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書筆記【推薦】
2023-10-11 11:25:59 1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篇一】
《狂人日記》作為多疑的起點,是在作者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現實的打擊碰壁之後,在創作中展開的.作者表現的狂人,具有恐懼、多疑、具有不合於大眾的思維邏輯的形象還有具有著一個對立面,就是「狂」與「不狂」,對應著「假疑」「真疑」.
狂人,從作品敘述中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有著瘋子種種病症: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吃掉,平常人的交往,探視,撫摩,都被視為了吃人行為的一部分.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在「狂人邏輯」下,正常的思維軌跡已經覓不到蹤影,混亂中,荒唐叢生.
狂人有著「迫害妄想症」,身邊的一切都成為了妄想的源泉,不過是精神病的特徵使得他產生了對表象的質疑,瘋狂妄想著一切的迫害,可是他不是一個層面的停留在「狂」,作者給了他「不狂」的超前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根本不可能想,不敢想,借著狂人的思維慣性,他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話語深度的「狂」不過是個假面,他敏銳的質疑著「自古以來便是對的事」.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說著囈語,可是在這樣的幻覺中,他卻表現出一系列的懷疑「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他懷疑著傳統、反抗著傳統世俗的壓迫,離經叛道的疑問層層拋出,但他的觀察結論卻是豐富深刻的.因為魯迅極為精細傳神地把住了「迫害狂」的脈,「我」作為一個具體形象不用落實到姓名,因為芸芸眾生的生命都是脈搏的跳動構成的,「脈絡」在魯迅對於狂人的描述已經並不在於這個狂人是誰,而是因為選擇狂人符合於魯迅對於所想表達的藝術形象設置和藝術精神表述.狂人與眾人,是中個人與庸眾的關係,庸眾們的看客身份是麻痺的,但庸眾們發現了與眾不同的人,勢必以決絕的態度,絞殺之.
「我」先從外部生活環境中目睹了吃人的普遍性,進而狂人聯想到了過去和未來,開始把質疑的利劍指向歷史,他的絕望與希望,是因為看到了歷史和現實具體的吃人是對人性的鞭撻,摧殘,失常到超常的進化中,質疑了位於封建神聖殿堂上的仁義道德、綱常倫理,「我」質問著吃人的更深的層次.放眼歷史,反抗舊傳統的,都曾被定義為瘋子;孫中山,也帶過「瘋子」的帽子,如果旁人始終帶著帶著低俗的枷鎖、封建的陰霾看去,那麼他是瘋子;但是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則是先知.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篇二】
黑暗是什麼?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咽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裡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汙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篇三】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裡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麼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像。如果真把這當做想像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汙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裡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後,終於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於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後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像相交融的日記裡,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藉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