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湖旅途感懷七律(尋詩覓跡龍蟠裡)
2023-09-12 22:34:32 3
龍蟠裡,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公園東南側,東北起廣州路,西南至虎踞路。《金陵野史》中曾稱龍蟠裡和棉鞋營、胭脂巷為舊時南京的三條「詩巷」。
從漢中門經虎踞路向北,前行300米左右,由西南側進入龍蟠裡,不遠處豎立著一塊南京市地名委員會的地名說明牌。
地名說明牌上介紹了龍蟠裡的歷史,其中寫道:龍蟠裡,東北起自廣州路,西南止於虎踞南路,長500米。相傳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出使東吳途經秣陵,曾登石頭山(今清涼山),駐馬觀察地理形勢,盛讚曰:「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巷處山丘蜿蜒之地,是時人們擷諸葛亮佳句命名龍蟠裡。路側密布古蹟和遺址,有明汪文毅公祠,清乾隆年間著名散文大家方苞家祠――教忠祠、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創辦的惜陰書院和著名思想家魏源故居――小卷阿、光緒年間兩江總督端方籌建的江南圖書館、曾文正公祠等。
在地名說明牌的最下方,有一行特別說明的文字,「本地名經南京市人民政府寧政發(2008)6號文批准,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經廣州路由東北側進入龍蟠裡,「龍蟠裡」三個大字即刻映入眼帘,沿街一側的圍牆上,也嵌有關於「龍蟠裡」的一段文字說明。內容為: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他在前往東吳首府京口(今鎮江)途中,經過秣陵(今南京)時,曾駐馬城西,登臨石頭山(今清涼山),以觀形勝,並留下「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龍蟠裡即因「鐘山龍蟠」的「龍蟠」二字而得名。
在其後的「區位示意圖」說明中,標記了龍蟠裡街道兩側的文化遺蹟。自北向南,依次有馬公祠、魏源故居(其後有曹雪芹紀念館、武侯祠、放生庵、顏魯公祠)、惜陰書院、陶桓公祠、教忠祠、三民中學等。其說明文字的內容為:龍蟠裡依山傍水,前(東)有烏龍潭,後(西)枕盋山,南鄰明城牆與秦淮河,北接清涼山(石頭山)東南麓,距今應不少於1800年。薈集了名人園林、庋藏書樓、館院祠堂、寺庵廟觀等文教遺蹟。龍蟠裡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與棉鞋營、胭脂巷並稱為老南京的三條「詩巷」,是極具南京古老風雅文化的一條街巷。
龍蟠裡街道的中段一側圍牆上,赫然寫著「詩巷」兩個大字。
在1928年的《最新首都城市全圖》中,可以看到,以龍蟠裡為中心,周邊一帶有曾公祠、顏魯公祠、圖書館、四松庵、薛廬、武侯祠、浙江烈公祠、駐馬坡、張公祠、四眼井、隨園以及粥廠舊址等。
沿著街道漫步,是一次詩詞裡地徜徉,一次文化中的旅行。
提到「龍蟠裡」,首先想到的人物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至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對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病逝於五丈原,後世尊稱諸葛亮為諸葛武侯。綜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街邊一側牆上,豎立著竹簡式樣的裝飾,上面的內容摘自《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部分內容,「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龍蟠裡附近一帶,有著不少與諸葛亮相關的遺蹟或景點,如清涼山東南麓的駐馬坡、駐馬亭以及武侯別苑,烏龍潭東側的「諸葛武侯駐馬庵」等。
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其中《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雖然諸葛亮並無詩詞之作傳世,但歷代詩人對於他稱頌的詩文則比比皆是。如:
【宋】羅必元《駐馬坡》
一登偉觀眇山河,下有將軍駐馬坡。不是胸中兵十萬,長江天險誤人多。
【宋】葉輝《駐馬坡》
將軍氣勢溢江河,躍馬曾來駐此坡。坡下石頭城最險,屯兵正自不消多。
【宋】劉克莊《清涼寺》
塔廟當年甲一方,千層金碧萬緇郎。開山佛已成胡鬼,住院僧猶說李王。遺像有塵龕壞壁,斷碑無首立斜陽。惟應駐馬坡頭月,曾見金輿夜納涼。
【清】陳文述《諸葛武侯駐馬坡》
石頭城上翠孱顏,虎踞龍蟠在此間。形勝舊傳三國志,風雲長護六朝山。登高感慨誰知己,攬轡澄清亦等閒。天遣艱難定西蜀,峨眉萬裡隔秦關。
陶侃(公元259年至334年),字士行,亦字士衡。東晉名將,出身貧寒。先後平定張昌、杜弢、陳敏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收復建康(今南京),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荊、交等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陶侃一生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後人為紀念陶侃,在龍蟠裡附近曾建有陶桓公祠。
街邊的文字說明中還有一幅關於陶侃的小故事,說的是「陶母責子」,內容為:陶侃年輕時曾任管理漁夫的小官,有次派人將一壇醃魚送給母親,母親問:「這是哪裡來的?」陶侃派去的人說:「是官府的。」陶母將醃魚封好並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卻把官府的物品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啊!」
這是一個記載於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賢媛》中一則故事,原文為:「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一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陶侃以「一坩鮓餉母」,目的是為了孝敬母親,反而使陶母「乃增吾憂」,可見陶母的境界之高。
關於「陶桓公祠」的記載,只說是龍蟠裡舊有四松庵,這裡原來還有陶桓公祠,以祭祀東晉時的名將陶侃。清代道光18年(1838年),兩江總督陶澍因其先祖陶侃曾破蘇峻叛軍於此,遂繪其像,立祠刻石以祀。
陶侃著有文集二卷,已佚。《全晉文》收錄有《相風賦》、《表》、《上溫嶠遺書請停移葬表》、《讓拜大將軍表》、《上表遜位》、《上成帝雜物疏》、《遺荀崧書》、《答溫嶠書》、《答慕容雋書》、《報封抽韓矯等書》、《與王導書》等。陶侃善書法,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雄毅明悟,書法肌骨閒媚,遠近書皆自手裁,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東晉】陶侃《相風賦》
……乃有相風之為形也,終日九徵,桀然特立,不邪不傾,擬雲閣以秀出,晞峻岭於層城,直南端以基趾,雙崇魏之嶢崢,象建木於都廣,邈不群而獨榮。樸雖小而不巨,何物鮮而功大,眇翩翩以高翔,象離鵾於雲際,擢孤莖而特挺,若芙蓉於水裔,若乃華蓋警乘,奉引仙驅,豹飾在後,葳蕤清路,百僚允則,彰我皇度。……
歷代不少詩人都曾作有關於陶侃的詩詞。
【宋】徐鈞《陶侃》
蕩除國難功勳盛,王室因之得載安。最是南陵千裡外,拾遺屏跡化尤難。
【宋】孔平仲《陶侃》
梭作龍飛應自喜,指將針決欲何求。賴君乍覺登天夢,不爾王敦一輩流。
【宋】林同《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其一四二·陶侃》
題註:每飲酒常歡有餘而限已竭佐吏等勸少進侃曰亡親曾見約故不敢踰
陶公宴參佐,限極每歡餘。憶與亡親約,悽然不敢逾。
【宋】蒲壽宬《詠史八首·其一·陶侃母》
坩鮓有幾許,直欲致一甘。豈知聖善意,見此轉不堪。此毋天下毋,清風使人慚。
【宋】戴復古《陶侃柏》
四絕堂前枯柏樹,晉人栽植宋人吟。無枝無葉無吟處,聊寓一時懷古心。
【宋末元初宋】陳普《詠史(下)·陶侃》
蘇峻鯨奔正可憂,翻令王室備荊州。五陵松柏無遺種,謾為桓溫拾竹頭。
【明】楊士雲《詠史·陶侃》
蘇峻王敦敢脅君,太真甘卓約興兵。試將心跡從頭看,頗怪長沙似不情。
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用法意恆存法外,當時梅謝有公評。
八翼天門上九重,八州都督奏膚功。後人流落誰生謗,晉史難憑夢寐中。
顏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號應方。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歷事四帝,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曾聯合起兵抗擊安祿山叛亂,功勳卓著,以功業節操獲封「魯郡公」,諡號「文忠」,世稱「顏魯公」。書法藝術領域革故鼎新,創立「顏體」,完成了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楷書法度的變革與最後定型,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蘇軾曾云:「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後百姓為紀念顏真卿首倡置放生池,在清涼山烏龍潭邊設有「顏魯公祠」。
顏真卿的書法很受後世推崇,其《多寶塔碑》和《顏勤禮碑》是人們學習書法過程中必備的字帖之一。而顏真卿的一生中,並非僅僅在書法上獲有成就,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在文學上,雖然留詩不多,但一首《勸學》詩,便使他留芳詩壇。
【唐】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登平望橋下作》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際海蒹葭色,終朝鳧雁聲。
近山猶仿佛,遠水忽微明。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
【唐】顏真卿《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什》
群子遊杼山,山寒桂花白。綠荑含素萼,採折自逋客。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全高南越蠹,豈謝東堂策。會愜名山期,從君恣幽覿。
在龍蟠裡的東側,今有「顏魯公祠」。
唐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在昇州(南京)任刺史時,以「帝王之德莫大於生」為題,奏請皇上恩準,在全國建「放生池」81處。次年(759年),顏真卿闢江寧放生池,並親書《天下放生碑銘》。唐元和年間(806年至820年),後人於烏龍潭西建「放生庵」,以祀魯公。宋元明清歷代曾幾度修繕,太平天國期間庵毀。清代同治年間,江寧知府塗宗贏於庵址始建顏魯公祠。
袁枚(1716年至1798年),字子才,號簡齋,亦號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美食家。乾隆年間,先後在溧水、江寧、江浦、沐陽任縣令七年,為官勤政頗有名聲。乾隆14年(1749年)辭官隱居於江寧府(今南京)小倉山隨園,廣收弟子。嘉慶2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世稱「隨園先生」。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及《續子不語》等。
袁枚的《所見》一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而如今很熱門的袁枚詩《苔》,則稱頌了雖寄生於陰暗潮溼之處的「苔」,所具有的生命本能和生活嚮往,憑藉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出獨特的光彩。
【清】袁枚《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清】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袁枚的詩詞很多,著有《小倉山房詩集》37卷等諸多詩文集。
【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選—)》
不相菲薄不相師,公道持論我最知;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
【清】袁枚《寒夜》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清】袁枚《湖上雜詩》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清】袁枚《遣興》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
【清】袁枚《由桂林朔灕江至興安》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清】袁枚《寄聰娘》
一枝花對足風流,何事人間萬戶侯。生把黃金買別離,是儂薄倖是儂愁。
【清】袁枚《品畫》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蛟龍生氣盡,不若鼠橫行。
【清】袁枚《消夏詩》
不著衣冠近半年,水雲深處抱花眠。平生自想無官樂,第一驕人六月天。
【清】袁枚《絕命詞》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清】袁枚《偶作五絕句》
偶尋半開梅,閒倚一竿竹。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清】袁枚《聽詩叟》
底事聽詩聽不清,此翁耳殼欠分明。擬攜謝朓驚人句,來向青天頌數聲。
【清】袁枚《大龍湫之瀑》
龍湫之勢高絕天,一線瀑走兜羅綿。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煙。
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清】袁枚《湖上雜詩(二十首選二)》
鳳嶺高登演武臺,排衙石上大風來。錢王英武康王弱,一樣江山兩樣才。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清】袁枚《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袁枚《沙溝》
沙溝日影煙朦朧,隱隱黃河出樹中。剛卷車簾還放下,太陽力薄不勝風。
【清】袁枚《桐江作(四首選二)》
桐江春水綠如油,兩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別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覺白雲低。詩人用筆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清】袁枚《山中絕句》
鎮日山腰斸白雲,載量菸草活紛紛。春衫不用金爐熱,自向百花香裡燻。
【清】袁枚《赤壁》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清】袁枚《大樹》
繁枝高拂九霄霜,蔭屋常生夏日涼。葉落每橫千畝田,花開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難用,肯住深山壽更長。奇樹有人問名字,為言南國老甘棠。
【清】袁枚《雞》
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與雞知。
沿街的文字說明中還有一首署名「袁枚」的詩詞《隨園詩話》,「飛雲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這四句詩的確在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提及,只是分別出自《隨園詩話》的卷五之三和卷九之二十三。其內容為:
卷五之三:西林鄂公為江蘇布政使,刻《南邦黎獻集》;沈歸愚尚書時為秀才,得與其選。後此本進呈御覽,沈之受知,從此始也。公《春風亭會文贈華豫原》一律,中四句云:「謬以通家尊世講,敢當老友列門生。文章報國科名重,洙泗尋源管樂輕。」其好賢禮士,情見乎詞。公亡後,門下生楊潮觀梓其詩五百餘首。《苦熱》云:「未能作霖雨,何敢怨驕陽?」《偶成》云:「楊柳情多因帶水,芭蕉心定不聞雷。」《題某寺》云:「飛雲倚岫心常住,明月沉潭影不流。」《別貴州》云:「身名到底都塵土,留與閒人袖手看。」嗚呼!公出將入相,垂二十年,經略七省。諸郎君兩督、兩撫,故吏門生亦多顯貴。而平生詩集,終傳於一落託書生。檀默齋詩云:「不有三千門下客,至今誰識信陵君?」
卷九之二十三:沈光祿子大、許明府子遜,二人齊名。沈如:「竹光晨露滑,池靜夜泉生。」許如:「鐘聲涼引月,江氣夕沉山。」真少陵也。行役絕句,有相同者。沈云:「惟有夢魂吹不斷,月明猶自逆風歸。」許云:「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子遜先生與餘為忘年交,論詩尊唐黜宋,失之太拘。有某少年,故意抄宋詩之有聲調者試之,先生誤以為唐。少年大笑。餘贈云:「前生合是唐宮女,不唱開元以後詩。」
龍蟠裡的東側是小倉山,曾經為袁枚的隨園所在處。袁枚於乾隆14年(1749年)以在小倉山購得隨園為契機,隱居於此,吟詠其中,廣收弟子。袁枚去世後,葬於南京百步坡。2016年,在廣州路與寧海路交界之處的隨家倉,立有袁枚雕像。此雕像為吳為山先生所作,「袁枚手握詩卷,信步隨園,目含溫潤,怡然超拔,清靈雋雅。內蘊醇厚剛正,此襟懷氣節乃一代名士風範」。
曹雪芹(約1724年或約1715年至約1764年),名霑,字夢阮,亦字芹圃,號雪芹、芹溪居士。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生於江寧府(今南京),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出身,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為紀念曹雪芹撰寫的長篇古典小說《紅樓夢》(初名《石頭記》),烏龍潭公園管理處於1997年9月建成曹雪芹紀念館。
【清】曹雪芹《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清】曹雪芹《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清】曹雪芹《中秋對月有懷》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清】曹雪芹《正冊判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清】曹雪芹《簪菊》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清】曹雪芹《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清】曹雪芹《怡紅快綠》
深庭長日靜,兩兩齣嬋娟。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眠。
憑欄垂絳袖,倚石護青煙。對立東風裡,主人應解憐。
【清】曹雪芹《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清】曹雪芹《唐多令·粉墮百花州》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清】曹雪芹《石上偈》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清】曹雪芹《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悽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清代康熙2年(1663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出任江寧織造。自此,曹家三代四人連續居此要職,在南京生活了將近六十年。據說烏龍潭公園南側為隨園的前身,即曹雪芹家園的一角。
魏源(1794年至1857年),名遠達,字默深,亦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善」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道光12年(1832年)魏源定居江寧府(今南京),居住在龍蟠裡的「小卷阿」。
道光年間,魏源在清涼山下的烏龍潭邊,龍蟠裡東側,購地建三進草堂。初始魏源為其居所起名「湖子草堂」,後改為「小卷阿」,取自詩經《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之意。1992年3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將魏源故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街的文字說明中還有一則關於魏源的小故事:「蓬頭迎客」。
魏源二十歲參加科考「拔貢」之後,前往京城生造,一邊讀書,一邊結交天下名士。他與其恩師湯金釗(原湖南學政)往來甚勤,每隔三至五日,便去湯府問候。有一次,他多日未去,老夫子十分掛念,親往寓所探望。見其蓬頭垢面出來相迎,忙問為何邋遢如此。魏源見問,從內室端出一疊書稿,廩其恩師,因注釋《大學古本》,日夜忙碌,方脫稿,正欲請教,不期恩師親臨。湯夫子深感快慰,囑咐勤學之餘要保重身體。
魏耆《魏府君事略》中記載,「湯敦甫相國金釗,為府君拔貢座主,因飾大學古本,五十餘日不過候,相國疑其疾,問之。府君垢面出迎,鬢髮如蓬,相國愕眙。及出所業,瞿然嘆曰:『吾子勤學罕覯,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愛乃爾也!』」
魏源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其他著述還有,《古微堂詩文集》、《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古本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孫子集注》等若干卷。
魏源也留下了大量充滿愛國激情的詩篇,膾炙人口的當然是那首《曉窗》。
【清】魏源《曉窗》
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裡。
【清】魏源《資湘》
溪行欲盡竹不已,蒼雪紛紛化流水。船尾甫出碧玉灣,船頭不見白雲起。
艤船斬竹撐竹篙,篙聲響應空谷號。舟底水將石作骨,江邊山以石為毛。
灘聲漸急篙漸近,知有截溪漁籪近。漁翁曬網鷺曬翅,一潭竹影涵魚影。
【清】魏源《卜居金陵買湖乾草堂》
巢由原不買山居,敢效知章乞鑑湖。底事草堂錢十倍,只因門外水雲租。
【清】魏源《三疊泉》
渴虹倒吸西江水,萬丈老龍飛不起。三奮三墜下無底,噴為雨雹風霆詭。
一練三簾萬玉珠,奮迅奔騰十數裡。水石晝夜萬訇,雙崖鐵立殷空。
日月萬古照不到,一峽終年煙霧裡。數尺短松千尺苔,山深六月寒蒼。
不知何人暗相報,遂令闖破混沌死。至今山靈怒遊客,百步飛霖射衣履。
山非山,水非水,仙非仙,鬼非鬼,回頭洞口雲扃矣,千秋萬歲何時啟?
【清】魏源《花前勸酒吟》
細雨濛濛江漢寬,楚天無際倚闌幹。水為萬古無情綠,酒是千齡不老丹。
故國魚兼蓴菜美,新霜人共菊花寒。樓船樓閣俱雄壯,黃鶴黃龍醉裡看。
【清】魏源《寰海後十首》
曾聞兵革話承平,幾見承平話戰爭?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
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裡鶯花稗史情。官匪拾遺休學社,徒驚絳灌漢公卿。
【清】魏源《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
雁蕩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如人側臥一肱張。
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佰束風愈怒。
松濤一湧千萬重,漭泉衝奪遊人路。重崗四合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
山頭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嘯蒼龍吟。須臾雨盡月華溼,月瀑更較雨瀑謐。
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
我曾觀潮更觀瀑,浩氣胸中兩儀塞。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
造物貺我良不慳,所至江山縱奇特,山僧掉頭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破玉裂瓊凝不流,黑光中線空明窈。層冰積壓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頹倒。是時樵牧無聲遊屐絕,老僧扶杖窮幽討。
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
語罷月落山茫茫,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
【清】魏源《黃山絕頂題文殊院》
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華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開一萬圍。
【清】魏源《江行雜詩》
試登大別觀荊鄂,何似君山俯洞庭。如束估帆三楚至,無窮徵雁六朝聽。
大江東去風月白,春色南來天地青。何事悲歌更懷古,乾坤元氣是吾形。
【清】魏源《客懷柬龔定庵舍人其一》
一年春一度,一夜夢一枕。春去夢醒時,回首了無影。
微雨原上來,洗我生窗靜。以君衣上月,照我花前飲。
門前臨大道,石坂成畦畛。左有萬蹄痕,右有千轍軫。
自有宇宙來,車馬無停騁。車上客遙遙,車下塵隱隱。
【清】魏源《廬山雜詠偕蔣子瀟》
與君同是再來僧,共撥寒灰聽水聲。談罷不知廬阜月,只疑青海寺中行。
【清】魏源《黃山詩其一》
峽壁仙掌立,細路紋在掌。久別蓮花峰,十年如更長。
萬石相玲瓏,疊出群山上。雲巒時絕續,泉聲日奔放。
泱漭天為岸,扶難感藜杖。絕巔峙峭石,生成非一狀。
要知穎露奇,只在蟠根廣。奇絕飛來石,何年巧安放。
謂墜上空空,謂崩絕依傍。莫窮結構原,彌驚孤立壯。
魏源的故居「小卷阿」,就在清涼山下的烏龍潭邊,如今烏龍潭公園內魏源故居門前,立有魏源的雕像。
薛時雨(1818年至1885年),字慰農,亦字澍生,號桑根老農。清代著名詞家之一,安徽全椒人。清代鹹豐3年(1853年)進士,授嘉興知縣,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主要作品有《藤香館詩刪》、《詞刪》等。
繆荃孫(1844年至1919年),字炎之,亦字筱珊,號藝風老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志學家、金石家。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稱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鼻祖,他曾主持創辦了中國近代南北兩大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是江南圖書館第一任館長。
道光18年(1838年)兩江總督陶澍以桓公嘗破蘇峻於此,遂繪其像,刻石以祀,並創辦「惜陰書院」,教書育人。「惜陰」二字取自東晉陶侃名句「大禹聖人,猶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意為提醒諸學子珍惜光陰。書院建成後,聘請當時的名儒薛時雨為書院首任山長。
光緒33年(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在惜陰書院舊址籌建江南圖書館,以開民智,並聘請繆荃孫為館長,陳慶年為副館長。江南圖書館收藏了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及其他許多珍貴典籍,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公共圖書館。
民國16年(1927年),著名學者柳詒徵出任江南圖書館館長,將陶澍、端方(號陶齋)、繆荃孫(號藝風)姓與號含在一起,作為藏書樓之名,即「陶風樓」,為中國近代第一座現代公共圖書館。其創訂了《住館讀書章程》,為外地來的讀書人提供食宿方便。魯迅、胡適、許壽裳、顧頡剛、蔡尚思、蔡元培、黃賓虹、徐悲鴻等人都曾在此館閱覽。
1929年該館更名為「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1952年與原國立中央圖書館合併,成為了新的南京圖書館。
惜陰書院、江南圖書館以及陶風樓的舊址位於龍蟠裡9號,現在為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和江蘇省文物局的辦公場所。
繆荃孫編有《藝風堂藏書記》、《續記》、《再續記》,且編有《藝風堂藏金石文字》18卷,《金石分地編》24卷,有《藝風堂文集》等多種詩文集傳世。
【清】繆荃孫《滆湖》
一碧到天際,西南望滆湖。夕陽下高樹,秋雪點殘蘆。
水市魚蝦賤,粳田雁鶩呼。慚無王惲手,清景恐難摹。
【清】繆荃孫《水龍吟·桐綿》
捲簾惆悵春深,何人系得春魂住。沉沉庭院,漾瀠池館,罷飛綠乳。
生怕東風,和雲吹起,乍開還聚。縱飄茵無分,沾泥也好,總不化萍流去。
回憶呼鸞道上,墮斜陽、萬紅如雨。
無情一例,綠陰成幄,參天古樹。寂寞唐宮,未逢秋信,已添愁緒。
盼棲香小鳳,生憐墜落,銜歸高處。
【清】繆荃孫《再宿江樓》
前月中秋登此樓,焦山白浪江中流。今朝重向江樓宿,月明千裡天如沐。
蒜嶺秋橫木葉殘,瓜洲燈火朔風寒。罔思夢雨橫風夜,一樣江山兩樣看。
【清】繆荃孫《山中謠二首·其一》
偶作山中遊,願向山中老。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達官愛入山,野僧愛入城。擾擾亦無心,毋近利與名。
【清】繆荃孫《飛來峰》
東過九裡松,西入飛來峰。蟠地復際天,面面青芙蓉。
千尋具皺瘦,百穴穿玲瓏。造像始何年,劖削皆神工。
天低山翠活,雨洗春煙濃。來瀑及奔雷,十步一支筇。
倚闌聞泉聲,冷意蟠心胸。徑參情淨理,默證南北宗。
【清】繆荃孫《雲棲寺》
西過三聚亭,千竿萬竿竹。鳳尾長森森,貓頭短簇簇。
際天只一青,匝地有餘綠。古木挺勁枝,壽藤散清馥。
徑轉得寺門,佛塔在其麓。金經香光書,宸翰灑餘幅。長結翰墨緣,不資情淨福。
【清】繆荃孫《黃泥篇》
十步五步石,千竿萬竿竹。石醜壓竹頂,竹銳洞石腹。
竹石互撐拄,並作一團綠。泉聲飛竹裡,繞石鳴琴築。
竹陰高接天,下有幽人屋。幽人真石友,倚竹吟且讀。吾生太擾攘,羨君飽清福。
薛時雨作為晚清著名詞人之一,著述頗多,主要有《藤香館詩刪存》、《藤香館詞》、《西湖櫓唱》、《江舟欺乃詞》及《札禮》若干卷。
【清】薛時雨《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雨驟風馳帆似舞,一舟輕度溪灣。人家臨水有無間。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
絕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瀾。而今無復舊詞壇。馬當山下路,空見野雲還。
【清】薛時雨《浣溪沙·舟泊東流》
一幅雲藍一葉舟,隔江山色鏡中收。夕陽芳草滿汀洲。客裡鶯花繁似錦,春來情思膩於油。蘭橈扶夢駐東流。
【清】薛時雨《金縷曲·采石磯》
採石江邊路。截中流、危磯孤聳,大江門戶。多少英雄成敗事,分付江潮記取。
曾聽慣、連江鼙鼓。千載戰功垂赫赫,常開平、遠軼韓擒虎。吞建業,壓牛渚。
十年群盜紛如鼠。諸葛君、是真名士,手揮白羽。斥堠至今烽火息,依舊青山綠樹。
供過客、登臨懷古。埋骨詩人同不朽,恰長江、墳傍青蓮墓。尋往跡,幾傾慕。
【清】薛時雨《西子妝·憶西湖》
羅綺成塵,鶯花過眼,西子可憐憔悴。美人劫後也心寒,倩春山、另描眉翠。
芳魂漸起。似月下、歸來環佩。到如今,想濃妝淡抹,依然佳麗。
句留地。往日遊蹤,遙指煙中寺。白蘇堤上柳枝多,倚東風、為誰凝睇。
蹇修去矣。嘆春夢、半歸流水。問山靈、別後相思知未。
【清】薛時雨《西巖雜詠同趙季梅教授翠微亭》
清涼名勝地,空翠鎖郊坰。一線江光白,萬家煙火青。
廢興更八代,寂寞此孤亭。欲共山僧話,松關入暮扃。
清光緒6年(1880年),薛時雨來南京十餘年仍無住所,門下弟子合力集資,擇址烏龍潭畔、惜陰書院對面,原明朝歸安茅止生總兵寤園舊址,新建宅院,後薛時雨將其擴大為別墅,名為薛廬,內有藤香館、冬榮春妍室、雙登瀛堂、吳磚書屋、夕好軒、抱膝室、蟄齋、小方壺亭、仰山樓、半璧池橋、美樹軒、杏花灣、半潭秋水一房山、寐園等。薛廬是一座園林式宅院,位於龍蟠裡4號,1982年列為鼓樓區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因城建拆除。
方苞(1668年至1749年),字靈皋,號望溪。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自幼聰慧,二十四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大學士李光地稱讚其文章是「韓歐復出,北宋後無此作也」。康熙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乾隆7年(1742年),方苞在此建方氏家祠,即「教忠祠」。
方苞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記析疑》4卷、《周官辯》1卷、《儀禮析疑》17卷、《禮記析疑》46卷、《喪禮或問》1卷、《春秋比事目錄》4卷、《詩義補正》8卷、《左傳義法舉要》、《史記注補正》、《離騷正義》各1卷、《奏議》2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補遺》14卷等。其中名篇有,《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書盧象晉傳後》、《與李剛主書》、《孫徵君傳》、《萬季野墓表》、《遊潭柘記》等。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
【清】方苞《陶淵明》
陶潛經世人,志不關沮溺。觀其詠春蠶,自視儕禹稷。
東皋日荷鋤,憂勤同運甓。春風沂水情,孔顏宜命席。
【清】方苞《薄暮自樅陽渡江赴九華》
名山如勝友,未見意難忘。即事得餘隙,扁舟下夕陽。
閒情戀雲水,浪跡暫家鄉。身世何終極,空嗟去日長。
【清】方苞《送楊黃在北歸》
吾衰駒隙短,君去塞雲高。嘉會生難再,離心別後勞。
風霜隨客路,藥餌仗兒曹。何日還三徑,音書附羽毛。
【清】方苞《擬子卿寄李都尉》
汎桴委驚湍,隈隈任所觸。大冶自鎔金,焉能順其欲。
羈鴻隱朔漠,飛翔翼常縮。獨鶴棲瑤林,長鳴念溪谷。
不聞鸞鳳音,時恐鷹鸇伏。百年會有盡,沈憂日夜續。寸心遙相望,萬裡見幽獨。
【清】方苞《裴晉公》
不去為無恥,不言為不忠。正告中興主,漠然如瞽聾。
以茲至晚節,心跡有異同。出入任群小,將相如萍蹤。
宮庭匿天氛,邊疆多伏戎。宗臣在東洛,夕命朝可通。
綠野餘清興,精神已折衝。安敢謀一身,高舉思明農。
【清】方苞《嚴子陵》
君臣本朋友,隨世分汙隆。先生三季後,獨慕巢由蹤。
真主出儒素,千秋難再逢。故人同臥榻,匪直風雲從。
孤高一身遠,大猷千古空。豈伊交尚淺,將毋道未充。臥龍如際此,焉敢伏隆中。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者,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壯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餘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
教忠祠舊址位於龍蟠裡14號,為清代桐城派創始人方苞所建,本意為趕考的族人提供一處歇腳之所。因此其格局類似書院,既有供休息的清靜廂房,又有談經論道的場所,「教忠祠」舊址現為「開元新居」小區,居住著方苞嫡系後人。
龍蟠裡,因「虎踞龍蟠」之「龍蟠」而得名。關於「虎踞龍蟠」的敘述在詩詞中也是信手拈來,李白的《永王東巡歌》、以及蘇軾的「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和辛棄疾的「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名句之外,還有很多。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其四》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宋】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並虎踞》
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宋】陳元鑑《金陵懷古》
英雄戰守幾春秋,虎踞龍蟠古石頭。北固只憑江水在,中原長對夕陽愁。
曹劉謾有經營志,王謝空遺富貴羞。舉目便懷千古恨,鳳凰臺上不須遊。
【宋】康與之《菩薩蠻令·金陵懷古》
龍蟠虎踞金陵郡,古來六代豪華盛。縹鳳不來遊,臺空江自流。下臨全楚地,包舉中原勢。可惜草連天,晴郊狐兔眠。
【宋】臧魯子《鷓鴣天·虎踞龍蟠萬古雄》
虎踞龍蟠萬古雄。橫飛一節大江東。今歸定作鸞坡客,筆底山川寫不窮。吟絮柳,賦東風。年年春在建章宮。天教隨佛生人世,恰似河沙壽我公。
【宋】史浩《清平樂·石頭虎踞》
石頭虎踞。驕虜何能渡。曾是六朝雄勝處。瑞繞碧江雲路。當時霸國多賢。風流只解遺鞭。便好揚舲北伐,舉頭即見長安。
1949年4月,在香山雙清別墅的毛澤東,揮筆寫下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更是氣勢磅礴。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龍蟠裡,詩巷。昔日的磚牆屋簷之下,訴說著無數故事,吟誦著動人詩詞。
【唐】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清】乾隆《清涼山》
聳翠層巒接碧空,清涼襟袖拂天風。石頭城一西臨望,千古興亡慨嘆中。
沿街諸多的詩詞中還有一首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只是不知為何不選《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似乎更適合此地此景。
【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宋】辛棄疾《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龍蟠裡,不長的街道,濃密的綠蔭,匆忙的行人,擁擠的車輛……,還會有人記得那些曾經流傳的詩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