式機架,實施下軋輥2移動,同時上軋輥3相對地半行程的移動,使兩軋輥間隙調整到設定值,同時輥縫中心不變,軋輥間隙調整的變化量由壓下電動機33或壓下蝸杆22相連接的編碼器7控制。同樣,所述對中螺母29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27、擋板30連接在一起;或者所述對中螺母29可以和所述擋板30結為一體,未結為一體的壓板27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所述對中螺母2也可以和所述壓板27結為一體,未結為一體的擋板30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對中螺母29的外軸壁能夠在頂蓋6的通孔中轉動,壓板27和擋板30用於對中螺母29在垂直方向的定位。所述初調蝸輪36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28,所述頂蓋6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28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使初調蝸輪36在圓周上定位。所述頂蓋6上位於初調蝸輪36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25。以便於整體吊裝對中螺母29、初調蝸輪36和頂蓋6時,該蝸輪壓板25能夠對吊裝中的初調蝸輪36進行限位,防止初調蝸輪36滑脫。為減少上述調節過程中的阻力和提高初調蝸輪36和對中螺母29的使用壽命,所述初調蝸輪36下端面的環形凸臺28與頂蓋6的環形槽、初調蝸輪36與壓板27、對中螺母29與頂蓋6的運動面可以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當然,為使整體結構更為簡化,對中螺母29、壓板27和擋板30及初調蝸輪36也可以由銅合金材料製成。對於輥縫對中機構拆裝,通常,先將壓下對中螺杆18擰入已經安裝在浮動式機架11內的壓下螺母23中,然後將壓下蝸輪21、壓下蝸杆22、軸承31和減速器箱體32及其他相關附屬零件組裝成蝸輪減速器後套在壓下對中螺杆18上,並和壓下電動機33 —起固定在浮動式機架11上,同時將蝸輪減速器和壓下電動機33輸出軸之間用聯軸器34相連,之後將所述浮動式機架11連同兩個軋輥軸承座等相關零部件一起插入軋機底座5內;第二歩,將對中螺母29擰入螺杆18上端,此時選用對中螺母29與擋板30結為一體的結構型式;第 三步,將初調蝸輪36、初調蝸杆37、初調電動機39及軸承、蝸輪壓板25等安裝在頂蓋6上,並將聯軸器34安裝在相應位置上;第四歩,將頂蓋6及安裝在上面的初調蝸輪36、初調蝸杆37、初調電動機39及軸承、蝸輪壓板25等有關零部件一同吊起套在對中螺母29上,並在對中螺母29及初調蝸輪36接合面上的鍵槽中裝入鍵26。最後,在對中螺母29的上端部安裝壓板27,用螺栓將頂蓋6固定在軋機底座5上。
權利要求1.一種ニ輥水平軋機,包括軋機底座、軋機機架和安裝在軋機機架內的相互平行設置的上、下兩個軋輥(3、2)及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其特徵是所述軋機底座(5)上端的四個角各設置有ー個立柱,所述軋機機架為浮動式機架(11),位於四個立柱之間,在所述立柱上端部還設置有控制浮動式機架(11)在立柱上作垂直移動的輥縫對中機構,所述下軋輥的軸承座(I)設置在浮動式機架(11)的下橫梁上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浮動式機架(11)和四個立柱相配合的壁上各設置有導向滑板。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為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上橫梁上的具有位移傳感器(7)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所述輥縫對中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立柱上端部的活動式頂蓋出),和安裝在該頂蓋(6)上具有位移傳感器(7)的液壓式傳動機構或具有編碼器的機械式傳動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一個或兩個壓下液壓缸(9),該壓下液壓缸(9)安裝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上,其活塞杆的端面與上軋輥軸承座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液壓式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頂蓋(6)上的一個或兩個對中液壓缸(8),所述對中液壓缸(8)的移動行程為壓下液壓缸(9)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液壓缸(8)的移動方向與所述壓下液壓缸(9)的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個對中液壓缸時,活塞杆穿過頂蓋(6)通過連接座(13)與所述壓下液壓缸(9)的缸體串接,或活塞杆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當為兩個對中液壓缸時,活塞杆穿過頂蓋(6)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上的ー個壓下螺母(23),與壓下螺母(23)螺紋連接的壓下螺杆(18-1),壓下螺杆(18-1)通過連接鍵(24)與壓下蝸輪(21)連接,壓下蝸輪(21)與壓下蝸杆(22)嚙合,該壓下蝸輪(21)、壓下蝸杆(22)和軸承(31) —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32)內,減速器箱體(32)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21)與連接鍵(24)緊固連接,連接鍵(24)與壓下螺杆(18-1)的鍵槽滑動配合,所述壓下螺杆(18-1)的下端部放置在上軋輥軸承座上;當為兩套壓下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套機構中的ー個壓下蝸杆(22)通過聯軸器(34)與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6)上的對中螺母(29)和與對中螺母(29)螺紋連接的對中螺杆(18-2),對中螺母(29)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27),下端部設置有擋板(30),對中螺母(29)通過鍵(26)與對中蝸輪(19)連接,對中蝸輪(19)與對中蝸杆(20)嚙合,所述對中螺杆(18-2)的移動行程為壓下螺杆(18-1)移動行程的1/2,所述對中螺杆(18-2)的移動方向與壓下螺杆(18-1)移動方向相反;當為ー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對中螺杆(18-2)穿過頂蓋(6)通過連接座(13)與所述減速器箱體(32)串接,或對中螺杆(18-2)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當為兩套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個對中螺杆(18-2)分別穿過頂蓋(6)與所述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連接,兩個對中蝸杆(20)通過離合器(35)相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對中蝸輪(19)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28),所述頂蓋(6)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28)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頂蓋(6)上位於對中蝸輪(19)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25)。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對中螺母(29)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27)、擋板(30)連接在一起,或所述對中螺母(29)和所述壓板(27)或擋板(30)之一結為一體,未連接在一起的另一件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對中螺母(29)、壓板(27)、擋板(30)或對中蝸輪(19)用銅合金材料製成,或所述對中螺母(29)、對中蝸輪(19)與相關零件的運動面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軋輥間隙調整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為ー套或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每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浮動式機架(11)上橫梁內的壓下螺母(23),與壓下螺母(23)螺紋連接的壓下對中螺杆(18),壓下對中螺杆(18)通過連接鍵(24)與壓下蝸輪(21)連接,壓下蝸輪(21)與具有編碼器的壓下蝸杆(22)嚙合,該壓下蝸輪(21)、壓下蝸杆(22)和軸承(31) —起安裝在減速器箱體(32)內,減速器箱體(32)與浮動式機架(11)的上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壓下蝸輪(21)與連接鍵(24)緊固連接,連接鍵(24)與壓下對中螺杆(18)的鍵槽滑動配合;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的下端部頂靠在上軋輥軸承座上;當為兩套壓下對中蝸輪蝸杆機構時,兩個壓下蝸杆(22)中的一個通過聯軸器(34)與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或兩個壓下蝸杆(22)分別通過聯軸器(34)與各自的壓下電動機(33)連接,兩個壓下蝸杆(22)之間設置有離合器(35)。
12.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輥縫對中機構的機械式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蓋(6)上的對中螺母(29),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的上端與所述對中螺母(29)螺紋連接,對中螺母(29)的上端部設置有壓板(27),下端部設置有擋板(30),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與對中螺母(29)螺紋的螺距是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之間的螺距的1/2,所述壓下對中螺杆(18)與壓下螺母(23)螺紋的旋向和壓下對中螺杆(18)與對中螺母(29)螺紋的旋向相同。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在所述對中螺母(29)上設置有通過鍵(26)與其連接的初調蝸輪(36),該初調蝸輪(36)與初調蝸杆(37)嚙合,初調蝸杆(37)通過聯軸器與初調電動機(39)連接。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初調蝸輪(36)的下端面具有環形凸臺(28),所述頂蓋(6)上具有環形槽,所述環形凸臺(28)的形狀與所述環形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頂蓋(6)上位於初調蝸輪(36)的輪緣處設置有蝸輪壓板(25)。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對中螺母(29)通過螺栓和所述壓板(27)、擋板(30)連接在一起,或所述對中螺母(29)和所述壓板(27)或擋板(30)之ー結為一體,未連接在一起的另一件通過螺栓與對中螺母(29)的端部相連接。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ニ輥水平軋機,其特徵是所述對中螺母(29)、壓板(27)、擋板(30)和所述初調蝸輪(36)用銅合金材料製成,或所述對中螺母(29)、所述初調蝸輪(36)與相 關零件的運動面設置有滾動軸承或耐磨滑動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二輥水平軋機,包括軋機底座、軋機機架和安裝在軋機機架內的相互平行設置的上下兩個軋輥(3、2)及軋輥間隙調整機構,其特徵是所述軋機底座(5)上端四個角各設置有一個立柱,所述軋機機架為浮動式機架(11),位於四個立柱之間,在所述立柱上端部還設置有控制浮動式機架(11)相對立柱作垂直移動的輥縫對中機構,所述下軋輥軸承座(1)設置在浮動式機架(11)的下橫梁上面。本實用新型在進行兩軋輥間隙調整的同時,能夠使兩軋輥的輥縫自動對中。設備簡化,製造成本低,檢修方便,作業率高,能夠用於連續軋制矩形鋼、管材、棒材和型材。
文檔編號B21B31/24GK202591211SQ201220046338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4日
發明者李鴻波, 賈慶春, 陳南寧 申請人:北京京誠之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