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物的增強框架及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物的施工方法
2023-09-19 11:44:15 1
專利名稱:結構物的增強框架及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物的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特別是涉及包括大量的隔室,並可以進行摺疊和裝配的增強框架,和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
一般來說,各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已被用於加固軟土地基,或形成前面壁,比如擋土牆或壩。首先,在JP特開昭58-106020號文獻中公開了用於加固軟土地基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一個實例。普通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是通過下述方式形成的,即按照預定間距通過合成樹脂或金屬板固定至少兩個或更多的主板。當設置上述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時,結構物之間需延伸有間隙,以便在其中填入填料,比如土。但是,由於其回復力的作用,難於獲得所需的空間,另外在施工中存在許多困難。
圖1A-1C表示普通的結構物用增強框架,其用於形成例如擋土牆的前面壁。圖1A表示法國人Henry Vidal所研製的方法。按照圖1所示的方法,組合了多個混凝土板b,該混凝土板b包括增強連接環a,該環朝向內側伸出,增強條c與增強連接環a連接,之後將填料,比如土填入內側。
另一方面,圖1B所示的方法是英國研製的,其中單元部件d緊密疊置,而每個單元部件呈六邊形。為了在疊置施工時保持堅固性,單元部件d通過穿過其內的連接杆e連接,將增強帶f與連接杆e連接,在內側填充填料,比如土。但是,會產生下述問題,即增強帶f受拉,而結構強度較差,從而難於將其疊置超過預定高度。
本發明是針對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用途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不僅用於加固軟土地基,而且還用於形成前面壁,比如擋土牆。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隔室狀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容易摺疊和預製。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便於設置,並且對於較高的擋土牆的施工,具有優良的穩定性。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即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
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上開設有第1繩穿過的第1孔;連接板,該連接板上開設有第1繩穿過的第2孔,該連接板按照預定間距設置於上述主板之間;和第1繩,其穿過上述主板中的第1孔和連接板中的第2孔以便將主板與連接板連接。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由柔性材料形成,其按照預定間距相互嵌合;至少一個以上的擴張部件,其設置於上述主板與連接板之間形成的空的空間(empty spaces)內,以便通過拉力,將主板從縱向朝向側向擴張;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形成有第1連接槽,該槽按照恆定間距形成於該板縱向的一側;第一連接板,該連接板沿與上述主板的縱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嵌合於上述第1連接槽中,上述主板和/或連接板上開設有孔。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包括第1連接槽和第2連接槽,該第1連接槽按照恆定間隔在板的縱向的一側形成;第2連接槽相對第1連接槽以預定間距在下部形成;第1連接板,該第1連接板沿與主板大致垂直的方向嵌合於第1連接槽中;和第2板,該板按照預定間距,在第1連接板的底部,插入並固定於第2連接槽中。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沿縱向以預定厚度延伸,該主板包括連接槽,該連接槽按照預定間距,沿縱向形成於兩個側邊上;連接板,該連接板整體形成有與兩側的連接槽嵌合的嵌合部分,上述嵌合部分與主板中的連接槽嵌合。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包括連接槽,該連接槽按照預定間距,沿縱向形成於兩端;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嵌合於主板上的相對的連接槽之間。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採用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將框架用作板,在框架中的隔室腔內填充有填料,使其硬化。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採用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將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用作建築物結構物的內部骨架結構。
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本發明的特性和目的,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附圖中圖1A、1B和1C為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視圖,示出了根據先有技術的擋土牆;圖2為本發明第1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3為本發明第2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4為本發明第3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5為本發明第4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平面圖;圖6為本發明第5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平面圖;圖7A-7C為表示本發明第6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中的部件的前視圖;圖8為第6實施例的、通過圖7所示的部件相互連接形成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9為本發明第7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10A-C為表示本發明第8實施例的結構物的增強框架中的部件的透視圖;圖11為本發明第8實施例的表示將圖10所示的部件相互連接的狀態的平面圖;圖12為本發明第9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圖13為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與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施工方法有關的一個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4為圖13的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5為圖14的透視圖;圖16為圖15的側視圖,示出了填料填入到每個隔室中的狀態。
圖17用於圖釋說明圖15所示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連接部;
圖18A為用於說明第1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軟土地基改良的施工作業;圖18B、18C和18D為圖18A中的「1」部分的各種實施例的細部圖;圖19A為用於說明第2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依照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固化處理而實行的軟土地基改良的施工作業;圖19B為圖19A的局部的細部圖;圖20為將固化土層和排水層混合的、部分固化結構的平面圖;圖21為固化結構的剖面圖,該結構由位於底部的固化土層和位於頂部的排水層形成;圖22為固化結構的透視圖,該結構在固化的土層中形成有格子形排水通道;圖23為另一固化結構的透視圖,該結構在固化的土層的上部形成有排水層;圖24為用於說明第3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廢物填理場地;圖25A為用於說明第4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擋土牆結構;圖25B為圖25A的局部的細部圖;圖26A和26B為用於說明第5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另一擋土牆;圖27為用於說明第6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嗜強框架的隧道結構;圖28A為用於說明第7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地下結構;圖28B為用於說明地下結構中的排水關係的示意圖;圖28C為用於說明地下結構物的排水結構的局部放大圖;圖29A和29B為用於說明第8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路基結構;圖30A為用於說明第9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管道結構;圖30B為另一管道結構的透視圖31為用於說明第10施工實例的側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緩衝結構;圖32為用於說明第11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管道式水路用的支承結構;圖33A為用於說明第12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堤防結構;圖33B為說明對圖33A中的頂面進行處理的狀態的示意圖;圖34A為另一堤防結構的透視圖;圖34B為用於說明圖34A中的堤防結構的水門打開狀態的平面圖;圖34C為用於說明圖34A中的堤防結構的水門關閉狀態的平面圖;圖35A為用於說明第13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海上漂浮結構的透視圖;圖35B為用於說明圖35A中的海上漂浮結構的內部結構的透視圖;圖36A為用於說明第14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油柵結構;圖36B為圖36A中的油柵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圖36C為圖36A中的油柵結構的側剖視圖;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更為具體的描述。
圖2為本發明第1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
本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至少2個以上的主板11、多個連接板12、用於連接主板11和連接板12的繩13。在主板11和連接板12中開設有被繩13穿過的多個孔,如圖所示,上述繩13穿過主板11和連接板12而使上述板相互連接,從而形成呈隔室狀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在這裡,可改變上述連接板12的尺寸,以便根據施工的目的,改變形成於主板11和連接板12之間的空的空間。
由於在運輸過程中,上述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使繩13處於松馳狀態,這樣上述結構通過使連接板12旋轉而處於疊起狀態。在施工時,可通過按照圖2所示的方式,拉動繩13使上述結構恢復原始形狀。因此,上述結構具有便於施工和增強堅固性優點。另外,由於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具有大量的隔室,這樣就具有在需要時可將任意選中的格子用作排水通道的優點。
上述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不僅用於通過將填料比如土填入多個格子中,從而加固地基,還可用於形成前面壁,比如累砌式擋土牆。
圖3為本發明第2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該實施例基本與圖2的框架相同。但是,該實施例與圖2的實施例的區別在於頂部連接板22a和底部連接板以預定間距(d)連接。保持上述間距(d)的原因在於吸收和分散沿豎直方向施加的衝擊或荷載。由於其它的功能和效果與圖2的實施例相同,故這裡省略對其的具體描述。
圖4為本發明第3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該實施例包括多個單元板31、多個連接板32、第1繩33a和第2繩33b,該多個連接板32沿基本垂直的方向設置於相對的單元板31之間,該第1繩33a用於連接單元板31,該第2繩33b用於連接單元板31與連接板32。如圖4所示,上述單元板31上開設有第1繩33a和第2繩33b穿過的孔。上述連接板33上開設有第2繩33b穿過的孔。
本實施例的優點在於其可應用於彎曲的(twisted)地基、傾斜面、巖層地區以及不能順利地進行施工的地方。由於具有上述優點,這樣本實施例的功能和效果與第1和第2實施例的相同,故在這裡不再贅述。
圖5為本發明第4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平面圖。本實施例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沿縱向延伸的多個扁平的主板41。該主板41由樹脂或金屬製成,相鄰的主板41沿縱向按照預定的間距相互連接。當主板41沿相對縱向垂直的方向伸展開時,如圖5所示,便形成大量的空的空間。
在主板41之間的空的空間內設置有多個擴張部件。每個擴張部件由擴張板44和繩43構成,該擴張板44設置於主板41的每個空的空間內,上述繩43用於將擴張板44與主板41連接。該繩43穿過開設於主板41的側面上的孔(圖中未示出)以及開設於擴張板44上的孔(圖中未示出),以便將擴張板44與主板41相連接。
由此,在上述結構的運輸過程中,繩43處於松馳狀態,上述延伸板44旋轉90°左右,這樣在主板41的彈性力的作用下,將主板41緊密設置在一起,從而使整個體積達到最小。在施工時,通過從兩端拉動繩33的方法,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可呈與圖5所示的相同形狀設置。在此狀態下,將填料(比如土)放入該結構中,由此完成該結構的施工。正象前述的實施例那樣,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本實施例的其它功能和效果。
圖6為本發明第5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平面圖。除了不具有擴張板44以外,本實施例的結構與圖5的實施例基本相同。本實施例包括繩53,其位於主板41的連接部之間,該繩具有預定長度,其兩端與連接部固定。上述繩53應由可摺疊的柔性材料形成,因此本實施例在施工與運輸方面具有與圖5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圖7A-7C為本發明第6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中的部件的前視圖。圖7A表示主板61,圖7B表示第1連接板62a,圖7C表示第2連接板62b。長薄板狀的主板61包括第1連接槽65a,其沿縱向,按照預定間距形成於該板的上側端部。另外,主板61包括槽66,該槽按照預定間距,在第1連接槽65a的正下方形成。
第1連接板62a包括與主板61中的第1連接槽65a相接合的第2連接槽65b。第1連接板62a按照其縱向與主板61基本垂直的方式與主板61連接。第2連接板62b為平板形件,可插入上述槽66中。
圖8為本發明第6實施例的、由圖7A-7C所示的部件連接形成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如圖7A-7C所示,主板61中的第1連接槽65a與第1連接板62a中的第2連接槽65b相對地嵌合,之後將第2連接板62b插入主板61中的槽66中,並以此連接。此時,最好第1連接板62a和第2連接板62b之間的相對端部按照預定間距(1)間隔開,以便吸收和分散沿豎向施加的衝擊或荷載。由於本實施例的其它功能和效果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故省略對其的具體描述。
圖9為本發明第7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本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與圖8的實施例基本相同。但是,本實施例的特徵在於去除第2連接板62b,在主板71a上形成多個孔76a。對應於第2連接板62b的去除,上述主板61中的槽66可用作排水通道,而不設置單獨的排水腔。在主板71a上開設有多個孔76a的原因是在填充填料,比如水泥等材料的場合,其兩端部相互固定可以提高耐久性。
圖10A-10C為本發明第8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中的部件的透視圖。圖10A表示具有預定厚度的長條型主板81。該主板81包括連接槽85,該槽沿縱向按照預定間距在板的兩側形成。圖10B表示用於裝配在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前面處的前連接板82a,在該板82a的兩側形成有第1嵌合部87a,用於與主板81中的連接槽85相嵌合。圖10C表示中間連接板82b,該中間連接板以一定方式連接以形成位於主板81之間的隔室狀空間。該中間連接板82b包括與主板81中的連接槽85嵌合的第2嵌合部87b。
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8實施例的、將圖10中的部件相互連接的狀態的平面圖。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採用較厚的鋼筋混凝土、金屬板或其它堅硬材料,當其按照多層方式疊置時,該板適合形成結構物的前面壁。儘管這裡省略了對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預製和使用的有關描述,但根據上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所述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用於海上或水路中的結構時,可將填料填入到一定位置的相應內部隔室中,於這些位置對上述結構進行堆疊後,通車道路設置於主板81的頂部上。另外,本實施例的結構可成整體形成,而不是以對單獨的部件進行裝配的方式形成。
圖12為本發明第9實施例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透視圖。該實施例表示圖10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多層累疊的狀態。因此,與圖10的部件功能相同的部件採用相同的標號。如圖12所示,為了使累疊的結構物牢固,主板81上開設有穿過其頂部和底部區域的多個孔98a。因此,在累疊結構物時,連接杆99穿過上述孔98a。另外,主板81、前連接板82a和中間連接板82b上開設有孔98b。當在逐層疊置前面壁的條件下設置該結構物時,其可為該結構物提供穩定性並隔斷波浪。此外,由於設置了具有多個孔98b的各種排水腔,本實施例可通過將湧入的海水導入前面板的內側的預定距離處,來減小海水的壓力,從而使該結構物具有較高耐久性和穩定性。
圖13為說明與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施工方法有關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3所示,可改變主板1和連接板2的長度以便提供各種施工方法。另外,由於已形成壁面,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可省略設置或拆除模具的步驟。
圖14為圖13的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在本實施例中,水平部件2b和豎直部件1b以整體加工。可對水平部件2b和豎直部件1b的高度進行有選擇地調節。另外,上述部件2b和1b上開設有孔(圖中未示出),該孔的兩端貫通。
圖15為圖14的透視圖。本實施例表明,水平部件72b和豎直部件71b成整體設置,從而形成多個隔室910。水平部件72b和豎直部件71b上開設有許多孔76b。
圖16為圖15的實施例的側視圖,用於表示各種填料填入每個隔室中的狀態。不同種類的填料填入到結構的內部,如圖所示,按照從底部到頂部的順序,填充有填料,比如水泥16、橡膠17、礫石18和水泥19。在這裡,填充有礫石18的部分可具有空的空間。
圖17用於說明圖15實施例中單元板連接結構。如圖所示,在各單元板3a、3b的連接部上伸出有水平部件4a、4b,隔室5a、5b內填充有填料。沿單元板3a、3b的連接方向,從填料中伸出有排水部件6a、6b。當將單元板相互連接時,排水部件6a、6b橫穿其中。當將各單元板4a、4b相互連接時,通過連接部件7,比如螺栓,使伸出的水平部件4a、4b和/或排水部件6a、6b相接合。所有的水平部件可通過單獨的連接部件連接。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不但可用於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使沙土表面保持穩定、對壩和堤防的施工,還可用於其它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種領域。
下面對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的施工應用的技術構成和操作效果進行具體描述,該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用於軟土地基改良的施工、廢物填埋場地擋土牆結構、隧道結構、地下結構、路基結構、排水結構、緩衝結構、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堤防結構、海上漂浮結構和油柵等。
(施工實例1)軟土地基改良施工中的排水通道用的增強框架圖18A用於說明軟土地基改良施工中的排水通道的施工實例,該施工實例採用了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
在採用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14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的施工場合,在軟土地基101的頂表面上設置了非織造物墊(a nonwaven fabricmat)103,以便形成擋水層,由非織造物墊103形成的頂部排水通道(砂墊層)上敷設了本發明的增強框架104,並向其內填充砂。設置排水管以便通過堆載土層的重量對地基進行加固。
在這裡,如圖18B、18C和18D所示,增強框架104為帶有通孔108、豎向間隙109、孔110的主板或連接板。
如上所述,用於軟土地基改良施工的排水通道的本發明的增強框架104被用來有效地分散從頂部區域施加的各種載荷,從而為各種重型設備提供交通道路,有效地分散了從堆疊於其上的堆載土層傳遞來的各種荷載,順利地將來自砂樁102的水通過孔108,或豎向間隙109排出。
因此,本發明的增強框架所實現的荷載分散作用的優點在於提供由鬆軟地基形成的交通道路,並使堆載土層107的厚度減小,從而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施工實例2)採用增強框架的固化層的成形施工圖19A用於說明第2施工實例的剖面圖,該實例為依照採用了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砂土的固化處理而實行的軟土地基改良施工作業。
在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固化處理中,如圖19A所示,在鬆軟地基的頂部區域設置非織造物墊203,在該墊上安裝增強框架204。之後,用攪拌器對用於固化處理的化學試劑、砂土進行均勻混合,而後通過泵和其它設備將它們噴入到增強框架204的隔室內,由此進行形成固化土層205的處理。
在這裡,如圖19B所示,增強框架204包括帶有通孔208的主板或連接板。另外,增強框架204可形成有如圖18C和18D所示出的豎向間隙,或通槽。
固化土層205通過通孔208、豎向間隙或通槽,由增強框架204固定成一整體。如此形成的固化土層205用於將集中於某個部分的較大的荷載分散到上述增強框架204的整體區域,從而具有避免局部的開裂,均勻地提高鬆軟地基的承載力,防止軟土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的優點。
同時,圖20為局部固化結構的示意圖,在該結構中,固化土層205僅僅形成於增強框架204的部分隔室中,而另一部分隔室內形成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該材料能夠通氣和排水。
上述局部固化方法能夠使空氣和溼氣通過形成於部分隔室處的排水層206產生循環,從而解決了按照普通的施工(澆注)方法的固化處理引起環境破壞問題。
圖21為說明一種結構的示意圖,在該結構中,增強框架204的底部形成有固化土層205,該增強框架204的頂部形成有排水層206,該排水層206內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於通氣和排水,從而將沉積的廢水排出。
在上面描述的能夠實現排水的固化結構中,如圖22所示,部分固化土層205以格狀填充了便於通氣和排水的粒狀骨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207,如圖23所示,可採用兩層以上的增強框架204,其中其底部整體形成有固化土層205,其頂部形成有排水層206。
(施工實例3)廢物填埋場地的前壁施工方法圖24為說明用於形成廢物填埋場地的增強框架的示意圖。
廢物填埋場地的底板310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如圖24所示,在開挖的廢物填埋場地的地基301表面鋪放有非織造物墊303,在該墊上設置有增強框架304以便形成隔離結構。
如上所述,由非織造物墊303、增強框架304和固化土層305構成的底板310用於沿所有方向通過增強框架304將作用於預定部分的大量集中荷載分散,從而有效地防止地基沉降和破壞。
同時,如圖24所示,當在填充廢物330的中間層中裝配增強框架304a以便將作用於其上的廢物330的重量分散開時,可在所增加的層中填充更多的廢物。
此外,對於底板310,最好在固化土層304的頂部形成排水通道308,該排水通道308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該材料能夠通氣,從而可將沉積水或廢水排出。
填充有透水性粒狀骨料的排水通道308使沉積的廢水通過底板310滲入地基中,由此上述排水通道308有助於使從堆積於其上的廢物中排出的沉積水(廢水)方便地排出,從而避免對地下水造成汙染。該排水通道308還可避免廢水產生的水壓力而使填埋場地產生結構不穩定。
圖24為廢物填埋場地的示意圖,其中增強框架中的骨架部在底板310和前壁320處連接成一體。圖24所示的施工實例中的前壁中的多列增強框架304平行地設置,該增強框架304中的一部分與底板310中的增強框架304連接成一體,其餘部分以與水平增強框架保持垂直的方式伸出,由此構成填埋場地的骨架結構。
用於廢物填埋場地的骨架部於底板310和前壁320中整體地形成,從而可避免因填埋的廢料330而使前壁320破壞,或將其壓向外側。
特別是,前壁320的增強框架304形成有排水通道308,該排水通道中填充有透水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使廢水沿豎向排出,最外一排的增強框架304填充有之後會硬化的混凝土。
同時,形成於底板310處的排水通道308和前壁320將廢水收集到集水井309中,以便通過排水通道307將其從填埋場地排出。
(施工實例4)擋土牆結構圖25A為根據本發明的用於擋土牆結構的增強框架的示意圖。
本施工實例形成的擋土牆400如圖25A所示,通過在地基401上多排裝配增強框架404形成骨架結構,在增強框架404中的與砂土相接觸的最內側填充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407。作為一個實例,該增強框架404外側填充有混凝土402,在填充後混凝土會硬化。
在這裡,如圖25B所示,上述增強框架404包括開設有通孔403的主板或連接板。另外,上述增強框架404可形成有豎向間隙或通槽。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擋土牆結構中,從地下或從表層土層排出的水順利地通過形成於其內部的排水通路408排出,從而從根本上防止了上述擋土牆結構產生內部水壓力。
如圖25A所示,上述排水通路408形成有排水口409。這樣形成的排水口可將水通過排水道407送向外側,從而將廢水進一步順利地排出。
(施工實例5)擋土牆結構的另一施工實例圖26A和26B為擋土牆結構的另一施工實例的剖面圖。如圖26A和26B所示,按照本施工實例形成的擋土牆結構包括立於最左側的外側結構牆體510,與外側結構牆體510離開預定間隔的支承結構部530,和連接裝置520,該連接裝置520將外側結構牆體510和支承結構部530相互連接。該連接裝置520可選擇為連接鋼絲繩、連接支承框架和連接板。
如圖26A所示,上述擋土牆結構設有外側結構牆體510和1個以上的支承結構部530,該牆體510以較大的頂部寬度立於破壞曲線550的外側,該支承結構部530形成於破壞曲線550的內側。
之後,通過連接裝置520,將外側的結構牆體510與支承結構部530連接,以便不沿破壞曲線550產生破壞,實現牢固的支承。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擋土牆結構500,如圖26B所示,通過在地下的錨杆560支承的技術結構,將支承結構部530裝配於增強框架504中,支承結構部530可增加擋土牆500的支承力。在這裡,如圖26B所示,部分支承結構部530沿斜面540設置,當將錨杆560與其連接時,可使上述支承力達到最大。
(施工實例6)隧道結構圖27為說明增強框架用於隧道結構的施工實例的視圖。該隧道結構通過增強框架604裝配形成,多個增強框架604設置於待開挖的隧道的內側以形成骨架結構,與砂土相接觸的最外側的增強框架604中填充有可透水的粒狀骨料,比如增強材料或礫石以便形成排水通道608。該隧道結構在內側增強框架604處填充有混凝土,並使其在之後硬化。該排水通道具有設置了排水口609的技術結構。在這裡,增強框架604最好有具開沒了通孔、豎向間隙或通槽的主板,或連接板。
此外,在隧道結構的施工場合,增強框架的結構設置有單獨的隔室,在填充材料時,壁面和通孔結構使填充材料的附著力增強,從而使澆注造成的材料的浪費減少。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隧道結構通過增強框架604牢固連接成一個整體,從而結構穩定,由於通過排水通道608和排水口609將隧道內側流出的地下水順利地排出,這樣可減小作用於隧道結構上的土壓力或水壓力。
(施工實例7)地下結構如圖28A所示的地下結構,多排增強框架704設置於地下開挖部700的內側,與砂土相接觸的外部增強框架704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708,內側的增強框架704填充有混凝土。
在這裡,如圖28C所示,增強框架704包括帶有通孔707的主板或連接板,可形成豎向間隙或通槽。同時,如圖28B和28C所示,上述排水通道708可與集水井709連通,以便使水通過排水管710排出。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地下結構通過增強框架704牢固連接,從而結構上穩定,允許地下底層流出的地下水通過排水通道708排出,從而獲得減小作用於地下結構的土壓力或水壓力的效果。
再有,按照上述施工實例形成的地下結構,增強框架704中的部分隔室設置有空的空間,可作為通氣通道,或採光通道,使空氣或光從其間通過,從而可使地下結構的內側保持通風,或對其進行照明。
上述採光通道可通過在上述空的空間內鋪設光導纖維而設置,並通過在需要的地方打開和關閉開閉裝置,對通氣流量或採光量進行調節。
通過使地上結構具有空的空間,可以使地下結構中的空的空間的技術概念應用在地上結構中,並獲得相同的技術結構和效果。
(施工實例8)路基結構,比如道路,鐵路等。
圖29A和29B為用於路基結構(比如道路,鐵路等)的施工實例的視圖,這些路基結構使用了本發明的增強框架。
如圖29A所示,按照本施工實例的路基結構形成有地下結構810,該結構沿道路方向埋入路基中,地上結構820相對地基伸出,在這裡地下結構和地上結構具有相同的寬度。
構成地下結構和地上結構的本發明的增強框架804a中的每個結構連接成一體,在這裡增強框架中有選擇地填充了用於保持預定強度的填充材料。
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本施工實例中,相應的結構具有較大的寬度,從而可使荷載有效地通過增強框架804a和804b分散開,這樣本施工實例特別適合於那些路基結構,比如鬆軟地基,以及對荷載來說,支承力較差的高速鐵路。
另外,如圖29B所示,上述路基結構包括中間結構840,其從底部結構830向上延伸預定高度,並具有道路寬度,該寬度隨著該結構的上升而逐級增加,頂部結構850鋪設於中間結構840上。
在這裡,中間結構840和頂部結構860的翼緣可通過支承立柱860支承。
在中部結構840和頂部結構850處設置支承立柱860的原因是使荷載和振動的分散效果達到最大。此外,本實施例的另一優點在於由中間結構840和底部結構830形成的空間可用作通車道路,可增加空間的可利用性。
(施工實例9)管道結構圖30A為說明施工實例的透視圖,該實例為採用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的管道結構。
如圖30A所示,作為骨架結構,按照本施工實例的管道結構有多個增強框架904,該增強框架904包括帶有通孔、安裝間隙或通槽910的主板或連接板。該骨架結構中的通孔、安裝間隙、通槽910與管道905a固定,其內填充有填充材料,比如水泥、砂漿等材料。在這裡,可採用不破壞環境的砂土,比如黃土等。
在如此構成的本施工實例中,上述管道905a通過增強框架904支承,以便使來自頂側的各種荷載通過增強框架904分散開,並通過該增強框架904支承,從而對管道905a進行穩定地支承。本實施例的另一優點在於管道905a產生的熱量通過增強框架904的獨立結構而良好地保持,並且快速地傳遞到整個管道結構。
同時,如圖30B所示,上述通孔、施工間隙或通槽呈矩形,插入其中的管道905b的截面也呈矩形,從而由於管道905b和增強框架904之間的接觸面積較大,使熱量加速傳遞。
再有,如圖30A所示,在增強框架904端部處形成的主板或連接板最好形成有被彎成直角的固定板,該板與牆體表面直接固定,並且與底板分隔開,從而避免在其上施加振動或不必要的荷載。
(施工實例10)緩衝結構圖31為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用作緩衝結構的施工實例,該緩衝結構用來緩衝車輛通過荷載產生的振動作用。
在本發明的緩衝結構中,在增強框架1004內填充有緩衝填充材料1005,比如砂、E.P.S.、橡膠等材料,在其上形成有鋪面層1020以便形成完整結構。
如此形成的緩衝結構通過緩衝填充材料1005,將車輛的通過荷載或振動分散開,從而減小橋梁結構的疲勞,增加橋梁結構的耐久性,減小維護和修理費用。
(施工實例11)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圖32為一個施工實例的示意圖,在該實例中本發明的增強框架用作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
在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中,如圖32所示,增強框架1104中的主板1101沿管道式水路的縱向延伸,每個主板按照預定間距間隔開,連接板1102以直角與主板1101連接,在斷面方向主板1101在周邊部高,中央部低。
骨架結構內放置管1103,將現場挖掘的砂土填入以便形成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
由此構成的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結構設置於各個管道式水路的下面,以便以支承方式將作用於管道式水路上的各種荷載分散給整個結構,從而防止上述管道式水路發生破損或產生不均勻沉降。同時,上述骨架結構的邊緣可大大伸出而延伸至地基中的預定頂部,以便能夠和便於觀察管道式水路的埋藏位置。
(施工實例12)堤防結構圖33A為一個施工實例的示意圖,在該實例中本發明的增強框架應用於各種堤防結構(比如壩體等)中。
在根據本發明的施工實例的堤防結構1200中,增強框架1204a以多排累疊於地基1201的底面,在這裡堤防結構從水面處延伸至預定高度,從而通過增強框架1204a的累疊而形成整個骨架結構,其中上部增強框架和下部增強框架交錯設置。通過將填料填入增強框架的隔室內而形成該骨架結構。
按照上述方式構成的堤防結構的優點在於即使在整個骨架結構的施工過程中,或在該骨架結構形成之後,擊打骨架結構的水通過增強框架1204a的隔室,沿各個方向分散或排出,從而避免了因集中作用於預定部分的水壓力造成的上述骨架結構的損壞,由此使骨架結構的施工簡化。
上述堤防結構的另一優點在於;可在裝配形成骨架結構後,將填料1205a填入骨架結構中,從而可在上述骨架結構上方獲得運輸道路,以便於填充待填充的填料。上述堤防結構的另一優點還在於由於填料填入預製的骨架結構中,上述該填料不會損失,因此使整個施工費用降低。
同時,圖33B所示的增強框架1204a與圖12所示的增強框架的形狀相同,在這裡最好沿豎向形成豎向通孔,並在豎向通孔中沿豎向插入豎向連接杆。這些連接杆使頂部和底部增強框架相互地牢固地連接。
此外,上述堤防結構的又一優點在於可對堤防結構上從內側或外側掀下的部分增強框架進行更換,即通過將填料1205a填入由增強框架形成的骨架結構中而實現,從而可便於養護和維修。
另外,在按照另一施工實例的、圖34A、34B和34C所示的堤防結構中,增強框架的每個間隔中形成有水路孔1202,並設置了用於開閉水路孔1202的水門1203的技術結構。
在如上所述的堤防結構的施工中,如圖34B所示,增強框架1204b具有多個打開的水路孔1202,堵住的隔室填充有填料1205b,並且增強框架1204b的裝配施工在待施工的整個截面上完成,如圖34C所示,水路1202中的已打開的水門1203有選擇地關閉,以便切斷水流,從而通過填充上述隔室而完成作業。
具有水路孔1202和水門1203的堤防結構的優點在於當形成該堤防結構時,可在使水路1202打開時,進行成形施工作業,因此使水壓力或衝擊壓力分散開,從而使堤防結構容易施工。
(施工實例13)海上漂浮結構圖35A為一個施工實例的示意圖,在該施工實例中本發明的增強框架應用於海上漂浮結構。
本發明的施工實例的海上漂浮結構通過將多排增強框架疊置形成骨架結構,其中主板或連接板具有通孔,安裝間隙、通槽,位於上述增強框架處的通孔,安裝間隙、通槽由漂浮體1300固定。
由於漂浮體1300的浮力,按照上述方式構成的本施工實例升至表面,從而由增強框架1304獲得確保穩定的頂板的效果。如圖35B所示,漂浮體1300的內部按下述方式設置,即將空氣軟管1305穿過增強框架1304中的通孔1308、分隔間隙、通槽,然後固定在主板連接板上。
同時,空氣軟管1305的入口和出口最好位於增強框架1304的頂部區域,從而便於將空氣吹入或吹出空氣軟管1305。
此外,最好如圖35A所示,將發泡性合成樹脂1303一體地填入並固定於增強框架1304中,從而形成漂浮體1300。
(施工實例14)油柵圖36A為一個施工實例的示意圖,在該實例中本發明的增強框架應用於油柵。如圖36B所示,本施工實例的油柵1400包括漂浮體,該漂浮體具有增強框架,而增強框架由多排主板、連接板、非織造物1403和與增強框架的兩端連接的繩構成,該非織造物與增強框架1404中的隔室固定。
同時,如圖36C所示,在沿縱向的主板中,由多排增強框架形成的漂浮體以預定間隙按照多個階段設置,最好在靠近石油洩漏的外側設置較高的增強框架,當而在內側設置較低的增強框架。
此外,上述油柵的兩端與繩1402連接,使上述包括主板、連接板和連接繩的增強框架1404具有柔性。將按照上述方法構成的油柵1400安裝好,並將其送到因意外事故而發生油船洩漏的海域。
當油從內側流向外側時,隨著從船中洩漏出石油被設置於每個隔室內的非織造物所吸收,該油柵1400可防止洩漏的油進一步擴散開。這就是使位於石油洩漏的外側的主板逐漸增高,而位於內側的主板逐漸降低的原因。
按照上述方式構成的油柵1400可通過更換非織造物1403而反覆使用,以便有效地避免汙染海域的擴散。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可用於各種領域。另外,本發明並不限於特定的實施例,在不背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請求保護範圍的情況下,可加入各種其它的變換和改進。
權利要求
1.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上開有第1繩可穿過的第1通孔;連接板,該連接板上開有第1繩可穿過的第2通孔,每個連接板按照預定間距設置於所述主板之間;和第1繩,其穿過所述主板中的第1通孔和連接板中的第2通孔,以便將所述主板與連接板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板成對地上下設置,其間保持預定間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每個主板以整體形成,以便連接多個連接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包括多個分隔開的單元板,該單元板上開有第2繩可通過的第3通孔,以便在單元板中部與連接板連接;和第2繩,其通過第3通孔與所述單元板連接。
5.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該主板由柔性材料形成,它們以預定的間隔相互接合;和至少一個以上的擴張部件,其設置於所述主板和連接板之間的空的空間內,以便在拉力的作用下使主板從縱向朝側面擴張。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擴張部件包括連接板,其上開有繩可通過的孔;和將連接板與所述主板連接的繩。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擴張部件包括預定長度的連接繩,該繩固定於主板的相對的連接部之間。
8.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長條型主板,該主板上開設有第1連接槽,該槽按照恆定間距形成於該板縱向的一側端部;和第1連接板,其沿與所述主板縱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與所述第1連接槽連接,其中所述主板和/或連接板上開設有孔。
9.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長條型主板,該主板上開設有第1連接槽和第2連接槽,每個第1連接槽按照恆定間隔在該主板縱向的一側邊形成,每個第2連接槽相對第1連接槽以預定的間隔在其下部形成,第1連接板,其沿與所述主板大致垂直的方向與第1連接槽相嵌合;和第2板,其插入並固定於所述第2連接槽中,每個第2板按照預定間隔設置於所述第1連接板的底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和/或連接板上開設有孔。
11.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上的主板,每個主板以預定厚度沿縱向延伸,該主板包括形成於兩側的連接槽,每個連接槽沿縱向按照預定間距設置;和連接板,該連接板成整體形成了與主板兩側上的連接槽嵌合的嵌合部分,其中該嵌合部分與所述主板的連接槽連接。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還包括多個第1孔,在累疊主板時,所述第1孔中插入有連接杆。
13.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和/或連接板還包括第2孔,該孔穿過所述主板和/或連接板的兩端。
14.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主板,其兩端形成有連接槽,每個連接槽沿縱向按照預定間距設置;和連接部件,每個連接部件嵌合於主板上的彼此相對的連接槽之間。
15.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包括多個隔室,並且可以有選擇地調節所述隔室的高度。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隔室填充有不同的填料。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物填充有填料以便通過隔室形成預定的空間。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物用於調節空氣流量或採光量。
19.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隔室的壁面上開設有孔。
20.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物形成有排水通道,該排水通道與所述隔室中的預定的空間和開設於所述隔室的壁面上的孔連通。
21.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填料有選擇地填入所述多個隔室中的僅僅部分隔室內。
22.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與其它結構物連接的連接裝置,該連接裝置與結構物形成一體。
23.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通過所述的孔設置排水部件。
24.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結構物用於控制水的流量。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的流量通過開閉所述結構物的孔進行控制。
26.一種將權利要求1-24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用作建築結構物的內側骨架結構的方法。
27.一種將根據權利要求1-24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用作板的方法,其中用填料填充隔室腔,之後使該填料硬化。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同時採用用於形成板的各種填料。
29.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板處於下述狀態,即預定的隔室填充有填料,而將與其它結構物連接的剩餘部分露出。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板用作模板,與填料形成整體。
31.一種用於改良鬆軟地基的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包括通過在鬆軟地基的頂部區域設置非織造物墊,形成阻水層;在所述非織造物墊上設置增強框架,在排水通道處,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通過將透水粒狀骨料填入增強框架,形成透水層;和在所述透水層上形成土層。
32.一種用於改良鬆軟地基的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包括在地基上設置非織造物墊;在該無紡織物墊上設置增強框架,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和將砂土與固化處理劑均勻混合,通過泵或其它設備將所述混合料沿水平方向澆注於所述增強框架中的隔室內,以便形成固化土層。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化土層僅僅形成於所述增強框架中的部分隔室內,而所述增強框架中的其餘部分隔室形成有排水層,該排水層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實現通風和排水。
34.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的底部形成有固化土層,其頂部形成有排水層,該排水層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實現通風和排水。
35.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呈雙層疊置,所述增強框架中的底層與固化土層形成一體,而所述增強框架中的頂層形成有排水層。
36.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包括在廢物填埋場地的底面設置非織造物墊;在其上設置增強框架,所述增強框架設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和在所述增強框架中形成阻水層,以便形成廢物填埋地的底板。
37.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設置於埋入的廢物的中間層。
38.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形成有排水層,該排水層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以便在阻水層的頂部區域實現排水。
39.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呈多排設置於前壁上,部分增強框架與底板中的增強框架成整體連接,從而形成廢物填埋場地的骨架結構。
40.根據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在前壁的內排形成有排水通道,該排水通道中填充有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
41.根據權利要求38-40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形成於底板和前壁處的排水通道與形成於底板上的集水井連通,該集水井和與外側連通的排水通道連通。
42.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包括通過設立多排增強框架形成骨架結構,所述增強框架具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和通過將粒狀滑料,比如礫石等材料,填充於增強框架中而形成擋土牆結構,該增強框架位於該骨架結構中,並與砂土相接觸。
43.根據權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下面設置帶排水口的排水通路,該排水口通過排水道與外側連通。
44.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包括形成擋土牆結構,該結構包括設立於最外側的外部結構牆體、按照預定空間設立所述外部結構牆體的內側的支承結構和將所述外部結構牆體與所述支承結構相連接的連接裝置。
45.根據權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外部結構牆體以下述方式形成,即;通過立設多排增強框架而形成骨架結構,在與砂土相接觸的增強框架中填充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而形成排水通道,在其它增強框架中填充填料。
46.根據權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承結構由增強框架製成,其錨固於地基中從而獲得支承。
47.根據權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承結構包括至少1個以上位於破壞曲線內側的支承結構。
48.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通過下述方式形成隧道中的骨架結構,其步驟包括通過呈多排設置增強框架形成隧道的骨架結構,並且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通過在與砂土相接觸的增強框架中填充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而形成排水通道;和在剩餘的增強框架中填充填料,在所述排水通道下面設置排水口。
49.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形成地下結構物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通過設立多排增強框架而形成地下的骨架結構,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通過在與砂土相接觸的增強框架中填充粒狀骨料,比如礫石等材料而形成排水通道;和在剩餘的增強框架中填充填料,在所述排水通道下面設置排水口。
50.根據權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水通道與在地下結構物的下面形成的集水井連通,該井通過排水管與外側連通。
51,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路基結構通過下述方法構造,其步驟包括通過沿著鐵路鋪設地的鬆軟地基將增強框架累疊到預定高度和寬度而形成骨架結構,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和向其內填充填料,比如礫石等材料。
52.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路基結構包括沿道路按照預定寬度埋入的底部結構;中間結構,所述中間結構沿豎向設立,其寬度從所述底部結構的中部小於道路寬度,而朝向頂部時該中間結構逐漸加寬;和頂部結構,該頂部結構具有與道路寬度相對應的寬度,其鋪設於中間結構的頂部上並由此被支承,每個結構的骨架結構使用增強框架,該增強框架的內部填充有填料,其在硬化後具有預定強度。
53.根據權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結構和頂部結構通過支承立柱支承於底部結構上。
54.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管道結構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通過多排增強框架形成骨架結構,該增強框架具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將管道與所述骨架結構中的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固定;和在其中填充填料。
55.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孔或通槽呈矩形,插入其中的管道的截面也呈矩形。
56.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設置在所述增強框架的端部的主板或連接板形成有呈90°彎曲的固定板,從而直接與壁面固定。
57.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緩衝結構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在道路的基層上設置增強框架,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豎向間隙或通槽;在增強框架中填充緩衝填料;和在其上形成鋪面層。
58.根據權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緩衝填料從砂、E.P.S或橡膠中選出。
59.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管道式水路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使主板沿管道式水路以預定間隔延伸;使連接板以垂直方式與主板連接,該主板在截面邊緣部較高,中間部較低;和將管道鋪設於骨架結構中,將挖掘出的砂土填入其中,以便填埋管道式水路。
60.根據權利要求5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位於所述骨架結構的周邊部處的一部分向高處延伸至預定位置。
61.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堤防結構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通過在底面累疊多排增強框架至預定高度而形成整體骨架結構,在這裡上部增強框架和下部增強框架相互按不同方向設置;從骨架結構的頂部向增強框架中的隔室內填充材料。
62.根據權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強框架形成有豎向通孔,豎向連接杆穿過該孔,從而將上部和下部增強框架固定。
63.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堤防結構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在疊置的增強框架的每個間隔處形成通水孔,在該處設有開閉該通水孔的水門;通過在通水孔打開時構造堤防結構,可有效地將水壓力或破壞壓力分散開。
64.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海上漂浮結構的方法包括通過多排增強框架形成骨架結構,該增強框架形成有孔、安裝間隙或通槽;將漂浮體與所述骨架結構中的孔、安裝間隙或通槽固定。
65.根據權利要求6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漂浮體是這樣形成的,即空氣軟管穿過所述孔、安裝間隙或通槽,之後與主板或連接板固定,通過充入其中的空氣而使其漂浮。
66.根據權利要求6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漂浮體通過向增強框架填入發泡性合成樹脂而整體地形成。
67.一種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構造油柵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連接漂浮體,該漂浮體由增強框架、非織造物和繩形成,該增強框架具有多排主板和連接板,該非織造物以可拆卸的方式與增強框架中的隔室固定,所述繩設置於增強框架的兩端。
68.根據權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了多排增強框架的漂浮體按照多個節段形成,每個節段按照預定間隔設置。
69.根據權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從汙染海域的外側朝向其中心,包括了多排增強框架的漂浮體的高度逐漸降低。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以及採用增強框架的建築結構物的施工方法。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包括主板和連接板,該主板和連接板通過連接繩相互固定。由於上述結構是預製的,這樣其可容易地摺疊和裝配,容易運輸,便於使用。由於本發明的結構物用的增強框架作為整體形成有大量的隔室,不僅可用於加固鬆軟地基,而且還可用於形成前面壁,比如擋土牆。上述結構可提供多用途結構,用在不同的應用場合。
文檔編號E02D3/00GK1218527SQ97194543
公開日1999年6月2日 申請日期1997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1996年3月23日
發明者金宗仟 申請人:金宗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