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物料連續式拉絲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5:52:34 2

本發明涉及物料拉絲加工機械,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物料連續式拉絲設備。
背景技術:
現在市面已有雙帶釘滾筒拉絲機,它只能將煮的很耙很爛的肉塊拉成絲狀,對食品工藝要求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這種拉絲機如果製造或者調試得不當的話,容易發生碰釘事故,安全性能低;因這種原理對物料作用時間太短,需要反覆拉若干次才能達到要求,導致工人反覆操作,浪費人力。現有的拉絲機功能很單一,往往客戶需要買不同的拉絲機拉不同的物料,導致客戶重複投資;而且對於很多韌性較強的纖維性物料經過反覆多次的拉絲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例如:(牛板筋、香菇柄/腿、植物拉絲蛋白)等物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功能物料連續式拉絲設備,可以用於多種物料的拉絲加工,能將多種難拉絲的物料一次性拉成絲狀。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功能物料連續式拉絲設備,包括:
工作輥,所述工作輥呈圓柱形;
工作容器,所述工作容器具有圓柱形的內腔,所述內腔的軸向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工作輥位於所述內腔內且與所述內腔同軸設置,所述工作容器圓周內壁和所述工作輥的圓周外壁之間形成物料通道,所述工作容器的頂部具有連通物料通道的進料口,所述進料口正對所述工作輥一端的圓周外壁,所述工作容器的底部具有連通物料通道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正對所述工作輥另一端的圓周外壁;
轉動軸,所述轉動軸包括第一連接軸和第二連接軸,所述第一連接軸和第二連接軸均與所述工作輥同軸固定且分別位於所述工作輥的兩端,所述工作輥通過第一連接軸和第二連接軸分別與所述工作容器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接軸遠離所述工作輥的一端為傳動端,所述傳動端伸出至所述工作容器外部;
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具有動力輸出軸,所述動力輸送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軸的傳動端,所述動力裝置工作通過第二轉動軸帶動所述工作輥相對所述工作容器轉動;
磨絲結構,所述磨絲結構設置在所述工作容器的圓周內壁;
拉絲結構,所述拉絲結構一端與所述工作輥的圓周外壁固定,另一端為與所述磨絲結構配合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的加工端,所述拉絲結構的加工端與所述磨絲結構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拉絲結構為多個,所有拉絲結構在所述工作輥的圓周外壁上排列形成多條沿所述工作輥的周向分布的螺旋物料通道。
作為優選,還包括機架和用於調節所述物料通道軸向角度的角度調節裝置,所述工作容器和動力裝置通過所述角度調節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輥能夠相對所述工作容器做兩個相反方向的轉動,所有拉絲結構在所述工作輥的圓周外壁上排列形成用於將物料向出料口方向導向的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所述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分別為沿所述工作輥的周向分布的多條,且所述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的螺旋方向分別與所述工作輥相對所述工作容器的兩個轉動方向對應。
作為優選,所述拉絲結構呈圓柱形,其工作端呈圓臺形或者圓錐形;
或者所述拉絲結構呈多稜柱形,其工作端呈多稜台形或者多稜錐形。
作為優選,所述磨絲結構包括沿所述工作容器內壁周向均布的多個齒狀結構,每個齒狀結構為與所述工作輥的軸線對應且截面呈齒狀的結構,每個齒狀結構均具有第一齒面和第二齒面,每兩個相鄰的齒狀結構中的其中一個齒狀結構的第一齒面和另一個齒狀結構的第二齒面相鄰設置,每個齒狀結構的第二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
作為優選,所述磨絲結構還包括沿所述工作容器內壁周向均布的多個條形結構,所述條形結構為與所述工作輥的軸線對應且截面呈矩形的結構;
每兩個相鄰的條形結構之間間隔至少2個齒狀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容器的外壁上開設有與所述條形結構數量對應且貫通所述工作容器內壁的條形通孔,所述條形結構設置在該條形通孔內,在所述條形結構的外側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工作容器之間固定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緊貼所述工作容器的外壁,並通過螺釘與所述工作容器連接固定。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容器內壁還設置有多個輔助拉絲結構,每個輔助拉絲結構的一端與所述工作容器的圓周內壁固定,另一端為與所述拉絲結構配合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的加工端,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分為沿所述工作容器內壁周向均布的多組,每一組的所有輔助拉絲結構沿所述工作輥軸向在所述工作容器的圓周內壁上呈直線狀排列,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與所有所述拉絲結構相對所述工作輥軸向上的位置相互錯開,且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的工作端與所有所述拉絲結構的工作端之間沿所述工作輥的徑向均具有間隙;
每兩組相鄰的輔助拉絲結構之間間隔至少2個齒狀結構和至少1個條形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容器的外壁上還設有與所述輔助拉絲結構的組數對應且與所述工作輥軸向平行的條形安裝孔,所述條形安裝孔貫通所述工作容器的內壁,每個所述條形安裝孔內均設置有條形安裝結構,所述條形安裝結構的內側與所述工作容器的內壁相接,所述每一組的所有輔助拉絲結構均固定在對應條形安裝結構的內壁,所述條形安裝結構的外側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工作容器之間固定的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二安裝部緊貼所述工作容器的外壁,並通過螺釘與所述工作容器連接固定。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輥與所述進料口對應的部分的圓周外壁上還設置有多個沿所述工作輥的周向均布的切削結構,所述切削結構為一端固定在所述工作輥圓周外壁,另一端和沿所述工作輥周向的兩側均帶有刀刃的結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可用於對牛板筋、香菇柄/腿、植物拉絲蛋白等物料進行拉絲加工,其在結構上設計簡單,操作方便,有很明顯的優勢;因本發明採用拉絲結構和磨絲結構配合,拉絲結構和磨絲結構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不會因為位移而相互碰撞,安全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且清洗容易;而且本機可以實現連續性的投料出料,工人只需將物料往進料口裡送,拉絲結構和磨絲結構配合就會自動把物料拉成細絲狀,可配置流水線式生產,生產速度快,一次就可以達到理想狀態,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減少了人工成本,為我國倡導的節能減排做出貢獻;本發明能適用於多種不同的物料,實現一機多用,避免客戶重複投資,減小投資成本。
本發明可以通過改變工作輥的轉動方向來實現物料拉絲粗細的調節。
本發明還通過在工作輥對應進料口的部分設置切削結構,來實現物料的切割和拉絲一次性完成,其加工過程簡單,減少了加工工序,節約了加工時間和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A向的剖視圖;
圖4為圖3中I處的放大圖;
圖5為圖2中B-B向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工作輥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拉絲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拉絲結構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拉絲結構的第三種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拉絲結構的第四種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外筒和條形結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外筒的橫剖視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中C-C向的剖視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5中D-D向的剖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外筒,11、進料口,12、出料口,13、條形通孔,2、端蓋,3、工作輥,31、第一連接軸,32、第二連接軸,4、拉絲結構,41、圓柱段,42、多稜柱段,431、圓臺段,432、圓錐段,433、多稜台段,434、多稜錐段,5、齒狀結構,6、條形結構,61、第一安裝部,7、輔助拉絲結構,8、條形安裝結構,81、第二安裝部,9、切削結構,101、進料鬥,102、出料鬥,103、安裝座,104、第一連接部,105、第二連接部,106、拉杆,107、從動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發明,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10所示,一種多功能物料連續式拉絲設備,包括工作輥3、工作容器、轉動軸、動力裝置、角度調節裝置、機架、多個磨絲結構和多個拉絲結構4。
如圖2所示,所述工作輥3呈圓柱形,且沿水平方向設置。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工作容器包括軸線沿水平方向設置且一端敞口的外筒1以及可拆卸連接於所述外筒1的敞口端並對該敞口端進行封閉的端蓋2,所述端蓋2的外形與所述外筒1的敞口端匹配,並通過螺釘與所述外筒1連接固定。為了進一步保證所述端蓋2與所述外筒1之間的連接的牢固性,在所述外筒1的另一端設置有至少兩個位於外筒1圓周外壁的第一連接部104,在所述端蓋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連接部104對應的至少兩個第二連接部105,所述第一連接部104和第二連接部105上均設置有相互對應的通孔,每個第一連接部104對應的第二連接部105通過拉杆106連接,所述拉杆106的一端設置有固定部,另一端設置有螺紋段,所述拉杆106的螺紋段所在一端依次穿過第一連接部104上的通孔和第二連接部105上的通孔後旋上螺母,所述螺母和所述拉杆106的固定部對所述第一連接部104和第二連接部105進行鎖緊,起到對所述外筒1和端蓋2之間的連接加固。在連接時,也可以僅通過拉杆106連接所述第一連接部104和第二連接部105來實現所述外筒1與端蓋2之間的連接。
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外筒1與端蓋2連接後,所述工作容器具有呈圓柱形且軸線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內腔,所述工作輥3位於所述內腔內且與所述內腔同軸設置,所述工作容器圓周內壁和所述工作輥3的圓周外壁之間形成物料通道,所述外筒1的頂部具有連通物料通道的進料口11,所述進料口11正對所述工作輥3一端的圓周外壁,所述外筒1的底部具有連通物料通道的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正對所述工作輥3另一端的圓周外壁。所述進料口11處可以設置進料鬥101,更加便於將物料加入外筒1內部,所述出料口12處可以設置出料鬥102,更加便於接取加工好的物料。
所述外筒1底部還固定設置有安裝座103,可以通過所述安裝座103將所述外筒1直接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動力裝置也可以直接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動力裝置採用變頻正反轉電機,可以通過改變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的轉速,來調整物料拉絲加工得到的絲狀結構粗細。
所述外筒1和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還可以通過所述角度調節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角度調節裝置的作用是同時對所述外筒1和工作輥3的軸向角度進行調整,使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調整至水平方向或者調整至相對水平方向傾斜,當所述物料通道傾斜時,其對應進料口11的一端高於其對應出料口12的一端,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相對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根據物料拉絲加工的需求進行調節。對同一物料進行拉絲加工時,如果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沿水平方向設置,加工得到的物料絲狀結構最細,如果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相對水平方向傾斜設置,則其傾斜角度越大加工得到的物料絲狀結構越粗。因為在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相對水平方向傾斜設置時,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加快向出料口12方向的輸送速度。
所述角度調節裝置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的結構,只要能夠實現將所述物料通道的軸線進行調整的功能,並固定在所要求傾斜的位置,並保證在該位置所述工作輥3能夠穩定運行,即可用於本發明。
所述機架的結構不是本發明的創新點所在,只要所述機架能夠實現對所述角度調節裝置的安裝固定並保證所述工作輥3在所述外筒內平穩運行,即可實現其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所述機架的形狀結構可以不受限制,因此在此對其結構不進行贅述,也未進行圖示。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為現有設備,因此也未對其進行圖示。
如圖2和圖6所示,所述轉動軸與所述工作輥3同軸固定且具有分別位於所述工作輥3的兩個端壁的第一連接軸31和第二連接軸32,所述工作輥3通過所述轉動軸與所述工作容器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接軸32遠離所述工作輥3的一端為傳動端,所述傳動端伸出所述工作容器外部,並通過傳動結構連接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
所述轉動軸可以為穿過所述工作輥3並與所述工作輥3固定連接的整體結構,也可以由分別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的兩個端壁的第一連接軸31和第二連接軸32兩個部分組成,當然,採用整體結構可以更好地保證轉動軸的第一連接軸31和第二連接軸32的同心度一致。
所述轉動軸的第二連接軸32的傳動端穿過所述端蓋2且與所述端蓋2轉動連接,所述轉動軸的第二連接軸32與所述端蓋2之間設置有軸承,以便所述轉動軸的第二連接軸32與所述端蓋2之間相對轉動時,能夠保證同心度一致並且轉動順暢。所述轉動軸的第一連接軸31穿過所述外筒1遠離其敞口端的端面且與所述外筒1轉動連接,所述轉動軸的第一連接軸31與所述外筒1的連接處之間設置有軸承,以便所述轉動軸的第一連接軸31與所述外筒1之間相對轉動時,能夠保證同心度一致並且轉動順暢。
所述第二連接軸32的傳動端與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的傳動軸通過傳動結構連接後,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工作可以帶動所述轉動軸轉動,從而能夠帶動所述工作輥3相對所述工作容器做正向和反向的轉動。所述傳動結構可以採用皮帶傳動結構、齒輪傳動結構等,本實施例中,所述傳動結構採用皮帶傳動結構,所述皮帶傳動結構由安裝在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的動力輸出端的主動輪、安裝在所述所述第二連接軸32的傳動端的從動輪107、以及繞於所述主動輪和從動輪107上的傳動皮帶組成,皮帶傳動結構與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以及第二連接軸32的傳動端之間的連接方式採用現有的連接方式即可實現本發明,因此在此不進行贅述,圖1中僅簡單示出了從動輪107與第二連接軸32的傳動端的安裝結構。
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拉絲結構4沿所述工作輥3的徑向設置,所述拉絲結構4的一端與所述工作輥3的圓周外壁固定,另一端為與所述磨絲結構配合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的加工端,所述拉絲結構4的加工端與所述磨絲結構之間的間距為2~5mm,該間距的具體數值可以根據加工物料的不同進行選擇設置。
所述拉絲結構4在所述工作輥3的整個圓周外壁上均勻分布,且所有拉絲結構4在所述工作輥3的圓周外壁上排列形成用於將物料向出料口方向導向的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所述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分別為沿所述工作輥3的周向分布的多條,且所述第一螺旋物料通道和第二螺旋物料通道的螺旋方向分別與所述工作輥3相對所述工作容器的兩個轉動方向對應。
當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正轉工作驅動所述工作輥3在所述工作容器內正轉,所述拉絲結構一邊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同時物料通過所述第一螺旋物料通道的導向作用從進料口11向出料口12方向進行輸送,實現了拉絲加工和物料輸送的同步進行,並且由於物料沿水平方向進行輸送,保證了物料在工作容器內的輸送過程時間足夠對物料進行較為徹底的拉絲加工。當所述變頻正反轉電機反轉工作驅動所述工作輥3在所述工作容器內反轉,所述拉絲結構一邊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同時物料通過所述第二螺旋物料通道的導向作用從進料口11向出料口12方向進行有序地輸送。
本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所述拉絲結構4由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上的圓柱段41和固定在所述圓柱段41遠離所述工作輥3一端且與所述圓柱段41一體加工成型的圓臺段431組成,所述工作端位於所述圓臺段431的小端。採用圓柱段41可以保證物料流動的流暢,以使物料能夠有序地從進料口11流動至出料口12。
所述拉絲結構4還可以設置為以下幾種結構:
如圖8所示,所述拉絲結構4由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上的圓柱段41和固定在所述圓柱段41遠離所述工作輥3一端且與所述圓柱段41一體加工成型的圓錐段432組成,所述工作端位於所述圓錐段432的頂端,具有對物料更細的拉絲加工效果。
如圖9所示,所述拉絲結構4由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上的多稜柱段42和固定在所述多稜柱段42遠離所述工作輥3一端且與所述多稜柱段42一體加工成型的多稜台段433組成,所述工作端位於所述多稜台段433的小端。多稜柱可以對物料的流動性起到一定的延緩作用,使物料拉絲加工得更加精細。
如圖10所示,所述拉絲結構4由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上的多稜柱段42和固定在所述多稜柱段42遠離所述工作輥3一端且與所述多稜柱段42一體加工成型的多稜錐段434組成,所述工作端位於所述多稜錐段434的頂端,同樣具有對物料更細的拉絲加工效果。
所述磨絲結構設置在所述外筒1的圓周內壁,與所述工作輥3的圓周外壁對應。所述磨絲結構為沿所述外筒1內壁周向均布的多個齒狀結構5,每個齒狀結構5沿所述工作輥3的軸向設置,所述齒狀結構5的位置和長度均與所述工作輥3的軸線對應,且其截面為齒形。如圖3和圖4所示,每個齒狀結構5均具有第一齒面和第二齒面,每兩個相鄰的齒狀結構5中的其中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和另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二齒面相鄰設置,且每兩個相鄰的齒狀結構5中的其中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的齒根處和另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二齒面的齒根處相接。
每個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與過其齒頂的齒頂圓切線之間的夾角不大於90度,以避免出現物料卡在第一齒面的根部的情況,每個齒狀結構5的第二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所述第一齒面的寬度為2~3mm,所述第二齒面的寬度為所述第一齒面的2~10倍。採用上述結構使所述拉絲結構4分別配合第一齒面和第二齒面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具有不同的拉絲粗細程度,其中所述拉絲結構4配合第一齒面加工得到的物料絲狀成品較細,所述拉絲結構4配合第二齒面加工得到的物料絲狀成品較所述拉絲結構4配合第一齒面加工得到的物料絲狀成品更粗,所述夾角A的角度和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和第二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可以根據物料所需拉絲加工的粗細程度需求進行選擇設置。本實施例中,所述夾角A的角度為90度,所述第一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為2mm,所述第二齒面的齒根處至齒頂處的距離為18mm。在物料拉絲加工過程中,通過改變工作輥3的轉動方向,可以選擇所述拉絲結構4配合第一齒面或者第二齒面來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
在物料的拉絲加工過程中,所述工作輥3轉動,即可實現對物料的連續性不間斷的加工操作,而且在加工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物料的橫向輸送,直至物料從出料口12落下,加工的時長得到了保證,從而保證了物料能夠得到徹底的加工。採用齒狀結構5配合拉絲結構4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的結構,其加工效果好,可以保證物料加工後,得到的絲狀結構較細並且較為均勻,而不會被磨成漿。另外,採用上述結構,在加工過程中不會因為位移而相互碰撞,安全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且清洗容易。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所述磨絲結構由沿所述外筒1內壁周向均布的多個條形結構6和多個齒狀結構5組成,所述條形結構6沿所述工作輥1的軸向設置,所述條形結構6的位置和長度均與所述工作輥3的軸線對應,且其截面為矩形。
每兩個相鄰的條形結構6之間間隔至少2個齒狀結構5,每兩個條形結構6之間具體間隔幾個齒狀結構5根據外筒1的尺寸進行選擇設置。
每個所述齒狀結構5的具體結構與實施例1中的齒狀結構5的結構相同,所有齒狀結構5中,每兩個相鄰的齒狀結構5中的其中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和另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二齒面相鄰設置;位於每兩個相鄰的條形結構6之間的至少2個齒狀結構5中,每兩個相鄰的齒狀結構5中的其中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一齒面的齒根處和另一個齒狀結構5的第二齒面的齒根處相接。
所述條形結構6面向所述工作輥3的一側為工作側,所述工作側與所述外筒1內壁之間的距離與所述齒狀結構5的齒高相等。
所述條形結構6和齒狀結構5配合拉絲結構4對物料具有不同的加工程度,在拉絲加工過程中,通過條形結構6和齒狀結構5的相互配合,在工作輥3轉動一圈的過程中即可實現對物料連續多次不同程度的加工,對物料加工的拉絲效果得到了進一步地提升,特別對於一些一次加工難以完全加工均勻的物料,可以一次性加工均勻,節省了加工時間,並且保證了加工效果。
所述條形結構6與所述外筒1之間為可拆卸的連接,以便在條形結構6磨損之後進行對條形結構6進行更換。
如圖12所示,所述外筒1的外壁上開設有與所述條形結構6數量對應且貫通所述外筒1內壁的條形通孔13,所述條形結構6設置在該條形通孔13內,在所述條形結構6的外側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外筒1之間固定的第一安裝部61,所述第一安裝部61緊貼所述外筒1的外壁,並通過螺釘與所述外筒1連接固定。所述第一安裝部61可以設置為如圖11所示與所述條形結構6組成截面呈T形的結構,也可以設置為與所述條形結構6組成截面呈L形的結構。
除上述結構以外,本實施例中的其餘結構分別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中,如圖13和圖14所示,所述外筒1內壁還設置有多個輔助拉絲結構7,每個輔助拉絲結構7的一端與所述外筒1的圓周內壁固定,另一端為與所述拉絲結構4配合對物料進行拉絲加工的加工端,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的形狀與實施例1中的拉絲結構4的結構相同,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的軸向長度小於所述拉絲結構4的軸向長度。
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分為沿所述外筒1內壁周向均布的多組,每一組的所有輔助拉絲結構7沿所述工作輥3軸向在所述外筒1的圓周內壁上呈直線狀排列,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與所有所述拉絲結構4相對所述工作輥3軸向上的位置相互錯開,所有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的工作端與所有所述拉絲結構4的工作端之間沿所述工作輥3的徑向均具有2~3mm的間隙。保證了在所述工作輥3相對所述外筒1轉動時,所述拉絲結構4與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不會發生碰撞;每兩組相鄰的輔助拉絲結構7之間間隔至少2個齒狀結構5和至少1個條形結構6。
所述外筒1內壁在設置有磨絲結構的基礎上,增設輔助拉絲結構7可以用於加工較難的物料,比如絲狀纖維連接較為緊密的物料,通過輔助拉絲結構7和拉絲結構4的配合可以更為容易地將物料的纖維分離,同時通過磨絲結構和拉絲結構4的配合可以對物料進行精細的拉絲加工。
為了實現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的更換,將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與所述外筒1之間設置為可拆卸的連接。其結構具體設置如下:
在所述外筒1的外壁上開設有與所述輔助拉絲結構7的組數對應且與所述工作輥3軸向平行的條形安裝孔,所述條形安裝孔貫通所述外筒1的內壁,所述條形安裝孔的形狀大小與所述條形通孔13的形狀大小相同。
每個所述條形安裝孔內均設置有條形安裝結構8,所述條形安裝結構8的內側與所述外筒1的內壁相接,所述每一組的所有輔助拉絲結構7均固定在對應條形安裝結構8的內壁,所述條形安裝結構8的外側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外筒1之間固定的第二安裝部81,所述第二安裝部81緊貼所述外筒1的外壁,並通過螺釘與所述外筒1連接固定。所述第二安裝部81可以設置為如圖14所示與所述條形安裝結構8組成截面呈T形的結構,也可以設置為與所述條形安裝結構8組成截面呈L形的結構。
採用這樣的結構,可以在條形結構6磨損之後進行對條形結構6進行更換,還可以根據加工需求選擇是否安裝輔助拉絲結構7,當不需要安裝輔助拉絲結構7的情況下,可以在條形安裝孔內安裝條形結構6。
除上述結構以外,本實施例中的其餘結構分別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中,如圖15和圖16所示,位於所述工作輥3上與所述進料口11對應區域的拉絲結構4用切削結構9代替,所述切削結構9為一端固定在所述工作輥3圓周外壁,另一端和沿所述工作輥3周向的兩側均帶有刀刃的片狀結構。這樣,可以從進料口11向所述工作容器內放入大塊的物料,物料落入所述工作容器內後,首先被切削結構9切割成小塊,然後向出料口12方向輸送,拉絲結構4和磨絲結構配合對切割後的小塊物料進行拉絲加工。將物料的切割和拉絲一次性完成,加工簡單,減少了加工工序,節約了加工時間和成本。
除上述結構以外,本實施例中的其餘結構分別與實施例1相同。
另外,還可以將實施例2和3中的位於所述工作輥3上與所述進料口11對應區域的拉絲結構4用本實施例中的切削結構9代替(未圖示),來達到對大塊物料的切割加工和拉絲加工依次連續完成。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