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春節習俗有哪些(真實的民國時期)
2023-09-15 04:10:50 1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民國29年春節,關公故裡山西運城街景
民國春節時的表演
民國春節時的熱鬧景象
圖為上世紀20年代,為迎接春節,北京街頭買年貨的人們
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歲以六十甲子(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幹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簡化後的天幹地支,十天幹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
天幹地支五行圖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民國36年農曆通書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尚未融合、傳播與普及,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魏晉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傳統春節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1906年,北京置辦年貨的情景
風箏也是年貨的一部分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神像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民國時期祭灶年畫
祭灶神是非常神聖的一個儀式,按照過去的舊規矩,祭灶儀式多選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祭灶火燒、糖餅。用用祭灶火燒、糖餅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餅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掃塵
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掃塵。 正確的掃房做法,最好是判斷一下過去一年家中整體的運勢如何,再去打掃。如果去年全家人的整體運勢順順利利,那麼可以從大門口開始,接著再往屋內打掃,寓意著把旺氣收回到家內的意思。但如果去年運勢不是太順心,那麼可以從屋子的末端開始,往大門口打掃,寓意著把過去的晦氣都徹底地掃出家門。
打掃的工具方面,不妨用有闢邪除穢效果的青竹葉。因為青竹葉能清除過去一年的窮運、晦氣,有助一家人迎接好的氣場。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民國時期春聯(王壽鵬狀元書)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民國年畫
民國月份牌時裝年畫——金梅生《新年快樂圖》
民國煙標年畫——九美圖
民國四條屏年畫——二十四孝圖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民國福字四方型牌匾
民國精品六聯剪紙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民國29年——年夜飯一餐收據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闢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遊神
傳統賀歲習俗之一,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裡,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抬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裡,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農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遊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遊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北京民國時期廟會上的踩高蹺
北京廟會上售賣的小吃
1920年代白雲觀廟會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
1914年1月26日,甲寅年春節,圖為賣炮竹煙花的商店(北京)
放鞭炮、舞獅迎新春
北京市一戶居民在四合院內燃放煙花,歡度春節
過春節,為什麼對中國人這麼重要
華夏文化體系的根基,都錨定在天文和曆法之上。不僅春節,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是和天文曆法有關的。中國人認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一個人應該怎麼生活,中國人認為,應該法天則地才行。人如果逆了四時的陰陽,就會諸事不順。如果順應了四時的陰陽,則會大吉大利。所謂的運氣,在我們的文化中,運者,天地之運化。氣者,一氣之周流。它是一種確然的規律。一個人只要法天則地,合於陰陽術數,好運氣,只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最直觀的來說,年,歲,季,時,節,氣,候,這些字都是曆法術語。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節氣,季節,氣候等等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詞,就是這麼來的。
過年,從文化層面上來說,是兩重意義。一方面是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為了治人治事。這裡面,又有很多的祭祀禮儀和民俗,比如給老天爺燒香,這是祭天敬天。比如給祖宗燒香,這是祭祖。比如親朋間的拜年,這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致福禮儀。人們常說,天人合一境界多麼高,好像常人難以企及。其實,在中國的文化裡面,處處都是天人合一的場景。比如過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圍繞太陽轉,掀起了新的一章。人們守歲,就是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個天地大周期剛開始的時候,以自己一身陰陽,與天地陰陽,相合相交。這就是守歲的意義:天人相接。處在這樣的文化裡,幾千年的傳統下來,很多事情,都已經深入骨髓。
父母子女愛,人間第一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親情和禮儀的民族,對家一向具有深深的眷戀,正是這種傳統的觀念和質樸的情愫,才形成了我們獨一無二的「回家過年」的習俗。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抒發對春節的情懷和眷戀,總有一首能打動你: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夜作》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雪》宋代: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梁實秋《過年》
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這一切當然有趣,可是寒風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盧喝雉,沒有孩子的份。壓歲錢不是白拿,要叩頭如搗蒜。……除夕夜,一交子時,煮餑餑端上來了。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胡亂吃兩個,倒頭便睡,不知東方之既白。
老舍《北京的春節》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慣例,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裡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豐子愷《過年》
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朝」、「平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裡頭。我那時只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對美術有緣。
莫言《過去的年》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裡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我曾經十分地嚮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裡,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裡翻滾著,鼓起無數的氣泡,濃濃的香氣瀰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裡。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我經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粥的隊伍裡,雖然飢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後來我在作品中,數次描寫了我想像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像中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