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封建影響為什麼那麼深(宗教繁雜的印度為什麼沒分裂解體)
2023-09-15 05:35:32 2
印度儘管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在1947年以前印度其實並不是一個國家。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的印度不過是由一個個土邦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徵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不同的徵服者的統治,而統一的印度民族這種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印度」一詞在古代更多是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從來都不是指統一的民族國家。
印度向來被譽為是人種、語言、宗教的博物館。關於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目前國際學術界最為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在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古哈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蒙古利亞人以及北歐人。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現了灌溉農業和城市建築。創造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
達羅毗荼人作為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是尼格羅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混血所繁衍的種族。如今分布在印度、斯裡蘭卡、巴基斯坦等國的達羅毗荼人約有2.17億。可達羅毗荼人並不是今天印度的主體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開始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徵服了開創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
雅利安人在徵服達羅毗荼人的過程中逐漸由原始部族向成熟的國家文明形態過渡。種姓制正是雅利安人進入階級社會的標誌性產物。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與黑皮膚的達羅毗荼土著居民在膚色上的區別。作為徵服者的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意識,因此極為排斥與達羅毗荼人融合。現在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雅利安人之所以發明種姓制就是為了起到種族隔離的作用。
因此最早的種姓制就類似於美國、南非等國曾存在過種族隔離制度。各種姓必須嚴格按自己的種姓從事特定的職業,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同行、共餐,跨種姓通婚更是被視為大逆不道。雅利安人用種姓制奴化被徵服的土著居民,而一生為奴的達羅毗荼土著因此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各種族各民族之間心理隔閡的種子就此種下。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級。
這種過於強大的宗教影響力削弱了世俗王權的作用。在種姓制下中央朝廷派遣的官僚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對當地施行有效管制,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是平民所敬畏的對象。這樣作為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流官制就無法有效實施,而中央的最高權力則被由地方上的世襲貴族和祭司分割瓦解。印度的地形氣候條件則更進一步加劇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印度半島被山脈、河流、沙漠等天然地緣屏障分割為四大區域:北部毗鄰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區;由於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構成的北部平原區;南印度的德幹高原區;東高止山至科羅曼德海岸與西高止山至馬拉巴海岸的濱海地帶。這四大區域之間被天然的地緣屏障所阻隔,因此長期以來缺乏溝通交流。在作為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區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地緣聯繫也同樣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阻隔。
塔爾沙漠的阻隔作用使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這兩大核心板塊無法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之路。事實上印度河流域如今大部分位於巴基斯坦境內。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是以宗教為依據的,也就是說作為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實際上早就被伊斯蘭文明同化了。這種同化得以實現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印度河流域與東部恆河流域在地理上的阻隔。
古印度的地緣環境相對比較封閉:東、南、西三面均為海洋環繞,北部則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從海上徵服印度是不可能的,而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徵服印度也是不可能的。印度在地緣環境上唯一的缺口就是西北部的開伯爾山口: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外來徵服者進入印度的必經之路。生活在波斯和中亞的遊牧民族不斷跨越興都庫什山脈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
當初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就是從這一缺口入侵徵服了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此後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人相繼從這一缺口侵入印度次大陸。13~16世紀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經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流域。他們在這一地區大力發展伊斯蘭教。1526年德裡蘇丹國被蒙古和突厥混血的莫臥兒王朝取代:具有中亞突厥血統的莫臥兒王朝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地區,隨後開始在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蘭教。
由於本土的印度教徒數量過於龐大,所以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無法將其完全同化,但通過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人頭稅等措施使伊斯蘭教在印度河流域站穩了腳跟。至此印度河流域由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佔多數逐漸轉變為信仰伊斯蘭教突厥後裔佔多數。這也就不難解釋作為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為何如今成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的領土。
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儘管經歷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分合合,但就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來看始終是統一。相比之下印度歷史的主流趨勢卻是分裂:歷史上唯一大體上統一南亞地區的孔雀王朝的疆域達到了420萬平方公裡。將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地納入囊中的孔雀王朝比今天的印度還要大,可即使如此孔雀王朝疆域的最南端也只到達今天的邁索爾一帶。
至於印度半島最南端地區直到近代英國人到來之前從未被納入印度文明的覆蓋範圍。統一了除邁索爾以南的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孔雀王朝一共只存在了130年,而在孔雀王朝滅亡之後印度次大陸徹底形成了支離破碎的政治版圖。在此之後只有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這幾個王朝實現了北印度的區域性統一,絕大多數時候連這種區域性統一都無法做到。長期以來北印度與南印度仿佛就是兩個彼此隔絕的世界。
如今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主要聚居於北印度,而他們在印度總人口中只佔46.3%左右。儘管印度斯坦族是印度第一大民族,卻只是在印度總人口中佔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優勢——其他民族的人口加起來遠遠多於印度斯坦族。尤其是長期與印度中央彼此隔絕的南印度地區種族民族結構複雜。達羅毗荼人作為印度次大陸最早的土著居民在南印度地區佔據著相當的比例。
穆斯林建立的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繼孔雀王朝後少有的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南印度的王朝,然而莫臥兒王朝卻並不是印度的本土王朝。這個由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建立的王朝在入主次大陸後並沒將印度打造成為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在地方上存在著大量名義上臣服於莫臥爾帝國卻保持實際獨立性的土邦。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後才將土邦林立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成為一個整體。
1833年印度終於誕生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這個中央政府卻是由英國殖民者建立的。正是英國人培養了印度最早的職業公務員隊伍,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印度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恰恰是在殖民主義者的塑造下形成的。持續分裂數千年的印度之所以如今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與英國人在印度建立的一整套行政機構密不可分。
不過英國作為殖民者治理印度的終極訴求是掠奪印度,至於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統一實在不是英國的本意。英國在印度的行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人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然而另一方面英國出於自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操縱利用了印度的分裂局面,所以英國的殖民政策在印度歷史上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英國的殖民統治客觀上使分裂的印度被塑造為一個整體,然而另一方面英國也一直在試圖分割印度。
英國分割印度的行為與印度本身複雜的種族、民族、語言、宗教結構綜合在一起加劇了印度人彼此之間的離心傾向。儘管英國在印度構建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與此同時英國並未完全剝奪土邦王公的自治權,只不過是使這種自治權被置於殖民政府的監管下。英國殖民時期將由殖民政府直轄的地區稱為英屬印度,而由土邦王公治理的地區稱為印度土邦。
土邦與英國殖民政府訂立各種條約:英國承認各土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權,與此同時各土邦在軍事上、外交上需要接受英國的監護,土邦王公繼位也需要英國方面的認可,英國向土邦派遣駐紮官進行間接統治。英國政府印度時全印度一共有554個土邦,其面積佔印度總面積的2/5左右,人口則佔1/4左右。此后土邦數量有一定變化:1941年全印度的土邦人口為9318萬,佔印度總人口的24%左右。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英屬印度時將其按宗教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仍未改變傳統意義上民族、語言、宗教差異性過大的狀況。如今的印度仍有14種官方語言,而英語只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這裡提到的14種語言只是被印度憲法明確規定為官方語言的。事實上印度全國一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這其中光是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較大語種就達到了33種。
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南部地區的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印度的宗教和語言幾乎一樣複雜: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佔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
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宗教幾乎都能在印度找到蹤跡,甚至一些在世界其他地區已不復存在的遠古宗教也能在印度找到遺存。印度獨特的歷史以及複雜的民族、語言、宗教現狀使印度人缺乏統一的國家民族意識。與此同時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則進一步加劇了印度國內各邦彼此之間的離心傾向。種姓制這種延續千年的陋習使低種姓人士難以看到改善自身生活的希望。
低種姓人士對國家的認同感相對有限,因為國家絲毫不能幫到他們什麼。在印度總人口中1%的最富裕人群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總人口中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總人口中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超過8億印度人每天的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3元)。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
據《印度斯坦時報》報導:印度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被邊緣化。印度正被巨大的貧富落差撕裂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政府官僚、商業世家、寶萊塢電影明星組成的在國際舞臺上賺足了眼球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印度,一個是由貧民窟中走出的人士所組成的髒亂差印度。按說這樣一個民族、語言、宗教現狀如此複雜且飽受種姓制、貧富差距困擾的國家似乎存在很大的分裂解體隱患。
實事求是地講印度目前客觀上的確存在一定的分裂解體風險,但至少就目前的態勢來看這種風險並不大。印度這個由英國殖民者拼湊出來的散裝國家從獨立之時起就始終存在一定的解體風險,然而如今70多年過去後印度所謂的解體依然只是一種風險(而並沒成為現實)。要知道在過去的70多年間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馬來西亞、衣索比亞等國均曾經歷過分裂。
為什麼反而是印度這個看似始終存在分裂隱患的國家卻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呢?印度儘管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由一盤散沙聚集起來的國家,然而如今的印度實際上是一個松而不散的國家。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是印度這個國家分裂的風險,而不是在討論傳統意義上印度地區的分裂。事實上作為地理文化概念的印度次大陸地區早就在1947年被英國殖民者拆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以來兩國先後爆發了三次戰爭。時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仍時不時就會發生邊境衝突。不過我們也應當看到隨著印巴分治方案的推行所造成的大規模宗教遷徙改善了印度境內宗教雜居的狀態。大量穆斯林人口在印巴分治後遷徙到了巴基斯坦境內。這在客觀上使得如今印度共和國境內的印度教徒比例大大提升。這對印度社會的穩定是意義重大的。
如今印度斯坦族作為印度的主體民族佔總人口46.3%左右。儘管這一比例未能過半數,但實際上已相當接近於半數。換句話說印度斯坦族作為印度的主體民族在人口數量上比其他民族加起來少不了太多。如果再算上和印度斯坦族一樣信奉印度教的其他民族能佔到印度總人口的82%左右。在印度這個巨大的人種、語言、宗教博物館內部印度教的存在使印度實際上擁有了相對強勢的「主體民族」。
當然在印度主體民族之外還有著各種各樣差異巨大的少數民族,而且民族教派矛盾在印度這個巨大的人種、語言、宗教博物館確實比較尖銳。問題在於這些民族不僅與主體民族之間存在矛盾,而且各少數民族彼此之間也同樣存在客觀的矛盾。這意味著印度的少數民族很難聯合起來發動脫離主體民族的獨立運動。儘管局部地區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分離活動,但在強勢的印度中央政府面前始終處於被壓制的狀態。
1947年印度獨立後就著手對原先英國人留下的省級行政區划進行改革:原先英國殖民當局的「行省」和新加入的「土邦」被整合成為現代印度的邦級行政區。印度對不同的邦採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原先由英國省督治理下的省轉化成的邦在治理形式上保持不變,只不過省的總督由英國人變成了印度人;原先由專員治理的行省轉化成的邦則由印度中央政府派人管理,而由土邦轉化而來的邦則被賦予了較大的自治權。
這時印度在地方行政治理上可以說是「一國三制」,但這種」一國三制「並不利於印度的統一。那些由土邦轉化而來的邦大多有較強的獨立情緒,而且土邦的王公在地方上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印度中央政府對此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土邦在加入印度國家後只需要交出國防、外交、交通三項權利即可,而其餘的權利仍由土邦王公自己掌控,但土邦如果拒絕上交權利就會面臨戰爭。
在中央政府的強勢下各土邦只能選擇服從。1956年印度中央政府又進行了一次行政區劃改革:通過贖買的形式讓土邦王公們徹底交出自己的權力,然後將所有的邦以語言為劃分依據進行重新整合。重新劃分後各邦不再像過去那樣分為三種類型,而是一視同仁採用相同的管理形式。至此印度的聯邦制政體才最終穩定下來。印度各邦的最高行政長官並不是由本邦民眾選舉產生,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
印度在這點與其他聯邦制國家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各邦的行政長官不得兼任邦議會的議員。各邦行政長官掌握本邦的最高行政權、人事權、批准法律和財政預算的權力,但立法權、司法權還是按三權分立的模式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儘管印度各邦的行政長官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但各邦的議會和司法系統仍具有相對較大的自治性。印度的聯邦制賦予了中央政府相當大的權力,但同時又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權。
印度各邦的自治權比起美國、俄羅斯等國的州要小,但比起中國、日本等單一制國家的省、縣要大。因此印度的聯邦制在國際上又被稱為「半聯邦」制。印度之所以別出心裁搞出這樣一種特殊的制度就是想同時兼顧聯邦制和單一中央集權制各自的優點。印度這種別出心裁設計的政治體制目前看來是行之有效的。我們知道美國自從獨立建國以來除了南北戰爭之外幾乎就再沒發生過內戰、政變這類事。
可看起來很亂的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也從未發生過軍事政變。如今的印度儘管局部地區客觀上存在分離運動,但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過去的70多年間印度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內亂。事實證明印度的議會制度在70多年間一直行之有效從未間斷。除了政治體制行之有效以外各地在經濟上的聯繫也強化了印度的統一:進入90年代以後印度市場化改革取得的成效也使印度中央與各邦之間的聯繫變得日益密切起來。
印度的民族、語言、宗教結構的確在世界範圍內都相當複雜,而且印度歷史上的確有分裂的傳統,但不能否認的是現代印度國家誕生70多年來全國各地在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聯繫都在逐漸加強。一方面是印度內部各地區各民族的聯繫正在日漸增強,另一方面印度國內的分離活動也很難得到外部勢力的支持。事實上蘇聯、南斯拉夫等國的解體背後都有外部勢力介入的因素。
蘇聯、南斯拉夫等國的解體本質上就是在西方勢力向東滲透擴張的衝擊下造成的。西方國家先是對蘇聯、南斯拉夫等國進行和平演變,然後又通過戰爭方式直接插手科索沃問題。如今的科索沃問題正是在外部勢力的介入下變得複雜起來。同樣如今烏克蘭在事實上的分離狀態也是由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地緣博弈所造成的。印度國內儘管客觀上存在一些分離活動,但這些分離活動卻很難得到外部大國的支持。
長期以來印度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戰略優勢在美國與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左右逢源。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推行似乎使印度在美國的外交戰略布局中的地位陡然提升,如今的印度已然成為美國亞太戰略的重要支點。近年來和美國越走越近的印度也同時與俄羅斯保持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這點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爆發以來印度拒絕追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這件事就能看出來。
目前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佔整體進口武器的62%左右,而美國是印度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像這種被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同時爭取拉攏的待遇除了印度之外還很少有國家能享受到。印度在美、俄等國的亞太戰略中所具有的分量相當程度上是來自於國家體量。儘管印度工業化水平有限、貧富差距大、基礎設施落後,但印度龐大的體量註定使其在當今國際體系中成為各方都不能漠視的一股地緣勢力。
印度只有保持目前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資源稟賦才能成為國際上一個有分量的國家。印度只有保持這樣的分量才適合作為美、俄等外部大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支點,否則一個四分五裂的印度對美、俄而言就什麼都不是。換句話說一個分裂的印度不符合美、俄等國的利益。這意味著印度國內的分裂勢力很難得到境外勢力的支持,因此分裂勢力在強勢的印度中央政府面前終究掀不起什麼大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