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的真實情況(說說綏化的八旗)
2023-09-12 21:26:11 1
全媒體記者 楊成申
半截塔溼地,樹長影綽,蘆葦蕩漾,所有的生命都在律動中拔節。它位於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是當年努爾哈赤避難到過的地方,也是女真族的居住地,所以一直有「先有永安,後有綏化」之說。因為半截塔積澱了深遠的歷史背景,所以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氣息。
據說,當年努爾哈赤在這裡避難時,住了一夜,第二天便率兵遠行。永安滿族鎮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在他避難的地方修建一座土塔。但是,修到一半的時候,土塔突然坍塌,只剩下半截突兀地立在那裡,老百姓認為這是神靈在暗示,不讓往高處建,所以,建築就擱淺了。這樣,半截塔一直留到今天,成為人們憑弔先人的去處。
如今,當我們徜徉在這裡,這裡仿佛一條時光的河流,夢幻一般悠遠。歲月早已剝蝕了半截塔上的雕飾,土塔上頭擠滿了稀稀的瘦草,有幾隻雞在那土塔旁閒庭信步。日落時分,常有幾隻鳥兒馱著片片夕輝,蹁躚飛過。每當這時,我們總是放眼那一片黑灰的土塔,不知從哪裡,飄來了人聲、狗吠和現代的音樂。那朝陽或夕輝裡,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土塔旁有一株巨大的古榆,古榆下是幾間瘦樸的木屋,據說那株古榆有幾百多年的樹齡了,渾身披滿了龜裂的鐵黑色的樹皮,仿佛身披鎧甲的古代武士。在那樹皮的裂隙裡,爬滿了綠茵茵的苔蘚。但它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它團團如雲的巨大的綠蓋,將偌大的一片空間都染綠了,它的蔭下,清涼如水,風如湖水一般蕩漾。
說起滿族,綏化清史專家、民革綏化市委副主委韓鵬宇對記者說,滿族原稱女真,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古滿語支。女真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又稱「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遼南境者為熟女真,遼北境不屬編戶者為生女真。金朝時再稱「女真」,因女真一詞來自古代女真語。因此,在明代音譯漢字時也寫作:諸申、朱裡真等。到17世紀初建州女真滿洲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其子皇太極時期已基本統一女真各部。1635年農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極頒布諭旨,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融納了蒙古、漢、朝鮮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滿清第一個君王努爾哈赤當年(即1596年前)的軍隊就已用不同顏色的軍旗做標誌了,以白、黃、紅、藍四種顏色為軍隊編制的標誌。1615年,努爾哈赤的地域擴大了,官兵的數量不斷增多,按原規定每旗的兵額超編了,於是,在原有四個旗的基礎上再增設四個旗。為了區別,將原來四種顏色的旗幟上鑲上有色條邊,白、黃、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凡是鑲條邊的旗幟都是原有的軍隊,未鑲條邊的旗幟就是後建立起的軍隊。為了區別稱呼,將不鑲邊的旗叫整白旗、整黃旗、整藍旗、整紅旗;將鑲邊的旗叫鑲白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簡稱為八旗。後來,為了漢字書寫方便,漸漸地把「整」字寫成「正」字,把「鑲」字寫成「廂」字了。
滿洲初期,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八個旗並無高低之分。後來,清朝從東北入關進北京,清世祖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為了加強對八旗軍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直轄的鑲黃、整黃、整白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另五個旗為下五旗。這個上、下旗的稱法既無皇帝的「金口玉牙」,也無有「詔書」,都是朝臣們自然稱呼而來的。雖然有上,下之名,但並不是高下之分,八個旗在名分上是平等的。
正黃旗的滿族人,總是愛說「咱是正黃旗的」,而其他旗的滿族人就只是說我是滿族,不說自己是哪個旗的,因為當地人認為「八旗」裡面「正」的高,「正」的裡面黃旗最高。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純是一種心理自娛。不論什麼顏色旗的人都是滿族人,沒什麼高低貴賤之分。
據史料記載,滿族主要居住在遼寧及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和北京等地,當然因求學、創業、婚姻等其他原因,在其他省份乃至海外也有極少數滿族人居住居留生活。
1599年,努爾哈赤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的徵伐。期間,多次在小興安嶺與松嫩平原之間圍獵,並曾於現在的永安滿族鎮附近飲馬駐足,設驛休息。後來,清朝視之為祖先隆興的吉祥之地,一直作為封禁圍場的驛所,禁止在其周邊墾荒放牧,致使此地林木繁盛茂密,荒原一望無際。
1825年(道光五年)春,有一個名叫依桑阿的滿洲人在這已經廢棄的圍驛之地開荒。翌年,依桑阿有兩家親屬來此定居,共建十間「馬架子房」,故稱「十間房」。其後人們過往停驛,商業逐步興起,形成了小集鎮,這就是現在的永安滿族鎮的前身。
鹹豐末期,由於連年戰爭和災荒,造成清庭內憂外患,財政貧乏,兵餉不足。為保衛邊疆,開發資源,籌調物資,挽救財政危機,朝臣幾次奏議允許旗人在東三省屯田開荒,以恤旗業。
1860年(鹹豐十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屯田實邊。
1862年(同治元年),順天府府尹蔣琦齡奏請向東北「移八旗散丁數萬,開墾閒田,以資生計」,獲皇帝批准。同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復奏,在濠河(泥河)以北、呼蘭河以南接連旗屯(十間房)的荒原,拔京旗散丁三百名,編為十屯,並準予招民代墾。
1876年(光緒二年),朝廷準許將原來的十屯擴充至二十營屯,在京旗接領之前,代墾者照章繳納租稅,不許重賦,以免曠閒。所設二十營屯營基,正白旗共五屯,居東地,地勢高平,少有坑窪;鑲黃旗、正黃旗各五屯,均在中地,地屬高平,但有溝窪;正紅旗在西地,地勢較低,且有難墾之溼地,則比他旗稍多劃撥土地。清朝官府設置旗營,令武營(官職)監督營屯事宜。
1879年(光緒五年)春起,旗營按屯查明,劃清界址,由武營摧令各屯代墾旗丁趕緊建蓋房間,按所定營基設置。而後由將軍衙門派人巡看核收,並把代墾旗丁三百戶花名冊和新屯田數據造冊,呈報將軍衙門,監視施行。事畢於該年農曆十月初一日。
至此,二十營屯(現在的永安滿族鎮)建制正式形成,隸屬呼蘭副都統管轄,1885年(光緒十一年),劃歸綏化理事通判廳管轄。
就黑龍江省境內來說,一些縣市幾乎都有滿族人集中的地區(鄉鎮、村屯),他們集中居住的老地名極有意思:什么正白、正黃、正藍、正紅;廂白、廂黃、廂藍、廂紅等。北林區綏勝鎮、永安鎮、西長發鎮、西太平鎮、紅旗鄉轄內都有滿族人集中居住的屯落。
在清光緒年間,即1876年,經京旗荒務副都統付東阿和巴彥蘇蘇、旗營委蓋哈蘇批准,二十旗屯建成,負責生產和徵役任務,當地人們俗稱二十營屯。那時候,都以旗命名。如:正白旗頭屯、正白旗二、三、四、五屯;廂黃旗頭屯、廂黃旗二、三、四、五屯;正黃旗頭屯、正黃旗二、三、四、五屯;正紅旗頭屯、正紅旗二、三、四、五屯。「文革」後,縣政府決定將這些旗屯名都改成有革命性的和有地域性的名稱,但有些年歲較大的人,仍習慣叫它的原名。
每旗屯東西長度為1000 米,南北寬度為500米,四周圈有壕溝,1000米和500米交叉點為中心十字街口。當時規定每個旗屯只準遷進15戶,這些戶幾乎全是遼寧境撥遷來的八旗退役老兵和尚未退役的一般兵士的家屬,其中有一個戶主被委任為屯長。
當時建房的原材料,除木材料,其它的都是就地取材的土坯和草類,建起來的都是起脊的土草房。以十字街口分出四個區域,路南兩個區域各建三戶房舍,路北兩個區域各建四戶房舍,屯長可任選在中心街附近建房一處。年頭久了,各旗屯的住戶窮富漸漸拉開,逐步富起來的戶主,相繼以磚瓦結構重建、翻建宅院,購買田產,擴充起來,有的成為地主、大地主,但再窮困的滿族農戶,也有自己的「寒舍」
旗屯,每屯都有個十字街中心,前旗屯十字街中心點至後旗屯十字街中心點恰好是5華裡;前旗屯的宅基地後壕溝至後旗屯宅基地的前壕溝全程距離為四裡七華裡。東(甲)旗屯十字街中心點至西(乙)旗屯的十字街中心點距離恰好十華裡,而甲旗屯的西頭至乙旗屯的東頭為9.4華裡,當地人習慣說前後屯距離為四裡七,東西屯為九裡四。以二十旗屯全方圓計算,東西為三十華裡,南北為二十華裡。
當初撥遷(朝廷有組織的遷徙)進二十旗屯的戶主都是滿族人,不準其他族人進住。後來旗人逐步繁衍,樹大分枝,戶數越來越多,加之男婚女嫁,以及外來投親靠友等,二十旗屯遷進很多漢族人。個別旗屯還有 為數不多的其他少數民族,多是隨男隨女娶嫁而進來的。
如今,漫步滿族古鎮,滿目景物都可引發我們對歷史的憑弔。古鎮的土塔,經過千年風雨,似乎仍活著,無言、寬容地活著。千年風物所遺留下來的或寧靜,或激揚,或創傷,或悲壯,合著亙古不斷的柔腸,令我們生出無限的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