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型車輛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06:16:50 1
專利名稱:踏板型車輛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踏板型車輛。
背景技術: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常規的踏板型車輛。踏板型車輛具有在用於操縱前 輪的車把與騎乘者乘坐的車座之間設置的低地板式腳踏板。該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包括頭管、前車架和左、右側車架。前車架從頭管向下延 伸並向後彎曲。左、右側車架從前車架的下部延伸至車輛的後部。腳踏板設置在前車架的 後端和左、右側車架上。在該踏板型車輛中,頭管和前車架覆蓋有車罩部件,並且燃料加注口設置在車罩 部件中。燃料加注口和設置於燃料箱的連接管通過燃料管連接。燃料箱設置在左、右側車 架下方及腳踏板下方。[引用列表][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46287號公報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為了如前所述在車罩部件中設置燃料加注口並且將燃料加注口與燃料箱的連接 管通過燃料管連接,需要使燃料箱比左、右側車架更加向前延伸。另外,為了充分確保燃料 箱的容量,需要使燃料箱從左、右側車架下方的位置向前延伸。如上所述,在燃料箱、左、右 側車架以及前車架之間形成以下位置關係。燃料箱的前部、左、右側車架的前端以及前車架 按此順序從前至後設置。然而,前輪設置在燃料箱的前方。因此,將燃料箱的前部向前設置 受到限制。結果,常規的踏板型車輛的前車架被設置在比較靠後的位置。而且,腳踏板形成在前車架下部的後方。因此,當前車架設置在靠後的位置時,引 起了在前後方向上減小腳踏板的空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不擴大整車的情況下,在踏板型車輛中擴大前後方向上的腳踏 板的空間。[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改進了車體框架結構,並且還基於改進的車體框 架結構改善了燃料箱和燃料供應部的設置。〈車體框架結構〉常規的左、右側車架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連接於前車架。右側車架的 一部分從連接部沿傾斜的右後方向延伸,而左側車架的一部分類似地從連接部沿傾斜的左 後方向延伸。在此情況下,右側車架的傾斜角度與左側車架的傾斜角度相同。此外,左、右 側車架的剩餘部分沿著與車輛的左右方向垂直的中心線(以下簡稱為「車體中心線」)向後延伸。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左、右側車架連接於前車架,同時在車輛的俯視圖中,左、右側 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關於車輛的左右方向中心的傾斜角度大於另一個關於車輛的左右方 向中心的傾斜角度。換言之,左、右側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比另一個在左右方向上更加向外 地朝向其後端延伸。這裡,垂直於車輛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線(即,車體中心線)是圖3中所 示的線C。車體中心線與連接前輪的和後輪的左右方向中心的線平行。車體中心線通過前 車架的中心。注意,車體中心線通常與連接前輪的和後輪的左右方向中心的線相同。另外, 如圖3中所示,左側車架的傾斜角度是角度Al,而右側車架的傾斜角度是角度Ar。左/右側 車架的角度Al/Ar由左/右側車架的中心線與車體中心線C在左/右側車架的前部形成。 換言之,在左/右側車架的前部,前車架與左/右側車架之間的連接部的後方,由左/右側 車架的中心線與車體中心線C形成左/右側車架的傾斜角度。從圖3中明顯可見,通過左、右側車架與前車架的上述連接,在車輛的俯視圖中, 在左、右側車架的前部之間形成比常規的車架結構更大的空間。然而,當施加於前輪且從前向後作用的外力作用於前車架的上部時,具有較大傾 斜角度的側車架(即,圖3的實例中的左側車架)的強度將減小。具有較大傾斜角度的側車架在比另一側車架更高的位置連接於前車架。換言之, 左、右側車架的高度相互不同。因此,能夠確保對於作用於前車架上部的外力的強度。此 外,當外力作用於前車架的上部時,在具有較大傾斜角度的側車架(即,在較高位置連接於 前車架的側車架)上作用了比在另一側車架上更小的力。根據本發明,由此能夠在俯視圖中在兩側車架之間形成較大空間,同時與常規結 構相比,進一步抑制左、右側車架的強度減小。根據本發明,通過上述車體框架結構,與常規結構相比在兩側車架之間形成更大 的空間。因此,可以利用該空間配置具有充足容量的燃料箱。另外,在車輛的側視圖中,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與右側車架或左側車架重疊。由 此,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充分地確保燃料箱的容量。結果,能夠配置具有充足容量的燃料箱。此外,在車輛的側視圖中,燃料供應部設置在前車架的後方,同時在車輛的俯視圖 中,燃料供應部連接至兩側車架之間的燃料箱。因此,能夠將前車架的下部設置在比常規結 構更靠前的位置。另外,能夠將腳踏板的前端設置在比常規結構更靠前的位置。結果,與常 規結構相比,能夠擴大腳踏板在前後方向上的空間。〈本發明的配置〉考慮到上述內容,根據本發明的踏板型車輛設置有具有頭管、前車架、左側車架和 右側車架的車體框架。前車架從頭管向下延伸。左側車架從前車架的下部向車輛的左後方 向延伸。右側車架從前車架的下部向車輛的右後方向延伸。前輪由頭管支撐,並且設置在 前車架的前方。此外,本發明的踏板型車輛設置有腳踏板、燃料箱、車體外罩和燃料供應部。 腳踏板設置在左側車架和右側車架的上方。燃料箱設置在腳踏板的下方。在車輛的側視圖 中,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與右側車架或左側車架重疊。車體外罩包括用於覆蓋頭管和前車 架的前罩部(47或48)。前罩部(47或48)設置有燃料加注口。燃料加注口的位置高於腳 踏板。燃料供應部將燃料加注口與燃料箱連接。
此外,在俯視圖中,左、右側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比,關於與車輛的左 右方向垂直的中心線具有更大的傾斜。另外,左、右側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比, 在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連接。在車體的側視圖中,燃料供應部在比前車架更靠後的位置連 接於燃料箱。燃料供應部與燃料箱的連接位置位於左、右側車架中位置較高的一個的下方。 此外,在車體的俯視圖中,燃料供應部與燃料箱的連接位置位於左側車架與右側車架之間。[發明的有益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在不減小車體框架的強度的條件下,在左、右側車架之間及前車 架的後方設置燃料箱和燃料供應部兩者。換言之,在確保車體強度的同時,能夠形成腳踏板 在前後方向上的較大空間。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左側視圖。
圖2是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組件的左側視圖。圖3是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組件的俯視圖。圖4是沿圖2中的箭頭IV看到的車體框架組件的前視圖。圖5是顯示出安裝在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上的燃料箱和燃料箱護罩的左側視 圖。圖6是沿圖5中的箭頭VI看到的燃料箱和燃料箱護罩的俯視圖。圖7是踏板型車輛的燃料箱組件的左側視圖。圖8是踏板型車輛的燃料箱組件的俯視圖。圖9是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和燃料箱附近的詳細左側視圖。圖10是沿圖9中的箭頭X看到的車體框架和燃料箱附近的俯視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和燃料箱的左側視 圖。圖12是沿圖11中的箭頭XII看到的車體框架的前視圖。圖13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的從左前方看到的透視圖。圖14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的從右後方看到的透視圖。圖15是與圖10相對應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說明書中,諸如「前」、「後」、「右」和「左」的方位詞表示從乘坐車輛的騎乘者
看去的方向。[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左側視圖。圖2是踏板型車輛 的車體框架組件的左側視圖。圖3是同一車體框架的俯視圖。圖4是沿圖2中的箭頭IV 看到的車體框架的前視圖。踏板型車輛1的車體框架2具有頭管3、前車架4和左、右側車架5、6。頭管3位 於車體框架2的前部。頭管3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線形,並且沿前下方向傾斜。前車架4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線形。前車架4沿後下方向傾斜。在車輛的側視圖 中,前車架4在與頭管3相反的方向上傾斜。前車架4的上端與頭管3接合。左側車架5的 前端與前車架4的下部接合,並且從接合部(即,左接合部7)沿左後方向延伸。左接合部 7包括加強部件13和位於左側車架5與前車架4之間的連接部。而且,右側車架6的前端 與前車架4的大致下端接合,並且從接合部(即,右接合部8)沿車輛的右後方向延伸。右 接合部8包括加強部件14和位於右側車架6與前車架4之間的連接部。連結車架9、10、11 將左、右側車架5、6連結在一起。連結車架9、10、11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從圖4中明顯可見,在車體的前視圖中,左、右側車架5、6分別以基本上直角與前 車架4的大致下端的左、右側面接合。左側車架5在比右側車架6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4接 合。另外,在車體的側視圖(見圖2)中,左側車架5的前部沿後上方向延伸。因此,在車體 的側視圖(見圖2)中,左側車架5的前半部分沿後下方向傾斜,而右側車架6的前半部分 沿後上方向傾斜。接合部7、8之間的上下關係不限於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關係。相反地, 左側車架5的左接合部7的位置可位於右側車架6的右接合部8的下方。從圖3中明顯可見,在俯視圖中,在左側車架5的前部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傾斜角 度Al大於在右側車架6的前部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傾斜角度Ar。換言之,左側車架5的前 部從其前端至後端比右側車架6的前部更加向外延伸。另外,加強部件15設置在頭管3與前車架4之間的接合部。如圖2至4中所示, 加強部件13、14與前車架4和左、右側車架5、6的上表面接合。如上所述,左側車架5隨其遠離前車架4延伸而向下傾斜,而右側車架6隨其遠離 前車架4延伸而向上傾斜。由此,能夠減小左、右側車架5、6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的最外部 之間的高度差。另外,右側車架6的高度低於左側車架5的高度。由此,能夠防止車體的右 側側傾角減小。如圖1中所示,用於支撐前輪18的前叉19由頭管3樞軸支撐,並因此可被操縱。 用於操縱前輪18的車把20設置在前叉19的上端。用於覆蓋前輪18的上部的前擋泥板23 固定在前叉19上。另外,頭燈21和儀錶板22設置在車把20的附近。左、右側車架5、6的後部彎曲,並且沿車體的後上方向延伸。騎乘者跨騎的車座26 由側車架5、6的後部支撐。腳踏板27設置在車座26與頭管3之間。腳踏板27還位於車 座26的下方。腳踏板27是騎乘者放置腳部的部件。在側視圖中,腳踏板27設置在左、右 側車架5、6的上方。左、右發動機支架31、32固定在位於車體框架2的中心下部的連結車架9上。動 力單元34由發動機支架31、32經由連杆部件33以上下可擺動的方式支撐。動力單元34 是用於踏板型車輛的普通類型,其中在發動機35的後部整體設置有帶式變速裝置36。後 輪37可旋轉地支撐在帶式變速裝置36的後方,並且連接於發動機35的空氣濾清器38設 置在帶式變速裝置36的上方。此外,後擋泥板39設置在後輪37的上方。此外,從圖2和其他附圖中明顯可見,支架41固定於左側車架5的後部,並且後懸 架42連結於帶式變速裝置36的後部與支架41之間。車體框架2和動力單元34覆蓋有由合成樹脂製成的車體外罩46。車體外罩46由 包括例如前罩47、護腿罩48、側罩50、底罩51、後罩52、後側罩53和腳踏板27的多個車罩 部件構成。
6
頭管3和前車架4覆蓋有置於前方的前罩47和置於後方的護腿罩48。前罩47或 護腿罩48構成前罩部。此外,後罩52和後側罩53構成後罩部。後罩部覆蓋車座26下方的空間。該空間 的內部具有儲物室(未示出)。尾燈55和扶手槓56設置在車輛的後部。如圖5和6中所示,燃料箱60設置在腳踏板27的下方,並且燃料箱護罩61安裝 在燃料箱60的下方。左、右側車架5、6和連結車架9設置有腳踏板27被緊固於其上的腳踏板緊固支 架63、64、65、66 ;燃料箱60被緊固於其上的燃料箱緊固支架68、69、70、71 ;和燃料箱護罩 61的後部被緊固於其上的護罩緊固支架73、74。圓筒形護罩緊固軸套75在車輛的左右方 向上貫穿前車架4的大致下端部。圖7是燃料箱60組件的左側視圖,且圖8是燃料箱60的俯視圖。燃料箱60通過 沿接合凸緣80接合上半部78和下半部79而形成。除去接合凸緣80,燃料箱60的其他部 分構成箱形主體部81。在接合凸緣80中形成有車架安裝孔83、84、85、86。在上半部78中 設置有連接管88、燃料泵安裝口 89和通氣管90。連接管88附接於設置在上半部78中的連接部88a。例如,連接部88a是形成在上 半部78的上表面的前部中的帶凸緣的孔,且連接管88插入並焊接到該孔上。可替換地,例 如,連接管88可通過壓製成型等與上半部78整體形成。在此情況下,連接管88是從燃料 箱60的上表面突出的圓筒形部分。另外,連接至燃料箱60的連接管88的根部構成連接部 88a。燃料箱60上的接合凸緣80的車架安裝孔83、84設置在燃料箱緊固支架68、69(見 圖2、3、5、6等)的下方。燃料箱緊固支架68、69通過從下方插入車架安裝孔83、84中的固 定螺栓92 (見圖5)緊固到接合凸緣80上。另外,接合凸緣80的車架安裝孔85、86設置在 燃料箱緊固支架70、71(見圖3等)的上表面。燃料箱緊固支架70、71通過從上方插入車 架安裝孔85、86中的固定螺栓92緊固到接合凸緣80上。由此,燃料箱60可固定到車體框 架2上。如圖6和8中所示,在車體的俯視圖中,燃料箱60具有在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燃 料箱60的左半部上,向車體前方突出的突出部94。突出部94指從與燃料箱60的實際的右 半部對稱地形成的燃料箱60的假想的左半部突出的部分。突出部94形成燃料箱60的主 體部81的一部分。在俯視圖中,燃料箱60形成為雙側非對稱的形狀。連接部88a形成在 突出部94的上表面中,並且連接管88與之連接。因此,連接管88設置在車輛的左右方向 上的燃料箱60的左半部的上部。從圖6中明顯可見,在俯視圖中,車體框架2的左、右側車 架5、6形成為與燃料箱60的主體部81的形狀相符合的形狀。另外,在俯視圖中,車體框架 2的左、右側車架5、6形成為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雙側非對稱形狀。在車體的側視圖中,燃料箱60的主體部81與左側車架5或右側車架6的至少一 者重疊。另一方面,在車體的俯視圖(見圖6)中,燃料箱60的主體部81與左側車架5和 右側車架6均不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車體的側視圖中,主體部81與左、右側車架5、6 兩者重疊。在車體的側視圖中,連接管88所連接到的連接部88a設置在前車架4的後方。另外,在車體的俯視圖(見圖6)中,連接部88a設置在左側車架5和右側車架6的至少一者 的下方,並且設置在左側車架5和右側車架6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部88a設置在位 置較高的左側車架5的下方。此外,如圖5中所示,連接管88的安裝角度沿前上方向傾斜。連接管88以一定角 度傾斜,使得其中心軸延長線88b通過左側車架5的下方。如圖7和8中所示,在燃料箱60的上表面上形成沿前下方向傾斜的傾斜面96。燃 料泵安裝口 89設置在傾斜面96中。燃料泵98通過多個固定螺栓99安裝到燃料泵安裝口 89上。燃料排放接頭100與燃料噴射裝置(未示出)通過燃料軟管102連接(見圖9和 10)。燃料排放接頭100設置在燃料泵98的頂部,且燃料噴射裝置設置在發動機35的上部。 從圖7中明顯可見,傾斜面96的高度比沒有傾斜面的其他部分低。具體地,傾斜面96構成 通過截去主體部81的向上方鼓起的部分而獲得的平面部分。燃料泵98在其上端具有安裝凸緣98a,並且在安裝凸緣98a的下部具有泵體98b。 安裝凸緣98a安裝在傾斜面96上,且泵體98b以比傾斜面96的角度更大的角度傾斜。因 此,泵體98b在燃料箱60的內部很大程度地向前傾斜。在車體的俯視圖(見圖8)中,泵體 98b從安裝凸緣98a朝向並沿傾斜的右後方向延伸。設置在泵體98b的最下部的燃料吸入 管98c面向燃料箱60在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最深的中央部附近。燃料箱護罩61設置在燃料箱60的下方。燃料箱護罩61是通過對金屬板壓製成 型而製成的車罩部件。如圖5和6中所示,燃料箱護罩61具有凸緣部105和護罩部106。 凸緣部105形成燃料箱護罩61的外圍。護罩部106設置在凸緣部105的內周側。護罩部 106向下彎曲並鼓出。護罩部106形成為比燃料箱60的下半部的形狀略大,並且形成為與 燃料箱60的下半部基本上相同的形狀。凸緣部105的外緣向下折回以具有更大的抗彎剛 度。燃料箱護罩61的前部通過貫穿螺栓108和螺母109 (見圖4)緊固到形成在前車 架4的下端的護罩緊固軸套75上。另一方面,燃料箱護罩61的後部通過固定螺栓114緊 固到護罩緊固支架73、74(見圖5和6)上。燃料箱護罩61的前端與前車架4的下端相距 一定距離布置。因此,形成有間隙110(見圖4和5)。另外,燃料箱60與燃料箱護罩61的 中部和後部相距一定距離布置。因此,形成有間隙116 (見圖5)。例如,燃料從設置在用於覆蓋頭管3和前車架4的護腿罩48中的燃料加注口 120 (見圖1)供應至燃料箱60。如圖9和10中所示,燃料加注口 120設置在副燃料箱121 的上部,並且具有配置成可開啟和關閉的燃料供應蓋122。副燃料箱121容納在護腿罩48 與前罩47之間的空間內。由此,副燃料箱121對外部隱藏。因此,僅燃料加注口 120 (燃料 供應蓋122)露出於外部。副燃料箱121與燃料箱60的連接管88通過由柔性材料(例如,橡膠)製成的燃 料管125連接。如圖4中所示,燃料管125通過左側車架5的下方,並且與連接管88連接。 因此,由於燃料管125的配置,整車的高度沒有增加。用於回收燃料箱60中的揮發性燃料的罐126和其他輔助部件設置在副燃料箱121 的下方。此外,在副燃料箱121與燃料箱60的通氣管90之間設置有通氣軟管(未示出)。 燃料管125、罐126、通氣軟管及其他部件設置在前車架4的左側。這些部件由前罩47和護 腿罩48隱藏而不露出於外部。副燃料箱121和燃料管125構成燃料供應部。
[第一實施方式的特徵]踏板型車輛1如上所述配置。在該踏板型車輛1中,如上所述,在車體的側視圖中, 用於將連接管88連接至燃料箱60的前上部的連接部88a設置在前車架4的後方,並且位 於左側車架5和右側車架6中的至少一個的下方。此外,在車體的俯視圖中,連接部88a設 置在左側車架5與右側車架6之間。因此,可以使例如燃料箱60和連接管88的燃料供應 部設置在前車架4的後方。由此,可以使前車架4設置在比常規車輛中更靠前的位置。結 果,可以使腳踏板27的前端更加向前延伸,由此擴大了腳踏板27在前後方向上的空間。此外,左側車架5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傾斜角度被設置為較大,並且在左、右側車 架5、6之間形成較大空間。因而,可以將燃料箱60設置在該空間中,並且可以使燃料箱60 具有比較充足的容量。而且,在車體的側視圖中,燃料箱60與左、右側車架5、6重疊。因此, 可以將腳踏板27的高度抑制在預定水平。當外力作用於前車架4的上部時,因為左側車架5以較大角度傾斜,所以其強度可 能會減小。針對於此,左側車架5在比右側車架6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4連接。因此,當外 力作用於前車架4的上部時,作用在左側車架5上的力將比作用在右側車架6上的力小。結 果,兩側車架5、6的強度將大致相同。此外,連接管88 (連接部88a)設置在關於車體中心線C的左側,並且設置在左側 車架5的下方。另外,左側車架5設置在比右側車架6更高的位置。因此,可以確保用於在 前車架4和左側車架5的附近設置燃料管125的充足的空間。此外,左側車架5設置在比右側車架6更高的位置,且燃料管125設置在左側車架 5的下方。因此,與燃料管125設置在左側車架5的上方的情況相比,腳踏板27可更靠近左 側車架5設置,由此可以降低腳踏板27。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管88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設置在燃料箱60的一側(在本 情況下為左側)。另外,燃料管125設置在左側車架5的下方,並且左側車架5在左接合部 7與前車架4接合。此外,右側車架6設置在比左接合部7更低的位置,並且右側車架6在 右接合部8與前車架4接合。因此,燃料管125設置於其下方的左側車架5在比右側車架6 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4接合。結果,可顯著提高前車架4的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抗彎剛 度,並且可將踏板28的高度設置得較低。另外,在車體的俯視圖中,向車體前方突出的突出部94形成在燃料箱60關於車體 中心線C的左右方向上的一側(在本情況下的左側)。連接部88a和連接管88設置在突出 部94的上表面上。因此,能夠提高使連接管88與燃料管125連接並設置成靠近燃料箱60 的前部的布局的靈活性。同時,可增加燃料箱60的容量。燃料箱60的輪廓形狀與車體框架2的左、右側車架5、6相匹配。這有助於增加燃 料箱60的容量。燃料泵98的安裝凸緣98a安裝在燃料箱60的傾斜面96上,並且泵體98b以比傾 斜面96更加向前傾斜的角度設置在安裝凸緣98a上。由此,泵體98b可在燃料箱60內部 很大程度地傾斜。出於同樣的理由,可以抑制燃料泵98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可以防 止燃料箱60的高度尺寸的增加。結果,可以降低腳踏板27的高度。車體框架2的前車架4形成為直線形。與在側視圖中前車架向後彎曲的類型相比, 前車架4設置在車輛的前後方向上更為靠前的位置。因此,即使當在側視圖中燃料箱60與
9前車架4不重疊時,燃料箱60的前端也可設置在靠前的位置。與上述相似,可因此增加燃 料箱60的前後方向的尺寸,從而增加其容量,同時充分地確保腳踏板27在前後方向上的空 間。[第二實施方式]圖1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踏板型車輛的車體框架和燃料箱的左側視 圖。圖12是沿圖11中的箭頭XII看到的車體框架的前視圖。圖13是從左前方看到的車 體框架的透視圖。圖14是從右後方看到的車體框架的透視圖。除了右側車架133的配置以外,車體框架131與圖2和3中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 的車體框架2基本上相同。因此,車體框架131的組件由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 表示,並且下文中不再說明。右側車架133具有右下側車架133a和右上側車架133b。右下側車架133a的前 端連接至前車架4,而其後端位於與左側車架132相同的位置。右下側車架133a從與前車 架4的連接部向後延伸,隨後進一步沿後上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右上側車架133b的前端 連接至前車架4,而其後端連接至腳踏板27下方的右下側車架133a。在車體的前視圖中,右下側車架133a的末端以基本上直角與前車架4的大致下端 的右側面接合,而其後半部分沿後上方向延伸。左側車架132的前端和右上側車架133b的 前端分別以鈍角與前車架4的左、右側面接合,並且右上側車架133b與右下側車架133a的 前部的上緣傾斜地接合。如圖11中所示,在車體的側視圖中,連接部88a設置在燃料箱60的前上部,並且 位於前車架4的後方,而且位於左側車架132與右側車架133之間。連接至連接部88a的 連接管88以一定角度傾斜,使得其中心軸延長線88b通過左側車架132的下方。這裡,燃料管125構成燃料供應部。由此,能夠充分確保燃料箱60的容量而不升高腳踏板27。在車體的側視圖中,燃料箱60的主體部81與左側車架132和右下、右上側車架 133a、133b重疊。然而,在車體的俯視圖中,主體部81與左側車架132和右下、右上側車架 133a、133b 不重疊。由此,即使主體部81的高度尺寸增加至一定程度以便增加燃料箱60的容量,也可 防止腳踏板27升高。此外,連接至連接管88的燃料管125設置在左側車架132的下方。左側車架132 與右上側車架133b —起,在比右下側車架133a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4連接。因此,可顯著提高前車架4的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抗彎剛度。同時,在左側車架 132的下方形成的死空間可通過設置燃料管125而得以有效地利用,因此可降低腳踏板27 的高度。[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於前述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圖15顯示出在燃料供應路徑中沒有設置副燃料箱的實例。在圖15中所示的實施 方式中,燃料加注口 120與燃料箱60的連接管88通過由柔性材料(例如,橡膠)製成的燃 料管125連接。燃料管125通過左側車架5的下方,並且連接至連接管88。左側車架5在 比右側車架更高的位置接合到前車架4上。因此,由於燃料管125的配置,整車的高度沒有增加。在本發明中,只要燃料加注口 120與連接管88相互連接,任何部件均可設置在燃料 加注口 120與連接管88之間。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左、右側車架5、6相對於前車架4的高度可以顛倒。連接管88 和連接部88a也可設置在燃料箱60的左、右任一側上。此外,燃料箱60可不必形成為雙側 不對稱。當其形成為雙側不對稱時,突出部94可設置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相反側(右側)上。如上述實施方式中所公開,如果連接管88靠近燃料箱60的左側設置,則用於使空 氣從燃料箱60中放出的通氣管必然靠近燃料箱60的右側設置。因此,當使用通常設置在 車體左側的側支架以車體向左側傾斜的狀態停放車輛的同時,向燃料箱60供應燃料時,空 氣從燃料箱60的內部通過通氣管容易地放出,並且燃料可平穩地供應至燃料箱60。在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中,在側視圖中,連接管位於前車架的後方。然而,只要連 接管的連接部位於前車架的後方,連接管的位置不限於此。例如,在側視圖中,連接管的前 端可位於前車架的前方。車體外罩的配置不限於在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中所述的配置。車體外罩可由任何 適合的部件組成。在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中,腳踏板形成為大致平坦的形狀。然而,本發明同樣適用 於包括一對左、右腳踏板和介於兩個腳踏板之間的突出部的一類車輛。此外,本發明同樣還 適用於腳踏板的一部分包括突出部的另一類車輛。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包括頭管、前車架、右側車架和左側車架的車體框架的組件通 過焊接相互連接。然而,本發明的連接結構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結構。[附圖標記列表]
1踏板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4前車架
5左側車架
6右側車架
34動力單元
46車體外罩
60燃料箱
81主體部
88連接管
88a連接部
94突出部
96傾斜面
98燃料泵
120燃料加注口
125燃料管
C車體中心線
權利要求
一種踏板型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包括支撐前叉的頭管;從所述頭管向下延伸的前車架;從所述前車架的下部在所述車輛的左後方向上延伸的左側車架;和從所述前車架的所述下部在所述車輛的右後方向上延伸的右側車架;由所述前叉支撐的前輪,所述前輪設置在所述前車架的前方;設置在所述左側車架和所述右側車架二者上方的腳踏板;設置在所述腳踏板下方的燃料箱,在所述車輛的側視圖中,所述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右側車架或所述左側車架重疊;包括用於覆蓋所述頭管和所述前車架的前罩部的車體外罩,所述前罩部設有燃料加注口,所述燃料加注口的位置高於所述腳踏板;和用於將所述燃料加注口與所述燃料箱連接的燃料供應部,其中,所述右側車架的前部和所述左側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比,關於與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所述車輛的中心線更大程度地傾斜,所述左、右側車架的前部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比在更高的位置與所述前車架連接,並且在所述車輛的側視圖中,所述燃料供應部在比所述前車架更為靠後的位置與所述燃料箱連接,所述燃料供應部與所述燃料箱的連接位置低於所述左、右側車架中位置較高的一個的位置,在所述車輛的俯視圖中,所述燃料供應部與所述燃料箱的所述連接位置位於所述右側車架與所述左側車架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車輛,其中所述燃料供應部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左側車 架或所述右側車架的下方。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型車輛,其中所述燃料箱具有設置成在所述車體的俯 視圖中與所述左側車架和所述右側車架不相重疊的主體部。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踏板型車輛,其中所述燃料箱具有設置成在所 述車體的側視圖中與所述左側車架和所述右側車架中的至少一個相重疊的主體部。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踏板型車輛, 其中所述燃料供應部包括燃料管,所述燃料箱包括主體部和連接管,所述連接管設置於所述主體部的上表面,所述連接 管與所述燃料管連接,所述燃料箱包括突出部,在所述車體的俯視圖中,所述突出部位於由車體中心線假想 地劃分的所述燃料箱的兩部分中的一部分中,在所述車體的俯視圖中,所述突出部向所述 車體的前方突出,並且所述連接管設置在所述突出部中。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踏板型車輛,其中所述燃料箱具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具有關於水平面傾斜的平坦部,並且 所述燃料泵安裝於所述傾斜面。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踏板型車輛,其中所述前車架具有直線形狀。
全文摘要
一種踏板型車輛(1),包括車體框架(2)、腳踏板(27)、燃料箱(60)和燃料供應部。車體框架(2)包括頭管(3)、前車架(4)和左、右側車架(5、6)。腳踏板(27)設置在左、右側車架(5、6)的上方。燃料箱(60)設置在腳踏板(27)的下方。在車輛的側視圖中,燃料箱(60)的至少一部分與左側車架(5)或右側車架(6)重疊。另外,左側車架(5)的前部與右側車架(6)相比,關於與車輛左右方向垂直的車輛中心線更大程度地傾斜,並且在比右側車架(6)的前部更高的位置與前車架(4)連接。此外,在車輛的側視圖中,燃料供應部在比前車架(4)更靠後的位置與燃料箱(60)連接,燃料供應部位於左側車架(6)的下方,並且在車輛的俯視圖中位於右側車架(6)與左側車架(5)之間。
文檔編號B62J37/00GK101925506SQ20098010268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日
發明者大平優, 王興洋, 黃景裕 申請人:山葉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