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孫悟空8個名稱的由來(另類西遊記原著)
2023-09-14 12:21:01 6
轉載自——AP的世界觀
今天要為大家播講的是西遊記的第二回,這一回在原著中的標題是:「心性修持大道生」,講的是美猴王如何找到了他的師父菩提祖師還有他孫悟空這個名字的由來。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
在通背猿猴的指引下,美猴王決心要去尋找長生不死的辦法,不過他這一路上並沒有那麼順利,找了八九年也沒有找到任何神仙的線索,雖然八九年也沒有找到神仙,但是美猴王並沒有放棄。
既然在南贍部洲找不到神仙,他就漂洋過海來到了西牛賀洲,西牛賀洲是佛教的地盤,這說明其實走水路也是可以到西天的!
那到了西牛賀洲後,美猴王是否就能夠找到神仙了呢?好吧,這其實是一句廢話,因為大家都知道美猴王馬上就能找到菩提祖師了。
登岸偏訪多時,忽見一座高山秀麗,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蟲,不懼虎豹,登山頂上觀看。果是好山:
千峰開戟,萬仞開屏。
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
枯藤纏老樹,古渡界幽程。
奇花瑞草,修竹喬松。
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
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
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
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正觀看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歌唱之聲。歌曰: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蒼逕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
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
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美猴王聽得此言,滿心歡喜道:「神仙原來藏在這裡!」急忙跳入裡面,仔細再看,乃是一個樵子,在那裡舉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頭上戴箬笠,乃是新筍初脫之籜。
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綿捻就之紗。
腰間系環絛,乃是老蠶口吐之絲。
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
手執衠鋼斧,擔挽火麻繩。
扳松劈枯樹,爭似此樵能!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
那樵漢慌忙丟了斧,轉身答禮道:「不當人!不當人!我拙漢衣食不全,怎敢當『神仙』二字?」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說出神仙的話來?」
樵夫道:「我說甚麼神仙話?」
猴王道:「我才來至林邊,只聽得你說:『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樵夫笑道:「實不瞞你說,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舍下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我才有些不足處思慮,故此念念。不期被你聽了。」
猴王道:「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在一座高山中,美猴王遇到了一個會唱「黃庭」的樵夫,從樵夫的口中美猴王終於得知了一位神仙的線索,同時美猴王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既然樵夫認識神仙,那他為什麼自己不去跟著神仙修煉呢?
見美猴王發問,這個樵夫解釋,他是為了照顧自己的老母親才放棄了修道成仙的機會。不過既然這位神仙的住所連樵夫都知道,那麼知道這個消息的人肯定不在少數。
這位樵夫會為了老母親放棄修行的機會,但其他知道神仙位置的人就不一定了吧,所以這位神仙他家應該會非常的熱鬧。
那為什麼在佛教的地盤上會有這麼一個做事高調,廣收門徒的神仙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繼續來看原文。
猴王道:「據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但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卻好拜訪去也。」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裡遠近,即是他家了。」
樵夫不但認識這個神仙,而且對這個神仙十分的熟悉,這位神仙居住的山叫做靈臺方寸山,住的洞叫斜月三星洞,神仙的名字叫須菩提祖師。
這裡我們要注意一下,樵夫說的菩提祖師前面還有一個「鬍鬚的須」字。
我看很多文章就曾推論靈臺方寸山可以簡稱為「靈山」,「須菩提的須」諧音同「虛假的虛」,所以「須菩提」就是「假菩提」,因此可以推測靈臺方寸山就是靈山,須菩提就是如來變的。
這個說法確實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也只是根據諧音而已,即使是對的也只能算是猜字謎,並不能夠作為邏輯推理的證據,更不能說這就是關於菩提祖師的真相了。
我來舉一個反例,或許大家叫他須菩提純粹是因為他留著一條長長的鬍鬚。
我在備稿的時候還看到過一種更加有想像力的解讀方式,他們說斜月三星洞的其實是「內心」的「心」字,為什麼說斜月三星洞是「心」呢?
你看哈,彎彎的月亮斜過來上面再加三個點不就是「心」字麼?
根據這個說法,喜歡講道理的人就可以深入分析說,修行講的就是修心;吳承恩用斜月三星洞這個名字就是在隱晦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要是喜歡講故事的人拿到這個解讀方式,他們就可以說關於靈臺方寸山一切都只是有人在心裡虛構出來的,這個人就是如來。
這些腦洞大開的說法讓我一個人想我還真想不出來。雖然沒啥邏輯上的說服力,但確實也是一個看西遊記的角度。
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
樵夫道:「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美猴王終於得知了神仙的具體位置,不過美猴王並沒有輕易的相信樵夫說的話,你想哈,在過去這十年的尋師之旅中,美猴王肯定沒少遇上那些拿他開玩笑的人,這個樵夫能把神仙的情況講的那麼詳細,但是自己又不去拜師,美猴王難免會懷疑樵夫是在逗他玩,所以才會想著讓樵夫跟著他去找須菩提祖師。
當然也有可能是美猴王擔心自己找不到神仙他家,覺著還是帶上樵夫比較穩妥。
猴王聽說,只得相辭。出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裡遠,果然望見一座洞府。挺身觀看,真好去處!但見:
煙霞散彩,日月搖光。
千株老柏,萬節修篁。
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
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
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
時聞仙鶴唳,每見鳳凰翔。
仙鶴唳時,聲振九皋霄漢遠;鳳凰翔起,翎毛五色彩雲光。
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
細觀靈福地,真箇賽天堂!
又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
忽回頭,見崖頭立一石牌,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闊,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樵夫沒有騙美猴王,美猴王走出去七八裡遠後就真的找到了靈臺方寸山,而且一點都不難找,因為靈臺方寸山上立了一塊十分顯眼的石碑,
之前我們推測過,須菩提祖師做事高調,連普通的樵夫都知道他家的位置,所以他家應該門庭若市才對,但事實上他家卻是「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矛盾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我覺得有三種可能 :
第一種可能:這裡的人都不愛修仙
第二種可能:這裡是佛教的地盤沒人敢來神仙這裡修煉
第三種可能:樵夫其實是須菩提派來專門引導孫悟空的,怕他錯過了這裡
那到底是因為哪種可能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美猴王十分歡喜道:「此間人果是樸實。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
少頃間,只聽得呀的一聲,洞門開處,裡面走出一個仙童,真箇丰姿英偉,像貌清奇,比尋常俗子不同。但見他:
髽髻雙絲綰,寬袍兩袖風。
貌和身自別,心與相俱空。
物外長年客,山中永壽童。
一塵全不染,甲子任翻騰。
那童子出得門來,高叫道:「甚麼人在此搔擾?」
猴王撲得跳下樹來,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個訪道學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擾。」
仙童笑道:「你是個訪道的麼?」
猴王:「是。」
童子道:「我家師父,正才下榻,登壇講道。還未說出原由,就教我出來開門。說:『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
猴王笑道:「是我,是我。」
童子道:「你跟我進來。」
此時的孫悟空還是一個青澀的少年,到了學校門口都不敢敲門,幸運的是須菩提專門派了一個道童出來接應他,可見靈臺方寸山的辦學服務做得特別好,可能是學生真的不好招。
這裡還引出了一個需要咱們認真討論一下的重要問題:神仙能不能未卜先知?
如果是能,那須菩提祖師提前知道孫悟空要來就很正常了,但是神仙能夠未卜先知這件事情在邏輯上很難實行,因為如果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你的思想肯定就會導致你的行動產生偏差,即使是一點點微小的偏差,你所知道的未來也就不存在了。
這是一種悖論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只有少部分人能未卜先知,而且這些人的演技都十分到位。
不過我上面的這種猜測用的是現代人才有的科幻思維,還不知道吳老爺子那個時代的人對這些時空問題是怎麼想的。
但總的來說,我個人還是傾向於認為神仙都不會未卜先知,要是這些神仙早就知道孫悟空會大鬧天宮,唐僧會去西天取經的話,那這整部西遊記可就太沒意思了,所以我覺得如果哪個神仙說自己能夠提前知道一些事情的發展,那這些事情多半就是他自己安排的。
好了,確定了這個問題後我們繼續看原文:
這猴王整衣端肅,隨童子逕入洞天深處觀看: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進珠宮貝闕,說不盡那靜室幽居,直至瑤臺之下。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
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在這裡須菩提祖師名字中的「須」字是沒有的,須菩提祖師是樵夫說的,菩提祖師是旁白中提到的,所以我們還是以菩提祖師作為他的官方稱呼。
接著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描寫菩提祖師的詩,如果你相信了之前提出來的「假菩提假設」,那麼再看這些詩句就會越發感覺就是在證明這個假設。
比如「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說的就是真的如來可以隨心變化。
不過我覺得這仍然屬於猜字謎,我們可以這麼解讀,但不能將此作為邏輯推理的條件,因為在佛教術語中,真如指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接來下我們來看看美猴王跟菩提祖師的第一場對話:
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
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
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
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甚麼道果!」
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絕無虛詐。」
祖師道:「你既老實,怎麼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裡,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甚麼?」
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文中說此刻的孫悟空不嗔也不怒沒有性格,這不就是佛門中修行的最高境界麼?
這一點咱們留意一下,可以用來對比孫悟空以後的性格。
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甚麼?」
猴王道:「我也無父母。」
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
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裡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地走了兩遍。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孫悟空的姓氏是菩提祖師根據他猢猻的形象給取的,那為什麼不姓胡而要姓孫呢?因為胡字拆開來就是古和月兩個字,「古月」這個詞則是老陰的意思,老陰指的是老女人。
菩提祖師這一套說法,直接把所有姓胡的人都得罪了一遍。
怪不得胡適先生會說:「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
當然菩提祖師的這段話和胡適先生的這段評論之間的聯繫是我胡亂聯想的,不過胡適的這一段評論倒也說的十分準確,西遊記本來就是在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而已。
好了,美猴王有了姓之後自然還要有名,這名字怎麼取呢?
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
猴王道:「那十二個字?」
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
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
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孫悟空的名字取得也是有理有據,是菩提祖師根據他這個門派的排輩方式來取的,但問題是菩提祖師這個門派的排輩方式正好是佛教的排輩方式,那菩提祖師是否就是佛教中人呢?
咱們再來看,根據排輩方式孫悟空的輩分已經排到了第十輩,那孫悟空前面的九輩弟子都有誰呢?之前樵夫也說過,從菩提祖師這裡畢業的人不計其數,那這些人都去哪裡了呢?
再還有,十二字排輩法中的排第六的是「如」字輩,那麼如來是「如」字輩的麼?
根據這個線索,我們可以認為如來也是菩提祖師的徒弟,不過靈山上其他的菩薩和佛卻都沒有用這個排輩方式,比如:觀音、文殊、普賢、阿南、迦葉他們的名字都沒有用排輩法。所以「如來」這個名字很可能只是恰巧用了「如」這個字而已。
其實「如來」這兩個字,在佛教中也被當做是對佛的專用詞。
除了這個說法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神仙都是長生不老的,用十二字排輩法容易產生階級矛盾,所以十二字排輩法也許只適用於凡間和尚,不適用於神佛。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猜測如來或許是從凡人修煉成佛的,其他那些不用排輩法的佛和菩薩則是開天闢地時先天產生的神人~
好了,西遊記原文導讀第二回的內容就講到這裡,這一回就只有一個重點疑問,為什麼在西方佛教的地盤上有一個做事高調、廣收門徒的神仙,如來跟菩提祖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