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費解的古諺童謠
2023-10-18 11:10:34 2
你相信童謠是這些懵懂頑童創作的?
——讓人費解的低幼文學古諺童謠,純乎天籟,而細繹其義,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清許之敘《天籟集敘》
羊,羊,吃野草,
不吃野草遠我道,
不遠打爾腦。
這是齊廢帝時的歌謠。不加任何註解,我們可以理解為:羊啊羊,乖乖地吃野草吧;不好好地吃就早點離開這裡;不然的話,小心我打你的腦殼!
調皮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當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這童謠背後的故事,才發現我們真的想簡單了。
北齊時,有一個大臣叫楊愔,在文宣帝高洋手下很受重用。高洋代魏自立時,害死了魏孝靜帝,把孝靜帝的皇后、他的妹妹太原長公主許給了楊愔,並累封他至開封王。高洋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高殷還只有十六歲,且個性軟弱,他對後事頗為憂慮,便遺詔讓楊愔等人輔助他兒子治理國家。然而,這位不得人心的皇帝一死,一場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便開始了。楊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圖削弱政敵常山王和長廣王的權勢,誰知幾經努力,卻適得其反。一次,楊愔等議及要除去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楊愔等又議要將二王派到外面去做刺史。二王得到密報,決定先下手為強,在拜職會上布下打手,先將楊愔等人痛打一頓,打得他們頭破血流,楊愔的一隻眼球也被打出來了。接著,二王又將楊等人帶到皇帝那兒,要他下令殺之。小皇帝說:"叔父只要饒我性命,這些人隨你們處置吧。"於是,楊愔及其同謀等數人均被殺害。太皇太后婁氏用金子放在楊愔被打掉眼珠的眼眶內,算是表示了一點"心意".
這首童謠反映的就是這樣一段史實。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楊"和"羊"同音的特點,以兒童易於接受的"放羊"的寓言形式,非常形象而又恰切地表現了在封建帝王統治下官吏們的三條出路:一是"吃野草",即乖乖地聽話,在權勢者面前服服帖帖,安分守己;二是"不吃野草遠我道",就是丟掉你現在的飯碗,離開主子要你走的"道",下臺滾蛋;三是"不遠打爾腦",也就是說,如果既不願乖乖地聽話,又不想離開現在的位子,就只有被打破腦袋這一條死路了。
此童謠可謂一石三鳥。既有童趣,又有專指,還能夠起到概括一大片的作用。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鬥爭,其中所蘊含的邏輯恰與此同。
可見,童謠並非真的發心於兒童。別說兒童不可能理解透,即便是成人,又有誰能夠一眼看穿?我國歷史上像這樣的與兒童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的"童謠"數不勝數,至於古代童謠的作者均不可考,所以有"童謠之言,生於天心"之說,把童謠看成是天星垂象,儆戒世人。
清許之敘在《天籟集敘》中則以為:"古諺童謠,純乎天籟,而細繹其義,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其實,是不是"天心"、"天籟",今人很容易看得出。這種以低幼形式出現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有著極深造詣的文學家或政治家所作。他們假借"天心"與"童口",以置身事外的方式做著悄悄的謀劃,藉以表達某種政治意圖或附著某種神秘色彩。
再看——
千裡草,
禾青青;
十日上,
不得生。
這是漢獻帝時童謠。表面意義為:千裡的草呀,真繁茂。可是禾苗一開始生長,不消十日,就沒有雜草的生長餘地了!用來表明對豐收的渴望。