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狀拉鏈用拉頭的製作方法
2023-09-10 06:46:00 1
繩狀拉鏈用拉頭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頭主體,其不受形成在拉頭主體內的Y字形的引導路徑限制,而能夠對其賦予新的外觀設計。拉頭主體(5)在內部形成有用於引導繩狀拉鏈(1)的左右鏈牙列(2A)的Y字形引導路徑(55),具有所述拉頭主體(5)的繩狀拉鏈用拉頭(4)包括: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其以上下分離的狀態相向;引導柱(53),其將所述上翼板(51)和所述下翼板(52)在彼此的左右方向的內側進行上下接合;以及左右凸緣(54),其將所述上翼板(51)和所述下翼板(52)在所述引導路徑(55)的左右方向兩個外側進行上下接合,所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較寬的部分和較窄的部分。
【專利說明】繩狀拉鏈用拉頭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用於開閉在具有可撓性的芯繩以規定間距固定有鏈牙的左右鏈牙列。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繩狀拉鏈用拉頭中,通常將拉攀用於作為提高由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它們的結合所構成的外觀設計的對象。作為現有拉鏈用拉頭的一例,存在一種在拉頭上固定有拉攀卡止部,並將帶有星星圖案的裝飾拉攀以能夠轉動自如的方式安裝於拉攀卡止部的拉鏈用拉頭(專利文獻I)。此外,在該【背景技術】部分中,將組合了拉頭和拉攀卡止部的多個結構要素的部件、以及以拉頭作為單獨結構要素的部件統稱為拉頭主體。
[0003]此外,在專利文獻I中作為附圖公開的拉頭主體包括: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並相向設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以及從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左右方向外側邊緣部向使上下翼板的上下間隔變窄的方向突出的凸緣。此外,雖然沒有圖示,但是在上下翼板之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引導柱,該引導柱將拉頭主體內的空間分成Y字形的引導路徑,使得左右鏈牙列的鏈牙能夠彼此嚙合、分離。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159221號公報
[0005]然而,在所述現有繩狀拉鏈用拉頭中,上下翼板僅在弓I導柱存在的範圍即左右寬度的中央部接合。也就是說,上下翼板在左右寬度的外側邊緣部(凸緣存在的範圍)不接合,而在上下凸緣之間形成有間隙。
[0006]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拉頭主體(上下翼板)的左右寬度的外側邊緣部施加外力,則該外力會集中到上下翼板和引導柱接合的部位,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引導柱變形或破損。為了確保針對這種外力的機械強度,上下翼板的左右寬度不能太寬(長),換言之最好儘可能地窄(短)。因此,上下翼板(拉頭主體)的形狀受到形成於拉頭主體內的內部路徑的形狀(Y字形)的限制,並通常設計成能夠利用凸緣劃分引導路徑的左右外側的形狀。更詳細而言,將各凸緣的左右橫向寬度設計成沿著引導路徑的Y字的左右外形的均勻寬度。因此,以往的拉頭主體的外形都形成為均勻化的外形,設計出拉頭主體的新的外觀是很困難的。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是鑑於上述實際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將拉頭主體的外觀設計創新了的拉鏈繩用拉頭。
[0008]本實用新型以具有拉頭主體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為前提,該拉頭主體在內部形成有對繩狀拉鏈的左右鏈牙列進行引導的Y字形引導路徑。而且,該繩狀拉鏈用拉頭包括:上翼板和下翼板,其以上下分離的狀態相向;引導柱,其將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彼此的左右寬度的內側進行上下接合;以及左右凸緣,其將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引導路徑的左右兩個外側進行上下接合,各凸緣的左右寬度具有寬的部分和窄的部分。
[0009]此外,左右凸緣在引導路徑的左右兩個外側可以僅存在於引導路徑的整個長度之中的一部分,但是為了提高拉頭的左右邊緣部的機械強度也可以採用下述結構。
[0010]S卩,左右凸緣在引導路徑的左右兩個外側以遍及引導路徑的整個長度的方式連續。
[0011]進一步地,雖然對各凸緣的左右寬度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是也可以為了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外觀設計而採用下述結構。
[0012]S卩,各凸緣的左右寬度為左右鏈牙列之中對應一方的左右寬度以上。
[0013]此外,也可以為了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設計而採用下述結構。
[0014]即,左右凸緣以弓丨導路徑為中心呈左右非對稱形狀。
[0015]進一步地,只要拉頭至少具有拉頭主體即可。因此,拉頭可以是具有作為單獨結構要素的拉頭主體的結構。但是,與以拉頭主體作為單獨結構要素而構成的拉頭相比,也可以為了對拉頭賦予新的設計而採用下述結構。
[0016]S卩,拉頭包括:拉頭主體;以及裝飾體,其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與拉頭主體連結。
[0017]進一步地,也可以為了對拉頭賦予新的設計而採用下述結構。
[0018]S卩,裝飾體在與拉頭主體連結的狀態下,與上翼板相比還要向左右突出。
[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由於在引導路徑的左右兩個外側將上下分離的上下翼板用凸緣進行上下接合,所以不僅對拉頭主體賦予了在左右側部沒有上下翼板的間隙的新的外觀設計,而且與現有的結構即上下翼板的左右寬度的兩側邊緣部不用凸緣進行接合的結構相t匕,拉頭主體的機械強度得到提高。因此,也能夠使拉頭主體的左右寬度大於現有的拉頭主體的左右寬度,利用這一點而在各凸緣設置左右寬度較寬的部分和較窄的部分,從而能夠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外觀設計。
[0020]此外,拉頭採用下述結構,即在引導路徑的左右兩個外側使左右凸緣以遍及引導路徑的整個長度的方式連續,則能夠進一步提高拉頭的左右邊緣部的機械強度,因此能夠進一步擴展拉頭主體的左右寬度,也能夠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外觀設計。
[0021]進一步地,拉頭採用下述結構,即各凸緣的左右寬度為左右鏈牙列之中對應一方的鏈牙列的左右寬度以上,則能夠與現有技術相比擴展拉頭主體的左右寬度,能夠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外觀設計。
[0022]此外,左右凸緣以引導路徑為中心呈左右非對稱形狀,則能夠對拉頭主體賦予新的外觀設計。
[0023]此外,拉頭採用下述結構,即裝飾體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與拉頭主體連結,則拉頭外觀設計將兼具拉頭主體的外觀設計和裝飾體的外觀設計,並能夠對拉頭賦予新的外觀設計。
[0024]進一步地,拉頭採用下述結構,即具有的裝飾體,且所述裝飾體在與拉頭主體連結的狀態下與上翼板相比還要向左右突出,則通過左右寬度大於拉頭主體的裝飾體,能夠對拉頭賦予新的外觀設計。而且,能夠使用裝飾體來操作拉頭,因此操作性也得到提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 (a)至圖1 (e)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立體圖、主視圖、左側視圖、d-d首I]視圖、e~e首I]視圖。
[0026]圖2 (a)、圖2 (b)是表示應用了第一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繩狀拉鏈的主視圖、從正面側觀察時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27]圖3 (a)至圖3 (C)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立體圖、主視圖、從正面側觀察時的剖視圖。
[0028]圖4 (a)、圖4 (b)是表示應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繩狀拉鏈的主視圖、從正面側觀察時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29]圖5 (a)、圖5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中的拉頭主體的立體圖、從正面側觀察時的剖視圖。
[0030]圖6 (a)、圖6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中的裝飾體的主視圖、從背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
[0031]圖7 (a)、圖7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立體圖、俯視圖。
[0032]圖8 (a)、圖8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中的拉頭主體的立體圖、從正面側觀察時的剖視圖。
[0033]圖9 (a)至圖9 (C)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中的裝飾體的從背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俯視圖、從左側面一側觀察時的剖視圖。
[0034]圖10 (a)、圖10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主視圖、從左側面一側觀察時的剖視圖。
[0035]圖11 (a)、圖11 (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中的拉頭主體的立體圖、剖視圖。
[0036]圖1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的主視圖。
[0037]圖13 (a)、圖13 (b)是表示將拉攀安裝於拉頭主體之前的狀態和安裝之後的狀態的剖視圖。
[0038]附圖標記說明
[0039]I 繩狀拉鏈
[0040]2 拉鏈牙鏈
[0041]2A 鏈牙列
[0042]21 芯繩
[0043]22 鏈牙
[0044]22a 固定部
[0045]22b 嚙合頭部
[0046]3 止擋
[0047]4 拉頭
[0048]5 拉頭主體
[0049]51 上翼板
[0050]51a凹陷部[0051 ] 51b 尖 ?而部
[0052]52 下翼板
[0053]53 引導柱
[0054]54 凸緣[0055]55引導路徑
[0056]56拉攀安裝部
[0057]56a安裝部主體
[0058]56aI彎曲體
[0059]56a2卡合凸部
[0060]56b安裝部副體
[0061]56b I中片
[0062]56b2側片
[0063]56b3被卡合凸部
[0064]6裝飾體
[0065]61裝飾體主體部
[0066]61a第一圖案
[0067]61b第 二圖案
[0068]61c文字
[0069]7連結部
[0070]71連結凹部
[0071]71a卡止凹部
[0072]71b限動部
[0073]71c倒角部
[0074]72連結凸部
[0075]72a腕部
[0076]72b卡止凸部
[0077]8拉攀
[0078]81拉攀主體
[0079]82環狀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80]在圖2中例示有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繩狀拉鏈用拉頭4的繩狀拉鏈(String Fastener) I的一例。繩狀拉鏈I包括:一根拉鏈牙鏈2 ;用於開閉拉鏈牙鏈2的相向的兩列鏈牙列2A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4 ;以及用於防止拉頭4脫落的止擋3。以下,將兩列鏈牙列2A的相向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鏈牙列2A的長度方向作為前後方向、將與上述左右方向和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來進行說明。
[0081]拉鏈牙鏈2包括鏈牙22以及具有可撓性的芯繩21,在芯繩21以一定的間距固定有多個鏈牙22。而且,由以一定的間距排列的鏈牙22形成為單列狀的鏈牙列2A,該單列狀的鏈牙列2A通過使芯繩21在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彎曲成環狀,從而在其長度方向整個長度的大致一半的位置形成相向的兩列鏈牙列2A。
[0082]鏈牙22包括:安裝於沿前後方向延伸的芯繩21的固定部22a ;以及從固定部22a向側方突出的嚙合頭部22b。嚙合頭部22b形成為其固定部22a側在前後方向收縮變細、其頂部側在前後方向膨脹變大的形狀。此外,在圖示的示例中,在芯繩21貫穿固定部22a的內部的狀態下,固定部22a被安裝於芯繩21。
[0083]止擋3呈帽狀,通過將形成相互嚙合的兩列鏈牙列2A、2A的拉鏈牙鏈2的兩端部集中地嵌入帽狀內部,止擋3固定於拉鏈牙鏈2。此外,止擋3或/和鏈牙22可以採用合成樹脂、金屬中的任一種成型而成。
[0084]如圖1、圖2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4將用於開閉兩列鏈牙列2A、2A的拉頭主體5作為單獨的結構要素而構成。拉頭主體5包括:以上下分離的狀態相向地配置的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 ;將上下翼板51、52在彼此的左右寬度中央部的前部接合的引導柱53 ;以及將上下翼板51、52在彼此的左右寬度外側部以遍及前後方向整個長度的方式進行接合的左右凸緣54、54。
[0085]形成於上下翼板51、52之間的內部空間的前部被引導柱53左右地分隔,並且該內部空間的左右外側與外部被左右凸緣54、54左右地分隔,並由此形成Y字形的引導路徑55。因此,引導路徑55僅在前後方向上開口。此外,通過使拉頭主體5前後移動,使得左右鏈牙22,22在引導路徑55內彼此嚙合或分離。
[0086]而且,由於上下翼板51、52的形狀為矩形,因此拉頭主體5形成為具有矩形箱型形狀的結構。而且,相對於Y字形的引導路徑55配置在其上下方的上下翼板51、52採用左右對稱地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形狀,所以夾在上下翼板51、52之間的左右凸緣54、54呈左右對稱形狀。此外,相對於引導路徑55由於上下翼板51、52的形狀形成為並非沿著引導路徑55的左右的外形的形狀、即圖示示例中形成為矩形,所以左右凸緣54、54的左右寬度(這裡為壁厚)在前後方向上不均勻,就左右寬度而言,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壁厚較厚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壁厚較薄的部分)。此外,在各凸緣54的前後端部被實施了倒角工藝而形成圓弧形,但就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而言,該倒角部分並不相當於較窄的部分。此外,如果上下翼板51、52採用沿著引導路徑55的左右外形的形狀,則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均勻。
[0087]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4將拉頭主體5作為單獨的結構要素來構成,因此拉頭主體5的形狀是拉頭4的外觀的構架。而且,由於左右凸緣54、54接合上下翼板51、52,因此拉頭主體5的機械強度得到提高。
[0088]如圖3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4將拉頭主體5作為單獨的結構要素來構成。但是,這裡的拉頭主體5的上下翼板51、52以及左右凸緣54、54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上下翼板51、52以及左右凸緣54、54有較大不同。上下翼板51、52以及左右凸緣54、54形成為相對於引導路徑55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後方向大幅突出的形狀,拉頭主體5的整體形狀形成為左右對稱的蝴蝶結形狀(包括帶子的結扣和從結扣延伸的帶子的兩端部的形狀)。此外,上下翼板51、52相對於引導路徑55向左右突出的寬度以及各凸緣54、54的左右寬度,為左右鏈牙列2A之中對應一方的鏈牙列的左右寬度以上,更詳細而言,為嚙合的兩根鏈牙列2A、2A的左右寬度以上。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之處在於,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
[0089]如上所述,通過使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形成為相對於引導路徑55向前後左右方向突出的較大的部件,使得抓握拉頭主體5的部分增大,能夠容易地操作拉頭主體5。
[0090]如圖4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4將拉頭主體5作為單獨結構要素來構成。但是,這裡的拉頭主體5的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的形狀有較大不同。上下翼板51、52呈心形。而且,以心形的凹陷部51a和其相反一側的V字形的尖端部51b相對於前後方向(2列鏈牙列2A、2A的長度方向)左右傾斜的方式,將引導路徑55形成於拉頭主體5。因此,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形成左右非對稱形狀。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之處在於,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
[0091]如圖5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4由拉頭主體5和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與拉頭主體5連結的裝飾體6等多個結構要素構成。
[0092]拉頭主體5的基本結構形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採用矩形的箱型形狀。另一方面,裝飾體6採用蝴蝶結形狀作為其裝飾體主體部61,蝴蝶結形狀的結扣部形成為與拉頭主體5相同的形狀。
[0093]而且,在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設置有用於以能夠裝卸的方式連結兩者的連結部
7。連結部7包括能夠通過按扣式來嵌合或解除嵌合的連結凹部71和連結凸部72,連結凹部71和連結凸部72分別設置於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在圖示的示例中,在拉頭主體5設置有連結凹部71,在裝飾體6設置有連結凸部72。
[0094]更詳細而言,在拉頭主體5的左右側面(左右凸緣54、54的左右兩個外側的面)的前後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呈臺階狀下陷地設置有卡止凹部71a。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換言之,拉頭主體5的左右各側面為其矩形的周緣部向左右方向突出而成的限動部71b,卡止凹部71a形成在各限動部71b的內側。因此,卡止凹部71a分別設置在拉頭主體5的左右,由該兩個卡止凹部71a、71a形成連結凹部71。
[0095]另一方面,裝飾體6在裝飾體主體部61的背面側具有連結凸部72。連結凸部72包括:從裝飾體主體部61的背面且蝴蝶結的結扣部的左右方向外側沿著各凸緣54、54的左右外側面突出的左右腕部72a、72a ;以及從左右腕部72a、72a的頂部向左右方向內側突出的左右卡止凸部72b、72b。因此,左右卡止凸部72b、72b的頂部形成為在左右方向內側相向的狀態。這樣,連結凸部72包括2個卡止凸部72b、72b、以及用於將上述卡止凸部72b、72b與裝飾體主體部61接合的兩個腕部72a、72a。
[0096]此外,拉頭主體5在上翼板51的上表面與左右凸緣54、54的左右側面連續的部分,具有以使前後方向上的中間部分較圓地隆起的方式進行了倒角的倒角部71c。該倒角部71c能夠容易地將裝飾體6的連結凸部72 (—對卡止凸部72b、72b)引導向連結凹部71(一對卡止凹部71a、71a)。
[0097]上述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4以如下方式來裝卸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首先,使用者從拉頭主體5的上翼板51 —側使左右卡止凸部72b、72b與左右倒角部71c、71c對準,並將裝飾體6向拉頭主體5壓入時,左右腕部72a、72a利用自身的彈性擴大其頂部彼此的間隔,同時卡止凸部72b滑過倒角部71c的表面,最終將卡止凸部72b嵌合於卡止凹部71a。這樣,將裝飾體6與拉頭主體5連結時,卡止凸部72b (連結凸部72)位於裝飾體6的左右寬度的中間部分,因此裝飾體6成為與拉頭主體5相比還要向左右突出狀態。而且,通過卡止凸部72b與卡止凹部71a的嵌合,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處於被定位的狀態。此外,如果使用者一邊按壓拉頭主體5,一邊向上方拉拽裝飾體6使其從拉頭主體5分離,則卡止凸部72b從卡止凹部71a脫離。基於這樣的要領,裝飾體6與拉頭主體5處於能夠進行裝卸的關係O
[0098]如圖8、圖9所示,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地,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4由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等多個結構要素構成,而連結部7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4所使用的連結部7不同。
[0099]這裡,連結部7包括:以從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包圍拉頭主體5這樣的狀態(以包圍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的狀態)設置的環狀的連結凹部71 ;以及遍及整周地包圍該連結凹部71的外周的矩形的連結凸部72。
[0100]更詳細而言,連結凹部71在上下翼板51、52與左右凸緣54、54的前端部和後端部具有以遍及它們的表面四個面的方式突出的環狀的限動部71b,並由前後限動部71b、71b、以及上下翼板51、52和左右凸緣54、54的表面四個面形成包圍拉頭主體5整周的卡止凹部71a。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
[0101]連結凸部72是在裝飾體6的背面使嵌合於卡止凹部71a的矩形的卡止凸部72b以在前後方向上貫通的狀態形成的。也就是說,在該實施方式中,連結凸部72僅由卡止凸部72b構成。優選的是,包括該連結凸部的裝飾體6採用例如合成橡膠、矽等彈性體作為材料來形成,形成為對連結凸部72賦予彈性的部件。只要採用這種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來成型包括連結凸部72的裝飾體6,那麼即使採用硬質樹脂來成型包含連結凹部71的拉頭主體5,也能夠容易地將連結凸部72相對於連結凹部71裝卸。
[0102]此外,通過連結凹部71與連結凸部72的嵌合來連結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從而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4也成為將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定位的狀態。
[0103]如圖10所示,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地,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拉頭4由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等多個結構要素構成,其中,拉頭主體5為與第五實施方式相同的形狀,而裝飾體6的裝飾體主體部61與在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4中使用的裝飾體主體部61不同。
[0104]這裡的裝飾體主體部61是左右寬度大於前後寬度的矩形,其前後寬度為與拉頭主體5的前後寬度大致相同的尺寸,而左右寬度為比拉頭主體5的左右寬度長的尺寸。此夕卜,在裝飾體主體部61的上表面形成有圖案、文字的組合,即突出地形成有:環繞矩形的周緣部的第一圖案61a ;隔開間隔配置於第一圖案61a的內側的矩形的第二圖案61b ;以及配置於第二圖案61b的內側的作為標誌(logo)標記的文字61c。
[0105]如圖11至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4由拉頭主體5和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拉頭主體5連結的拉攀8等多個結構要素構成,拉攀8具有裝飾功能。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0106]各凸緣54的左右內側面為沿著構成Y字形的引導路徑55的左右外形的彎曲形狀,左右外側面為從後方向前方傾斜的直線狀,並且左右寬度從後方向前方逐漸擴大。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相對較寬的部分和相對較窄的部分。
[0107]拉攀8包括用於由手指捏持的拉攀主體81和用於與拉頭主體5連結的環狀部82,該拉攀8形成為環狀部82與拉攀主體81連續的部件。在圖示的示例中,拉攀主體是仿造成一片葉子的圖案和形狀,並形成為比拉頭主體5的左右寬度和前後寬度長。[0108]此外,連結環狀部82的拉攀安裝部56形成於上翼板51的表面。拉攀安裝部56包括兩個部分即安裝部主體56a和安裝部副體56b,在上翼板51的表面的左右寬度的中央部分,以在前後方向分開的狀態設置有這些安裝部主體56a和安裝部副體56b。在圖示的示例中,拉攀安裝部56包括:在上翼板51的表面與前側(引導柱53的上方側)連續的安裝部主體56a ;以及在上翼板51的表面與後側連續的安裝部副體56b。
[0109]安裝部主體56a以向上翼板51的表面彎曲成凹狀的彎曲體56al為主要的構成部。彎曲體56al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並且該前端部的下端部與上翼板51連續,並由此成為單臂支承於上翼板51的狀態。此外,在連結安裝部主體56a和安裝部副體56b之前,彎曲體56al的中間部分從前方向後方延伸,並且以逐漸上升的方式傾斜。此外,彎曲體56al的後端部以向上翼板51的表面側下降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0110]另一方面,安裝部副體56b在俯視時呈日文字「 口 」形,並從上翼板51的表面向上方突出。也就是說,安裝部副體56b包括中片56bl、從中片56bl的左右兩側彎曲的兩個側片56b2、56b2。但是,中片56bl向上方突出的情況是,並非只是突出至連結前的安裝部主體56a的後端部的下方,而是在安裝部主體56a的後端部與安裝部副體56b之間存在用於供環狀部82通過的間隙。此外,在中片56bl的上端部具有向後方突出的被卡合凸部56b3。此夕卜,相對於該被卡合凸部56b3設置有卡合凸部56a2,嚙合於所述被卡合凸部56b3的下側的卡合凸部56a2自彎曲體56al的後端部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並且包括該卡合凸部56a2的拉頭主體5優選採用合成樹脂成型。
[0111]在連結這種拉頭主體5和拉攀8時,使環狀部82穿過彎曲體56al之後,利用合成樹脂的彈性將安裝部主體56a的後端部向安裝部副體56b壓入,使卡合凸部56a2嚙合於被卡合凸部56b3的下側。由此,成為環狀部82被安裝於拉攀安裝部56的狀態,拉攀8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與拉頭主體5連結。
[0112]此外,在上述各種實施方式中,拉頭主體5以及裝飾體6可以是採用金屬、合成樹脂中的任一種一體成型而成的部件。例如,在採用合成樹脂的情況下,可以用工程塑料,也可以用通用塑料。在進一步考慮環境的情況下,優選使用通用塑料。
[0113]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以拉頭主體5作為單獨結構要素的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4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拉頭主體5的外表面添加圖案或色彩。
[0114]此外,左右鏈牙列2A、2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一根拉鏈牙鏈2構成,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採用成對的兩根拉鏈牙鏈來形成。
[0115]除此以外,拉頭主體5和裝飾體6 (裝飾體主體部61)的外觀設計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矩形、心形、蝴蝶結形狀,當然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形狀,還可以進一步添加文字、圖案、色彩。
[0116]此外,連結部7不限於按扣式嵌合的類型和採用硬度不同的樹脂的類型,也可以使用其他連結方式(例如多用於照相機鏡頭的安裝的卡口式等)。
【權利要求】
1.一種繩狀拉鏈用拉頭,其具有拉頭主體(5),該拉頭主體(5)在內部形成有用於引導繩狀拉鏈(I)的左右鏈牙列(2A)的Y字形引導路徑(55),所述繩狀拉鏈用拉頭(4)的特徵在於,包括: 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其以上下分離的狀態相向; 引導柱(53),其將所述上翼板(51)和所述下翼板(52)在彼此的左右寬度的內側上下接合;以及 左右凸緣(54 ),其將所述上翼板(51)和所述下翼板(52 )在所述弓丨導路徑(55 )的左右兩個外側上下接合, 所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具有寬的部分和窄的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右凸緣(54)在所述弓I導路徑(55)的左右兩個外側以遍及所述弓I導路徑(55)的整個長度的方式連續。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特徵在於: 所述各凸緣(54)的左右寬度為所述左右鏈牙列(2A、2A)之中對應一方的左右寬度以上。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右凸緣(54)以所述引導路徑(55)為中心呈左右非對稱形狀。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特徵在於,包括: 所述拉頭主體(5);以及 裝飾體(6),其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與所述拉頭主體(5)連結。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繩狀拉鏈用拉頭,其特徵在於: 所述裝飾體(6)在與所述拉頭主體(5)連結的狀態下,與所述上翼板(51)相比更向左右突出。
【文檔編號】A44B19/26GK203723553SQ201420096823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7日
【發明者】佐藤秀樹, 櫻井晉矢, 尾崎雅秀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