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中的周恩來(西安事變中的周恩來)
2023-10-18 18:52:27 3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法西斯步步緊逼,中華民族面臨著危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西安事變發生了。
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準備繼續剿共的蔣介石。儘管宣布成立了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宣布了停止內戰等八項主張。
但對下一步具體怎麼辦,他們的認識並不明確。
所以,張學良第一時間致電中共中央,共商大計。
當天深夜,中央回電,周恩來將作為全權代表赴西安。張學良問詢,高興地說:「他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
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周恩來會拿出什麼辦法呢?
一、前往西安
當時,中央駐地在保安(今志丹縣),周恩來去西安,先要到膚施(延安)坐張學良派來的專機。當時正值隆冬,一路上還有民團、土匪活動。
12月14日,在一隊騎兵的掩護下,周恩來馬不停蹄,趕往機場。當他們趕到時,卻得知飛機已經飛走了。周恩來決定,等天明再去甘泉的東北軍駐地,坐汽車去西安。
次日,一行人策馬西行。中午時分,聽到了飛機的馬達聲。周恩來馬上反應過來,下令調轉馬頭,趕回機場。途中遇到民團攔截,在張子華的交涉和張學良秘書劉鼎(地下黨員)的幫助下,最終化險為夷。
周恩來
17日夜間,周恩來等人到了西安。這六天時間裡,局勢可謂波詭雲譎,瞬息萬變: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討伐張學良,心懷鬼胎的何應欽,得到了「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指揮部下討伐張、楊。
蔣介石顧問端納帶著宋美齡的信件來到西安,蔣介石讀了信,下令暫停軍事行動。
楊虎城部下馮欽哉叛變。
東北軍圍繞如何處置蔣介石,出現嚴重分歧。
對這些情況,周恩來出發前並不了解。他的任務,就是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找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法。
二、協調各方
17日當晚,他與張學良談話,著重了解了蔣介石被扣表現和南京方面動態。張學良說,只要蔣答應一致抗日,就繼續擁護他做領袖。
張學良
周恩來表示了贊同。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宋子文,他們還擬定了五項條件。
次日,周恩來拜會了楊虎城。介紹完昨夜與張學良的談話內容,楊虎城十分感佩,他沒有想到共產黨人氣量如此之大,竟然提出和平解決事變。不過,對蔣會不會答應抗日,事後會不會遭到報復,還是很有顧慮。
宋子文
對此,周恩來分析:
如今的局面,不但是全國人民要求抗日,英美為了在華利益,也在要求蔣介石抗日。蔣介石是否報復,不取決於他個人,而在西北方面能否團結一致。在此基礎上團結全國人民,如此蔣雖有報復之心,也不能實現了。
聽完這一席話,楊虎城表態:我是追隨張副司令的,既然張副司令同中共意見一致,我無不樂從。
拜會完張、楊,他又在西安招待所接見了在西安工作的共產黨領導人。指示他們:當前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要全力以赴實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要充分動員群眾,發動群眾支持張、楊的主張。
除了上層,周恩來還在中下級軍官作了不少工作。事變不久,幾個參加過捉蔣行動的年輕軍官無意間繳獲了一部電臺。
於是他們辦起了「雷電社」,宣揚了許多狂熱的口號。周恩來注意到這一情況,通過耐心地說服,讓這些熱情有餘,經驗不足的年輕人放棄了活動。
經過細緻的工作,中國共產黨與南京國民政府談判的大門終於打開了。
12月20日,宋子文乘坐飛機來到西安。作為親英美派代表人物,他來到西安,一是面見蔣介石,二是進一步探明情況。聽說周恩來到了西安,就派同行的郭增愷商談。周恩來表示,希望宋子文先生認清大勢。
宋子文聽完轉達的意見,第二天就飛回了南京。
22日下午,他與宋美齡、蔣鼎文又飛抵西安。這一回,蔣介石鬆了口,同意宋家兄妹代表他談判。但是不做書面籤字,只以他的人格擔保。
23日,雙方在張公館談判。次日上午,宋氏兄妹承諾,改組政府,肅清親日派;停戰撤併;釋放愛國領袖;抗戰發動,共產黨公開活動。
當晚,周恩來面見蔣介石,當時蔣正臥病在床。見到昔日的部下和對手,蔣的內心五味雜陳,嘆息道:「恩來,你是我的部下,應該聽我的話。」
周恩來回復,若能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
蔣答應停止剿共,聯合抗日。接著,他對宋氏兄妹說:「你們可以同恩來多談一談。」
事後,張學良同意釋放蔣介石,還親自陪蔣回到南京。
周恩來事前並不知情,得到消息後,他馬上趕往機場,但此時飛機已經飛走。不禁嘆息:「張漢卿是看那些舊戲中毒了,不但擺隊送天霸,還要負荊請罪啊!」
果不其然,一到南京,蔣介石就把他扣押,張學良從此失去了半個世紀的自由。
三、二二事件
1937年1月5日,蔣介石調集三十七個師向西安進軍,西北地區大軍壓境。
蔣介石
周恩來在與十七路軍、東北軍將領商議後,由楊虎城領銜,發出一份抗議張學良被扣的電報。經過中央批准,紅一、十五、二十七軍團開進關中,周恩來親抵鹹陽,鼓舞士氣。
周恩來在給張學良的信中說,中央軍如果進攻關中,紅軍不會坐視不理。
這並不是說,中央放棄了和平解決的政策。在給蔣介石的信中,他重申對內和平,對外抗戰的方針。只要中央軍不進攻,紅軍就不參戰。
除了軍事施壓,蔣介石還慣用政治分化。
蔣介石
東北軍是一個派系林立的軍事集團,除了張學良沒人能控制全軍。張學良走後,元老派與少壯派矛盾激化,衝突不斷;楊虎城受委託名義上能指揮東北軍,但十七路軍實力遠不及東北軍,他時常感到孤掌難鳴。西安,已是群龍無首。
洞悉到西安內部的不團結,南京方面提出兩種方案:
甲,中央軍入駐西安,紅軍北返,東北軍、十七路軍西撤,十七路軍人員出任陝西省主席。
乙,中央軍入駐西安,紅軍北返,東北軍去安徽駐紮,省主席可委任他們的人;十七路軍去甘肅,省主席可委任他們的人。
在給楊虎城的信中,蔣介石勸他接受甲案;何應欽在給東北軍將領的信中,則極力推銷乙案。南京的分化策略奏效了,兩軍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
針對這一局面,周恩來極力斡旋嗎,力圖三方聯合一致。
1月21日,周恩來受邀參加東北軍、十七路軍高級將領會議。最終,決定接受甲案,這樣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三位一體的局面不會瓦解。
此時,東北軍少壯派也在活動。他們不在乎甲案乙案,只要少帥回來,哪怕同中央軍開戰也在所不惜。
27日晚上,少壯派代表向周恩來請願。周恩來解釋道,目前局面下,很容易引發內戰。如此一來,不但違背了副總司令希望團結抗戰的本心,對他恢復自由也無一點好處。
但他一番入情入理的話,顯然沒有說服這群思想激進的人。2月2日,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等人發動兵變,打死了元老派代表王以哲。
當時有謠言,說少壯派的行動是共產黨指使的,他們要殺一批師長、軍長,再打出紅旗。周恩來不顧危險,趕往王以哲家中,幫助家屬料理後事。謠言,不攻自破。
但王以哲手下正從渭南趕來興師問罪。周恩來考慮到他們在西安事變中的功績,決定把他們先送到紅軍駐地,再轉移到平津。
事件的後果是嚴重的,二二事件以後,東北軍人心徹底散了,一些高級將領表示願意東調。西北三位一體的格局不復存在,營救張學良的計劃成為泡影。
2月8日,中央軍入駐西安。此後,周恩來、葉劍英作為共產黨代表與國民党進行正式談判。經過四地五次七個月的談判,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歷史,就此進入全民族抗戰的新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