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4:46:34 4
>變化範圍光量增加範圍最佳值曲率半徑r基體厚度d透鏡中心間距離w樹脂的折射率0.24p~1.18p0~0.88p1.46~1.680.71p~1.18p0~0.71p0.23p~1.64p0.94p0.12p1.41p測量將基體厚度d和曲率半徑r在表3的範圍內變化時的光量比。測量結果示於表4。在背景為灰色顯示的區域內表示光量比大於等於1.01。表4三透鏡型複合透鏡最佳條件的透鏡形狀(曲率半徑、基體厚度)和透鏡中心間距離為1.41p、樹脂折射率為1.55時的光量為沒有透鏡情況下的1.1倍。再有,在光量增加範圍內,圖像的放大小於等於1.2倍。下面,說明圖8所示的兩透鏡型複合透鏡的情況。表5兩透鏡型複合透鏡測量將基體厚度d和曲率半徑r在表5的範圍內變化時的光量比。測量結果示於表6。在背景為灰色顯示的區域內表示光量比大於等於1.01。表6兩透鏡型複合透鏡最佳條件的透鏡形狀(曲率半徑、基體厚度)和透鏡中心間距離為0.94p、樹脂折射率為1.55時的光量為沒有透鏡情況下的2.0倍。上述光量增加範圍將圖4那樣的大致U字形狀的發光部作為基本形狀來求,但在發光部面積比該發光部形狀相對地縮小的情況下,透鏡形狀參數的上述各範圍內的亮度比達到大於等於1.01倍。因此,例如在圖9所示的形狀的發光部的情況下,上述各數值範圍也有效。圖9A是將圖4的U字狀發光部的兩端為傾斜形狀的圖。圖9B是將圖4的U字狀發光部的角部為傾斜形狀的圖。圖9C是將圖4的U字狀發光部的外形為圓形狀的圖。圖9D是細緻地表示圖4的U字狀發光部的圖。在以上的各實施例中,作為發光元件,舉例說明了LED,但本發明不限定於LED,當然可以適用於其他的發光元件。作為發光元件的其他例子,可列舉三端子發光晶閘管。權利要求1.一種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構成一維狀地排列的發光元件陣列,該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包括具有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發光元件;以及被設置在所述發光元件上,通過在所述一維的方向上並排設置的至少兩個柱面透鏡和半球狀透鏡的組合形成的大致U字狀的複合透鏡,所述複合透鏡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基體部分、以及在其上部的表面上具有曲率的曲面部分構成,在所述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所述一維的方向的寬度為p的情況下,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分的厚度為0~0.71p,所述柱面透鏡或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20p~0.47p,所述至少兩個柱面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35p~0.89p。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的厚度為0.35p,所述柱面透鏡或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27p,所述至少兩個柱面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70p。3.一種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構成一維狀地排列的發光元件陣列,該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包括具有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發光元件;以及被設置在所述發光元件上,由在所述一維的方向上並排設置的兩個半球狀透鏡和一個半球狀透鏡的組合形成的複合透鏡,所述複合透鏡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基體部分、以及在其上部的表面上具有曲率的曲面部分構成,在所述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所述一維方向的寬度為p的情況下,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分的厚度為0~0.71p,所述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71p~1.18p,所述兩個半球狀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23p~1.64p。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的厚度為0.12p,所述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94p,所述兩個半球狀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1.41p。5.一種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構成一維狀地排列的發光元件陣列,該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包括具有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發光元件;以及被設置在所述發光元件上,由在所述一維的方向上並排設置的兩個半球狀透鏡的組合形成的複合透鏡,所述複合透鏡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基體部分、以及在其上部的表面上具有曲率的曲面部分構成,在所述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所述一維方向的寬度為p的情況下,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分的厚度為0~0.71p,所述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47p~1.18p,所述兩個半球狀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23p~1.17p。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複合透鏡的基體部的厚度為0.59p,所述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94p,所述兩個半球狀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94p。全文摘要提供使光取出效率提高的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構成一維狀地排列的發光元件陣列的附帶透鏡的發光元件包括具有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發光元件;以及被設置在發光元件上,通過在一維的方向上並排設置的至少兩個柱面透鏡和半球狀透鏡的組合形成的大致U字狀的複合透鏡,在大致U字狀的發光部的一維的方向的寬度為p的情況下,複合透鏡的基體部分的厚度為0~0.71p,柱面透鏡或半球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0.20p~0.47p,至少兩個柱面透鏡的中心間距離為0.35p~0.89p。文檔編號H01L25/075GK1722483SQ20051008330公開日2006年1月18日申請日期2005年7月12日優先權日2004年7月13日發明者橋本隆寬,永田秀史,浜中賢二郎申請人:日本板硝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