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
2023-10-30 12:22:52 5
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雨季時,在所述流動沙丘上開溝,所述溝的深度達到溼沙層;將所述小麥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所述溼沙層;在所述小麥的種子上覆蓋沙;所述小麥成長後形成小麥活沙障。採用了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活沙障可起到固沙作用,且環保節省,方法簡單,成活率高,保存期限長。
【專利說明】 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高寒地區防風固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高寒地區的沙漠化防治是一項緊迫且艱巨的任務,50年代以來青海高原的沙漠化現象得到了重視,60年代開始在共和盆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沙漠化防治工作。隨著治沙工作的不斷深入,一些行之有效的治沙措施開始形成並且在青海高原逐步推廣應用。
[0003]高寒地區常用的治沙措施是機械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機械措施主要是設置麥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生物措施是直播造林、實生苗造林和扦插造林。
[0004]麥草方格沙障在防沙治沙中的運用已經很成熟,包蘭鐵路、塔裡木石油公路的防護體系已成為治沙的典範,但是在高寒沙區,麥草不易獲得,遠運成本較高,且風大保存也較困難,所以就地取材,採用丘間地的粘土在流動沙丘上設置沙障,這一技術在共和盆地運用較多。但在有些區域,丘間地仍以風沙土為主,粘土沙障的運用也受到了限制。
[0005]因此,對高寒沙區沙漠化土地的治理需要尋求一種新的不易退化的保護措施來抵抗強勁風力對沙丘的侵蝕,是進行高寒沙區沙漠化防治的一項重要內容。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施工快捷、簡單易行,活沙障起到固沙作用,可取得替代以往設置麥草方格沙障的效果,且環保節省。
[0007]為達此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9]A、雨季時,在所述流動沙丘上開溝,所述溝的深度達到溼沙層;
[0010]B、將所述小麥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所述溼沙層;
[0011]C、在所述小麥的種子上覆蓋沙;
[0012]D、所述小麥成長後形成小麥活沙障。
[0013]步驟D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0014]所述小麥I周發芽出土,0.5個月高生長5到8釐米,I個月高生長10到15釐米,最高達20到40釐米,根深大於10釐米,維持2到3年。
[0015]所述小麥位於所述流動沙丘的迎風坡和/或丘頂。
[0016]所述小麥以行列式和/或方格狀種植。
[0017]所述小麥以2米X2米間距播種,播種量為5公斤/畝。
[0018]所述小麥種植方向與主風向垂直和/或平行。
[0019]還包括以下步驟:
[0020]所述小麥內行式加播固沙植物種。
[0021 ] 所述固沙植物包括檸條和/或沙蒿。
[0022]所述溝的深度為4到5釐米。
[0023]採用了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產生了以下技術效果:
[0024]1、小麥是常見的農作物品種,生態幅寬,種源豐富易取,如果2米X2米間距播種,播種量5公斤/畝,成本相當於麥草方格沙障的1/10,節約了經濟成本。
[0025]2、小麥較其它灌木草本生長迅速,I個月高生長10到15釐米,最高可達20到40釐米,根深大於10釐米。
[0026]3、流動沙丘水分較好,小麥成活率在90%以上,一旦其成活,就很容易保存下來,同時起到生物活沙障的防護效能,可維持2到3年。
[0027]4、小麥與其他固沙植物種的合理搭配使用,確保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增加了沙地植被的物種多樣性。
[0028]5、小麥活沙障成本低,設置方法簡單,成活率高,保存期限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中流動沙丘小麥活沙障設置的流程圖。
[0030]圖2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中流動沙丘小麥活沙障設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32]圖1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中流動沙丘小麥活沙障設置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該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0033]步驟101、一般在6月中旬,雨季時,在流動沙丘上搶墒播種,用人工特製開溝器開溝,溝的深度為4到5釐米。
[0034]步驟102、將小麥種子均勻地撒播在溼沙層上。
[0035]步驟103、一邊播種一邊覆蓋沙。
[0036]步驟104、小麥I周發芽出土,半個月高生長5到8釐米,就可起到沙障的作用。I個月高生長10到15釐米,最高達20到40釐米,根深大於10釐米,比設置麥草沙障牢固結實,維持2到3年。
[0037]成活後變成生物小麥活沙障,根部具有固定流沙的作用,上部能阻擋低層風沙流的入侵,且其具有長期保存性。
[0038]為了增加小麥苗木的成活率與治沙效果,小麥以行列式和/或方格狀活沙障種植在沙丘的迎風坡和/或丘頂,種植方向與主風向垂直和/或平行,小麥以2米X2米間距播種,播種量為5公斤/畝,形成行列式和/或方格狀活沙障。栽植中嚴格按技術規範進行,從而保證種子的成活率。
[0039]本【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小麥播種技術可在高寒沙區的流動沙丘迎風坡和丘頂實施,在種植的小麥活沙障內還可行式加播固沙植物種,包括檸條和/或沙蒿。圖2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中流動沙丘小麥活沙障設置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由於有外圍活沙障的保護,沙障內部苗木可以免受風沙流的危害。小麥與其它固沙植物種的合理搭配使用,在沙障內配合種植灌木、草本,不僅確保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而且增加了沙地植被的物種多樣性。
[0040]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中的活沙障可起到固沙作用,且環保節省,方法簡單,成活率高,保存期限長。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該技術的人在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A、雨季時,在所述流動沙丘上開溝,所述溝的深度達到溼沙層; B、將所述小麥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所述溼沙層; C、在所述小麥的種子上覆蓋沙; D、所述小麥成長後形成小麥活沙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D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小麥I周發芽出土,0.5個月高生長5到8釐米,I個月高生長10到15釐米,最高達20到40釐米,根深大於10釐米,維持2到3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小麥位於所述流動沙丘的迎風坡和/或丘頂。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小麥以行列式和/或方格狀種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小麥以2米X2米間距播種,播種量為5公斤/畝。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小麥種植方向與主風向垂直和/或平行。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小麥內行式加播固沙植物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固沙植物包括檸條和/或沙蒿。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動沙丘設置小麥活沙障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溝的深度為4到5釐米。
【文檔編號】E02D3/00GK104264652SQ201410439817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9日
【發明者】張登山, 田麗慧, 魯瑞潔, 王學全, 高尚玉, 吳汪洋, 張宏巍, 張佩 申請人: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