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典型性肺炎湯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6:03:39 2
專利名稱:抗非典型性肺炎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中藥複方製劑,即抗非典型性肺炎湯。
在上述情況下,對於非典型性肺炎而言,以解剖學、生物化學等作為基礎的西醫藥,與主要以臨床經驗作為基礎的中醫藥相比就失去了優勢,而積累了幾千年經驗的中醫藥在某些方面反而具有西醫藥不可替代的優點。以北京為例,到目前為止,已有一千餘名患者接受了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SARS及其疑似病例,服用中藥進行預防的人則不計其數。實踐證明,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和預防非典型性肺炎、或者疑似非典型性肺炎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一點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各國的認同。
雖然非典型性肺炎的發病率可能在一定期間得到控制,但是離徹底消滅還有很長的距離。此外,隨著氣候等因素的變化,很有可能再次流行。因此迫切需要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對預防和治療非典型性肺炎或疑似非典型性肺炎有突出效果的中藥複方製劑。
本發明是一種抗非典型性肺炎湯,其特徵在於,將以下各味藥材混合水煎製成黃芩 0.5~10重量份梔子 0.5~10重量份金銀花 0.5~10重量份連翹 0.5~10重量份生地 0.5~10重量份生石膏 0.5~10重量份野菊花 0.5~10重量份貫眾 0.5~10重量份桔梗 0.5~10重量份薄荷 0.5~10重量份牛子 0.5~10重量份甘草 0.5~10重量份中醫學認為,非典型性肺炎和疑似非典型性肺炎均屬於溼熱疫病的範疇。本發明人根據多年的經驗,配製了上述複方製劑。
在上述各味藥材中,黃芩苦寒,具有清熱燥溼的作用。梔子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金銀花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連翹苦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作用。生地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生石膏甘寒,具有清熱洩火、除煩止渴的作用。野菊花苦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降壓的作用。貫眾苦微寒,有小毒,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的作用。桔梗苦辛平,具有祛痰、止咳、排膿、宣肺氣的作用。薄荷辛涼,具有散風熱、清頭目的作用。牛子(即牛蒡子)微寒,具有止咳化痰、疏散風熱的作用。甘草甘平,具有潤肺止咳、解毒的作用。
本發明的複方製劑不是針對個別患者的處方,而是藥效固定的可再現的複方製劑。通過對臨床藥效資料進行處理分析,結果表明沒有顯著性個體差異。實踐證明,在上述各味藥材的協同作用下,本發明的複方製劑對防治SARS或疑似SARS有顯著效果。
受試者共36名,其中未與SARS患者接觸的30名,接觸過SARS患者的6名。服用上述實施例*的抗非典型性肺炎湯,每日2次,2~4歲的兒童每次75克,4歲以上的人每次150克。共服用10次,結果在36名受試者中沒有出現一例被感染髮病者。
治療作用選擇病例的標準SARS患者或疑似SARS患者7名。
診斷標準用中醫方法診斷,症狀為持續發燒,乾咳,上呼吸困難。
治療的方案設計中西醫結合治療。除採用西醫的治療措施外,服用上述實施例1的抗非典型性肺炎湯,每日2次,2~4歲的兒童每次75克,4歲以上的人每次150克。
療效評定標準以症狀消除作為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喝本發明的抗非典型性肺炎湯10次後,6名患者退燒,止咳,上呼吸順暢。從開始服用到恢復健康的天數平均為5天。
預防作用100%有效。
治療作用86%顯著有效。上述6名被治療者從開始服用本藥至恢復健康的天數平均為5天。而未服用本藥的患者恢復健康的天數平均為29天,前者比後者平均少24天。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本發明的抗非典型性肺炎湯對預防和治療非典型性肺炎或疑似非典型性肺炎具有顯著的效果。是一種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中藥複方製劑。
權利要求
1.抗非典型性肺炎湯,其特徵在於,將以下各味藥材混合水煎製成黃芩 0.5~10重量份梔子 0.5~10重量份金銀花0.5~10重量份連翹 0.5~10重量份生地 0.5~10重量份生石膏0.5~10重量份野菊花0.5~10重量份貫眾 0.5~10重量份桔梗 0.5~10重量份薄荷 0.5~10重量份牛子 0.5~10重量份甘草 0.5~10重量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抗非典型性肺炎湯,將以下各味藥材混合水煎製成黃芩0.5~10重量份,梔子0.5~10重量份,金銀花0.5~10重量份,連翹0.5~10重量份,生地0.5~10重量份,生石膏0.5~10重量份,野菊花0.5~10重量份,貫眾0.5~10重量份,桔梗0.5~10重量份,薄荷0.5~10重量份,牛子0.5~10重量份,甘草0.5~10重量份。本發明的抗非典型性肺炎湯對預防和治療SARS或疑似SARS具有良好的效果。
文檔編號A61K36/53GK1449818SQ03137968
公開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03年6月13日
發明者胡馨元, 王希明, 薛經述 申請人:胡馨元, 王希明, 薛經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